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

《作物遗传育种》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作物遗传育种课程代码180114001课程类型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综合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修读方式√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学时64 学分 4 理论学时50 实践学时14教学场所教室√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他()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基础,熟悉作物选育种的常用方法,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技术(目的),经由作物育种目标制订、品种选育技术实训、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方案编写等(历程),以实现能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推广等常规工作。

(预期成果)。

”二、学习成果三、核心能力权重分配四、学习内容1.明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和连锁遗传定律等遗传学基础知识。

理论:领会遗传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遗传物质的变异等概念及其关系。

理解孟德尔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定律等三大遗传定律的实质以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实训:开展作物根尖压片技术及有丝分裂观察等实训。

2.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理论: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熟悉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

实训:作物品种资源的收集、分类、保存的方法课业:完成作物育种目标制订3.明释有性杂交育种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有性杂交及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

理论:掌握亲本选配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有性杂交技术、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纯系育种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和技术等。

实训:开展黄秋葵有性杂交与组合配制实训。

课业:结合实训完成作物有性杂交课业。

4.掌握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的方法理论:熟悉理化诱变剂的种类、诱变剂量处理材料和诱变后代的选择方法。

实训:开展大蒜根尖染色体诱变及观察等实训。

5.掌握良种繁育技术。

理论:掌握品种退化原因与防治方法,学会种子的防杂保纯技术。

掌握良种繁育的基本程序及方法,熟悉种子质量检验程序与技术。

课业:完成作物三系配套制种方案制订等课业。

6.熟练掌握品种审定、区域化鉴定、保护和推广等专业技能。

教学大纲 遗传育种学

教学大纲 遗传育种学

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说明遗传育种学课内学时108,电视授课35学时,复习课2学时,实验21学时,学分6。

分上、下篇,上篇为遗传学,共十三章。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理论科学,为学习育种学和其它有关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下篇为育种学,共十二章。

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农科种植类各专业的重要课程。

遗传学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基因突变、数量性状、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

育种学内容主要包括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繁殖方式、引种、育种方法、杂种优势、生物技术和计算机在育种中的应用、品种审定和推广。

二、教材情况1.文字教材《遗传育种学》,为合一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第一版,主编何启谦教授。

文字教材较系统、较全面地介绍了遗传育种学课程的内容。

其它文字材料:期末复习指导和考核说明、作业本。

2.录像教材,为重点讲授型,包括习题课在内,35学时,2000年5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并通过VBI传送。

遗传学部分20学时,由何启谦主讲,育种学部分15学时,由何基娜主讲。

另有期末复习课2讲,遗传学部分和育种学部分各一讲。

每课内容安排如下:序号内容遗传学部分:绪言1第一章(上)有丝分裂第一章(下)减数分裂2实验一3 第二章分离规律4 第三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二、三、四5第四章(上)连锁遗传规律6 第四章(下)连锁遗传规律7 习题课(一)8 习题课(二)9 第五章染色体的结构变异10 第六章染色体的数目变异11 第七章(上)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2 第七章(下)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3 第八章基因工程14 第九章(上)基因突变第九章(下)基因突变15习题课(三)16 第十章(上)数量性状的遗传17 第十章(下)数量性状的遗传18 第十一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9 第十二章细胞质遗传20 第十三章群体遗传21 育种学部分:第一章育种与农业生产22 第二章育种目标23 第三章种质资源24 第四章植物的繁殖方式25 第五章引种与驯化26 第六章选择育种27 第七章(上)杂交育种28 第七章(中)远缘杂交29 第七章(下)倍性育种30 第八章(上)杂种优势利用31 第八章(下)杂种优势利用32 第九章诱变育种33 第十章(上)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34 第十章(下)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工程35 第十一章品种审定和推广36 复习课(遗传学部分)37 复习课(育种学部分)3.网上和VBI,根据教学进度,安排16次教学重点提示、习题解析、布置作业和公布答案等,内容见下表。

作物育种专题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专题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专题Crop Breeding Special Subject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掌握作物育种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稻米品质育种、特种玉米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及遗传育种热点领域的发展概况,从而加深对遗传育种领域的专门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夯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稻米品质改良(讲授6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稻米品质性状的评价标准与遗传规律,品质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掌握作物品质遗传改良方法,重点掌握稻米品质性状的范畴及其主要测定方法。

1.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概念与范围;稻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稻米品质的评价标准;稻米品质的测定。

2.稻米品质性状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

3.稻米品质育种的程序与方法:优良品质资源;稻米品质育种方法;育种程序。

4.稻米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协调。

第二章杂交稻育种(讲授6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杂交水稻育种方法,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杂交稻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杂交稻育种的重要意义;杂交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杂交稻生产原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与三系杂交稻;核不育与两系杂交稻。

3.杂交稻的选育:亲本选育;杂交组合的选育。

4.杂交稻亲本与杂交种的繁育: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

第三章特用玉米育种(讲授12学时)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特用玉米的分类、用途、育种意义及研究进展,了解玉米籽粒的营养成分及化学组成,了解特用玉米的品种资源,掌握糯质玉米、甜质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的育种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糯质玉米、甜质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油玉米、爆裂玉米的育种目标。

1.特用玉米的分类:玉米籽粒的营养成分及化学组成;特用玉米的分类及其用途;特用玉米的育种意义。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一、教学目的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主要讲授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和方法,要使学生学到种质资源、作物繁殖体系,天然变异的利用、人工变异的创造、选择策略和方案、育种程序和方法、以及育种的专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作物育种、良种繁育和种子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到作物育种发展的新动向。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

理解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的关系。

掌握作物发生变异的原因,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回顾-进化问题:进化问题。

2.作物育种学绪论: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任务;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

3.作物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品种的概念;分类地位;品种特点;优良品种及作用;品种的合理利用问题。

第一章: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的关系。

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育种特点。

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对确定育种方法起主导作用。

1.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有性繁殖与作物类型;无性繁殖与作物类型。

2.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自交系(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第二章:作物育种程序与育种目标(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及作物育种的程序。

掌握作物育种目标及实现办法。

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1.作物育种程序。

2.育种目标:作物育种目标的概念;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

第三章:种质资源(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Crop Breeding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1111850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6。

课程学分:3.5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春或秋开课单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组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所需先修课: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分子遗传学课程负责人:李保云二、课程内容简介作物育种学是以作物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和重要目标性状选育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科学。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包括引种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群体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主要目标性状的育种方法(包括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作物品质改良)和种子生产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假说、基本育种方法和技术,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最新发展。

学会应用作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作物育种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Crop breeding is not only the science researching crop breeding principles, breeding methods and important traits, but also practical science greatly related to biological production. Crop breeding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breeding objectives, genetic resources, breeding methods (including selection breeding, cross breeding, heterosis utilization, mutation breeding, distant breeding and ploidy breeding, population recurrent selection, biotechnology utility in crop breeding, and so on), breeding methods for special traits (such as 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 breeding, stress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crop quality improvement ) and seed productio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hypothesis, basic breed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advances of Crop breeding, to resolve general problems of crop breeding, and to improve abilit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三、各部分教学纲要绪言(2学时)1.作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作物育种和作物良种繁育,品种的概念及特点2.作物育种学的的性质、任务和内容3.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作物育种学的发展阶段(达尔文的《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约翰逊的纯系学说,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国内外育种成就与展望4. 品种的概念和作用:品种的概念,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5.育种目标: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和适应机械化),制订植物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需要)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1.作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花器构造特点及开花习性),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2.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自交的遗传效应,异交的遗传效应3.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交纯系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杂交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群体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群体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综合种和通过轮回选择改良的品种),无性系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系品种的遗传组成特点)第二章种质资源(4学时)1.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稀有、特有种质对育种成效的作用,新的育种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内容,瓦维洛夫的作物8个起源中心,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补充(Zeven和茹考夫斯基的大基因中心),Harlan等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中心和非中心体系,地理学连续统一体学说)3.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按育种实用价值的分类,按亲缘关系的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直接考查收集、征集、交换和转引)、保存(原生境保存、非原生境保存—种植保存、贮藏保存、超低温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保存),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4.种质资源数据库介绍:国内外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应用第三章引种与选择育种(4学时)1.引种和驯化:引种和驯化的概念,引种的作用,引种的原理和规律(气候相似性、生态条件相似性和作物生态型相似性),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温度、光照、纬度、海拔、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引种的方法和技术(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的收集,引种材料的检疫,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必修2.实验属性:独立设课3.学时学分:总学时16、总学分1.0、实验学时16、实验学分1.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5.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气象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农学专业的专业课,其紧密与作物育种学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加强学生对作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达到能胜任农业科研和生产及教学工作的水平。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课上实际操作占30%,综合表现占30%,实验报告占40%;实验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习和初步掌握作物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

通过参加或了解水稻、小麦或棉花等一个作物育种试验的播种前后准备工作,熟悉和掌握作物育种工作计划及实施。

2.实验内容或原理年度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及播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和田间实施,是每年育种工作的开始。

由于作物育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内容多、既有室内准备,又有田间实施,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小麦、棉花、水稻、高粱、玉米等作物育种过程中的播种材料。

4.实验步骤①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②田间试验总体安排和规划5.教学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会对试验地进行田间设计,制定育种计划书。

6.考核要求与实验二结合,制定出育种计划书。

7.实验报告要求如实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引入几个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的育种试验计划书。

实验二育种实验地的播前准备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作物育种试验种子准备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作物育种试验每年都要进行,所以田间播种非常重要,在播种之前应将将要播种的材料按计划准备好,并在种子袋上标明品种(材料)名称及行号。

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

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

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主要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各有关作物资源;并根据各地区的育种目标和原有品种基础,采用适当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该地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生育期适当、适应性较广的优良品种或杂种以及新作物;此外在其繁殖、普及过程中,保持品种纯度,提供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生产用种,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它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认识到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熟练掌握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与良种繁育等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园艺作物育种技术,弄清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

遗传育种学学时 32绪论(2学时)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第二章种质资源(2学时)第三章育种目标(2学时)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2学时)第五章杂交育种(2学时)第六章回交育种(2学时)第七章诱变育种(1学时)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1学时)第九章倍性育种(1学时)第十一章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2学时)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1学时)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2学时)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2学时)第十五章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1学时)第十六章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1学时)第十七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1学时)第十八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2学时)第十九章种子生产与管理(1学时)总计 32学时绪论(2学时)主要阐述作物遗传育种学的性质、任务,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近代育种的成就以及作物育种的展望。

《作物分子育种》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作物分子育种》课程教学大纲.docx

《作物分子育种》标准、课程基本信息《作物分子育种》是指在经典遗传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理论指导下, 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于经典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设计培育优良新品种的-门科学。

作物分子育种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其核心仍然是经典育种手段和方法;同时由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及其技术的应用,研究目的性和研究效率得到提高,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本课程是以已经学习过大学本科的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及分了生物学等课程的农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为主要授课对象。

O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作物分子育种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各部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概念。

掌握DNA分子标记、分子图谱的构建、质晟性状和数晟性状的分子标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作物基因工程育种;2.能力目标通过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将作物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改良植物、培育新品种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有关注、跟踪农业各学科最新应用科技的意识,成为宣传、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积极参与者。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作物分子育种概念、分子育种的特点以及分子育种的技术范畴;2、了解作物分子育种的技术优势、分子育种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以及分子育种的生物安全性;3、理解作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利用多媒体进行讲授,准确讲解概念。

本章的重点是作物分子有种的特点以及分子育种的技术范畴。

【讲授内容】1、作物分子育种概念、特点以及技术范畴;2、分子育种的发展与应用前景;3、作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DNA分子标记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DNA分子标记种类及其特点;2、理解各类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3、掌握各类DNA分子标记的技术流程:4、了解DNA分子标记的现状与发展。

【教学设计建议】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流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05作物育种学大纲(张,吕修)

05作物育种学大纲(张,吕修)

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课程代码:10102107,10102116学时数:72学时(讲课:72学时;实验:无;实习:无)学分数:4执笔人:张宝石讨论参加人:郭玉华,吕文彦,吕香铃,许文娟,张宝石审核人:郭玉华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作物育种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作物育种发展的概况,为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推广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一)总论部分绪论(讲授2学时)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1.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2.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3.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作物品种的概念 ,作物优良品种在发展作物生产中的作用.4.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近代育种的成就,对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讲授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和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品种的类型及其相互区别,从而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对作物育种方法的确定起主导作用。

1.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2.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3.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品种的特点。

第二章种质资源(讲授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及主要作物的起源地,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理解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1.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3.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4.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

第三章育种目标(讲授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目标包括的主要项目和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1.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2.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3.作物育种的目标性状分析:产量性状,对病、虫害的抗耐性,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品质性状,早熟性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Genetics and Plant Breeding)课程编号:081122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农业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后续课程:种子工程学总学分:4.5,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遗传育种学包括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及规律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作物育种学以遗传学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通过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总体进程,结合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实践性教学,掌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

基本要求是:1、遗传学部分介绍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

通过遗传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遗传学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作物育种学和有关分支遗传学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育种学部分要求了解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与利用、引种的基本规律、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有性杂交(自交)技术、育种程序及选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作物遗传学(32学时)绪论(1学时)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二、遗传学的发展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以及在科学和生产中的作用本章难点:无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学时)第一节细胞的主要结构和功能一、细胞膜二、细胞质三、细胞核第二节染色体一、染色体的形态二、染色体的结构三、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一、有丝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二、减数分裂与染色体行为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第四节高等动物与植物的繁殖一、生物的繁殖方式二、雌雄配子的形成三、授粉、受精与种子的形成四、直感现象本章重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本章难点:①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②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双受精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4学时)第一节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一、孟德尔的实验材料二、孟德尔的实验方法第二节分离规律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分离现象的解释三、分离规律的验证四、显隐性的相对性第三节自由组合定律一、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其解释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四、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第四节基因互作一、互补作用二、积加作用三、重叠作用四、抑制作用五、上位作用本章重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孟德尔定律的验证方法;3、基因互作本章难点:1、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及其异同点;2、基因互作第三章连锁遗传(4学时)第一节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一、连锁遗传的解释二、连锁遗传的验证第三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二、交换值的测定第四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一、两点测验二、三点测验三、干扰与符合四、连锁遗传图第五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一、性别的决定二、性连锁本章重点:1、连锁遗传规律及其与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异同点;2、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3、性连锁本章难点: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第四章数量性状遗传(2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的特征第二节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第三节遗传率一、遗传率的概念二、广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三、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本章重点:1、质量性状与数量的区别及联系;2、遗传率的估算本章难点:遗传率的估算第五章细胞质遗传(2学时)第一节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征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二、细胞质遗传的特征三、母性影响第二节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一、雄性不育的特征二、雄性不育的应用本章重点: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及特点;2、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本章难点:1、各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及其应用;2、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的区别第六章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2学时)第一节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一、近亲繁殖的概念二、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第二节纯系学说第三节杂种优势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本章重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3、杂种优势及其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本章难点:1、自交与回交的遗传效应及其异同点;2、杂种优势与超亲遗传的异同点第七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4学时)第一节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的概念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三、基因突变的鉴定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一、缺失二、重复三、倒位四、易位第三节染色体数目变异一、染色体数目及变异类型二、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三、非整倍体的类别及其遗传本章重点: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及基因突变的鉴定;2、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3、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特点。

本章难点:1、基因突变的鉴定;2、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几种主要类型的联会和分离的特点;3、非整倍体的应用。

第八章群体遗传与进化(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群体和孟德尔群体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号频率第二节群体的遗传平衡一、哈德一魏伯格定律二、基因频率的计算第三节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因素一、随机交配的偏移二、突变三、选择四、迁移五、遗传漂移本章重点:1、哈德一魏伯格定律;2、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因素本章难点:改变群体遗传组成的因素第九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4学时)第一节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自学)一、细菌二、病毒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第二节细菌的遗传分析一、转化二、接合三、性导四、转导本章重点:转化、结合、性导、转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中的异同。

本章难点:转化、结合、性导、转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中的异同。

第十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4学时)第一节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自学)一、间接证据二、直接证据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结构与自我复制(自学)第三节 DNA与蛋白质合成(自学)第四节基因的本质及表达调控第五节遗传工程一、遗传工程的概念二、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本章重点: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本章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第二部分作物育种学(32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本章重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以及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本章难点:无。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4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三、异交的遗传效应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的品种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本章重点: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基因型、遗传特点,各类品种及其育种特点。

本章难点:各类繁殖方式作物个体和群体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第三章种质资源(2学时)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本章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及基因库的拓建。

本章难点:种质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及基因库的拓建。

第四章育种目标(1学时)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一、高产二、稳产三、优质四、适应机械化第二节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一、国民经济的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四、品种的合理搭配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一、高产二、优质三、稳产四、生育期适宜五、适应机械化需要本章重点:现代农业对农作物新品种的要求,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本章难点:无。

第五章引种和选择育种(3学时)第一节引种和驯化一、引种的意义二、引种的基本原理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四、作物的不同类型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五、引种的基本步骤六、引种实践七、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第二节选择育种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二、性状鉴定与选择三、选择育种的程序本章重点:作物引种驯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引种的基本规律。

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

性状的鉴定与选择方法,选择育种的程序。

本章难点:作物引种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第六章杂交育种(5学时)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第三节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一、杂交技术二、杂交方式第四节杂种后代的选择一、系谱法二、混合法三、衍生系统法四、单籽传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二、选种圃三、鉴定圃四、品种比较试验五、生产试验和多点试验本章重点:杂交育种的意义和遗传学原理。

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杂交育种程序和各试验圃的工作内容。

本章难点:杂交方式和杂种后代处理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回交育种(2学时)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一、亲本的选择二、回交后代的选择三、回交的次数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五、修饰回交育种方法第三节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一、回交育种法的遗传特性二、回交育种的其它用途本章重点:回交育种的意义及其基本遗传规律,回交育种的特点和方法,回交育种的其它用途。

本章难点: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回交育种方法的灵活应用。

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3学时)第一节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一、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二、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第二节杂种优势的表现一、杂种优势的普遍性二、杂种优势表现的复杂多样性三、杂种优势的度量四、F2及其以后世代杂种优势的衰退第三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一、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机理假说二、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的评价第四节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二、亲本选配三、配合力及其测定四、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五、杂种品种的类别第五节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一、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二、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三、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四、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五、F2剩余杂种优势的利用六、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本章重点:杂种优势及其度量方法,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基础,配合力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杂种品种的选育程序,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