环境化学名词解释考试复习
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式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3、一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式形成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物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4、垂直递减率():随温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是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
5、光化学烟雾现象: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是由燃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6、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7、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8、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得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过程和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冲刷():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或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9、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分配系数。
标准化的分配系数:即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
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值。
环境化学期末复习必备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各圈层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用Γd 表示。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若Γ<Γd,表明大气是稳定的,Γ>Γd,大气是不稳定的;Γ=Γ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
自由基:也称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光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 生成或破坏给定物种的摩尔数/体系吸收光子的摩尔数。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的活动或是自然过程所直接排入大气或在大气中新转化生成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环境化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存在、行为、效应以与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的科学2.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人类健康的变化的物质4.环境污染: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程度,生态界的生态系统遭5.污染物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移以与其所导致的污染物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6.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
7.干沉降: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质发生碰撞后沉降8.湿沉降:通过降雨、降雪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9.酸性降雨:通过降雨、降雪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1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大气,经过太阳光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光化学烟雾12.硫酸型烟雾:由于燃料燃烧生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与二氧化硫氧化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13.水质指标:水样中除水分子外所含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或浓度14.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15.生物需氧量(BOD):在好气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所氧化,在一定期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16.化学需氧量(COD):氧化水中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所需化学氧化剂的量17.总需氧量(TOD):水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18.总含盐量(TDS):天然水体中常见主要离子总量TDS=[K++Na++Ca2++Mg2+]+[HCO3-+Cl-+SO42- ]19.Henry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该种气体的分压与称为Henry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定律常数。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2、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4、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5、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8、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9、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0、天然水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1、天然水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12、专属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13、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子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
14、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的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
15、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
自考环境化学题目与答案
环境化学习题集与答案一、名词解释题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环境污染化学: 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与生态效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与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与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酸雨: 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pH<5.6的降水。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的CO2、H2O、CH4等物质具有使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面,却大量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 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O3、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产物(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与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敏化光解: 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2、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3、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4、生物浓缩因子: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与其在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之比称为生物浓缩因子。
5、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和其在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
6、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7、直接光解:有机物直接吸收太阳能进行的分解反应8、敏化光解:水体中天然有机物质(腐殖质、微生物等),吸收太阳光后,被太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过剩能量转移给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分子的分解反应,称为敏化光解,也称间接光解。
9、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0、生长代谢:有机毒物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唯一碳源,使有机毒物进行彻底的降解或矿化的过程。
11、共代谢:某些有机物不能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唯一碳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培养的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降解,这类现象称为共代谢12、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又称为生物浓缩。
13、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4、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内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方式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完整版)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污染物的迁移——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4、化学污染物——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5、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
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6、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和产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称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具有易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而拦截地表向外放出长波辐射的作用,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8、积聚膜——DP在 0.05~2 um范围内,主要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积聚膜的粒子不易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的去除途径是扩散,这两种膜合称为细粒子。
9、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 .05u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10、酸雨——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11、粗粒子膜——DP大于2um,主要来源于机械过程所造成的扬尘,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砂等一次气溶胶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雨水冲刷去除。
12、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13、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大二环境化学 考试资料 名词
环境化学小资料名词解释1.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称为二次颗粒物。
由排放源排放的气体,在环境中经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转化成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
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气体等在大气中经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气溶胶等。
2.TSP: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
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
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的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PM10/TSP的重量比值为60—80%。
在空气质量预测中,烟尘或粉尘要给出粒径分布,当粒径大于10μm时,要考虑沉降;小于10μm时,与其他气态污染物一样,不考虑沉降。
3.飘尘:粒径小于10μm的浮游微粒。
其含量是评价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4.降尘:一般指粒径大于30μm的可自然沉降的大气固体颗粒物。
其含量是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5.可吸收离子?6.温室效应酸度?7.单位体积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总量,是水对酸的缓冲能力的一种度量。
通常以酚酞碱度、甲基橙碱度等表示。
8. 永久性硬度:单位体积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总量,是水对酸的缓冲能力的一种度量。
通常以酚酞碱度、甲基橙碱度等表示9.暂时硬度:水中对应于碳酸氢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这部分硬度可以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所以叫暂时硬度,又叫碳酸盐硬度。
10.BO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11.氧化曲线?12.POPS:,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由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的电子碎片..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是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间接或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生产和排放的污染物质..5.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6.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7.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改变存在的形态或转变另一种物质的过程..8.环境容量:特定的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的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他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10、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比如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是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12.环境背景值环境本底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第二章一、名词解释: 1、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干、湿沉降两种途径迁移到地表的过程..2、湿沉降wet deposition指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被降水去除或湿沉降对气体和颗粒物都是最有效的大气净化机制..湿沉降有两类:雨除rainout和冲刷washout..3、雨除是指被去除物参与成云过程;即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使水蒸气在其上凝结;云滴吸收空气中成分并在云滴内部发生液相反应..4、干沉降dry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5、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表的过程..通常指的是湿沉降;又称酸雨..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7、冲刷是指在云层下部即降雨过程中的去除..酸雨是由于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的.. 8、光量子产率:表示化学物质吸光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 9、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10、飘尘: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11、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12、化学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13、光化学第一定律:分子对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14、气溶胶: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15、自由基反应:凡是有自由基的生成或由其诱发的反应..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 和氮氧化物NOx 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O3、醛类、PAN、HNO3等二次污染物..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17、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18、降尘:指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19、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第三章1、标准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标准分配系数..2、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3、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4、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5、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中;出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6、光敏化作用: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它的过剩能量转移到一个接受体分子;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光敏化作用..7、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8、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的现象..9、共代谢:某些微生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被称为共代谢..10、亨利定律:即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11、有毒污染物:是指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你是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与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第五章一、名词解释:1、毒物: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2、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3、毒物的独立作用:指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均不相同..4、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的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价甲基汞..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6、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有重新被吸收的现象..7、毒物的相加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8、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9、半数有效浓度: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浓度..10、毒物的协同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1、生物积累:指生物从环境中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12、生物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13、最高允许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14、阀剂量:指在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15、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16、半数有效剂量: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须的毒物剂量..17、毒物的拮抗作用: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18、致突变作用: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一=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第六章1、多氯联苯PCBs:是一组有多个氯离子取代联苯分子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2、多环芳烃PAH: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3、表面活性剂:是指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物质..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通过环境各种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于环境中;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PS: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或者;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系统遭到不适当的干扰和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被滥采滥用;以及因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恶臭、放射性等造成对环境的损害..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4.分配系数: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Kp..5.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6.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7.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8.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9.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一、绪论:1.什么是环境化学(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2)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内容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对这些潜在有害物质溯本求源,并查明它们在环境介质中和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发生作用的途径、方式、程度和风险;探索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环境学或毒理学意义的重金属:Hg、Cd、Pb、Zn、Cu、Co、Ni、Ba(钡)、Sn(锡)、Sb(锑)等,从毒性角度讲还包括:As、Be、Li、Se、B、Al等。
5、BTEX:苯、甲苯、乙基苯和三个二甲基苯的异构体。
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作溶剂。
这些化合物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常见污染物。
6、PAHs:多环芳烃7、有机卤化合物:①氟氯烃(CFCs)②有机溶剂③有机氯农药④PCB多氯联苯,有209 个同系物和PCT多氯三联苯,有8149 个同类物。
8、POPs名单:滴滴涕(DDT) 六氯苯二恶英呋喃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
目前,未受污染的环境已经基本不存在,因此获得环境本底已经十分困难,一般只能获得相对轻污染的环境背景值。
环境化学复习题纲
环境化学复习题纲一、名词解释1、生物修复:广义的生物修复通常是指利用各种生物的特性吸收,降解,转化污染物。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2、土壤本底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均含量。
3、生物甲基化:在生物的代谢作用下,有机物中的氢原子为甲基所取代或金属离子转化为金属甲基分子的过程。
汞等金属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甲基金属的毒性大为增强。
4、地方性砷中毒: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体摄入过量砷引起皮肤角化、色素沉着、癌变等症状的慢性中毒疾病。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6、环境激素:对生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产生干扰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7、血脑屏障:机体参与固有免疫的内部屏障之一,由介于血循环与脑实质间的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于壁外的胶质膜所组成,能阻挡病原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
8、胎盘屏障:污染物质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称为胎盘屏障。
9、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该现象称为肠肝循环10、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1、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2、生物积累: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BCF(生物浓度系数):即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14、辛醇-水两相分配系数(Kow):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
环境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1、环境:作用于这一中心客体,一切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
3、自然环境: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自然因素总和。
4、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至直、间接引起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现象。
5、环境化学:一门研究有还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6、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见解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7、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中所发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过程。
8、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
9、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10、环境背景值(环境本质):自然环境在未受到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极限含量。
1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深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2、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14、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环境效应15、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16、绝热:气块或气团不出现液态水、固态水。
17、绝热过程:气块或气团在变化过程中与周围环境间无热量交换过程。
18、干绝热减温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度的比。
19、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
20、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 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与大气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2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WR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2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
23、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
2.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3.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4.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5.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离子吸收光子引起的化学反应6.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体系分子吸收的光,且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7.光化学第二定律: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参加反应的一、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包括气体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9.温室效应:增加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10.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11.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12.亨利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的该气体的分压[X(aq)]=KHPx13.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14.15.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也可以归纳为三类:√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16.17.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和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通过干扰生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从而对生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举例:各种消毒剂、洗涤剂、化妆品、稀释剂、塑料制品、金属、杀虫剂、电子产品中的电路板、化工产品)3.碱度:水体接受质子的能力;测定水样作为碱与质子反应的能力,或者是测定水体对酸化的抵御能力4.腐殖质:是自然界中动植物残体或其分泌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带负电的天然高分子5.悬浮沉积物:以粘土矿物为骨架,有机物和水合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成为吸附架桥物质,把各微粒组合成絮状聚集体6.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料所具有的总面积。
7.吸着:通常表示一个组分从某一相转移到另一相而聚集的过程8.吸附:物质在表面或界面浓度聚集的现象,边界区物质的浓度大于邻近相或相内部的浓度9.吸附等温线:对于水溶液中的吸附过程来说,它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Ceq之间的关系。
10.沉积物:是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积在水体底部的物质11. 凝聚,絮凝:把由电解质促成的聚集称为凝聚,而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称为絮凝。
12.水的氧化限度pE = 20.75 - pH ;水的还原限度pE = 0.0 - pH ;对于中性水(pH = 7),pE 限度为–7 ~13.7513. 污染物的转化: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如光解、氧化还原、酸碱中和以及聚合等反应14.自由基: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产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15光化学:是研究在紫外至近红外光(波长100-1000nm的作用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科学16.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的相对效率17.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18.硫酸烟雾:又称伦敦烟雾,来自于高浓度的硫氧化物,它是由燃烧含硫燃料,尤其是煤引起的19. 酸沉降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1. 环境: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潜在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化学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
3. “臭氧洞”现象:
4. 水体:以相对稳定地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水本身和其中的悬浮物、溶解物、 底泥、水生生物等自然综合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水生生态系统。
5. 自由基: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6. 土壤污染:是由于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11. 植物营养物质:指一类含有大量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物质。
12. TDS:
13. DO: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14. 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在外加的强氧化剂的作用下,被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化剂的数量,以氧的mg/L表示。
12. LD100:
13. LC50:表示杀死 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单位为PPm 。
14. 总硬度:指水中Ca2+、Mg2+离子的总量,是衡量水质的一项指标。
15. 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合作用的全部物质的总量,即能放出质子(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总量。
一、 名次解释(2Ⅹ15=30)
1. 水体:以相对稳定地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水本身和其中的悬浮物、溶解物、 底泥、水生生物等自然综合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水生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专属吸附:是指吸附过程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还有加强的憎水键、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
77.离子交换吸附: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
78.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包括:聚合物黏结架桥絮凝、无机高分子的絮凝、絮团卷扫絮凝、颗粒层吸附絮凝、生物絮凝、“边对面”絮凝。
7.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如: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8.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9.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
89.聚合物黏结架桥絮凝:胶体颗粒吸附高分子电解质而凝聚,属于专属吸附类型,主要是异电中和作用,另即使负电胶体颗粒也可吸附非离子型高分子/弱阴离子型高分子,也是异体凝聚作用,而聚合物具有链状分子,也可同时吸附在若干个胶体微粒上,在微粒间架桥黏结,使它们聚集成团。
90.什么是电子活度,天然水的PE,决定电位?(1)电子活度:pE=-1g(ae)是氧化还原平衡体系电子活度的负对数。式中: ae:水溶液中电子的活度。(2)天然水的PE:是平衡状态下(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受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3)决定电位:因为天然水体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混合体系,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
49.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50.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它是去除大气颗粒物、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
51.雨除:是指一些颗粒物可作为形成云的凝结核,成为云滴的中心,通过凝结过程、碰撞过程使其增大为雨滴,进一步长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颗粒物也就随之从大气中被去除。
72.总碱度:又称甲基橙碱度,在测定已知体积水样总碱度时,可用一个强酸标准溶液滴定,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当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PH4.3),停止滴定,此时所得的结果称为总碱度。
73.苛性碱度:达到PHco3²¯所需酸量时的碱度。
74.天然水中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指放出H+/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83.颗粒层吸附凝聚: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
84.生物絮凝:藻类、细菌等微小生物在水中也具有胶体性质,带有电荷,可以发生凝聚。
85.辛醇—水分配系数:即化学物质在辛醇中质量和在水中质量的比例,用Kow表示。
86.胶体相互凝聚:两种电荷符号相反的胶体相互中和而凝聚/其中一种荷电很低而相互凝聚,属异向凝聚。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硫酸盐颗粒物等。
15.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值。
16.化学计量空燃比:当燃烧完全时,即无过量的氧气时,空气与燃料组成的混合物称为化学计量混合物,此时的空燃比称为化学计量空燃比。
17.“富”燃料:指空气与燃料组成的混合物中空气的量小于化学计量的量,则称此混合物为“富”燃料。
10.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1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12.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二氧化硫、NO等。
4.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5.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6.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44.酸雨:PH小于5.6的降雨。
4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46.温室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47.一次颗粒物:直接由污染物排放出来的。
48.二次颗粒物:大气中某些污染组分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的颗粒物。
38.光化学烟雾:又称洛杉矶烟雾,是指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39.EKMA法:是用一臭氧等体积分数曲线模式(OZIPP)做出一系列臭氧等体积分数曲线,再来用等体积分数曲线来制定对策服务的方法。
65.PAH:是由若干个苯环彼此稠合在一起/是若干个苯环和戊二烯稠合在一起的化合物。
66.富集因子法:是用于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判断和评价颗粒物中元素的天然来源、人为来源。
67.水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反应机制、迁移转化、归趋的规律与化学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0.硫酸烟雾型污染:又称伦敦型烟雾,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41.酸性降水:(又称湿沉降)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常见的是酸雨。
42.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34.加成:是指自由基对不饱和体系的加成,生成一个新的饱和的自由基。
35.取代:是指自由基夺取其他分子中的氢原子或卤素原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过程。
36.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37.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可用量子产率来表示。
23.铅直速度:气块做有规律运动时,其速度在铅直方向上的分量。
24.摩擦层:具有乱流特征的气层,底部与地面接触,厚约1000~1500米。
25.下沉逆温:由于大气压分布不均,在高压区里存在着下沉气流,由此使气温绝热上升,于是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26.谷风:谷底中的冷空气沿坡爬升补充,上升了的气流形成由谷底流向山坡的气流。
87.“边对面”絮凝:黏土矿物颗粒形状呈板状,其板面荷负电,边缘荷正电,各颗粒的边与面之间可由静电引力结合,而且是可逆性,所以生成松散的絮凝体。
88.第二极小值絮凝:一般情况下,位能综合曲线上的第二极小值较微弱,不足以发生颗粒间的结合,但若颗粒较粗/在某一维方向上较长,就有可能产生较深的第二极小值,使颗粒相互凝聚。
91.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是指配合物在溶液中解离成中心离子和配体,当解离达到平衡时,解离程度的大小。
92.螯合物:具有不止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如甘氨酸、乙二胺是二齿的配体;二乙基三胺是三齿的配体;乙二胺四乙酸根是六齿的配体;它们与中心原子形成环状配合物,称为螯合物。
93.累积稳定常数:是指几个配体加到中心金属离子过程的加和。
68.生产者:利用太阳能从无机矿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体。
69.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0.生产率:水体产生生物体的能力,其由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相结合而决定的。
71.天然水中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条件。
2.环境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3.全过程控制模式:是指通过改变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都非常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56.总悬浮颗粒物:又称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其粒径多在100 um以下,尤以10 um以下最多。
57.飘尘: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其粒径主要是<10 um的颗粒物。
58.粗粒子:其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沐、火山灰、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构成,因而它们的组成与地面土壤相近。
98.原子经济性:
99.遗传毒物:
100.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10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52.冲刷:是降雨时在云下面的颗粒物与降下来的雨滴发生惯性碰撞、扩散、吸附过程,从而使颗粒物去除。
53.空气动力学直径(Dp):与所研究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g/立方厘米的球体直径。
54.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Dp≤10um.
55.降尘: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10um的粒子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这部分颗粒物称为降尘。
79.凝聚:由电介质促成的胶体颗粒的聚集,包括:压缩双电层凝聚、专属吸附凝聚、胶体相互凝聚。
80.压缩双电层凝聚:由于水中电解质浓度增大而离子强度升高,压缩扩散层,使颗粒相互吸引结合凝聚。
81.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