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23页PPT
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张季鸾_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

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新闻传 播规律, 依据规律大胆评论其成败教训, “论”的程度把握得非常适当。 纵观全书, 基本上每一章节都辟出一节来总结这段 时期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更 重要的是,第十一章专门提出了“少数民 族 新 闻 研 究 领 域 中 几 个 争 论 的 问 题 ”,将 目前争议较大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观点介 绍给读者,并进一步论述本书所持的意见, 例如“民族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断层说”、 “《婴报》的历史地位”等。 这些都是同类著 作不曾采取过的形式,更加凸显了《中国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创新和独特。
由白润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 新闻传播通史》一书于 2008 年出版,汇集 了以白润生教授为主的、 来自 10 多个民 族的 50 多位专家的心血。 正如书中所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 《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 播通史》,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 20 世纪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报刊、广播、电视、 网络、新闻教育和研究、队伍建设等)的兴 起、发展和现状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 结分析,并详尽阐述其新闻传播规律。 ”①
表主张或叙述问题,离不了‘我’。 但是要 极力尽到客观的探讨,不要把小我夹杂在 内。 ”“无私之义,其实就是从无我推演出 来的。 自根本上讲,报人职责,在谋人类共 同福利。 ”①
要做到无私与无我的编辑境界,首先 要有不谋财、不求名的编辑心态。 他在主 持《大公报》时提出“四不”办报方针,其中 的 “不 卖 ”,即 “不 受 一 切 带 有 政 治 性 质 之 金钱补助, 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 资 。 ”其实是在申明不假任何政治势力 ,不 接受人资助,不求于人。 经济独立是报纸 独 立 发 展 的 重 要 基 础 。 1936 年 9 月 在 回 顾《大公报》创立十周年时,张季鸾说:“除 第一年入不敷出,耗用股本之外,未几即 达收支适合。 工场设备之发展皆以营业收 入充之。 现时工场财产,价值约四十万,皆 自然发达而来者也。 ”②其次,将报纸作为 公共论坛的编辑视野。 他提出的“不私”, 即“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 务外,并无私图。 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 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在主 持《大公报》期间张季鸾将其作为公众利 器:“中国革命之第一要务,为普遍调查民 生疾苦而宣扬之,此故报纸天职,而力亦 不逮, 故必须望全国读者之努力合作,凡 属真确见闻,随时不吝相告,期使本报成 为全国人民生活之缩图,使政治各界随时 得到参考研究之资料。 ”③这些都体现了其 服务公众的办报理念。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OO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
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
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 年代前后和30 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
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
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 篇,约300 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中外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3张ppt)

---徐继畬《瀛寰志略》
有识之士的探索:开始学西方
第四篇章 反思篇
二、战争让我们清醒了吗?
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什么反应呢?
1843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 千册。1851 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 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 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 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 早已绝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外交
总理各国衙门
1861年
教育
京师同文馆
1862年
经济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军事
北洋舰队
1874年
第四篇章 反思篇
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 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四篇章 反思篇
一、中国因何战败?
《南京条约》签订后, 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 国位于何方,充分反 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 层的封闭、愚昧和腐 朽。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 界的人
第三篇章 影响篇
一、促进了中国外交、教育、经济、军事的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 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②
: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后,对于协定关税一款,清政府反而沾沾自喜。匙英曾向道光帝报称,
此次与英夷头目协定的税则,通盘核算,于国课有赢无拙。
第四篇章 反思篇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报界宗师~张季鸾

•
•
•
新记《大公报》
• • (1)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谓“新记”大公报时期,“四不主 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最为出名。张季鸾、胡政之等优秀报人让它成为当 时中国新闻界的翘楚。 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2)三人拟定五项原则: (1)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2)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 (3)胡政之、张季鸾二人以劳力入股,每届年终,由报馆送于相当股额之股票。 (4)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5)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 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 (3)在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训:“不党 、不私、不卖、不盲”。大公报续刊时发行量不足2000,到1927年5月涨至6000余, 同期广告收入由每月200余元增至1000余,营业结算由每月亏损4000余转为收支平衡 。5年后达到5万份,1936年突破10万份,成为全国一流的新闻纸和舆论中心。 (4)1928年东北易臶、1930年中原大战后期张学良通电全国拥蒋入关两大新闻,皆 为《大公报》独家发布。 (5)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鉴于京津局势紧 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大公报》落户上海望平街,创办上 海版。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
• •
•
• • • •
人物评价
• 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党元老, 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 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 所矜式。 张季鸾为文为人是厚道的。但是,他的厚道,并非乡愿,并非无原则捧场。当为了公 义,他认为必须批评时,他的笔锋又是很锐利的。如他曾撰写过三篇被人们称之为“ 三骂”的社评,曾经脍炙人口,风行国中。张季鸾骂吴、骂汪、骂蒋之时,确实保持 着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和立场。他是无欲则刚, 独立不羁。惟因如此,蒋介石亦敬重 他的这一气度,在张季鸾后半生一直与之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但是,正因为其与蒋 介石私交甚笃,在西安事变当中,张季鸾先生写了一封公开信,以今日眼光看来,不 无偏袒。事实上,也正因其超然姿态,以致《大公报》同时受到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 两大对立主角的青睐。蒋介石在他的办公桌、起居室、卫生间各放臵一份;而毛泽东 说,他在延安经常读的报纸就是《大公报》。 《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为张季鸾的遗著作序。“季鸾是一位新闻记者,中国的新闻 事业尚在文人论政阶段,季鸾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 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读者今日重读其文,将处处接 触到他的人格与热情,也必将时时体认到这一段历史。季鸾已逝,其文尚存;国族永 生,亟待进步。我编《季鸾文存》既竟,既伤老友之逝,尤感国事之待我侪努力者尚 多,国人读季鸾之文,倘能识念其一贯的忧时谋国之深情,进而体会其爱人济世的用 心,则其文不传而传,季鸾虽死不死!” 张季鸾先生去世时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 极高的评价;二为在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一)黄远生
(1)生平及新闻活动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3)新闻思想
(一)黄远生
民国初年名记者最杰出代表,戈公振在《中 国报业史》中称他为“报界奇才”
(1)生平及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庸言》杂志、
任《时报》、《申报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1,浙江《汉民日报》主笔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 事新报》撰写时评,之后成为《申报》驻京 特派记者,8月创办新闻编译社,开展新闻 采访报道活动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1918年10月,独立创办大型日报《京报》, 自任社长并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3)新闻思想
①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报纸应主持公理, 指斥时弊”
②新闻报道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 ③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作到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 写
(二)邵飘萍
1、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活动 2、新闻思想 3、采访艺术 4、新闻业务专长 5、新闻事业成就
1919年8月,再次流亡日本,任大阪《朝日 新闻》特约记者。
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锐意改革, 使该报成为北方很有影响的大报
邵飘萍PPT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采访时机把握得当。 “金佛郎案” “中德宣战内幕” 4、其他: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 其他: 其他 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及“视死其若休” 的勇敢无畏精神
(三)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 ,“国民舆论 代表。” 2、记者在新闻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品德和能力。 他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最早明确提出“品性 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 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二、铁肩担道义
(一)萌发新闻救国的思想 一
1886.10.11出生于浙江省东阳的一个寒儒 1886.10.11出生于浙江省东阳的一个寒儒 家庭,后迁至金华。 家庭,后迁至金华。 少年“神童” 14岁 1899年 少年“神童”,14岁(1899年)考取秀才 1906年 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 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萌发 新闻救国” 1908《一日报》 “新闻救国”的思想 1908《一日报》 毕业后回金华任教,继续撰写通讯, 毕业后回金华任教,继续撰写通讯,被 申报》 《申报》聘为特约通讯员
(四)主持《申报》、《时报》、《时 主持《申报》 时报》 事新报》 事新报》笔政
护国反袁运动 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 别通信” 1916年8月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
京报》的创办: 1918年10月 (五)《京报》的创办:于1918年10月5 日问世, 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
“公平真确”是办报的理念和宗旨 公平真确” 《京报》 “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 和附刊多 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 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而遭查封。 1918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期间,代主持《甲寅》杂志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

中外名记者研究复习资料(6月30日考)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分两题:第一题:评述某一位记者讲(述该位记者的生平30’对其做出评价或自己的认识20’)一、普利策 (1847-1911)1874年出生于匈牙利的马科,父亲是犹太商人;1853年举家搬迁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开始接受最好的教育;1857年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不能适应新家庭,由此形成了易怒、冲动的个性;1864年离家出走,最后被美国联邦军在欧洲招募为雇佣兵,秋天到达美国;1865年雇佣兵就地解散,到圣路易斯卖苦力谋生,坚持读书、投稿1865-1868年靠稿费养活自己1868年成为《西方邮报》的正式记者1870年成为圣路易斯的“头号记者”,成为州议会议员1872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报业资产3万美元1878年与凯特·戴维斯闪婚,开始经营《邮讯报》;1883年以34.6万买下《纽约世界报》,5月1日出刊;《世界报》经营策略:1.发起社会运动:a.为自由女神像请命;b.拥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c.内莉·布莱环球之旅;2.强调可读性和趣味性。
1887年加创《晚报》和《星期刊》,到1889年三份报纸超过100万份1890年卸任,静养。
提出遗嘱:捐资建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捐资设立“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文学奖、音乐奖、研究人员奖)1911年10月30日逝世。
评论:普利策是美国新闻理论的开创者,被称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是揭露社会丑闻的第一人。
在他一生的新闻生涯中,他为使新闻成为社会学一门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发动的新闻改革运动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进步的影响。
总而言之,普利策的一生标志着美国新闻学的创立和新闻事业的兴盛发展。
但是普利策,也没能逃脱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新闻业者的一般特征:大量刊登人情味新闻和煽情新闻乃至黄色新闻以吸引读者,获取利润。
贬低者甚至还认为他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他冠以“黄色新闻之父”的称号二、邵飘萍(1886-1926)1886年10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1902年 14岁中秀才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张季鸾与_大公报_

。
。
为 很 多 有 识 之士 所 不 齿
,
对于 日 本问题
“
,
大 公报 长期 以 来 采 取 隐 忍 持 重 的
总 起 来 说 张 季 鸳 在 抗 战 时 期 发 表 的 社 评 主 要倾
九
,
・
一八
”
事 变发生 后
,
全 国 人 民抗 日 救 国
,
向 是 主 张 联 苏 抗 日 团结 各党 派 共 同 抗 战 的 如 提 倡 组
”
这 样 尖锐 的 言 论 是难
“
,
笔 的社 评 《给 西 安 军 界 的 公开 信 》加 印 拍 万 张
反 映 了 人 民群众 对 国 民 党黑 暗统治 不 满 的 呼 声
机 飞临 西安上 空散 发 蒋 介 石 发 动 皖 南事 变 责 备中共 志
,
二是 皖 南 事 变
,
。
们 年
。
能可贵 的
“
。
年 大 公报 主 办 的 国 闻 周报 曾 连 载 赤
其 胆 识可
报 的 相 对独 立 性和 客 观 公 正 的 立场 誉主 席 杭州
, ,
其 气 魄 可佩
的编 辑 方针 绝 对 不 能 变 报》 年
,
。
而 完 全 退休
“
作 息影
,
。
首 先将准备 以 汉 或 唐 为 背景 创
、
退 休后 的 查 良铺 准 备
”
作一
两 部 历 史小 说
。
月
,
查 良铺 出席 了 海峡
,
。
江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向 全 国 报 道 了 二 万 五 千 里 长 征 的
张季鸾的新闻思想

新学术new science20091新学术new science20091从理论上来讲,不同的治史方法和研究视角会使新闻史的研究产生不同的流派。
而在众多流派中解释性新闻史,重视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去解释新闻事业的走向,强调媒体产生、发展的原因,还强调所谓伟大人物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作者本身的角度来看,作者的学习、生活等社会经历,学科背景都影响着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其次作者写作的环境、年代、写作的目的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本文就将以解释性的方法对报人张季鸾的新闻思想做出梳理,对其间的变化予以补充和分析。
1941年9月6日,《大公报》主笔张季鸾逝世于重庆市中央医院。
国共两党要人都为其哀悼,缅怀其精神,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
张季鸾一生以办报为职业“自辛亥革命以还,无时不以善尽新闻记者之天职,其对于国族有所贡献”(遗嘱)。
虽然各方对张在某些事件中的所为,看法不一致,但是对其在新闻工作中的成就是无法否认的。
张季鸾一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他的新闻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张季鸾(1883—1941)生于山东省邹平县,其父为邹平县知县,作为父母官的他虽小心翼翼,但是并不得上司的喜欢。
张从小就爱读书“十岁左右,文章已能成篇”,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由于张父的病逝,他跟随母亲回到祖籍陕西榆林,在回到祖籍之前,他已经看了不少郑观应、康有为等人的书和严复的译著,“逐渐萌发了爱国救国的思想”。
回到榆林以后,他求学于大儒刘古愚先生,并在那里结识了于右任,这对他以后从事新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契机。
在张季鸾的前期办报生涯中,自由主义报刊的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他。
他于1905年留学日本,在去日本的船上,他邂逅了一个在之后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人,那就是胡政之,也许当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今后两人会有怎样的合作。
张去日本之前在上海逗留的几天,看到了“过去想看而未看过的章太炎作序的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以及《苏报》《时务报》等残本”。
张季鸾ppt课件共32页

• 1924,主编《中华新报》停刊,经同乡推 荐到政府填了一个肥缺,但是一个月不到 就不干了,说:“不干这个劳什子了,还 是当我的穷记者”
•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外便为霖。
《大公报》
• 背景:1926——1937,上海孤岛
• 报业黄金期:
• 共产党《红色中华》《解放日报》
• 国民党《中央日报》《扫荡报》
尖锐之文:三骂
• 嬉笑怒骂,纵横捭阖,句句如刃,句句似剑。
• 一骂吴佩孚,是1926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 霸》,文中说:“吴氐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 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耳。”酣畅淋漓,一语中 的。
• 二骂汪精卫,是1927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 指斥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 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 袖欲。”
• 夫云裳其衣,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 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 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然奈 何更发此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 而欲淆惑之?此吾人批评之所以不得已也。
• 徐铸成:
• 他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派懒散的 “名士”气,而浑厚、自然,没有一点做 作。
张季鸾ppt课件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匹 夫 为一 天言 下为 先天
• 男女,人之大欲也。其事属于本能的发动, 动物皆然,不止人类。
• 太史公受腐刑而作《史记》,成中国第一 良史;美国爱迪生,一生不娶,发明电学, 裨益人类,古今大学问家大艺术家之不得 恋爱者多矣,宁能谓其人生无意义乎。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整理

中外新闻学名著导读关键词一、《大公报》(一)大公报的历程1、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创办。
2、入民国之后,英敛之无心主持报馆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东之一的王郅隆购买,胡政之为主笔兼经理。
3、1925年11月27日停刊。
4、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从此《大公报》进入新记《大公报》时期。
(新旧转折时期)5、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
鉴于京津局势紧张,《大公报》开始向南发展,1936年4月1日,创办上海版。
津沪版同时发行,《大公报》正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
6、七七事变后,天津、上海相继陷落。
《大公报》力主抗战,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7、张季鸾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继创办汉口版和重庆版,胡政之等先后创办《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
抗战期间,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时发行,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国内报纸难望其项背。
8、1941年4月,《大公报》获密苏里新闻学院年度新闻奖。
当日重庆新闻界隆重集会以示庆贺;《大公报》发表《本社同人的声明》,概括《大公报》的成功经验为“文人论政”和“商业经营”。
9、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成立董监事联合办事处,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各馆,王芸生为总编辑。
10、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继复刊。
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
11、言论方面,基本上是呼吁和平,反对内战。
对中共,发表《质中共》等社评,受到《新华日报》抨击,称其“小骂大帮忙”,是“法西斯帮凶”;对国民党,不满和抗议其镇压学生运动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国民党《中央日报》称王芸生是“新华社广播的应声虫”,发起“三查王芸生运动”。
12、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改组为为《进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