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环境监测第一章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第1章 绪论

环境监测  第1章 绪论

传递环境信 息过程

样品分析测试
解析环境信 息过程
监测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
综合环 境信息
在此基础上,全面、客观、准确的揭示监测数据的内 涵,正确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 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为
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环境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规环划境等提质供量依。据。
只有国家标准。
为保证污染治理 设备的效率,环境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和可比性,对仪器、 设备的技术要求所 作的规定。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环境标准体现了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标准中各项指标值的确定应有充分科学依据;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环境质量基础:经科学试验确定污染物或污染 因素对人或生物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小浓 度或最小剂量值。
则的过程。
标准 经公认权威机构批准的特定标准化工 作成果。以规定一整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
本单位的文件表示。
环境标准是各种标准中的一类,是环境政策、 法规的体现。
一、环境标准及其作用
污染物含量和阈值 污染源排放限量
定义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监 技境测 术方 规污法 范染…、…促使生
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 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 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 和大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 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 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 村寨。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 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换趋势。

P2填空:1.各种污染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单独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和相乘作用。

(抗拮、相乘)2.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和追踪性的特点。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3.监测工业废水的一类污染物,在车间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布设采样点;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排污单位总排放口)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 14 种化学类别,共68 种有毒化学物质。

(14 68)简答: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又称为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的对象不同可将环境监测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源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

2.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控制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等6类。

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3级。

3.什么是优先污染物,具有什么特点?优先污染物:对众多的污染物进行筛选并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所说的优先过程。

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illutants)。

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

第二章名词解释: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特定目的的环境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是具有某些特定目的或用途的环境监测。

3、环境标准:为了保证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规定,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相关规定。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环境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二、简答思考1、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②、根据污染物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③、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④、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环境监测技术有哪些?并简述其发展趋势。

答:(1)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以下以测试技术为主说明其类型。

环境监测的测试技术包括以下两种:①、化学物理技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及其结构与状态的分析多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则是以物理和物理化学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②、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动植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

生物监测技术包括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所表现的症状,通过测定生物的生理化学反应,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等,来判断环境质量。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监测技术中,新技术的应用使环境监测的精确度、覆盖面积、监测能力得以提升。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第一章第四版

环境监测第一章第四版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 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 游泳区。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 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 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 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 (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 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作用: 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 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 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及生物物理等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 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和类型

二、环境监测的内容
v 水和污水监测 v 大气和废气监测 v 噪声监测 v 土壤污染监测 v 固体废物监测 v 生物污染监测 v 放射性污染监测
注:除以上外,还包括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 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类型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监测,是监 测站第一位的主体工作。
第四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
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财产安全,防治 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 源,促进经济发展,根据环保法和有关政策在综合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生物和人体的承受力,控制污 染的经济能力,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环境中污染 物的允许含量及污染源排放的数量、浓度、时间、 速率(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v 以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保护人体 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促进环境效益、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v 环境标准既要科学合理,又要便于实施,同时还要 兼顾技术经济条件 。
v 环境标准应便于实施与监督,并不断修改、补充, 逐步充实、完善。
v 各类环境标准、规范之间应协调配套 。
v 积极采用和等效采用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Ø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Ø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Ø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Ø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的 污染物 Ø环境样品有代表性的污染物
四、环境监测的要求
v 代表性 v 完整性 v 可比性 v 准确性 v 精密性
第三节 环境监测和监测技术发展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 变化趋势。 v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 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 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v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 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 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完整版)环境监测第一章答案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简而言之,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答: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扩散性,活性或持久性,生物可分解性和生物积累性和自然性的特点,所以环境监测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对象和手段的多样性,组分和变化的复杂性,归纳起来如下:(1)样品组分的组成复杂,种类繁多。

所以要建立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一般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污染物优先,有可靠分析方法,并保证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优先。

(2)样品组分的稳定性较差、变异性较大。

所以要求尽量对环境样品实现快速测定,尽量现场检测,要求有较好的仪器设备或在线监测设备。

(3)样品组分的含量通常较低。

这给仪器分析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环境监测的工作量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要求环境分析检测满足连续性、追踪性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在分析检测的工作量很大。

3,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取样经化学分析后的结果,判断企业的废物排放是否达标,出具的报告是<环境监测报告>环境分析是有资质的机构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查看地理位置,结合生产经营情况作出的综合性评价,出具的报告是<环境评估报告>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比色法的发展。

比色法只限于在可见光区,分光光度法则可以扩展到紫外光区和红外光区,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目前环境监测的要求,设备价廉轻便,操作简易,所以成为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汇总

环境监测习题答案汇总
各部分作用:①收集器:捕集空气中欲测污染物。②流量计:测量气体流量(计算采气体积的参数)③动力装置:给抽气提供稳定动力,保持抽气速度连续稳定。
9、空气污染监测采样布点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①功能区布点法;②网格布点法;③同心圆布点法;④扇形布点法。
10、总悬浮颗粒和可吸入颗粒物分别是指粒径小于多少μm的颗粒物?
答:吸收液中含有硝酸、硝酸银、聚乙烯醇、乙醇,直接反应的是硝酸银,砷化氢将银离子还原成单质胶态银。硝酸为稳定剂,有利于胶态银的稳定;聚乙烯醇为分散剂,使产生的胶态银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乙醇为消泡剂。
5、测定金属元素时,水样消解的目的?
答:将有机物氧化消解,将各种形态的金属转化为金属离子。
6、理解COD、BOD、TOC、TOD指标的含义:
⑥方法的灵敏度要满足准确定量的要求。
6.双硫腙在不同条件下可与20多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铜、铅、铬、锌等金属离子时,为避免其他共有的金属离子的相互干扰,应严格控制哪些因素?
答:①pH;在pH不同时,干扰离子也不同,加入干扰抑制剂时应严格控制pH。测Cd2+时溶液应处于强碱状态,测Pb2+时PH(8.5~9.5),测Zn2+时PH(4.0~4.5)
3、飘尘的采样器中加入切割器(或分尘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分离出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
4、按我国空气质量标准规定,表示大气污染物浓度时应采用何种体积?
答:我国空气质量标准采用标准状况(0℃,101.KPa)时的体积(V。),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Vt)可用气态方程式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14、现欲对某大型商场的污水排放实施污染物总量的监测,商场内污水主要来源于餐饮和盥洗,营业时间为10:00~22:00,请确定监测方案,包括总量检测项目,采样时间与频率,水样类型,样品容器和保存方法等。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 (2)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 (2)1.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3)第二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标准 (3)2.1 环境监测方法分类 (3)2.2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4)2.3 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4)第三章环境监测设备与仪器 (5)3.1 环境监测设备的分类 (5)3.2 环境监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 (5)3.3 环境监测设备的维护与校准 (6)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6)4.1 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4.2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 (7)4.3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7)第五章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价 (8)5.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原理与方法 (8)5.2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标准与指标 (9)5.3 环境监测质量评价的流程与实施 (9)第六章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0)6.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0)6.1.1 大气环境监测指标 (10)6.1.2 大气环境监测标准 (10)6.2 大气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0)6.2.1 监测方法 (10)6.2.2 监测技术 (10)6.3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1)6.3.1 数据评价 (11)6.3.2 数据分析 (11)第七章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1)7.1 水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1)7.1.1 监测指标 (11)7.1.2 监测标准 (11)7.2 水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2)7.2.1 监测方法 (12)7.2.2 监测技术 (12)7.3 水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2)7.3.1 数据评价 (12)7.3.2 数据分析 (12)第八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3)8.1 土壤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3)8.1.1 监测指标 (13)8.1.2 监测标准 (13)8.2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3)8.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8.2.2 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方法 (14)8.2.3 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方法 (14)8.2.4 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方法 (14)8.2.5 土壤污染物质监测方法 (14)8.3 土壤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4)8.3.1 数据评价方法 (14)8.3.2 数据分析方法 (14)8.3.3 数据应用 (14)第九章声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5)9.1 声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5)9.2 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5)9.3 声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6)第十章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实施细则 (16)10.1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指标与标准 (16)10.1.1 监测指标 (16)10.1.2 监测标准 (17)10.2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 (17)10.2.1 采样方法 (17)10.2.2 分析测试方法 (17)10.2.3 监测技术 (17)10.3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数据评价与分析 (17)10.3.1 数据整理 (17)10.3.2 数据分析 (18)10.3.3 数据评价 (18)10.3.4 结果解释与应用 (18)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信息化与管理系统 (18)11.1 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 (18)11.2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18)11.3 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19)第十二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实施与监督 (19)12.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宣传与培训 (19)12.2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监督检查 (20)12.3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改进与完善 (20)第一章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概述1.1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要求,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涉及的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第一章环境监测绪论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①污染事故监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②仲裁监测
③服务型监测
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同前一页)
2019/9/19
27
四、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特点
环 20世纪 境 5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


的 发 展
被动监测 或
主动监测 或
目的监测阶段
自然沉降量(必测项目);CO、总氧化剂、总烃、PM10、HF、 B(a)P、Pb、H2S、光化学氧化剂(按地方情况增加的必测 项目);CS2、Cl2、氯化氢、硫酸雾、HCN、NH3、Hg、Be、 铬酸雾、非甲烷烃、芳香烃、苯乙烯、酚、甲醛、甲基对 硫磷、异氰酸甲酯等(选测项目)。 9、空厂排出的三废监测……
就目前人力、物力、财力和污染物危害程度的 差异性而言,人们不可能对每种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只能
将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具有生物积累性、 毒性大和三致类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 高,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定为优先监测目标,
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这些物质即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priority pollutants)。
个性化实验项目2019
序号
项目名称
序号
项目名称
1
气相色谱法测试技术研究
15
2
污水生化需氧量测定技术研究
16
3
水环境中粪大肠菌群测定技术研究
17
4
各类染料检测方法实验研究
18
5
水稻、小麦秸秆对亚甲蓝的脱色研究
紫外-可见分光光
19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中性红的吸附度性能法研(究UV-Vis) 20

第1章环境监测技术原理 1-1 1-2

第1章环境监测技术原理 1-1 1-2

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013/9/6
四、分类 按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也称: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也称:特例监测,包括: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也称:科研监测)。
2013/9/6
§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技术
一、特点 1. 综合性(监测手段多; 监测对象多; 需要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2. 连续性。 3. 追踪性。 (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样、运送、 保存、测定、数据处理等。)
第一章 环类 一、环境和环境污染 环境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1
实际案例
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 山喷发 (原生环境问题)
2013/9/6
河道疯长的水草 (次生环境问题)
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 大气污染
② 水体污染 ③ 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④ 农业面源污染
2013/9/6
化 学 分 析
重量分析 滴定分析
光化学分析
电化学分析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 可见-紫外光度、红外 电位、极谱、伏安、库 仑滴定 气相、液相、离子色谱、 色-质联用 噪声测定仪、放射性测 定仪
监 测 技 术
仪 器 分 析
色谱分析
其它
生 物 监 测
环境监测追求的目标
监测样品的代表性 分析结果的 精密度和准确度
2013/9/6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 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
2013/9/6

环境监测与保护(第一、二章)

环境监测与保护(第一、二章)
• 1、推广生态农业: • 2、发展生态工业: • 3、促进可持续消费 • (1)推广清洁能源;(2)发展绿色交通 • 广州市发展战略
第一章 绪论
四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 • 本世纪60年代初才从生物学中派生出来,70年代才
初具雏型,以后才慢慢成为较活跃的研究领域。环 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为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物 • 第三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 第四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
第一章 绪论
一 什么叫环境问题
• 如果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 为两类。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以称第 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火山、海啸、地震、洪涝、 干旱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 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 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 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 2)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
• 大气层可以让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穿过,致使地 面温度升高;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却能强 烈地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只有少部分辐射 散失到宇宙空间,就像玻璃温室或塑料薄膜温室 一样,阳光的能量多进少出,造成地球的温度上 升,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随着温室气 体 CO2 浓 度 的 不 断 上 升 , 温 室 效 应 越 来 越 显 著 。 Miller认为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存在,地球的平均气 温将是-18℃而不是现在的15℃。
第一章绪论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各个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biologicalconcent生物放大biologicalmagni是指环境中某种元素或化合物在同一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增高而不断增大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课程的性质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 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 程。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 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 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 大。
▪ 本课程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 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 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动监测阶段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
(一)成分分析 1.化学分析法:重量法、容量法 2.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放射分析法、流动注射分 析法 (二)结构分析 (三)生物指示分析与酶法分析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
1.痕量和超痕量分析的研究 2.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的研究 3.分析技术联用 4.遥测技术的应用 5.分析方法标准化 6.连续自动监测的研究 7.现场简易监测分析仪器和技术的研究 8.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 9.“3S”技术的研究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对象分类: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 物、生物、能量监测。
▪ 按环境监测性质分类:环境质量、污染源、专 题监测。
▪ 按监测的目的分类:研究性监测(科研、健康 环境、资源)、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仲 裁、考核验证)、监视性监测(基线、环境现 状、污染源、事故性)。
二、环境污染的性质
(一)毒性 1. 污染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和价态 2. 污染物的毒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理化特性 3. 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二)扩散性 (三)活性和持久性
三、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
▪ 对人体健康影响大、面广、持续时间长的污 染因子;
▪ 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不易在自然条件下自然 分解而引起逐渐积累的物质;
▪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 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 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
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 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
难点: 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 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1.本课程是在完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 《物理化学》,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 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 环境监测的要求
▪ 准确可靠
▪ ▪
三快 选高速 择:灵 性高敏 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 环境分析(化学分析) ▪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
阶段 ▪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
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
▪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 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 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 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特征、环境监测特点和 环境监测项目选择
2.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环境评价》、《环 境管理与规划》、《水污染控制工程》பைடு நூலகம்《大气 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土壤 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后续课程 的学习。
▪ 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 术方法,间断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
第一章 绪 论 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以及
▪ 其他分类:污染因子和污染现象、监测方式、 监测方法。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特征、环境监测特点和 环境监测项目选择原则
一、环境污染特征
▪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的时间分布(分钟、天、周、年更长 时间)
▪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 环境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1.传统毒理学效应(单独、相加、相乘、拮抗) 2.生态毒理学评价 3.二次污染的作用 ▪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 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 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 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 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 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 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所做的规定。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
第四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 质量提供数据。 ▪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 能反映环境综合质量的某些指标;
▪ 有可靠的检测手段,能获得的可靠监测结果 的项目;
▪ 监测所得的数据,又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 或能进行分析;
▪ 其他有特殊目的或要求的项目。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 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