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5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文本、注释、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涉江采芙蓉》;(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释义,体会诗歌意境;(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古典诗词。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学生自主思考,拓展学习视野。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2)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2.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 结合其他课程,如历史、哲学等,跨学科地进行深入学习。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 邀请文学家、诗人等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3. 开展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鉴赏方法;(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欣赏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资源:相关诗歌的视频、音频资料,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2024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pdf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pdf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解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教案特色与创新点目录01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涉江采芙蓉》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同时,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02教材内容与解析展示《涉江采芙蓉》的完整原文,包括生僻字的注音。
原文翻译重点词句赏析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选取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深入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030201《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
作者简介详细介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
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主题思想阐述《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意境、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介绍与《涉江采芙蓉》相关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文学流派将《涉江采芙蓉》与同时代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
同时代作品比较介绍《涉江采芙蓉》在后世的影响及评价,加深学生对诗歌价值的认识。
后世影响与评价相关文学知识拓展03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与芙蓉相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对芙蓉的兴趣和好奇心。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涉江采芙蓉》篇1《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诗意和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诗歌意象分析表达手法讨论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诗人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讲解: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总结:强调诗歌的特点和艺术价值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内容和背景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创作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涉江采芙蓉》诗歌参考书:有关诗歌解读和文学鉴赏的书籍网络资源:相关的诗歌分析和评论文章3.2 教学材料讲义:包括诗歌内容解析、意象分析、表达手法等内容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质量创作展示:学生模仿诗歌创作的展示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讲解、讨论、总结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分析意象第二课时:讨论表达手法、总结诗歌特点、进行创作展示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比较学习: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6.2 教学延伸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提高文学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诗歌研究,深入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困难表达手法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歌中的表达手法7.2 解决策略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讲解和分析意象和表达手法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8.2 教学建议创设互动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促进课堂互动注重诗歌的美感:强调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反思: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9.2 教学改进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总结教学收获:总结学生在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收获教学问题: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0.2 教学展望持续学习: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索诗歌艺术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难点解析:诗意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
涉江采芙蓉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诗人谢灵运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朗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
3.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诗意的描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教学内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描绘手法。
2. 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意的美丽和深情。
第三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的节奏与韵律。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节奏与韵律。
2. 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步骤:1. 分析诗的节奏与韵律。
2. 引导学生朗读并体验诗的节奏与韵律。
第四章:诗歌的主题与情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的主题与情感。
2.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主题与情感。
2. 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的主题与情感。
2. 让学生朗读并感受诗的主题与情感。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习诗的创作技巧。
2.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诗的创作技巧。
2. 创作与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创作技巧。
2.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六章:诗歌的比较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比较和分析不同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化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教学内容:1. 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
2. 分析比较《涉江采芙蓉》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教学步骤:1. 选取两首与《涉江采芙蓉》主题相似的诗歌。
2. 学生分组比较三首诗歌在意象和情感上的异同。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1.2.3 鉴赏技巧:教授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1.2 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2.2 深入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涉江采芙蓉》,理解诗意。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和背景。
4.1.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1.4 分析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
4.1.5 鉴赏练习:让学生尝试欣赏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阅读理解:10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分析讲解:20分钟4.2.5 鉴赏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3)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子;(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进行情感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涉江采芙蓉》;2. 结合注释,翻译诗歌;3.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 评估学生的翻译和赏析文章,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涉江采芙蓉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式分析;(2)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鉴赏;(3)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2)强调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2.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鉴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诗歌朗诵评估: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必修二7-1《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
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二、学生自学。
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
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三、诗味品读。
1、个别朗读。
2、听朗诵录音默读。
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解读;(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 比较教学法: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深入剖析《涉江采芙蓉》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涉江采芙蓉》,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教学资源: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边采芙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延伸1. 对比拓展:与其他描写江南美景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2. 文学鉴赏:欣赏《涉江采芙蓉》的音韵美,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 文化传承:了解古代诗歌在民间的流传和影响,探讨诗歌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涉江采芙蓉》教案(共五则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案《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四、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涉江采芙蓉”这一意象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短歌行》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短歌行”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创作一首以“短歌行”为题的诗歌。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朗诵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着重讲解“归园田居”这一的含义。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
6.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表现《归园田居》意境的画。
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诗三首从容说课课文选了两首五言诗,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五言诗创作的特色。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教授课文时,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
课外拓展,应着重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如《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短歌行》感叹人生短促、流年易逝而大业未成之情。
朗读时要体会诗人执著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豪气干云。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其一)》写归隐田园之乐。
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容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乐趣所在。
教授课文时,可以适当补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理解陶渊明之所以执著于田园生活的原因。
本课教学,除了把握课本外,还应适当补充诗作,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讲解《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涉江采芙蓉》主要要求学生体会诗歌感情的抒发。
《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第二课时,讲解《归园田居(其一)》。
简介陶渊明的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他的诗歌。
体会诗歌多描绘的田园风光之美,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著,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
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鉴赏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应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此外,还应当补充讲解《古诗十九首》里面的一些代表作品,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歌。
要求学生应当背熟他们的代表作品。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涉江采芙蓉教学过程[导入]师:刚才课间休息时,我听到咱们班有个女生在小声哼一首琼瑶的《青青河边草》。
(学生好奇)下面,我想请这位同学将里面的一些歌词写出来给我们看看,让我们好歌共欣赏。
【学生写了几句歌词。
】师:你们知道《古诗十九首》吗?在预习课文之前?【学生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
】师:其实,《古诗十九首》里面也有《青青河边草》,而且琼瑶的歌词正是根据它来改编的。
不过,我们先不讲这首诗歌,我们先来看看《古诗十九首》这部作品。
师:让我们掌声请出第1组的同学给我们讲《古诗十九首》。
生1:《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
生2:《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一类抒写相思离别之情。
前一类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
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
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这一社会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生3:《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
生4:《古诗十九首》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两类:游子诗和思妇诗。
生5: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
把缠绵的情思和深沉的哀怨寄寓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感到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生6:诗歌有许多对生死存亡重视、哀伤和对人生短促感慨、喟叹的句子。
如我们最熟悉的这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生7:《古诗十九首》总的艺术特点是: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生8:《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好的,非常准确的介绍。
我们要掌握它的时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称誉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歌《涉江采芙蓉》。
[推进新课]师: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课文。
【学生读,然后正音。
】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分为“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
大家能不能将诗的朗读节奏标明呢?【学生迅速标明朗读节奏,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讲述一下这首诗歌蕴涵的故事。
生:这是盛夏季节,江边花香日暖,作者为了要采荷花,不惜“涉江”。
花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
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主人公只能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学生鼓掌。
】师:很抒情的语言,很精彩的一个故事!同学们的掌声也说明了一切。
我记得古人也曾说过“黯然伤情者,惟别而已矣”!离别的人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赏析这首优美的诗歌。
若有疑难点,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师:好了,答疑时间到了。
生:作者为什么“涉江采芙蓉”,而不采别的花呢?师:好的,问题直指题目。
谁来帮他解开疑惑?生:我觉得,“芙蓉”只是一个道具,作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在《离骚》里不是学过“香草美人”的传统吗?这个“芙蓉”就是象征他的美好愿望或者对亲人的祝愿。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应该善于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
大家看看另一首,也是选自《古诗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树》——【多媒体课件展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师:由此可见,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生:老师,作者是不是在采完花才想起要送给“所思”呢?师:你说呢?生:我觉得应该是的,因为,开头两句并没有提到“所思”,第三句才说“采之欲遗谁”。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学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
】师:那就请反对的同学也派个代表来陈述观点。
生:我方认为——【师生一起笑。
】师:没错,有争鸣才有进步嘛!生:我方认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
“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他。
如果诗歌开头就开门见山,把他说出来,就平淡无味了。
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的,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所思”突然托出,以显出这句话有分量。
师:你的观点很有评论家的风范啊。
生:真是逃不过老师的法眼啊,这个观点也是我昨天上网看到的。
师: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朱光潜先生的言论吧?生:老师的记性真好,没错!师:我认为,大家能够在学习阶段博采众长也很好。
生: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男还是女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师:怎么样?有结论了吗?生:我们认为是男的。
师:好,说说理由。
生:诗中说:“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由此可见,主人公应该是远离故乡的,而在古代,离乡背井的人一般都是男子。
【学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摇头。
】师:看来,还是有同学表示怀疑。
那么,请主张是女子的同学也来谈谈。
【没有学生举手。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专家的意见——【多媒体展示。
】“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其次,“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
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
“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
师:这个观点仅供参考,大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课堂小结师: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泳,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而其中的意味却远远超过了诗歌的表层意义。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应该善于挖掘字面以外的内容,读出丰富的内涵。
最后,我想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诗作为结束——【多媒体课件展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布置作业师:今天的作业:背诵全诗;阅读《古诗十九首》的其他诗歌。
下课!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