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6*5’=30’)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使社会心理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的是实验方法引入。
一百多年前,特里普莱特对骑自行车的问题只进行了少量的局部实验,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一般认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够维持;若收益小于代价或者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会产生气愤。
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局限: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贪得无厌;无法解释大公无私者和人类父辈对子代做出的巨大牺牲。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也不像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的行为看成是被简单实惠驱动。
2、认知失调理论: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条件:⑴、逻辑的违背;⑵、文化价值的冲突;⑶、观念层次的冲突;⑷、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的程度:⑴、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得重要性成正比;⑵、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重点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思考、感觉和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研究人们如何获得和处理社会信息的过程。
它涉及到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
2.社会认知偏见:社会认知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偏见,如刻板印象、归因错误等。
这些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行为。
3.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喜欢、厌恶、同情等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4.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
它研究人们如何参与合作、竞争、合群等社会行为。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言语、行为或态度产生的影响。
它包括从伦理、权威、群体压力等方面的影响。
6.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
研究人们如何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
7.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指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家庭、团队、社群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团体内部的互动、决策和合作等过程。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重点
错位冲突:一方可能有客观的理由,也意识到分歧的存在,但不针对问题本身;
错误归因的冲突:双方对分歧没有准确的知觉;
潜在的冲突:存在客观的分歧但双方对这种分歧没有感觉;
虚假的冲突:双方有分歧但这种分歧没有客观基础。
在工作关系中,根据冲突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工作性冲突和情绪性冲突。
七、冲突的实质和类型
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的关系。
人际冲突有不同层次和类型。布瑞克和凯利区分了三个层次的冲突。
第一层次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即双方在某个具体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
第二层次是关系规则或角色上的冲突,即双方对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及对各自权利、义务上有不同理解;
二、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三、 掌握动机的性质
四、 了解动机的类型
五、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六、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七、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
第六章
一、 掌握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
二、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
六、掌握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三因素理论)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2.马斯洛总结的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有个人的处事哲学和道德标准社会兴趣广泛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步骤一.提出问题:两个方面: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和人格推论中国人比美国人在团体中跟容易达成一致)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中国1986到2001入世)二.查阅文献三. 选择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身高衣服颜色)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境,更容易收集到资料(温度和犯罪的关系);劣势:通常因果关系是模糊的2。
实验研究: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同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探寻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优势: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研究四.收集资料的方法1.观察法(老师鼓励对孩子表达态度的影响)2。
调查法(被试自我报告):失真,应用最多3。
实验:无法重现情景4。
档案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取样,异质性2。
实验者偏差:实验者和情景标准化3.被试偏差4.伦理问题:斯坦福大学津巴多教授监狱实验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4.人际关系定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 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
(×)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重点1、美国心理学家F. H. 奥尔波特(F. H.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F. H. 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主张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3、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K. Lewin, 1936)的行为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公式含义:行为时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4、霍兰德(E. P. Hollander, 1976)的“三阶段理论”将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的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点描述和分析。
重要学术思潮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孤独)、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6、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7、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学习要点)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2.中观的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3.宏观的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1、德国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2、美国霍兰德“三阶段理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3、经验描述期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08年英国麦独孤、美国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
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4、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调查法1.访谈法(1)分类: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二)实验法1、基本概念(1)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2)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的变量(3)信度、效度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美国学者海德:“没有一个好的理论不是实践的”.2、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在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预测行为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一、社会学习论(一)学习的机制1、联想:古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2、强化:奖赏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斯金纳)3、模仿:无压力条件下(班杜拉)(二)观察学习1、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提出五个普遍性问题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与满足5、侵犯与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现代的主要代表人物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四、社会认知论及场论1、具体理论(1)勒温的场论(2)谢里夫的社会规范理论(3)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4)归因理论(5)认知一致与认知不协调理论(6)参照群体理论(7)隐含人格理论2、心理生活空间是场论的核心概念3、*紧张与冲突(1)心理生活空间中,一个区域处于与周围区域相对不平衡的状态称作紧张(2)冲突是“近乎相等的强场力的对立状态”,有三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趋-避冲突(3)诱发力:目标能满足需要是正诱发力,使个体趋向目标;反之则为负诱发力,使个体回避目标.(4)如果内外刺激使某一区域平衡状态被打破,个体为恢复平衡,在心理生活空间寻求满足需要的目标,释放能量,驱动行为达到目标.四、精神分析论人格结构:(1)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2)自我:是人格的心理面(3)超我:人格的社会面。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举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更确切地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David G。
Myers,200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它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Ellwood,CA。
The我们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包括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变化、发展的一门学科二、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分歧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得自本能或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早期为大群体后期为小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
个体心理学 2.群体心理学3。
大众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般方法论或广义方法论,即哲学世界观层次的方法论1。
实证主义方法论2.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专门方法论(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2。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
伦理原则具体方法1.实验室实验2、现场实验3.系统观察法4.调查法四、实验室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研究人员能够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2)能够在各种场合随机地分配被试(3)操作检验虽然实验者能够控制自变量,但是确信被试是否察觉了实验者打算进行的操作是很重要的缺点:(1)实验室环境的无关可能性.即指实验室条件的人为性,以及实验室环境与人周围的显示环境相距甚远这一事实。
(2)实验者的期望(3)被试在实验室环境的反应。
这些反应主要是需求特征和评价恐惧五、现场实验的优缺点优点(1)有较好的外部效度(2)有较高的反应真实性(3)仍保留了对自变量的控制和随机原则,能够说明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1)变量不易控制(2)容易引发道德问题(3)较低的精确性和复杂性六、问卷和访谈法优缺点优点:首先,它可使研究人员在长时间跨度和广泛的社会领域中检验假设。
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
社会心里写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杰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心理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哲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个体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B=f(P,E)公式张,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人际层面: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群体层面: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启蒙期、经验描述--形成期、实证分析--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群体层面(群体心理及行为)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群体领导方式(小群体心理);民族心理、性别差异心理(大群体心理)社会层面(应用社会心理学)风俗、时尚;舆论、谣言;阶级、阶层;各种应用社会心理学(如:环境、法律、宣传、教育、婚姻等)社会化内容基本内容:生活的基本技能、谋生的基本手段、社会的行为规范、明确的生活目标独特内容:语言社会化(全部社会化的基础)、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的分类:按角色存在形态不同分: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按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按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不同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按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分:支配角色、受支配角色按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分: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按角色的参与程度分: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的冲突的情境。
角色混乱:个人的方向迷失,所作所为与自己应有的角色不相符合,最后演变的结果,可能变为退缩,可能陷入堕落,也可能在适应困境时学到某些不当的异常行为。
角色失败:又称“角色崩溃”,是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相对于自我中精神自我的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物质自我—对自身的生物属性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三时期:①思辨期,早期积累;②经验描绘期,孕育、成型;③试验期,成熟独立发展第二节研究什么?1、研究对象: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VS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事务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3、社会情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元图)4、个体心理VS群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印象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VS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存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第三节怎样研究?方法原则:①客观原则;②宏观微观结合原则;③交往原则;④人道原则S SˊO(三元图)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What、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6、社会化:人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原因:学习潜力、独有语言;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特点:连续不断、终身7、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问:中国...差别...统一...?答:其一,从角色理论来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
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与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认可从来都是人们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么隶属于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社会化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作为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
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
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
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
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
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行分类。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心重点1.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程度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并表现出更强的韧性。
2.自我图示:界定自我的特殊信念。
图示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版。
3.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回忆。
4.控制点:自己控制事件进程的维度,分为内部控制点(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事情的进程)和外部控制点(外部力量决定事情)。
5.习得性无助: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感和无助感。
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缺乏控制---习得性无助的产生6.核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7.实验法与相关法的区别:相关研究是探寻两个或者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验法是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他们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关法:优点是可以预测两者的相关关系,通常使用真实情景,缺点是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因果关系是模糊的。
实验法:优势是可以控制变量和随机分配来探寻因果关系,缺点是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缺乏真实性。
8.事后聪明性预见:早已知道结果后,对预见能力的夸大倾向。
9.研究领域有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
10.自我服务: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以及接受自己的赞扬。
11.自我展示:以受赞许的方式来向他人展示自己。
12.晕轮效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初始看法决定了对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真实的情况,有以偏概全的感觉。
13.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倾向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14.Kelly归因理论:三种因素---共同反应、区别性和一致性会影响我们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内因还是外因。
共同反应指在这种情景下个体是否总是表现这种行为;区别性指不同情景下个体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致性指其他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也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15.态度的三个要素:行为,感觉和认知。
16.登门槛现象: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个小忙。
17.角色扮演: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会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18.认知失调理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种行为是合理的。
我们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
(分为理由不足和决策后的不协调)理由不足指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决策失调指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会经常过高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此来减少自己内心的不协调。
19.自我展示理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
20.自我知觉理论:我们态度不定时会处在局外人的角度上,从外部观察自己。
21.从众的三个经典实验: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光电移动的距离实验,社会规范;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比较线段的长度;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对电击强度的大小控制。
22.影响从众的因素:受害者的情感距离(对个性化的人的同情和对远离自己和失去个性的人的漠视),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机构的权威性(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收到其他人的影响加入行列)。
23.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定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公开的反应(当面对其他人做反应时会比自己私下回答问题更容易从众),无事前承诺。
24.说服的途径:中心途径(关注论据)和外周途径(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是否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可以===25.说服的要素:传达者(可信度和吸引力偏好)+信息内容+沟通渠道+听众26.首因效应:第一次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第一印象最重要;近因效应:对最近信息更好的记忆。
当两者出现间隔短时,首因效应突出。
27.社会懈怠:在特殊情境下,个人的努力混在集体中无法得到评估时,个人会产生社会懈怠效应,所做出努力比个人单独时少。
日常中的社会懈怠(农民上缴的粮食数量。
)任务有挑战性个体认为自己很重要时懈怠减少,当个体面对熟人而不是陌生人时懈怠也减小。
28.社会助长作用:他人的在场能提高人们完成简单动作的任务,唤起能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倾向,所以对难度大的任务可以增加错误的概率。
29.去个体化:群体情景可能使人们失去个人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在某些群体情景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
引发去个体化的原因:群体规模和身份匿名性。
30.群体极化:群体讨论倾向于加强初始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男生游戏时会渐渐变得竞争性倾向,社区中有想通想法的人集中起来,会使他们的想法加强。
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
31.群体思维: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义的现象。
紧密团结友善的群体和根据自己喜好出发的支配性领导可以培养群体思维。
症状:群体成员高估群体的力量和权力,想法上越来越接近,追求一致性的压力。
具体: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从群体道义无可置疑,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从众的压力,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一致同意错觉,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
32.少数派影响:个体有时会影响他们群体所做的结论。
一致性,自信,是否从多数派中叛离,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任务型领导:组织工作、设置规范、聚焦于目标的实现;社会型领导:建立团队、调节矛盾和表达支持。
少数派的影响,即使不改变决策也可以促进决策的合理性。
33.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科学。
34.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预先判断。
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35.刻板印象威胁:当你身处一个别人都预期你表现很差的环境中,你的焦虑会证实他们的预期。
36.公平世界现象:仅仅是观察到其他无辜受害者受害,就足以让受害者显得不那么值得尊敬。
当观察者无力改变受害者的命运时,他们会经常否认和贬低受害者。
37.态度:个体对事件的反应方式,是可以进行评价,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38.自我实现预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着就会引导另一人的行为,最终那个人的行为会达到期望值而证实之前的预言。
39.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身体行为或者语言行为。
40.敌意性攻击行为:又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三角恋的情杀,谋杀等。
41.攻击性攻击行为:把伤害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42.攻击行为的理论:1.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驱力(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非习得和普遍存在的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因素);2.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3.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43.挫折: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在我们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障碍。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挫折—攻击理论)遇到挫折后我们经常因为怕收到惩罚而不敢对挫折源头进行发泄,所以对攻击目标进行了转移,有时转向他人幼师甚至转向自己。
44.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亲密的关系的需要。
45.曝光效应:熟悉引发了喜欢,会提高对人们的评价。
46.匹配现象:夫妻,约会对象和志趣相投者之间的吸引力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人们通常选择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上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
47.某些方面的互补性确实可以促进关系的改进,然而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喜欢并和那些在需求和人格方面相似的人结为夫妻。
48.激情之爱:是深情的,极富激情的爱“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的状态”“当处于兴奋状态的男性对女性做出反应时,他们很容易就把自己某些生理唤醒错误归因为那位女性”----吊桥的实验49.伴侣之爱: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可以经历住时间的考验,那么就会最终成为一种稳固而温馨的爱情。
相对平和,是深沉的情感依恋。
50.促进亲密关系的三个因素:依恋类型、公平、自我表露。
51.依恋的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最好的类型,不囿于情况忠诚中享受性爱。
),回避型依恋(既害怕过于亲密又排斥他人),不安全型依恋(不够信任易怒的表现)。
52.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53.利他主义:一个利他的人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帮助他人。
54.消极情绪增加帮助行为是成年,阻碍帮助行为是儿童。
55.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56.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要考虑以后的交换。
57.利他理论:社会交换(帮助的外部回报----忧伤感)社会规范(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进化理论(互惠----亲缘选择)58.好心情—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乐于助人。
59.信息影响:每个人通常都以他人的行为作为现实情况的线索。
60.旁观者效应:随着围观人的增加导致利他行为的减少。
61.相似性: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于帮助他们。
62.人数增加:人们会更少注意这个事件,更少将其解释为紧急事件,更少感到责任。
63.在观察到其他人帮助以及时间不太紧的时候会容易产生帮助现象。
64.减少突发事件的模糊性,产生个体化的吸引力,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申斥或留面子的办法激发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对利他主义榜样的推广。
65.过度辩护原则:强制行善会减少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可以让他们把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他动机。
66.囚徒困境:无罪释放、1年、5年、10年。
67.非零和博弈:双方的利益和损失并不是总和为零,有可能利益和为零,有可能损失为零。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