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

前几天,听北京的一个教育专家讲了一个经历:他说有一次他问一群学生一个很平常的问题,问题是说“树上有十只小鸟,有人对着一只小鸟开了一枪,那么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呢?”本来他认为学生都会说一只也没有,那么他就可以表扬他们一番。谁知学生回答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却让他吃惊。有的学生说:“老师,你得说明一下,这是一只无声手枪吗?”当它说不是时,另一个学生又问:“老师,那打中了的那只是死在树上还是掉下去了?”……类似这样的回答还有很多。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我们现在的孩子真的是今非昔比了,而我们教师对于课堂的创新是多么的迫在眉睫啊!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太阳》这课书时,我给学生讲了后弈的故事,然后我让他们讨论:后弈的箭能射下太阳吗?这样,学生的兴趣全让我带到了课堂,为下面的讲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营造宽松氛围,构建创新环境

尊重学生个体,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素质和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水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才能,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无论对错,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抹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要鼓励学生互相提高,自由争辩,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如此,学生的奇思妙想定会在这个广阔的自由轻松的空间不断进发。就如我在教《南辕北辙》时,当我问:那个人是不是永远也到达不到楚国?有的学生却说:“也不一定,老师,地球不是圆的吗?也许他能到达。”对于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的创新思维,给予表扬,然后才告诉他当时的条件不充许。

三、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

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四、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动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创造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让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心理倾向。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经过学生质疑,教师归纳:①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②董存瑞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③董存瑞炸暗堡的结果怎样引导学生针对以上3个问题边读边做记号,然后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样的质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从关键词句引入,启发质疑。

五、利用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潜心寻觅教材中可想象的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有展开想象翅膀的机会,以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词句,展开想象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皆美的课文皆是学生学习的范文。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为学生创设

想象空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时,先让学生看图理解“挨挨挤挤”一词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那又大又圆的荷叶挨挨挤挤是怎样的景象。有位同学这样描述着:“一池荷叶密密麻麻,荷叶与荷叶之间没有一点最空隙,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然后再让学生用“挨挨挤挤”练习造句。通过想象,学生体会到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情节,启发想象

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问学生:“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倘若让你代替小壁虎继续借尾巴,你会怎样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向小马借,向小蝌蚪借等等。教师再引导学生问:“不向动物借,可采用什么办法?”“在科学院克隆一条”等。这样,教师不束缚于教材,而是把握契机,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引导各种答案,哪怕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既有效地训练了发散性思维,曼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三)续编故事,放飞想象

教材中有些故事性的文章虽言尽而又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若利用此空白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演一演,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发掘他们想象的潜能。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分析完课文后,教师抓住时机,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续编故事:如果你是他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到家,你会怎样对你父亲说?左邻右舍知道后又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