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合集下载

第五章_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第五章_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CCMD-III 器质性精神障碍 · (0)器质性精神障碍 ·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治疗
首先要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 目前无特效药治疗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 颅内感染的部位可分别位于蛛网膜下腔、脑 实质或局限于某个部位的感染。病原体可分 为病毒、细菌、寄生虫或螺旋体。一般起病 急,主要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
▪ 急性病毒性脑炎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结核性或化脓性脑膜炎
▪ 梅毒……
保神 , 动 碍 弱 变 斑 全变 退 障 渐 , 系 失
持经 阶 脉 明 , , 片 面明 , 碍 发 呈 统 自
较症 段 硬 显 哭 相 状 衰显 关 突 展 进 定 知
久状 性 化
笑 对 衰 退, 心 出 史 展 位 力
恶史
交缓退
进兴
性体

替慢
展趣

快缩

注:表中各项凡不存在者计0分,存在者计1分,症状明显者计2分;计总 分后天平倾向右侧者为AD,倾向左侧者为VD,接近水平者为混合型。
重度
病程呈进行性,一般经历8-10年左右,罕 见自发缓解或自愈,最后发展为严重痴呆 ,常因褥疮、骨折、肺炎、营养不良等继 发躯体疾病或衰竭而死亡。
诊断与鉴别诊断
起病缓慢,以逐渐加重的痴呆为主要症 状,不可逆转 与其他老年期的其他精神障碍及其他表现 为痴呆的疾病相区分
AD与老年抑郁的鉴别
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

器质性精神障碍2

器质性精神障碍2
器质性精神障碍
Organic Mental Disorders
概念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 指具有明确的生物学病因,患者发病与某种生
物学因素有关的那些精神异常。
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由颅内感染、CNS变性疾病、脑血管病等引起的 精神障碍。
症状性精神病: 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如: 躯体感染 器官疾病 内分泌疾病 代谢障碍和营养缺乏
郁状态。
(七)器质性人格综合征
病前个性正常,脑器质性疾病后出现个性障碍; 与个性障碍的区别在于有器质性病因; 主要多见于前额叶、额叶眶面、颞叶损害所致以颅脑外
伤多见; 临床表现与大脑损害部位有关:
➢ 前额叶凸面损害—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动力缺乏; ➢ 额叶眶面损害—情绪不稳,易冲动,自控力下降,反
➢ 非优势半球可引起视觉空间定向障碍、情绪焦虑 ➢ 优势半球可伴有失读、失写等
(三)颞叶
智能缺陷和人格改变,可有情绪不稳及攻击 性行为
易引发癫痫 单侧颞叶病变可导致学习困难 双侧病变可产生遗忘综合征
(四)枕叶
复杂的视觉认知功能障碍,出现幻视
(五)胼胝体
前部病变以情感障碍为主 后部病变以智能缺损突出
内、外科住院病人:10%; 老年急性病病人Biblioteka 妄发生率高达80% 。临床表现
大多急性起病 ,突然发生 ,部分病人可有1~2
天的前躯期,表现为怠倦、焦虑、恐惧、失眠、多梦
等。
1.意识障碍
6.精神运动障碍
2.注意和记忆障碍 8.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3.感知觉障碍
9.睡眠节律紊乱
4.思维障碍
5.情感障碍
痴呆

精神科护理学重点

精神科护理学重点

第一章,第二章1精神科护理学:是以人类异常精神活动与行为的护理、保健、康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2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不良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3精神障碍泛指所有的精神活动障碍,包括轻性精神功能减退和严重的精神紊乱(精神病)。

第二章1精神疾病病因(1)生物学因素遗传脑发育异常躯体疾病:脑部疾病(脑炎,脑血管病,脑萎缩);癫痫病人(脑电活动改变);脑功能改变(感染中毒,代谢紊乱)机体功能状态(2)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特征应付方式应激(生活事件)2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主要依据症状学分类的原则3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出病类、病种与病型,并列成系统,这样不但可加深对疾病的研究与认识,也有利于诊断、治疗与护理。

4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必定有其物质基础,只是其严重程度与性质不一。

(本质)5精神症状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6认知障碍:(一)、感知觉障碍感觉(sensation)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perception)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映象在头脑中的反映。

(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感知)1感觉障碍(1)。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多见于焦虑症。

(2)。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器质性精神障碍。

(3).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senestopathia)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形式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资料.

器质性精神障碍资料.

诊断标准(CCMD-3)
(二)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或社会功能受损
(三)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程与原发器质性疾病相关
(四)排除标准
缺乏精神障碍由其他原因(如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 足够证据
第二节 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
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
遗忘综合征
谵妄 (急性脑病综合征)
痴呆 (慢性脑病综合征)
分类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 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所致 精神障碍
病因
➢ 能引起器质性疾病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 ➢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致病因子、年龄及个体素质均有关系
(一) 脑器质性疾病 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急性或慢性颅内感
染、脑寄生虫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由脑部器质性病变 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
➢ 了解: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及诊断标准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 第三节 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四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概述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指由于脑部器质性疾病或者躯体器质 性疾病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器质性精神障碍在综合性医院内十分常见,发 生率约为15%~30%。虽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却有 较多的共同特征
病因
➢ 能引起器质性疾病的因素都可能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 ➢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致病因子、年龄及个体素质均有关系
(二)躯体疾病 又称为症状性精神病。内脏器官病变、内分泌功能紊
乱、代谢障碍和营养缺乏、感染性疾病时所伴发的精神障碍
诊断标准(CCMD-3)
(一)症状标准
1.有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据 2.有脑病或脑损伤,或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

精神病学(7版)(5-8章)(修改)

精神病学(7版)(5-8章)(修改)

神经系统 CT
Hachinski评分 <4
17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病毒性脑炎
• 单纯疱疹病脑最为常见 • 精神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相,精神运 动性抑制症状较多见 • 头疼、疲惫、脑膜刺激征、中轻度发热 • CSF:压力增高,淋巴增多,蛋白正常或稍高,糖 和氯化物正常 • CT:病变区域低密度改变 • MRI:T1高信号,T2低信号 • 早期抗病毒(阿昔洛韦)、对症处理
4
• 4.治疗: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
– 精神症状的治疗:
• 小剂量、短期;
• 氟哌啶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 尽量不用安定类药物(除非酒精、安定类药物戒断)
5
• (二)遗忘综合征(科萨科夫综合征)
– 脑器质性病变 – 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视知觉与解决问题 能力缺陷的认知综合障碍 – 近时记忆损害为主,注意力和即刻回忆正常 – 常有虚构 – 无意识障碍 – 智能相对完好 – 主要病变部位:下丘脑后部、近中线结构的大 脑损伤;双侧海马 – 酒精滥用导致维生素B1缺乏是最常见原因 – 治疗:对因治疗;康复训练
16
AD 起病 病程 早期症状 精神症状 隐渐 进行性缓慢发展 近记忆障碍 全面性痴呆, 判断力、自知力丧失, 有人格改变, 淡漠或欣快 早期多无限局性体征 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VaD 较急,常有高血压史 波动或阶梯恶化 神经衰弱综合征 以记忆障碍为主的限局性痴呆, 判断力、自知力较好, 人格改变不明显, 情感脆弱 限局性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 偏瘫 多发梗死,腔隙和软化灶 >7
20
• 诊断 根据病史和检查
• 治疗
– 急性阶段--神经外科处理 – 精神症状:精神药物对症处理
21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PT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PT
叶萎缩 3、性格改变和行为障碍,逐步出现痴呆 4、CT、MRI示脑室扩大和额颞部叶性萎
缩 5、预后不良,无特殊治疗
Huntington病
1、30~40岁起病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3、舞蹈样动作、多发性精神分裂样精神障
碍、自杀、严重痴呆 4、应排除皮层下疾病鉴别
Creutfekdt-Jacob病
2、慢性精神障碍 1)智能障碍 2)人格改变 3)脑外伤后精神病性症状 4)脑震荡后综合征
(二)诊断及治疗
1.外伤史(性质、部位、程度、有无意识 障碍、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有无记忆障 碍及遗忘、外伤后的治疗情况等)
2.病人的人格特征和是否有精神病史 3.精神检查 4.实验室检查 CT、MRI
治疗: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
2、病理:大脑皮质蒌缩,三联病理改变 (老年斑、神经原缠结和颗粒空泡变 性)。
(三)临床表现
通常起病于65年以后,隐袭起病,难以指明起病 的时间,他人突然察觉患者症状的存在。
1、记忆障碍,错构、虚构;最最早出现的、最 重要的特征。
2、智力活动减退:抽象思维(概括、推理、判 断、计算力)明显受损;
3、人格改变:缺乏羞耻感及道德感,吝啬。
增高和腱反射亢进
三、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是由病毒、 细菌或其它微生物直接侵犯脑组织、如 散发性脑炎,流行性脑炎或化脓性脑炎 等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 散发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
1、病因: 2、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多数2周达到
高峰。
(2)前驱症状: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上呼 吸道感染及消化道症状。
(2)明确疾病的性质是属于功能性或脑器 质性。
(3)进行鉴别诊断。
2、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疾病 (2)对症治疗的用药原则 A、效果确定 B、副作用小 C、小剂量应用 D、症状好转即停药(氟哌啶醇、奋乃静、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课件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课件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类以脑部病变为基础的精神障碍,包括各种脑损伤、 脑退行性疾病和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精神异常。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
脑损伤相关精神障碍
如脑震荡、脑外伤等导致的精神异常。
脑退行性疾病相关精神障碍
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引起的精神障碍。
其他脑部器质性疾病相关精神障碍
包括脑卒中、癫痫等引起的精神异常。
3
康复措施
通过物理和职能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 生活质量。
结语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的精神障碍,但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重返 健康的生活。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欢迎来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讨脑器 质性精神障碍的定义、分类、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与康 复等方面的内容。
概述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脑部病变导致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病因较为明确, 且与脑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定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脑部病变、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发病机制
脑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导致神经调节紊乱。
临床表现与诊断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诊断依据主要是临床症 状和相关检查。
治疗与康复
1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2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第五篇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五篇器质性精神障碍

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和检查
治疗
▪ 急性阶段--神经外科处理 ▪ 兴奋躁动--短期给予抗精神病药物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病毒性脑炎
▪ 精神症状可以是首发症状 ▪ 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较多见
脑膜炎
▪ 化脓性脑膜炎--急性脑病综合征为主 ▪ 结核性脑炎--情感症状为主,还可以
有认知障碍
脑脓肿
▪ 不同部位的脓肿有不同的症状
▪ 意识清晰、智能无减退、无持久的情绪改 变。
▪ 包括: 1、戒酒性幻觉症; 2、酒中毒性幻 觉症; 3、致幻剂幻觉症; 4、颞叶或枕叶 病灶癫痫病发作。
3、器质性妄想症
▪ 与功能性妄想的区别在于有器质性病因 ▪ 除病因治疗外,可给予抗精神病药对症处

六、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原则
▪ 1 区分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 ➢器质性: ➢认知功能损害 ➢意识障碍明显
▪ 鉴别诊断根据发病原因加以鉴别。
治疗
▪ 药物治疗--促智药物 ▪ 非药物治疗 ▪ 精神症状治疗--抗精神病药物
血管性痴呆
定义
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血液供 应,特别是反复发作的脑血管意外所致 的痴呆综合征。
病因
是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组织 器质性改变。
临床表现
近事记忆障碍、人格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 (一)病因学 ▪ 1.遗传学进展: ▪ 2.正常衰老过程的加速; ▪ 3.铝或硅等神经毒素在脑内的蓄积; ▪ 4.免疫系统的进行性衰竭; ▪ 5.机体解毒功能减弱以及慢性病毒感染
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 6.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本组疾病的发病

精神病学: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⑵双生子寄养研究: MZ的同病率为56.7%,DZ为12.9% 患病的寄养子、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养父 母为12%
⑶ 分子遗传学研究: 双相情感障碍基因定位于11p15.5(Egeland1987) 同年有人报告与X染色体标记连锁 但这些结果均未被多数学者重复而证实
2、神经生化改变
• 神经突触
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二、几个概念
1、情绪(Emotion)与情感(Affection)的区别
两者都是人们对现实环境和人物产生的内心体验 及所采取的态度。具有三点不同:
(1)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的体验,即伴随复杂的非条件反射(如防御反射、 性反射、食物反射等)而产生的体验。低级的、 最简单的态度体验都属于情绪。情感是指在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如社交的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遵守社会 法纪和道德的需要所引起的高级、复杂的体验。
躯体症状
• 睡眠障碍——早醒2小时以上 • 食欲障碍 • 体重减轻——比上月减少5%以上 • 性功能异常 • 精力不足 • 晨重晚轻——概日节律变化 • 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抑郁症: 系统性疾病
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由传统的三低症状
当今的三维症状
核心症候群
躯体症候群
心理症候群
抑郁症患者可伴发多种躯体症状
患病率 (%)
90
心境障碍
任一种精神障碍
80
70
60
50
40
30
20
核心症状
• 情绪低落: • 绝望(hopelessness) • 无助(helplessness) • 无用(worthlessness) • 兴趣减少 • 快感丧失

精神病学——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

这类障碍通常是由于脑部病变、神经系统疾病、中毒或创伤等造成的。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行为异常。

了解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对于诊断和治疗它们至关重要。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退化性脑疾病,表现为记忆力丧失、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改变。

帕金森病是一种影响运动控制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僵硬、震颤和运动缓慢等症状。

除了这两种常见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还有其他一些疾病也被归类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例如脑外伤、脑中风、癫痫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多样,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损伤,进而引发精神障碍。

早期识别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对于及早治疗和干预至关重要。

通常,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首要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

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工作能力下降、社交活动减少以及个人自理能力下降等。

情绪和行为异常也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如情绪波动、易激惹、冲动行为等。

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

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来帮助确定诊断。

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可以使用抗痴呆药、抗帕金森病药物等。

此外,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包括认知训练、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社会负担。

因此,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关怀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阿尔茨海默 ✓血管性痴呆 ✓两种病变共 存的混合性痴 呆 ✓其他原因所 致的痴呆
临床表现
治疗
➢认知功能缺损 ➢社会生活功能 减退 ➢行为精神症状
社会心理 治疗 药物治疗
(三)遗忘综合征
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 致的,以近事记忆障碍为 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和 智能障碍。
病因: 临床表现:
治疗:
长期大 量饮酒 导致
• 病程以跳跃式加剧和不完全性缓解相交替的阶梯式进行为 特点,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常具有波动性
• 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为脑血管病继发的或后遗的脑 损害神经症状和体征
5.治疗
针对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相关的治疗。控制高血压 和其他的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和肥 胖等。对符合外科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预防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十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学习目标:
1
2
3

掌握精神障 碍疾病的临 床表现及护 理程序。
熟悉精神障 碍疾病的概 念及预防。
熟悉功能性 了解器质性 精神障碍患 精神障碍的 者护理诊断 概念、病因、 及护理措施。发病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 精神障碍概念
脑器质性: 在脑部已发现的明显的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 改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二)血管性痴呆
1.概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由脑血管病变引 起的、以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旧称多发性 梗死性痴呆。
2.流行病学
血管性痴呆占老年痴呆的20%,多见于60岁以上 的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相关报道, 6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1.4%,女性为1.2%
3.病因和发病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感染、变性、血管病、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又称脑器质性精神病。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逐渐增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明显地增高。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仍可概括为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两种。

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起病多急骤,病情发展较快,病程较短,损害范围较局限,预后多良好,其病变往往是可逆性的。

慢性脑器质性综合征则起病多缓慢。

病情发展较慢,有逐渐加重趋势,病程多持久,预后较差。

病变常不可逆。

不少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既有器质性的临床特征,又伴有某些显而易见器质性障碍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相互交织、相互重叠现象。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脑部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一、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颅脑受到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脑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时出现的精神障碍。

平时与战时均属多见,青壮年居多。

[病因及发病机理]各种原因导致的闭合性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发病主要因素,个体的素质特征及外伤后的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作用。

闭合性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尤为常见,开放性颅脑损伤则与远期或慢性精神障碍的关系密切。

颅脑外伤越重,发生精神障碍的机会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意识障碍与间脑和脑干网状激活系统损害密切相关,额叶和颞叶损害易致人格改变和精神病样症状。

[临床表现](一)急性期精神障碍1.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

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

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惩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

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

2.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

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

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

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外伤后遗忘综合征。

(二)后期精神障碍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

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

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素质有关。

2.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

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

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

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

4.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

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

5.外伤性癫痫。

6.外伤后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惩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

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

[诊断]诊断依据:(一)首先要确定有无脑外伤。

了解外伤前后详细经过,包括受伤时间、原因、性质、程度,有无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及伴发症状。

遇有工伤事故、交通事故、或日常生活纠纷中所发生的脑外伤,因常牵涉到人事关系及赔偿问题更宜慎重对待,除病人自述外,应有旁证,包括当时医生疹治的详细记录,或邀外科或神经外科医生会诊,除非确有脑外伤的诊断依据,勿轻易下脑外伤后遗症诊断。

(二)详作神经系统检查:有无局限性体征。

(三)辅助检查:头颅平片(正侧位、颅底位)脑超声诊断、脑电图、颅脑CT 检查及心理测验等。

(四)排除各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病态人格、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其它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病程与预后]病程和预后均与外伤的性质、类型、部位、意识障碍及遗忘症的时间、有无并发症、治疗条件,以及个体素质、心理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较轻的急性精神障碍在积极治疗下,可于1~2个月内恢复。

后期精神障碍病程较迁延,如外伤性神经症和外伤后综合征可持续多年,但经过适宜治疗仍有可能痊愈外伤性痴呆及人格改变预后较差。

[治疗](一)急性期:以颅脑外伤的专科处理为主,当生命体征稳定后以卧床休息和对症处理为主。

对兴奋躁动并确诊为非颅内出血所致者,在密切观察瞳孔与意识状态情况下,予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或抗焦虑药。

(二)后期精神障碍的治疗:脑外伤后综合症与神经症参阅相应神经症的治疗,对恐惧与抑郁者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脑外伤后精神病可选用抗精神病药治疗。

对痴呆和人格改变以管理、教育和训练为主或予以行为治疗。

神经营养药对智力障碍可获一定效果。

[病例]男,24岁,战士。

于作战时头部受弹伤,子弹自左颞部进入,同时侧眼外侧部穿出,当即意识丧失。

四日后才逐渐清醒,情绪急躁易怒,甚至殴人等。

住院后,见人即握手,表现热诚亲切,把握手用力过猛,令人疼痛不能忍受,引起患者狂笑。

自称既往曾驾驶过飞机,出国留学四年,精通两国外语等均属虚构。

谈话中态度傲慢,盛气凌人,时而狂欢,时而悲哀。

近事记忆不良,如问医生姓名,立即遗忘,亦不知何时住院,由何处送来,定向力不良,无自知力。

诊断:脑外伤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伴柯萨科夫综合征。

二、脑肿瘤所致精神障碍脑肿瘤病程中可出现各种精神障碍,以情感淡漠、意识障碍、智力减退人格改变为多见,发生率各家报导不一,国内为33~50%,国外为70%,30岁以后较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理] 精神障碍表现与发生率同脑肿瘤部位,性质,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肿瘤部位:精神症状以额叶、颞叶、胼胝体等部位肿瘤多见,出现时间早,程度也严重,次为顶叶、三脑室及脑干。

双侧大脑及多发性肿瘤较单侧脑及单个肿瘤多见,幕上肿瘤较幕下多见。

(二)肿瘤性质:以各型胶质瘤、脑膜瘤与转移癌多见,其中以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及转移瘤发展迅速,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进展较缓慢。

恶性肿瘤所致精神障碍较良性者多见。

(三)年龄:脑肿瘤发生在20岁之前以意识障碍为主,30岁以后则以智力减退和人格改变多见,情感淡漠则见于各年龄组。

(四)其它:颅内压增高与出现精神症状的关系尚难肯定。

有人认为遗传因素及个体反应可增加精神症状的发生率。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脑肿瘤的精神症状并无任何特殊性,通常几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或某一方面较突出,偶见重精神病征象。

一般而言,发展较快的脑肿瘤易致认知功能紊乱,迅速发展的脑瘤常产生急性脑器质性综合征,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发展缓慢的脑肿瘤较少发生精神障碍,后期可有痴呆综合征或人格改变。

1.意识障碍:轻者可见注意范围缩窄、集中困难、近记忆不良、反应迟钝、思维不连贯、定向障碍及嗜睡,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直至昏迷。

早期意识障碍具有波动性,间有意识相对清醒期。

2.记忆障碍:早期为近记忆减退或近事遗忘,后可出现定向障碍或korsakov 综合征。

3.智力障碍:表现为全面痴呆,联想缓慢,思维贫乏,定向障碍,记忆困难,计算、理解和判断不良。

4.情感障碍:脑肿瘤初期由于个体对大脑功能障碍的适应不良而情绪不稳,易激惹。

随病情发展出现焦虑,抑郁或欣快。

后期则以情感淡漠为主,缺乏主动性,对周围事物不关心,对亲人冷漠。

5.人格改变:与以往性格判若两人,表现为主动性丧失,羞耻感消失,低级意向增加,行为幼稚及不道德行为。

6.其它:脑肿瘤的早期或任何阶段可出现各种精神状态,如类精神分裂症,类躁狂抑郁症、类偏执性精神病的临床相。

可有幻视、幻听、幻触及感知综合障碍,妄想的内容简单、肤浅,结构松驰而不固定。

(二)不同部位脑肿瘤的精神症状:临床上仅有早期出现的精神症状具有定位意义,以后随着病情发展,肿瘤使邻近及远处脑组织发生水肿、推移、挤压,脑室系统受压变形,脑脊液动力学改变、血循环受阻等,脑部损害范围复杂化,以致往往反映不同肿瘤部位的特异性,故有人估计脑肿瘤的精神症状有定位意义的不到5%。

各部位脑肿瘤所致精神症状略述如下:1.额叶:精神症状较其它部位多见(约70%),往往在早期及神经系统体征尚未显现之前发生,主要有:(1)主动性缺乏,(2)情绪障碍,(3)智力障碍,(4)人格改变,(5)括约肌机能失控,(6)其它:如言语呐吃、运动性失语、无动性缄默、或抽搐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

有的出现精神分裂症样或躁郁症样症状,多见于额叶脑膜瘤,易发生误诊。

2.颞叶:除出现酷似额叶肿瘤的持续性精神症状外,还可有作性症状,如痉挛发生(50%)、钩回发作。

后者常以幻嗅和幻味觉开始,随即出现意识障碍,呈梦呓样状态,谈话或活动中止,双目凝视,可有非真实感、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症、感知综合障碍、强迫思维、异常恐怖或突然情绪变化,同时伴有伸舌、舐唇、咀嚼、摸衣等不自主动作。

有时可出感觉性失语。

3.顶叶:精神症状较少。

可有以抑郁为主的情绪改变,其它如主动性减少、思维缓慢、理解困难。

此外作为顶叶症状的有失用与失认。

损害在优势侧时,可有Gerstmann综合症(即手指失认、计算不能、书写不能和左右不分)非优势侧的症状有半侧身体失认,疾病失认。

4.枕叶:精神症状少见。

可出现幻视。

5.胼胝体:常于早期出现、严重且多样的精神症状,表现智力减退、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等。

6.间脑:出现精神症状较少,以显著的记忆障碍为主,也可有柯萨科夫综合征、痴呆、人格改变、情绪障碍、嗜睡等。

7.垂体:除内分泌机能障碍外,可有精神迟钝,行为被动、性欲减退、嗜睡等。

8.幕下(颅后凹):以早期出现意识障碍为主,精神症状少见。

(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多有头痛、呕吐、眩晕、痉挛发作、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及限局性的定位体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脑肿瘤时精神症状多数发生在神经症状出现之后,故在原发病已确诊情况下,精神症状不论呈何种表现,诊断一般不难。

但前额叶,颞叶及胼胝体肿瘤时,精神症状往往为首发表现,发致临床诊断易误诊为非器质精神疾病,故需注意。

(一)详细收集病史:了解既往有无精神病史,若中年以后首次出现精神活动异常,人格改变、小便失控,再有头痛或者癫痫发作,要考虑脑瘤可能;(二)精神检查着重注意有无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三)仔细进行神经系统与躯体检查:有无可疑的阳性体征,各项辅助检查(如头颅平片、脑电图、颅脑CT检查,无疑有助于脑瘤诊断,但任何单项检查均有一定的阴性率,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全面考虑,必要时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

成人脑部转移癌以来自肺、肝、肾、胃者居多,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中注意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相鉴别。

还应排除能引起相应精神障碍的其它脑器质性疾病。

[病程和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疗效。

[治疗](一)病因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