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阅读问题研究方向的综述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学生阅读问题研究方向的综述

《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调查及对策性指导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1.前言

中学生的阅读问题是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学生应该读什么,怎样读,怎样把读书和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所在。作为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中学生生涯阅读个案调查及对策性指导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学习要求和任务,对课题研究领域相关的29篇论文进行了广泛阅读和理解,由此探究当前中学生阅读问题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对课题的发展、深入有所启发和借鉴。

2.文献综述

2.1中学生阅读现状的分析

2.1.1中学生阅读热点

文献[3]就中学生的阅读热点—流行的网络作家和少年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提出学生爱看的作品具有如下特点:一、张扬自我与个性的创作理念二、题材选取偏重于青春化、私语化。三、写作手法新鲜,语言风格个性化。这些都吸引着年轻的中学生,使他们在阅读时不再有“代沟”,很容易从文字中找到熟悉的东西,具有生活真实性,并产生共鸣。

2.1.2中学生阅读目的

文献[8]中,把中学生的阅读目的分为五种类型:消遣休闲型、猎奇觅艳型、了解信息型、增长学识型、涵养精神型。就实际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属于前三种类型,后两种的比例远远不足。

2.1.3中学生阅读心理

文献[18]指出: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或失衡。有的阅读兴趣淡漠,且很不稳定;有的缺乏阅读意志,阅读心理停留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表现为喜爱看卡通书、浅显的故事书等,或者以看电视替代阅读;有的阅读面很窄,仅看些武侠、言情类小说;有的阅读与思考相分离,读而不思、过目即忘。文献[25]中学生阅读理解调查问卷也反馈: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整体阅读意识、问题评价意识以及对任务的分析意识,这反映出自我监控、自我教育意识的缺乏。

2.1.4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文献[14]指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如下的缺陷:1.没有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由于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加上特殊的年龄阶段,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有目的深入阅读,并钻研其中一些问题,多数的学生只是满足于书中情节或兴趣,只图于内容的大致了解。2.课外阅读倾向的偏差3.没有制定读书计划,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使读书缺乏系统性,读书效率不高,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 4.没有做好读书笔记,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中学生正处人生最关键的心理发展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知识特感兴趣,但往往兴趣不稳定,缺少科学方法,选择与判断能力较弱。放任自流的课外阅读有可能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18] 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正是要引导中学生通过科学的、有计划的生涯阅读来更好的规划他们的人生,发展自我。

2.2中学生阅读指导的相关研究

2.2.1浅阅读与深阅读

文献[27]提到:“浅阅读”,即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

式。由于读书精神和阅读品质的缺失,目前青少年的“浅阅读”现象十分严重。而阅读生活的成功与否,对未成年人精神成长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阅读,因为阅读真正有价值的文字,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美学修养熏陶的过程,是一种人文情怀的养成过程,也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经过一段艰苦的阅读历程,想要达到必要的思维深度将是机器困难的。

与“浅阅读”相对的,就是“深阅读”。查考阅读的这些参考文献,我觉得可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深阅读”,一个是指经典文本的阅读;一个是指深度的阅读,即阅读不仅是为了轻松娱乐,也不仅是简单的汲取和接受,而是通过阅读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眼光和观点,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两个层面也会有交叉。

文献[9]: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与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这样的选择与建构只能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哲学家狄尔泰说“理解”“就是在你中重新发现我”。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提“对话”,与经典“对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己。

文献[4]“主体性阅读”,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实现以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体验、铸造人格等目标的阅读实践过程。读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即在体验和感悟文本的思想和情感的行为中也同时丰富着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在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组建着自己的新的信息库,在感叹作者智慧的同时营造着自己的智慧之源。阅读过程是同化文本意义为自我意义,以实现新的“自我”的内构建过程。

文献[10]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生成体验,既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也要引导学生的体验,还要提升学生的体验。让体验在教流与交锋中获得提升。这样的过程是丰富体验和深入理解的过程。

文献[17]创造性阅读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批判,有所建树。鼓励学生能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感受,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洞察,以及自我行为的反思真实的表现出来。如果学生能养成了这种习惯,其情感世界便能不断丰富,创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以上提及的应当都是属于“深阅读”的范畴,“深阅读”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有品质的深度阅读,发现和重新建构自我,从而优化其一生的发展,这和生涯阅读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2.2.2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的培养

文献[16]指出: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老师家长的要求,考试的压力。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文献[11]则认为:能否乐于阅读,是保持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要素。

学生是否会为兴趣而阅读,是否喜欢与别人讨论自己读过的书,是否会去逛书店,去图书馆看书的频率有多大,是否重视阅读,这些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文献[7]也提到:要着力培养主体生成阅读文本的欲望,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成为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一种有意识的阅读行为。

如何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中学生意义重大,也是我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献[13]从四个方面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三、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四、注意适时激励。

文献[5]则针对中学生不爱读经典的现状,提出让经典阅读“软着陆”于学生。1.在对待读之主体上——少一些读中、读后的要求。2.在对待读之对象上——多一些读品的种类、主体。3.在对读之方法上——多激趣,多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