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1级2级要求)

合集下载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几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几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几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不同等级的保护标准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一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这类信息系统主要用于非涉密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一般不涉及国家秘密,但仍需保护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一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系统的基本安全。

二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较为重要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这类信息系统可能涉及一定程度的国家秘密,需要更加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在二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中,除了要求满足一级的保护标准外,还需要加强对系统的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涉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这类信息系统涉及国家秘密,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非常高。

在三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中,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物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四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绝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要求。

这类信息系统涉及国家绝密信息,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极其严格。

在四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中,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严格的身份认证、严密的访问控制、高强度的数据加密、严格的安全审计、严密的物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安全保护要求。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在实际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要求来进行设计、实施和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二级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比较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二级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比较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二级三级等级保护要求比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等级,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要求和技术措施。

我将对二级和三级等级保护要求进行比较。

一、安全管理要求1.1二级等级保护要求: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的安全运维责任,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

实施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事件、漏洞、威胁进行分析和处理。

建立安全审计体系,对安全事件进行追踪和溯源。

1.2三级等级保护要求:在二级的基础上,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对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建立信息安全委员会或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参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决策和规划。

实施日志和审计记录的收集和分析,监测安全事件并及时响应。

二、物理安全要求2.1二级等级保护要求:要求建立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管理责任制,对关键设备和场所进行安全防护和监控。

设立访问控制措施,限制物理访问权限。

对物理环境进行监控和巡视,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设备和设施。

2.2三级等级保护要求:在二级的基础上,要求建立设备和设施的防护体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加强对场所、机房、环境等的安全控制,加强监控和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并应对风险事件。

三、网络安全要求3.1二级等级保护要求:要求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责任制,健全网络边界防护机制。

采取合理的网络隔离措施,确保内外网之间的安全通信。

建立访问控制机制,限制外部访问权限。

定期检查和维护网络设备和系统,防止网络攻击。

3.2三级等级保护要求:在二级的基础上,要求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完善网络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

建立网络安全事件管理和响应机制,加强对入侵和攻击的监测和处置。

加强对网络设备和系统的安全管理,规范网络配置和管理。

四、数据安全要求4.1二级等级保护要求:要求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数据分类管理机制,确保敏感数据的保护和隐私的保密。

采取加密和安全传输措施,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一级要求主要涵盖了最基本的保护要求,主要针对信息系统对外交换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

其中包括:1.信息系统的身份认证和授权要求。

要求对系统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和授权,并限制不同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

2.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要求。

要求确保只有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并对访问进行审计记录。

3.信息系统的数据保护要求。

要求对系统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4.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要求。

要求对系统的安全事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及时发现和报告安全事件。

二级要求在一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包括:1.信息系统的安全配置要求。

要求对系统软件和硬件进行安全配置,确保系统能够按照安全策略工作。

2.信息系统的故障处理要求。

要求对系统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和修复,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3.信息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要求。

要求对系统的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并能够在发生灾难时进行快速恢复。

4.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要求。

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培训和安全审计等。

三级要求在二级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和重要业务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1.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要求。

要求对网络进行安全隔离,防止入侵和攻击,并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信息系统的业务安全要求。

要求对信息系统的关键业务进行安全管理,并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3.信息系统的安全事件响应要求。

要求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处置和调查。

4.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要求。

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测试,及时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和风险。

总而言之,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包括了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

通过合理的安全保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和安全管理达到相应的要求,可以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可信度等安全属性。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是指根据国家安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类、评定和认证,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目标是保护国家的重要信息资产,防范和应对各类网络威胁和攻击,确保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等级越高,所要求的安全防护措施越多,对应的安全风险也越高。

具体来说,一级是最低等级,五级是最高等级,一级的安全防护要求相对较低,五级的安全防护要求则相对较高。

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信息系统等级保护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要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制定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安全保密责任,设立安全组织机构,以及组织信息安全培训等。

这样可以确保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符合安全要求,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要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

通过对信息系统和网络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现有的安全风险和威胁,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技术措施,预防和防范各类网络攻击和威胁。

再次,要有完善的安全保护措施。

根据不同的等级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措施来进行信息系统的保护。

包括建立物理安全控制措施、网络安全控制措施、主机安全控制措施等。

同时,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事件和漏洞。

最后,要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和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和评估,确保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能符合要求。

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系统的抗攻击能力和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信息安全风险和漏洞的发生。

保障信息系统中重要信息的安全和可靠,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攻击手段也不断更新和升级,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一、概述信息安全技术作为当前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也变得愈发重要。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是指为了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安全性,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测评,明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

二、等级划分根据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要求,以及安全保护的措施。

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测试。

三、技术要求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技术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功能要求信息系统在进行测评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安全功能要求。

对于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需要有相应的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加密通信等安全功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2. 安全性能要求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需要对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容错性等方面。

3. 鉴别技术要求鉴别技术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鉴别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鉴别,以确定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系统被篡改和伪造。

4. 安全风险评估要求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进行评估,以及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管理要求除了技术要求之外,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还需要满足一定的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二级基本要求

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二级基本要求


测试验收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方面,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测试验收过程中需要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和测试报告,并记录测试结果和问题。
测试验收通过后,需要进行系统移交和试运行,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用户需求。
系统运维管理
岗位设置:根据系统等级保护要求,设置相应的运维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
目的:降低成本、提高开发效率、专注于核心业务。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或团队、确保信息安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要快速开发软件或缺乏足够的技术资源的企业或组织。
制定系统建设方案
采购和配置硬件和软件
开发、安装和调试系统
制定系统运行和维护计划
测试验收的目的是确保系统建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用户需求。
培训内容应涵盖安全政策、法律法规、技术防范措施等
培训对象应包括全体员工和第三方人员
培训效果应进行评估和记录
系统建设管理
确定安全需求和目标
实施安全措施和管理
设计安全体系架构
制定安全策略和规范
采购:应确保产品符合等级保护要求,并经过安全检测和认证
使用:应建立产品管理制度,包括使用权限、配置管理、维护保养等
要求:在二级基本要求中,安全区域边界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注意事项:在设置安全区域边界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实际需求和安全风险,选择合适的安全措施和技术,并进行定期的安全审计和评估。
身份鉴别:采用多因素身份鉴别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角色和权限,限制对资源的访问和操作。
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网络运行状况和安全事件,以便分析和追溯。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了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

然而,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其中,定级是等级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它决定了信息系统所需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投入的资源。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指南。

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重要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是对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安全责任:通过定级,能够明确信息系统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方对信息安全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2、合理配置资源:根据信息系统的等级,合理分配安全防护资源,避免过度投入或投入不足,提高安全防护的效率和效果。

3、提高安全意识:定级过程能够促使相关人员增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提升整体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4、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避免因未履行相关义务而面临法律风险。

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的原则在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自主定级原则:信息系统的运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自主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2、客观公正原则:定级过程应当基于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估其重要性和潜在风险,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3、科学合理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业务特点、数据类型、用户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等级。

4、动态调整原则: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应根据其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等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等级划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分为五级,从低到高依次为:第一级(自主保护级)、第二级(指导保护级)、第三级(监督保护级)、第四级(强制保护级)和第五级(专控保护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外包软件 开发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工程实施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测试验收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系统交付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系统备案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等级测评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安全服务 商选择
第三级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环境管理
第三级
系统建设 管理
产品采购 和使用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自行软件 开发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外包软件 开发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工程实施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测试验收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系统交付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建设 管理
安全服务 商选择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环境管理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环境管理
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系统运维 管理
资产管理 介质管理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设备管理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网络安全 管理
第一级 第一级 第一级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二级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系统安全 管理
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
系统运维 管理
系统运维 管理
恶意代码 防范管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GB/T 22239-2008)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国家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保障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本标准适用于涉密信息系统、非涉密信息系统和非密级信息系统,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信息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GB/T 22239-2008标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包括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不同,一级安全等级要求最严格,四级安全等级要求最低。

在具体的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应根据系统所处的环境和对信息安全的需求,确定相应的安全等级,并按照该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

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

1. 安全保护目标明确,根据信息系统所处的环境和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明确安全保护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安全保护工作有的放矢。

2. 安全保护措施合理有效,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物理措施,合理配置安全资源,确保安全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3. 安全保护责任明确,明确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安全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4. 安全保护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5. 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预案设计和应急演练,提高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意义。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国家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各类网络攻击、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

因此,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严格按照GB/T 22239-2008标准的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1. 引言信息系统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依赖着信息系统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交流和娱乐活动。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普及,系统的安全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被制定出来,以指导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

2. 安全等级分类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对安全性的要求,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不同的安全等级。

通常情况下,信息系统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等级:2.1. 一级安全等级一级安全等级是指最低等级的信息系统,一般用于非重要的信息处理和存储。

对于一级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主要的安全要求包括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防止信息泄露和防止数据意外损坏或丢失等。

2.2. 二级安全等级二级安全等级是指次低等级的信息系统,通常用于一般的商业和行政应用。

对于二级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除了满足一级安全等级的要求外,还需要提供更强大的安全性保护,例如安全审计、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

2.3. 三级安全等级三级安全等级是指中等等级的信息系统,通常用于对机密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

对于三级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除了满足一级和二级安全等级的要求外,还需要提供加密通信和数据完整性验证等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2.4. 四级安全等级四级安全等级是指最高等级的信息系统,通常用于对绝密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

对于四级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除了满足前面三个等级的要求外,还需要提供更严格的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等安全保护。

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为了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保护,以下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3.1. 风险评估在开发或部署信息系统时,应对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确定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3.2. 访问控制对于所有等级的信息系统,都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确保只有经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系统和数据,并且用户访问的权限应该与其职责和需要相符合。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008 等保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008 等保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008 等保1.0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简称等保)是中国国家强制实施的一项信息安全制度,旨在通过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分类,实施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2008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通常被称为等保1.0,是该制度的首个正式标准。

等保 1.0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1. 一级保护:适用于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信息系统,主要防范一般性的信息安全隐患。

2. 二级保护:适用于需要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系统,要求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

3. 三级保护:适用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信息系统,需要较高的安全防护水平。

4. 四级保护:适用于承担重要国计民生任务的信息系统,要求非常高的安全防护能力。

5. 五级保护:适用于国家安全的关键信息系统,要求最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

等保1.0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安全:包括对信息系统所在环境的物理访问控制、防火、防水、防盗等措施。

2. 网络安全:包括网络隔离、入侵检测、防火墙设置、数据传输加密等措施。

3. 主机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病毒防护、系统漏洞管理等措施。

4. 应用安全:包括软件安全开发生命周期管理、代码审计、安全测试等措施。

5. 数据安全与备份恢复:包括数据加密、完整性校验、备份策略和灾难恢复计划等措施。

6. 安全管理:包括制定安全政策、组织安全培训、进行安全审计和应急响应等措施。

等保 1.0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的安全威胁的出现,等保1.0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安全需求。

因此,中国在等保1.0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升级,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新版本(等保2.0),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

等保2.0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安全防护要求,并强化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实行相应的技术、管理和组织措施,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破坏和否认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需和政府组织的紧要任务,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企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具有特别紧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安全等级的划分、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一、安全等级的划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划分需要依据信息系统的紧要性、敏感度、保密等级、功能需求和安全风险等级等方面进行评估。

我国安全等级管理体系共分为四个等级:初级、一级、二级、三级。

其中四个等级分别对信息系统的保护要求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级保护初级保护适用于对信息曝光和信息服务进行简单保护的网络系统,划分在初级保护等级的信息系统重要是一般的网站和信息发布平台。

初级保护作为等级保护中的最低级别,在保障系统基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强调在安全使用和管理上的规范。

保护要求:初级保护要求系统采纳常规火墙、入侵检测、杀毒软件等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系统设置应采纳最小权限原则,用户权限仅限于其职权范围内。

同时,定期备份数据,完整记录、存储和管理系统日志。

2.一级保护一级保护适用于需要进行基本保密的网络系统,一级保护重要适用于机构、公司内部的信息系统,以对信息的渗透和泄露进行肯定的保护。

保护要求:在一级保护中,系统可以采纳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采纳IPSEC、VPN、SSL等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加密及用户身份认证。

系统的日志备份要定期进行,备份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适时性。

同时,对于系统中的数据能够进行备份、存储和恢复功能的测试。

3.二级保护二级保护适用于国家紧要部门以及紧要企业的需要保密的网络系统,二级保护重要适用于信息敏感度高、保密性强、危害性大的信息系统。

保护要求:在二级保护的系统中需要采纳安全认证、虚拟专用网、访问掌控等多种保护手段,使得系统的可用性、牢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加强。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是根据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需要保护的信息的安全程度,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划分和保护要求的指南。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各类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建立起科学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为国家和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提供指导。

1、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是按照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保护需求,将信息系统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根据《办法》规定,一级是最高级别,四级是最低级别。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对于安全的要求和措施也不同。

一级信息系统是对国家的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保护的最高级别,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和控制特性。

二级信息系统对于国家的战略重点部门、重要行业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保护。

三级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于一般型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医院等部门进行保护。

四级信息系统适用于中小企业、普通学校、个人等。

2、信息系统保护要求信息系统保护要求是根据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和控制特性的具体要求。

在保护要求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可用性要求:指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服务的连续性。

(2)信息系统的机密性要求:指对于信息系统内部的重要信息和敏感数据,需要能够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泄露和非法获取。

(3)信息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指信息系统在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或者损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信息系统的审计要求:指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审计能力,记录和监控系统的操作行为,以便发现和追查安全事件。

(5)信息系统的事故应急要求:指信息系统在发生安全事件或事故时,需要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并迅速恢复系统的正常工作。

3、实施等级保护的程序和要求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保护的单位,首先应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对信息系统安全的要求和目标,并确定所需保护的信息等级。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信息系统进行等级划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旨在指导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运维人员,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合理规划和实施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

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其中五级为最高等级。

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基本要求。

1.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责任,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应当明确安全保护的责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安全保护职责。

2. 安全保护措施,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3.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策略、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流程等,确保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4.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手段,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5. 安全保护培训,对信息系统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安全保护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指南。

1. 制定安全保护方案,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制定相应的安全保护方案,明确安全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2. 安全保护技术选型,选择符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技术产品,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

3. 安全保护措施实施,按照安全保护方案,逐步实施安全保护措施,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措施。

4. 安全管理流程优化,优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流程,确保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事件。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是根据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要求,为保护信息系统安全,进行信息分类和安全等级划分,确定了不同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

下面将从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和保护基本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我国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1级到5级,等级越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越严格。

具体划分如下:1.1级:对一般性风险的系统,主要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敏感信息,主要依靠常规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2.2级:对重要性风险的系统,主要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关键数据,主要依靠成熟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3.3级:对较大风险的系统,主要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核心数据,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4.4级:对重大风险的系统,主要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数据,需要采取高级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5.5级:对特大风险的系统,主要保护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最重要的数据,需要采取最高级的技术手段进行保护。

1.安全策略和制度要求:要制定相关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目标和保护措施。

2.安全管理要求: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架构,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安全审计和安全漏洞管理机制,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3.人员安全要求:要进行人员背景调查和职责分工,对从事信息系统重要操作的用户进行特殊安全培训,确保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

4.物理环境要求:要做好入侵监控和访客管理,设置合理的网络分段和安全区域,确保关键设备和机房的物理安全。

5.通信与网络安全要求:要采取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进行网络监测和入侵检测,确保通信和网络的安全。

6.系统安全要求:要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漏洞修复,安装杀毒软件和防护软件,设置访问控制和密码策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7.数据安全要求: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和备份,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各等级基本要求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各等级基本要求
b)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c)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c)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7.1.1.7
防静电
8.1.1.7
防静电
9.1.1.7
防静电
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a)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a)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b)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b)应对关键设备或关键区实施电磁屏蔽。
b)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b)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c)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c)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6.1.1.3
防雷击
7.1.1.4
防雷击
8.1.1.4
防雷击
9.1.1.4
防雷击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b)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c)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c)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6.1.1.5
防水和防潮
7.1.1.6
防水和防潮
8.1.1.6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摘要本文档旨在规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信息安全。

针对不同等级的信息系统,分别制定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其中,等级分为一级至五级,等级越高,安全保护要求越严格。

一、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信息系统。

二、等级划分1. 一级信息系统一级信息系统为对国家利益、国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系统。

应采取最为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二级信息系统二级信息系统为对国家和社会安全有较大影响的信息系统。

应采取较为严格的安全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数据和基本系统功能。

3. 三级信息系统三级信息系统为对国家和社会安全有一定影响的信息系统。

应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关键数据和基本系统功能。

4. 四级信息系统四级信息系统为对国家和社会安全有一般影响的信息系统。

应采取基本的安全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和基本系统功能。

5. 五级信息系统五级信息系统为对国家和社会安全影响较小的信息系统。

可以采取相对较为简单的安全措施,保护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安全。

三、安全保护要求1. 一级信息系统- 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

- 所有安全措施均需通过安全评估认证。

- 系统维护、升级和漏洞修复需由专业人员进行。

2. 二级信息系统- 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

- 所有关键数据需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 在外网和移动设备上的信息访问需进行二次认证。

3. 三级信息系统- 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

- 所有关键数据需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

- 在外网和移动设备上的信息访问需进行二次认证。

4. 四级信息系统- 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

等保 二级 一级 判断标准

等保 二级 一级 判断标准

等保二级一级判断标准《等保二级一级判断标准》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护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我国逐步推出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其中等保二级和一级是关键等级。

本文将就等保二级一级判断标准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等保二级和一级的定义1. 等保二级等保二级是指面向重要的政府部门、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对其信息系统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进行等级保护的一级保护等级。

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和技术标准要求下,要求系统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得到高度保障,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2. 等保一级等保一级是指面向国家安全、经济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信息系统,对其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进行等级保护的最高保护等级。

在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和技术标准要求下,要求系统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得到最高程度的保障,具备强大的防护能力,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等保二级一级判断标准1. 安全保密等级评估在判断一个信息系统应当达到等保二级还是等保一级时,首先需要进行安全保密等级评估。

包括信息系统的承载数据的重要性、数量、敏感程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估,综合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等级。

2. 安全风险评估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安全漏洞、安全隐患的评估和分析,以及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3. 安全防护能力评估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评估,包括系统的边界防护、访问控制、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能力评估,以及系统的漏洞修补、安全加固等方面的评估。

4. 安全管理制度评估需要进行安全管理制度评估,包括系统的安全运维、安全监管、安全培训等方面的评估,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的评估。

四、结论通过对等保二级一级判断标准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以及评估一个信息系统应当达到的等级。

等保1-5级理解

等保1-5级理解

等保1-5级理解
等保1-5级是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种等级分类,用于评估和确定不同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

它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而划分的,等级越高,安全要求越严格。

下面我将以人类视角,用简洁流畅的语言,为您介绍等保1-5级的相关内容。

等保1级是最低等级的安全要求,通常应用于一些普通的信息系统,如企业内部的办公系统。

对于这类系统来说,主要目标是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企业的内部数据,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等保2级相对于1级来说,安全要求更高。

它适用于一些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系统,如电子商务平台。

在等保2级中,不仅要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还要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和可靠性,防止数据篡改和恶意攻击。

等保3级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安全要求,适用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

在等保3级中,除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外,还需要保障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故障容忍能力,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攻击和故障。

等保4级是一种较高级别的安全要求,适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的信息系统。

在等保4级中,要求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性能和防御能力,能够抵御各种高级攻击和间谍活动。

等保5级是最高级别的安全要求,适用于国家机密级别的信息系统。

在等保5级中,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抵御各种前沿攻击和情报渗透。

总结来说,等保1-5级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而划分的安全等级。

从1级到5级,安全要求逐渐提高,包括了对用户个人信息、企业数据、系统可靠性和保密性的保护。

不同等级的系统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来确保其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安全(G)
访问控制(G)
安全审计(G) 边界完整性检查(S) 入侵防范(G) a)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b)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 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 网络设备防护(G) 施 c)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 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主机安全
环境管理(G)
资产管理(G)
介质管理(G)
设备管理(G)
a)应对信息系统相关的各种设备、线路等指定专门 的部门或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管理 b)应建立基于申报、审批和专人负责的设备安全管 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设备的选型、采购 、发放和领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a)应指定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负责运行日志、网络 监控记录的日常维护和报警信息分析和处理工作 网络安全管理(G) b)应定期进行网络系统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网络系统 安全漏洞进行及时的修补
a应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安全分析确定系统的访问控 制策略 b)应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对发现的系统安全漏洞进行 系统安全管理(G) 及时的修补 c)应安装系统的最新补丁程序,并在安装系统补丁前 对现有的重要文件及时升级防病毒 软件,在读取移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以及网络上接收 恶意代码防范管理(G) 文件或邮件之前,先进行病毒检査,对外来计算机或 存储设备接入网络系统之前也应进行病毒检查 密码管理(G) 变更管理(G) a)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 及软件系统等 备份与恢复管理(G) b)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备份频度、存储介 质、保存期等
一级要求内容 技术要求 物理安全 物理位置的选择(G) 机房出入应安排专人负责,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 物理访问控制(G) 人员������������������������������ a)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防盗窃和防破坏(G) b)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 除去的标记������������������������������������������������������������������������������������ 防雷击(G) 防火(G) 防水和防潮(G) 防静电(G) 温湿度控制(G) 电力供应(A) 电磁防护(S) 网络安全 a)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基本业 务需要 b)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基本业务 需要 c)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 能 b)应根据访问控制列表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 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 包出入。 机房应设置必要的温、湿度控制设施,使机房温、湿 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 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 a)应对穿过机房墙壁和楼板的水管增加必要的保护 措施 b)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
身份鉴别(S)
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 识和鉴别
访问控制(S)
a)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 源的访问 b)应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 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c)应及时删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 存在
安全审计(G)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 和应用程序,并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 恶意代码防范(G) 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入侵防范(G) 资源控制(A) 应用安全 a)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 标识和鉴别 b)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 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岀等措施 c)应启用身份鉴别和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并根据安全 策略配置相关参数。 a)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控制用户组/用户对系统功能 和用户数据的访问 b)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 用户的访问权限
沟通和合作(G) 审核和检查(G) 人员安全管 理 人员录用(G)
a)应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人员录用 b)应对被录用人员的身份和专业资格等进行审查,并 确保其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知识。 a)应立即终止由于各种原因离岗员工的所有访问权 限 b)应取回各种身份证件、钥匙、徽章等以及机构提
a)应根据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选择基本安全措施,依 据风险分析的结果补充和调整安全措施: b)应以书面的形式描述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和策 安全方案设计(G) 略、安全措施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安全方案 c)应对安全方案进行细化,形成能指导安全系统建设 、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的详细设计方案。 产品采购和使用(G) 应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a)应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 b)应确保软件设计相关文档由专人负责保管。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标识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 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c)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 施 d)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 a)应启用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 b)应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c)应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重命名系统默认帐户,修改这些帐户的默认口令 d)应及时除多余的、过期的帐户,避免共享帐户的存在。 a)审计范围应覆盖到服务器上的每个操作系统用户和数据库用户; b)审计内容应包括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的异常使用和重要系统命令的使用等 系统内重要的安全相关事件; c)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类型、主体标识、客体标识和结果等; d)应保护审计记录,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操作系统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 服务器等方式保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a)应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b)应支持防恶意代码软件的统一管理 a)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网络地址范围等条件限制终端登录 b)应根据安全策略设置登录终端的操作超时锁定 c)应限制单个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最大或最小使用限度 a)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登录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b)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和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保证应用系统中不存在重 复用户身份标识,身份鉴别信息不易被冒用 c)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 施: d)应启用身份鉴别、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以 a)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文件、数据库表等客体的访问 b)访问控制的覆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 d)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 约的关系 a)应提供覆盖到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b)应保证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审计记录 c)审计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事件日期、时间、发起者信息、类型、描述和结果 应采用校验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a)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b)应对通信过程中的敏感信息字段进行加密 a)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 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b)在故障发生时,应用系统应能够继续提供一部分功能,确保能够实施必要的措施 a)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 结束会话。 b)应能够对应用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c)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a)应报告所发现的安全弱点和可疑事件,但任何情 况下用户均不应尝试验证弱点 安全事件处置(G1) b)应制定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规定安全事 件的现场处理、事件报告和后期恢复的管理职责
应急预案管理(G)
二级要求内容 机房和办公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a)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b)需进入机房的来访人员应经过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限制和监控其活动范围 a)应将主要设备放置在机房内 b)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记 c)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处,可铺设在地下或管道中; d)应对介质分类标识,存储在介质库或档案室中 e)主机房应安装必要的防盗报警设施。 a)机房建筑应设置避雷装置 b)机房应设置交流电源地线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a)水管安装,不得穿过机房屋顶和活动地板下 b)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c)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关键设备应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机房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 围之内 a)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b)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关键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a)应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d)应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 子网或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a)应在网络边界部著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 网段级 c)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 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 审计相关的信息。 应能够对内部网络中出现的内部用户未通过准许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 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 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a)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b)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d)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e)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 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f)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 被窃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