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经系统(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电紧张的形式被动扩散。
表现出总和现象。
感受器电位一般产生在无髓鞘的神经末梢上,当达到阈值引起第一个
郎飞氏结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coding)
神经冲动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
频率编码(frequency coding):刺激越强,动作电位发放频率越高 群体编码(population coding):刺激强度通过传输信息的神经纤 维数目的多少进行编码 标记线(labeled):某一种感受器只能循特定的通路到达皮质特定 的终端位置,引起特定的感觉
意运动
损伤:意向性震颤、小脑 性共济失调
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动作进行过程中抖动而把握 不住方向,尤其在精细动作的终末出现震颤,称为意向性震颤 。 行走时跨步过大而躯干落后,以致容易倾倒,或走路摇晃呈
酩酊蹒跚状,沿直线行走则更不平稳。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
复动作(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且动作越迅速则 协调障碍越明显,但在静止时则无肌肉运动异常的表现。以上 这些动作协调障碍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外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腹侧前束传导粗略触 -压觉)→到达丘脑
的感觉接替核
浅感觉传导路径
临床意义
脊髓半横切(一侧脊髓损伤)后的感觉障碍
横切面以下:①同侧深感觉消失;②对侧浅感觉消失;③
同侧运动障碍 脊髓空洞症: 轻度:痛、温觉易受损, 轻触觉不受影响(即痛温觉 与触觉分离现象) 重度:双侧痛、温觉与触觉均障碍。
4、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strech reflex):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 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的类型
腱反射(tendon reflex):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
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
肌紧张(muscle tension):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
4、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adaptation):对一种持续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强度在 刺激开始时最强,随后减弱下来。这个过程即为感觉的适应。 感受器适应: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
(1)快适应感受器:皮肤触觉感受器
(2)慢适应感受器 (紧张性感受器):肌梭、颈动脉窦 压力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温热感受器等 习惯化(habituation):来自感受器的传入输入在其通向皮 层途中的某驿站受到抑制而减少,使一种规律性的重复刺激在
2、深感觉
又称本体感觉,是指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部结构所处的状态
传入纤维入脊髓(一级)先在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更换
神经元(二级)→ 经内侧丘系至对侧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后外侧腹核( 三级)
特点:先上行(延髓)再交叉。
1.功能:传导肌肉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 2.过程: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角 → 先上行(后索)→ 后换元(薄束核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四)内脏感觉
(一)概述
1、感受器的类型和分类 2、感受器的换能使用共同的分子信号
3、感受器的编码
4、感受器的适应
1、感受器的类型和分类
感受器(receptor): 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条件改变的结构和装置。
适宜刺激 (adequate stimulate):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特殊形式的 刺激 能量敏感性特别高,而对其他形式的刺激能量敏感性很低,或不发生反应。
皮层引起越来越弱反应的现象。
浅感觉 躯体感觉
粗略触压觉 温度觉 痛觉
感 觉
内脏感觉
特殊感觉
位置觉 深感觉(本体感觉) 运动觉 精细触压觉 视觉 听觉 平衡感觉 嗅觉 味觉
(二)躯体感觉的传入通道
1、浅感觉: 2、深感觉
1、浅感觉
分布在皮肤和粘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表 面,统称为浅感觉 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 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 三级神经元:丘脑→大脑后回。 特点:先交叉再上行; 功能:传导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压觉 过程: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角 → 先换元、交叉 → 后上行(脊髓-丘脑
(1)体表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
部位:大脑外侧沟的上壁,由中央后回底部延伸到脑岛的区 域。 特点: 定位不精确 双侧投射 正立排列
功能:该区可能只对感觉信息作粗糙的分析,并与痛觉的关
系较为密切。但切除人类该区后并不产生显著的感觉障碍。
(2)视觉区
枕叶距状裂上、下缘皮质
视神经入颅后,来自鼻侧
、楔束核)、交叉 → 经内侧丘系 → 到达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深感觉传导路径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
1、大脑皮质结构特点 2、大脑结构的感觉分析定位
Leabharlann Baidu 1、大脑皮质结构特点 大脑皮层是产生感觉的
最高级中枢
功能柱(functional column):大脑皮质的感觉区神 经元呈纵向柱状排列,称为功能柱 是大脑皮质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感觉柱 运动柱
3、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flaxor reflex):受刺激机体出现屈曲运动时,屈 肌收缩,而与屈肌相拮抗的伸肌舒张,使肢体迅速避开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刺激强度增大到 一定程度时,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同时,出现对侧肢体的 伸展反射
2.皮质脊髓束及其功能
皮层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由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 ,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 由皮层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各脑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称 为皮层脑干束 皮层脊髓束中约80%的纤维在延髓椎体跨过中线,在对侧脊髓外侧 索下行而形成皮层脊髓侧束。 其余约20%的纤维在延髓不跨越中线,在脊髓同侧前索下行而形成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
、下丘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 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
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去皮层僵直:当人类蝶鞍上
囊肿引起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 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伸肌 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第三章 神经系统
概述 第一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第二节 神经元的功能联系及活动
第三节 神经系统解剖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感觉功能 二、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
三、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一、感觉功能
(一)概述 (二)躯体感觉的传入通路
α僵直:由于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
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出现的僵
直。α僵直通过前庭脊髓束实现(切除小脑前叶)。 γ 僵直: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首先提高 γ 运动 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强α 运动神经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γ僵直通过网状脊 髓束实现,经典的去大脑僵直(上、下丘间切断脑 干)属于γ僵直。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感 受 器
脊 髓
各 级 皮 层 下 中 枢
大 传导 脑 通路 皮 层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2、感受器的换能使用共同的分子信号
感受器的换能(transduction):机体传递信息至中枢神经系统的唯一方 式是动作电位,感受器必须将其他能量形式转换为电信号形式的转化过程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或启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 其大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脊髓是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中有α、β、γ三类运动神经元
许多反射可在脊髓水平完成,但由于脊髓经常
处于高位中枢控制下,其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不易表 现出来。
2、脊(髓)休克
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现象
表现:
肌紧张和内脏反射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 动物实验为了保持动物的呼吸功能,常在脊髓第五颈段水平以下切断脊髓,以保 留膈神经对膈肌呼吸运动的支配。 这种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称为脊髓动物,简称脊动物。
(1)体表感觉区
第一感觉区
部位:中央后回(相当于Brodmann3-1-2区)
特点:体表各部位的代表区明确而清晰 •a. 躯干四肢交叉投射(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b. 倒置排列(但头面部代表区内是正立的) •c. 不均等代表
感觉分辨越精细的部位代表区越大
功能:电刺激该区的一定部位可引起来自躯体相应部位的主观感觉;损伤或 切除该区将造成感觉缺失
;(下部面肌和舌肌主要受对侧支配)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运动愈精细愈复杂的肌肉,其代表 区面积愈大。例如手所占皮层面积很大 总体定位为倒置,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部
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为正立。
功能: 发动、协调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 运动柱:大脑皮层运动区 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组成 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
皮层小脑
部位:半球外侧部
功能:主要与大脑皮层感觉
区、运动区和联络区构成回路
皮层小脑
。参与随意运动设计和运动程
序的编制。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大脑皮质运动区 2、皮质脊髓束及其功能
1、大脑皮质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主要运动区)
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支配
皮层脊髓前束。
觉感受器也很少。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内脏感觉的传入神经为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其细胞体主要位于脊髓胸7-腰2和骶2-4后根神经节,以及第 Ⅶ、Ⅸ、Ⅹ对脑神经节内。 内脏感觉的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沿着躯体感觉的同一通路
上行,即沿着脊髓丘脑束和感觉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层。与内
脏感觉相关的投射区有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和边缘系统皮层。
这种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1、特殊感觉(special senses):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前庭感觉。 2、表面或皮肤感觉(superficial or cutaneous sensations):触(压)觉
、温觉、冷觉和痛觉。
3、深部感觉 (deep sensations):肌肉、肌腱和关节感觉(或位置感觉 )、深部痛觉、深部压觉。 4、内脏感觉(visceral sensations):由内脏神经传入。内脏痛觉、有机 感觉(饥饿、恶心等)。
视网膜的视神经纤维交叉形
成视交叉
(3)听觉区
中枢:颞叶上部 听觉的投射为双侧性的。 在人类,不同音频感觉的投射区有一定分区,低音调组分 分布于听皮层的前外侧,而高音调组分分布于后内侧。
(4)嗅觉和味觉
嗅觉:梨状区皮层前部和杏仁的一部分 味觉:位于中央后回底部。
(四)内脏感觉
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但无本体感受器,所含温度觉和触-压
脊休克产生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恢复: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可逐渐恢复,与动物进化程度有关。
恢复过程中,较简单和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较复杂
反射恢复则较慢,如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离断面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
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 脊休克的表现并非由切断损伤的刺激本身而引起。脊休克恢复后伸肌反射往 往减弱而屈肌反射往往增强,说明高位中枢平时具有易化伸肌反射和抑制屈肌 反射的作用。
二、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1、脊髓的α、γ运动神经元。 2、脊休克
3、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4、牵张反射
1、脊髓的α、γ运动神经元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
前庭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姿势平衡有关。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
运动。
猫在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即
当其头部固定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眼震颤。这
种小脑性眼震颤常发生在眼凝视头部一侧某一场景 时。
脊髓小脑
蚓部和半球中间部组成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