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向量解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面角与二面角的向量解法
广州市第65中学 朱星如 510450
几何中的距离和角是初等几何学的核心问题,是新旧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点。

近几年来,各种数学杂志发表了不少用向量解几何题的文章,笔者觉得有些方法在实际解题中,操作起来并不方便,在教学中效果不佳。

如线面角论及得较少;而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时,两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是相等或互补,但不易确定取哪种关系。

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作一介绍,但愿对同行的教学有所裨益。

先推导一个线面角公式。

设PQ 是平面a 的一条斜线段,P 、Q 均
不为斜足,线段PQ 所在直线与平面α交于点Q ',直线PQ 与平 面α所成的角为q ,见图1。

P '为直线PQ 上的一点,作P 'Q a ^
于H ,连H Q ',则P Q H q ⅱ?。

设平面a 的法向量为n r
,则有: 90HP Q
q ⅱ+?o
,,HP Q n PQ ⅱ
?uuu
r r 或,n PQ p -uuu
r r ,
sin cos cos ,HP Q
n PQ q ⅱ=?=uuu r r
PQ n PQ n
×uuu r r
g uuu r r ,从而
arcsin (1)PQ n
PQ n
q =×uuu r r g L uuu r r 。

注:当Q 点为斜足或点P 、Q 在平面α的异侧时本公式也适用。

我们改编一个91年全国的高考题例说公式(1)的应用。

例1: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PA ⊥平面ABCD ,PA =2,E 、F 分别为BC 、 CD 的中点。

求直线EB 、FB 分别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见图2)。

解:以A 为原点,AD 所在的直线为x 轴,AB 所在的直线为y 轴,AP 所在的 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

则有 B (0,4,0),C (4,4,0),D (4,0,0),P (0,0,2)。

用中点坐标公式
可得E (2,4,0),F (4,2,0)。

(2,2,0),(2,4,2)E F E P =-=--u u u r u u u r ,(2,0,0)EB =-u u u r
, (4,2,0)FB =-u u u r 。

设平面PE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r
,则有
0,0n EF n EP ==u u u r u u u r r r g
g ,由此得:220,2420x y x y z -=--+=,可解出: ,3y x z x ==,取1x =得()1,1,3n =r

记直线BE 、BF 与平面PEF 所成的角分别为1θ、2θ,则由公式(1)得
1sin n EB
n EB
q ==
=uuu r r g uuu r r
,1arcsin q =
22sin arcsin n FB n FB
q q ==
==uu u
r r g uu u r r 。

处理线面角问题用公式(1),可回避找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之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为学生减负。

()
A O B
D
图 2
P '
Q '
θ
图1
再来看二面角的平面角一种程序式的求法(见图3)。

在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面内各取一个与二面角的棱l 垂直的向量12v ,v ,它们的指向分别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伸展方向相同,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
12
1212
2v v AOB v ,v arccos
()v v ∠==。

下面再以04年辽宁省高考题例说公式(2)的应用。

例2: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是菱形,60DAB ?o ,PD ^平面ABCD ,PD =AD ,E 为AB 的中点。

(1)略;(2)求二面角P AB 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见图4)。

解:在平面ABCD 内作DE 垂直BC ,垂足为E ,可令PD AD ==2,则有 2sin 60DE ==o 1EC =。

以DA 所在直线为x
轴,DE 所在直线为y 轴,DP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则有A (2,0,
0),B (10),C
(1-0),(0,0,2)P 。

在平面ABF 内作FK AB ^于K ,在平面ABP 内作PH AB ^于H ,则有
,HP K F uuu r uuu r
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实质上H 、K 两点重合,但对下面的
计算无影响,这正是这种解法的优越性)。

()10AB =-u u u r

HP A P A H
A P xA
B =-
=-uuu r uuu r uuu r uuu r uuu r
=()()()2,0,2102,,2x x ---=--
,由0HP A B =uuu
r
uuu r g
得230x x --=,即1
2x =
,从而(
)142
HP =-uuu r 。

()()()2,0,1102,,1KF AF AK AF yAB y y =-=-=---=--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同理,
由0KF A B =uuu r uuu r g ,得1
2
y =,
即()1
3,3
,22
KF =--uuu r ,
cos ,HP KF =
=
u u u r u u u r
公式(2)中的1v r
、2v r 的求法有一个程序化的方法:
如图5,在二面角l αβ--的棱l 上找两已知点C 、D (例2 中是A 、B 两点),并连成一个向量,再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
各找一已知点P 、Q (在例2中,在半平面PAB 内是点是点P ,在半平面FAB 内是点F ),并分别与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C 点或D 点)连成一向量,在半平面a 内,
1v HP =u u u r r
=CP CH CP xCD -=-uu u r uuu r uu u r uu u r ,由10CD v =可求得x ,
从而求得1v r。

在半平面b 内,用同样的方法有
2v KQ CQ CK CQ y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由20CD v =u u u r r g 可求得y ,从而求得2v r 。

这样就求到了公式(2)中的两个向量。

再看04全国高考题: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PB AD ^,则面PAD 为边 长为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
A
O
β
1
v 2
v 图
C
H
K
2
v
为120o 。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1)取AD 的中点E ,连PE 、BE ,AD PE,AD PB ⊥⊥
PB ,PE 是平面PEB 内的两相交直线,AD ∴⊥平面PBE 。

BE ⊂平面PBE ,AD BE ∴⊥,从而60DAB ∠=,
且PEB ∠是二南角P AD B --的平面角,
120PEB ∠=。

AD ⊥平面PEB ,∴平面PEB ⊥平面
ABCD ,作AH BE ⊥交BE 的延长线于H ,因为PH ⊂平面PBE ,平面PBE 平面ABCD =BE ,所以PH ⊥平面ABCD ,
且60PEB ∠=,在R t P A E 中,2603PE sin ==在Rt PHE 中,3
602
PH PE sin ==。

(2)以EB 为x 轴,以ED 为y 轴,过点E 平行于PH 的直线为z 轴,建立右手直角坐标系。

则有01000A(,,,)-,
20,),010D(,,),302P ,⎫⎪⎪⎝⎭。

在等腰PAB 中取底边PB 的中点M ,有AM PB,⊥且MA = 作CK PB ⊥于K ,KC BC BK BC xBP =-=-=
由0KC BP =得x = ,从而得KC =
二面角A PB C --的平面角MA,KC θ==,
MA KC cos MA KC
θ=
=
笔者考证了04年全国各省的14个高考立体几何综合题,有12 个题用这种方法解答很方便,这说明在高三复习时很有必要介绍这种方法。

本人在高二年级就引入这一方法,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在探究和比较中较快地掌握它,同时也复习了高一《平面向量》。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 2005年第3期:利用向量解决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 杨丽婷
2、数学通报2005 年第3期 :例谈利用向量求解2004年高考立几综合题 黄爱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