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36例临床观察作者:李俊松,王丽娟,张艳秋,潘昉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益气养阴祛瘀中药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唾液腺和泪腺的症状为主,可伴有内脏受累。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方法,主要以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008年1月-2009年9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益气养阴祛瘀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3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68例为本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符合2002年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分类)标准[1]:①眼部症状至少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即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感到反复的砂子进眼或砂磨感、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②口腔症状至少具备下列1项或以上,即每日感到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成人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③眼Schirmer试验(+),
≤5 mm/5 min;④唾液流率(+),≤1.5 mL/15 min,或腮腺造影(+);
⑤唇腺活检:小唇腺淋巴细胞灶≥1;⑥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 抗体(+)。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者:①年龄为30~65岁;②无系统受累,如肺间质病变、心包积液、自身免疫性肝病、肾小管酸中毒等;③入组前1个月内未应用糖皮质激素、硫酸羟氯喹等药物治疗。
1.3 排除标准
①有服用抗乙酰胆碱类药物史(如阿托品、莨菪碱、颠茄等);
②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者;③合并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GVHD)病、糖尿病等疾病者;④过敏性体质;⑤眼底检查有视野缺失及黄斑变性;⑥颈头面部放疗史。
1.4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35~59岁,平均(46.8±10.6)岁;病程3~15个
月,平均(8.35
±6.20)月。对照组32例,男3例,女29例;年龄37~61岁,平均(48.2±11.6)岁;病程2~16个月,平均(8.43±6.37)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另选20名本院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组,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5.4±12.1)岁。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治疗开始时若白细胞<4.0×109/L,血小板<100×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均口服醋酸泼尼松,至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停用。
对照组: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祛瘀中药。处方:麦冬30 g,枸杞子30 g,生地黄15 g,太子参30 g,丹参10 g,苏木10 g,沙参15 g,甘草10 g,淡竹叶15 g,山药30 g,菊花10 g,知母15 g,玄参30 g,白芍15 g,鬼箭羽10 g。若有关节疼痛加独活15 g、乌梢蛇15 g、桑枝15 g;胃脘不适加茯苓15 g、陈皮15 g、厚朴15 g;干咳加川贝母7.5 g、桔梗10 g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2组均于服药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服药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ESR以及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症状量化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
①两目干涩量化标准:无症状,计0分;眼干灼热而痒,但程度较轻,泪少,偶有瞬目,计1分;眼干涩不适,灼热而痒但程度较重,有痛感但可忍受,少泪,频繁瞬目,计2分;眼内异物不适感,干涩灼热痒痛难忍,无泪,频繁瞬目,计3分。②口燥咽干量化标准:无症状,计0分;津少咽干,有时口角溃疡,唇红而干,计1分;津少咽干,常有口角轻微溃疡,起皱皮如揭,唇赤而干,计2分;咽干津燥,反复口角溃疡,起皱如皲裂,唇黯红干裂,计3分。 2.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干燥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主要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主要指标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主要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36例中临床缓解5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32例中临床缓解3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3.2 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变化比较
所有患者治疗前IgG、IgM、IgA、ESR均高于正常组,治疗1个疗程后2组IgG、IgM、IgA、ES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ESR变化及与正常组比较
3.3 2组口干、眼干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2组口干、眼干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2组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口干、眼干症状评分比较
3.4 不良反应情况
2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安全性指标检测亦在正常范围,眼底检查未见有视野缺失及黄斑变性者。
4 讨论
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以控制病情、对症为主,如患者合并脏器损害,临床上则加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对于未合并脏器损害,单纯具有口干、眼干症状的患者,西药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学“燥痹”范畴。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多表现为口干、眼干涩不适、乏力、关节痛、舌质红、少苔、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