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吕 春

(杭州市东新路310004)

在久远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先民最早发现和利用了茶叶这种植物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特性,人们在经历了茶的药用、生煮羹饮、粗放煮饮、细煎慢品的饮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之后,直至盛唐时期方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后来,由于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才使得饮茶能够超越生活必须品的范畴而进入一种高尚的文化境界,从而实现了从单纯满足口腹之欲到精神愉悦的飞跃,从此,茶文化这样一朵深深植根于民族心理之中的艺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散发出无比诱人的芬芳。

1深沉隽永的文人茶情

早在汉代,人们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饮料,史籍中开始有了不少文人饮茶的记载,如杨雄、司马相如、王褒等文人,便可算是当时饮茶的先行者。

三国时,崇茶之风有所发展。在《吴志韦曜传》中,记载有吴主孙皓以茶代酒飨客的故事,表明当时可能存在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开始以一种普通饮料的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茶圣陆羽所撰的世界第一部茶书,享誉全球的《茶经》得以问世,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宏、体系完备的茶文化体系。陆羽以其精湛的茶艺,科学的概括,丰富的理论思维,极大地推动了茶饮风习的普及和饮茶艺术化过程,使唐代成为一个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入宋以后,饮茶之风更炽,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茶事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正如北宋时李觏所言:“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盱江集》卷十六)虽然宋代的饮茶之风进一步吹向社会各阶层,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茶文化、大众茶文化较唐代均有很大发展,但是,在茶叶种植、加工、品饮方面精益求精,对饮茶倾注最大的热情,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引领茶文化潮流,规范茶文化发展方向的群体,依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这就是说,宋代文人对品饮艺术的追求,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唐宋时期相较,明清两代文人雅士有着更深的嗜茶情结,茶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明代,是中国文人撰述茶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从现今存世的三十多部明代茶书的作者来看,其中既有高人闻士、王室贵胄,也有落泊书生、失意文人。虽然他们的身份与经历各异,然而,他们无一不是对茶倾注了毕生心血、与茶相伴终生著名的茶人,朱权、田艺蘅、陆树声、顾元庆、屠隆、张源、陈继儒、许次纾、熊明遇、喻政等人,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明人的诗歌作品,尽管大都不能和唐宋时期的名家大作并列,然而高启、吴宽、王世贞、文征明、邵宝、徐渭、袁宏道、袁中道、于若瀛、汤显祖等,均有不少咏茶的佳句名篇。

入清以后,明代简约、雅致的茶风,仍然在文人雅士之间流传,一直延续到清末。冒襄、余怀、陆廷灿、袁枚、郑板桥、震均等人嗜茶,在清代是出了名的,而吴伟业、方文、周亮工、朱彝尊、施闰章、王夫之、孙枝蔚、汪懋麟、纳兰性德、曹寅、厉鹗、金农、丘逢甲、连横等诗人,都有相当数量的茶叶诗词传世。这就昭示了茶对于文人生活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表现出茶与文人之水乳交融的关系。

2文人品茶的精神追求

唐人诗歌中,对饮茶描绘最生动、最贴切、最富感染力的诗,要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言:“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每饮一碗,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彰显了饮茶的多层次感受,除了“一碗喉吻润”属于生理需要外,其余皆贯串了特定的精神内容。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有“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描写,与卢仝《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晚唐的刘贞亮,则有“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在作者看来,茶除了可以养生、除病、驱睡、尝味等生理功效外,还有修身、雅志、行道等精神功效,以及茶礼、茶仪等方面的社会功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唐人对茶之功

 贵州茶叶 2010,38(2):54~55 Guiz hou Tea

2010012

 [收稿日期] 225

能的认识。

在散茶大行其道的明清两代,文人饮茶,大都讲究茶要佳,水要甘,环境要美,心态要静,客人要雅。明代文人在日常的饮茶活动中,较唐宋时期更加注重茶侣的选择。陆树声把茶侣限定为:“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者。”言下之意,无非是说只有文人、僧道、处士、官僚等四类人物中的“超轶世味者”,才适宜饮茶。陆氏还进一步指出:“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茶寮记》)屠隆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茶说》)其中之涵义,与陆树声所强调的四个类型的茶侣大体相同。许次纾对茶侣提出了“素心同调”等四个方面的要求,其目的都是为了强调茶侣的知识、人品、修养,要求饮茶者的人品与茶品相吻合。明人还认为品茶“以客少为贵”,若客人太多,则缺乏雅趣。

历代文人品茶的所追求精神境界、格调情韵,文人在品茶过程中所贯注的精神、理念、修养、审美观念,乃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最突出的表现。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茶道,而中国茶道的核心则是文人茶道。

3文人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人在习惯上被称为“士”。古代的“士”,其意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所说的“知识分子”或“文人雅士”。应该说,古代的“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群体,其中,既包括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的人士,又包括那些笃实好学但又一贫如洗的落泊之士;既包括位极人臣的朝中显要之士,又包括那些归隐山林、不问世俗的隐逸之士。士是中

国文化的自觉载体,把士视为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已成为海内外学者的共识。

因此,若是把文人饮茶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称作文人茶文化,恐怕也不无道理。由文人墨客、官宦士族们所倡导,主要是在“士”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流行的茶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文人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显示了中国文人所特有的人生哲学和审美理想,更多地表现出饮茶的精神内容,集中反映了茶文化“雅”的一面,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更多的属于心态文化层次。与此相反,大众茶文化,主要是在平民百姓中流行,大都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和风俗礼仪来表现,较少表现出茶文化精神内容,更多地显出茶文化“俗”的一面,大体上属于行为文化层次。

推崇文人茶文化,并不是要否定大众茶文化。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文人茶文化仅仅是中国茶文化发展之一端,或者说它主要体现了茶文化中“雅”的一面,文人茶文化的勃兴与发展,不仅不会影响和妨碍大众茶文化之发展,而且还会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大众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地,大众茶文化的发展,各地区、各阶层饮茶习俗的形成,不仅为文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且为文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动因。实际上,文人茶文化与大众茶文化,只不过是同一个事物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两极,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美妙绝伦的中国茶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何 莲)

(上接第48页)

工投劳利用荒山种植133.33多hm2新茶园。另一方面促成十多名返乡农民工从加强群众管理、协调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集资20万元注册成立了“大方县众益茶叶专业合作社”,并代表农户与公司签订了茶青收购合同。

猫场镇农民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做法引起了地委书记秦如培的高度重视,亲自批示并安排地、县相关部门迅速组织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定帮扶措施。按照秦书记的批示精神,地、县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后,迅速协调大方县扶贫办投入300万元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扶持“大方县众益茶叶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再次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种茶33333多,并开展茶树短穗扦插育苗66,为翌年新茶园建设作好茶苗贮备。

展望未来,能够保护当地村民的母亲河(乌江上游—六冲河)、推进九洞天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加快地方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保障各族人民生活稳定的生态旅游茶园建设必将受到越来越多毗邻九洞天旅游风景区的农民群众喜爱!据测算:随着九洞天旅游风景区发展2000hm2生态观光旅游茶园目标的顺利建成,当茶园进入盛产期后,亩产值按300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0.9亿元,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在从事茶产业发展中获利0.5亿元。

(责任编辑:何 莲)

5

5

 第2期吕 春 古代文人与茶文化考究

.hm2

1.7h 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