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必修1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依据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2.《雨巷》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成名作《雨巷》而被叶圣陶赠予“雨巷诗人”的美称。
3.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4.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
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向太阳》。
5.《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
《后汉书》作者是南朝范晔。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依据记录历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6.《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7.《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鲁迅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 国。一是晋 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 八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 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 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 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 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 张。发生 在公元前 632 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 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 战,实际上 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 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 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写作特色 一.结构精巧。 秦帮晋围郑目的是扩张领土,与郑国并没有多大的恩怨,这为烛之武瓦解秦晋联盟作了铺垫。 “夜 缒而出”照应了“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烛之武见秦 伯作了 铺垫。 二.有情节,吸引人。 本文是外交辞令,但作者在记叙过程中注意情节的安排。如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很危险。 佚 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也同意用烛之武,而且是亲自去请,没想到烛之武不给郑伯 这个 面子,还发牢骚,本以为郑伯一定生气不用烛之武了,没想到郑伯还做了自我批评,并从 烛之武 角度出发让烛之武出使秦国。 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塑造了敢在国君面前发牢骚,敢在临危受命,敢只身为郑国的存亡而出使秦国,有口才成功劝 退 秦师的烛之武。 行文思路 第一段交待事件的起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所以郑国被晋、秦两国围攻, 而且已 是兵临城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二段第一句话写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能解决“国危矣”的难题。郑伯听取了佚之狐 的建议。 请烛之武出使秦,但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他推辞的原因是“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其中有不平之气。面对这种情况,郑伯先做自我批评,“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同时给烛之武讲明利害冲突“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所以烛之武“许之”。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是本文的重点,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写晋军退兵。主要写了晋国不愿向秦军进攻的原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
鼎城三中
教材知识梳理:必修一文言文ppt 人教课标版
之
•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 个分句时,“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 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 盗跖》:“盗跖闻之大怒, 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 容极度愤怒。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 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 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史记· 刺客列传》:“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 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2.字音识记
《烛之武退秦师》 氾fán南 佚yì 之狐 缒zhuì 共gōng 阙quē 杞qǐ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荆轲刺秦王》 樊於wū 揕zhèn 拊fǔ心 盛chéng 淬cuì 之 濡rú缕 忤视wǔ 变徵zhǐ 瞋chēn目 遗wèi 创chuāng 卒cù起 陛bì 下 《鸿门宴》 飨xiǎng 美姬jī 鲰生zōu 当dāng 要yāo 卮zhī酒 戮lù力 郤xì 樊哙kuaì 玉玦jué
④《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 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三国时期开始,“史 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高语第一册文言基础知识一.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皇岛失其所与,不知共其乏困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免者以告三月释其政令壮者无取老妇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必勿使反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直不百步耳涂有饿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劝学》虽有槁暴君子生非异也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今义:3.行李之往来。
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今义: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今义: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8.丈夫二十不取。
古义:今义:9.今地方千里古义:今义:10.河内凶古义:今义: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今义: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今义: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14.假舆马者古义:今义: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1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三.常见实词归类1.〈〈烛之武退秦师〉〉微:则名微而众寡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微闻鼠有作作索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秦伯说,与郑人盟停数日,辞去不辞劳苦2.〈〈勾践灭吴(节选)〉〉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孰为汝多知乎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劝:果行,国人皆劝劝君更尽一杯酒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自杀未遂遂使之行成于吴3.〈〈邹忌讽齐王纳谏〉〉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可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梳理①边陲(例:越国以鄙远。
)②卑微、不尊贵(例:鄙人无以报效。
)③轻视、贬低(例:鄙视他人的努力。
)3.缺①不足、欠缺(例:共其乏困。
)②减少、削减(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利①好处、利益(例:___。
)②利用、得到好处(例:利用自己的优势。
)5.厌①满足、饱足(例:___,___。
)②厌恶、不喜欢(例:厌倦了平淡的生活。
)二)虚词:1.共①共同、一起(例:共同完成任务。
)②供给、提供(例:共其乏困。
)2.与①和、跟(例:与人为善。
)②给予、赠送(例:与___。
)3.以①表示手段、方式(例:以诚待人。
)②表示条件、前提(例:以和为贵。
)③表示目的、结果(例:以无为有。
)改写: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古代汉语特色的文章。
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都有所涉及。
在通假字方面,例如“已”通“矣”,“共”通“供”,“厌”通“餍”,“阙”通“缺”,“说”通“悦”等。
此外,古今异义也是文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
比如,“贰”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从属二主的动词,也可以表示数词“二”的大写;“鄙”可以表示边陲,也可以表示卑微不尊贵的意思。
在词类活用方面,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还可以表示使动和意动。
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和使动。
形容词可以作名词和动词。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这些都是文言语言的特色之一。
最后,在一词多义方面,重要实词如“贰”、“鄙”、“缺”、“利”、“厌”等都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虚词如“共”、“与”、“以”等也存在不同的用法。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
10.非有诏不得上(指皇帝下达的命令,即诏书)。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向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用匣子函封(名词作状语)。
③向上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
④象簸箕一样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
⑤马上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总结ppt 人教课标版
4、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5、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6、寿 古:敬酒。 今:长寿。7、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一词多义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告别)
文言知识
▪ 通假字 1、采—彩:彩色 2、距─拒:把守 3、内─纳:接纳 4、要─邀:邀请 5、倍─背:违反 6、蚤─早:早一点 7、郤─隙:隔阂,嫌怨 8、坐─座:座位
▪ 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形容事物已 成过去。
3、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4、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 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 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 苍凉的气氛。
必修一 文言文知识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 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传”意为注释, 《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 《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
▪ 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 奈何:怎么……,表疑问。(下文“为之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39张PPT)
(1)无能为也已
“矣” 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供” 供给
(3)秦伯说
“悦” 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
(5)秦王必说见臣
“悦” 高兴
(6)往而不反者
“返” 返回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震” 惧怕
(8)卒起不意
“猝” 突然
(9)秦王还柱而走
“环” 绕
(10)皆为龙虎,成五采
(5)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烛之武退秦师》
(7)则秦未可亲也: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8)樊於期乃前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
(9)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被动句,“为”译为“被”
(4)为击破沛公军:
今义:泛指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 古义:
走投无路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今义:鼻涕。 古义:
眼泪
(5)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古义: 礼品
3.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乃令张良留谢
出使的人
(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想(9)叫使张使良以跟闻他大一王同:离今去。 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人教版语文文言文梳理必修1
语文:文言知识梳理(必修1)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5)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6)敢以烦执事古义:左右办事的人今义:掌管某项事性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与郑人盟(结盟)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肆其西封(扩张,延伸)臣之壮也(壮年)(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因人之力而敝之(使……受损害)(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8)动词作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9)数词作动词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1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精心整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一】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14、庄则入为寿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亲眷关系。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24、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25、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26、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27、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28、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30、项伯*,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节)翅膀抄小路)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篇一: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④quē通“缺”5、微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知识点详细积累烛之武退秦师1.夫晋,何厌之有满足(晋国,有什么满足的)2.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早上渡河,晚上修筑防御工事)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不会到这个地步。
)4.唯君图之唯,希望。
图,考虑。
(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
敝,损害。
(凭借人家的力量却损害人家。
)6. 亡,使动用法。
当动词的动作由它后面的宾语发出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
(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利。
)7.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这里译为“您”。
(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呢)8吾其还也其,语气词,四个意思。
大概,难道,一定,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文中两个意思:1.认为;2.把…作为。
10.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
焉,兼词,肯定句译为:在这里,在那里。
疑问句译为:在哪里(如果不削减秦国,将要从哪里取得土地呢)1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为什么要用使郑国灭亡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12.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13.《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4.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荆轲刺秦王1、表示掠夺土地四个词:略,掠,徇,抄。
寇,接地名,译为:侵犯,攻打(某地。
)2、诚在古文中两个意思:确实、实在。
如果、假如。
3谒见,拜会。
(没有太子的话,我也愿意去拜会秦王。
)4遇,对待。
深,刻毒。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很刻毒)5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文学常识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古今异义词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词类活用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句式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必修1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官方公众平台--精品高中生正式上线啦,大家可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也可搜索微信号“gk51edu”或者直接输入“精品高中生”进行关注!!我们每天会为大家推送最新的内容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1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烛之武退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
“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
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的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
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Ⅱ.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兵①兵.旦暮渡易水《荆轲刺王》军队。
②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王》兵器,武器。
③不及召下兵.《荆轲刺王》士兵,武士。
2.使①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②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王》让/名词,使命。
3.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王》走投无路。
②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王》极,尽。
4.引①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刺王》指身子向上起。
②乃引.其匕首提王《荆轲刺王》举起。
5.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
②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尽。
6.①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荆轲刺王》罪。
②乃令良留《鸿门宴》致,告辞。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鸿门宴》道歉。
④哙拜《鸿门宴》感。
7.军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驻军。
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军队。
8.胜①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尽。
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经得起,承受得住。
9.如①固不如.也《鸿门宴》及,比得上。
②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往,到。
10.发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荆轲刺王》打开。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王》出发。
③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王》头发。
二、解释以下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认识各类活用在翻译时的共同性与灵活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夜缒而出夜:在夜里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④进兵北略地北:向北⑤发尽上指冠上:向上⑥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⑧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⑨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⑩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2.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晋军函陵军:驻军②与人盟盟:结盟③又前而为歌前:走上前④沛公军霸上军:驻军⑤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⑦增数目项王目:以目示意,使眼色⑧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⑨先破入者王之王:称王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3.指出下列句子中形容词作名词的词语并作解释。
①其人居远未来远:远方②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情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词语并解释。
①若亡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若不阙阙:使……减少,侵损,削减④太子迟之迟:认为……迟⑤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⑥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⑦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救活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止:使……停止,阻止⑩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打破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2.行.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4.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古义:没有凭信之物今义:不讲信用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6.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今义:故意;有做某种事的愿望;男女间有爱慕之心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8.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9.沛公居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省10.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引出结果1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异乎寻常四、写出下列句子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烛之武退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伯说,与人盟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荆轲刺王》5.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6.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9.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鸿门宴》10.距关,毋诸侯距,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
11.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蚤,通“早”,早早。
1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五、解释下列各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师》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师》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阙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师》代词,代指“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师》代词,代指“军”。
⑤今太子迟之.《荆轲刺王》代词,代指“自己”。
⑥珍宝尽有之.《鸿门宴》代词,代指“珍宝”。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动词,到。
⑧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代词,代指“邦”。
⑨此亡之.续耳《鸿门宴》助词,的。
⑩置之.坐上《鸿门宴》代词,代指“璧”。
2.因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就。
③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师》介词,凭借,依靠。
3.为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师》动词,给予。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王》介词,被。
③为.之奈何《鸿门宴》介词,对。
④乃为.装遣荆轲《荆轲刺王》动词,整理。
⑤乃令武阳为.副《荆轲刺王》动词,做。
⑥为.变徵之声《荆轲刺王》动词,发出。
⑦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王》动词,作。
⑧嘉为.先言于王曰《荆轲刺王》介词,替。
⑨愿举国为.臣《荆轲刺王》动词,做。
⑩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介词,替、给。
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给、替/动词,献、出。
⑫约为.婚姻《鸿门宴》动词,结成。
⑬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认为。
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动词,是。
⑮何辞为.《鸿门宴》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呢。
4.且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师》连词,况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副词,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连词,尚且。
5.而①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师》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师》连词,表转折。
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刺王》连词,表并列。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王》连词,表修饰。
6.于①佚之狐言于.伯曰《烛之武退师》介词,对。
②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王》介词,在。
③长于.臣《鸿门宴》介词,比。
7.焉①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师》语气词,表述。
②焉.用亡以陪邻《烛之武退师》疑问代词,何。
③若不阙,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疑问代词,哪里。
8.与①伯说,与.人盟《烛之武退师》介词,和,跟。
②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师》动词,结交,亲附。
9.以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师》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师》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师》连词,表目的,以便,来。
④若舍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师》介词,把。
⑤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王》介词,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