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

德育过程的规律(五篇)第一篇: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驶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案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这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呢?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过程性规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

德育需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需要持续进行。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都不同,存在差异。

德育工作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量身定制,因材施教。

3.基础性规律:德育的基础是家庭和社会的德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德育的地方,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基础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4.群体效应规律:德育工作应注重团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激励性规律:激励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奖励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惩罚可以防止学生的不良行为。

6.互动性规律:德育是一种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社会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主动参与德育行为。

7.适应性规律:德育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来进行调整和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

8.周期性规律:德育应该在不同的阶段和时间进行,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特点。

在不同年龄段,具体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

9.相互渗透规律:德育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互为依赖。

德育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要与其它学科内容和活动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育。

10.持续性规律:德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不能仅仅依靠孤立的一次性教育活动。

德育要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了解这些基本规律对于开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科学地开展德育,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这些规律也为学生的德育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我们注意到,在德育过程中,遵循有效的德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必要了解确定规律和原则以确保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过程。

德育学者非尼特·科森(Finn Nepson)指出,德育过程有四个主要的基本规律:第一,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

非尼特·科森认为,在儿童发展初期,他们具有某些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行为和表现。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客观判断力,也就是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它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许多逆境,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走向成功。

第二,对于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这里的一致性不仅指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更重要的是养育者的稳定性。

非尼特·科森建议,家长或照料者应该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并且应该做到在德育过程中能领导他们但也要允许孩子去判断和感知他们自己,在孩子遭受了一次失败时要恰当地指出和批评,但不要否定孩子的积极姿态,从而使孩子迷失前进的信心。

第三,确定内在动机是重要的。

非尼特·科森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需要发展的是内在动机,即儿童自身的积极态度。

家长或教育者应该赋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引导他们去发现自我的动机,在孩子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时要经常给以鼓励和表扬,激励孩子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第四,激发和挖掘孩子的优势。

非尼特·科森建议,在德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做到重视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激发他们把握机遇和成长,发掘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才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总之,德育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即基本的人格和动机特征、对发展的一致性、确定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和激发和挖掘孩子的优势。

url地址和图片链接在此不予显示。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6篇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6篇

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驶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2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受教育者知情行相统一的过程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道德原则、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是对行为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民基于一定道德观念、信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作出判断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推动下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二、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教育性的活动和交往: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特点,一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原理展开,具有目的性、可预见性、可调节性。

三、德育过程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1、德育过程必然依赖个体心理活动2、收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激发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长期的过程:一个具体的德育过程的终结,并簿意味着整个德育过程的终结,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活动与交往,并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再通过活动与交往,再产生心里内部矛盾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德育原则、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一、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慈相济,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人,严格要求,告诉学生怎么做。

马卡连柯:“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时间上、各方力量上一致和连贯。

贯彻要求:1、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2、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3、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5、因材施教原则: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6、长善救失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要求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首先要求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

8、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品德四种成分:道德认知:品德结构的基础、核心部分、知识、判断“好心办坏事”,无知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催化剂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道德意志:调节品德行动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衡量品德行动的重要标志一般从道德认知开始,但又有多种开端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

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

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刘梦妮2013211048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论问题。

教育者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便能科学地组织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为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②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③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④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⑤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①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①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②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③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④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⑤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4.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②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③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进程的根本纪律:【1 】●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知.情.意.行的进程,具有同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品格的进程,而学生的品格是由思惟.政治.纲纪.道德方面的熟悉.情感.意志.行动等身分组成的;2)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懂得和熟悉,包含人们经由过程熟悉形成的各类道德的不雅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立场;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必定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行动所作出的自发的保持不懈的尽力.行,即道德行动,是指人们在必定的道德熟悉.情感.意志的安排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天然作出的反响.3)在德育进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自力的,又互相接洽.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渗出.互相促进的.个中知是基本,行是症结.4)在德育进程中,造就学生的品格一般可以按照进步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和造就道德行动为习惯的次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成,必须是同一协调地成长.应该指出,学生的品格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成长偏向和程度上又具有不服衡性,表示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言行相诡等5)因为知.情.意.行的辩证同一性和不服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行进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格成长的具体情形,或从造就道德行动开端,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端,或从锤炼道德意志开端,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周全协调成长;●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来往中接收多方面影响的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来往是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基本和源泉.起首,从哲学不雅点看,人的思惟品格若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尔后天情形.黉舍教导影响感化的成果.其次,从心理学不雅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惟品格的心理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成长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导学不雅点看,受教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来往的须要,跟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活动和来往的规模也必定跟着扩展,教导的义务在于创设活动情境,准确指点来往,没有活动就没有来往.2)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教导者的目标.有筹划地按照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纪律来组织和指点的,是一种教导性活动与来往,它不合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合之处就在于其教导性.这种教导性,即它的特色,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进程的活动与来往是在教导者的指点下睁开的,是屈服并办事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白的目标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标.自发的;第二.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的内容与情势主如果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来往,有其特定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与来往.第三,黉舍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根据学生品格形成与成长的纪律和教导学.心理学道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用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用性.3)德育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进程必须顺应社会实践的客不雅状况和客不雅请求;二是德育进程中必须引诱学生现实地实行必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优越的道德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权衡和磨练.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奋斗的进程,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1)德育进程就是教导者根据受教导者的现实情形,对他不竭提出合理的请求,以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不竭地向教导者所期望的偏向成长的进程,是教导者的教导和受教导者的自我教导互相感化.抵触同一的进程.2)事实上,学生思惟品格的达成进程是表里部身分互相感化的成果.内部抵触主如果教导者的德育请求与受教导者已有思惟道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受教导者思惟品格上的抵触有不合的类型.个中,重要的.最重要的抵触是个别品格成长须要与原有品格程度之间的抵触.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抵触,最后是准确与错误的抵触.3)德育进程中,分清不合的抵触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合的抵触,采纳不合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4)学生品格恰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格内部抵触与奋斗中慢慢形成与成长起来的,是以要推进学生思惟抵触活动向着德育目标的偏向成长,就必须施展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自动性.5)在德育进程中,还要引诱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造就自发教导才能,造就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造就和施展学生小我的自发能动性和自我教导才能. 德育进程是长期有不竭进步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惟品格的造就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重复教导的成果.这种长期性.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相符学生思惟品格形成纪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秀品格的养成或不良品格的改正者是期.重复.不竭深化的造就.教导或改正.练习的成果.3)德育进程是一个不竭重复.螺旋式慢慢进步的进程.是以德育进程必须重复抓,抓重复.2、中学教授教养进程的根本纪律:●教师主导感化与学生自动性辩证同一纪律.1)教师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起主导感化;教师对全部教授教养活动起引诱和组织感化,因为:A)教师的主导感化是由职责决议的;B)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的进修质量;C)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进修的自动性和积极性的施展2)学生在进修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导者是具有主不雅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成长的人.奇特的人.具有自力意识的人,他们具有自动性,他们的进修具有选择性,是以,受教导者不仅以其自身的成长纪律划定着教导者的活动,并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感化于教导者,同时,受教导者教导进程中所表示出各类思惟情感,也在必定程度影响着教导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导者既是教导的客体,也是教导的主体.3)教授教养中应防止两种偏向A)单方面强调教师威望,疏忽学生的自动性,使教授教养进行得逝世板.自动,晦气于造就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才干;B)单方面强调学生的进修自动性,疏忽教师的主导感化,往往使学生的进修陷入盲目摸索,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适用常识,而学不到体系的科学常识.●控制常识与成长智力辩证同一纪律1)控制常识是成长智力的基本;2)成长智力是深刻控制常识的须要前提;3)强调常识和智力的同一,其实不排挤再者的差别;4)从控制常识到成长智力的前提;带有纪律性常识以及教师具有启示意义的讲解,才有助于将常识转化为智力;5)教授教养中防止两种偏向.A)否决教授教养中只抓常识教导.疏忽智力成长的做法,B)也不主意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去成长智力,C)我们强调常识教导与智力的成长有机联合起来.●控制常识与进步思惟辩证同一纪律1)教授教养永久具有教导性D)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实现教导目标的客不雅请求;E)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教材内容的必定反应;F)教导的教导性,是教师本身思惟教养的必定表现;2)常识和思惟品格的接洽:G)常识和思惟品格二者互相接洽,辩证同一.必定的常识是造就优越思惟品格的基本,而思惟品格的进步,也会对进修常识产生必定的影响,可以说在进修常识方面,思惟品格起动力感化,它会影响人们进修常识的质量.H)当然一小我常识程度越高,思惟程度不必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消失着很多不同.3)教授教养中保持教导性,应防止两种偏向I)一种只重视常识的教授教养,不留意发掘教材中的教材身分,使教授教养感化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惟教导的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常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惟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惟教导,甚至离开常识的教授教养,另搞一套进行思惟教导,使思惟品格教导离开教导内容,流于空泛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同一纪律1)学生熟悉的重要义务是进修间接经验;K)人在熟悉世界的进程中,起首应不竭地借助于说话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吸取书本的常识,在此基本上,再不竭地创造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别的熟悉纪律,只有如许人类社会才干不竭成长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进修,是黉舍教导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熟悉世界的捷径.2)进修间接经验必须以小我的直接经验为基本;M)固然个别的常识的获得经由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法,但就常识本身而言,任何常识都起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熟悉,然后将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最后经由过程实践磨练所获得的理性熟悉.N)在进修书本常识进程中,对于进修难以懂得的.较抽象的理性常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懂得常识的桥梁.3)中学教授教养中要防止两种偏向O)一种在传统教导影响下产生的偏向,看重书本常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给学生感性熟悉,疏忽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必定的现实活动,自力操纵去积聚经验.探取常识,未能所书本常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联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适用主义教导不雅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看重学生小我经验的积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经由过程本身摸索来发明.获得常识,而疏忽书本常识的进修和教师的体系传授,使学生熟悉的成长流于自发状况,成果学生往往难以控制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一、注重班干部的选拔任用二、坚持平等相待一视的原则,三、用心创建良好的班风四、利用校园、班级文化的建设与熏打造和谐班级五、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六、加强家校联系有利学生进步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该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个体认知发展: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二)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三)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一些方面则需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发展关键期: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如:6-12岁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较差,14-16岁,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到了17-18岁,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思维具有开放性。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一、规律一:个体差异规律。

每个人的品德素质、社会行为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体的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

个体差异规律表明,德育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规律二:社会环境规律。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德育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观念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规律表明,德育需要关注社会环境的培育,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和道德氛围。

同时,应该让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具备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三、规律三:学习发展规律。

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学习发展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贯穿个体的一生,从幼儿园到成年阶段都要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德育过程应当注重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规律四: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

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

德育教育需要通过知识教育来提供素材和基础,并通过知识教育的引导来培养和提高个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知识教育也需要德育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质。

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规律表明,德育过程应当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以上是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规律。

这四个规律反映了德育过程中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学习发展以及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

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能力。

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简要回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4.以过程为重点: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要注重德育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5.以实践为主导:德育和感受,让德育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6.以德育为基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德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养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德育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以情感为纽带: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以激发为主导:德育过程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
德育基本规律是指德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的,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起作用。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德育过程就是要把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上。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

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方面。

在掌握道德知识基础上,可以对某些道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道德判断。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它表现为:在确定道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道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德育过程得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得过程,具有统一性与多端性
1)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品德得过程,而学生得品德就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得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得;
2)知,即道德认识,就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与理解与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得各种道德得观念;情,即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对
事物得爱憎、好恶得态度;意即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得道德目得
与道德行为所作出得自觉得坚持不懈得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一
定得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得支配与调节下,在行动上对她人、社会、自然作
出得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就是相对独立得,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得。

其中知就是基础,行就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得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与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得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
就是统一与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得品德得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
展方向与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
口就是心非等
5)由于知、情、意、行得辩证统一性与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得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
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得知、情、
意、行全面与谐发展;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得过程,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
1)活动与交往就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得基础与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瞧,人得思想品德如何不就是先天遗传得,也就是不人脑固有得,而后天环境、学校
教育影响作用得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瞧,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得
心理构成要素,它得形成与发展与人得其她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
得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瞧,受教育者作为社会得人,有活动与交往得需
要,随着年龄得增长,她得活动与交往得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得责任在于
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2)德育过程中得活动与交往就是教育者得目得、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得规律来组织与指导得,就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她得社
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得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得活动与交往就是在教育者得指导下展开得,就是服从
并服务于德育目标得,具有明确得目得性与组织性,而不就是盲目得、自发得;
第二、德育过程中得活动与交往得内容与形式主要就是德育实践中得活动与交
往,有其特定得范围,而不就是一般得广泛得社会活动与交往。

第三,学校德育过
程中得活动与交往就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得规律与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组织起来得,就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得形成得,因而具有很强得科学性与
有效性。

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

一就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得客观状况与客观要求;二就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得社会道德义务;
三就是学生就是否形成良好得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与检验。

●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得过程,具有主动性与自觉性
1)德育过程就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得实际情况,对她不断提出合理得要求,以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得过程,就是教
育者得教育与受教育者得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得过程。

2)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得达成过程就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得结果。

内部矛盾主要就是教育者得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得矛盾、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上得矛盾有不同得类型。

其中,首要得、最主要得矛盾就是个体品
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得矛盾。

其次,还有知与不知得矛盾,最后就是
正确与错误得矛盾、
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得矛盾对德育工作得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得矛盾,采取不同得措施,做到德育措施得有得放矢。

4)学生品德正就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得,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得方向发展,就必须发
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得积极主动性、
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她们得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与发挥学生个人得自觉能动性与自我教育
能力。

●德育过程就是长期有不断提高得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渐进性
1)学生思想品德得培养与提高,不就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得,而长期反复教育得结果。

这种长期性、反复性与渐进性,就是德育过程中得正常现象,也就是符合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得。

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得养成或不良品德得矫正者就是期、反复、不断深化得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得结果。

3)德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得过程。

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2、中学教学过程得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与组织作用,因为: A)教师得主导作用就是由职责决定得;
B)教师得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得学习质量;
C)教师得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因为受教育者就是具有主观意志与意识得人,她们就是发展得人、独特得人、具有
独立意识得人,她们具有主动性,她们得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
仅以其自身得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得活动,而且学以自身得意识、意志作用
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
度影响着教育者。

从这个意义说,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客体,也就是教育得主体、
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A)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得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得自主精神与创造才能;
B)片面强调学生得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得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得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得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得科学知识、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就是发展智力得基础;
2)发展智力就是深入掌握知识得必要条件;
3)强调知识与智力得统一,并不排斥再者得差异;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得条件;带有规律性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得讲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A)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得做法,
B)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
C)我们强调知识教育与智力得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教学得教育性,就是实现教育目得得客观要求;
E)教学得教育性,就是教材内容得必然反映;
F)教育得教育性,就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得必然体现;
2)知识与思想品德得联系:
G)知识与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一定得知识就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得基础,而思想品德得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得影响,可以说在
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得质量。

H)当然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不一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就是两个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
I)一种只注重知识得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得教材因素,使教学作用流于盲目与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得良机;
J)另一种就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脱离知识得教学,另搞一套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
流于空洞与虚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1)学生认识得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间接经验;
K)人在认识世界得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与文字,以间接经验得方式获得她人得经验,汲取书本得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明与创造。


间接经验为主,就是人类个体得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
与进步。

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就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得一条认识世界得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得直接经验为基础;
M)虽然个体得知识得获得通过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得经验、感性认识,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得理性认识。

N)在学习书本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难以理解得、较抽象得理性知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得桥梁。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O)一种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得偏向,重视书本知识得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注重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得实际活动,独立操
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所书本知识与学生得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
来、
P)另一种就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得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得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得学习与教师得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得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得科学文化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