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合集下载
新版小学语文新课标PPT课件
![新版小学语文新课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2e2a20f61fb7360a4c65bb.png)
23
阅读教学学段目标
学段
语言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凸显字词教学和朗读教学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凸显词和段的教学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凸显表达方法的领悟,力 求读写结合
CHENLI
24
写作教学学段目标
学段
训练目标
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以句子训练为主,重在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不专门开设写话课,写话教学随机穿插在语文课堂各个 环节的教学之中,学完拼音之后便可开始让学生尝试用 汉语拼音写话。从学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 话,最后学会简单的日记甚至短文。
体、美的和谐发展。
性和健全的人格。
CHENLI
Hale Waihona Puke 19(二)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CHENLI
20
(二)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 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CHENLI
21
(三)在教学实践中突显语言中心
CHENLI
22
(三)在教学实践中突显语言中心 1、把握学段目标
CHENLI
三、教学建议(分别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 习提出建议)
四、评价建议
CHENLI
6
改动内容: (1)前言部分导语完全重写,
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补充,课程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上有较多修改
(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总体目标与内
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也有较多修改 (识字、写字)
17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47db2b44783e0912a3162a17.png)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 象;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 教材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过 程的人文情怀。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 包括语文能力,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 趣等。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1、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利学习其他 课程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一段对话
• • • • • • • • • • •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为什么?”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 “没有忘记。”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请原谅……”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语努 文力 课建 程设 开 放 而 有 活 力 的
提出理念的原因分析
新的课程观
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 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1)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8177df60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8.png)
创意为您的演示助力
添加需要重点标出的内容
源文件比展示视频和预览图更高清流畅,并为您精心准备修改教程和素材赠品,即使是新手也能制作出大师级水准的PPT。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态度决定一切,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就不能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尽到自己本份,尽力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本着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踏实的干好本职工作。
我们W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学难点
一年来,每做一项工作,哪怕是再怎么简单,没有朋友的支持是不行的,团队工作讲究的是协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后汉书》有云:志不求易,易不避难,我时常想,
在这里添加您的标题
在这里添加您的标题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总体任务完成度
98%
教学方法设计
新内容,新征程
新课标对于统编教材下的教学有何新的导向?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一线课堂?如何读懂新课标,要做好怎样的准备?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下培养学生,我们有自己的着眼点,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而“三有”又与核心素养密切关联。中国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三个要素:一是关键能力,但在关键能力前面,我们加上了第二个要素必备品格,用必备品格来指引关键能力的发展方向;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时候,又在必备品格的前面,加上了第三个要素价值观念,即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价值观念落实有理想的要求,因为价值关乎理想、信念;必备品格落实有担当的要求,因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一种可贵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关键能力落实有本领的要求,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让时代新人不仅能“坐而论道”,而且能“起而行之”。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36ff10156bd97f192379e900.png)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积 极 倡 导 自 主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 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学习。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 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学会 创造;提高人的觉悟,陶 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 灵,学会怎样做人。 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 良好的基础,学好了 语文,就等于为学习 者将来服务社会,学 会做人打好了基础。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 利学习其他课程 2、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而语文 能力也是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 是人生存和发展能力之一,是继续 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2023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2023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577a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2.png)
力。
02 课程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 的基础,具有工具性特点。
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性特点 。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良好的 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
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语文课程应注重基 础知识的传授,包 括字、词、句、篇 等语言文字基础。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 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课程内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精选课 文经典、古诗文、文学作品等文质兼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
教材编写建议
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 要出发,注重教材的多样性和灵 活性。
吸收并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具有时代性。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 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06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01
02
03
04
05
重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注重语文学科 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 学习课文,受到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 的热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 习惯。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3f4530b8f67c1cfbd6b8a8.png)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个阶段:一、二、三、四学段
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
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22
六、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总目标
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300 250
260万
200
150 100
50 0
50篇 5万
100万 80篇 50篇 60篇
40万
文 课 程
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
展。
.
20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努
力 提出理念的原因分析
建
设
开
放 新的课程观
而
有
活
力 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的特点
的
语
文
课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程
.
21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 序渐进。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
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形式---内容;
躯壳---灵魂;
依托--. -价值。
4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 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解
读
主讲人:李加华
2017年10月 日
.
1
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 况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baab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e.png)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应用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 解教材。
应用实例
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 学习课文,加深对人物性格、情感等的理解。
合作学习策略及实践案例分享
合作学习策略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写作
在低中年级阶段进行写话训练,高年级阶段进行习作训练 ,注重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
在低中年级阶段注重词句的理解和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高年级阶段强调默读速度、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 意义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口语交际
在各个年级阶段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阅读教育专业书籍与期刊
教师应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专业书籍、期刊 和论文,了解同行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3
跨学科学习与交流
教师应关注其他学科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跨 学科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能力提升和团队建设策略
深入课堂实践与研究
教师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观察、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反思 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
乏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学生需求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语文 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更 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教师教学挑战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 教学水平,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学 生需求。
新课程标准制定背景及意义
制定背景
为解决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 和挑战,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 新要求,制定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ffb64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5.png)
04
实施建议与评价方式改革
教学建议及策略调整
强化核心素养导向
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等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
展。
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倡导在真实的生活和情境中开 展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 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05
师生角色定位及关系构建
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素养提升要求
01
教师角色由传统知识传 授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 和促进者转变。
02
教师需具备跨学科整合 能力,创设综合性学习 情境。
03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 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04
强调教师持续学习和专 业发展,以适应教育教 学改革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对人才 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育作为 基础学科,需要适应时代需求进行改 革。
教育教学改革趋势
旧版课标存在的问题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 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 视学生主体地位等,需要进行修订和 完善。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强 调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重视阅读素养培养
阅读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之一,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 阅读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阅读兴趣。
强调跨学科整合
跨学科整合是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 要趋势,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可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
推进评价改革
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将继续推进评价改 革,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 力。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261d72af1ffc4ffe47ac32.png)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全 面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素 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 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 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 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 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 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 美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 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 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 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 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努 力 建 设 开 放 而 有 活 力 的 语 文 课 程
提出理念的原因分析 新的课程观
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的特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 序渐进。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正 确 把 握 语 文 教 育 的 特 点
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学会看病》中一段对话
• “你病了。”我说。 • “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 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 • 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 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 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 •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 “假如我不在家呢?” •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 “那我就……找我爸。”
教研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教研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90155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f.png)
自 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
主 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
合 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作
探 究
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
的 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学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习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一、课标概况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 阶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教材编写、 课程资源)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 修辞等)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979年张志公《说“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积多
极种
倡学
导习
自方
主式
合
作
探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学 习 方 式
的 运 用
关于自主学习 关于合作学习 关于研究学习
三者间 关系及 教师角 色
学习方式运用的课堂模式
课堂模式的几点说明
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思考
方 式
学习。
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
努 力 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 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
设 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化
开 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系和运用的领
放 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
2023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2023小学语文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c847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3.png)
自主学习
学生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我
规划和管理学习进程。
合作学习
学生应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完 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
能力。
探究学习
学生应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6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提 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 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培养情感价值观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
注重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 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强调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 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 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实际
思维能力
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推理等能力。
审美能力
学生应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包括感受美、评价美、表现美等能 力。
文化修养
语文教育应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2469a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5.png)
新版课程标准旨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 代小学生。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与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
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 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等五个方面。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找到自己的 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 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评价的深入开展,提 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教学
评价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0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Chapter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可以整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实 践。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注重开展多样化的 实践活动。
04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
Chapter
教学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 水平,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 量。
捷性的特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和利用合适的 课程资源,如多媒体素材、网络课 程等。
拓展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兴趣,开发具有拓展性和启发 性的课程资源。
合作开发
学校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同开 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
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与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性质、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 容、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
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 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等五个方面。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 面。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反馈和指导, 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找到自己的 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 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可以促进教学评价的深入开展,提 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教学
评价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0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Chapter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可以整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实 践。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注重开展多样化的 实践活动。
04
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
Chapter
教学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 水平,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 量。
捷性的特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途径
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和利用合适的 课程资源,如多媒体素材、网络课 程等。
拓展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 况和兴趣,开发具有拓展性和启发 性的课程资源。
合作开发
学校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同开 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资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 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教材蕴涵丰富的人
文精神,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育
的 特
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
点 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极 倡 导
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自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主 学习方式。
文 谐发展。
素
养
全
面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提
高
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生
的 语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培
文
养语感,发展思维 ;发展语文能力
素
养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热爱祖国语文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
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
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智慧和能力 的发展;学会创造;提高人的觉悟,陶 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学会怎样
做人。
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好了语文,就等于为学习者将 来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好了基
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实用”“中介”功能;不仅意味 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 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全 面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提 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
高 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学 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生 的 语
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 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
设 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
开 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
放 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有活 Nhomakorabea力
的
语
文
课
程
努
力 提出理念的原因分析
建
设
开
放 而
新的课程观
有
活
力
的
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
文
课
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 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作 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 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育
的
特
点
正 确
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把
握
语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
教
育
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的
特
点
《木笛》一 文中这样一 段话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木笛》一文 中修改后的一 段对话
正
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确
把
握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
文
教
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素养指平时在语 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 累、语感、思维,包括语文能力,包括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等。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利学习其他课程 2、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也是构成学习 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能力之一,是继续学
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确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把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
语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文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教
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 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积 极
多 种
关于自主学习
倡
学
三者间关 系及教师
导
习
关于合作学习
角色
自
方
主 合
式
关于研究学习
作
探 究
学 习
学习方式运用的课堂模式
的
方
学
习 方 式
式
的 运 用
课堂模式的几点说明 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思考
努 力 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 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
清朝末废科举兴“新学”-----“国文”
20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国语”
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语文” 1979年张志公《说“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 及评价)
文精神,教学过程的人文情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 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育
的 特
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
点 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
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
极 倡 导
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 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
自 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主 学习方式。
文 谐发展。
素
养
全
面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提
高
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
生
的 语
知识与能力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培
文
养语感,发展思维 ;发展语文能力
素
养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热爱祖国语文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
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
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智慧和能力 的发展;学会创造;提高人的觉悟,陶 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学会怎样
做人。
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好了语文,就等于为学习者将 来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好了基
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实用”“中介”功能;不仅意味 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 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
全 面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
提 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
高 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学 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生 的 语
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 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
设 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
开 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
放 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有活 Nhomakorabea力
的
语
文
课
程
努
力 提出理念的原因分析
建
设
开
放 而
新的课程观
有
活
力
的
开放而有活力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
文
课
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 阶段分明,循序渐进。
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作 探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 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育
的
特
点
正 确
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把
握
语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文
教
育
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的
特
点
《木笛》一 文中这样一 段话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木笛》一文 中修改后的一 段对话
正
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
确
把
握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
文
教
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
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功能,语文素养指平时在语 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 累、语感、思维,包括语文能力,包括品德修养、
审美情趣等。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1、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才能顺利学习其他课程 2、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也是构成学习 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能力之一,是继续学
习、终身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 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 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 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确 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
把
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
语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文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
教
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 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积 极
多 种
关于自主学习
倡
学
三者间关 系及教师
导
习
关于合作学习
角色
自
方
主 合
式
关于研究学习
作
探 究
学 习
学习方式运用的课堂模式
的
方
学
习 方 式
式
的 运 用
课堂模式的几点说明 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思考
努 力 建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 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
清朝末废科举兴“新学”-----“国文”
20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国语”
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语文” 1979年张志公《说“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 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