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阅读要点
1.《忆读书》
说 言为心声,不耻下问
约法 三章
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要点。
2.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 3.培养热爱读书的兴趣。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县人,现代著名文学家、 儿童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诗集《繁 星》和《春水》,散文《小桔灯》、 《笑》等。她的文章多以童心、母 爱、自然为主题,文字清新明媚, 玲珑剔透。
A.元末明初 B.明朝 C.明末清初 D.清朝
5.长篇小说《封神榜》是(
)
A.明代许仲琳著 B.清代许仲琳著 C.清代刘鹗著 D.现代金庸著 6.长篇小说《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是( )国人 A.英 B. 法 C.德 D.美 7.《聊斋志异》是( ) A.寓言故事 B.文言长篇小说 C.文言短篇小说集 8.冰心的代表诗集是( ) A.《繁星》《南归》B.《繁星》《同情》
• 多读书
(7-11)
• 读好书
(12-13)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
A.曹雪芹 B.罗贯中 C.吴承恩 D. 关汉卿
2.《红楼梦》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司马迁 C. 刘鹗 D.曹雪芹
3.《西游记》的作者是(
)朝人。
A.元末明初 B.元代 C.明代 D.清末
4.《水浒传》的作者是(
)朝谈“读好书”。
(12-13)
第四部分: 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14-15)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多年读书生 涯的感受,围绕这几个字,作者 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五年级语文上册26课《忆读书》知识要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26课《忆读书》知识要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舅、斩、凯”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煞、着”,会写“舅、津”等14个生字,会写“津津有味、一知半解”等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知道作者的读书经历,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读书的兴趣。
3.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知道“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
4.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5.在学文中注意搜集并梳理相关信息,把握内容的要点。
6.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
二、教材分析《忆读书》是五年级上学期“书”单元中冰心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
它不同于平时看到的理论性的说教,而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处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全文娓娓道来之语,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
三、我会写组词舅:jiù(舅舅、舅父、舅妈)津:jīn(天津、津津有味、无人问津)斩:zhǎn(斩首、斩断、先斩后奏)限:xiàn (限制、无限、局限)凯:kǎi(凯旋、凯歌、奏凯)葛:gě(姓葛、诸葛、诸葛亮)述:shù(讲述、述说、叙述)贾:jiǎ(姓贾、贾道、贾宝玉)衰:shuāi(衰老、衰弱、衰败)刊:kān(刊物、报刊、创刊)琐:suǒ(琐事、琐细、烦琐)朴:pǔ(朴实、朴素、简朴)篇:piān(诗篇、篇幅、篇目)某:mǒu (某人、某个、某事)四、我会认组词浒:hǔ(水浒、浒苔、水浒传)传:zhuàn(传记、小传、言归正传)着:zhuó(着力、沉着、着手)鲁:lǔ(粗鲁、鲁迅、鲁班)煞:shà(天煞、地煞、凶神恶煞)寇:kòu(敌寇、贼寇、落草为寇)卷:juàn(试卷、卷子、万卷书)栩:xǔ(称栩、栩栩如生、栩栩欲活)呻:shēn(呻吟、呻唤、呻呼)五、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 (传记)煞:shà(地煞)shā(煞住)卷:juàn(试卷)juǎn(卷起)抹:mǒ(抹杀)mò(抹墙)má(抹布)六、近义词期待——期盼明白——了解催促——督促决定——决心居然——竟然欣赏——观赏兴趣——乐趣起初——起先厌烦——厌倦快乐——开心思考——思索消遣——解闷烦琐——琐碎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朦朦昽胧——模模糊糊七、反义词明白——纳闷厌烦——喜欢快乐——难过生动——呆板烦琐——简单华丽——质朴浅显——深奥津津有味——索然无味八、理解词语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忆读书批注
《忆读书》是冰心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读书的回忆和体会,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冰心以自己幼时的经历为例,讲述了读书的好处,并鼓励读者多读书、读好书。
以下是对《忆读书》的一些批注:
1.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
-批注:冰心以这句话作为文章的开头,亲切地与读者交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批注:这句话表达了冰心对书籍的重视,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
-批注:这是冰心对读书的总结,强调要多读书,尤其是读好书,这对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4.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性格和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
-批注:冰心认为书籍中的故事和人物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人们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5.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
-批注:这句话说明了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
6.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
-批注:冰心认为读书可以提升写作水平,为写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7. “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
-批注:这句话表明读书不仅对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好处,还能对个人的品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这些批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冰心在《忆读书》中传达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关键句子和观点,以便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梳理文本信息 把握内容要点——特级教师滕衍平《忆读书》教学片断赏析
文|林燕———特级教师滕衍平《忆读书》教学片断赏析《忆读书》是五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要素为“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课后安排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等练习。
综合单元的语文要素、文本的表达特色和课后的练习设计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教学价值在于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章要点”这一语文学习能力。
特级教师滕衍平老师执教本课令人眼前一亮。
滕老师先以读书名言导入新课,然后指导生字词读写和关键句朗读,在学生初读课文并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便重点组织了以下学习活动。
一、布置任务1.提取信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在文中标注冰心读了哪些书,分别是什么时间读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2.梳理信息:尝试运用表格(或者条目、时间轴)等,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在学习单上填写相关信息。
如下表。
(时间轴、条目等形式此处略)冰心的读书经历二、自主研学学生默读课文,围绕“冰心的读书经历”表格(或条目、时间轴等),进行文本信息的提取、填写、梳理。
三、交流完善师:大家在梳理冰心读书经历时,有的同学采用了表格式,有的同学采用了时间轴,有的同学采用了填空式。
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学习单,分享一下你梳理信息的成果?(一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学习单并介绍)师:这位同学用表格梳理了冰心的读书经历,其他同学有意见吗?生:我补充。
《水浒传》的确是冰心奶奶七岁开始读的,但《荡寇志》并不一定是在七岁时读的。
《荡寇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冰心写《荡寇志》这本书是为了对比,突出《水浒传》精彩好看。
师:七岁时开始,冰心主要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冰心写《荡寇志》这本书是为了对比,突出《水浒传》精彩好看,这一点很重要!看来,我们梳理信息要准确,要认真思考文中的信息。
2023-2024学年《忆读书》学习要点
3
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忆
年拓
五 年
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板书、PPT展示、互 动问答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
读 书
级 语
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
在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听讲,主动思考问
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了
文
解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
上 册
书习惯。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果,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
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
0
2 3
下课!
忆
年
读
五
书
年 级 语
同学们再见!
[人情世故] 指为人处世的道理。பைடு நூலகம்
2
[厌烦] 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0 2
[兴亡盛衰] 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3
忆
年
[索然无味] 没有一点趣味。
读
五
书
年
[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级
语 文
[无病而呻] 没有病却发出痛苦的声音。文中比喻文艺作品没
上 册
有真情实感而矫揉造作。一般作“无病呻吟”。
[自作多情] 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学习方法探究
1.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的精巧构思。 3.揣摩、欣赏精彩词语和句段,作文时好借鉴。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忆读书》的框架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忆读书》的框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梳理:
文章结构:
引言:作者开篇即表达了对于读书的热爱,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悟。
结尾部分:总结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并鼓励年轻人多读书。
作者读书的经历: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读《水浒传》时,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的细腻描写和人物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
读《茶花女遗事》时,被书中的情感所打动。
作者的读书感悟:
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让人获得愉悦和满足感。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读书,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读书的选择也很重要,应该选择有价值的、健康的、有益的书籍来读。
作者的读书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对于重要的、有价值的书籍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读完一本书后,要进行思考和总结,以加深对书中的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作者对年轻人的建议:
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和知识。
《忆读书》教案优秀6篇
《忆读书》教案优秀6篇《忆读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竞赛体验学习乐趣;通过自由朗读整体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结合朗读、圈画、思考、讨论等手段品味语言,理解作者各阶段的读书生活及读书感受,联系实际思考自身读书体验。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树立“开卷有益”的思想,培养自主阅读的兴趣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及感受,学会从作者复杂的读书经历中归纳读书对于成长的种种好处。
2、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读书经历并交流心得体会,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新课导入1、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反馈2、高尔基与歌德关于“读书”的名言3、出示课题《忆读书》文学知识小竞赛简要介绍作者冰心1、通过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整体情况,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2、以名人名言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本课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让学生介绍作者资料,从而检查其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提问:1、文章介绍冰心先生读了哪些书?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她的读书经历的?2、冰心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请问读书给她感情上带来什么?(用原文回答)——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这句话所包含的热爱读书的情感。
学生回顾思考一学生回答在文中找出最集中地体现出冰心先生读书体会的话(散读、个别读、齐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要词语的品读,体会这句话所包含的冰心先生热爱读书的情感)1、前两个问题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为下面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2、“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是本文的关键句,也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研读文本提问:1、文中哪些词句具体表现冰心先生对读书的热爱?(指导学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冰心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2、冰心先生如此热爱读书,从本文看,读书有什么好处?(指导学生圈划、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默读全文,思考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冰心对读书的热爱,将其圈画出来,并在旁边简单批注;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感受冰心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自己阅读某本书的感受。
《忆读书》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
《忆读书》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单元首页揭示了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见下图:单元导语定下人文主题:书上有路勤为径。
语文要素定下单元学习目标:1、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2、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下面正式进入课文: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培养读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②难点: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
如本文习题: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七岁时读《三国演义》从而对章回体小说产生兴趣。
而后读了《水浒传》,认为人物个性突出,比《荡寇志》强多了。
十二三岁读《红楼梦》兴趣不大,直到中年再看,才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滋味。
她认为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的书才是好书。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解析:这句话表明了作者的读书体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书带给作者的快乐是巨大的。
回答时,再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认同读书的作用即可。
3、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
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一半。
解析: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表示赞同,可以从作者年纪尚小的实际出发,能读出整体大意即可。
表示不赞同,可以从全面了解字词句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有助于知识积累、文章更好地理解上来阐述。
阅读理解《忆读书》【优秀6篇】
阅读理解《忆读书》【优秀6篇】阅读短文《忆读书》,回答后面练习题。
下面是整理的阅读理解《忆读书》【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阅读理解《忆读书》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二、导入新课诗人徐志摩曾表达过读书后的不可言说的愉悦:我觉得读到好的诗的时候,真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都受了感动,精神上好像复新了一般。
在诗里,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
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
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
他指出了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精神熏陶。
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诵读活动1.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四、正音释义笸箩天罡地煞无聊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五、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 教师辅助策略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六、交流活动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忆读书的批注笔记
忆读书批注笔记
《忆读书》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冰心回忆了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从小时候开始读书的经历,从最初的儿歌、故事书到后来的经典名著,以及自己对这些书籍的感受和收获。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批注笔记:
1.冰心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从小时候开始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父母也很注重培养她的阅读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开始,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冰心在描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时,特别提到了她对经典名著的喜爱
和感受。
这让我意识到了经典名著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不仅能让人们获得知识,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传递。
3.冰心在文章中还提到了自己的一些读书方法和感悟。
例如,她强
调了读书要注重理解、体会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情节和故事的发展。
这让我意识到了读书需要用心去读,注重思考和理解,才能真正收获其中的精华和价值。
4.最后,冰心在文章中呼吁人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这让我意识到,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五年级上册 语文 26课忆读书笔记
忆读书笔记一、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阅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做到知识渊博,见识广博。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6课《忆读书笔记》,作者通过回忆自己读过的一些书籍来表达对阅读的理解和体会。
接下来,我将从主要内容、作者情感表达以及我的个人感悟来分别进行阐述。
二、主要内容在26课中,作者通过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回忆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读过的一些书籍,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在回忆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些书籍的情节和内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并且表达了对这些书籍的喜爱和敬重之情。
作者还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感慨时间的流逝和成长的变化,表达了对读书的珍惜和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三、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在文中通过对自己所读书籍的回忆,表达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敬重之情。
作者用深沉的文字和朴实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智慧的感悟。
在描述对过去的回忆时,作者用了许多比喻和修辞手法,以铺陈全文,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赏识。
四、个人感悟阅读《忆读书笔记》这篇散文诗,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书籍的珍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而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书中知识的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从这篇散文诗中,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人类心灵的燃料,而写读书笔记则是对所读书籍的深层次理解,是对书籍和知识的珍视和尊重。
五、结语阅读是一种能力,读书笔记是阅读的产物。
通过写读书笔记,可以梳理清楚自己的所思所得,并将所读书籍的内容加深印记。
在读完《忆读书笔记》之后,我更加坚定了通过阅读和写读书笔记来提升自己的决心,也更加明白了书籍的珍贵和知识的可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忆读书》课内阅读及答案(精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忆读书》课内阅读及答案(精品)(一)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⑦《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
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⑧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⑨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⑩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忆读书》教案精选十一篇
《忆读书》教案《忆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3个生字。
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多音字。
2.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3个生字。
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书)2.我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生畅所欲言师: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
冰心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忆读书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
阅读理解《忆读书》(最新6篇)
阅读理解《忆读书》(最新6篇)阅读理解《忆读书》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1,教学本文时,既不必严格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也不必逐段进行讲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心,对作者所说的:“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文中涉及的名著较多,可适当地做一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切不能过于烦琐,以至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
2,要注意联系学生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面推荐的名著,以及与课本配套的读本中的文章。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方法:学生发言,学生讨论,教学引导。
第一课时1,课前活动。
(课前在课外时间完成)要求学生,先想想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或者文章,准备一篇《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篇)》的发言稿。
2,导入新课。
(用时三分钟)由上一节课《风筝》,所谈到的与鲁迅有关书籍入手,从《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野草》出发,提倡学生读好书,引入介绍本文作家冰心。
3,介绍作家冰心生平。
用时五分钟)4,学生发言。
(用时35分钟)四个小组学生,主动上课台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
联系学生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
由上一堂课,学生自由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出发,让学生与著名作家冰心交心(再次阅读本文),体会一下著名作家的读书经验。
二,找出有关书籍。
学生找出文中谈到的书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
三,介绍相关书籍。
(用时20分钟)文中涉及的名著较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等),可适当地做一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切不能过于烦琐,以至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
五年级忆读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忆读书知识点整理五年级忆读书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
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
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
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
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
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4、在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1、虽然因为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忆读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忆读书》人教部编版忆读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读书体会。
难点:1.引导学生注意平时读书要有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阅读一些作家回忆读书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笔很大的财富。
2.口头表述活动:以书为话题,让学生回忆自己读了哪些书?谈谈自己喜欢读什么书,为什么?形式:安排小组讨论,老师深入组内听取他们的讨论交流,然后指定若干同学上台交流。
教师评价,由此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着(zhuó)力无聊(liáo)天罡(ɡānɡ)笸箩(pǒluo)消遣(qiǎn)2词语解释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厌烦:嫌麻烦或因对象的琐碎而讨厌。
兴亡盛衰:兴盛和衰亡(多指国家)。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自作多情:自以为非常优秀,自以为别人喜欢他。
心动神移: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特别能够感染、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
3作者名片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冰心游记》等。
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冰心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
冰心七岁开始读书,初次接触的书便是《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制,自此阅读量不断增加。
大量的阅读积累奠定了冰心的文学基础,从而造就了文坛上的一代名家。
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用简短的话概括忆读书的主要内容
用简短的话概括忆读书的主要内容
忆读书是一种新型的综合读书方法,旨在帮助提升读者的读书效率和思维能力。
它来源于科学家Adam Robinson,Robinson说,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但它缺乏效率和系统性,大多数读者读书的时候很容易走马观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忆读书”这一概念,即专注于对读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以此来提升读书效率和思维能力。
忆读书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预读、读中、读后。
读阶段,通过快速阅读和扫描,获取大概的概念和读书脉络;读中阶段,通过专注读书,加深理解背后的逻辑架构;读后阶段涵盖了思考,梳理,记录和整理。
忆读书不仅停留在读书知识的获取和练习的记忆上,更重要的,它鼓励读者学习如何思考,学习如何将各个要点用联系起来,联系起来从而深入思考。
读者在忆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总结,综合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便能够更准确快速地抓住文章的核心,钻研文本的深层次意义。
总之,“忆读书”是一种新型的综合读书方法,它以提高读书效率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步骤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并提高思考能力。
它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读书框架,强调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并鼓励读者学习如何分析、总结和综合文本内容,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抓住内容的核心。
- 1 -。
2023年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微课视频ppt】名师讲重点26忆读书(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 算老。 ►Bad times make a good man. 艰难困苦出能人。 ►Life is a path winding in the mountain, bumpy and zigzagging.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
►1Our destiny offers not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So let us seize it, not in fear, but in gladness. ·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Suffering is the most powerful teacher of life. 苦难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 ►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A man can't ride your back unless it is bent. 你的腰不弯,别人就不能骑在你的背上。
26 忆读书
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文章结构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经历、好处、挑选比较 读书感悟,总结全文
国 文
三 国 演
红 楼 梦
义
红 楼
读 万
梦
卷
书
好书标准
三 国
兴趣
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重点篇目阅读提纲《忆读书》阅读要点(第一单元)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突出读书感受的强烈。
[(1)点题(2)总领(3)感受]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这句话突出表现了什么?突出表现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喜爱]3、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我“对故事下文的渴望和眷恋之情。
[(1)渴望(2)眷恋](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表明“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去读书,也说明“我”读起来很费劲。
[(1)决心(2)费劲](3)居然..越读越懂表示出乎意料,表现了“我”越读越懂的惊喜。
[(1)意外(2)惊喜]4、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三国演义》的喜爱?因不能听讲《三国演义》,只好带着无限悬念含泪上床睡觉;咬牙下决心自己阅读《三国演义》;和书中人物同悲共喜,为关羽和诸葛亮的死而大哭。
[(1)含泪上床(2)咬牙阅读(3)同悲共喜]5、书中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请结合本文举例说明。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6、根据文意,说说作者喜欢读《水浒传》,不喜欢读《荡寇志》的原因。
《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荡寇志》没有人物个性。
7、指出下列三句话中引号的作用(1)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
(表示引用)(2)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表示着重指出)(3)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表示特定称谓)8、同是读《红楼梦》,作者在十二三岁和中年时,对书的理解有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主观原因:十二、三岁,作者对《红楼梦》的兴趣不大;中年后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
客观原因:《红楼梦》本身含义深刻,不好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红楼梦》的理解增强,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增强。
9、作者说“读书好”,你能从“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段中找出能表明“读书好”的句子吗?(1)“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2)“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10、作者要求大家“读好书”,请你说说作者的好书标准是什么?情节精彩,人物如生,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
11、作者还教给大家选择好书的方法,这一好方法是什么?进行比较。
1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三个短句可以互换位置吗?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大家的勉励。
[(1)总结(2)勉励]不能。
因为这三个短句之间有先后依存的关系,“读书好”是先决条件,是总的原因;“多读书”是在先决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读好书”是更进一步说明“多读书”的具体内容。
故不能互换。
(意思对即可)13.作者说看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感到“气愤填胸”,“气愤填胸”本来可以用成语“义愤填膺”来说,可为什么要用“气愤填胸”而不用“义愤填膺”呢?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给学生读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用学生能理解的话去表达。
《风筝》阅读要点(第一单元)1、第①段中“惊异”和“悲哀”分别指代什么内容?“惊异”的是冬天的空中浮动着风筝。
“悲哀”的是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环境)描写。
渲染肃杀气氛,衬托人物悲哀的心理,为下文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归纳第②段的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内容:写过去故乡放风筝的事情。
作用:渲染故乡春日儿童放风筝的热闹景象,表达我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对春日温和的憧憬。
4、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现在由北京看到风筝联想到故乡放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就觉得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我”对放风筝持什么态度、对小兄弟呆着看风筝又持什么态度?“我”对放风筝的态度是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对小兄弟呆着看风筝的态度是认为是笑柄,非常可鄙。
6、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儿童形象?描写方法: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儿童形象:瘦弱多病、天真活泼、无拘无束、喜爱风筝。
7、第③段写“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两者对比有什么作用?“我”厌恶风筝,小兄弟异常喜欢风筝,两者对比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也为下文写“我”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作了铺垫。
8、第④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举例分析。
(1)神态描写。
“我”:愤怒、傲然; 小兄弟:惊惶、绝望。
(2)动作描写。
“我”:折断、掷、踏扁风筝。
9、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
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
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10、“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完全忘却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兄弟并不认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杀”,而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行为,自认该罚,所以丝毫不放在心上,浑然忘却。
11、第⑤段中“我的惩罚”指的是什么?“精神虐杀的一幕”又指什么?“惩罚”指“我”已为少年时代的举动受到了心灵的惩罚,感到后悔不安,由折毁弟弟的风筝而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精神虐杀的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把风筝折断、踏扁。
12、第⑤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一句中“不幸”一词该怎样理解?“我”对小孩放风筝原以为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通过这本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这一认识的转变使“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不幸”。
13、为什么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出于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技巧、学习生活的经验,锻炼生活的能力。
14、“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悔恨的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沉重。
15、文章描述了“我”和弟弟两个人物,请概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兄弟俩人都是封建教育和反动的伦理道德的受害者。
“我”深受封建意识毒害,充当了虐杀童雅应有的好奇心和情趣,而不自知的可悲角色,但具有自省精神,弟弟既渴望风筝,又极为怯懦,不敢抗争,是个旧时代备受摧残的典型的儿童形象。
16.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另,这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被虐杀者而不自知。
17、文章结尾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小兄弟对"我"的粗暴行为忘得一干二净,"我"无从补过,也就无法自慰,自然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
另一方面,弟弟并不认为兄长行为是精神虐杀,被虐杀者毫无抗争,麻木意识助长了虐杀者恣意妄为。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回忆我的母亲》阅读要点(第二单元)1、第①段文字中“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点明了文章的题旨。
2、第②、③段文字交代了“我”的家境、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铺垫。
家境贫苦,世代为耕,造就了母亲勤劳刚强的性格,为下文具体写母亲勤劳的一生作了铺垫。
3、本文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美德为纬线,将典型材料巧妙编织,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
请从第④至⑧段中找出中心句,并分析事例所表现出的人物特点。
第④段:“母亲是个好劳动。
”(劳动好手)第⑤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整日劳碌)第⑥段:“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持家能手)第⑦段:“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宽厚仁慈)第⑧段:“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爱憎分明)4、第⑤段是写母亲的还是写自己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母亲。
通过叙写自己的勤劳,写出了母亲的劳碌给“我”的影响,侧面烘托母亲的勤劳。
5、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总是”说明无一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着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却”表示转折,突出母亲的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善持家务的敬佩之情。
(3)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悄悄”表示无声无息,说明了母亲的性格与劳碌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
6.体会下列句子中蕴涵的深情。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着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表现母亲勤劳、能干,善持家务,表明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2)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赞扬了母亲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
7、阅读第(14)、(15)段,写出文中概述母亲对作者影响的句子。
(1)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3)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8、用“//”将第(16)段分成三层,并归纳每层的大意。
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抒发哀痛之情。
第二层:高度评价母亲。
第三层:表达报答决心。
9、第(16)段中连用了“创造了”、“创造着”,是否重复?为什么?不重复。
因为“创造了”指过去,“创造着”指现在,这两个词准确地概括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和巨大贡献。
10、第(16)段句③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在沉痛的哀悼中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句④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两个“尽忠”是报答母亲的方法(行动)。
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11、第(16)段句⑥两次写到“能做到的”,并在后一句中加了“一定”两字。
说说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反复写法。
强烈表达了作者要用两个“尽忠于”来报答母恩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12、第(16)段主要使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升华。
即由对母亲的爱推广到爱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进而又推广到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
《小巷深处》阅读要点(第二单元)1.第①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