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福州脱胎漆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福州脱胎漆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的国家。所谓漆,就是把漆树上乳灰色的黏质汁液加工后,再调配以各种颜色所制成的一种涂料,这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使用漆器的历史可以推溯到虞舜、夏禹时期。中国最早的漆器,经考古科学发掘的出土物,有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的漆木碗等遗物。商周时期,民间漆器的制作已经逐渐得到发展。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青铜礼器开始衰颓,南方各地如楚国的漆器制作却得以空前发展,故楚地区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精美漆器,令人对当时已经如此精湛的漆器技艺不得不刮目相看。秦汉时期,各地漆器品种不断增加,纹饰花样多姿多彩,装饰设计精巧美观,漆器的制作工艺达到较高的水平。东汉以后,各地连年战乱,加之青瓷器具的崛起,古老的漆器制作开始出现萎缩。直至大唐盛世,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民间工艺也得以步入复兴时期。此时民间漆器制作也摆脱了历史窘境,出现空前发展的态势。唐代出现的“雕漆”工艺,是在中国漆器艺术发展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宋元两代,戗金、雕漆工艺继续得以发展,从上层统治阶级,到一般民众,都视华贵的漆器如珍宝。福州等地现代考古发现宋元时期的一些漆器,戗金、雕漆等工艺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显示了当

时社会漆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有人认为,中国漆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先秦时代至魏晋时期为转折点。前期漆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活实用品,而后一阶段的漆器就逐渐转为实用和观赏相结合。明清时期,传统的漆绘又与镶嵌等装饰手法相结合,使许多装饰精美的漆器达到非常华丽高雅的境地,漆器制作工艺水平仍然不断向前发展。明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漆制品数量众多,品种新颖,制作精良,特别是在工艺上采用多种髹漆法相结合的手法,使传统漆器从普通的实用器上升为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传世的明代漆器,以雕漆器占绝大多数。这些漆器按品种来分,有剔红、剔黄、剔彩和剔犀等,它们的精美器型和精湛的雕饰技艺,使明代漆器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又得到一次新的飞跃。清代漆器工艺基本沿袭前朝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技巧,并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清代的漆器以繁缛、精巧为主,通常在一件器物上综合了多种髹漆手法,极尽能工之事。加上当时各地的漆器制作中心又兼有所长,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漆器、福建的脱胎漆器等,使各种漆器在民间深受欢迎,风靡一时。传统漆器以色泽亮丽和经久耐用而著称,古人以漆涂于器具表面,用于防腐和增加光泽,时人称为“髹”;而将漆绘于“髹”过的器具上,称为“饰”。明代隆庆年间问世的《髹饰录》,正是一本专门论述漆器制作工艺的专著。《髹饰录》按不同工艺,将漆器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

书中还面面俱到地谈到了漆匠的实践经验和自古成型的各

种漆器。按《髹饰录》所载的种类,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漆器工艺,大致还有如下数种:(1)一色漆。一件器具通体只髹一种颜色,或金、黄、红、黑、绿及紫色。(2)描彩漆。即在“一色漆”的器具上,再用另种颜色的漆料绘出花纹图案。

(3)描金漆。以黑漆作底儿,以针刻作画,然后戗入金粉。日本民间曾经收藏有若干件中国元代的“戗金漆”精品。(4)

螺钿漆。以各种颜色亮丽的螺壳贝壳的切片,镶嵌在漆器的表面,同时拼接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除此之外,当时民间还有描金彩漆、戗金彩漆、百宝嵌漆和传统雕漆等漆器制作技艺。尤其是镶嵌工艺的出现,使传统漆器的总体装饰如虎添翼。早期漆器镶嵌使用的材料有螺钿、松石、金、银箔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玉珧、珊瑚、琥珀、玛瑙、宝石、玳瑁、象牙、犀角等名贵材料组成的“百宝嵌”。通过磨、嵌、刻、填、戗等多种加工手法,使漆器更臻于精致华贵。这些漆器制作,有的工艺要求精细复杂,有的装饰则过于奢侈。如“百宝嵌”,必须在各种精致的漆器中镶嵌上许多珍奇异宝,如象牙、玛瑙、翡翠、玳瑁、珍珠、珊瑚、水晶、碧玉、金玉、沉香等等。这些器物大到椅桌门窗,小到囊盒宝匣,流光溢彩,珍贵无比。这些漆器的主人,自然是高层统治阶级或王公贵族,一般平民百姓无缘于此。然而,中国漆器中最重要和最考究的品种,仍当首推雕漆。所谓雕漆,

就是在涂有数十层或上百层漆的器胎上,经过多层次的加工,雕刻成各种美丽的纹饰。雕漆漆器也因此成为中国漆器的一大分支。古人因漆的颜色不同,分别把雕漆称作剔黄、剔红、剔黑、剔彩和剔犀等,明代以后才统称为雕漆。唐宋时期的雕漆漆器,存世至今的已寥若晨星。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宋代剔红桂花香盒一件,内胎为木质,涂漆约三十多道,盒面刻出了立体感极强的桂花花簇,还有精致的细锦纹底子,古香古色,华美而阔绰。元代雕漆的传世之作,因其镌刻了工匠名姓,故后人主要看到的是浙江嘉兴张成、杨茂等人的作品。张成制作的栀子花剔红圆盘,中间雕刻一朵舒瓣展姿的双瓣栀子花,花朵周边衬以四枝含苞欲放的花蕾。图案丰盈圆润,手摸处无一有棱角,这是雕漆必须达到的水准――要经一道磨圆抛光的工序,不露一点刀痕。明代留传下来的雕漆作品比较多,图案内容丰富,同时开始出现一些当时社会的风土民情画面。清代雕漆制作虽说已在宫廷的“油漆作”内绝迹,但民间依旧有人经营此道,如传说扬州民间漆匠,有擅制古漆器者,以金、银、铁、木为胎,涂漆96道,再雕刻出各种图案锦纹,这些漆器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福建漆器制作使用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从20世纪70年代在福州北郊新店发现的南宋墓葬出土的漆器来看,距今至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建漆器开始形成独特的制作风格并闻名于世,首先应该得益于清代乾隆年间福州著名的髹

漆工匠沈绍安创造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肇始于福州,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中国传统漆器制作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福州民间传说,当时福州的髹漆名匠沈绍安,有一次看到一处颓败的寺庙匾额,他受到门匾木头已经朽烂,而用麻布裱褙的底坯却尚牢固这一现象的启发,采用泥巴作佛像的坯胎,然后用麻布和生漆裱褙其表,待阴干后,用水将泥土溶解倒出,留下坚硬挺固的漆布胎形。经过多道上灰,髹漆,施上泥金等色料,成为一尊色泽鲜艳而又轻巧坚固的脱胎佛像。由于沈绍安创造的脱胎漆器制作技艺独特奇巧,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福州的脱胎漆器工艺从此发展起来。近代以来,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大致仍然沿袭传统做法,即先以膏泥等制成器物的外坯,然后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数道麻布之类的织物。待阴干后,敲碎膏泥取出原胎,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并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使之成为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这种漆器由于脱去内坯,重量明显减轻。一只高一两米的脱胎漆器巨狮,重量仅在20~30公斤,显得十分轻巧。脱胎漆器材质很轻,却非常坚固。造型古朴大方,色泽鲜艳,图案精致的脱胎漆器,还具有耐摔耐碰、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这与所用的材料――大漆(生漆)有关。大漆是从漆树中割出的天然液体,刚刚流出时是乳白色,与氧气接触后慢慢变黑。大漆还有一个奇怪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