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版必修五第10课《汉家寨》备课资料

合集下载

《汉家寨》教案(配合课件使用的教案)

《汉家寨》教案(配合课件使用的教案)

汉家寨张承志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1、体味景之荒凉,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探讨理解稳重“坚守”的意义教学难点:1、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的坚守2、对作者“坚守”的理解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走近作者张承志,回族。

生于北京,1968-1972年在内蒙古插队当牧民。

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考古工作,1981年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

游历美国、日本,使用数种外语。

张承志以小说的名义挖掘出了人潜在的巨大精神能量,写出了信仰对于人的根本性的意义。

他以内蒙古草原为基点,在北方边陲作自由漫游和寻觅,作品处处显示出作家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张承志是个个性独特的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厚重和沧桑,让人觉得这才是男人写的东西。

“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张承志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

线索:作者的行踪走近汉家寨(1-6) 走进汉家寨(7-30) 离开汉家寨(31-36)四、仔细阅读全文,划出作者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一)走近汉家寨1、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所见:空山绝谷铁色戈壁酥碎的红石淡红色的焦土狞恶的尖石棱所闻:单调的马蹄声2、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死寂茫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二)走进汉家寨(已近日落时分)1、走进汉家寨,作者所见到的汉家寨周围的环境又是怎样的?第(8、10、13、16、25)段走进汉家寨,作者看到了谁?他们面对“我”的到来有什么样的反应?在这样的环境,面对这样的人物,作者想到什么?老汉:无言摇摇头微微摇了一下摇头钻进泥屋小女孩:七八岁穿破红花棉袄一动不动凝视在汉家寨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坚忍的精神顽强的生存能力在这样的万里“绝地”里,这就是他们的坚守!(三)离开汉家寨(次日下午)离开汉家寨时,作者所见到的汉家寨的周边环境是怎样的?作者想到了什么?汉家寨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所见:景物闪着白光的黑砾石黄褐色的泥屋天山万顷铁石人物小女孩的身影破红棉袄所感: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陈晓波一、说教材:《汉家寨》一文是语文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记游散文。

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没有接触过,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一)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四)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三、说重难点(一)重点: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汉家寨》这首叙事长诗,让学生了解汉寨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等,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世袭祠堂、祠堂社会组织、姓氏文化、柱梁文化、建筑风格等。

2.理解《汉家寨》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和民俗文化特色。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叙事诗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播放短视频,介绍祠堂和汉家寨的基本情况,拉近学生心理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2.学生介绍自己家族的概况,认识祠堂文化。

二、学习核心1.师生共同阅读选段《汉家寨》。

2.学生组内交流,梳理诗文内容要点。

3.学生表演,校外调研,收集民间故事瑰宝,让学生更加了解祠堂文化。

4.诗文鉴赏,让学生理解这首长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领悟其艺术价值。

三、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祠堂等历史文化遗迹,了解民俗文化,学生们制作“祠堂文化手抄报”,展现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创作关于祠堂文化的诗歌或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通过学生的发言、交流、表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2.作业评价:对于学生的绘画作品、诗歌创作、故事编写等进行评价。

五、教学方法1.交流式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交流,从小组交流到全体讲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阅读式教学:注重对于诗文细节的阅读和理解,领悟和感受诗文中的表达。

3.调研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校外实践和采访调研,了解当地祠堂文化和民俗故事。

六、教学资源1.媒体资源:短视频、及时器、计算器、音响等。

2.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素材等。

3.参观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祠堂等。

七、教学心得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汉家寨》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汉语语言表达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汉家寨》是当代作家阿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汉家寨寨主杨大头一家三代人坚守寨子,维护民族尊严的故事。

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阿来及其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人物内心世界。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念。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汉家寨》的人物分析文章。

2. 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高二语文暑期备课课件:3.10《汉家寨》(语文必修5)

高二语文暑期备课课件:3.10《汉家寨》(语文必修5)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不回答来客 的提问。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 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 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正是这样的人, 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 守着,这种顽强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作 者的心灵。
③第9作章 者扩反声系复统调写音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 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辛德勒名单》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③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 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 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人以强烈的震 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营造 悲凉深沉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 文格调慷慨悲壮但不至于伤感。
Hale Waihona Puke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第二部分:走进了汉家寨
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
忍。 景物
大漠孤烟: “怅怅” 黑戈壁:“可怕” “异域”
破泥屋:“几间” “绝地”
太阳:“肆虐”
人物
老人:摇摇头 “微微”摇头 不动 “无言”
小女孩:“一动不动” “凝视”
服饰 所思
汉人 破红花棉袄
“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 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戈壁滩
戈壁在蒙古语的原意是指“土地干燥和沙 砾的广阔沙漠”。戈壁滩东西约1600公里、南 北约97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是世 界第五大沙漠。戈壁也是蒙古帝国的老家,也 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跃地点。古代自秦朝以来, 汉字史书里以“大漠”之称。戈壁的形成是由 于喜马拉雅山的雨影效应阻挡了雨云抵达戈壁 地区。
作者的感受: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汉家寨》说课稿

《汉家寨》说课稿

《汉家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汉家寨》。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汉家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作者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汉家寨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坚守在那里的人们,展现了一种坚韧、坚守的精神力量。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散文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说学情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散文中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高二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有限,对于文中所描绘的艰苦环境和坚守精神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手法,品味其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汉家寨人的坚守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让学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汉家寨人坚守的意义和价值。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

2、教学难点(1)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理解“坚守”的精神实质。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坚守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备课资料1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备课资料1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备课资料1【一】回忆复习:散文的“形”:要紧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所谓“神”:要紧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即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

“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变化。

“选材的散”指题材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题材。

郁达夫说:“散记清谈易为,同时包括特别广,人间天上,草木鱼虫,无可不谈。

”《达夫自选集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笔法随意,舒卷自如,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

“神不散”也说“神聚”:散文不能信马由缰,要在形散基础上操纵行文的节奏、层次和主题。

这根勒马的缰绳确实是散文的“神”。

《动人的北平》1、作为一篇散文,其“形散”表达在什么地方?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历史典故.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2、这篇散文的“神聚〔神不散〕”是什么?北平的品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容新作者的情感——优雅情怀散文的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所以能够丰富多彩亦可单一;神要饱满,不可空洞枯燥,所以神要凝聚集中,也可多元多向度。

《动人的北平》表现散文的丰富多样性,色彩斑斓,而《汉家寨》那么看似单一,但实那么也表达散文的“散”。

从选材上,《动人的北平》写整体景象,而《汉家寨》那么是片断;《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汉》那么是一幅主画面;《动》写作家自身所在的城市,感受体验更全面,而《汉》那么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走进汉家寨,走进有走出一个陌生而有动人心弦的地方,因此,新奇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些。

那么,在张承志笔下,《汉家寨》如何表达散文的形散与神聚呢?【二】《汉家寨》〔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汉家寨》教案

《汉家寨》教案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总结词
成绩优异,进步明显
详细描述
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可以看出学 生们在《汉家寨》这门课程中取得了 优异的成绩,相较于之前,进步明显 ,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高。
Part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亮点 01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 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堂互动情况
总结词:活跃有序
详细描述:在《汉家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积极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活跃,整体课堂互动有序且有效。
学生作业评价
总结词
完成度高,思路清晰
详细描述
学生们在课后作业中表现出良好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作业完成度高,思路清晰,对《汉 家寨》的பைடு நூலகம்题和意义有较深的理解。
STEP 02
网络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 手段,展示《汉家寨》的 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
STEP 03
实物展示
展示与《汉家寨》相关的 实物或模型,让学生更加 直观地了解作品。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 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 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设计
01
02
03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汉家寨》中的情节 和人物对话,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
《汉家寨》教案
汇报人: 2023-12-28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教学效果评估 • 教学反思与改进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汉家寨》的作者及 写作背景。
掌握《汉家寨》中的主要 人物和情节。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说课材料

《汉家寨》公开课教案说课材料

引导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 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
赏析景物描写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景物描写片段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 景物描写在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方面的作用,提高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技巧。
深入挖掘主题思想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主题思想 ,如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敬畏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力和人文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 的主题和意义,分享个人见解和感受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课堂 互动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 体验,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
04 重点难点分析与 解决
重点内容剖析
1 2 3
汉家寨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了解汉家寨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它在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人 物性格。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张承志的生平、代 表作品、文学成就等,以便学生 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 想。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 家寨》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 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
鉴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 阅读思维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 高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和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 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 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 导,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读 物,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

汉家寨(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2、课文层次:(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教学参考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教学参考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教学参考整体感知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的所见所感。

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

远景有“宏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如此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作者写了自己身处大西北这种特别的环境中的特别的情绪感受和思想意识。

这基本上一些负面的感受:“恐怖”“死寂”“单调”“静默”“阴凉”“空旷宁寂”“茫然”“憔悴衰老”“渺小”“徒劳”……从心理学原理来说,人的感受意识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这些感受意识源于大西北荒凉沉寂、少有人烟的环境;从文学原理来说,这些感受意识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相互映照,特别融洽。

只是,作者的感受意识不只是负面的,不只是被动地为客观外物所刺激、所促成,作者还将负面感受意识加以升华,并生发出坚忍不拔的心灵追求。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文章在写景叙事抒情写意中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

也许作者不是有意为之,但本文在客观上蕴含了这些象征意义。

那个地方的象征应分二重:地域文化象征,个体生命象征。

从地域文化象征看,又有多重意义。

首先是汉家寨的象征意义,“汉代以来那个地方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差不多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汉家寨也“坚守”?尽管被时代社会历史所抛弃,然而它仍坚决地守住自己的某些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大概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就像人类一样。

语文版高二必修《汉家寨》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汉家寨》教案

语文版高二必修《汉家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汉家寨》的背景及主题。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及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汉家寨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介绍作者阿城的生平、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2)小说梗概通过讲述或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故事梗概。

(3)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阿Q、赵七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命运及相互关系。

(4)情节安排分析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如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部分等,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述手法、象征意义等,让学生感受阿城的文学魅力。

3.课堂讨论(1)主题探讨让学生结合小说内容,探讨《汉家寨》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人物评价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3)艺术特色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4.作业布置5.教学反思(2)反思教学方法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结合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汉家寨》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汉家寨》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阅读奠定基础。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人物形象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阿Q这个角色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情节安排分析教师提问:“小说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它是如何推动故事发展的?”2.教学难点补充(1)主题探讨教师提问:“通过阅读《汉家寨》,你们认为这部小说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小说通过阿Q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小人物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汉家寨》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汉家寨》是一部描绘中国西北汉人村落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

通过讲述寨子里的人物故事,揭示了汉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人物。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体会汉人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汉家寨》的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选段,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人物形象概述本章重点分析《汉家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寨子里的老人、青年和儿童。

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2.2 人物形象分析2.2.1 老人形象分析老人形象的沧桑与坚守,以及他们在传承汉人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2.2.2 青年形象探讨青年形象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成长与转变。

2.2.3 儿童形象关注儿童形象的天真与纯朴,以及他们在汉家寨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章:主题理解3.1 小说主题概述本章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家寨》的主题,探讨作品所反映的汉人村落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2 主题分析3.2.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2.2 文化传承与断裂探讨汉家寨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与断裂的问题,以及作品对此的思考。

3.2.3 人性的坚守与挣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挣扎,以及作品对人性的揭示。

第四章:教学实践与拓展4.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一人物、情节或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汉家寨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 教案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汉家寨相关话题的讨论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学生能够关注和思考民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汉家寨》。

课文介绍了汉家寨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描写汉家寨的自然景观、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节日习俗等,展现了汉家寨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魅力。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的大意和结构的理解,能够提炼出关键信息。

(3)通过课文学习,对汉家寨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深入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汉家寨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对汉家寨有直观的认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解决生词和重点句子的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小测验,检查理解程度。

3.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汉家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内容小测验,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鉴赏课资料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鉴赏课资料

语文ⅴ语文版第10课(汉家寨)鉴赏课资料〔1〕简析《汉家寨》环境描写的作用营造氛围: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对天山南麓的戈壁的描绘——空旷宁静,悲凉恐怖,寄寓了作者因受到巨大震撼而产生出的恐怖、悲凉、无助、乃至无望的情绪,营造了一种悲凉、宏大、空寂的氛围。

这一部分的描述既为下文作铺垫,又反衬了汉家寨人物坚守精神的伟大。

我走进汉家寨时的环境,“太阳仍在肆虐”但“白炽差不多变了”,而且“寒气”差不多袭来,进一步刻画了汉家寨恶劣的环境。

关于本文的思想意蕴,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坚韧坚守生活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确实是“坚守”。

启发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要进展强大,也需要坚守我们正确的方向,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的高洁与坚韧。

2、作者在本文中写了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来突出其环境的恶劣,着重渲染一种空寂宁静、荒凉严酷的环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悲凉的情绪和对汉家寨人贫穷落后生活环境的深切同情。

3、文章的主旨是弘扬一种坚守的精神,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这些景物苍凉广袤,磅礴开阔,是典型的西部景色,透过这些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对西部、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对祖国、对整个民族的热爱之情。

(3〕简析《汉家寨》鲜亮的语言特点沉郁、凝重本文的语言透着一股苍凉之气,作者用了一连串奇异的比喻来描绘关于天山脚下独特地貌的新奇感受,如:“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等等。

丰富、蕴藉。

作者通过丰富深邃的语言,带着大方的激情,为我们挥洒了一幅神奇、苍凉的巨幅画作——大漠戈壁中的汉家寨,用墨如泼的环境描写中透着粗犷自然,惜墨如金的人物描写中透着神奇、敬畏、祝愿——而深刻的主题便蕴含在如此的描写之中,又流露于言外,耐人咀嚼。

《汉家寨》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汉家寨》教案(语文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味景之荒凉、死寂。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探讨文本“坚守”的内涵。

教学难点:
难点之一: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

教学时数设计为1课时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2.熟读全文,把握文章中景与人的特点。

一.导语: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

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
二、理清课文思路。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步:读景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生: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师:哪些内容可以表现出汉家寨是一块绝地?
生:这一部分的第二段,“汉家寨只是几件破泥屋”,还有,也是这一页的倒数第二段“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这些都表现了这里是非常荒凉贫瘠的土地。

高中语文必修5《汉家寨》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5《汉家寨》说课稿

说课稿(高中语文)汉家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张承志的一篇散文《汉家寨》,下面我就教材、教法、教学程序和板书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想:一.说教材1、说课文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汉家寨》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对存在进行深思”。

本单元的主题是:漫议社会、人生与文化。

《汉家寨》选自张承志的作品集《清洁的精神》,文章追忆途径汉家寨的情景,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的生存条件下,作者仿佛找到了人生答案,懂得了坚守的可贵。

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呈现出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立场,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的民族的精神文化。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结构层次,概括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学会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了解张承志散文独特的写作风格。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充分探讨“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从而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重点: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坚守”对人生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难点: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可能不会深刻领会文中的“坚守”的主题。

二.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个理念,我安排“读——品——悟——究——写”五个环节,遵循“文以载道”的原理,引导学生从文入手,缘文释道,因道悟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张承志的资料以及有关“汉家寨”的图片、历史、地理资料,了解汉家寨。

老师准备汉家寨的图片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放映出来。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汉家寨这里地貌有初步的感知。

2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前导语是这样的:有人说“他是自鲁迅以来鲜见的愤世嫉俗的血性作家”;也有人说:“他有狂热的宗教鼓吹倾向”;他自己声称他远远地离开了“中国文人”的团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者简介。

张承志,男,回族,祖籍山东济南,1948年生于北京。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在那里度过了四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

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此外,张承志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张承志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

90年代以后,他写作了大量的散文,并出版了《绿风土》、《清洁的精神》、《以笔为旗》、《荒芜英雄路》、《无援的思想》、《鞍与笔》、《牧人笔记》、《张承志散文》等散文集。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充满着阳刚之气和英雄主义色彩。

张承志的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批判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二、词语:狞恶晕眩脚踝(huái)蜃(shèn)气迷蒙砦(zhài)峥嵘嶙峋(línxún)砾(lì)石灼烫词解:峥嵘嶙峋:高峻,山石等突兀、重叠。

蜃气:虚幻的气。

决绝:①断绝关系②非常坚决。

三、课文研讨。

这是一篇以普通的语言,借助独特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深邃的主题的作品。

(一)结构及内容分析:全篇主旨可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坚守依据“坚守”,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走近汉家寨”。

)“坚守”的背景-写走近汉家寨以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1、朗读第一部分,概括“坚守”背景的特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绪?——天山南麓的戈壁:空旷宁静,死寂无边,焦土遍地,尖石狞恶,悲凉恐怖。

寄寓了作者因受到巨大震撼而产生出的恐怖、悲凉、无助、乃至绝望的情绪。

2、赏析写景的语言。

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语句,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说说它们的好处。

——如作者见到的是“三百里空山绝谷”,是“铁色戈壁”、“酥碎的红石”、“淡红色的焦土”,以及“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听到的是单调的马蹄声;感到的是充斥六合的恐怖的死寂和“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

于是,“我”有“一种茫然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3、写这部分有何作用?——既为下文作铺垫,又反衬了汉家寨人物“坚守”精神的伟大。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坚守”的人-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和所思。

1、看地图,说说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说“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又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

其意何在?——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的多种选择,而汉家寨人选择了最困难的“坚守”,给了作者极大的启示,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2、简述汉家寨周围的景物。

——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给人一种“大漠孤烟直”的“残酷”,有坐落在一片灰铁色的砾石戈壁中的“几间破泥屋”,有“可怕”的“黑戈壁”,还有日落前“白炽”得“耀眼”的太阳。

3、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老汉和小女孩是怎样的形象?----老汉:饱经风霜,沉默寡言。

小女孩:单纯,天真,好奇。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都穿着汉人服饰,始终无语,几乎是两个静态的汉家寨人物形象。

正是这样的人,在环境极为恶劣,条件非常艰苦的汉家寨坚守着。

4、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面对着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我”不由在心里想:一千多年来,他们究竟是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当然,“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小结:在这部分,作者笔下的汉家寨就“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而老人和小姑娘则是两个木讷得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

正是在这万里的“绝地”里,作者勾勒出了一幅粗犷、荒凉、孤独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坚守”的启示-写离开汉家寨后的精神长旅。

1、“我”虽然离开了汉家寨,但“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这“决绝”是什么意思?作者这种情感来自何处?又向何处延伸?——“决绝”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我”从千里孤绝的汉家寨,从无言的老汉,特别是从穿着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身上,感到人需要一股“坚守”的精神,感到必须坚守自己正确的选择和信仰,从而义无反顾。

这种“坚守”的精神向着作者以后的生活长旅不断延伸。

无论“我”日后到了美国,到了日本,还是别的地方,“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因为,汉家寨能生存一千多年,凭的就是这种坚守精神。

推而广之,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要发展,也需要这种坚守精神。

在这里,作者已将汉家寨的坚守、个人的坚守和民族的坚守水乳交融地结合了起来。

2、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异同?——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作者的坚守:坚持理想主义,坚持对人道主义、终极思考与回归心灵的探讨,坚持“良知和艺术”,坚持“独立的知识分子立场与气质,包括高贵的行为方式。

”同是坚持一种生活态度,异是具体内容不同。

(三)思想探讨:1、练习一:——命题意图: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坚守”这一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很显然,作者说的“坚守”,是指一种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那么在今天,这种“坚守”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认为,当今的时代,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地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同时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主义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有的人媚权媚俗,或者眼中只有“西方”。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一种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倡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与“发展”的观念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品质。

2、主题归纳:——《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生活的画卷,展示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毅力,那就是“坚守”。

启示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民族要发展强大,也需要“坚守”我们正确的方向,从内心深处生长人性的高洁与坚韧。

3、练习四命题意图:本题列举了对张承志作品的几种不同看法,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答案:可让学生参阅相关资料,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坚守精神”,谈谈自己对张承志作品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答案。

(四)写作特点:1、写景抓住特点,成功地营造了荒凉寂静的环境氛围。

2、语言沉郁凝重,有很强的层次感和诗的张力。

文章的主旨是倡扬一种坚守的精神,全文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深奥的道理,而是以荒凉寂静的环境渲染,以奇特的想象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达主题。

练习三:——命题意图:本文没有故事情节,写人也惜墨如金。

可以说,这是一篇通过环境描写来表达某种情绪的文章。

因此仔细品味作品中的写景句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有助于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此处着重渲染一种空寂宁静、荒凉严酷的环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悲凉的情绪。

②由于“我,,是一人单骑进入到这雄大荒凉的大自然中,而且四顾无援,所以“我”自然产生了一种“茫然的感觉”。

③因为这里满眼是铁色戈壁、红石焦土、白炽的灼热以及死寂的宁静,故而说它要比“大漠孤烟直”残酷得多。

④由于汉家寨是被弃于岩石戈壁问,位于三岔口的一枚被人遗弃的棋子,或者由于自己是在绝境中抗争,所以即便在白色的灼热中,“我”仍然感到有一丝寒气存在。

⑤因“悲凉严峻”,而“决绝”,又因决绝而体现出一种气概,一种意志,一种激情和傲气。

练习二:——命题意图:本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写景能力,即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

参考答案:首先让学生自己找出写山的句子。

如“铁色的戈壁”、“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天山的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等等。

在认真感受、体会这些句子之妙的基础上,再拿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作比较,让学生谈谈两篇作品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景物描写又是如何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和感情。

同时,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南方的山是女性的山,北方的山是男子汉的山”。

可结合同学的生活经验来讨论这个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