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b80816d1eb91a37f1115cc1.png)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103总学时数:32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和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基本艺术特征,并能初步地进行独立研究。
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与背诵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背诵作品量不少于200篇。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先秦文学(42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2课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先秦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成就。
第一章上古文学(2课时)文学艺术的起源,中国上古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诗经(9课时)《诗经》的基本状况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地位,学习《诗经》中的代表作如《氓》、《关雎》、《君子于役》、《采薇》、《七月》等。
第三章历史散文(9课时)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思想艺术成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第四章诸子散文(12课时)先秦诸子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孔、孟、庄、荀、韩等的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学习诸子散文的名篇佳作。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8课时)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特征,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学习《离骚》等楚辞名篇。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7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3课时)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状况、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秦汉散文(5课时)秦汉各个时期散文的不同特点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史记》与《汉书》(7课时)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对他写作《史记》的影响,《史记》、《汉书》在史学、文学上的贡献,并比较二书的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d286efdc8d376eeaeaa3118.png)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200学时学分:12学分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课的基础,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目标: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等情况,了解并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使学生能独立地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的艺术特征,写出观点鲜明、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和其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出现的优秀作家作品本身就蕴涵着多种文学创作的技巧、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深邃的哲理,因此,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亦使学生培养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和历史学家的深沉。
先修后续课程:预修课程:《古代汉语》。
要使学生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解决其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遇到的语言障碍问题,而《古代汉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先秦诗歌研究》、《先秦散文研究》、《乐府文学研究》、《汉魏六朝辞赋导读》、《田园山水诗歌研究》、《世说新语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研究》、《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等。
这些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主干课程之下的子课程,为配合学生详细深入先秦文学而开设。
鉴于在新的教学大纲下《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的遽减,应当开设这些后续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
课程内容:总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形成、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把握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和分期。
【重点与难点】1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主要内容】●理论教学内容(2学时)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文学史与文学史学;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二、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雅与俗;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段七古”及其划分依据;上古期文学发展特点;中古期文学发展特点;近古期文学发展特点【作业与思考】1.文学史学科的性质是什么?2.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思考文学史的规律性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8967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1.png)
《中国古代文学》(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以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为轴线,获得我语文学艺术起源、发展、演变的基本认识;系统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代表作家、经典作品、代表性文体形式等。
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其能对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代表作家、经典作品选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乃至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科学地判断和评价。
培养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典籍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以及研讨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和审美修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成以下几方面的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丰富的文学现象,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爱国情操。
同时,探究先民文化创造的辉煌与艰辛,培养终身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7[学会反思])。
课程目标2: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致脉络,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诗文,具有分析、解读多样经典文本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
课程目标3: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致力于丰富和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习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文化,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还将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反思能力。
通过学会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以及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支撑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和7[学会反思]。
课程目标4:初步掌握对早期文化现象的解读和理解,提高对早期文献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培养学无止境的意识。
针对复杂的学科问题,能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或通过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表达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严谨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满足毕业要求3[学科素养];7[学会反思];毕业要求8[沟通合作])。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8cd4d7af46527d3240ce034.png)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53004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开课院系:国际教育学院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及规律,结合各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掌握和分析鉴赏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教学,讲授先秦时期至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各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并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讨论、答问。
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如下: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汉办有关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精神,为汉语言专业四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提高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旨在让留学生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并背诵大纲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其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和兴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况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aaf3cb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7.png)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学时:288学分:16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将来胜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等。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
2、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
3、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与其发展演变规律。
4、熟悉各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文学史与作品选相统一,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重点和难点:各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代表作品(详见各章)。
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备注总绪论 1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 1第一章上古神话 2第二章《诗经》 8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12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4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0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 1第一章秦与西汉散文 2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4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4第五章东汉辞赋 3第六章《汉书》与东汉散文 2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4第二章两晋诗坛 2第三章陶渊明 3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2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3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2 第七章庾信与南北朝文风的北渐 2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2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2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初唐坛 2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6 第三章李白 4 第四章杜甫 4 第五章大历诗风 2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4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4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4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 第十章晚唐诗歌 2 第十一章李商隐 4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晚唐五代词 4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宋初文学 2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4 第三章欧阳修与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 第四章苏轼 6 第五章XX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2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4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4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6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6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与宋末词坛 4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2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2 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第二章关汉卿 4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3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3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 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2 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3 第八章元代散曲 3 第九章元代诗文 1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 2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3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3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1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2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3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2第七章汤显祖 3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 3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2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3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2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1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 2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2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2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2第四章《聊斋志异》 5第五章《儒林外史》 4第六章《红楼梦》 8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4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2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 1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2第二章近代前期小说与戏曲 2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2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剧 2合计 288六、课程考核考核方式有开卷与闭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e4cc31210a6f524ccbf85b4.png)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2.〈〈水经注〉〉
3.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精读篇目学习要点
1.出师表(诸葛亮)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三峡(〈〈水经注〉〉)
4.过江渚人(〈〈世说新语〉〉)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查考试等。
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5.《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6.元代散曲前后期主要作家
7.清代诗歌发展线索
8.诗界革命
二、精读作品学习要点
1.关汉卿<<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诗歌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
2. 〈〈诗经〉〉的成书时间、分类、艺术成就、思想内容,关于"赋、比、兴"
3."楚辞"的定义与发展;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作品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古诗十九首〉〉的定义,艺术成就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王 金启华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自学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桥喜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须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担任。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776902e4693daef5ff73dbc.png)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240学时15学分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方法。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及历史发展脉络,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古代文学课程的相关问题。
3.学生能熟读并记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4.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古代文献,并借助工具书顺利地阅读、鉴赏、分析、讲授古代文学作品。
5.学生能够撰写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水平的作业和论文,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
6.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从先秦至近代,共分为三期七段:上古期,包括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两段。
中古期: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元文学三段。
近古期:包括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及近代文学三段。
三、先修课程无第一编先秦文学(22学时)绪论(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先秦文学的形态;(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4)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先秦文学的分期;(2)难点: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内容(1)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2)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2.重、难点提示(1)重点:中国神话的产生;(2)难点: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3、5)1.教学内容(1)甲骨文与铜器铭文;(2)《周易》卦爻辞及其文化精神;(3)《尚书》中的殷周散文;(4)《尚书·盘庚》导读。
2.重、难点提示(1)重点:《尚书》商周散文的生成;(2)难点:商周的文化精神与散文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e7854deefdc8d377ee323e.png)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d883e5da8114431b90dd8c9.png)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课程编号:182132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
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主要内容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重点、难点:文学史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方法,中国文学宏观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先秦文学绪论主要内容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重点、难点: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eebc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b.png)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5.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传承2. 先秦文学- 《诗经》和诗歌的发展演变- 《楚辞》和辞章的艺术魅力- 《论语》和散文的早期形态3. 先秦散文- 《庄子》和形象思维的运用- 《韩非子》和辞章的技巧4.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选》和文人墨客的兴起- 《世说新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5. 唐宋诗词- 唐诗的山水田园与抒情主题- 宋词的婉约风格与爱情主题6. 唐宋散文- 《唐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 - 《宋词钞》和情感表达的艺术7. 元明小说- 《水浒传》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社会现实的揭示8. 其他古代文学形式- 戏曲和曲艺的表演艺术- 史书和史传的文学叙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和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技巧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有关该作品的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ed1f43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9.png)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代码:14111206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9 学时: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唐宋部分)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Tang and Song Dynasty)课程编号:0111009课程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三卷唐代、宋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唐宋部分)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唐宋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唐代到宋代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唐代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一、唐代文学繁荣盛况二、唐诗繁荣的原因三、唐诗的发展进程课程的重点、难点:唐诗的繁荣和分期。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唐代文学繁荣的状况和唐诗繁荣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对唐诗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思考题:1.唐诗繁荣的表现有哪些?2.唐诗繁荣的原因。
3.安史之乱之后十年的诗歌是否属于盛唐诗歌?为什么?4.盛唐诗歌的时代精神。
第二章初唐诗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一、贞观诗风与“上官体”二、初唐四杰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三、王勃作品选讲:《送少府之任蜀川》⑴诗中乐观豪迈的送别情调;⑵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诗歌的复古倾向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三、陈子昂作品选讲:《登幽州台歌》⑴写作背景;⑵感情特点;⑶抓住感情的爆发点,直抒胸臆,无景物描写,却有四顾苍茫之感。
第三节张若虚与唐诗兴象一、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二、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歌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三、张若虚作品选讲:《春江花月夜》⑴层次内容;⑵感情特点;⑶月亮在全诗的中心作用;⑷诗情、画意、哲理的融合;⑸语言、章法、修辞方面的技巧。
课程的重点、难点:初唐诗风的演进与“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的诗歌创作对唐诗发展的影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对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处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抒情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创造的诗境。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初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思考题:1.名词解释:上官体初唐四杰。
2.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3.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意义。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如何处理惜别之情和豪迈情怀的?5.为什么《登幽州台歌》不写景却有四顾苍茫之感?6.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中的感伤情绪?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一、孟浩然的生平与创作二、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三、孟浩然诗歌选讲:《过故人庄》⑴淡而有味;⑵浑厚。
四、王维的生平与创作五、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特点六、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归隐诗的空静之美七、王维诗歌选讲1.《山居秋暝》: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2.《鸟鸣涧》:境界及禅意3.《终南山》:以画法入诗4.《送元二使安西》:⑴描写的一种最普遍而又最富有时代特征的离别;⑵选择最能触动和表现离情的环境与细节;⑶声调舒缓轻柔。
第二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一、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二、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三、高适诗歌选讲:《燕歌行》⑴写作背景;⑵思想意义;⑶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⑷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边塞诗的创作五、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及其艺术创造六、岑参诗歌选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⑴诗中的奇情壮彩;⑵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⑶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树开”、“风掣红旗冻不翻”;⑷语言及音韵特点。
七、王昌龄的边塞诗八、王昌龄作为七绝高手的特点九、王昌龄作品1.《出塞》:⑴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互文手法;⑵理解《出塞》言少意多、内蕴丰富的特点。
2.《闺怨》:⑴如何表现思妇感情的变化过程;⑵第三句的作用。
十、王之涣的诗歌创作十一、王之涣诗歌选讲:《凉州词》⑴首句异文辨析;⑵末句主旨辨析。
课程的重点、难点:盛唐两个重要诗人群体及其各自的成就;王维山水诗以画法入诗的特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抒情特点;孟浩然诗淡而有味的特点;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性与环境描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咏雪与送行的关系的处理。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盛唐诗歌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中代表性作家有一定的认识,对其中一些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1.体会孟浩然《过故人庄》淡而有味的特点。
2.名词解释:《辋川集》3.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4.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5.如何理解王维《终南山》“诗中有画”的特点?6.王维《鸟鸣涧》以动写静的手法及效果。
7.与其他送别诗相比,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感情上有什么特点?8.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9.高适边塞诗的思想性。
10.岑参边塞诗的创造性。
11.高、岑边塞诗异同。
12.高适《燕歌行》诗序中提及张守珪守边之事,诗中内容与此事关系如何?1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如何处理咏雪与送行的关系?14.如何理解王昌龄《出塞》后两句议论的意义?第四章李白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一、李白的生平二、李白的思想与人格特点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一、李白的乐府诗歌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二、行云流水式的抒情方式三、李白歌行的价值四、李白乐府与歌行选讲1.《蜀道难》:⑴关于主题的各种说法;⑵层次内容;⑶喷发式的抒情方式;⑷反复咏叹的形式及作用;⑸想象、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手法;⑹语言特点。
2.《将进酒》:⑴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⑵纵横跌宕的结构;⑶雄奇狂放的风格;⑷夸张手法。
3.《梦游天姥吟留别》:⑴关于主题的不同看法;⑵真与幻的和谐统一。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借饯别以抒发其深广的忧愤;⑵感情的复杂多变;⑶直起直落的抒情方式。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四、李白绝句选讲1.《早发白帝城》:⑴诗人的立足点;⑵兼传诗人和瀑布之神;⑶极度夸张与高度自然的统一。
2.《望庐山瀑布水》:⑴意兴飞扬与极轻松而又极富情致的语言;⑵衬托手法。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一、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二、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三、李白诗歌的多样化风格四、李白诗歌的结构特点五、李白诗歌的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课程的重点、难点:李白乐府歌行、绝句的创作成就与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蜀道难》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将进酒》的抒情风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抒情方式;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李白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掌握,对其部分名篇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
思考题:1.略述李白一生主要经历。
2.李白乐府诗歌的创新。
3.李白绝句的特点。
4.李白乐府歌行与绝句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5.李白绝句与王昌龄绝句的异同。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难》中重复三次,有何作用?7.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与李白《行路难》的异同。
8.如何评价李白《将进酒》纵酒行乐的消极思想?9.结合《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等诗,论述李白乐府诗的创造性。
10.如何理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复杂多变的感情?11.阅读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分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的主观性。
12.结合具体作品,比较王昌龄、李白七言绝句的异同。
第五章杜甫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一、杜甫坎坷的一生二、社会动乱引起诗歌题材的大转变三、杜诗的诗史性质四、杜诗的叙事技巧五、杜甫诗歌选讲1.《兵车行》:⑴写作背景;⑵记事与记言结合;⑶语言特点。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⑴写作背景;⑵层次内容;⑶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⑷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篇之中,三致意焉;⑸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⑹分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
3.《新安吏》:⑴爱国与爱民的矛盾;⑵语言艺术。
4.《石壕吏》:⑴剪裁的艺术;⑵寓深厚的同情于客观的叙述之中。
第二节杜甫的律诗一、拓宽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二、以律诗写时事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四、杜甫律诗选讲1.《春望》:⑴诗人的自我形象对深化主题的作用;⑵反衬和加倍的手法;⑶情景与时事交融。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生平第一快诗”;⑵奔迸与递进相结合的表情法;⑶对仗和虚字的运用。
3.《登高》:⑴拔山扛鼎式的悲歌;⑵格律精严而又浑灏流转;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丰富内涵。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一、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二、杜诗风格的另一面:萧散自然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和影响一、杜诗之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二、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课程的重点、难点:杜甫的新乐府创作;杜诗的诗史性;杜甫的律诗;杜诗集大成的历史地位;《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结合的特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新安吏》《石壕吏》与“三吏”、“三别”。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杜甫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对其在盛唐诗坛和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认识,对其部分名篇有一定的分析。
思考题:1.略述杜甫的生平经历。
2.杜诗诗史性质的表现。
3.杜诗的叙事技巧有哪些?4.杜甫律诗的开拓创新。
5.如何理解沉郁顿挫的诗风?6.《兵车行》记事与记言相结合,有什么作用?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诗史性质与沉郁顿挫的风格。
8.《新安吏》诗中对话的意义。
9.如何体会《石壕吏》中杜甫爱国与忧民之间的矛盾心情。
10.如何分析《春望》情景交融的手法?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怎样表现杜甫欣喜若狂的心情?12.分析《登高》的格律特点。
第六章中唐诗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白居易与元白诗派一、元白诗派的形成二、白居易的生平与诗歌主张三、讽谕诗的得与失四、感伤诗、闲适诗的创作五、白居易诗歌选讲1.《轻肥》:⑴对比手法;⑵平易与警拔的统一。
2.《长恨歌》:⑴创作背景与层次内容;⑵主题辨析;⑶对历史题材的艺术加工;⑷完整曲折的情节;⑸传神的人物描写;⑹浓郁的抒情气氛;⑺章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节韩愈与韩孟诗派一、韩孟诗派的形成及其诗歌主张二、韩愈的生平三、韩诗的特点四、韩愈诗歌选讲1.《山石》:以文为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