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

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
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

广西大学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课题:论《红楼梦》的隐喻艺术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本科

准考证号

姓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前言 (1)

一、《红楼梦》的背景 (1)

(一)《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1)

(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2)

二、《红楼梦》的隐喻 (2)

(一)人名的隐喻 (2)

(二)人物的隐喻 (3)

(三)社会的隐喻 (5)

三、《红楼梦》隐喻的艺术性 (6)

四、《红楼梦》隐喻的作用 (8)

总结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的隐喻艺术为研究对象,对曹雪芹先生的著作《红楼梦》进行了人物分析、事件分析以及小说背景的分析。《红楼梦》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在思想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多的是它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成就,就如本文所述,在《红楼梦》一书中,随处可见各种隐喻手法的使用,人名、人物、社会方面的隐喻均用得非常巧妙。除此之外,本文在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背景以及他的小说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深入地对其作品《红楼梦》运用的隐喻手法的艺术性进行阐述,让世人更加清晰曹雪芹笔下所隐喻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红楼梦》中隐喻的应用,不仅成就了它的文学价值,巩固了它在世人眼中的崇高地位,更是影响了世人的文学创作思维与文学创作手段,而《红楼梦》中隐喻的作用以及它的艺术性也由此显现。

关键词:隐喻艺术红楼梦人物事件背景作用文学价值

前言

《红楼梦》一书是中国史上最具文学成就的一部古典文学著作,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巅峰。同时它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红楼梦》于十八世纪中叶问世,问世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作者曹雪芹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非凡思想、创作才智与勇气都通过《红楼梦》艺术一一展现出来了。《红楼梦》一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荣与衰落为线索,为世人展示了一个森罗万象的世俗生活与时代背景,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比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一种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文学著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辞手段,作者使用隐喻,一方面将内心的感受图像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使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变得清晰、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试图传达的内在涵义与言外之意;另一方面,使文学作品变得意义深刻,更具可读性。正是由于隐喻的运用,一个故事才显得意义深刻,充满趣味。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张力会使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文人喜欢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情怀,同时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有些针砭时弊的评论不可直抒胸臆,这都为隐喻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这也是隐喻为何产生的原因及作用。

一、《红楼梦》的背景

(一)《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曹雪芹出生于康熙末年,诞生在康熙的亲信贵族家庭里,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当时正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巩固其专制统治而残暴、恶劣地大兴“文字狱”的极端黑暗时期。他的先祖曹振彦是明朝的军官,在战争中立有战功。曹振彦的儿媳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

帝的乳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于此,曹雪芹家族与康熙帝均有着很特殊的关系,因此极受康熙的宠信。

曹雪芹生长在这样一个受到封建帝王宠信的贵族家庭里,因此曹雪芹的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游离在“秦淮风月”的繁华之地,过的是“锦衣玉食”、“繁花似锦”的公子哥儿生活。

然而,由于康熙末年的那场夺嫡之争曹家中有人参与了,于是雍正六年,继位不久的雍正对曹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打击与刁难,以曹頫“行为不端”、“巨额亏空”等的罪名将其革职下狱,并且抄没了家产,调京治罪。曹家从雍正治罪起便开始没落,并一蹶不振走向了衰亡。曹雪芹也同时由一个贵族公子哥落魄成了“一无是处,半生潦倒”的罪臣,流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受尽人世间的冷暖。

曹雪芹自幼聪慧过人,只是因为社会政治的压力与无奈,才被迫走上了一道“穷困潦倒”的生活。在这种暴戾的政治与封建社会之下被摧残了一生的曹雪芹怀着无奈、愤懑与悲痛万分的心情开始了《红楼梦》的创作。不难看出,《红楼梦》一书似曹雪芹一生的自述,也是他化悲愤为文字进行对社会现实与统治者的反抗与抨击。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之下,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也只有且只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反抗。

(二)《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描述的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背景下存在的种种矛盾、混乱与危机。

在当时,清朝的腐败与封建剥削加剧,统治者镇压全国的军事,提倡封建的伦理常纲,控制人们的思想。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狱,残害忠良。而《红楼梦》一书便是在封建君主的强烈压迫下,老百姓民不聊生,贵族家庭夜夜笙歌、风花雪月的社会背景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性描述。

二、《红楼梦》的隐喻

(一)人名的隐喻

要说到《红楼梦》人名的隐喻,曹雪芹先生那是用得极好极妙的。就拿《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第十段的文字来说,短短的一段文字描述,就出现了多个名字的隐喻,如:“阊门”

即“娼门”,在《红楼梦》中,这是当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公子风流之地;阊门外的“十里街”即“势利街”,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百姓们为生活所迫,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生活状态;街内的“仁清巷”即“人情巷”,呼曰人情巷,实则毫无人情;巷内的古庙“葫芦庙”即“糊涂庙”,人人都说庙内的菩萨都是神明,曹先生对其称“糊涂庙”也是对神灵的一种斥责,“糊涂庙”内住“神明”想来也觉得可笑,可以想见曹雪芹内心的怒;庙旁还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士隐,“甄士隐”即“真事隐”,将真事隐去倒也落得清闲;甄士隐有一女,名曰“甄英怜”即“真应怜”,甄英莲即后文中的香菱,一个可爱、单纯、美丽的悲剧性女性的代表人物,确实真的很可怜。

除此之外,在《红楼梦》一书中有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性人物“贾雨村”,虽然在曹雪芹先生的笔下对贾雨村着墨不多,但是从开头的一个文弱读书青年到其中的认清社会现实,从而随波逐流再到后来的位居权高,以一个极典型的反面角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一个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故事,更是作者笔下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产物。而“贾雨村”的名字隐喻即为“假语村”,谎言的代表,恶势力的代表,更是整个社会阴暗面的代表。

当然,还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这更是曹雪芹先生的自序,即“假宝玉”,假的东西如何能长久?这其实也是作者对自己的命运的一种嘲弄。更有甚者“薛宝钗”即“宝钗雪里埋”,又寓意插在发髻中的钗,隐指第三者,即插在宝玉与黛玉之间的人,我们所谓的小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姓名的隐喻,如:“贾政、贾敬”即“假正经”;“甄宝玉”即“真宝玉”;“潇湘馆”即“消香馆”;“梨香院”即“离乡怨”;“怡红院”即“遗红怨”;“群芳髓”即“群芳碎”;“千红一窟”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杯”即“万艳同悲”;“王熙凤”即“亡西风”;“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即“原应叹息”;“李纨”即“理纨”;“秦可卿”即“情可轻”;“贾琏”即“价廉”;“贾珍”即“假真”;“冯渊”即“逢冤”等等。(二)人物的隐喻

《红楼梦》人物众多,在这里我以宝玉为例进行叙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看到的贾宝玉:“却是一位青年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縧,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

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縧,系着一块美玉……再来时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这两大段外貌描写,其实正是曹雪芹自己的少年写真,他的家族还未没落之前,自己也是这样娇贵的一位贵族公子。

然而曹雪芹也对其写了这样的一些批语:“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第三回)

这看似是后人在嘲笑贾宝玉,更是曹雪芹对自己落魄后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的形象描述。曹家败落后,曹雪芹生活在清朝君主专制黑暗的大的社会环境下,而生活周围的小环境也十分恶劣。曹雪芹生活在来自市井人们不理解的冷嘲热讽加“诽谤”的创作环境之中进行写作的。

在世俗的人看来,他是一个:“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乘张……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废人。世俗之人的诟病令他烦恼。但正是曹雪芹对自己的咏叹并表达了自己执着的性格和认真的人生态度。

自己本来就拥有者不受任何思想束缚而自由驰骋的性格,喜怒哀乐也不能影响自己心灵的基本感受。但自从经历了家族败落痛苦生活的磨难,感受到了专制制度的残酷之后,内心便也变得强大起来,有了一种渴望自由的心态,就如《红楼梦》中的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样,拥有让往事随风漂流的闲适心态。

曹雪芹开卷就自嘲道自己是“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灵性已通’、‘自来自去’、‘ 可大可小’的‘一块顽石’。”

曹雪芹暗示自己是经过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下狂风暴雨中被磨炼得“顽劣异常”的假“宝玉”,真“顽石”。

贾宝玉的诞生又是极荒诞的,宝玉是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尘世的。而且,“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曹雪芹对贾宝玉“衔玉而诞”的巧妙设计。正如他在《红楼梦》的导语中说的,是“也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的。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衔玉而诞”是十分荒谬且违反科学的,但是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也只能做样写,除了给故事添上奇幻的色彩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自己。当时大兴文字狱,不想我们现在的时代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文字,一个不小心也许就命丧黄泉。这样不仅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将自己的一切情绪埋藏起来,藏在这一个个文字里面。

其中有一点很明确的指明了自己其实就是宝玉的原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设计了一个与贾府是老亲的“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府,”一个与贾宝玉酷似的人物----甄宝玉。并在第二、五十六回用了不少的笔墨对甄府和甄宝玉作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在详细的描述时,曹雪芹重点交代了甄贾二府密切的关系;在对甄宝玉进行描述时,说甄、贾宝玉各方面的酷似。之后,又描述了甄府----调取进京治罪。这不恰恰暗示了其实这甄宝玉其实就是曹雪芹本身的真实写照:甄府就是贾府;甄宝玉就是贾宝玉,真假宝玉其实就是曹雪芹。写甄、贾两府就是影射自己的家族----曹府;甄、贾宝玉就是曹雪芹本人艺术性的化身。于此,作者也暗示了贾府日后的败落。曹雪芹要用甄、贾二府影射自己的家族----江宁织造曹府;要用甄贾宝玉影射自己----曹雪芹。

(三)社会的隐喻

简单来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体,它所折射的社会就是当时曹雪芹生活的清王朝。

曹雪芹在经受了由兴盛的贵族生活到衰落后穷困零落的底层生活了之后,对这样的一个社会性质有了更多的体会与认识。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的潮起潮落正是对当时封建君主专制下的牺牲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封建君主的暴戾统治下人们的命不由己,深受残害与压迫下生活的各类阶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灰暗及统治者的暴戾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主的渴望及对君主与政治的批判与愤恨。

就《红楼梦》书名说起。作者在第一回中就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

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梦幻”,实则为作家进入创作构思的一种境界,作家写作过程中灵感到来时,作家本身会表现为迷离恍惚,如醉如痴。关键是这个“红”字理解,书中贾宝玉为什么偏爱红色?其实,在作认真的研究之后不难看出,《红楼梦》实际是一部悼亡之作,是作者悼念自己的舅公李煦的作品。曹頫(曹雪芹之父)的舅父李煦,雍正五年时被流放到东北打牲乌拉,当时李煦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不久就因冻饿死在流放地。这年曹家也被抄没家产。作者对舅公的感情特别深厚,因此暗暗写书悼念。

而李煦死后,曹家被抄没家产,从此没落,自然就是封建社会“一人得志,鸡犬升天”的写照,实则也是曹家“噩梦”的开始。

所以说,书中的“绛芸轩”,“绛珠”,“悼红轩”都暗含怀悼舅家李煦的意思,因此书名叫做红楼梦。

三、《红楼梦》隐喻的艺术性

一部作品,思想性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艺术性也是一部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艺术性,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好作品,更别说是一部传世佳作了。因此,对于《红楼梦》隐喻的艺术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红楼梦》整部作品中,曹雪芹在隐喻方面的巧妙运用可谓是显示了一个艺术大师的才能,他的成就不容小觑。

《红楼梦》中,在人物形象方面的隐喻艺术可谓是极其突出的,书中甄、贾宝玉的形象深入人心,映衬着曹雪芹的真实影像。除此之外,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认识和揭示,让书中的寓意更加的深刻、丰富。该部小说具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也是对中国数千年来文化的浓缩与艺术的高度表现。小说中,作者通过贾宝玉这一形象的隐喻,揭示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当时的社会悲剧。《红楼梦》以及其新颖的手法,先由大观园中姐妹欢乐的聚会开始写,以群芳玉碎,人去楼空,花落人亡为结局,深刻的写出了一个家族的没落史,小说的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更多的读者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同感,感受到了更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无奈。小说虽一宝黛的爱情悲剧为写作主线,但实质上隐喻的是在这样的封建专制之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的冲击,家族与社会的灭亡是必然的趋势,也正是由于曹雪芹的这种洞悉,才使得该部作品拥有更强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

一部作品,它所含的文化积淀越雄厚,它所能储存的信息量就越大,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与探讨。研读《红楼梦》的隐喻艺术就是在研读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它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里程性的丰碑了,这是中国任何一部其他小说作品都难以达到的辉煌成就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人名的隐喻也可谓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曹雪芹起名非常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妙,字面也很广,众多人物与名字没有一个是重复或者相似的,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珠宝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幽默风趣。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隐喻。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对故事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则是人物故事甚至整个大事件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等人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一一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甄家,这四人讲述的人或物都是“真(甄)假(贾)难(冷)留(刘)”的,这也意味着四大家族的结局必定是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钗、黛都和装饰品有关,它们代表着封建社会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如将“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与“钗”相连,即是宝钗;“玉”与“黛”相连,即成黛玉。这种设计,也只有曹雪芹想得到,也不得不让人感慨他老人家的妙思奇想。而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和贯穿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可结果却在谎言中与宝钗成了亲。在巧妙的名字设计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人物的命运与故事情节产生了更多的联想与思考。

就如我前面所指,《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隐喻。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假语村”,贾政是“假正(经)”,皆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假宝玉”则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渴望自由的“真顽石”等等。

《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字与内容成为了中国文小说史上一座至今无人能超越的丰碑,深受世人敬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创作了很多的诗文歌赋,整个写作几乎写遍了骚体、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诸种韵文的美妙。虽然在一部作品中插入韵文似

乎在当时也并无太大亮点,但这其中,每一段诗赋、每一副对联都元喊着极其丰富的隐喻性。更重要的是在里面众多的人物里,各有文采,各有特色,其中不同程度的文化与性别、性格,曹雪芹均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文字,或极赋文采,或贻笑大方。这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但如果抽掉《红楼梦》中的所有韵文部分,那么整个故事就会大失色彩,文学方面也好,人物性格也好,不管哪一方面都远不及原先的来的引人入胜。韵文对于叙事的这种整体性,也许是《红楼梦》的又一独特之处。这不仅在在《红楼梦》一书中得到体现,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是西方文学,这都是不容小觑的一部分。

四、《红楼梦》隐喻的作用

通过故事的续写,通过隐喻的运用,让人们更深的了解作者的心情,所思所想,以及作者本身的期盼甚至普遍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的人的期盼。

作者渴望自由思想得到释放,人民生活得到保障,不再受到封建君主专制的压迫,崇尚美好生活,无阶级斗争,无自私牟利,无世态炎凉,无政治迫害。警醒活在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中的世人,不要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专横跋扈,为了金钱地位不惜残害忠良,牺牲百姓性命。同时也希望恶有恶报,善恶到头终有报。也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底层的人们呐喊,特别是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们,悲惨的命运不是他们该承受的,痛斥这些掌控社会政治的领导者。做“顽石”虽不易,但却坚硬无比!

总结

对于曹雪芹,《红楼梦》的隐喻手法早已不是简单的保护自己或是展示自己文学功底的一种方式。所谓的艺术性,我想在这里面更多的涵盖了他对人生的领悟,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懑与批判,更是对美好的民主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是人性最真实的渴望与写照罢了。

就像黛玉葬花一样,曹雪芹怀着这样一颗怜惜的心情阅读着自己的人生,展望着更多的与自己一样命途多舛的老百姓,感慨“花谢花飞飞满天,魂消香断有谁怜?”的悲伤情怀。

他的人生何尝不就是黛玉葬花,所有的繁华不过就是一瞬,就像这绽放在枝头的桃花,即使再美,也有花落随风逝的时候,到头来不过一场空。还

不如拾起残花,将它埋没深土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让它化为肥沃的土壤,待到来年再护花!

要说《红楼梦》隐喻运用地如何巧妙,倒不如说曹雪芹的心里埋藏了多少的无奈与痛苦,没落后的他,只有与文字相伴,千言万语都蕴含在这一纸笔墨之间,如不隐,你何知作者的用心良苦?何知曹先生“满纸荒唐言”下那可孤独无奈的心,又是如何的“一把辛酸泪”能平复的?

所谓一千个人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一千个人的心中也有着一千种对《红楼梦》不一样的解读。而《红楼梦》一书的隐喻艺术性也恰恰如此。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桂奎.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体描写的“物喻”特征[J]中州学刊2004.1.67-70

[4]吴毅.从隐喻的产生看语言的非任意性[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6)

[5]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冯德正.隐喻的评价功能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3)

[7]杜世杰.红楼梦考释[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

[8]徐萍:《隐喻的普遍性及其文化阐释》苏州大学学报[J].2000年10月第4期

[9]李明琴:《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平原大学学报[J].2003年10月第4期

[10]白小兰:《隐喻辨认及其语用意义》西安外语学院学报[J].2004年12月第4期

致谢

本篇论文是在导师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写作的。在论文的写作思维方面,xxx老师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与创作灵感,使我受益非浅。借此机会,我也要向xxx老师表示真挚的感谢,谢谢xxx老师的悉心指导语与写作鼓励。

同时导师认真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与诲人不倦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

谈《红楼梦》--- 王熙凤的公关语言艺术 摘要: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总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只有切合语境的言语交际才是得体的。得体的言语交际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得体性原则是语言交际的最高原则。《红楼梦》中的人物都非常善于根据语境选择不同的话语。其中王熙凤的言谈是其典型代表,是个颇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物。 一、引言 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红学家吕启祥曾这样评价:“假如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如果没有王熙凤这个形象,《红楼梦》就不成其为《红楼梦>。”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是最生活化的一个人。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征服了贾母,也令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语言交际才能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无人能敌。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她高超的语言技巧一直为读者所钦佩,老到的人际交往能力令许多人为之赞叹。 二、王熙凤初次登场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 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 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引自《红楼梦》 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 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接着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在这庄严的气氛下,当

红楼梦简单赏析

《红楼梦》赏析 摘要:《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关键字: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封建社会,爱情,衰败 正文: 《红楼梦》的线索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

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 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 正文: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 《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 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写贾府各层人物。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因此,说话、做事拐弯抹角的,逗心计的,心里想的多,自然心理活动就多。尤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男女主人公,恋爱的途程上,障碍多,曲折多,风波也多,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就是制造摩擦的最突出的一个“尤物”。曹雪芹设计得很巧妙,“宝玉”、“金锁”不是在宝玉和黛玉手中,而是在宝玉和宝钗手中,于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就不断发生冲突,一提…金玉?,黛玉就像刀戳心窝子一样不痛快。其实,宝玉和黛玉始终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受封建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心里话是不可能随便说出口的,因此就引起了多层次的猜忌和误会,上面所引这段话,就是彼此猜忌所引起的。二人心里所想是一样的,面对面反而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物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又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段心理描写“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曹公寥寥数语,

红楼梦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上至皇妃国公,下至贩夫走卒,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它对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等等描写,都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它还表现了作者对烹调、医药、诗词、小说、绘画、建筑、戏曲等等各种文化艺术的丰富知识和精到见解。《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红楼梦》对中国文化艺术集大成的丰姿,绝不限于文体和文学本身,各种姐妹艺术,包括戏剧、曲艺、绘画、书法、音乐、游戏,以及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服饰艺术、陈设艺术、编织艺术、风筝等手工艺术,至于茶文化、酒文化、果品、点心、菜肴、烹调等综合而成的饮食文化等,无不在书中有精妙卓绝的反映。举凡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与物质文明相伴而上升为某种文化形态、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事物,几乎都被博学多识、才艺绝伦的作家收入笔底、活现纸上,令后人赞叹不已。今天,“红楼文化”已伸展、渗入到各个文化艺术和生活领域,《红楼梦》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技巧和文化的结晶。 《红楼梦》在文坛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成熟。在艺术上,她不仅可与我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曲赋中最辉煌的作品相媲美,而且可与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小说名著并列而无愧。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同时代人早已发出了“传神文笔足千秋”的赞叹;脂砚斋等对这部小说艺术上的创新之点和独到之处不乏有价值的评点;戚蓼生在为之作序时以“一声两歌,一手两牍”,“注彼写此,目送手挥”等评论,很有见地地道出了小说神妙的艺术手腕。鲁迅在概括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时更说过,“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给予高度的评价。《红楼梦》的确是一座艺术的宝殿,气象万千,蔚为大观,无论是她的整体还是细部,都能引人入胜,开人心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探讨这部杰作的艺术经验、概括其艺术成就,成为红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大致涉及到下述诸方面。一、从总体上看,《红楼梦》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她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浑然天成《红楼梦》是一部以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小说,但并非作家的自传实录。从生活到艺术,期间经过了极大的提炼、改造、增删、虚构,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小说虽则是为“闺阁昭传”、写儿女真情,却展开了极其广阔繁富的生活画面。从贵族世家、宫闱内廷、官衙寺庙,到市井闲人以至村野细民,一幅幅生活图景联缀交织、剪接生发,要耗费作家多少心血!历来对于《红楼梦》的“百科全书”之誉,不过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赞叹描摹生活的丰富精微;实际上艺术创作更有其特殊艰辛之处,一切都要经过作家感情的熔铸、心灵的孕育,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小说所呈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人文景观,无不灌注着作家的血泪辛酸、人生体验。然而,就是这样一部血泪凝成、苦心经营的书,读起来却如行云流水、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就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就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目录 摘要 (3)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4) (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4) (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6) (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7) (四)王熙凤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8) 二、《红楼梦》精彩的语言,现实的生活的需要 (10) (一)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片段赏析 (10) (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除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的片段赏析 (10) 四、《红楼梦》多种语言融会贯通,增强趣味性 (11) 五、《红楼梦》对话描写细腻,展现人物风采 (12) 六、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致 (15)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它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汉语言艺术的宝藏。《红楼梦》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在雪芹笔下,其语言显得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故语言独特、维肖传神、精炼准确是其《红楼梦》语言的主要特点。代表我国古代小说最高艺术成就的《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家高度的语言艺术更博得了一代代读者的真心称道。在此文中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丰富的语言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其次我着重分析了《红楼梦》精彩的语言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最后欣赏了《红楼梦》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关键字:《红楼梦》,语言,独特化,现实化,趣味性

雪芹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大师,文学大师。他的著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其书将艺术表现力与思想容完美结合,将封建贵族的生活画面一一勾勒,将衰落的经过娓娓道来。在其语言艺术上,更是集百家之长,融各文学形式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为此,一部不朽之作将留于世人,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个性也将永存于你我心间。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我认为她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誉”。她虽然生活在那个封建的旧社会,深受礼教的压迫,但她依旧抬起高昂的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追求心中神圣的爱情。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 在她的语言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她的尖刻。在第八回中这样写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黛玉的丫头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时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可以看出黛玉说话一语双关,讽刺了宝玉和宝钗,足见黛玉的语言尖刻。 从其形象上看,林黛玉首先是个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

红楼梦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点思想成就: 它打破了过去中国小说塑造人物模式化的格局,写出了人物性格多侧面‘复杂发展的特征。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任务形象塑造的笔力。比如第三回通过黛玉进贾府和与王熙凤初识的所见所闻,表现的凤姐的特殊地位;威势和雍容华贵。接着用它的明得体的言行,表现出她老于世故的性格特征。这无疑来自于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和认识。 艺术特点:1·《红楼梦》善于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发展故事,展示任务性格。比如,小说集中写了几次送葬。可卿之死,场面宏大,突出的展示了贾珍;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 特征。贾珍“恨不能代替秦氏之死”,悲恸万分,尽己所有为儿媳料理丧事,其暧昧端倪已露。凤姐协理宁国府首次显示出她的刚强好胜;泼辣才干。 2《红楼梦》还善于以典型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典型人物塑造,使人物和环境交相辉映,各得其趣。如探春所居秋爽斋中的陈设:大案;大鼎;大盘;宝砚等,显得大气;豪爽,与贵族小姐的娇羞;细腻不同,更加烘托出探春干练;精明;颇具男人气魄和胸怀的性格特征; 3细腻的心理描写,也是《红楼梦》成功塑造人物的方法之一。如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赞她不讲“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无疑是人物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道白,既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也凸显了人物性格。 4·《红楼梦》囊括万象的网状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作品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穿插起一个个人物和事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完整严谨。 5·作品语言纯熟;精美而极富表现力,能把景物人情世故惟妙惟肖地尽现于读者面前。如宝玉挨打,王夫人;袭人;宝钗;黛玉;贾母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身份地位。 6·《红楼梦》有着情浓意郁的诗的韵致。如黛玉的《葬花吟》,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所创造的诗意美,构成了小说完美的艺术韵致。 7·独特而深沉的悲剧美,使作品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红楼梦》则是一部描写理想爱情遭到毁灭的悲剧。尤三姐热烈地追求柳湘莲失败而自刎,不如愿,勿宁死,何等悲壮。宝黛的爱情是人世间美好理想的化身。那充满浓浓情谊的爱情发生、发展,不知激励鼓舞了多少追求至爱的人们。作者对宝黛爱情关系的描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说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作品浓墨重彩的歌颂了带有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想爱情,然而却被封建社会残酷地毁灭了。曹雪芹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增强了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红楼梦》以十分饱满的创作艺术手法,成为古典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无论是多层次、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还是自然精深的创作艺术特色,启发着读者的认识,激动着读者的情感,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曹雪芹以其天才和真知灼见,创造了这部伟大的长篇鸿著,两百多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学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要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实境界,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写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并互赠芍药以定情。这首诗如一首欢畅流动的乐曲,天真纯朴,烂漫自由,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红楼梦艺术特色范文 一、真实的艺术 《红楼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些除了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外,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 盾的关系;围绕着宝、黛的爱情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它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浑然天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读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传统写法,他笔下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而且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览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线索贯串始终。但作者不是用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l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红楼梦》展现的情节就像生活本身那样,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二、对比鲜明的世界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大观园以贾宝玉、林黛玉和一群处在被压迫地位的丫鬟为主,包括年轻的小姐们在内,是一个自由天真、充满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的女儿国;而与之对立的男子世界,则在权威和礼教的外衣下,处处都是贪婪、腐败和丑恶。这男子世界以男性统治者为中心,还包括掌权的贵族妇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以及执行统治者使命的老妈子等人。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又存在着鲜明的对比。以各个人物的主观思想形成的两股对峙势力:贾宝玉、林黛玉追求个性自由,背离封建礼教;薛宝钗、袭人自觉地维护封建礼教。这两种势力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但是,薛宝钗、贾探春、袭人等又不同于一般统治者,尽管她们在主观上站到了封建势力

《红楼梦》成就与影响

《红楼梦》成就与影响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因此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变相地反映了现代人的交际能力。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 影响影视界 《红楼梦》备受社会的欢迎,所以便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20多种。到了近代,花部戏勃兴,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其中梅兰芳的《黛玉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