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

合集下载

闻一多的《死水》赏析

闻一多的《死水》赏析

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下面请欣赏闻一多的《死水》赏析!闻一多的《死水》赏析《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辑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朱自清的序原文

朱自清的序原文

朱自清的序原文朱自清的序原文朱自清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

下面是店铺带来朱自清的序原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序》原文:胡适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篇末论到白话文学的成绩,第三项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

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

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

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胡先生共举了四项。

第一项白话诗,他说,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第二项短篇小说,他说也渐渐的成立了;第四项戏剧与长篇小说,他说成绩最坏。

他没有说那一种成绩最好;但从语气上看,小品散文的至少不比白话诗和短篇小说的坏。

现在是六年以后了,情形已是不同:白话诗虽也有多少的进展,如采用西洋诗的格律,但是太需缓了;文坛上对于它,已迥非先前的热闹可比。

胡先生那时预言,十年之内的中国诗界,定有大放光明的一个时期;现在看看,似乎丝毫没有把握。

短篇小说的情形,比前为好,长篇差不多和从前一样。

戏剧的演作两面,却已有可注意的成绩,这令人高兴。

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文。

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

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

《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一九二五)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

夏丏尊,刘薰宇两先生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

去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

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

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真美善》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A.《阿Q正传》B.《铸剑》C.《彷徨》D.《狂人日记》【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

P25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

P34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A.东北农村B.江南农村C.湘西农村D.广州郊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

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

P52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D.农民自身的懒惰【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

当代散文复习题答案

当代散文复习题答案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散文创作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的作者是(A)。

A.朱自清 B.冰心 C.徐志摩 D.叶圣陶2.代表梁遇春随笔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是(D)。

A.《泪与笑》 B.《谈“流浪汉”》C.《又是一年春草绿》 D.《救火队》3.郁达夫1930年代在《宇宙风》上撰写了一组系列游记是(B)。

A.《故都的秋》 B.《闽游滴沥》 C.《方岩纪静》 D.《江南的冬景》4.沈从文较为成熟的散文应以(C)为起点。

A.《湘西》 B.《湘行散记》 C.《从文自传》 D.《鸭子》5.“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的提出者是(B)。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6.1938年11月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出版的杂文合集是(A)。

A.《边鼓集》 B.《横眉集》 C.《边风录》 D.《消长集》7.“左联”时期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的是(D)。

A.巴人 B.柯灵 C.周木斋 D.唐弢8.杂文名篇《韩康的药店》的作者是(C)。

A.夏衍 B.秦似 C.聂绀弩 D.宋云彬9.《写在人生边上》的作者是(B)。

A.王力 B.钱钟书 C.吴晗 D.闻一多10.《雅舍小品》的作者是(C)。

A.周作人 B.梁遇春 C.梁实秋 D.丰子恺11.“五四”时期把那些死抱古文不放的旧文人斥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是(D)。

A.鲁迅 B.胡适 C.刘半农 D.钱玄同12.“五四”时期把文学散文称为“纯散文”的是(c)A.周作人 B.刘半农 C.王统照 D.胡梦华13.“五四”时期首先开辟“随感录”专栏的报刊是(B)。

A.《晨报副刊》 B.《新青年》 C.《每周评论》 D.《现代评论》14.以1932年底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的是(A)。

A.黎烈文 B.聂绀弩 C.沈从文 D.谢六逸15.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作“杂志年”的是(C)。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1. ()时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中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激进,战斗性强。

而且杂文体式多样,特别是那些随笔体的杂文,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对中国现代随笔体杂文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A. 《新青年》时期B. 《语丝》时期C. “五四”落潮后至1925年初D. 1925年后正确答案:B2. 朱自清曾高度评价()时期杂文的战斗实绩,认为它是“春天的第一只燕子”。

A. 五四时期当代中国经济作业答案B. 抗战时期C. 国统区杂文D. 上海“孤岛”时期正确答案:B3. ()在《论人情》、《唯动机论者》、《“敲草榔头”之类》、《略谈要爱》、《真的人的世界》等杂文中,呼唤对人的尊重,包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感情,猛烈抨击搞无情斗争、残酷打击的粗暴方法。

A. 周瘦鹃B. 徐懋庸C. 巴人D. 丰子恺正确答案:C4. ()是“五四”时期的散文大家,不仅以众多的杂文著称于世,更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和言志的艺术流派。

A. 鲁迅B. 朱自清C. 周作人D. 胡适正确答案:C5. 夏衍的作品(),写自己在杭州庆春门外严家弄的高大祖屋,因为被他“不肖”的侄儿租给日伪而被浙东游击队一把火烧掉,对此作者毫不惋惜,反而感到“痛快”。

写出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埋葬旧世界、旧思想的赤诚胸怀,一个真正爱国者埋葬汉奸行为的凛然大义。

A. 《长途》B. 《旧家的火葬》C. 《从杜鹃想起隋那》D. 《超负荷论》正确答案:B6. ()时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中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激进,战斗性强。

而且杂文体式多样,特别是那些随笔体的杂文,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对中国现代随笔体杂文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A. 《新青年》时期B. 《语丝》时期C. “五四”落潮后至1925年初D. 1925年后正确答案:B7. 标举“都市文学”旗号的____认为,“都市文学”并非局限于与“乡村”对立的地域界限内的文学题材,也不只侧重于描绘外在的都市景观,而是主要表现人类在“广义的都市”下的生活情态,表现现代人文明化、都市化以后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表现它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当代散文题目

现当代散文题目

现当代散文题目1.鲁迅在他的著译书目中称《朝花夕拾》是回忆文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记念刘和珍君》)3.鲁迅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针对儒家“三纲五常”节与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展开猛烈的批判。

4.鲁迅最后的一篇杂文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5.鲁迅最早的一组散文诗题名《野草》×6.《野草》除了《风筝》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其它大量篇章则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7.鲁迅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热风》和《坟》里。

√8.冯雪峰认为,鲁迅的“杂感”,“开阔了世界战斗文艺的一个伟大的生”√1.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的是(周作人)2.五四时期最先开辟“随感录”专栏的报刊是(新青年)3.1932年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的散文家是(黎烈文)4.40年代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杂文刊物是(野草)5.《饿乡历程》与《赤都心史》的作者是(瞿秋白)6.钱玄同把那些死抱古文不放的旧文人斥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7.胡适在《新青年》上首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

×8.现代文学史上,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9.抗战时期,通讯报告特别发达,拥有最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成了战时文艺的主流”。

√10.作为抗日根据地报告文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周立波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朱自清称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创造了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

12.20世纪30年代中期郁达夫在《宇宙风》上撰写了一组游记(闽游滴沥)13.沈从文最初的散文收入散文集(鸭子)14.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 的提出者是(何其芳)15.李健吾认为(陆蠡)的散文“感情厚实,蕴藉有力,文字格外凝重不浮”16.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

√17.真正为沈从文赢得声誉的散文作品是《湘行散记》和《湘西》√18.何其芳的《画廊集》获得《大公报》1936年度文艺奖。

现当代散文题目

现当代散文题目

现当代散文题目1.鲁迅在他的著译书目中称《朝花夕拾》是回忆文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记念刘和珍君》)3.鲁迅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针对儒家“三纲五常”节与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展开猛烈的批判。

4.鲁迅最后的一篇杂文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5.鲁迅最早的一组散文诗题名《野草》×6.《野草》除了《风筝》采取现实主义手法,其它大量篇章则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

×7.鲁迅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热风》和《坟》里。

√8.冯雪峰认为,鲁迅的“杂感”,“开阔了世界战斗文艺的一个伟大的生”√1.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的是(周作人)2.五四时期最先开辟“随感录”专栏的报刊是(新青年)3.1932年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的散文家是(黎烈文)4.40年代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杂文刊物是(野草)5.《饿乡历程》与《赤都心史》的作者是(瞿秋白)6.钱玄同把那些死抱古文不放的旧文人斥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7.胡适在《新青年》上首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

×8.现代文学史上,1934年被称为“小品文年”×9.抗战时期,通讯报告特别发达,拥有最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成了战时文艺的主流”。

√10.作为抗日根据地报告文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周立波对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朱自清称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创造了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

12.20世纪30年代中期郁达夫在《宇宙风》上撰写了一组游记(闽游滴沥)13.沈从文最初的散文收入散文集(鸭子)14.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 的提出者是(何其芳)15.李健吾认为(陆蠡)的散文“感情厚实,蕴藉有力,文字格外凝重不浮”16.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

√17.真正为沈从文赢得声誉的散文作品是《湘行散记》和《湘西》√18.何其芳的《画廊集》获得《大公报》1936年度文艺奖。

关于闻一多

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同时创作旧体诗。

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

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

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

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一多代表作诗歌《死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原文《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⑨,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词句注释①一沟绝望的死水:比喻在军阀统治下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②清风: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

漪沦:细波。

③破铜烂铁:指破旧锈烂的铜铁器。

④翡翠:玉器。

⑤罗绮:丝绸衣裳。

⑥霉菌:真菌。

⑦酵:有机物由于某些菌或酶而分解。

⑧鲜明:指色彩明亮。

⑨丑恶:丑秽邪恶。

开垦:指开创某种事物。

创作背景《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闻一多文章

闻一多文章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分析红烛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的代表作,实际上这是一个“新格律诗”的成功示范。

全部诗的形式经过了精心雕刻,充分显示其“三美”的特点及唯美色彩。

不得不承认《死水》的艺术价值及深远影响。

当然,这绝不仅仅是诗的“格律”产生了这样的艺术价值,而更在于其诗歌“内的原素”。

闻一多在写《死水》的时侯,已经接触到英国诗人,而这个时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闻一多已经接触到了更多的社会现实,理想中的祖国,或者说诗人有着深重厚望的祖国与现实的反差,强化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直切感受。

他的思想渐渐的成熟起来。

成熟使他终于有勇气面对丑恶的现实,形成了诗中阴沉而凝重的氛围和诗人理性的忍耐。

另一方面,我也感受到闻一多的诗中有压抑与克制中蕴积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与凝练,感受到诗人忍无可忍的反抗与爆发。

这些感受正是来自于诗人诗歌创作的“矛盾”性。

换句话说,正是诗人一方面对古典诗歌传统理想的追求和新时代思想的矛盾作用以主在生存现实中的对生活的设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形成了闻一多诗歌创作“矛盾” 性,使其诗歌作品具有极大的内涵。

实际上这种“矛盾”的特征是贯穿闻一多一生创作的基本精神结构。

从对古典诗歌文化的专注苦恋到对时代精神的忠实感受;从对祖国热切而深重的厚望到对丑恶现实的严重失望;从寻求真理,追求“整个的、正面的美”到最终结束其诗歌创作,我们无处不发现这种“矛盾”的存在。

他的诗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现实。

闻一多所生活的时代,是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时代,千年古国的迷梦被连绵不断的隆隆炮声敲得粉碎。

闻一多面对的是军阀割据、狼烟四起、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中国,这一切在闻一多诗中得到了独特的反映。

在《荒村》中,闻一多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奇特”的村庄诗人笔下的这个村庄,可以看作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

这样的现实会刺激得一些人掉过头去,闭上眼睛不看现实,沉醉在由自我或艺术营造的宫殿里寻求解脱,然而闻一多不是这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说和做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说和做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课说和做同步练习课内跟踪(15分钟小练)【基础存盘】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dì qiào()寻求宝藏。

(2)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hè rán()而出。

(3)闻一多先生,是zhuó yuè()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医师只有在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B.因为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小倩气冲斗牛....地跑回家,当天的晚饭也没有吃。

C.虽然明知此次前去谈判凶多吉少....,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

D.闻一多先生在会议上慷慨淋漓....地痛骂特务,骂出了作为一位民主人士的风骨。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到来,聆听着大自然悦耳的鸟语花香,大家感到特别惬意。

(将“鸟语花香”改为“鸟鸣”)B.驾驶员如果一直长时间开车,极易因疲劳而发生交通事故。

(删掉“一直”或“长时间”)C.近百年来大学校训的变化,见证了中国教育。

(在句末加“的发展历程”)D.在阅读中,使我们的智慧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宽广。

(将“宽广”改为“宽阔”)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20日清晨,随着北京冬奥组委赴希腊代表团抵达首都机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火种顺利抵达北京。

据悉,火种欢迎仪式将于20日上午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一副与冬奥会有关的对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其补充完整。

上联:冬奥鸟巢紫云起下联:___________【课内精读】阅读课文第①~⑤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5.开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③段中的“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③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中四字短语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踪迁移【拓展阅读】我心目中的闻一多(节选)商金林①朱自清在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中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

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

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

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

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

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

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自清与《闻一多全集》,希望有所帮助!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半个世纪之前,很多人正是通过上述描述才知道了闻一多和朱自清,进而了解到他们的品格。

虽然,毛泽东并列地讲到这两位教授,但是他们逝世的时间却相距两年多。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后死者朱自清是以极大的精力,与他人共同整理出闻一多的遗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这使得这两位人物的名字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1以朱自清的学生王瑶的说法:“在生前,闻先生和朱先生的私交并不如一般所想象得那么深。

”1932年,朱自清游历欧洲回国,回清华大学任教,同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其时,闻一多也离开青岛大学到清华大学任教。

这是朱、闻二人同事论学的开始。

从他人对闻一多、朱自清回忆的文字看去,在性情上,他们之间有很大不同,在治学态度上,两人却有着一致的谨严。

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与闻一多及几位同事在昆明龙泉镇司家营的清华文科研究所里一块住了两年多。

那时候,闻一多的研究涉猎已相当广泛,在《诗经》、《楚辞》上他已经花了十多年功夫;在此期间,又开始研究《庄子》,先前一段时间,他攻读过《周易》,后来又转到伏羲神话上。

在朱自清眼里:“闻先生是个集中的人,他的专心致志,很少人赶得上。

研究学术如此,领导行动也如此。

”朱自清虽然不像闻一多一般专精,可研读专业相近,当然有常常讨教借重的机会。

西南联大期间,朱自清曾对闻一多说,要细细阅读他的全部手稿。

闻一多许多研究心得并未来得及整理发表,所以朋友之间就有阅读手稿的先得之快。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练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同步练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请你思考:1、这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你能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来做个解析吗?2、这首诗中历史感与时代感相结合,你能找出一些典型的语句来做个解析吗?3、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深情,可她为何又用那么多的词句来描写祖国的苦难呢?合作探究想一想:1、舒婷是我们当代最著名的朦胧诗人之一,你们小组成员都找到哪些关于她的材料?交流、整理,为学习本诗作好准备。

(提示:除了图书馆查找外,可上网利用搜索引擎,键入“舒婷”即可。

)2、本单元的诗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本诗也是,但本诗中的“我”又有些特殊,怎样理解诗中的“我”呢?(提示:本诗将“我”与“你(即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大形象熔铸在一起的。

“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做一做:我们已经学了两课三首诗,也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基本方法,来个比赛如何,在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之前,小组内或小组之间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尝试练习一、给下列加点注音疲惫.()隧.()调驳.()船胚.()芽簇.()新喷薄.()迷惘.()富饶.()二、用“/”给下面的诗节划分朗读停顿。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三、背诵全诗,填出下列横线上的语句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2、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四、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诗人在诗中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传达情感上起到了什么作用?2、本诗的第一、二节都写祖国的历史,从内容上来说,它们有何区别?3、“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19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5】答案

19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5】答案

【奥鹏】19秋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7题,14分
1、____的散文犹如一个个玲珑剔透的小玻璃球,在阳光下兀自放着七彩的光,却是淡然的,“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事物自己言说、表达,开放出语言中花朵”。

A庞培
B苇岸
C钟鸣
D曹晓冬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A
2、()是台湾年轻一代女散文家的代表。

A张晓风
B简媜
C张秀亚
D琦君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B
3、下面不属于“汉园三诗人”的是()。

A何其芳
B李广田
C卞之琳
D陆蠡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D
4、____较早地将视线立足于“现在进行时”,她以当时最具现代意味的发散式思维和五彩碎片般任意自如的文体运行方式,透露了散文文体“现代化”的最初信息。

A曹明华
B巴金
C杨绛
D陈白尘
[仔细分析上述题目,并作出选择]
正确答案是:A
5、()时期是周作人杂文创作生涯中最有光彩的阶段,他的杂文取材广泛,思想激进,战斗性强。

而且杂文体式多样,特别是那些随笔体的杂文,自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对中国现代随笔体杂文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A《新青年》时期
B《语丝》时期。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在线作业一答案
B.思想多元
C.艺术民主
D.个性活跃
答案:ABCD
18.王任叔的杂文专集有____。
A.《扪虱谈》
B.《生活·思索与学习》
C.《边风录》
D.《学习与战斗》
答案:ABCD
19.柯灵写于1940年的()等几篇杂文,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是“立体风土画”和有的放矢的现实评论的融合。
A.《从“目莲戏”说起》
B.《关于土地》
A.《呐喊》
B.《彷徨》
C.《野草》
D.《朝花夕时》
答案:C
6.()较早地将视线立足于“现在进行时”,她以当时最具现代意味的发散式思维和五彩碎片般任意自如的文体运行方式,透露了散文文体“现代化”的最初信息。
A.曹明华
B.巴金
C.杨绛
D.陈白尘
答案:A
7.()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以率真坦露、自然畅达见长。其笔锋挟带着激情,能够将各种句式、语汇和语气融为一体,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比前一期的欧化文离口语要近些”的“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
A.《挖荠菜》
B.《拣麦穗》
C.《盯梢》
D.《纯净的落叶》
答案:ABC
16.在()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A.《祖先崇拜》
B.《随感录·三十四》
C.《感慨》
D.《天足》
答案:ABCD
17.散文繁荣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是____。
A.政治开放
答案:ABCD
11.在____等杂文中,周作人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伦理观,提倡“儿童本位”的新道德,探索妇女解放问题。
A.《祖先崇拜》
B.《随感录?三十四》
C.《感慨》

闻一多全集(全六册)

闻一多全集(全六册)

闻一多全集(全六册)
《闻一多全集》(全6册)(简体)以1982年三联书店出版社《闻一多全集》(全4册)(繁体)为底本,收录了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

本次《闻一多全集》主要收录了闻一多生前公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

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四位主编皆为当时文学界、学术界的才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运用才识学养,对闻一多的作品进行校勘、整理、选择、归类和编排,是目前蕞具权威性的闻一多作品全集。

全集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共分8类,其中诗、批评、杂文、书信占4类;古代学术研究占4类,分别为神话与诗、古典新意、唐诗杂论、诗选与校笺。

本书第一册为序及年谱、神话与诗;第二册古典新义(上);第三册古典新义(下)、唐诗杂论;第四册诗与批评、杂文、演讲录、书信;第五册诗选与校笺(上);第六册诗选与校笺(下)、跋及编后。

全集中收录的诗歌、学术研究和杂文、演讲录等不仅全面展现了作为诗人、学者和人民战士的闻一多,这些作品本身也是研究20世纪新诗创作、古典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全集·序》朱自清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

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

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

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三十三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

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本集里承臧克家先生抄录来三十二年他的一封信,最可以见出他这种三位一体的态度。

他说: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这是斗士藏在诗人里。

他又说:你们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

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

……你不知道我在故纸堆中所作的工作是什么,它的目的何在,……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

……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虽然二者都藏在书里,他们的作用并不一样。

学者中藏着诗人,也藏着斗士。

他又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

”后来的他却开了“民主”的“方单”,进一步以直接行动的领导者的斗士姿态出现了。

但是就在被难的前几个月,他还在和我说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

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在《死水》这诗集的另一首诗《口供》里又说: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绝望”不就是静止,在“丑恶”的“垃圾桶里爬”着,他并没有放弃希望。

他不能静止着,在《心跳》那首诗里唱着: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所以他写下战争惨剧的《荒村》诗,又不怕人家说他窄狭,写下了许多爱国诗。

他将中国看作“一道金光”、“一股火”(《一个观念》)。

那时跟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做诗,也领着他们从“绝望”里向一个理想挣扎着,那理想就是“咱们的中国!”(《一句话》)。

可是他觉得做诗究竟“窄狭”,于是乎转向历史、中国文学史。

他在给臧克家先生的那封信里说:“我始终没有忘记除了我们的今天外,还有那二三千年的昨天,除了我们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

”同在三十二年写作的那篇《文学的历史动向》里说起“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他说: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纪录在文字里,给流传到后代。

……四个文化,在悠久的年代里,起先是沿着各自的路线,分途发展,不相闻问。

然后,慢慢的随着文化势力的扩张,一个个的胳臂碰上了胳臂,于是吃惊,点头,招手,交谈,日子久了,也就交换了观念思想与习惯。

最后,四个文化慢慢的都起着变化,互相吸收,融合,以至总有那么一天,四个的个性渐渐消失,于是文化只有一个世界的文化。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路线,谁都不能改变,也不必改变。

这就是“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一句话的注脚。

但是他只能从中国文学史下手。

而就是“这角落”的文学史,也有那么长的年代,那么多的人和书,他不得不一步步地走向前去,不得不先钻到“故纸堆内讨生活”,如给臧先生信里说的。

于是他好像也有了“考据癖”。

青年们渐渐离开了他。

他们想不到他是在历史里吟味诗,更想不到他要从历史里创造“诗的史”或“史的诗”。

他告诉臧先生,“比任何人还恨那故纸堆,但正因恨它,更不能不弄个明白。

”他要创造的是崭新的现代的“诗的史”或“史的诗”。

这一篇巨著虽然没有让他完成,可是十多年来也片段的写出了一些。

正统的学者觉得这些不免“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就戏称他和一两个跟他同调的人为“闻一多派”。

这却正见出他是在开辟着一条新的道路,而披荆斩棘,也正是一个斗士的工作。

这时期最长,写作最多。

到后来他以民主斗士的姿态出现,青年们又发现了他,这一回跟他的可太多了!行动虽然时时在要求着他,他写的可并不算少,并且还留下了一些演讲录。

这一时期的作品跟演讲录都充满了热烈的爱憎和精悍之气,就是学术性的论文如《龙凤》和《屈原问题》等也如此。

这两篇,虽有杂文《关于儒·道·土匪》,大概都可以算得那篇巨著的重要的片段罢。

这时期他将诗和历史跟生活打成了一片;有人说他不懂政治,他倒的确不会让政治的圈儿箍住的。

他在“故纸堆内讨生活”,第一步还得走正统的道路,就是语史学的和历史学的道路,也就是还得从训诂和史料的考据下手。

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唐诗;他本是个诗人,从诗到诗是很近便的路。

那时工作的中心在历史的考据。

后来又从唐诗扩展到《诗经》、《楚辞》,也还是从诗到诗。

然而他得弄语史学了。

他于是读卜辞,读铜器铭文,在这些里找训诂的源头。

从本集二十二年给饶孟侃先生的信可以看出那时他是如何在谨慎的走着这正统的道路。

可是他“很想到河南游游,尤其想看洛阳——杜甫三十岁前后所住的地方。

”他说“不亲眼看看那些地方,我不知道杜甫传如何写。

”这就不是一个寻常的考据家了!抗战以后他又从《诗经》、《楚辞》跨到了《周易》和《庄子》;他要探求原始社会的生活,他研究神话,如《高唐神女传说》和《伏羲考》等等,也为了探求“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而这原始的文化是集体的力,也是集体的诗,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罢。

他给臧先生写着:我的历史课题甚至伸到历史以前,所以我研究了神话,我的文化课题超出了文化圈外,所以我又在研究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

他不但研究文化人类学,还研究佛罗依德的心理分析学来照明原始社会生活这个对象。

从集体到人民,从男女到饮食,只要再跨上一步;所以他始终要研究起唯物史观来了,要在这基础上建筑起中国文学史。

从他后来关于文学的几回演讲,可以看出他已经是在跨着这一步。

然而他为民主运动献出了生命,再也来不及打下这个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了。

他在前一个时期里却指出过“文学的历史动向”,他说从西周到北宋都是诗的时期,“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事实上都是诗史。

”可是到了北宋,“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上前“接力”的是小说与戏剧。

“中国文学史的路线从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

”他说“是那充满故事兴味的佛典之翻译与宣讲,唤醒了本土的故事兴趣的萌芽,使它与那较进步的外来形式相结合,而产生了我们的小说与戏剧。

”而“第一度外来影响刚刚扎根,现在又来了第二度的。

第一度佛教带来的印度影响是小税戏剧,第二度基督教带来的欧洲影响又是小说戏剧。

”于是乎他说:四个文化同时出发,三个文化都转了手,有的转给近亲,有的转给外人,主人自己却没落了,那许是因为他们都只勇于“予”而怯于“受”。

中国是勇于“予”而不太怯于“受”的,所以还是自己文化的主人,然而……仅仅不怯于“受”是不够的,要真正勇于“受”。

让我们的文学更彻底的向小说戏剧发展,等于说要我们死心塌地走人家的路。

这是一个“受”的勇气的测验,也是我们能否继续做自己文化的主人的测验。

这里强调外来的影响。

他后来建议将大学的中国文学系跟外国语文学系改为文学系跟语言系,打破“中西对立,文语不分”的局面,也是“要真正勇于受”,都说明了“这角落外还有整个世界”那句话。

可惜这个建议只留下一堆语句,没有写成。

但是那印度的影响是靠了“宗教的势力”才普及于民间,因而才从民间“产生了我们的小说与戏剧”。

人民的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是文学的历史的发展的基础,在诗歌等等如此,在小说戏剧更其如此。

中国文学史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顽意儿,不是一本正经。

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能够脱去了俗气,也就是平民化。

等到民国初年我们的现代化的运动开始,知识阶级渐渐形成,他们的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接受了欧洲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文学的主干”的小说和戏剧;小说和戏剧这才堂堂正正的成为中国文学。

《文学的历史动向》里还没有顾到这种情形,但在《中国文学史稿》里,闻先生却就将“民间影响”跟“外来影响”并列为“二大原则”,认为“一事的二面”或“二阶段”,还说,“前几次外来影响皆不自觉,因经由民间;最近一次乃士大夫所主持,故为自觉的。

”他的那本《中国文学史稿》,其实只是三十三年在昆明中法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的大纲,还待整理,没有收在全集里。

但是其中有《四千年文学大势鸟瞰》,分为四段八大期,值得我们看看:第一段本土文化中心的抟成一千年左右第一大期黎明夏商至周成王中叶(公元前二五〇——一一〇〇)约九百五十年第二段从三百篇到十九首一千二百九十一年第二大期五百年的诗歌周成王中叶至东周定王八年(陈灵王卒,《国风》约终于此时)(前一〇九九——五九九)约五百年第三大期思想的奇葩周定王九年至汉武后元二年(前五九八——八七)五百一十年第四大期一个过渡期间汉昭帝始元元年至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前八六——后一九五)二百八十一年第三段从曹植到曹雪芹一千九百一十九年第五大期诗的黄金时代东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一九六——七五五)五百五十九年第六大期不同型的余势发展唐肃宗至德元载至南宋恭帝德祐二年(七六五——一二七六)五百二十年第七大期故事兴趣的醒觉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至民国六年(一二七七——一九一七)六百四十年第四段未来的展望——大循环第八大期伟大的期待民国七年……(一九一八——……)第一段“本土文化中心的抟成”,最显著的标识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花纹变为殷周的铜器花纹,以及农业的兴起等。

第三大期“思想的奇葩”,指的散文时代。

第六大期“不同型的余势发展”,指的诗中的“更多样性与更参差的情调与观念”,以及“散文复兴与诗的散文化”等。

第四段的“大循环”,是上文提到的“外来影响”和“民间影响”;而最终的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

——这就是闻先生计划着创造着的中国文学史的轮廓。

假如有机会让他将这个大纲重写一次,他大概还要修正一些,补充一些。

但是他将那种机会和生命一起献出了,我们只有从这个简单的轮廓和那些片段,完整地,不完整的,还有他的人,去看他那部“诗的史”或那首“史的诗”。

他是个现代诗人,所以认为“在这新时代的文学动向中,最值得揣摩的,是新诗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