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合集下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三)修读对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三)总学时与学分:36学时(2.0学分)(四)考核方式:考试(五)相关课程:环境学概论、环境管理、经济学原理(六)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本课程教学内容分十章,主要包括:绪论;微观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系统;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经济评价概述;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环境经济政策与手段;环境与贸易。

既包括了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反映了环境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分析当前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解决各类环境经济问题,在经济管理中培养良好的环境意识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老师讲述、学生讨论,课后布置作业,学生结合实际做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在课堂交流的方式。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的,由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由沈满洪主编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第一章绪论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领域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与难点: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发展趋势思考题或练习题:1、简述环境经济学的实际运用方向和发展趋势。

2、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3、简述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基本理论。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教学时数:5学时重点与难点:需求、供给和均衡,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思考题或练习题:1、如何理解市场的涵义?简述各种不同类型市场的特点及其效率?2、什么叫需求?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哪些?3、谈谈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关系。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时:32学时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习,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法,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利用方式。

3.环境的分类及其保护方式。

4.自然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5.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实施。

(二)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传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原理和基本概念,讲授案例分析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研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分享团队合作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经济模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经济模型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自然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度设计及实施。

(二)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如何应用经济模型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

3.如何实施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一)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15分):包括听讲、提问、讨论、互动等。

2.学生小组讨论(15分):包括课前阅读、讨论方法、贡献度等。

3.学生作业(20分):包括课上案例分析、经济模型应用、论文等。

4.期末考试(50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二)考核方式:1.小组讨论记录和分析报告(15分)。

2.个人作业(20分)。

3.期末考试(50分)。

4.课堂表现及其他(15分)。

五、教学进度计划第1周课程简介第2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概念和范畴第3周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利用方式第4周环境的分类及其保护方式第5周自然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第6周市场失灵与环境污染第7周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第8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第9周明确权属与资源配置第10周环境成本度量第11周节约型社会与资源利用效率第12周 Chinas环境治理第13周企业环保责任与环保市场机制建设第14周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途径与经济应用第15周聚焦环境权限的保护模式第16周结束与总结六、参考文献1. 毛培恩. 环境舆情管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 许镜清. 环境经济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3. 蔡志红. 节约型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J]. 北京大学学报, 2012, 49(4): 503-510.4. 徐松, 祝春华. 环境成本度量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5. 祝春华. 资源与环境政策[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一、引言在当今世界上,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环境的破坏和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教案旨在通过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理解人口增长与迁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3. 掌握资源的分类、分配和利用的基本原则;4. 理解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人口经济学基础知识A. 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影响i. 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影响ii. 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B. 人口政策与社会管理i.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控ii. 人口管理的挑战与应对2. 资源经济学基础知识A. 资源分类与特征i.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ii. 人工资源与创新发展B. 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原则i.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ii. 社会公平与资源保护3. 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A.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i. 环境破坏的原因与后果ii.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B. 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i.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ii. 个人与社会的环境责任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和展示等方式,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法: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与关系,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2.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以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内容涵盖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控制、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同时,本课程也将介绍经济分析在资源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理解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污染控制、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中经济分析的应用。

3.了解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以下方面:第一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导论这一章主要介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第二章: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章主要介绍资源的分类、分配和利用,并通过经济学分析来说明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公平性问题。

第三章:环境污染控制这一章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影响,并通过经济学分析来探讨环境污染控制的方法和成本问题。

第四章:气候变化这一章主要介绍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因和影响,并通过经济学分析来探讨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挑战。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来说,包括: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理论和实例,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案例的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评估方法本课程评估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a.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b. 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a. 边际分析理论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b. 外部性理论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启示;c.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环境管理。

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a.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b. 环境评估方法;c. 自然资源会计方法。

4.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a.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b.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引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和重要性;b. 通过实例引发学生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30分钟)a. 介绍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b. 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3. 原理解析与讨论(40分钟)a. 详细讲解边际分析理论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的效用递减特性;b. 分析外部性理论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c. 探讨公共物品的供给与环境管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共物品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管理的挑战。

4. 方法与工具介绍(40分钟)a. 分享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b. 介绍环境评估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c. 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会计方法的概念和意义,并鼓励他们运用该方法进行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5. 可持续发展与应用(30分钟)a. 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b. 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20分钟)a. 设计一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b. 引导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成本效益分析的案例,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课程代码:学分: 2 学时:32适用对象:研究生经济学类专业先修课程:专业选修课考试方式:期中研究文章和期末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进行介绍,指出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进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治理的基本理论,学会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由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侧重借助多媒体手段(Powerpoint)教学,并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2课时/周计算,共32课时。

其中:讲授30课时,课堂讨论2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三节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4)本章重点:。

第一节一般产权理论第二节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三节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第四节资源产权的初始分配第五节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第四章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估方法(4)本章重点:。

第一节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概述第二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和概念第三节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第四节TCM和CVM在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第五节绿色GDP核算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4)本章重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资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 课程目标•了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掌握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3. 课程内容3.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方法与工具3.2 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分析•资源的经济学特性及其影响•环境的经济学特性及其影响•市场失灵与外部性问题3.3 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与效率•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政府干预与环境管制4. 教学方法•授课:老师通过讲解和示例进行知识传授•讨论:学生参与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分析案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化学生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解5. 考核方式•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中考试(30%):对课程前半部分的内容进行考核•期末考试(50%):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考核6. 参考教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原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导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7. 推荐阅读•《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公共财市场与产权》•《环境经济学: 环保需求与环境政策》8.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XX教授•助教:XX博士生9. 参考课程安排日期章节主题第1周课程概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简介第2周基础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第3周-第4周经济分析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分析第5周-第6周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第7周-第8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路径第9周复习复习与总结以上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资源与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了解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了解不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教学内容: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人口负担和人口红利的概念。

(3)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

(1)环境资源的分类。

(2)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环境服务的效益。

(3)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3)不可持续发展的危害性。

教学方法:1.授课法,介绍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

2.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素及实现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又要考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

教学手段:1.PPT演示。

2.视频教学。

3.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评价:1.小测验。

2.班级讨论。

3.个人思考和汇报。

4.整个学期的研究报告和展示。

教学资源:1.讲义。

2.PPT。

3.视频教学资源。

4.以往的案例。

5.学生研究报告和展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国际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

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枯竭;(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1997年Daily及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

在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教授这门学科的案例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个包含广泛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应该分阶段确定。

在初学者阶段,应让学生对资源和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初步的经济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1.了解什么是资源和环境,以及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3.熟悉资源和环境中的市场与非市场因素。

4.了解政府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作用。

在进一步教学中,应强调实际应用,并着重介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深入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2.了解资源和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价值。

3.掌握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

4.了解国际资源环境议题和相关政策。

二、教学内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内容。

2.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实践操作性、问题解决性、归纳研究性和交互性。

以下是几种常用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高第一手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2.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互相沟通的能力,增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讲解法课堂讲解法应从理论、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着手,讲解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讲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有深入思考和分析的机会。

4.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法可以使学生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真实问题,并从中获取第一手信息,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教学设计概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是一门介绍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实践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套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授课。

教材本门课程教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三版),作者为Fielding 和MacCormack。

该书全面介绍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并引入了国内外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建议使用以下教学策略:实践体验在班级大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可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企业进行拜访。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应用价值。

该策略可以鼓励学生们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对实际应用领域的技能和眼界进行提升。

稿本论文为了加深学生们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我们建议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稿本论文”作业。

学生需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选取相关领域的课题,说明该领域(如水资源、固体废弃物、环保技术等)存在的经济问题,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该策略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实际应用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并与教材中的内容相互印证,从而加深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解。

引导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对某些专业术语和经济学理论并不容易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引导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们结合实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以此来加深对某些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此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们对某些抽象的经济概念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在思想上的互动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指导经验。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考核:期末论文即采用上述“稿本论文”策略,让学生们在课程结束时提交一篇完整的期末论文,来评估他们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经济学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二、课程编码:三、学时与学分: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资源与环境的评价、优化配置方法;2. 引导学生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六、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复活节岛的兴衰对几个传统观念的再认识环境经济学的建立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微观经济学基础(2学时)竞争市场与效率需求、供给和均衡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外部性理论(2学时)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的类型外部性理论的应用外部性和产权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经济效率理论(2学时)经济效率的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物质平衡理论(2学时)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环境管理模型●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学时)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2学时)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贴现率●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4学时)引言环境资源的价值:总经济价值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陈述偏好法评价方法的选择●环境影响经济评价(4学时)建立影响因子名录建立影响名录影响的筛选分析影响的量化影响的货币化估算因素分析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环境经济政策(4学时)有效率的污染水平污染者付费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排污收费(4学时)庇古税——排污费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排污收费的问题OECD国家的环境税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2学时)排污权交易的注意思想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效应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中国的排污权交易八、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将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本课程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探讨如何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概念;
2.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3.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
4. 资源环境污染与治理;
5.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6. 基于经济学的环境政策。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结合实例分析;
2.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3. 信息检索和阅读文献;
4. 实地考察和调研。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考勤、小组讨论、作业、课堂表现;
2. 期末成绩:闭卷考试、论文。

六、参考书目: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导论》,李晓峰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环境经济学原理与实践》,周伟、姚晨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环境经济学导论》,尹炳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环境经济学:理论、政策与实践》,汤国安、崔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案一、引言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并掌握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为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技巧;3. 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运用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资源经济学导论1.1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2 资源的分类与特征1.3 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分析1.4 资源配置与效率2. 第二单元:环境经济学导论2.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2 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2.3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2.4 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3. 第三单元:资源环境价值评估3.1 资源环境价值的概念与分类3.2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工具3.3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案例分析4. 第四单元:资源与环境的市场失灵4.1 外部性与环境损害4.2 公共物品与资源的非竞争性4.3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5. 第五单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政策5.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5.2 资源环境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3 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论文: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相关问题的论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课堂演示:学生小组展示一篇论文或案例分析,以便增加实际应用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XX2. 课件:教师将准备针对每个单元的课件,供学生掌握课程重点内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第一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以思政教育为导向,通过深入探讨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部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人口对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有限的资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人口需要食物、水、能源和土地等基本资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等。

第三部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和保护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建立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加强环境监测等。

第四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一、案例研究:城市化与环境保护通过研究全球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实践活动: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组织学生参与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第五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设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设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人口、资源和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在21世纪的今天,各国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门课程旨在介绍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探讨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学生将学习到相关的经济分析方法和政策制定。

二、核心内容1. 人口问题与生产力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首先介绍人口问题对于生产力的影响,讨论人口数量、结构以及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人口变化对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政策,以及如何通过人口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2. 资源规划与可持续性本门课程的第二个核心内容是资源规划与可持续性。

在这个部分,我们将介绍资源的类型、开发和利用方式。

学生将了解全球资源利用的状况,以及资源开发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理解可持续性的概念,学生将获得关于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应该如何维持的知识。

3. 环境问题与经济政策在本课程的最后一个核心内容部分,我们将介绍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重点是污染和全球环境变化。

学生将了解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将引入环境经济学的理念,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方案。

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在本课程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相关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2.小组讨论本门课程还将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对班级内的学习形成建设性的互动。

3.自主学习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应通过阅读相关教材,扩展经济知识,加深对本课程中概念的理解,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考勤:出勤记录小组讨论:小组教学和讨论的表现及成果作业:学生自主完成2.期末成绩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涵盖本门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五、课程衔接1.微观经济学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基础,包括市场经济学和决策分析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的产生第一节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国际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

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枯竭;(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1997年Daily及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国内上的研究来看,国际上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一、环境资源价值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范式)主流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视角(perspective),即出发点,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理解现实的标尺:如科斯定理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

(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环境经济学框架视角:生态经济系统观——人与环境的关系参照系: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方法: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政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一、环境资源价值要评估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特别是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首先必须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给予充分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环境资源的价值的?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1)使用价值(use value)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current personal active direct or indirect use(2)选择价值(option value)potential future use(3)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或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non-personal passive use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

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和人类住区等都是其直接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易于衡量,如森林产品的产量可以根据市场或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但药用植物的价值却难以衡量。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

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小气候调节、减少空气污染等都属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范畴,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

以上两种价值都是传统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价值。

(2)选择价值环境经济学家把人们对环境资源使用的选择考虑进来,称为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

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该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或者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获得该资源,因此我们要对其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具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愿望。

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3)非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

但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

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有权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话,人类就必须保护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它们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

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存在(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意义的支付意愿就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4)环境资源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因为人们具有三种动机:1、遗赠动机: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该资源的使用有关,因为人们认为,把资产留给后人,是为了让后人在使用它们时获得满足,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纳入到使用价值范围内;2、礼物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更象是留给同代人;3、同情动机: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与存在价值的关联性较大。

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应当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

人类行为决策规则:权衡一项活动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就可以支持这项活动。

“三思而后行”。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一项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说,净收益大于零,该项活动就是可行的。

从效率标准来看,净收益不仅要大于零,而且要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这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静态效率。

动态效率标准:净收益的现值最大化。

现值计算:n年后所获得的净收益Bn的现值是,BnPV[Bn] = ————(1+r)n在时期n年内,净收益流{B0,B1,…,Bn}的现值是,n BiPV[B0,B1,…,Bn] = ————i=0 (1+r)i计算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其中,r称为贴现率,它等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相当于利率。

三、环境评价方法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1、费用效益分析2、费用效果分析3、影响分析1、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的方法,也是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中。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

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

经济分析: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估;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和环境资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传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主要关心项目的回报或项目的盈利和损失,对于环境影响最多只是定性描述,环境影响无论重要与否都没有价值计量,因此也就难以纳入常规的项目经济分析,从而对项目可行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经济学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预见项目的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避免实施使自然环境退化的项目。

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把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必备部分和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与步骤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所评估项目(规划、政策)的费用和效益,对项目可行与否进行决策,根据净效益的大小对不同项目进行排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费用效益分析的三个步骤:(1)识别项目的费用与效益;(2)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3)对经过贴现的费用与效益进行对比。

为了评估项目的环境费用与效益,必须进行以下分析。

(1)确定分析范围,识别主要的环境影响;(2)分析和确定重要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3)通过价值评估技术对上述物理效果进行货币估值。

2、费用效果分析当难以用货币形式(定量化地)计算环境效益时,可以不考虑福利,只计算成本,也就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同方法及其成本,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法。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净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效益(福利)难以计量时,只能以成本为标准,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