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单元整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单元整体规划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7----71页,内容包括三部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材从观察恐龙模型这个有趣的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验证等方式进行探索,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了解无论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完整的表象。

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对称,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

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如蝴蝶、蜻蜓、京剧脸谱、树叶等美丽的图形,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接着进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引出“对称轴”的概念,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

教材的编排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入了镜面对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这里只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实践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感悟到照镜子时,镜外的物体与镜像上下、前后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方向发生对换的特点,感受到生活中很多常用见的现象中都包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观察物体》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够,他们既爱说又爱动,注意力不持久,形象思维占主导,逻辑思维还不发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他们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但是,他们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思想是原始的,思维是不够系统的。

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因此,教学时应重视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为儿童拓宽了体验的渠道,让他们能形成正确的知识表象,尽量让他们在操作中学,在操作中感知,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促进他们数学思想的培养。

同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中要充分相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通过学生的观察活动,使学生经历由“观察实物——初步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此外,由于学生好玩好动,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使用各种手段评价鼓励学生,调控课堂,使教学能顺利进行,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学生虽然不知道这个名称,却有很多的感性经验。

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开放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的动手、动脑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当中发现知识,并灵活掌握、运用知识。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
延伸和拓展。

由于生活中处处可见镜面对称现象,学生对于镜面对称性质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另外,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等知识都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体验,在“玩”中学,从体验中获得知识。

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镜面对称的特征不易理解,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边图形的特点。

3、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征,并能根据物体与镜像的特点,找出物体的镜像或还原镜像。

单元教学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理解镜子内外的物体与镜像之间前后、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

单元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体验”教学模式。

单元教学课时:3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三课时: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镜面对称》一课,通过故事《猴子捞月亮》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猴子不能捞到月亮,因为水井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并进一步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去捞倒影,月亮的倒影与天上的月亮有什么联系?从而初步感悟镜面对称的特
征。

在此基础上,通过“小兔跳跳”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小兔子向前、向后走时,它的镜像会怎么走?兔子的表演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兴趣并产生了矛盾冲突:有的学生认为兔子向前,镜像也会向前,有的人认为,兔子向前,镜像则会向后。

在讨论当中,许多同学都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由于每个同学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的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学习的研究的兴趣高涨。

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到镜子前进行验证的方法,因为镜像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关系以及受参照物不同的影响,孩子们的意见还是不太统一,这时,通过“你是我的镜中人”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镜外人,一个扮演镜像进行游戏,再次体验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故事、游戏、表演等形式,创设孩子们喜爱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索感悟新知,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较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

通过合作,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通过采用探讨交流、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知识的建构。

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学习与探究。

在探索“不同的角度(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一学习内容时,先让学生在小组时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看到了物体的哪一面,接着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发现规律,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小组交流的内容:对交流什么,怎样交流作出具体说明。

如还原镜像中的数字、汉字、与钟面时间时,引导学生与小组里的成员说一说你的看法,并解释判断的依据,这样学生的交流活动就充分,在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探究发现的主人。

教师充当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高层次的自主学习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对教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一般没有现成的结论供学生去参考,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结论。

如“镜面对称”一课,镜面对称的特征书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教材提出“你见过这些现象吗?”的问题后,出示两幅镜面对称的图片,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镜面对称的感性特征。

接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物体与镜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在“走一走”“跳一跳”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与镜像前后、上下方向不变,而左右方向相反。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加强实践,内化知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的事物,获取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脸谱、蜻蜓等,引导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观察、动手以及相互交流探究等,把数学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综合、灵活地运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切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

又如“观察物体”中先让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观察教室,然后对比拍摄的不同画面,使学生进行了对比观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内化知识。

这样,让学生学习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加强学习的兴趣。

四、引入问题,引导思考,发展思维
合理的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观察物体”一课,教学开始,教师给学生讲故事“三个孩子看大象”,通过问题“孩子们究竟看到了几头大象?”围绕产生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对话、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孩子们看到的是一头大象,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

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不断产生新的疑惑,不断地自主解决探究中产生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能看到物体的哪一个面?”“怎么样才能观察清楚整个物体的形状?”等等。

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

另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反思延伸,这也非常重要。

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

如研究完镜像与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关系后,通过研究“用镜子照镜像,你会有什么发现?”的问题,升华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认识。

进而让学生联想到,多面镜子互相对照,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课堂,不断的发展思维。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非常形象,但同时其又是非常抽象的,如轴对称图形,其特点是非常直观的,而镜面对称的特征,却是非常抽象的。

如果能恰到好处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的效果将会锦上添花,课堂将更更加有效。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在《轴对称》这一节课,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切实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镜面对称》时,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教具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验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充分而恰当辅助教学手段,丰富的画面色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形象的声效音响,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的审美喜好,容易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把一些原本枯燥、生硬、抽象的知识,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孩子的眼前,营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能够极大促进教学的效果。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我们尽量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设计的环节尽量与学生生活接近,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