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护理
常见病症的中医饮食调护:黄疸
壹 黄疸定义
黄
疸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黄疸定义
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目睛黄 染为本病主要特征。与现代医学中的肝细胞性黄 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相关。
黄
壹 黄疸定义
疸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饮食宜忌
宜清淡、富于营养,如牛奶、瘦肉、鸡 蛋、豆制品等
宜食有利尿除湿作用的食物,如雍菜、 荠菜、茭白、马兰、薏苡仁、赤小豆、 冬瓜等;
补充一定的糖;
饮食宜忌
忌食肥甘厚味, 辛辣刺激食物。
壹 黄疸定义
黄
疸
贰 饮食宜忌
叁 辨证施膳
黄疸证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阳黄
02
阴黄
(一)阳黄
●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 明 ●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 恼,脘腹胀满,口干而苦, 恶心欲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 结 ●舌苔黄腻,脉弦数
症状
清热利湿,通腑泻下 饮食调护原则
饮食调护方举例
麦苗汁《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生小麦苗500g
麦苗汁《备急千金要方》
制法 将麦苗捣绞取汁
用法
每日早晚各温服1次,每次15ml,7~10日为 一疗程
(二)阴黄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 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
●大便溏薄或不实 ●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症状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饮食调护原则
●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或沉迟
用。。
【用法】每日早餐服用。5~7日为一 疗程。
谢谢!
饮食调护方举例
山药茯苓糕《儒门事亲》
山药茯苓糕《儒门事亲》
【组成】山药粉100g,茯苓粉 100g,白面200g,白糖300g,猪 油、青丝、红丝(亦可用果脯)。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黄疸中医护理
辩证施护
• (2)湿重于热 •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阻胸
脘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 濡缓或濡数。 • 护治法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 治疗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辩证施护
• 2.急黄 • 证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
脘腹胀满,神昏谵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 便血,或肌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微。 • 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治疗代表方:犀角散加减
辩证施护
• 3.阴黄 • (1)寒湿阻渴 • 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满,食欲减退,
大便溏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 护治法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 4.积极治疗原发病。
思考?
• 1.黄疸的护理原则和护理要点有哪些?
• 2.黄疸有几个证型?各型是怎样进行辩
•
证施护的?
•
感谢聆听!
• 治疗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辩证施护
• (2)脾虚湿滞 • 证候表现:面目及皮肤发黄,其色浅淡,甚或晦黯无光,
伴心悸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淡,苔薄, 脉濡细。 • 护治法则: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 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病案
• 丁某,男,33岁,于1个月前出现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小便黄,伴纳差呕恶,经某医 院诊为黄疸型肝炎,经治未见好转,现见 身目深黄色,烦热口渴,脘腹痞满,两胁 胀痛,恶心厌油,小便赤短,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滑。
辩证施护
• 3.辩阴黄之寒湿与血瘀 阴黄证有脾胃虚弱、 寒湿内阻与肝郁血瘀、胆液失泄两类,故 应辨别。凡因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者黄色 多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 白腻,脉濡缓;淤血阻滞、胆液失泄者, 色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舌质紫黯,多见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前言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生率高达60%以上。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造成胆红素代谢不良,从而引起黄疸。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在新生儿黄疸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是由于生理发育不完全导致气血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导致胆汁外溢,引起黄疸。
由于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出现感染,进一步影响黄疸的治疗,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内服药物: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有黄连素、柴胡、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化瘀止血,有效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排毒疗法:采用鸡羊粉膏制成的中药棉包,将其敷于新生儿腹部,有助于排毒、利胆。
•拔火罐: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可以在胸口和小腿上进行拔火罐,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散热,缓解黄疸症状。
按摩理疗中医认为按摩能够促进新生儿气血循环,帮助胆红素代谢。
按摩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腹部和四肢,按摩手法以轻揉、搓、推、拉等为主,按摩时间不宜过长。
穴位按摩中医理论中认为,通过按摩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消除阻滞,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消除新生儿黄疸。
常用的穴位包括翳风、迎香、三阴交等,按摩时间和手法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食疗中医食疗是通过食物来调节新生儿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黄疸症状。
常用的食疗包括:•清热化痰:采用柚子皮、薏苡仁等食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
•补气养血:采用山药、银耳等食物,有助于滋养肝脾、调畅气血,帮助新生儿恢复健康。
中医护理注意事项•确保良好的洁净卫生环境,防止感染。
•进行适当的包裹,保持温暖。
•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哺乳和缺乏营养。
•对于重度黄疸患儿应及时转诊,进行专业治疗。
•避免过度刺激和紧张,帮助新生儿调整情绪,促进消化吸收。
结语针对新生儿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方法,因其具有安全、便捷、无副作用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和眼球呈现黄色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可以有效地帮助婴儿降低胆红素水平,缓解症状,并促进健康恢复。
下面将介绍如何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
1.中西医结合的诊断:首先需要通过西医的黄疸评分和血液检查来确定黄疸程度和原因。
同时,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可以通过观察黄疸的颜色、皮肤的温度和湿热程度,以及询问母亲的产后情况和婴儿的排便、大小便情况,辅助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黄疸是湿热蕴结所致,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清热解毒、利湿排毒的中药来治疗黄疸。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黄芩等中药煎汤,或者选择一些中成药制剂,如黄连素片、黄芩泡脚浴等,来帮助排湿热、降胆红素。
4.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的方法。
可以使用中医按摩来刺激婴儿的腹部、背部和脚底,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和新陈代谢的恢复。
5.外界环境调节:黄疸婴儿应该避免暴晒和受凉,室内环境要保持温暖、通风,并注意保持婴儿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应该定期给婴儿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疗,结合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密切观察婴儿的病情变化。
同时,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婴儿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工作,以促进婴
儿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对中西医结合护理新生儿黄疸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好
婴儿黄疸是很多新生儿都会经历的一种生理现象,具体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由于胆红素在婴儿体内过多积聚所引起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有很多可采用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首先,中医认为黄疸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寒”和“热”型。
若是“寒”型,治疗上则需要用到温热的处理方法,如薤洋菜汤或是黄连汤等。
而如果是“热”型,则使用清热的方法比较合适,例如芩连败毒汤和虎杖汤等中药成方。
其次,中医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散瘀作用的药膳,比如枸杞饮和木通汤等。
婴儿的皮肤很嫩,在药膳的制作上就需要注意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这样更不会对婴儿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不确定药膳的制作方式,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是高级育婴师。
最后,中医还会推荐一些针灸、推拿和拔罐等手段帮助治疗黄疸,这种方式需要经过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以确保能够对婴儿的身体产生帮助作用。
除了中医对于婴儿黄疸的处理方式,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育婴经验,帮助家长更好地护理新生儿。
首先,婴儿黄疸时建议多晒太阳。
阳光可以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轻并帮助消除黄疸。
另外,家长在哺乳时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例如让婴儿更多地吸到初乳,这样可以加速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工作,预防黄疸进
一步恶化。
同时,家长在照顾婴儿时,需要妥善掌握清洗和换尿布操作等基本常识,确保婴儿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综上所述,婴儿黄疸时可采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如中药、药膳、针灸等,育婴经验上则需要注意日常照顾和清洁操作等基本技巧。
在处理婴儿黄疸问题时,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帮助,避免因误操作而给婴儿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黄疸护理
黄疸护理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疑似传染性疾病是,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
4、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5、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舍脉、二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2、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或黄疸急骤加深是,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吐、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问服。
神昏不能口服是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2、黄疸消退后可食健脾祛湿之品。
(五)、情志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解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
1、肝胆湿热者吗,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2、湿困脾胃,腹胀满重者,可遵医嘱用葱熨法;恶心、呕吐者,遵医嘱针刺。
3、热毒炽盛,病势急者,按有关急诊护理处理。
(七)、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慎起居,适劳逸,防过劳。
2、保持心情舒畅
3、禁止吸烟、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感染。
4、保持大便通畅,定期门诊复查。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黄疸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肝脏未能将体内的胆红素处理干净,从而导致的。
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是一种无需治疗、自行消退的疾病,而后者则需要进行治疗。
中医有多种调理黄疸的方案,本篇文章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常用的调理黄疸方案有三种:香薷煎剂、健胃消食颗粒、黄连温胆汤。
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香薷煎剂香薷煎剂使用较为广泛。
香薷能够清热解毒、行气行瘀。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干净胆红素造成的,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这时候用香薷煎剂清热解毒、行气行瘀,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的剂量是先把香薷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煎开,过滤后喂婴儿服用,每次10-15毫升,一天只能服用一次。
二、健胃消食颗粒健胃消食颗粒是中医治疗婴儿黄疸的又一个良好选择。
健脾消食颗粒常用于婴儿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而黄疸也是由于肝脏处理不了身体的废物,以致胆汁循环不畅通,堆积在体内而导致的。
健胃消食颗粒能够温中健脾,发挥脾胃作用。
给婴儿服用健胃消食颗粒在黄疸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把健胃消食颗粒冲泡成糊状,每次给婴儿服用2-3勺,一天服用3-4次。
三、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是由黄连、黄芩、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熬制而成。
这个方子能够解毒清热,宣肝利胆,有很好的温疗黄疸的作用。
黄连温胆汤不仅能够治疗黄疸,还能够缓解经常吐奶、食欲不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黄连温胆汤熬制成汤,每次让婴儿喝入适量的黄连温胆汤后,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肝胆排泄。
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中医治疗黄疸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经活络、舒血解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玻璃罐子吸住皮肤,利用罐子的负压将皮肤抽起,使皮肤鼓起一颗颗小包,从而调理机体气血的流动,让机体自身恢复正常的代谢。
拔罐能够刺激婴儿经脉的营养物质交换,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改善黄疸情况,存活率也比较高。
黄疸-中医护理【16页】
② 湿重于热: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 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 胀,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6
(2) 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 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 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 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3) 阴黄: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15
谢谢!
16
情况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③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11
④ 烦躁不安或精神失常者,应加床档,派专人护理,防 止发生意外。
⑤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观察有无腹水和出血情况,如有 上述病情,应参照有关病证护理法护理。
⑥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不思饮食等症状,补充营养以静 脉输入葡萄为主,可给予随意流质,强迫患者进食,待病情 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4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油腻,寒凉生冷,或饥 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 肤,下注膀胱,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 于致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 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 相交,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 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 焦,致使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 阴黄证。
去黄疸的方法
去黄疸的方法首先,饮食调理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有黄疸的患者应当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同时,应该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其次,中药治疗也是治疗黄疸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肝胆来治疗黄疸。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栀子、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治疗黄疸。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废物和毒素,对改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黄疸的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此外,治疗黄疸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疗法。
比如,中医的针灸疗法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有助于改善黄疸症状。
此外,一些特殊的理疗方法,如光疗、热疗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助于加速废物的代谢和排泄。
最后,心理调节也是治疗黄疸的重要一环。
黄疸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因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可以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一些愉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缓解黄疸带来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治疗黄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饮食调理、中药治疗、适当运动、物理疗法和心理调节都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希望患有黄疸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05
黄疸的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黄疸的诊 断标准逐渐明确,包括血清胆红 素水平、肝功能检查等。
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 还引入了光疗、药物治疗等手段 ,针入研究黄疸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挖掘黄疸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治疗方法
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索黄疸治疗的创新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黄疸研究的进步,为全球患者 带来福音。
THANKS
疸。
病机
湿热内蕴
湿热邪气侵犯脾胃,导致运化 功能失常,湿热内蕴,胆汁外
溢。
气血瘀滞
湿热邪气侵犯脉络,导致气血 瘀滞,影响胆汁正常排泄。
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湿热邪 气侵犯,引发黄疸。
肝脾失调
肝脾功能失调,影响胆汁正常 排泄,形成黄疸。
诊断标准
尿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 现黄色或深黄色。
肝功能异常
感谢观看
避免感染
预防各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注意个人卫 生,加强免疫力,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黄疸症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 ,如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更应加 强体检频次。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
用药指导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 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一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中医护理查房
根据黄疸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 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治疗原 则包括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等。
2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如茵陈蒿汤、大柴胡汤、逍遥散等都是 治疗黄疸的常用中药方剂。其中茵陈蒿 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大柴胡 汤则能疏肝利胆、和胃降逆;逍遥散则 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3
中药方剂选用依据
效果评估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黄疸逐渐消退,尿色变清,食欲改善,体力逐渐恢复。术后第7天拔除T管,无胆汁漏出。 术后第10天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准予出院。
02
中医护理理论基础
黄疸的中医认识
黄疸的病因
中医认为黄疸多因湿邪阻滞,胆汁外溢而发 黄,与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 关。
黄疸的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 、阴黄和急黄三种类型,其中阳黄多属湿热 型,阴黄多属寒湿型,急黄则为湿热疫毒型 。
推拿按摩注意事项
保持室内温暖、安静,避免病人受风;推拿前嘱咐病人排空大小便 ;推拿时观察病人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力度和频率。
05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策略
饮食调养建议
遵循“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原则 ,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 物,如瘦肉、鱼、蛋、奶及新鲜蔬菜、水果 等。
控制脂肪摄入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以减 轻肝脏负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病情。
一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中 医护理查房
目录
• 病例介绍 • 中医护理理论基础 • 查房过程记录 • 护理操作演示与指导 • 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策略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张先生
入院时间:2023-04-15 住院号:0012345
黄疸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课件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主症 身黄、目黄、小便黄,以目黄为主要诊断 依据
2、伴随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3、病史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
癥积等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酗 酒史、家族史)
.
28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4、理化检查:血胆红素、尿胆红素、肝功、血
常规、溶血实验、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 检查。
5、黄疸实质:血浆胆红素升高,超过 34.2μmol/L
.
29
一、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6、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 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长期服用米帕林、呋喃西林类药物
病因病机
阳黄失 脾阳受损,湿从寒化
阴黄
治误治
热毒炽盛,内陷营血, 侵犯心肝
急黄
阴黄 复感外邪 湿郁化热
阳黄
.
25
7、预后转归
病因病机
• 阳黄——病程短,易消退 • 急黄——病情重,危及生命 •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
.
26
NoSUCCESS
THANK YOU
Image
2020/7/26
.
27
辨证要点
鉴别点 黄疸色泽 伴有症状
舌脉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身目俱黄 黄色鲜明
身目俱黄, 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头重身困,身热不扬, 小便短少黄赤,便秘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闷
脘痞,恶心呕吐,便溏
舌苔黄腻,脉弦数 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作为一位高级育婴师,对于婴儿黄疸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黄疸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经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宝宝健康的长期影响。
中医认为,婴儿黄疸是由于胎儿期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在宝宝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黄疸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缓解黄疸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中医常用的处理方法: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宝宝畅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按摩宝宝的腹部、脊椎和小腿等部位,可以选择轻轻揉捏,或者用手指缓缓地顺着宝宝的经脉走,都能有效地帮助宝宝消除黄疸。
2.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婴儿黄疸问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和龙胆草等,这些草药都有利于清除胆红素,促进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的症状。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3. 饮食调理宝宝的饮食也是可以帮助缓解黄疸的。
中医建议在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多给宝宝喝一些苦味汤水,以帮助胆囊分泌更多的胆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此外,还可以多给宝宝喝生姜和红枣茶,或者用米汤、绿豆汤等做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排毒。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对于宝宝出现黄疸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病痛。
此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宝宝解决问题,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5-2黄疸--中医临床护理学
5-2黄疸--中医临床护理学黄疸是一种在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黄胆病。
它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使其在血液中堆积引起的。
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发黄的症状,也可能伴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食欲不佳、腹胀、恶心等。
本文将主要从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角度进行对黄疸的分析和护理措施的介绍。
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肝炎、胆管结石、肝硬化等。
在中医理论中,黄疸被归类为“黄胆症”,与湿热对胆红素排泄功能的阻碍有关。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确定病情,并根据具体的病因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护理中,对于黄疸患者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经常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的颜色变化,及时发现和记录黄疸的程度和变化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定期检查血液指标:黄疸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3.控制饮食:黄疸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控制,尤其是脂肪摄入。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饮食计划,并嘱咐患者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饮食,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4.关注精神状态:由于黄疸的症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提高患者的抗压能力,帮助其积极面对疾病。
5.合理用药:护理人员在执行治疗方案的同时,还需要负责给患者服药,并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药物监测。
同时,也需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副作用等,并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调整和修正治疗方案。
黄疸在中医临床护理学中是一个常见的疾病,对于黄疸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与临床护理技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同时,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还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贴心的护理服务。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白眼球发生黄染。
在中医学中,黄疸被称为“黄疸病”,认为其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和肝脏功能不调有关。
黄疸是一种早期可见的肝病征象,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病因、症状、辨证和治疗等方面对黄疸进行详细解释。
一、病因中医学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热与肝脏功能障碍。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蓄积,经络不畅,使得营卫失调,导致黄疸出现。
肝脏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以及肝肾阴虚等,导致肝气失调,影响胆汁的分泌,从而引发黄疸。
二、症状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黄染,可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在舌苔方面,黄疸患者通常呈现厚腻的黄苔,舌体颜色可呈红苔或淡红。
三、辨证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黄疸的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舌诊等进行判断。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湿热黄疸、气滞黄疸、肝火上扰黄疸和肝肾阴虚黄疸等。
湿热黄疸的患者常常伴有身体沉重、乏力、纳差等湿热症状,舌苔厚腻黄质,脉象滑数。
气滞黄疸的患者常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肝胆气滞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肝火上扰黄疸的患者常有口苦咽干、目赤多泪、烦躁易怒等肝火亢盛症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肝肾阴虚黄疸的患者常有头晕目眩、面色发黯、骨蒸潮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细弱。
四、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清热湿、疏肝利胆、滋阴降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茵陈蒿汤、胆汁通脉丸、柴胡清肝丸等。
针对湿热黄疸,可以使用茵陈蒿汤。
该方能清热解毒、行湿燥湿,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柴胡清肝丸适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黄疸,可疏肝理气、和胃化湿,起到通肝利胆的作用。
肝肾阴虚型的黄疸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治疗黄疸还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通过针灸或推拿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改善黄疸。
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消除湿热,促进机体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黄疸分为:阳黄、阴黄,急黄乃阳黄之重证。 根据中医理论形成黄疸的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金匮 要略》记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 胃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 肤,而发生黄疸。 (1) 外感湿热疫毒: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 邪偏盛,从表入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而发病。 或因湿热挟时邪疫毒,则其病势暴急,具有传染特点,表现 热毒炽盛的严重现象,且预后差,又称急黄。
⑦ 待病情减轻并稳定后,再慎重、缓慢地增加活动量, 以免复发。
12
(3) 阴黄证: ① 阴黄多属阳虚、喜热恶寒,故病室、饮食及中药以偏
热为宜。 ② 患者体弱无力,以静卧为好,应嘱其不可多下床活动。
如症状较轻,只要患者无劳累感,不必限制过严。 ③ 患者常有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积聚,而成水臌之虞,故饮食以清淡素
净为佳,忌油腻,慎用荤腥,不宜饮酒,少食汤汁之类食物, 以软食为佳。
情况及精神神经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并做好病情记录与抢救前的准备工作。
③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
11
④ 烦躁不安或精神失常者,应加床档,派专人护理,防 止发生意外。
⑤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观察有无腹水和出血情况,如有 上述病情,应参照有关病证护理法护理。
⑥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不思饮食等症状,补充营养以静 脉输入葡萄为主,可给予随意流质,强迫患者进食,待病情 好转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7
主要护理问题
目黄、身黄、小便黄 胆汁外溢有关
潜在并发症 昏迷 皮肤瘙痒 恶心呕吐 腹胀便溏 便秘
与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
与湿热疫毒炽盛、内陷营血有关 与湿热熏蒸皮肤有关 湿蕴中焦、胃气上逆有关 与湿邪中阻、脾失健运有关 与热壅津伤、肠失传导有关
8
辩证施护
(1) 阳黄证:
⑤ 阳黄患者,黄疸易消退,食欲随之恢复,胆脾胃功能 仍较虚弱,故应适当控制,逐渐增加食量。并注意随着病情 的好转增加营养;食欲差者,予开胃食物助消化。
10
(2) 急黄证: ① 因病情凶险多变,随时都可能进行抢救,故应住单人
房间,严密观察并保持病室内外安静,阳光柔和。 ② 密切观察病情,如黄疸色泽的深浅,体温变化,呼吸
4
(2)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过食油腻,寒凉生冷,或饥 饱不度、酗酒,劳倦太过,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湿 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下注膀胱,表现为目黄、肤黄、小便黄的黄疸病证。由于致 病因素不同,个体素质的差异,表现为湿热和寒湿两个方面。 若因湿热所伤,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相交, 由脾胃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表现为阳黄证候。 若因寒湿 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则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致使 中阳不振,脾气壅遏不运,胆汁为湿所用,表现为阴黄证。
(3) 积聚日久:因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发生黄疸。 (4) 内伤不足,脾虚气亏,血败而不华色,可发生黄疸。
5
辩证论治
黄疸的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 为主。多选化湿邪,利小便之法;同时均要注意调整肝脾功 能,还可配合活血化瘀。
(1) 阳黄: ① 热重于湿: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13
④ 然患者正气虚弱,需要滋补。当病情逐渐好,食欲 转佳,食后能消时,可适当选择鱼、肉、蛋、禽之品,以护 养正气,驱邪外出。并可食用红枣、莲子、牛乳等有补中益 气作用的食物。
⑤ 注意皮肤清洁,防止因皮肤瘙痒而抓伤破损,必要 时可涂止痒剂。
14
健康教育
(1)注意卫生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流行期间可注射疫苗 或预防给药。 (2) 坚持服药,定期复诊。 (3) 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卫生和饮食调理,不可劳累过度, 仍需保证休息。 (4) 保持心情舒畅,勿气恼忧思。
① 热重于湿者,喜凉恶热,居室应偏凉爽。但湿属阴邪, 得寒则聚,故湿重于热者,以偏热为宜。
② 病室要求整洁、空气新鲜。病床单位干燥平整,及时 更换被汗水染湿的衣被。
③ 患者应多卧床休息,重症应绝对卧应床,直至黄疸基 本消退,方可逐步起床活动。
9
④ 阳黄患者多具传染性,其中少数不传染,要根据确诊 后是否隔离。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要严格执行消化疲乏隔离 制度,按时消毒餐具、衣物和居室。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
15
谢谢!
16
黄疸-中医护理
外一科
1
主要内容
1. 黄疸概念 2. 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3. 主要护理问题 4. 辩证施护 5. 健康教育
2
黄疸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目 睛黄染为本病特征。
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
或见腹部胀满,心中懊恼,恶心,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 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② 湿重于热:证候:身目皆黄,黄色不如前者鲜明,头 重身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 便溏,口中粘腻,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滑或滑缓。
6
(2) 急黄:湿热疫毒,传入营血,内陷心肝。 证候:病热迅猛,黄疸急速加深,身面均黄,黄色如金, 高热烦渴,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神昏谵语,或有痉厥。邪 入阴血,则见鼻衄、齿衄、呕血、便血、或身有瘀斑等;可 有腹水,嗜睡昏迷,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数或细数。 (3) 阴黄:证候:目肤色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少,脘闷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