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黄褐斑治疗新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部黄褐斑治疗新进展

摘要:黄褐斑也称为“蝴蝶斑”,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色素增多性皮肤疾病,面部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部位,且常呈现为蝶形分布。现阶段,面部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且缺乏较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面部黄褐斑临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面部;黄褐斑;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黄褐斑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难治性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其临床治疗措施一直是医学美容和皮肤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控制黑色素细胞活性,提高黑色素颗粒降解速度,避免黑色素颗粒形成以及对黑色素细胞增进行抑制是黄褐斑防治的关键。

1 中医治疗

1.1 中药面膜治疗

现阶段,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蒺黎、白鲜皮、乌梅、山茱萸、蔓荆子、马齿草、丹参、紫草、党参、藁本、白薇、白芷、猪苓等,上述各味药物均对于络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甘草提取物(lpt),作为一种油溶性物质,光甘草定约占其成分的10%至40%左右,其对于络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能够高于氢醌16倍左右,每天贴服3次,连续应用4

周左右,即可达到提高皮肤亮洁度的效果。外用甘草提取物制成的

霜剂进行老年斑和黄褐斑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使用氢醌等脱色剂类药物治疗黄褐斑,将使其进行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1]。

1.2 全身性治疗

黄褐斑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在于益气健脾、活血、补肾、疏肝等。脾胃气虚型患者宜使用补中益气汤,进行养血祛斑、益气健脾治疗;气血瘀阻型患者宜使用益母草膏、当归丸或桃红四物汤等,进行痛经消斑、活血理气治疗;肾阴不足型患者宜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养荣消斑、滋阴补肾治疗;肝郁气滞型患者,宜使用逍遥散加减,进行理气消斑、疏肝解郁治疗[2]。

2 西医治疗

2.1 局部外用

第一,蝮蛇抗栓酶。将甘油和蝮蛇抗栓酶等制剂共同支撑清栓酶面膜,每周使用2次,治疗30d为一个疗程,治疗2至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5%左右。第二,复方果酸霜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属于一种碱性蛋白质,其中含有155个氨基酸,与10%至15%的果酸联合使用后,前者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祛斑效果,避免色素沉着,能够改善皮肤功能,缓解果酸所导致的瘙痒、红肿等不良反应,而后者则能够提高皮肤角化层的脱落速度,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0%左右[3]。第三,5%氨基汞。属于在难治病例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黑色素细胞毒性物质,该类药物需要与倍他米松和维a酸联合使用。若接受氢醍配方

治疗6个月后,黄褐斑症状仍未见消退,则可使用5%的氨基汞替代原配方中的氢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系统毒性或灰色色素沉着的危险,所以,药方应用时间需控制在3个月以内。第四,7%熊果甙。该药物属于氢醌诱导体的一种,能够在酪氨酸酶受体位点方面与多巴相互竞争[4]。第五,曲酸。曲酸属于毗哺酮类化合物的一种,能够对酪氨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降低黑色素的生成素的。曲酸的外用浓度应控制在1%左右,每天用药2次,以2个月为一个疗程,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7%左右。

2.2 全身性治疗

第一,儿茶素。医学实验结果证实,绿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相比,其自由基清除效果更好,且医学研究结果证实,100mg/次儿茶素胶囊口服治疗,每天用药3次,同时在患处外涂3%的儿茶素,每天用药2次,治疗2个月后,其临床治疗效果与复发氢醌霜相近,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60%。第二,止血环酸。该药物属于抗纤溶止血药的一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体外应用具有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每天应用1至1.5g治疗黄褐斑,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5%左右。第三,维生素c联合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属于由甘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等三种氨基酸类物质构成的三肽化合物,活性疏基是其主要分子含量。活性疏基能够对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及黑色素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其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能够达到60%左右,1.0g维生素c

联合0.2至0.6g谷胱甘肽,每周2次,连续治疗10至20次后,总有效率能够提高到96%左右。第四,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对多巴的氧化过程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转变黑色素中的水溶性胶状物,还原黑色素为无色物质,因而有助于轻度黄褐斑的临床治疗。维生素c与维生素e联合应用,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静.黄褐斑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 (8):78-79.

[2] 林新宇.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酶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1):359-360.

[3] 张迪军.黄褐斑的病因、诊断分类及治疗[j].皮肤病与性病,2000, 22(3):20-21.

[4] 万苗坚.黄褐托惠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宄[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1):403-4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