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上24海陆变迁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可以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内容要点说明【沧海桑田】教材图3.20以荷兰围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教材之所以举荷兰的例子,是因为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荷兰有围海造陆的传统。

荷兰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包括须德海工程和三角洲工程。

教材图3.20以须德海工程展开,该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防治洪水,同时通过围海造陆将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增加耕地面积。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人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1.教材图3.21反映了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地球“活动论”和“固定论”的基本观点。

2.教材图3.22左图反映了南美洲和非洲形状相互吻合,但是据此能说明它们原来是一块大陆吗?这是抛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

右图是“破损的书页”图,既有比喻的意思,更有提醒学生追求细节、寻找进一步证据的意图。

此图体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3.本节教材的“思与学”栏目,通过设问引出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这个“思与学”栏目中提出的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还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4.“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大陆漂移说,还让学生能够运用该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两方面的资料。

教材图3.24为学生提供了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及古老地层在两块大陆上的位置,学生可以据此推测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大陆,后来分离了;教材图3.25为学生提供了大西洋两岸中龙化石的分布。

中龙是距今超过2.5亿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无法横渡大洋,而中龙化石分布在大西洋两岸,说明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曾经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3.3海陆的变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3.3海陆的变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2024)

课堂小结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

图上得到

的启示

板块的运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海陆变迁的实例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说的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学说 解释地理现象
随堂练习
1.2024年3月下旬,湖北地质科学研究团队在湖北十堰郧西大梁发现了丰富典型的
泥盆纪(距今约4.19—3.59亿年前)珊瑚化石。此次在湖北郧西大梁发现珊瑚化石,
喜马拉雅山地区怎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 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在“长高”?
知识点1 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
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东汉桓帝时,麻姑 应王方平之约,降于蔡经家,能掷米成珠,自谓 “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沧海桑田”的典故 就来自麻姑说的“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话。
桑田指农田。沧海桑田是指沧海变成农田,农田 变成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海平面上升)
海陆变迁的实例
我国香港地狭人稠、寸土寸金。 香港国际机场选址在赤鱲角, 从1989年开始规划建设,1995 年6月完成机场的开山及填海工 程,四分之三是填海而成。
(填海造陆)
知识点2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说 提出
早在16世纪,就有人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 陆海岸线非常吻合。 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也发现这一奇 特现象。他结合自己的考察研究,提出了 一个大陆漂移的假设。 魏格纳查阅大量资料,多次实地考察, 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亚欧板块
箭头相反表示相邻的板块怎 样运动,箭头相对表示相邻 的板块怎样运动?
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运动方向 运动形式 形成地形
相反

【课件】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课件】海陆的变迁+课件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全球分六大板块 和若干小板块。 在板块交界处, 或碰撞挤压, 或张裂拉伸, 地壳比较活跃; 在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陆→海

形成(裂谷 )、(海洋 )

运 动
( 海洋 )缩小/消失; 形成高大( 山脉 )。
海→陆
点击“箭头”可以超链接到动画演示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裂谷
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
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想一想,我们是否能真实地 看到板块运动带来的力量呢?
火山喷发
地震
亚欧板块
美 洲


洲 板 块
印 度
太平洋板块 块
洋板 块

极洲


世界大上点洋的击洲几火“的山乎椭、澳圆全地”大部震超利位集链亚于中接大海分到陆洋布板位在的块于板是运哪块动哪的个交个分板界板析块块地??带。
大地多么坚固、 稳定。海陆轮廓自古
就是这样的。
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 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是固定不变的吗?过去人们 对此有过很长时间的争论。
有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一 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地图 上,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 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陆凸出 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 分几乎是吻合的。如果把这 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 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二三


度洋板块

太 平 洋 板 块
六南极洲板 块
据测量,世界最高
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 以每年0.33~1.27厘米 的速度在升高,你能 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 中的原因吗?
地壳运动 海 陆 变 迁 的 原 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海陆的变迁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德国魏格纳提出)

2.2海陆的变迁说课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共21张PPT)

2.2海陆的变迁说课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说课人:XXX
目录
1 教材分析与处理
2 学情分析
3 教法学法
4 教学过程 5 教学反思
1 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Be diligent and thoughtful
01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 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第一节《大洲 和大洋》内容的延续和深化。学习本节内容可以 让学生认识全球的海陆面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 眼光看待事物的意识。
01
区域认识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 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 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 动的关系。同时也是本
节课的重点。
地理实践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 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 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
能力。 2.通过分析相关示意图,培 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 理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节课
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
Be diligent and thoughtful
04
终极探究,追根溯源
活动内容: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 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寻找原因
设计意图
实践巩
人地协调观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 进行科学兴趣、方法和 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追求
真理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Be diligent and thoughtful
01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 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 观点。
难点
04
学生自做题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课件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六、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南美洲和非洲及六大板块卡片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或教师总结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猜成语: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 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篇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

2024年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原因。

2.掌握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证据。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吗?请用一个词概括。

(3)学生回答:不均匀。

2.学习新课(1)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①提问:什么是海陆变迁?②学生回答: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形态和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2)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①讲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原因。

②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③学生回答:填海造陆、开采地下水等。

(3)展示海陆变迁的证据和实例①展示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的实例。

②展示地质学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证据。

③引导学生分析证据,归纳海陆变迁的特点。

(4)讲解海陆变迁的影响①介绍海陆变迁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②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影响?③学生回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

3.巩固新课(1)课堂提问: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关注海陆变迁,学会应对其带来的影响。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绘制一幅海陆变迁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实例、分析证据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证据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教案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4海陆变迁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并能用实例进展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要点,并能体会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3、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根本观点,并应用该学说分析说明海洋的生成与开展阶段。

4、知道火山地震及其分布,并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说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原因,并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1、板块及其火山地震的分布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图文结合法、合作交流法、联系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成语“沧海桑田〞导入,说明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地表形态变化1、自主学习:读教材后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读图2-46结合教材33页完成以下任务:〔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

“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的陆地,被叫做“〞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场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2、小组交流:【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局部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局部相吻合。

教师扩大知识:〔1〕以上两海岸的古生物具有相似性〔2〕以上两海岸的古地层几乎一样教师投影出示大陆漂移动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1、自主学习:板块构造学说读图2-48----2-53,结合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六大板块分别是:、、、、、。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拟,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拟。

〔3〕“→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运动。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最初是由于大陆板块发生的运动形成的。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教师精讲点拨】教师投影演示板块运动演示动画,以加深印象。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2篇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geography of junior high school编订:JinTai College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2、篇章2: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篇章1:初中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陆地和海洋七年级上册地理 海陆的变迁 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说教材课标海陆变迁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由于学生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中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出示海陆变迁的例证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通过提问让学生认识魏格纳,认识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提出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和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四、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五、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 (让学生先讲讲)关于沧海桑田有一个成语故事,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可见海陆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今天我们来研究和探讨海陆变迁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板书 1、沧海桑田的含义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7图"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讲述故事,切入问题。

让学生讲一讲“沧海桑田”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海陆是否能够变迁的问题探究。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进一步验证海陆是在变化的。

讲故事、观看视频,能够化虚为实,化远为近。

观察与感悟一、地表形态的变化1.列举实例,解释下列现象。

●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承转】这些地理现象都是漫长的变化的过程。

但有些现象表现激烈,易被察觉。

2.火山与地震。

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找到火山与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体会火山与地震产生的突然性,感受短时间内的地表形态的变化。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展示填海造陆、开山采石的情景图片,感受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结论:海洋→陆地,陆地→海洋,板块张裂拉伸,板块碰撞挤压。

引导学生分析海变陆、陆变海的实例,从而感悟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引导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归类分析。

的影响。

承转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观察与思考二、大陆漂移假说1.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过程,结合阅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了解该假说创始人、基本内容。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认识海陆变迁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3. 实例分析:展示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海陆变迁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海陆变迁的原因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关注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和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解答。

3. 观察学生对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变化,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深入了解。

3.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地理变迁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

八、教学资源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和图片。

2. 提供相关的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大争论
活动论:我们脚下的大地在运 动,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断变 化的。 固定论:大地多么坚固、稳定。 海陆自古就是这样的。
从地图上得到的 启示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 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大胆猜想
+
=
☆南美洲大陆的凸出部分与 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几乎是 吻合的。
魏格纳的故事
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海底古河流的三角洲
?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说明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可 能什么原因导致海陆变迁?
?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 什么在不断扩大?
一、
归 纳 小结
海 因自 陆然
地壳的变动

主 要
变 迁
原 海平面的升降 原

原 因 人为原因 —— 人类活动
为什么说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 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山和地震。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 产生什么现象?
板块张裂
4、板块 张裂, 常形成 裂谷或 海洋。
? 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 1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2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与红海的扩大
红海的形成
红海的形成
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位于非洲东 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正在发生分裂, 数百万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 非洲大陆也将分成两部分。有媒体称,地球 将来会出现五大洋和八大洲。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 什么现象?
板块挤压
5、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高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珠穆朗玛峰
幽灵岛为什么会 多次出现和消失呢?
大陆漂移说 板块运动学说
人类活动 海陆变迁 海平面的升降
地壳运动
1、地球由板块组成的。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板块交界 处地壳活跃。
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2、板块处在不 断的运动中 。
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3、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 交界地带,地 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和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带地雅拉马喜
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1、地球表层由板块 组成。 2、板块处在不断的 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较 稳定定,板块交界地 带地壳较活跃,多火
仅仅是 巧合?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 1910年的一天,年仅 30岁的魏格 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 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 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 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 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 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 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 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 漂移的?”
?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 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
探究一:
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呢?
探究二: 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 1 —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的证据 2—动物的相似性 (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 海牛生活在热 带的浅海,鸵 鸟不会飞,按 理它们都没有 远涉大洋的能 力,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分布 特点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 3 —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大 陆 拼 合 图
大 陆 漂 移
见详:点观本基
你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空想的 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畅所欲言 感言启示
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 学说的故事中,我们 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习他善于观察,勇于思考, 敢于怀疑,勇于实践,大胆 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
拓展延伸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 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 的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
1、地球表层由 板块组成。
六大板块
图中“→←”表示 什么?“←→”表 示什么?
全球共分为几大板块? 哪些是大陆板块,哪 些是大洋板块?板块 与大陆是一回事吗? 板块的边界和内部有 何差异?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可简 称沧桑,出自我们 古书《神仙女 麻 姑》。传 说古 代有
个叫麻姑的仙女, 自称三次看到东海 变成桑田。后人以 沧海桑田这种海陆 的变更,来比喻世 事变化很大。
喜马拉雅山脉
海底世界
荷兰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 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 物的化石说明什么问题?你认为由 什么原因引起的?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大西洋的扩张
过去—— 大陆漂移学说

太平洋的收缩

六大板块
陆 现在 —— 板块运动学说 两大火山地震带
根据板块的运动特点填写下表:
红海 地中海 阿尔卑 珠穆朗 英国 日本
地理 面积 面积在 斯山的 玛峰在 地震 地震 现象 扩大 缩小 形成 升高 很少 频繁 用板
块理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论解 张裂 碰撞 碰撞 碰撞 内部 交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