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药炮制学蜜炙
中药炮制学蜜炙
• (三)注意事项
• 1. 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老,即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 的老蜜不能用,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 2. 蜜的用量应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 蜜量宜大;而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 6. 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免吸潮发粘或发
酵变质。
甘草
• 【处方用名】甘草 粉甘草 炙甘草 蜜 甘草
• 【来源】为豆科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 甘草G. inflata Bat. 或 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 根,晒干。
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感, 气虚水肿,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 蜜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多 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久 泻脱肛、便血崩漏。
【炮制研究】
• 黄芪主要含有黄芪甲苷、磷脂类成分及氨基酸等。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 黄芪炮制后黄芪甲苷含量均比生品含量低;蜜炙黄芪较
【炮制方法】
• 1.甘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 透,切厚片,筛去碎屑。
• 2.蜜甘草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 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 每00kg甘草片,用炼蜜25kg。
【炮制作用】
•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 甘草生品甘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
• 1.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 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 2.蜜黄芪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本草经集注C.雷公炮炙论D.五十二病方E.修事指南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完整word版)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第一章绪论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15. 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A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本草经集注C .雷公炮炙论D .五十二病方E .修事指南 填空题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答案]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答案]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 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答案]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的炮制学习的题目
中药的炮制学习的题目中药炮制学习题第一章绪论学习要点:①了解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②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净选、饮片切制、加热炮制、辅料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③掌握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及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④中药炮制辅料的性能和作用。
⑤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⑥了解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A型题1.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黄帝内经》 B《雷公炮炙论》C《炮炙大法》 D《修事指南》E《本草蒙筌》2.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陈嘉谟 B雷斅C缪希雍 D孙思邈E张仲岩3.为保证药物疗效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煮、烘等方法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药效 B缓和或改变药性C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 D降低毒性或减少刺激作用E产生新的功能扩大临床范围4.药物炮制的最终目的是()A便于调剂和制剂 B矫臭矫味,便于服用C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D缓和药性E降低毒性5.珍珠与豆腐同煮的作用是()A增加疗效 B减少副作用C令其洁净 D便于粉碎E改变药效6.蒸煮后,降低其毒的药材是()A黄芪 B麻黄C草乌 D苦杏仁E黄柏7.通过去油制霜的炮制以除去令人呕吐之弊,更适用于脾胃虚弱者()A柏子仁 B瓜蒌仁C巴豆 D蓖麻子E千金子8.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版规定,马钱子炮制品中含士的宁量应为()A0.10%-0.20% B0.40%-0.50%C0.78%-0.82% D0.90%-1.00%E1.10%-1.20%9.一般炮制品的含水量宜控制在()A7%-13% B9%-11%C5%-15% D8%-10%E6%-9%10.指出下列哪一组药材通过炮制后主要起“杀酶保苷”作用A大黄、白芍、甘草、苦杏仁 B秦皮、槐米、大黄、黄芩C桔梗、白芍、黄芩、白芥子D苦杏仁、白芥子、黄芩、槐米E 人参、甘草、大黄、柴胡B型题(1-4)A利于贮藏 B矫味矫臭C便于调剂 D改变作用趋向E增强药物疗效1.淫羊藿通过炮制后(E )2.大黄通过炮制后( D )3.乌梢蛇通过炮制后(B )4.桑螵蛸通过炮制后(A )(5-7)A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B增强润肺止咳作用C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D增强和胃止呕作用E增强滋阴降火作用5.蜜炙作用为( B )6.姜炙作用为(D )7.盐炙作用为(E )(8-9)A增强活血通络作用 B增强润肺止咳作用C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D增强和胃止呕作用E增强滋阴降火作用8.醋炙作用为(C )9.酒炙作用为( A )(10-13)A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B祛痰杀虫、收敛燥湿C温中和胃、涩肠止泻 D清热解暑、利尿E清热利湿、化痰软坚10.稻米能( A )11.滑石粉能(D )12.蛤粉能( E )13.土能( C )(14-17)A缓和药物的燥性、吸附油脂 B祛痰杀虫、收敛燥湿C具有沉淀与吸附作用 D清热解暑、利尿E加热后温度高传热快使坚硬的药物炒后质地松脆14.白矾能( B )15.河砂能(E )16.豆腐能(C )17.麦麸能( A )(18-21)A白矾 B豆腐C姜汁 D羊脂油E黑豆汁18.何首乌炮制时用( E )19.厚朴炮制时用( C )20.硫磺炮制时用( B )21淫羊藿炮制时用( D )(22-25)A大蒜 B细辛C泽泻 D毕澄茄E八角茴香22.人参与之同贮的药物为( B )23.土鳖虫与之同贮的药物为( A )24.丹皮与之同贮的药物为( C )25.蛤蚧与之同贮的药物为( D )X型题1.蜂蜜的作用是(ABCDE)A矫臭矫味 B补中C润燥 D解毒E以上都是2.药物炮制后可能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 ABCDE A四气五味 B作用趋向C归经 D理化性质E功效3.易发生泛油的药物是( ABCD )A桃仁 B天冬C玉竹 D牛膝E葛根4.米泔水对下列哪种物质无吸附作用( ACDE )A树脂 B油脂C鞣质 D挥发油E胶质5.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ABCDE )A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B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C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D通过炮制可改变药物的作用趋向E通过炮制可达到去毒的目的6.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ABCDE )A净制 B水泡漂C加热 D加辅料处理E去油制霜第二章净选与切制学习要点:①了解净选加工的常用方法。
中药炮制学第二、三章
白矾——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炭——产生止血作用
34
(二)湿热法
水火共制法,常用的方法有蒸法、煮法、燀法、提 净法等。
如:何首乌——蒸时间短——便溏、腹痛、腹泻等 桑螵鞘、天麻等——蒸时间太长——上水,难以干燥 川、草乌——煮时间短——难去毒 杏仁——时间短,水量少——不能杀酶保苷等
蒲黄
行血化瘀、利尿通淋
蒲黄炭 性涩,收敛,止血作用增强。
12
5.生升熟降、生降熟升 升降与药物的生、熟有关 与辅料关系更密切 与气味薄厚有关
一般气厚味薄者,生升熟降——砂仁、莱菔子; 气薄味厚者,生降熟升——大黄、黄连、黄芩。
莱菔子 以升为主,长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 以降为主,善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子 黄柏 苦寒沉降,清下焦湿热。
相畏(或相杀)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 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例: 生姜制半夏/天南星
相恶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 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 气。
例: 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以改善中药 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利于服用, 增加商品价值。
37
二、加工切制与临床疗效
因药材来源不同、性状和质地各异, 通过切制, 可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 《伤寒论》: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6克 (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bāi )
31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有干热法和湿热法。 (一)干热法
对药物进行加热,不使用液体,如炒法、煅法、煨 法、干馏法等。
中药炮制学蜜炙1
• (一)主要目的 • 1.协同作用,使药效增强 百部、款冬花、紫 菀等药物蜜炙后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黄芪、 甘草、党参等药物蜜炙后能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 2.缓和药性 麻黄蜜炙后能缓和辛散作用,并 可增强宣肺平喘的功效。 •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马兜铃蜜炙不仅能增强其 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炮制研究】
• • • 黄芪主要含有黄芪甲苷、磷脂类成分及氨基酸等。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黄芪炮制后黄芪甲苷含量均比生品含量低;蜜炙黄芪较 生黄芪磷脂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增高,其他磷脂组 分则有所下降;黄芪各炮制品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脯氨酸等17种以上的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是生黄芪>炒 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米黄芪>蜜黄芪>麸黄芪,其中 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生黄芪>盐黄芪>酒黄芪>米 黄芪>炒黄芪>麸黄芪>蜜黄芪。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 3.对炮制工艺的研究
定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 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喘、 补脾益气的药物。
• • 蜜炙法中所选用的蜜需先加热炼过,其药性由凉转温。 炼蜜方法:将蜂蜜置锅内,加入适量水加热煮沸,除去 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将 过滤后的蜜再倾入锅内,用文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防 止外溢;当加热至116℃~118℃,锅内出现均匀一致,有 光泽的气泡(鱼眼泡),用手捻之有粘性,两手指分开尚 无长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 13%为宜。 • 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 水分,增强粘性。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 缩锅进行炼制。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
• (三)注意事项 • 1. 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老,即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 的老蜜不能用,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 2. 蜜的用量应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 蜜量宜大;而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 3. 若蜂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并要严格控制水量(约炼 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若加 水量过多,则药物过湿,不易炒干,成品容易发霉。 • 4. 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 5. 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 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 6. 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免吸潮发粘或发 酵变质。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炙法——蜜炙法
含义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定量的炼蜜共同拌炒的⽅法称为蜜炙法。
《本草纲⽬》记载:“蜂蜜,其⼊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痛也。
⽣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平和,故能解毒。
柔⽽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腹肌⾁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与⽢草同功。
”辅料选择与⽤量 蜜炙的液体辅料是经过加热炼制的蜂蜜,即通常所称的炼蜜或熟蜜。
⽣蜜性凉,可清热滑肠,⽤于肠燥便秘,炼蜜性温,具补中、润燥、⽌痛、解毒、矫味作⽤。
⽤炼蜜炮制润肺⽌咳和补中益⽓的药物。
炼蜜的⽤量视药物的性质⽽定。
⼀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蜜量宜⼤,通常⽤量为每100公⽄药物,⽤炼蜜25公⽄。
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蜜量宜⼩,如每100公⽄药物,百部⽚蜜炙⽤炼蜜12.5公⽄,百合⽤炼蜜5公⽄,栝楼、桂枝⽤炼蜜15公⽄,⿇黄、枇把叶、⾦樱⼦⽤炼蜜20公⽄。
操作⽅法 1.先拌蜜后炒 先取⼀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稀释后,与药物拌匀,闷润,使蜜逐渐渗⼊药物组织内部,置锅内,⽤⽂⽕炒⾄颜⾊加深,基本不粘⼿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
⼀般药物都⽤此法炮制。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炒⾄颜⾊加深时,加⼊⼀定量的炼蜜,迅速翻炒,使蜜与药物拌匀,炒⾄不粘⼿时,取出摊晾,凉后密闭储存。
此法适宜于质地致密,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
先炒药使其失去部分⽔分,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
如百合、槐⾓等。
注意事项 1.炼蜜时,⽕⼒不宜过⼤,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2.炼蜜不可过⽼,含⽔量在10%~13%为宜。
否则粘性太强,不宜与药物拌匀。
3.炼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稀释,约为蜜量的1/3~1/2,以蜜液能与药物拌匀,⼜⽆剩余的蜜液为宜。
加⽔可使蜜液粘稠度降低,易与药物拌匀,易于吸收。
⽔少则润不均匀,⽔多则不易炒⼲,易发霉变质。
4.药物拌蜜后宜闷润4~5⼩时,使蜜液逐渐渗⼊到饮⽚内部。
5.炒炙时,⽕⼒宜⼩,因为常时间闷润,使药材质地变软,炒制时⽕⼒⼤,易致外焦内软。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炮制学复习思考题课后作业及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言1.古代的炮炙包括制备丸散制剂。
()2.我国古代第一部炮制专著是《雷公炮制论》。
()3.我国古代第二部炮制专著是《炮制大法》。
()4.“炮制”古代又称“修治”。
()5.雷公炮制十七法是记载在《雷公炮炙论》中的十七种炮制方法。
()6.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法最早记载在《本草纲目》。
()7.古代的炮制指的是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8.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
()9.合和、修事、炮炙均是炮制的同义词。
()三、选择题(一)A型题1.中药炮制是随着_________而产生。
()A.中药的发现B.酒的发现C.陶瓷的发明D.膳食的创立E.火的发现2.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A.汉代 B.夏朝 C.商代 D.原始社会 E.春秋战国3.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A.汉代B.唐代C.金元、明代D.宋代E.清代4.“凡药制造,贵在适中”载于:()A.《雷公炮炙论》B.《本草蒙筌》C.《新修本草》D.《汤液本草》E.《本草纲目》5.《本草蒙筌》中载“去燥性和中”的制法是:()A.麦麸皮制B.蜜制C.乳制D.土制E.米泔制6.目前发现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中药炮制内容的书是()A.《山海经》B.《雷公药对》C.《内经》D.《五十二病方》E.《本草纲目》7.最早提出中药炮制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是()A.雷斅B.缪希雍C.张仲岩D.陈嘉谟E.李时珍8.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的火制方法是哪四种?()A.炮、炒、煅、煨B.炮、煅、煨、炙C.煅、炮、炙、炒D.煅、炙、煨、炒E.炒、煅、炮、烧9.中药炮制史上第一次飞跃是()A.石器工具的应用B. 铜器工具的应用C. 铁器工具的应用D.火的发现与应用E.酒的发现与应用10.提出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的书是:()A.《新修本草》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C.《开宝本草》D.《本草品汇精要》E.《本草纲目》11.提出“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的是()A.李中梓B.张仲岩C.孙思邈D.李时珍E.陈嘉谟12.最早的炭药是()A.地榆炭B.血余炭C.槐花炭D.蒲黄炭E.荆芥炭13.《本草蒙筌》“制造资水火”中载有“除劣性降下”的制法是()A.酒制B.麸制C.醋制D.童便制E.蜜制14.首先提出炭药止血理论的是()A.葛可久B.张仲岩C.李东垣D.李时珍E.王好古15.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16.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17.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18.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9.“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20.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 )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二)B型题A.炮制B.修治C.修制D.炮炙E.修事1.现将与火有关的炮制方法称为()2.能涵盖所有炮制方法的称谓是( )A.黄帝内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3.将“口父咀”改为“细切”始载于()4.将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书是( )5.“治半夏”最早记载在( )6.首次记载辅料炮制药物解毒的书是( )A.修治B.炮制C.制造D.炮炙E.修事7.《本草纲目》药物正文炮制项称()8.《雷公炮炙论》药物正文中炮制称()9.《本草蒙荃》“制造资水火”中药物炮制称()10.《修事指南》药物正文中炮制常称()A.439种B.330种C.232种D.185种E.300种1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炮制内容的药物()12.《雷公炮炙论》收录炮制内容的药物()13.《修事指南》收录炮制内容的药物()14.《本草纲目》收录炮制内容的药物()15.《炮炙大法》收录炮制内容的药物()(四)X型题1.我国古代中药炮制的专著有:()A.《雷公炮炙论》B.《本草蒙筌》C.《炮炙大法》D.《新修本草》E.《修事指南》2.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A.文献整理及经验总结B.探讨炮制原理C.改进炮制工艺D.制订饮片质量标准E.制造全国统一炮制设备3.中药炮制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A.中药炮制理论B.中药炮制工艺C.炮制品的规格标准D.历史沿革E.中药炮制的发展方向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二、判断题1.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畏为制。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第二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炮制2 .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3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4 .药物的偏性5 .饮片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E2 . A3 . A4 . B5 . A6 . A7 .8 . D9 . B 10 . c 11 . B 12 . C 13 . C 14 . A 15 . A 16 . B 17 . A 18 . B 19 . B20 . B 21 . B 22 . A 23 . B 24 . D 25 . A 26 . B ,( 二 )B 型题27 . A 28 . C 29 . B 30 . E 31 . D第三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滑肠致泻去油制霜2 .配伍炮制转变或缓和3 .辛散解表辛散止咳平喘4 .炒麸炒蜜炙5 .活血化瘀止血清热解毒补中益气6 .化痰止咳润肺止咳协同7 .制剂调剂煅煅淬砂烫 8 .发汗止汗9 .沙土杂质芦头粗皮头足10 .有机酸无机酸鞣酸盐草酸盐醋酸复盐11 .槟榔碱季铵类生物碱少泡多润 12 .还原剂氧鞣红13 ,油树脂胶树脂油胶树脂 14 .巴豆白扁豆蓖麻子15 .碳酸锌氧化锌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B4 . E5 . E6 . B7 . D四、简答题1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或难溶于水,而能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亦可溶于酸水 ( 形成盐 ) ,大多数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媒 , 所以常用酒 , 醋等作为炮制辅料 . 大多数生物碱不溶于水,但有些小分子生物碱如槟榔碱易溶于水,一些季铵类生物碱如小檗碱也能溶于水,在炮制过程中如用水洗、水浸等操作时,应尽量减少与水接触L …在切制这粪药材时,宜采取少泡多润的原则—尽量减少在切片浸泡过程中生物 - 碱的损失 , 以免影响疗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
中药炮制学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中药原始社会2 .炮制3 .净制切制炮炙4 .制造适中功效难求气味反失5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发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与应用6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邪客》篇8 .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二、选择题( 一 )A 型题1 . C2 . B3 . D4 . C5 . D6 . E7 . A8 . B9 . D 10 . A( 二 )B 型题11 . B 12 . C 13 . A 14 . D 15 。
E 16 . D 17 . B 18 . C 19 . E 20 . A ( 三 )C 型题21 . B 22 . D 23 . A( 四 )X 型题24 . A 、 D 、 E 25 . A 、 B 、 C 、 E 26 . A 、 B 、 C 、 D 、 E 27 . B 、 E三、改错题1 .√2 . X 应改为:清代是在 1645 年至 1911 年。
3 .√4 . X 应改为:.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蒙筌》。
5 .√6 ,√7 . X 应改为:“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蒙筌》。
8 . X 应改为:《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二部炮制专著。
9 .√ 10 .√四、简答题1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 ( 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 12 世纪 ) ,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 ( 公元 13 世纪至 16 世纪 ) ,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 ( 公元 17 世纪至 18 世纪 ) ,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 ( 公元 19 世纪以后 ) ,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2 .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拄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中药炮制学第3章
结合蒽醌水解,因此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减
弱而上清头目的作用增强(抑菌作用)
3、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 归经:是药物对某个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砂仁
生砂仁:辛温、开胃消食,入中焦脾胃。
盐炙品:下引入肾,治小便频数。
五、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醋制入肝:如柴胡(疏肝解郁---逍遥散)、香 附醋炙引药入肝 盐制入肾: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首乌 生首乌
酒 蒸
性味 生首乌 制首乌 苦、涩、微温 甘、温
功效 润肠通便 滋补强壮
制首乌
现代研究 生首乌:蒽醌苷类,具有致泻作用。
制首乌:游离蒽醌衍生物(润肠弱)
糖(滋补)
卵磷脂(滋补):不溶于水易溶
乙醇,制后易于煎出
生地
生地
蒸 制
性味 生地 熟地 甘苦寒 甘微温
归经 心肝肾 心肝肾
功效 凉血生津 补血滋阴
麻黄(生品副作用极大蜜制后缓解)
中药学第一个代表药物 方剂学第一章第一方剂 麻黄碱为生物碱单体的第一个成分 化药领域的重要成分—麻黄素(合成毒品的原 料) 各种平喘制剂中的重要成分
三、增强疗效
制成饮片以后,表面积增加,药性成分溶出率
往往高于原药材。
加热处理可使药物细胞组织及所含成分发生一
藿香、防风、白芷、川芎等,而且药材干燥时温度不宜超过50℃ 。
苍术炒后挥发油减少, 以麸炒和米泔水炙苍术减少更多, 分别减 少39%和47%。 白术炮制后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可转化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 ,双白术内酯。生品含挥发油较多,可用于燥湿;炒制品则缓和其药性 ,内酯类成分达到和胃、消导作用。
中药炮制学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即对药物的影响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性质 :易溶于水、乙醇中;酸性条件下易水解; 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易被相应的酶所水解。 炮制对其影响: 1.尽量少泡多润,防止成分损失。如大黄、 甘草、秦皮。
2.常用酒作辅料,提高溶解度。
3.一般少用或不用酸处理。以免增加成分复 杂性,且降低了苷类的含量。 4.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 抑制酶的活性,保存药效
五、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有机酸广泛存在于植物药中,尤其是未成熟的 果实中含量高。 炮制对其影响:
1.小分子的有机酸多能溶于水,故宜少泡多 润,以免成分损失。 2.有些有机酸能与生物碱成盐,利于药效发 挥。如吴茱萸制黄连。 3.具有强烈酸性的有机酸,对口腔、胃刺激 性大,加热处理,可破坏一部分,使酸性降低,如 山楂。
3)增强药物疗效
(1)中药材制成饮片后,表面积增加,增加有效成
分溶出率
(2)果实种子炒制,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古有“逢子必炒”之说。
龟甲砂烫醋淬后,蛋白质的煎出率是生品的14倍。 热水浸出物含量为生品的6倍。 (3)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如款冬花、黄芪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 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
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 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一节
• • • • • • • •
中药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增强疗效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便于调剂和制剂 洁净药物,利于贮藏和保管 利于服用 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疗效, 方便临床应用。
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
•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生物活 性的成分。中药在炮制过程(温度、加热时间、 辅料及水处理等)可导致其发生变化,从而中 药功效的改变(增效,或降毒,或产生新的作 用等)。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黄芪磷脂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含量增高,其他磷脂组 分则有所下降;黄芪各炮制品含有天门冬氨酸、谷氨酸、 脯氨酸等17种以上的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是生黄芪>炒 黄芪>酒黄芪>盐黄芪>米黄芪>蜜黄芪>麸黄芪,其中 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生黄芪>盐黄芪>酒黄芪>米 黄芪>炒黄芪>麸黄芪>蜜黄芪。 • 2.对药理作用的研究 • 3.对炮制工艺的研究
第6节 蜜炙法
定义: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
拌炒的方法称为蜜炙法。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喘、 补脾益气的药物。
• 蜜炙法中所选用的蜜需先加热炼过,其药性由凉转温。 • 炼蜜方法:将蜂蜜置锅内,加入适量水加热煮沸,除去
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将 过滤后的蜜再倾入锅内,用文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防 止外溢;当加热至116℃~118℃,锅内出现均匀一致,有 光泽的气泡(鱼眼泡),用手捻之有粘性,两手指分开尚 无长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炼蜜的含水量控制在10%~ 13%为宜。 • 炼蜜的目的是除去杂质,破坏酵素,杀死微生物,蒸发 水分,增强粘性。大量生产可用蒸汽夹层锅,减压蒸发浓 缩锅进行炼制。炼蜜的程度分为嫩蜜、炼蜜、老蜜三种。
麻黄
• 【处方用名】麻黄 麻 黄绒 炙麻黄 蜜麻黄 炙麻黄绒 蜜麻黄绒
•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 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E. equisetina Bge. 的干燥 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 的草质茎,晒干。
黄芪
• 【处方用名】黄芪 炙黄芪 蜜黄芪
• 【来源】为豆科植物 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 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干燥根。
【炮制方法】
• (一)主要目的
• 1.协同作用,使药效增强 百部、款冬花、紫 菀等药物蜜炙后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黄芪、 甘草、党参等药物蜜炙后能增强补中益气作用。
• 2.缓和药性 麻黄蜜炙后能缓和辛散作用,并 可增强宣肺平喘的功效。
• 3.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马兜铃蜜炙不仅能增强其 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 3. 若蜂蜜过于浓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并要严格控制水量(约炼 蜜量的1/3~1/2),以蜜汁能与药物拌匀而又无剩余的蜜液为宜。若加 水量过多,则药物过湿,不易炒干,成品容易发霉。
• 4. 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 • 5. 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以免焦化。炙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
• 通常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
• (三)注意事项
• 1. 蜜炙药物所用的炼蜜不宜过老,即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 的老蜜不能用,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
• 2. 蜜的用量应视药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 蜜量宜大;而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 (二)操作方法
• 1.先拌蜜后炒药 先取一定量的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 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被药物吸尽后,然后置锅内, 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 贮。一般药物用这种方法炮制,如甘草、黄芪。
•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 深时,再加入一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 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质地致密,蜜 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应采用此法炮制,如百合、槐角。
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疽疮 毒,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 蜜炙甘草甘温,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 脉。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 痛,脉结代。
【炮制研究】
• 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苷及部分金属元素。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 据报道甘草蜜炙前后甘草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也与蜜量无关;又
水分除去,避免发霉。 • 6. 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以免吸潮发粘或发
酵变质。
甘草
• 【处方用名】甘草 粉甘草 炙甘草 蜜 甘草
• 【来源】为豆科植物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 果甘草G.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 去须根,晒干。
【炮制方法】
• 1.甘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润透,切厚片,筛去碎屑。
• 2.蜜甘草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甘草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凉。
• 每100kg甘草片,用炼蜜25kg。
【炮制作用】
•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 甘草生品甘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
尿退肿。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 感,气虚水肿,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 蜜炙黄芪甘温而偏润,长于益气补中。 多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 久泻脱肛、便血崩漏。
【炮制研究】
• 黄芪主要含有黄芪甲苷、磷脂类成分及氨基酸等。 • 1.对化学成分的研究 • 黄芪炮制后黄芪甲苷含量均比生品含量低;蜜炙黄芪较
• 1.黄芪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 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 屑。
• 2.蜜黄芪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 淋入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 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 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 每100kg黄芪片,用炼蜜25kg。
【炮制作用】
• 性温,味甘。归肺、脾经。 • 黄芪生品长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