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

合集下载

长江中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性及趋势预测_熊小元

长江中下游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性及趋势预测_熊小元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prediction of Dongliu channel in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XIONG Xiaoyuan ( Yangtze River Waterway Bureau,Wuhan 430010,China)
变进行总结, 重点探讨了整治工程对右岸边滩的 对东流河段实施整治工程的效果
[4]
进行了评价, 认为整治工程整体达到了稳定河势 效果。李青云等 对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效果进行 分析,认为中枯水河势向有利方向发展, 西港航 道得到改善, 整治建筑物整体稳定, 并总结了该 河道治理的一些有益经验。 李文全等
[5]
认为, 整
治工程实施后, 东港处于发展过程中, 西港有所 萎缩,但仍有复苏的可能性。 已有研究成果和实 测资料显示, 东流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 总 体河势基本得到控制, 航道条件得到改善, 历年 航道尺度均达到 4. 5 m × 200 m × 1 050 m 标准设计 航道尺度。上述成果有助于加深对该河段演变特 性及工程效果的认识。 但由于河道演变的复杂性 和水沙条件的变化, 近年东流水道出现了超出预 期的不利变化: 一是东港分流比明显增加, 使得 老虎滩左侧航槽淤浅; 二是西港水流分散, 天玉 窜沟冲深发展,未能集中于设计航道内。 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认识这些变化的特性及原因, 有必要 结合工程前后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征和趋势进行 深入分析, 客观评价整治工程效果, 并采用数学 模型对其演变趋势进行预测, 为后续航道整治规 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东流水道为研究对象, 在总结其历史 演变的基础上, 探讨了近期整治工程影响下河床 演变特征。同时结合近期水、 沙及地形数据, 基 于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东流水道发展趋势进行预 测,为下一步的航道整治提供参考。 1 1.1 东流水道汊道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沙过程特征 东流水道下游约 120 km 设有大通水文站,由 于期间无大型支流分汇,大通水文站的水沙条件基 本反映这一水道的水文要素。1950—2011 年年均水 量为 8 918 亿 m a,年平均流量为 28 340 m s,年 均沙量为 3. 84 × 10 ta。多年水量变化趋势性不明 显,沙量存在阶梯型锐减,近期 ( 2003—2011 年) 沙量较 1950—1968 年年均减小为3. 46 × 10 ta,减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收 稿 日期 :06 5 0 20 —0 —1
由于宜昌一 大通河段跨越不 同地 貌单元 , 河床组成 、 河型各 异, 来水来沙条件不 同, 各河段 的冲淤 变化也有所不 同。 宜昌至松滋 口段 , 河床 由卵石夹沙组成 , 表层粒径较粗 。三 峡水库运用初 期 1 0a内本段悬移质 强烈冲刷基本 完成 , 最大 冲
将发 生沿程 冲刷 . 并可能引起 河势的调 整, 进而可能对防洪产 生一定影响 。为此 , 采用数 学模 型计算 与 实测资 料 分析 的手段进行 了三峡 X程建成后长江 中下游江湖水 沙变化 及河道冲 淤演变及其对 防洪影响的初 步研 究。 - 结 果表 明, 三峡 工程 蓄水运用后 , 长江 中下游河道 发生大量冲刷 , 同流量水位降低 。各 河段 冲刷 量达到 最大时 , 荆 江河段 河床平均冲深约 20~ . I, . 5 3T 槽蓄量约增加 1 亿 m , 陵矾 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 2 5I, I 3 ]城 . T 槽蓄 I
作者简介 : 卢金 友 , , 江 水 利委 员 会 长 江科 学 院 河 流所 所 长 , 授 级 高级 工程 师 。 男 长 教
维普资讯
5 6
人 民 长 江
量 约增 加 8 5 . 亿 ; 于 干 流 河 床 冲 刷 , 江 三 口分 流 分 沙减 少 , 庭 湖 湖 区 淤积 减 缓 , 加 调 蓄 量 约 2 . 亿 由 荆 洞 增 38 m ; 沙过 程 改 变 、 ]水 河床 冲刷 及 局 部 河势 调 整 对 河 道 稳 定 及 堤 防 、 岸 X程 的安 全 会 带 来一 定影 响 , 采取 相 应 护 - 需
平均 年输沙量/ f 亿
1 5 .3 16 .o 18 .O 2. 0 1 2. 9 5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近期河道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演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河道演变既指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也包括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的河道演变主要包括河道侵蚀、扩张、淤积、缩窄等过程,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

河道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人类因素。

物理因素是指河道地貌、气候、流域面积、流量等自然因素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势平坦,且容易受到洪水侵袭。

洪水冲刷地面,导致长江水质减差,河道淤积,河套扩大等问题,从而造成了河道演变。

化学因素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近年来,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被直接排入长江,导致了水质的恶化,河道底泥的污染,从而加剧了河道淤积和河道侵蚀等问题。

人类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包括河道工程环境变化、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的改变。

例如,大规模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使得河道入河口水沙含量增加,导致河道淤积和底泥污染,从而加剧了河道演变。

河道演变带来的环境和经济问题不容忽视。

淤积阻碍了航运,威胁了水运安全;河道侵蚀导致了岸线的不断后退,威胁了堤防的稳定性;河道扩张影响了农田,城镇和工矿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底泥污染威胁了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对当地生态,经济几乎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为解决河道演变所带来的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治理。

应当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加强河道管理,治理污染,化解水土流失,遏制雨洪灾害等。

同时,应该注重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此外,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利用科技手段加快治理步伐,确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防洪形势的影响及对策初步研究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防洪形势的影响及对策初步研究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防洪形势的影响及对策初步研究宁磊胡维忠王翠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武汉430010)摘要:根据数学模型分折计算的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分析了长江中游各河段泄流能力的变化对防洪形势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就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防洪调度和上游建库等对策措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三峡工程泄流能力防洪形势防洪调度1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于流宜昌市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

工程最终规模175m,具有221.5亿m3的防洪库容,是一座兼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长江防洪系统的骨干工程,长江中下游各地区防洪能力将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1)对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水库调蓄,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m,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荆江地区的分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OOm,从而保证荆江两岸的行洪安全;此外,根据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可减少分流人洞庭湖的水沙,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延缓洞庭湖的调蓄寿命。

(2)对城陵矶附近地区,一般年份基本上不分洪(各支流尾间除外);遇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

三峡水库如按初步设计阶段拟定的对荆江补偿或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方式进行调度,遇1954年洪水城陵矶附近区分洪量可由320亿m3减少到280亿m3或218亿m3。

(3)对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的威胁;三峡水库调蓄提高了对城陵矶附近区洪水控制的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市附近地区的分蓄洪区,避免武汉水位失控。

三峡工程建成后,武汉以上控制洪水的能力除了原有的分蓄洪区容量外,增加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221.5亿mj,将大大提高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冲淤变化卢金友;黄悦;宫平【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06(037)009【摘要】三峡工程建成运用后,改变了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坝下游河道水流输沙能力处于不饱和状态,河道将发生沿程冲刷,并可能引起河势的调整,进而可能对防洪产生一定影响.为此,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与实测资料分析的手段进行了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及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对防洪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大量冲刷,同流量水位降低.各河段冲刷量达到最大时,荆江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0~5.3 m,槽蓄量约增加13亿m3,城陵矶至武汉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5 m,槽蓄量约增加8.5亿m3;由于干流河床冲刷,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湖区淤积减缓,增加调蓄量约23.8亿m3;水沙过程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对河道稳定及堤防、护岸工程的安全会带来一定影响,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总页数】4页(P55-57,87)【作者】卢金友;黄悦;宫平【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7【相关文献】1.三峡工程运用后武汉段河道冲淤变化研究 [J], 崔占峰;张细兵;渠庚2.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J], 魏立鹏;张卫军;渠庚3.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分流河道冲淤变化模拟 [J], 方春明;毛继新;陈绪坚4.长江中下游旱涝连灾并非三峡工程“诱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回应三峡工程利弊之争 [J],5.2020年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变化特点及分析 [J], 许全喜;董炳江;张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河道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河道冲淤分析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河道冲淤分析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河道冲淤情况备受关注。

这一地区是三峡水库的下游河段,蓄水以来,水文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河道的冲淤情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河道的冲淤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有效地管理和保护三峡下游水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九江-湖口河段的地理情况。

九江-湖口河段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和江西省的交界处。

河段长度约为100公里,自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一地区的河流水位受到了极大影响,河道水流受到了较大干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淤情况。

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九江-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备受关注。

我们来看一下水文变化对于河道冲淤的影响。

三峡水库的蓄水导致了长江下游河道的水文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河道冲淤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水库的蓄水导致了下游河段水位的周期性变化,这对于河道的冲刷和淤积造成了影响。

水库蓄水导致了下游河段河道水流速度和流态的变化,这同样对于河道的冲淤情况产生了影响。

水文环境的变化是造成九江-湖口河段冲淤的根本原因。

我们来看一下工程活动对于河段冲淤情况的影响。

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下游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下游河段的河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和改造,这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河道淤积得到了有效控制。

由于工程活动的挖掘和填方,部分区域的河道冲刷得到了加剧。

工程活动的影响对于九江-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我们要对九江-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该地区的河道冲淤情况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水文变化对于河道冲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程活动的影响也对于河道冲淤形成了复杂的影响。

对于九江-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趋势。

针对九江-湖口河段的河道冲淤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管理。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

3、科技发展
在明代,科技的发展也开始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当时,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 研发,推广耐旱、耐涝作物的种植,提高了农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此外,水利 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助于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的冲击。
五、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 时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政府、民间组织和科技发展都做出了 努力。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极端气候事件的背景下,仍显得不 够完善。
内容展开
1、河道与湖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和湖泊形态多样,水文特征各异。长 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上游段、中游段和下游段,各段水文特征差异明显。 其中,中游段地形复杂,洪水季节易出现洪涝灾害;下游段地势平坦,水文受人 类活动影响较大。这些特征对于江湖水交换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该地区的湖泊 众多,如洞庭湖、鄱阳湖和巢湖等,它们在水交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几年里,考古学家们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矿冶遗址进行了系统 的调查和发掘。这些工作揭示了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的矿冶业的迅速 发展。发现的遗址数量众多,规模各异,分布广泛,时间跨度大,表明长江中下 游地区是中国早期矿冶业的重要发源地和繁荣地。
当时的矿冶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当时的矿工已 经掌握了高超的采矿技术和冶炼技艺。矿石的采掘、粉碎、焙烧、熔炼等一系列 工序都已具备,并且出现了多种新型的采矿方法和冶炼设备。此外,还发现了一 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遗物,如铁陨石、陨铁石等,表明当时的矿冶技术已经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农业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在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温和降水 的变化,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农 民采取了多种农业措施,如调整种植结构、加强水利建设等。然而,在极端气候 事件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对农业生产和粮的气候 变化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与洪灾发展的规律张人权,梁 杏,万军伟(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历史时期,长江中游的河道在科氏力、掀斜构造活动的影响下,长期南移。

在主泓南移、气候由湿变干、分汊淤浅的背景下,大量人口由北方迁入,促使沿长江主泓的围堤迅速发展。

原先多汊分流的河道,演变为被围堤约束的狭窄河道。

水沙集中于狭窄的堤围河道,洪峰难以调节,泥沙淤高河床,形成水涨堤高、堤高水涨的恶性循环。

宋末至明代,是长江中游围堤基本成型与完善,也是洪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加剧的时期,说明洪灾加剧与围堤密不可分。

现有的防洪方针,延续了历史上“抗拒洪水”的思路,没有体现“与洪水共处”的原则,需要进行反思。

建议采取“疏导为本”的防洪方针,恢复与增加长江中游分流汊道,扩大江河行洪能力,分散泥沙淤积,以达到可持续治洪的目的。

关键词:长江中游;历史时期;河道演变;围堤;洪灾发展;防洪方针中图分类号:P641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665(2003)0420026205收稿日期:2002211214;修订日期:2003204226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19991230003014专题2)作者简介:张人权(19322),男,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和教学。

自先秦至明清,长江中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长期南迁,分流汊道减少,河流曲折度增大。

与此同时,长江中游河水位不断抬升,洪灾不断增强。

决定这种演变趋势的因素,主要为新构造运动、科氏力、气候变化,以及修建堤防等。

1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河道演变特征1.1 河道长期向南摆动对比先秦与明清的河道,可以看出十分明显的向南迁移,或者说向右侧摆动。

鄂州至武穴,长江两侧均为山地,摆动受到限制。

鄂州以上,长江发育于广阔的江汉-洞庭平原(以下称为两湖平原),南迁幅度很大。

武穴至安庆以西,长江发育于宽度近40km 的宽谷中,南迁幅度次之;安庆以东,长江河谷宽度为10~20km ;河道南迁与边界综合影响的结果,在此范围内形成一系列鹅头形汊道。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
余明辉;梁杏;段文忠;朱矩蓉
【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年(卷),期】2004(002)006
【摘要】依据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近50年来的洪水位变化与河床冲淤变化,发现部分水文断面洪水位抬升明显、高洪水位持续时间加长的现象,与河段河床演变及河道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为长江中下游洪水抬升机理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余明辉;梁杏;段文忠;朱矩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资源及水电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湖北,武汉,430074;武汉大学水资源及水电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3
【相关文献】
1.长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特性研究 [J], 许全喜;朱玲玲;袁晶
2.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设计洪水位分析 [J], 梅金焕;王府义
3.长江中下游洪水位与河床冲淤关系初探 [J], 余明辉;段文忠;刘智;余飞
4.2020年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洪水位特点及成因分析 [J], 邴建平;邓鹏鑫;徐高洪;贾
建伟
5.长江中下游河床冲淤与洪水位变化 [J], 余明辉;段文忠;余蔚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下游贵池河段汊道演变及冲淤变化分析

长江下游贵池河段汊道演变及冲淤变化分析

第16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16 No.12 201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16收稿日期:2016-09-17。

作者简介:吕 平,男,安徽南陵人,硕士,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工程。

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资助,任务书编号201401063。

长江下游贵池河段汊道演变及冲淤变化分析吕 平(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1)摘 要:贵池河段为长江下游典型分汊河段,本文通过分析河段左、中、右三汊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演变过程,结合三峡工程运行后河段冲淤变化计算情况,对贵池河段三汊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河段发展趋势,为贵池河段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贵池河段;汊道;演变;冲淤中图分类号:U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208-02一、贵池河段概况贵池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境内,上起枞阳新开沟,下迄池州下江口,全长22.4km,为长江中下游典型分汊型河段之一。

江中有长沙洲、凤凰洲、新长洲等,将河段分为左、中、右汊,目前中汊为主汊,2011年7月实测左、中、右三汊分流比分别为38.7%、61.3%、6.3%。

本文根据原型资料,从河段三汊演变和冲淤计算着手,对贵池河段近六十余年来三汊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三峡工程运行后河段冲淤变化计算情况,分析河段发展趋势,为贵池河段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图1 贵池河段平面图二、河段三汊演变分析 1.左汊变化左汊位于长沙洲左侧,弯顶位于殷家沟,进口有新长洲和白荡闸河口边滩,贴左岸有殷家沟深槽,贴右岸有新长洲和长沙洲边滩。

左汊弯曲,江面较宽,1959~1988年间分流比不断增大,由24.6%增大至38.9%。

八十年代以后,左岸马船沟至三百丈一带出现大幅度淤积,左汊分流比开始减少,至2008年分流比降为28.8%。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_潘庆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_潘庆
枝城 至藕池口段 又称上荆 江 ,属弯 曲河型 ,河道演 变特点 是 ,经 40多年兴建和 加固护岸 工程 ,总 体河势已 基本稳定 ,河 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年内和年际的周 期性冲淤变化 ,局部河 势变化和汊道段主支汊的兴衰交替。
藕池 口至城陵矶 段又称下 荆江 ,属 典型的蜿 蜒河型 ,自然 条件下 河道演变 的特点是凹 岸崩坍、凸岸边滩 淤长 ,并可能发 生撇弯切滩或自然裁弯。 1967年以来中 洲子、上车湾人工裁弯 和沙滩子自然裁弯后 ,在金鱼沟至荆江门裁弯段实施河势控制 工程 ,总体河 势已初步稳 定 ,河 床演变主要 表现为河 床年内和 年际冲淤变化 ,有江心洲的弯道主支汊的兴衰交替。 其余河段 自然演变仍较剧烈。
随着堤防的修建 ,人们为保护堤防免受河岸崩坍的威胁而 修建护岸工程。 从一个河段总体来看 ,护岸工程能够起到调整 和控制河势的作用。 因此 ,按照河势控制规划方案实施护岸工 程 ,对河段的河道演变不致产生不良作用。 40多年的护岸工程 实践表明 ,下列几种情况必须力求避 免: ① 护岸 工程实施前未 制定全河段的河势控制规划 ,仅从局部岸段的防守而实施护岸 工程 ,形成河势不顺的被动局面。 例如上荆江公安河弯的杨家 场护岸 工程 ,实施过早 ,未能尽 量改善公安 河弯与郝 穴河弯之 间的 过渡段过短、荆江大堤迎 流顶冲的状 态 (图 2); ② 虽有全 河段的 河势控制 规划 ,但 由于各种 原因 ,未 能掌握在 有利时机 实施 ,造成河势不顺的局面。 例如沙滩子自然裁弯下游金鱼沟 至调关段 ,造成现今两个弯道紧接 ,调关一矶过于 突出 ,冲刷剧 烈 ;③ 护岸工程建筑物对 局部河段河床演变有一定影响。例如 已往较多采用的矶头 (短丁坝 )护岸建筑物 ,形成较大局部冲刷 坑 ,对船舶航行安全也有不利影响。 目前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 均改用平顺护岸形式。 2. 3 裁弯工程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_姚仕明
第 44 卷 第 23 期 2013 年12 月
文章编号: 1001 - 4179( 2013) 23 - 0022 - 07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4,No. 23 Dec. , 2013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
姚 仕 明1,2 ,卢 金 友1,2
( 1. 长江科学院 河流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0; 2. 水利部 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10)
收稿日期: 2013 - 11 - 1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1379018,51339001) 作者简介: 姚仕明,男,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河道泥沙方面的研究工作。E - mail: yzhshmq@ 163. com
第 23 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姚仕明,等: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
摘要: 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边界条件与来水来沙条件已发生了显著
变化,河道演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总结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演变主要规律的基础
上,结合数学模型计算与实体模型试验的成果,预测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宜昌至大通河段的冲淤过程、分布及河
势变化趋势,指出下阶段需进一步研究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可供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及相关工程
宜枝河段剧烈冲刷引起该河段的洲滩总体呈现萎 缩状态,深槽变化较洲滩变化更为剧烈,深槽变化以范 围扩展和槽底高程降低为主,深泓纵剖面平均冲刷下 切 3. 8 m,断面宽深比减小。伴随河床冲刷,床沙粗化 明显,床沙的 d50 由 2003 年 11 月的 0. 638 mm 增大到 2012 年 10 月 的 23. 59 mm,根 据 泥 沙 起 动 公 式 计

长江泥沙变化及河床冲淤研究

长江泥沙变化及河床冲淤研究

收稿日期:2018-12-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402301;2016YFC0402101) 作者简介:许全喜,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泥沙、河道演变以及河流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276596742@
58
长江技术经济
三峡水库淤积泥沙 16.691 亿 t,年均淤积泥沙 1.145 亿 t,仅为论证阶段的 35%,泥沙淤积主要集中在常 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则有所冲刷。随着三峡水库 的蓄水运用,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大幅减小,坝下游 河床冲刷强度加剧,并由蓄水前的“冲槽淤滩”转 变为“滩槽均冲”,2002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0 月, 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河段平滩河槽冲刷量分别为 21.24 亿 m3、22.83 亿 m3,以枯水河槽冲刷为主,强 烈冲刷带逐渐下移;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总体河势 基本稳定,河床以纵向冲刷下切为主,河道崩岸时 有发生,部分弯道段河床冲淤规律发生新变化,急 弯段出现切滩撇弯现象;城陵矶以下部分主支汊地 位悬殊的分汊河段出现“塞支强干”现象;局部河 势仍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之中。
除嘉陵江北碚站减少 25%、横江站和沱江富顺站分 别减少 15% 和 16% 外,其余各站变化不大;输沙量 除金沙江向家坝站增大 14% 和横江站基本持平外, 其它各站均明显减小,其中尤以嘉陵江和沱江最为 明显,分别减小了 68% 和 72%,长江上游地区主要 测站各时段径流量输沙量统计见表 1。
特别是三峡工程 175m 试验性蓄水以来,长江上 游各站径流量无明显趋势性变化,与 1991—2002 年 均值相比,富顺站和北碚站径流量分别偏多 12% 和 22%,向家坝站和武隆站径流量则分别偏少 11% 和 17%,其他各站变化不大;与 2003—2007 年均值相比, 除横江站和富顺站分别偏多 15% 和 41% 外,其余各 站变化不大。长江上游来沙减小趋势仍然持续,与 1991—2002 年均值相比,除北碚站输沙量减少 30% 外,其余各站均减少 50% 以上;由于 2003 年沱江来 沙量达到 3 600 万 t,居 1957 年以来实测最大值,导 致富顺站 2008-2017 年年均输沙量较 2003—2007 年 均值偏多 7 倍,此外横江站和北碚站 2008—2017 年 年均输沙量分别较 2003-2007 年均值偏多 4% 和 7%, 其余各站则减少幅度为 39%~69%。

长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特性研究_许全喜

长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特性研究_许全喜

原预测值; ③ 荆江三口洪道由蓄水前的淤积转为冲刷; ④ 洞庭湖淤积速度大为减缓,鄱阳湖受河道采砂等影
响,总体由淤积转为冲刷; ⑤ 长江中游河、湖泥沙冲淤格局发生调整,三峡水库蓄水前长江中游河、湖呈淤积
状态,蓄水后则呈冲刷状态。
关 键 词: 水沙变化; 泥沙冲淤格局; 长江中下游; 三峡工程
中图法分类号: TV152
2 35800 8360 - 77 0. 009 0. 043 0. 017 - 9 40900 9620 - 76 0. 012 0. 014 0. 012 - 6 39800 11400 - 71 0. 010 0. 014 0. 021 - 7 42700 14500 - 66 0. 009 0. 008 0. 011
图 1 不同时段三口分流、分沙情况
1. 2. 2 年内变化
下荆江裁弯后,三口分流比减幅随流量而增大,如 当枝城站月均流量分别为 10 000,20 000,25 000 m3 / s 时,1973 ~ 1980 年荆江三口月均分流比分别为 9. 3% , 19. 6% ,23. 9% ,较 1956 ~ 1966 年 分 别 减 小 了 9. 4, 12. 0,12. 7 个百分点,三口枯季断流时间也逐渐增多, 之后减幅逐渐减小。三峡水库蓄水后同流量下分流比 变化不明显( 见图 2) 。
注: ① 变化率为 2003 ~ 2012 年均值与 2002 年前均值的相对变化,汉口
站为 1952 ~ 2002 年,大通站为 1950 ~ 2002 年; ② 悬移质泥沙中值
粒径多年平均值统计年份: 宜昌、监利站为 1986 ~ 2002 年; 枝城站
为 1992 ~ 2002 年; 沙市站为 1991 ~ 2002 年; 螺山、汉口、大通站为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

长江武汉河段(下段)河道演变分析【摘要】本文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下段)河势的近期演变。

通过深泓平面变化、纵向变化、洲滩变化、河床形态变化、冲淤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综合历史变迁和近期河床演变过程,在上游来水来沙及边界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本河段仍将保持现有河势;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一定时期内本河段河床可能发生冲刷。

受两岸节点以及防洪工程等边界条件制约,河段河型将维持较长时间,总的河势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关键词】武汉河段;河道演变;水文河道资料1 概况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下迄新洲区阳逻镇,全长70.3km。

其中纱帽山至龟山为顺直分汊河段,长约35km;龟山至阳逻为微弯分汊河段,长约35.3km;武汉长江大桥以下1.8km左岸有汉江入汇,入汇口以下是汉口边滩;距武汉长江大桥以下7.0km处建有长江二桥,再向下游是天兴洲及其分汊河段,其中右汊南岸有青山边滩,1998年大洪水后边滩消失。

武汉河段中段有龟、蛇二山锁江,下段有青山、阳逻十里山以及白浒山等天然节点控制。

主流自沌口走白沙洲左汊,过龟、蛇山节点,沿武昌深槽下行,平顺进入天兴洲右汊,其左、右汊在洲尾水口附近汇合后,经左岸阳逻下行至龙口折向右岸,然后沿右岸进入牧鹅洲水道。

图1.1 为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

图1 武汉河段(下段)河势图2 深泓平面变化本文将该河段分成三段进行分析,一是三十七码头至天兴洲洲头段,该段历年深泓线偏靠右岸,平面摆动较小,但是深泓线分汊点及过渡段深泓线的变化较大,其变化规律与天兴洲洲头的淤积发展或冲刷回缩相关,随着天兴洲洲头护岸工程的逐步完成,加强了对河势的控制,洲头部位河床冲淤变化较小,左右汊分汊点位置基本稳定在丹水池附近。

二是天兴洲分汊段,天兴洲左汊系弯曲汊道,历史上处于主汊地位,目前为支汊。

左汊深泓线自进口至出口紧贴左岸,符合弯道水流运动规律,近四十年来左汊淤积萎缩,河床升高,原有的深槽淤积成为浅段,流路不集中,导致深泓线的局部摆动。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泥沙研究2005年10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5期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戴仕宝1,2,杨世伦1,赵华云1,李明1(1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1滁州学院地理系,安徽滁州239012)摘要: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124亿t。

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

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

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1798亿t,比预测值小。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洞庭湖中图分类号:TV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68-155X(2005)05-0035-051引言三峡工程运用后将对长江中下游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三峡工程委员会曾专门立项对此进行研究,一些研究者也曾撰文进行了分析与预测[1~3]。

就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泥沙的输移将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委员会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坝后,枢纽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经历较长时期的冲刷-平衡-回淤过程。

水库运用初期1-12年内,下泄悬沙量约为入库悬沙总量的32%,平均每年下泄悬沙量约1168亿t,中下游河道平均每年约冲刷泥沙1183亿t,每年输送到长江入海口的泥沙量为316亿t,约占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168亿t的77%[4]。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

长江中下游水沙通量变化规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宜昌至湖口(955 km)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km)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km)。

据大通站多年实测资料统计,流域平均每年汇集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51×1011m3(1950~2000年),并挟带约4.33×108t(1950~2000年)泥沙入海[1]。

巨量的水沙下泄不仅对长江河口,而且对临近陆架海域的水文、泥沙、沉积和生态环境等都有重大影响,多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影响进行了讨论[2~5]。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实测资料基础上,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和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着重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河口水沙通量的贡献,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河口发育及演变的成因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水沙来源长江中下游河道水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取决于流域降雨的时空分布,前人曾做过长江中下游各站年平均流量与上游流域年降雨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峰谷起伏基本相应[4]。

根据统计资料,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382×1011m3(1950~2000年),与入河口区(大通站)径流总量9.051×1011m3(1950~2000年)相比[1],只占其48.4%,由此可见,进入河口区径流量有一半来自上游,一半来自中下游流域。

长江中下游流域属于冲积平原河流,湖泊对于水沙的调蓄和沉积作用不容忽视,这对于河道输沙量和含沙量的沿程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1995)入湖沙量为1.67×108t,其中有1.32×108t泥沙通过荆江河段的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其中调弦口已于1959建闸)输入洞庭湖[6];含沙量在宜昌以下呈单向递减的趋势,中游宜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14 kg/m3(1950~2000年),下游大通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仅为0.486kg/m3(1950~2000年)[1],只相当于宜昌站的42.6%(表1);同时长江上游来沙量的变化对于中下游输沙规律的变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上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是长江流域的主要产沙区,两江多年(1954~1998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占宜昌站输沙总量的50.6%和23.5%,而其他河流和地区来沙约共占1/4[7]。

长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及其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及其预测研究

长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及其预测研究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流域在中国境内占地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流域之一。

长江流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也是许多大城市的供水源,因此对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江流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水文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研究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和预测未来的水文变化越来越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及其预测研究的现状。

一、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1. 降水量的变化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

从空间上看,流域内各地区降雨量差异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潮湿,而四川盆地则比较干燥。

从时间上看,近年来长江流域的降雨量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2. 径流量的变化长江的径流量对流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径流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会影响冰雪消融和蒸发发生率,导致径流量减少。

同时,降雪量和降雨量的变化也会引起径流量的变化。

3. 洪水灾害的变化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频率和影响范围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和自然灾害的增加有关。

如何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已成为相关单位和专家研究的重点。

二、长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的预测研究对未来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进行预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研究预测长江流域的相关部门采用的是基于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的方法。

气候模式是基于气候参数建立的模型,而水文模型是用来模拟长江流域的水文情况,包括径流量、蒸发量和降雨量等。

在预测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时,需要考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

预测研究需要从常规的气象和水文观测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需要运用新兴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来增加有效数据的数量和品质。

长江流域的水文演变规律预测研究所涉及的数据种类和复杂程度非常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 江 中下 游 河 道 演 变 规 律 及 冲 淤 预 测
姚 仕 明 2, 卢金 友 ,
( 1 . 长 江 科 学 院 河 流 研 究所 , 湖北 武汉 4 3 0 0 1 0 ; 2 . 水 利 部 江 湖 治理 与 防 洪 重 点 实 验 室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1 0 )
过渡段 , 沿 江两岸 为 山体 和硬 土质岸 坡 , 其 余河 岸 主要
以上层 为 黏性土 、 下 层 为粉 细 砂 或 细 沙组 成 的二 元 结
构为主, 上、 下层抗 冲性差别 大 。这种 以二 元结 构 为主 的岸坡 组成 , 决定 了崩 岸是 河道 平面 变形 的主 要形式 。
改 变 了长江 中下 游干 流 河 道 岸滩 的 自然 边 界 条 件 , 增 强 了河道 岸滩 的抗 冲性 与 稳定 性 , 控 制 了长 江 中下 游 干 流河道 的总体 河 势 。 同时 , 随 着 丹 江 口水 库 及 三 峡
摘要 : 在 自然 因素 与 人 类 活 动 的 共 同作 用 下 , 长 江 中下 游 干 流 河 道 的 边 界 条 件 与 来 水 来 沙 条 件 已发 生 了显 著 变化 , 河 道 演 变呈 现 出一 些 新 的 特 点 。在 总结 分 析 人 类 活动 影 响 下 长 江 中下 游 干 流 河 道 演 变 主要 规 律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数 学 模 型 计 算 与 实体 模 型 试 验 的成 果 , 预 测 了长 江 中下 游 河 道 宜 昌至 大通 河段 的 冲 淤过 程 、 分 布 及 河 势 变化 趋 势 , 指 出下 阶 段 需 进 一 步 研 究 的相 关课 题 。研 究成 果 可供 深入 研 究 长 江 中下 游 河 道 演 变 及 相 关 工 程 治理 参 考 。 关 键 词 : 河 床 演 变 ;河 势 变化 ; 冲 淤 预 测 ;三 峡 水 库 ;长 江 中 下 游
随着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众 多河 道 治 理 工 程 的 实施 ,
பைடு நூலகம்
段 就有 1 2处 。
1 人类活动影响下中下游河道河床 演变规 律
( 1 )长 江 中下 游 护岸 工程 与河 ( 航) 道整 治 工 程
长 江 中下游 长约 1 5 0 0 k m 的崩岸 段 已基 本得 到 治理 , 对 控制 中下 游总体 河 势 的基本 稳 定 起 到 了重 要 作用 。
据 不完 全统 计 , 长江 中下游 河道 两岸 崩岸 长度 约 1 5 0 0
k m, 约 占岸 线 总长度 的 4 2 %, 其 中崩 岸 强度 大 的河段 ,
水 库等 长江 干支 流大 型 水 库 的建 成 , 使 长 江 河 道 水 沙
条件 发生 了一 系列 变 化 , 这 些 变 化 打破 了长 江 中下 游 干 流河道 演 变相对 平 衡 的 格局 , 使 其 冲淤 过 程 与 演 变
中 图法 分 类 号 :T V 8 5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新 中 国成立 以来 , 长江 中下 游河 道经 过 6 0余 年 的 治理, 实 施 了大量 的护 岸 工程 、 下荆 江 系统 裁 弯 工 程 、
重 点河段 整 治工 程及 航 道 整 治工 程 , 这些 工 程 已显 著
m ¨
大, 尤其是 进 人 中下游 河 道 泥 沙 的 大 幅度 较 少 将 会 对
河道 演变 产 生复 杂 而深 远 的影 响 。 因此 , 深 入 开 展 人 类 活动影 响下 长江 中下 游河 道演 变规 律及 冲淤 变化 预 测研 究具 有重 要 的学科 与实 际 意义 。
; 九 江至河 V I 段, 年 最大 崩退 强度 大 于 1 0 0 m 的河
第4 4卷 第 2 3期 2 0 1 3年 1 2月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1 7 9 ( 2 0 1 3 ) 2 3— 0 0 2 2— 0 7
人 民 长 江
Y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4, No . 2 3 De c.. 2 01 3
规律 发生 了新 的变 化 。 长江 中下 游 干流河 道边 界条 件与 水沙 过程 的变 化 表明, 人类 活 动对 长江 中下 游 河 道 演变 的影 响 愈 来 愈
每年崩 宽可 达数 十米 至百余 米 , 甚至 几百米 。例如 , 长 江 中游 下荆 江 熊 家 洲 弯 道 凹 岸 , 1 9 6 0~1 9 8 0年 , 有 长
总体而 言 , 通 过大 量 的工程 措施 , 增强 了河 道边 界 的抗
的 实施 , 增强 了河 道边 界 的抗 冲性与稳 定 性 , 限制 了河
道 横 向变形 的范 围与 幅 度 , 有 效 控 制 了河 道 的总 体 河 势 。长 江 中下游 宜 昌至枝城 河段 为 山区 向平原 河 流 的
达1 5 k m 的岸 线 发生 崩 退 , 累计 最 大崩 宽 1 9 8 0 m; 来 家 铺弯 道在 2 0世 纪 5 0年代 崩 岸 强 度 达 1 5 0 m / a , 6 0 年 代达 1 0 0 m / a ; 1 9 6 2年 六合 甲 年崩 岸 甚 至 达 6 0 0余 米; 中洲 子裁 弯新 河在 发展 初期 的 1 9 6 7年 5月至 1 9 6 8 年 6月 , 河宽 由 7 4 m增加 至 8 2 6 m, 即年崩退达 7 2 0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 —1 6
冲性 , 达到 了控制 总体 河势 基本 稳定 的 目标 。 ( 2 )三峡水 库运 用 以来 , 进 入 长 江 中下 游 河 道 的 泥沙大 幅较 少 , 河 道 冲 淤 由总 体 基 本平 衡 转 为 总 体 冲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资 助 项 目( 5 1 3 7 9 0 1 8 , 5 1 3 3 9 0 0 1 ) 作者简 介 : 姚仕 明, 男, 副所长 , 教授 级高级工程师 , 主 要 从 事 河道 泥 沙 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E—m a i l : y z h s h m q @1 6 3 . e 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