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与心脏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心脏相通 心脏功能失调对足太阳膀胱经的影响 足太阳膀胱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疾病时足太阳膀胱经的异常表现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理变化
第五章
常见病症及表现
头痛:足太阳 膀胱经不通畅, 导致头部气血 运行不畅,出
现头痛症状
腰痛:足太阳 膀胱经经过腰 部,不通畅会 导致腰部气血 运行不畅,出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足太阳膀胱经的日常调理建 议
第七章
饮食调理建议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身 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 瘦肉、蛋等
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 激性的食物
生活作息建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 避免熬夜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身体得 到充分的休息
足太阳膀胱经概述
第二章
定义与位置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十二 经脉之一
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 外侧
循行部位包括头、项、背、 腰、臀、下肢后侧等
所属脏腑为膀胱,与肾相 表里
组成与功能
组成:足太阳 膀胱经是人体 十二经脉之一, 包括50个穴位
功能:主要功 能是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 通内外,贯穿
上下
作用:对人体 的各个部位都 有一定的调节
重要穴位与作用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 方凹陷处,有明目、养眼、 降血压的作用。
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中, 有明目、缓解头痛、治疗眼 疾的作用。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 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有醒 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 陷的作用。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 棘突下,旁开1.5寸,有滋 阴补肾、利水消肿的作用。
推拿按摩的注意事 项和禁忌
足太阳膀胱经2013年修正稿
2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宽胸降气,宁心止痛。 【主治】1.心痛,心悸,胸闷。
心俞 BL15(心背俞穴)
【操作】按摩;可灸。
2.咳嗽,气喘。
肝俞、胆俞 BL18~BL19 (背俞穴) 肝俞: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人体的“排污管道”
循行路线
四肢无力后背痛
尿路发炎讲卫生
泌尿骨骼掌控中
02
04
05
小便发黄膀胱痛
肾经对应膀胱经
痔疮难坐肩颈痛
03
06
01
膀胱经歌
主治病证
头面五官病 :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 神志病:癫狂,痫证,失眠。 项背腰下肢病 脏腑病 小便不通,遗尿
足太阳膀胱经穴
背部双侧线
刮痧
关于“背俞穴”
肾俞
皆为保健要穴
肺俞 BL13(肺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清热理气。 【主治】1. 咳嗽,气喘,胸满,鼻塞。 骨蒸,潮热,盗汗。 喉痹,吐血,咯血。 风疹,痤疮,腰背痛,癫狂。 【操作】按摩;可灸。
1
【功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共同主治:肝胆疾病,尤其是黄疸病。
【操作】按摩;可灸。
脾俞、胃俞 BL20~BL21 (背俞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健脾和胃,理中降逆。
共同主治:脾胃疾患。 【操作】按摩;可灸。
肾俞 BL23 (肾背俞穴)
肾俞 BL23 (肾背俞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益肾助阳,纳气利水,强腰聪耳。 【主治】1.生育疾患: 遗精,阳痿。 2.小溲疾患:遗尿,小便频数,小便不利。 3.妇科疾患:月经不调,白带。 4. 耳鸣耳聋,腰膝痠痛。 5. 洞泄不化,五更泄泻。 6. 咳喘少气。 【操作】按摩;可灸。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配中府,为俞募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作用,主治咳嗽。 配膏肓、三阴交,有补虚损清热作用,主治骨蒸,潮热,盗汗。 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
更不能随意运动。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4页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排毒通道
后背膀胱经是主要循行部位,分布着五脏 六腑背俞穴,能够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与膀 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 什么是背俞穴?全部背俞穴都是十二脏腑精 气在背部输注之处,也都是脏腑疾病在背部 敏感反应点。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5页
二、循行
❖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内眼角睛明穴,行于头颈后项背部,
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
症。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1页
脾俞
❖ 脾俞:不思饮食找脾俞
❖ 作用:有健脾利湿,益气统血之功效,能促进消化
❖
吸收,治疗不思饮食,水肿,腹胀等脾胃虚弱等症。
❖ 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
●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 下。
●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7页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第28页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膀 胱 经 下 肢 穴
共18穴
第29页
委中
❖ 委中:腰背委中求 ❖ 作用:合穴,拍打委中对一切腰背疼痛和下肢痹痛效果极佳,
肠鸣腹泻。 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作用,主治便秘。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至阴二穴在足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为井针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壮(铜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前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流为荣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节之后外侧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为腧针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铜人)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阳郄针入三分可灸三壮(铜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为原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铜人)○在外踝下五分(资生)○阳跷脉所生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仆参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后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铜人)○在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资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资生)○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灵枢) 付阳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飞阳下(铜人)○阳跷之郄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纲目)○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飞阳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骨后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一名肠山一名肉柱在锐腨肠下分肉间陷中(铜人)○在腨股分肉间拱足举地一尺取之(入门)○在腿肚下分肉间(资生)○针入七分可灸五壮(铜人) 承筋二穴一名腨肠一名直肠在腨肠中央(铜人)○在胫后腨股中央从脚跟上七寸(入门)○可灸三壮禁不可灸(入门)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铜人)○在膝腕内腘横纹中央动脉(入门)○委中者血郄也在腘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资生)○在曲内两筋两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后曲脚中背面取之(资生)○又于四畔紫脉上出血如藤块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纲目)○宜针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纲目)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铜人)○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资生)○在膝腕横纹尖外廉两筋间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门)○针入七分可灸三壮(铜人)○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手少阳经也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又按经文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腘之中央委阳即曲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推其分野则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腘中外廉也其穴正在约文两筋之间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当为一尺六寸无疑矣(纲目) 浮郄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殷门二穴在承扶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铜人) 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冲上约文中央(铜人)○在尻臀下阴股上横纹中(入门)针入五分禁不可灸(入门)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挟脊四寸是除脊则各一寸半也大杼下诸穴皆当除脊骨一寸则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为正大凡脊骨广一寸当除之(资生)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七壮(铜人)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又肋间与鸠尾相直针入五分可灸三十壮(铜人)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针入五分可灸五七壮(铜人)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至百壮止(铜人)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五壮(铜人) 噫嘻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之病者言噫嘻是穴也(铜人)○在膊内廉以手厌之令病人抱肘作噫嘻之声则指下动矣(入门)○针入六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铜人)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铜人) 膏肓腧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取穴法详见下)可灸百壮至五百壮若能用心得正穴灸之无疾不愈(铜人)○千金方于诸穴治病各分主之独于膏肓三里涌泉特云治杂病盖是三穴无所不治也(资生) 魄户二穴一名魂户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在三节外三寸(入门)○针入五分可灸五壮一云可灸七壮至百壮(纲目)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铜人)○在第二节外三寸附项内廉陷中正坐取之(入门)○针入五分得气即泻日可灸七壮至百壮(铜人) 会阳二穴一名利机在阴尾骶骨两旁(铜人)○在阴尾骨外各开一寸半(入门)○针入八分可灸五壮(铜人) 下髎二穴在第四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壮(入门)○当见死人骸腰脊骨尽处有骨广如人面大而四穴分两行了然通透乃是八髎穴也中髎二穴在第三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留十呼可灸三壮(入门) 次髎二穴在第二空挟脊陷中针入二寸可灸三壮(入门) 上髎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挟脊陷中(铜人)○在腰髁骨下第一空挟脊两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狭针入一寸可灸七壮(入门) 白环腧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铜人)○取如腰户法挺杖伏地端身两手相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得其穴(纲目)○针入八分得气先泻后补禁不可灸(铜人) 中膂内腧二穴一名脊内腧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挟脊起肉间伏而取之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铜人) 膀胱腧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小肠腧二穴在第十八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大肠腧二穴在第十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肾腧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与脐相对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随年为壮(铜人) 三焦腧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胃腧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随年为壮数(铜人) 脾腧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铜人) 胆腧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铜人) 肝腧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铜人) 膈腧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心腧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禁不可灸(铜人) 厥阴腧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可灸七壮(铜人) 肺腧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铜人)○肺腧与乳相对引绳度之(资生)○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一百壮止(铜人)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五壮今附云若频刺泄诸阳热气背永不发痈疽(铜人)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可灸七壮一云禁灸(铜人) 天柱二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铜人)○在颈大筋外挟后发际陷中针入五分可灸三壮(入门)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上三寸可灸三壮禁不可针(铜人) 络却二穴一名强阳又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五分可灸三壮禁不可针(铜人)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禁不可灸(铜人) 五处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铜人) 曲差二穴入前发际在挟神庭旁一寸五分针入二分可灸三壮(铜人) 攒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圆柱在两眉头陷中针入一分留三呼泻五吸禁不可灸○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铜人) 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头外一分(铜人)○在目内眦红肉陷中(入门)○针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铜人)○明堂云针入一分半盖面部宜浅刺是一分半为正铜入误也(资生)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三穴睛明在目下眦外一分宛宛中针一分半留六呼灸三壮甲乙经曰刺六分一日禁灸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胬肉攀睛白翳眦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然后速出之○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席弘赋)兼行间可治雀目汗气(百证赋)治胬肉(灵光赋) 攒竹在眉头陷中针一分留六呼不宜灸甲乙经灸三壮明堂用细三棱针针之宣泄热气眼目大明宜针三分出血主治目视KT KT(玉龙赋)兼三间可治目中漠漠(百证赋)脑昏目赤泻此(通玄赋) 曲差在距神庭旁一寸针二分灸三壮五壮主治目不明头痛鼻塞鼽衄臭涕顶巅痛身心烦热汗不出五处在曲差后五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曰不可灸主治脊强反折瘛疭颠疾头痛戴眼眩晕目视不明承光在五处后一寸针三分禁灸主治头风风眩呕吐心烦鼻塞不利目翳口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八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头旋项痛不能转侧鼻塞偏风口疭恍惚青盲内暲○瘿气面肿灸五十壮(千金)能去鼻内无闻之苦(百证赋)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针三分留五呼灸三壮一曰禁针主治头旋口喎鼻塞项肿瘿瘤内聤耳鸣玉枕在络却后一寸八分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一日禁针主治目痛如脱不能远视脑风头项痛鼻塞无闻○多汗寒热灸五十壮针三分(千金)连囟会疗头风(百证赋) 天柱在玉枕后二寸少去中行风府七分去风池六分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一日针五分禁灸主治头旋脑痛鼻塞泪出项强肩背痛足不任身目瞑不欲视○连养老治目中KT KT又连束骨治项强多恶风(百证赋) 大杼在距中行陶道二寸微底二分针三分留七呼灸五壮七壮一日禁灸非大急不可灸也主治伤寒汗不出腰脊项背强痛不得卧喉痹烦满痎疟头痛咳嗽身热目眩癫疾筋挛瘛疭膝痛不可屈伸○凡针疟疾脉满大者针此并噫嘻穴出血随人肥瘦针之不以针委中风门立已○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席弘赋) 风门在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主治伤寒头痛项强目瞑鼽嚏胸中热呕逆上气喘卧不安身热黄疸痈疽发背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伤风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及治头疼风眩鼻衄不止(神农经)上气短气咳逆胸背彻痛灸百壮(千金) 肺俞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灸百壮素问曰针中肺三日死主治五劳传尸骨蒸肺风肺痿咳嗽呕吐上气喘满虚烦口干目眩肢满汗不出腰脊强痛背偻如龟寒热瘿气黄疸○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治同治咳嗽吐血唾红骨蒸虚劳可灸十四壮(神农经)治吐血唾血上气咳逆喉痹灸随年壮瘿肿上气短气灸百壮又盗汗寒热恶寒灸随年壮针五分又气短不语灸百壮又治水注口中涌水出灸肺俞及三阴交随年壮(千金)兼丰隆治痰嗽(玉龙赋)兼天突治咳嗽连声(百证赋)同陶道身柱膏肓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法(乾坤生意) 厥阴俞在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灸七壮主治咳逆牙痛心痛结胸呕吐烦闷○主胸中膈气积聚好吐灸随年壮(千金) 心俞在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留七呼主治偏风半身不随食噎积结寒热心气闷乱烦满恍惚心惊汗不出中风偃卧不得胃绝发痫悲泣呕吐咳血发狂健忘○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小儿气不足者数岁不能语可灸五壮艾炷如麦粒(神农经) 兼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龙赋)兼神道治风痫常发自宁(百证赋)治忧噎(捷径)一传主疗心虚遗精盗汗补之膈俞在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云灸至百壮主治心痛周痹膈胃寒痰暴痛心满气急吐食反胃痃癖五积气块血块咳逆四肢肿痛怠惰嗜卧骨蒸喉痹热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胁胀满○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藏毒便血不止○HT不得食今日食明日吐灸百壮(千金) 肝俞在九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肝五日死主治气短咳血多怒胁肋满闷咳引两胁脊背急痛不得息转侧难反折上视惊狂鼽衄眩晕痛循眉头黄疸鼻酸热病后目中出泪眼目诸疾热痛生翳或热病瘥后因食五辛患目呕血或疝气筋痉相引转筋入腹○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治同○吐血酸削灸百壮又胸满心腹积聚疼痛灸百壮又气短不语灸百壮(千金)目昏血溢肝俞辨其虚实(玉龙赋)兼命门能使瞽者见秋毫(标幽赋)兼少泽可治攀睛(百证赋)一传治血痛项疬吐酸胆俞在十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胆一日半死主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心腹胀满口干若咽痛呕吐翻胃食不下骨蒸劳热目黄胸胁不能转侧○兼阳纲可治目黄(百证赋)○兼膈俞治劳噎(捷径) 胛俞在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曰针中脾十日死主治痃癖积聚肋下满痎疟寒热黄疸腹胀痛吐食不食饮食不化或食饮倍多烦热嗜卧身日羸瘦泄痢善欠体重四肢不收○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食不消化泄痢不作肌肤胀满水肿灸随年壮三报之又尿血白浊虚劳灸百壮(千金)兼听宫能祛心下之悲凄又兼膀胱俞治脾虚谷食不消(百证赋)治思噎食噎(捷径)一传治水肿鼓胀气满泄泻年久不止及久年积块胀痛胃俞在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灸随年壮主治胃寒吐逆翻胃霍乱腹胀肢满肌肤疲瘦肠鸣腹痛不嗜脊痛筋挛小儿羸瘦食少不生肌肉及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肚疼不可忍艾炷如大麦○兼魂门治胃冷食不化(百证赋)一传治水肿鼓胀气膈不食泄泻年久不止多年积块三焦俞在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针五分灸三壮一日三分五壮主治伤寒身热头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强不得俯仰脏腑积聚胀满膈塞不通饮食不化羸瘦水谷不分腹痛下痢肠鸣目眩○少腹坚大如盘盂胸腹胀满饮食不消妇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壮三报之仍灸气海百壮又主五脏六腑积聚心腹满腰脊痛吐逆寒热小便不利灸随年壮又治尿血灸百壮(千金) 肾俞在十四椎下去脊中二寸与脐平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灸以年为壮素问曰针中肾六日死主治虚劳羸瘦面目黄黑耳聋肾虚水脏久冷腰痛梦遗精滑脚膝拘急身热头重振寒心腹痛引少腹少气溺血便浊淫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阴中痛五劳七伤虚惫无力足寒如冰洞泄食不化身肿如水男女久积气痛变成劳疾○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肾间风虚灸百壮又小便浊梦遗失精灸百壮又肾俞主五脏虚劳少腹弦急胀热灸五十壮老少减之若虚冷可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又消渴口干同腰目灸之又尿血灸百壮又百病水肿灸百壮(千金)兼命门治老人便多又兼心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龙赋)能泻尽腰股之痛(通玄赋)一传治色欲过度虚肿耳痛耳鸣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脊强不得俯仰腰痛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泻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胀满雷鸣灸百壮三报之(千金)治大便病(灵光赋) 小肠俞在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沥遗尿小腹胀满短气五痔疼痛妇人带下○泄注五痢便脓血腹痛灸百壮又主三焦膀胱寒热津液赤白洞泄腰脊痛小水不利妇人带浊灸五十壮又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千金)治小便病(灵光赋) 膀胱俞在十九椎下去脊二寸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七壮主治小便赤涩遗尿泄痢腰脊腹痛阴疮脚膝寒冷无力女子癥瘕○兼脾俞治脾虚谷食不消(百证赋) 中膂肉俞在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夹脊起肉间伏而取之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治肾虚消渴腰脊强痛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胁腹胀痛○兼陶道治岁热时行(百证赋)主腰痛夹脊膂上下按之从后项至此穴痛者灸之立愈(捷径) 白环俞在二十一椎去中脊二寸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甲乙经云针八分得气则泻泻讫多补之不可灸主治腰脊痛不得坐卧疝痛手足不仁二便不利温疟筋挛痹缩虚热闭塞○一云主治梦遗白浊肾虚腰痛先泻后补赤带泻之白带补之月经不调亦补之○兼委中治背连腰痛大验(百证赋) 上髎在阳关下五分去中行一寸外直小肠俞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主治大小便不利呕逆腰膝冷痛寒热疟鼻衄妇人绝嗣阴中痒痛阴挺出赤白带下次髎在上髎下直膀胱俞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一曰三壮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坚胀腰痛足清疝气下坠引阴痛不可忍肠鸣泄泻赤白带下中髎在次髎下直中膂俞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治五劳七伤二便不利腹胀飧泄妇人少子带下月经不调下髎在中髎下一寸二分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一日针二寸主治肠鸣泄泻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浊不禁○湿热湿寒下髎定(百证赋) 会阳长强外开二寸针二分灸五壮一曰针八分主治腹中寒气泄泻肠澼便血久痔阳气虚乏阴汗湿附分在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开三寸正坐取针三分灸五壮甲乙经作针八分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风客腠理颈痛不得回顾魄户在三椎下去脊各三寸半针五分灸五壮一日针三分灸百壮主治虚劳肺痿肩膊胸背连痛三尸走注项强喘逆烦满呕吐○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治虚劳发热可灸十四壮(神农经)兼膏肓治劳瘵传尸(百证赋)治体热劳嗽(标幽赋) 膏肓俞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依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中是其穴也灸七七壮至百壮千壮灸后当灸足三里以引火实下主治百病无所不疗虚羸瘦损五劳七伤诸病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可灸二七至七七壮○兼魄户治劳瘵传尸(百证赋)治背脊痛风劳一切诸病(灵光赋)兼陶道身柱肺俞治虚损五劳七伤紧要之穴(乾坤生意) 神堂在五椎下去脊各三寸半针三分灸五壮主治腰脊强痛不可俯仰洒淅寒热胸腹满逆时噎噫嘻在肩膊内廉六椎下去脊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一日二七壮至百壮主治大风热病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胸腹胀闷气噎肩背胁肋痛急目痛咳逆鼻衄忌苋菜白酒○多汗疟病灸五十壮(千金) 膈关正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主治背痛恶寒脊强呕吐饮食不下胸中噎閟大小便不利○此亦血会治诸血病魂门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尸厥走注胸背连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黄赤○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兼胃俞治胃冷食难化(百证赋)筋挛骨痛者补此(标幽赋) 阳纲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七壮主治肠痛食不下小便涩身热消渴目黄腹胀泄泻○兼胆俞治目黄(百证赋) 意舍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七壮一云五十壮至百壮主治背痛腹胀大便泄小便黄呕吐恶风寒饮食不下消渴目黄○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兼中府能除胀满噎塞胸背胁痛恶寒呕吐(百证赋) 胃仓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一云五十壮主治腹满水肿食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可俯仰肓门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又肋间陷中前与鸠尾相直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痛有余志室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七壮主治阴肿阴痛失精小便淋沥背脊强腰胁痛腹中坚满霍乱吐逆不食大便难○此穴主泻五脏之热与五脏俞同胞肓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五壮七壮主治腰脊痛恶寒小腹坚肠鸣大小便不利秩边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针五分灸三壮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涩承扶在尻臀下股阴上约纹中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甲乙经作针二寸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肿大便难胞寒小便不利殷门在承扶下五寸三分针七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恶血流注外股肿浮郄在殷门下一寸三分针五分灸三壮主治霍乱转筋小腹膀胱热大肠结股外筋急髀枢不仁委阳在浮郄下一寸七分针七分留五呼灸三壮主治腰脊腋下肿痛不可俯仰引阴中不得小便胸满身热瘛疭颠疾小腹满飞尸遁注痿厥不仁○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本输篇)兼天池穴腋肿针而速散(百证赋) 委中在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伏卧屈足取之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一日禁灸春月勿令出血盖太阳合肾肾王于冬水衰于春故春无令出血主治大风眉发脱落太阳疟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然汗出难已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遗溺小腹坚风痹髀枢痛膝痛足软无力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针出血妙虚者不宜针慎之○此穴主泻四肢之热委中者血郄也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血。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经络之一。
它是由足太阳经和足厥阴经连接而成的循行路径。
在中医学中,经络是指体内的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络系统是调节和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遍布在人体的后侧。
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沿着太阳穴与耳后交接处行至缺盆穴,在额顶正中下的膻中穴汇聚。
然后经过头顶和颈后的大筋,沿着脊柱后方下行,经过肩胛骨和腰椎,一直延伸至臀部。
经过臀部后,足太阳膀胱经分成两支,在臀后通过大腿后侧的飞扬穴进入大腿。
其中一支经过腘窝穴进入小腿肌肉,在膝关节后方的流注穴再次分支,一支经过小腿后外侧沿着脚背行至小脚趾的端部,另一支则经过小腿外侧、足背,行至足跟的风池穴。
从足跟起,足太阳膀胱经向着足底方向前行,从足跟的外侧沿着足阳明经的起始穴跳髮穴进入腹背部。
继续向前,经过脚背的涌泉穴,进入足心,在中央的神庵穴与足厥阴经连接。
最后,足太阳膀胱经终止于足心的长强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长达数百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后侧,涉及到了头部、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底等多个部位。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足太阳膀胱经是用于调节人体的阳气,对于调节和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当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络出现疏通不畅或者阻塞时,就会出现一系列与膀胱相关的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同时,足太阳膀胱经络也与头痛、眼疾、耳聋、颈椎病等疾病有密切关联。
因此,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络的畅通至关重要。
中医学认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可以通过按摩、针灸、草药、穴位刺激等方式来促进。
此外,日常的保健养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等,都能够有助于维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遍布人体的后侧,起于内眼角瞳子髎穴,经过头顶、颈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最后经过足底至足心结束。
《足太阳膀胱经》课件
保持正确的坐、站、卧姿势,避免长 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有助于减轻肌肉 紧张和疼痛。
合理饮食
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瑜伽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和耐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身体健康 。
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起到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增 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与疾病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多种疾病有关,如感冒、头痛、腰痛等,通过刺激 相应穴位可以缓解症状。
PART 02
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
睛明穴
位于眼眶内角,能主治 目赤肿痛、迎风流泪、
视物不明等。
足太阳膀胱经与疑难杂症的治疗
01
02
03
抑郁症
足太阳膀胱经与心相关, 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 位可以调节情绪,缓解抑 郁症症状。
失眠
失眠与心神不安有关,刺 激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可以安神定志,缓解失眠 症状。
肥胖症
肥胖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 关,刺激足太阳膀胱经上 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 ,有助于减肥。
攒竹穴
位于眉头凹陷处,能主 治头痛、目眩、眉棱骨
痛等。
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咳嗽、气喘、咯
血等。
心俞穴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 能主治心悸、心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的次要穴位
01
02
03
04
膈俞穴
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呕吐、呃逆等。
肝俞穴
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能主治 胁痛、黄疸等。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
它起自足跟,经过腿部和躯干,最后到达头顶。
这条经络与膀胱相连,所以被称为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与否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医学中,足太阳膀胱经与一系列身体症状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经络走向、主要功能及调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止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跟,沿着脚背向上行至小腿后侧。
经过小腿后侧,它继续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侧,然后由臀部向上行至脊柱。
经过脊柱后,它继续向上通过后颈部,最终连接到头顶。
总结起来,足太阳膀胱经的起止点可分为足跟和头顶。
二、经络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向有其特点。
从足跟开始,经过小腿后侧,它在膝关节后侧与脚阳明经连接。
然后继续向上,经过臀部,在脊柱后方形成一条弧线。
经过脊柱后,它由头后侧分布至头顶。
这条经络与脊柱紧密相连,形成身体的一部分。
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从下向上,最后连接到头顶。
三、主要功能足太阳膀胱经在中医学中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
它主要与排泄功能和神经系统有关。
以下是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功能的介绍:1.排泄功能:足太阳膀胱经与膀胱紧密相连,对排泄功能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和排泄系统的正常运行。
2.神经调节:足太阳膀胱经与脊柱紧密相连,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它可以影响神经的传导和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各种神经相关的问题。
3.循环系统:足太阳膀胱经走向穿越全身,与体内的循环系统紧密相连。
通过调理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调理方法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畅通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为了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调理方法:1.按摩:利用按摩来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可以帮助促进经络的血液循环,增强其功能。
可以采用拇指按摩或使用按摩工具进行刺激。
2.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增强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
足太阳膀胱经PPT精品医学课件
主治:①腰背痛 下肢痿
痹
②小便不利 遗
尿③腹痛 吐泻
④
丹毒
刺灸:直刺1~1·5寸。 或点刺出血。可灸。
配穴
配肾俞、腰阳关,有强腰舒筋,活络止痛的 作用,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配曲池、风市,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作 用,主治湿疹,疔疮。
配阳陵泉,悬钟,有补髓强筋,活血通络的 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③难产
③失眠
刺灸:
直刺0·3~0·5寸。可灸。
孕妇禁针。
昆仑配穴
配风池、后溪,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 主治头痛,惊痫。
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 用,主治下肢痿痹。
申脉配穴
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
27、至阴 (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侧距趾 甲角0·1寸。
睛明 攒竹 天柱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67穴)
1、睛明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目赤肿痛 流泪 夜盲
视物不清 近视等。 刺灸(*):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
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 刺0.5~1寸,视神经疾病1.5寸左右不捻转, 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禁灸。
主治:①胎位不正 难产
②头痛 目痛 鼻塞 鼻衄
刺灸:浅刺0.1寸,胎位 不正多灸。孕妇禁针。
配三阴交、有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 主治胞衣不下,难产。
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 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 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 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9肝俞
(肝的背俞穴)
足太阳膀胱经
传导信息
经络系统能够传导信息,使脏腑组 织能够相互协调、配合。
经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古代,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
段。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系统被 视为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络 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 的推进,其应用也得到了更
加广泛的推广。
通过艾灸的方式温通气血、散寒祛湿、活血 化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4
足太阳膀胱经的保养与锻炼
足太阳膀胱经的日常保养方法
保持良好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 夜和过度疲劳。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避免过食辛辣、刺激 性食物。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晨跑、太 极拳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足太阳膀胱经的锻炼方法
足太阳膀胱经与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调节
足太阳膀胱经与脊神经和植物神经有密切联系,可以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疼 痛和神经系统疾病。
促进睡眠
足太阳膀胱经与睡眠有密切联系,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睡眠,改善失眠症状 。
足太阳膀胱经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促进血液循环
足太阳膀胱经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疼痛和缺血性症 状。
调理后
小王的症状逐渐消失,身体感觉 轻松很多,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足太阳膀胱经学习的心得体会与总结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是身体重要的排毒通道,可以调节各个脏器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学习方法
学习足太阳膀胱经的知识需要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可以通过书籍、课程等途径来学习。
小肠
Hale Waihona Puke 02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小肠有直接的联系,可通过针灸或按
足太阳膀胱经医学课件
足太阳膀胱经的病机特点
01
经气阻滞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膀胱经
气阻滞,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等症。
02
经络瘀滞
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膀胱经瘀滞,出现腰痛、尿频、尿
急、尿痛等症。
03
邪犯少阳
足太阳膀胱经与少阳胆经相表里,膀胱受邪可影响胆经,出现寒热往
来、口苦咽干等少阳病症状。
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的关系
与肾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肾脏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膀胱的功能与肾气的固摄密不可分。
与肺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肺脏也有关联,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膀胱经为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 膀胱经的邪气容易入肺,引起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
与脾的关系
足太阳膀胱经与脾脏相互协调,膀胱经主疏泄,有助于脾气升清,若膀胱经病变影响到脾 脏,则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胃症状。
闻气味
注意患者是否有出汗、体味等异常气味,以判断是否存在足 太阳膀胱经的病变。
问诊
询பைடு நூலகம்症状
询问患者是否有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症状,如腰痛、腿痛等。
问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相关病史,如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与足太阳膀胱经 有关的病变。
切诊
触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腰部和臀部,了解肌肉松弛度和温度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足太 阳膀胱经病变。
坐骨神经痛等。
推拿治疗
推拿
足太阳膀胱经的推拿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法刺激相应的经络和穴位,以达到舒经活络、缓解 疼痛和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
疗程
推拿治疗的疗程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持续4-6周。
适应症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如腰肌劳损、腰腿痛、脊柱侧弯等。
足太阳膀胱经
二.脏腑经络病候
经脉病候: ①外经病候:寒热,头痛,项强,腰脊疼痛,
鼻塞,目痛多泪,大腿、膝腘、小腿(腓肠肌) 及脚痛。
②内脏病候: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癃闭, 遗尿,神志失常(癫疾、狂病),角弓反张。
三.穴位分述
<1>睛明 Jīngmíng [穴名]睛指目,明指光亮。针之有明目之效,因 名。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功能]祛风明目、养肝退翳。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目眦痒痛,胬肉攀睛, 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青盲。 [明理]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 穴。
<20>京骨 Jīnggǔ [穴名]京指京骨,又有高大的意思。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 际处 。 [功能]清头明目、舒筋脉、利关节。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腿痛。 [明理]为本经原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21>至阴 Zhìyīn [穴名]至有尽,到的意思。是穴为足太阳经脉气 终止处,由此交给足少阴肾经,表示阳气已尽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能]上清头目、下调胞产。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 产,胞衣不下,足下热。 [明理]为本经井穴。
足太阳膀胱经
<16>肾俞 Shènshū [穴名]穴近肾脏,针此有益肾壮腰之力,故名。 [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功能]调补肾气、通利腰脊。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 肿,耳鸣,耳聋,腰痛,肾泄,虚喘。
足太阳膀胱经
<17>委中 Wěizhōng [穴名]委有屈曲之意,委而取之,因名。 [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 腱的中间。 [功能]凉血泄热、舒筋活络。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疔疮、遗尿、隆闭。 [明理]又名血郄,为血气深聚之处。
足太阳膀胱经
特点: 心俞:宁心安神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17
8.督俞 Dushu(BL16) 8.督俞 Dushu(BL16) 膈俞 Geshu(BL16) Geshu(BL16) 譩譆 Yixi(BL45) Yixi(BL45) 膈关 Geguan(BL46) Geguan(BL46)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特点: 督俞:宽胸理气降逆
34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20.会阳 Huiyang(BL35) 20.会阳 Huiyang(BL35) 〔定位〕 定位〕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升阳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5
21.承扶 Chengfu(BL36) 21.承扶 Chengfu(BL36) 殷门 Yinmen(BL37) Yinmen(BL37) 浮郄 Fuxi(BL38) Fuxi(BL38) 委阳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Weiyang(BL39)三焦下合穴 委中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Weizhong(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定位〕 〔主治〕 主治〕 共性:通络止痛
29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15.关元俞 Guanyuanshu(BL26) 〔定位〕 定位〕 〔主治〕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主治〕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30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16.膀胱俞 Pangguangshu(BL28) 胞肓 Baohuang(BL53) Baohuang(BL53) 〔定位〕 定位〕 〔主治〕1.调理膀胱 主治〕1.调理膀胱 2.培补下元 2.培补下元 3.强腰健膝 3.强腰健膝 〔配伍〕 配伍〕 〔操作〕 操作〕
经络学-足太阳膀胱经
直刺0.5~1寸。
4.大杼 Dàzhù (BL11) 骨会,手 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Location 】
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 突下,旁开1.5寸 。
大杼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 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浅层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 内侧皮支和伴行的肋间后动、静 脉背侧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 一、二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 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 等结构。 【主治 Indications】 1. 咳嗽,发热。 2.颈项急,肩背痛。 【刺法 Method】 斜刺0.5~0.8寸。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 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 肌与筛骨眶板之间。浅层 布有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 上神经,内眦动静脉的分 支或属支。深层有眼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眼神 经的分支和动眼神经的分 支。
【主治 Indications】
1.近视,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迎风流泪,夜盲, 色盲。
2.急性腰痛。
【主治 Indications】
1.腰腿痛,下肢瘫痪。
2.痔疾。
【刺法 Method】
直刺1.5~2.5寸。
8.秩边* Zhìbiān (BL 54)
【定位Location 】
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 正中嵴旁开3寸。
秩边
【层次解剖 Stratified anatomy】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臀中 肌→臀小肌。浅层布有臀中皮神 经和臀下皮神经。深层有臀上、 下动脉,臀上、下静脉,臀上、 下神经。
1.胎位不正,难产。 2.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刺法 Method】 浅刺0.1~0.5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详解
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全身,是十二经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全长超过三十尺,包含着六十七个穴位。
足太阳膀胱经起点为足外踝后方的大椎穴,由此向后上延伸至头颈、脊骨,再向下沿脊椎一直贯穿至尾骨。
在足上部则从第五趾外侧(外踝最普遍)循着旁边底部之肌腱上行,一直到胸锁乳突间的一条线上(第一肋骨的下缘),那便是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与脊髓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功能有:
1、通调全身阳气
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连接脊髓及全身,负责调节人体的阳气,使其运行通畅。
太阳膀胱经在身体周围负责循环正阳之气,以及负责调节排泄无意识情况中的气血。
2、治疗各种疾病
太阳膀胱经可治疗痈肿积聚、头痛、牙痛、面肌痉挛等病症,同时还能够改善脑神经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减轻给肾上腺的压力,降低信号压力和放松心脏血管等。
3、祛除疲劳
太阳膀胱经经络容易堵塞,使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疲劳等症状。
所以保持经络畅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强化脊椎伸展及松弛的肌肉运动来消除疲劳。
4、维护关节和肌肉健康
太阳膀胱经还可以帮助维护膝关节和肌肉的健康,尤其是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
总之,足太阳膀胱经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经脉之一。
通过保持经络畅通,可以使体内阳气运行通畅,从而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和祛除疲劳。
人们应该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保持足太阳膀胱经的健康和畅通。
中医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经络学是研究中医经络系统的一门学科。
认为人体的脏腑、肌肉、骨骼和皮肤都与经络有关,而中医脉络说也是经络学的基础。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内部有气血、经络、形神等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经络是人体内部部分分布的一种规律,是气血运行之道,是脏腑之间、上下左右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医经络之足太阳膀胱经。
1. 经脉路线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后侧的一条经络,起于目外眦,沿着颅后正中线向下,由颈部进入肩部,再经肩胛骨外缘下行,一直到达小腿后外侧,最终止于第五趾外侧的指端。
具体路线如下。
•起点:目外眦•经脉沿线:–上额–颞部–枕骨–颈项–肩胛–臂后–臂外–臂内–额颞角–上牙龈–下牙龈–颊口–缝气穴–下午子–杨辅穴–委中–督脉风府–腰阳关–命门–筋缩突2. 经脉特点中医经络学认为,经脉和脏腑、五感、四肢、头面等部位相应,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足太阳膀胱经沿途经过诸多穴位,如风阴交、肩井、睛明、痛风、灵道、气海、长强、环跳、足三里、太冲等等。
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属性和作用,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以维护身体的健康。
足太阳膀胱经通病很多,如头面、目、肩颈、背部等多种疾病,同时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比如痛风、头痛、颈椎病、腰痛、肩周炎等。
另外,膀胱经与肾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肾虚所致的腰痛、腰肌劳损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足太阳膀胱经的治疗作用通过调节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发挥以下治疗作用。
3.1 缓解头痛、头昏足太阳膀胱经经过颈部、头部、面部等部位,是头痛和头昏的重要治疗经络。
针灸、推拿等手法,都可以通过调整经络的气血流量,舒缓头部肌肉,缓解头痛、头昏等症状。
3.2 缓解颈椎病颈椎病多由颈肌、颈椎、椎间盘、腰肌等组织的病变所致,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穴位都与颈部有关。
因此,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可以刺激经络,舒缓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疼痛症状。
3.3 缓解肺病足太阳膀胱经经过颈项、肩胛、腰骶等部位,与肺、膀胱、肝、肾等脏腑相连。
高清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路径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 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 寸,旁开1.5寸。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 寸,旁开1.5 寸。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5寸。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 寸,旁开1.5 寸。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 寸,旁开1.5寸。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 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 寸。
大杼:在背部,当第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骨会。
风门:在背部,当第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俞:在背部,当第3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肺的背俞穴。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包的背俞穴。
心俞:在背部,当第5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的背俞穴。
督俞:在背部,当第6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在背部,当第9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曲池、血海、有祛风邪,和营血,化瘀滞的作用,主治皮肤瘙痒, 荨麻疹。
急性腰扭伤治疗。 ❖ 配伍:
●配三阴交、有调冲任,理胞宫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难产。
●配风池、攒竹,有祛风邪,清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痛。
背部综合疗法
❖集聚于刮痧,走罐,油压,指压, 温灸。配合远红外线灯,精油效果 显著。还可以对感冒,失眠有明显 效果。
什么时间刺激膀胱经好呢?
❖ 膀胱气血申时最旺,此时做最好,把气血疏 通,对人体是很有保健作用的。此时多喝水 对人体有祛湿排毒的作用。
配伍: ●配风池、后溪,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痛, 惊痫。 ●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 痿痹。
申脉
❖ 申脉:伸展筋脉找申脉
❖
❖ 作用:八脉交会穴。故有较强的调节肢体阴阳活动的能力,本穴有伸筋, 利节,通脉的作用。
❖ 部位:歌诀:踝下5分申脉是。 ❖ 主治:一切运动障碍,治腰腿痛,转侧不利瘫痪,癫痫,可以拍打刺激
也是肾的保养区。
❖ 主治:腰痛、半身不遂、小便不利等。
❖
❖ 方法:可选用刺血疗法排毒。
配伍: ●配肾俞、腰阳关,有强腰 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 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配曲池、风市,有祛风清 热,凉血解毒的作用,主治 湿疹,疔疮。 ●配阳陵泉,悬钟,有补髓 强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 治下肢痿痹。
❖ 部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脾胃虚弱,胃脘痛,胃下垂,虚烦干呕,营养不良,腰背痛,腹
胀,胸鸣,泄泻等 ❖ 配伍:
配上巨虚、三阴交,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配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配内关、梁丘,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趾更不能随意运动。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
后背膀胱经是主要循行部位,分布着五脏 六腑的背俞穴,可以说身体内任何疾病都与 膀胱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什么是背俞穴?所有的背俞穴都是十二脏腑 的精气在背部输注之处,也都是脏腑疾病在 背部的敏感反应点。
二、循行
❖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行于头颈后项背
肺炎。 ●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
及血小板减少。 ●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
肤瘙痒。
❖
肝俞
❖ 肝俞:清肝明目泄肝俞 ❖ 作用:本穴可治肝的病症,有调节血量的作用,可治、近视,及各种慢
性眼疾患。 ❖ 部位: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穴旁开1.5寸 ❖ 主治:黄疸,胁痛,眼痛,目赤,夜盲,视网膜出 血,眩晕,肝胆炎。
❖ 作用:有健脾利湿,益气统血之功效,能促进消化
❖
吸收,治疗不思饮食,水肿,腹胀等脾胃虚弱等症。
❖ 部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穴旁开1.5寸
❖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贫血,皮下出血,水肿,肌内萎缩,脾胃虚 弱,不统血,血不归经引起皮下出血崩 漏等。
胃俞
❖ 胃俞:胃痛胃胀用胃俞 作用:本穴与脾俞协同有和胃降道,健脾助运功效
十二背俞
[定位]在背部,旁开1.5寸。 三椎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平,十一脾 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十八大小肠, 十九椎下取膀胱。
肺俞
❖ 肺俞:肺病哮喘找肺俞 ❖ 作用:有调补肺气之功效 ❖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双侧旁开1.5寸 ❖ 主治:肺经寒热诸症的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肺痨、盗汗,咳血
空(三焦)童子髎(胆经)承泣(胃经),肝肾两 个穴位在眼球下
疗法:持续点压或一松一压此穴1-2分钟,眼睛会 很快舒服,对缓解眼部疲劳很有效。
头部经穴——攒竹
攒,聚集; 竹,山林之竹。 由此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 如捆扎聚集的竹竿小头,
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 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 [配伍]:
足太阳膀胱经
❖ 一、重要性 ❖ 二、循行 ❖ 三、主治疾病 ❖ 四、所经穴位 ❖ 五、刮痧新要点
一、重要性 太阳膀胱经是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 足太阳膀胱经有藏津液,司气化,主汗,排 尿的作用,在肺气的配合下敷布于体表,称 为太阳之气,所以膀胱经太阳经气有保卫体 表,抗御外邪侵入的功能。
❖
《黄帝内经》上说,膀胱经有问题的 人会发热,穿厚衣服也觉得冷,流鼻 涕,头痛,项背僵硬疼痛;眼珠疼痛 得好像要脱出来一样,颈项好像被人 拉拔一样难受,腰好像要折断一样疼 痛,膝弯部位好像结扎一样不能弯曲, 小腿肚像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屈伸 不灵活;癫痫、狂证、痔疮都发作了; 膀胱经所经过的部位都会疼痛,足小
❖
治疗腿疾
❖ 部位:昆仑穴直上七寸,在小腿腓骨后缘处
❖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骶痛,下肢痛,小腿麻木,
❖
下肢瘫痪,顽固性腰腿痛,慢性腰痛
❖
一定找飞扬。
配伍: ●配百会、后溪,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太溪,为原络配穴法,有清利头目,滋阴养血的作 用,主治头痛,目眩,鼻衄。
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项强、目眩、鼻衄。②腰骶疼痛、脚跟 肿痛。③癫痫。④难产。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孕妇慎用。
经不调。 配听宫、翳风,有益肾气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关元、三阴交,有壮元阳,助运化,利水湿的作用,主治肾炎,
水肿。
大肠俞
❖ 大肠俞:内湿腰痛大肠俞 ❖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大肠疾病,如腹痛、泄泻便秘等。 对于风湿腰痛效
果较好。 ❖ 部位: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旁开1.5寸 ❖ 主治:肠鸣,腹胀痛,泄泻,肠痛,便秘,腰痛 ❖ 配伍:
配太渊、孔最,有清肺热理肺气的作用,主治咳嗽,咯血。
膈俞
❖ 膈俞:会穴,是血之会穴—血会 ❖ 部位: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穴旁开1.5寸 ❖ 主治:胸胁胀痛,胃痛,吐血,痰血,便血,贫 血,肩臂酸痛,呕吐 ❖ 配伍:
●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申脉 ❖ 配伍:
配阳陵泉、足三里,有舒筋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至阴
❖ 至阴:急性腰痛找至阴 ❖ 作用:是远距离取穴的常用穴,统 治膀胱经所有的部位,特别是急性腰
痛和怀孕胎位不 正,温灸至阴有非常好的疗效。
❖
❖ 部位:歌诀:至阴小趾爪角旁 ❖ 主治:头颈痛,目痛,鼻塞,腰痛,胎位不正,胎暴动,胞衣不下来,
谢谢!
配伍:
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 炎,胁痛。
配百会、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 晕。
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
裂症。
脾俞
❖ 脾俞:不思饮食找脾俞
肾俞
❖ 肾俞:腰肌劳损找肾俞 ❖ 作用:有滋阴补肾之功,能治疗男女生殖方面,治泌尿系统疾病,培补
肾气强身健体。 ❖ 部位: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旁开1.5寸 ❖ 主治:肾虚,腰腿痛,遗精,阳痿,MC不调,耳鸣,耳聋水肿等。 ❖ 配伍:
配殷门、委中,有行气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腰膝痠痛。 配京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月
便秘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闭, 小便赤涩。 ❖ 配伍: 配筋缩、犊鼻、有通经活络,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
无力。 配阴廉、血海,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瘙痒,淋
浊。
八髎穴
❖ 八髎穴:痛经神效擦八髎 ❖ 作用:有调经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急治腰痛。 ❖ 主治:痛经,闭经,大小便不利,遗精阳痿,阴门瘙痒,月经不调,子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 目眩、目翳、夜盲、色盲、近视。②腰腿痛。 [配伍]:●配合谷、风池,有清热疏风的作用,
主治结膜炎,目痒。
●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
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治眼六穴:睛明 (膀胱经)攒竹(膀胱经),鱼腰 (胃经)丝竹
部, 至下肢,行下肢后侧正中线,经外踝后至 足外侧 ,止于足小趾外侧里角旁的至阴穴。
循行方向:头──足
起止穴:睛明──至阴联系脏 Nhomakorabea器官:膀胱、肾、脑、目、耳。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足 太 共阳 67 膀 穴胱 经 穴
三、主治疾病
❖ 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 喘、肺炎。
❖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 溃汤、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
配至阳、腰阳关,有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骶髂疼痛。 配天枢,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积滞的作用,主治胃肠积
滞,肠鸣腹泻。 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的作用,主治便秘。
膀胱俞
❖ 膀胱俞 ❖ 作用:有通调膀胱,通调水道作用,寒热诸因素致成膀胱气化失常。 ❖ 部位:第二腰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尿失禁,湿热下注, 阴部瘙痒,泄泻,
心俞
❖ 心俞:心悸胸翳心俞知 ❖ 作用:行气活血,镇静安神 ❖ 部位: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穴旁开1.5寸 ❖ 治疗: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疾病如心惊,气促,心动 过速,心绞痛 衰弱,
失眠多梦等 ❖ 配伍:
配巨阙,为俞募配穴法,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引背,冠心 病,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