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论

合集下载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本篇首先介绍:1.车辆动力学的发展历史;2.车辆动力学理论对实际车辆设计所作的贡献;3.车辆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4.介绍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1-1 历史回顾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00年前。

事实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兰切斯特)、美国的Olley(奥利尔)、法国的Broulhiet(勃劳希特)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

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1.首先要肯定Frederick (费雷德里克)W.Lanchester对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他所处的时代,尽管缺乏成熟的理论,但作为当时最杰出的工程师,他对车辆设计的见解不但敏锐,而且深刻。

即使在今天,Lanchester的思想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对本学科发展有卓越贡献的人物是Maurice (莫里斯)Olley,他率先系统地提出了操纵动力学分析理论。

3.Olley这样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车辆设计状况:“那时,已经零星出现了一些尝试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但实际上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坐在后座的乘客仍然象压载物一般,被施加在后轮后上方的位置。

人们对车辆转向不稳定的表现已习以为常,而装有前制动器的前桥摆振几乎成为了汽车驾驶中的必然现象。

工程师使所有的单个部件都制作得精致完好,但将它们组装成整车时,却很少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就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之间的重要协调关系开始有所认识。

但对车辆性能的评价,仍主要凭经验而非数学计算。

1932年,Olley在美国凯迪拉克(Cadillac)公司建立了著名的“K2”试验台(一个具有前、后活动质量的车架),来研究前后悬架匹配及轴距对前后轮相位差的影响。

01_车辆动力学概述

01_车辆动力学概述
8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垂向动力学的控制研究——可控悬架系统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应用电控可调阻尼器的自适应阻尼调节系统 基于控制阀快速切换技术的可切换阻尼系统 全主动悬架(ACS)系统 70年代,Thomson完善了设计思想和控制规律 80年代,Lotus公司生产出原形样车 有限带宽主动系统 阻尼连续可变的半主动系统
电子讲稿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主 讲:马 天 飞
1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第一章 车辆动力学概述
马 天 飞
2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第一节
历史回顾
车辆动力学的发展史
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解车辆振动问题; 30年代开始研究独立悬架;
开始分析转向运动学、悬架运动学; 英国Lanchester的见解对学科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1932年,美国Olley在凯迪拉克公司建立了K2试验台; 是一个前后质量可变的车架; 研究前后悬架的匹配及轴距对前后轮相位差的影响;
马 天 飞
车速急剧变化时,改善附着力,避免侧滑。
7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利用纵向力的分配控制操纵性能 90年代初,动态稳定性控制(DSC或VSC)
轮胎接地印记处的摩擦力满足摩擦圆规律; 高速行驶时,通过控制驱动力保证横向稳定性。
马 天 飞
在大侧向加速度、大侧偏角的极限工况下工作,利用控制左右车 轮制动力或驱动力之差产生的横摆力矩来防止出现难以控制的侧 滑现象,保证车辆的路径跟踪能力。
马 天 飞
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转向制动动力学分析
13
汽 车 系 统 动 力 学
行驶动力学
主要内容和性能指标 良好的乘坐舒适性 良好的车身姿态 车轮动载荷的控制 悬架工作行程的约束 首要问题是建立考虑悬架特性在内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行驶动力学问题的分类 主要行驶舒适性问题——可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 次级行驶舒适性问题——涉及到乘员主观感受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ppt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ppt课件
式计算:
NMV6 a9p5xa9p5ya9p5z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温馨性的等级 NMV<1
1<NMV<2 2<NMV<4 4<NMV<5 5<NMV
最正确温馨性 良好温馨性 中等温馨性 不好温馨性 极差温馨性
温馨性和平稳性目的的差别 1. 丈量点和丈量的加速度不同; 2. 计算方法不同; 3. 评价方法(有无纵向)和等级不同;
W 0 .8(9 [j3 6 F (f)/f]0 .1 )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平稳性等级 平稳性目的分横向和垂向,平稳性等级是一样的。
客车 W<2.5 优 W<2.75 良好 W<3.0 合格
货车 W<3.5 优 W<4.0 良好 W<4.25 合格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平稳性指标
2.5
2.4
2.3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1.1 车辆动力学的开展
车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开展依托科学 技术和研讨手段的提高。至今仍有大量问题没有处理。
60年代以前的传统方法
轮轨蠕滑实际的提出和运用
计算机技术的大量采用
大系统方法和复杂动力学模型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1.2 车辆动力学的主要研讨内容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车辆系统动力学讲义
2.2 铁道车辆模型
1〕铁道车辆系统是一个由多个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每 个部件有6个自在度,再加上各体之间有复杂的非线性 力和几何约束关系,故传统的方法仍是采用多刚体动 力学实际,简化影响较小的要素,根据研讨的目的不 同建立各种简化模型。
普通不思索各车间的耦合,只建立单车模型; 普通不思索车辆-轨道的耦合,以为轨道是刚性的; 普通不思索车辆与接触网的耦合振动,其对车辆影响较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
1 什么是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它是汽车技术的分支,
专注于研究和设计汽车系统的总体行为。

该领域主要关注汽车的运动
规律、动力学和控制特性。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旨在发展改善汽车
性能并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和社会需求。

2 动态特性
汽车系统动力学考虑多个机械系统的动态行为,以全面评估和调
整车辆的性能。

它是建立汽车的核心内容,涉及汽车的悬架系统、动
力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动力学技术可
以通过实验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精确计算车辆的动力和运动特性,提
高车辆的整车性能,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模拟与控制
把汽车系统抽象化,建立一个车辆动力学模型,可以使研究者以
虚拟的方式实现无限的试验。

运行模拟,发现汽车的动力和控制问题,这也是汽车技术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方法。

同时,采用模拟技术可以大
大减少汽车系统开发周期。

4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未来发展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个容易引起现代技术的新领域,随着技术的
不断更新,汽车系统动力学也在发生变化,多层次有趣的课题正在研
究,比如自动驾驶系统的研究,发动机的新能源研究等。

由于其独特
的特性,汽车系统动力学还可以发展到其他领域,如人体工程学,机
器人及空间科学等,将更多新奇的机器人及汽车系统动力学应用于日
常生活中。

汽车系统动力学融合了物理学、数学、机械工程,以及一系列的
有关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将与日俱增,未来有很大发展潜力。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PPT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PPT课件
第5页/共44页
• 三、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均采用了结构简单可靠、性能优越的 空气弹簧装置;
在衰减振动方面,都是在轴箱位置设置垂向油 压减振器、二系采用可变节流阀进一步衰减传 向车体的垂向振动,二系横向均加装有横向减 振器和缓冲器以抑制车体横向振动,为抑制转 向架高速蛇行失稳,在车体和构架之间都设置 有抗蛇行减振器。
轴箱定位形式一般采用干摩擦导柱式定位,该型 定位形式在运行初期能够有较为良好的表现,但 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定位部分部件的磨耗和 松动,造成轴箱定位性能下降较为严重。
第3页/共44页
• 二、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 该类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主要有: ✓中央悬挂装置一般采用空气弹簧加摇动台形式; ✓减振形式上,垂向上设置有轴箱单向油压减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客车轴箱悬挂系统
第二节 客车中央悬挂系统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第四节 轴箱定位参数对系统动力学性能 影响 第五节 中央悬挂参数与系统动力学性能 关系
第1页/共44页
第三节 不同速度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一、普通客车转向架悬挂特点 中央悬挂装置为外侧圆弹簧悬挂,其缺点是在空
• 轮轨脱轨系数和减载率低是为了确保曲线通过 时的安全性,磨耗功率小是为了减轻轮轨间磨 耗,
• 轮对冲角小是为了使得轮对在曲线通过时能够 以径向位置顺利通过曲线。
第11页/共44页
• 1、轴箱定位刚度
• 轴箱纵向定位刚度和横向定位刚度对转向架蛇
行运动临界速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影响
着车辆曲线通过性能。 a.临界速度 b.曲线通过
空气弹簧纵向和横向刚度又称水平刚度,一 般在0.2MN/m左右。
第28页/共44页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但系统的性能不 是各元素性能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的,所 以这种组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获得新的内容,具 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 系、车轮、车身、操纵系统组成。单有发动机只 能发出动力,不会自己行走,但当发动机装在具 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就成为可以行走的汽车, 成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功能就与一台发动机大不 相同。由此可见,研究系统特性应从整体的观点 来看。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而不 是由某一个元素所能代替的。
4. 系统具有功能共性
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流,既可以从外界环境向系统输入或从系统向 外界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任何系 统都具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功能共性。如汽 车系统中把燃料的燃烧热能转换为汽车的行驶 动能,在这一过程中,发动机吸收氧气,而排 除废气。这一过程有能量的交流,也有物质的 交流。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1.2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在我们真实的大千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由一组物 件构成,以一定规律相互联系起来的实体,这就是系 统,自然界就有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大系统,这种 系统是脱离人的影响而自然存在,称为自然系统,还 有如生物、原子内部也构成了自然系统,还有一种系 统是通过人的设计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人工系统,如 生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人工组合和自 然合成的组合系统,如导航系统。 本文主要是研究人工的物理系统及其特性。 如果把汽车的构成看成是一大系统,那么这一系 统应表示为(如图1-1):
一个系统可能由若干个环节组成,画出各环节的 方框图,然后将这些方框图联系起来,就构成了系 统的方框图。因此,方框图是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的图解化 。

汽车系统动力学基础

汽车系统动力学基础
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提 高汽车性能、降低能耗、减少 排放以及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01 掌握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02 了解汽车系统动力学在汽车设计、制造和性能优
化中的应用。
03 掌握汽车系统动力学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稳定性控制技术的效 果评估
某品牌汽车的稳定性控制技术在实际 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比 实验发现,搭载该技术的汽车在湿滑 路面上的操控稳定性明显优于未搭载 该技术的汽车,有效降低了侧滑和失 控的风险。
案例三
轮胎对汽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轮胎是汽车与路面的唯一接触点,它对汽车的操控稳定性、行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和油耗等都有重要影响。
02
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汽车在不 同工况下动态特性的学科,主要涉及 汽车行驶时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 安全性等方面。
概念
汽车系统动力学关注汽车在行驶过程 中所受到的各种力和力矩,以及这些 力和力矩对汽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重要性
提高汽车性能
提升乘客舒适度
通过优化汽车系统动力学特性,可以 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 和安全性,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良好的平顺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乘客 的舒适度,增强乘客的乘车体验。
降低能耗
良好的汽车系统动力学特性有助于降 低能耗,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 少排放。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早期的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轮胎和悬挂系统的 研究上,以改善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06
总结与展望

《汽车动力学》课件

《汽车动力学》课件

风阻系数性 的重要参数
阻力面积:影响 汽车空气阻力的 重要参数
空气动力学中心: 影响汽车行驶稳 定性的重要参数
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优化
空气动力学原 理:流体力学、 空气阻力、升
力等
汽车空气动力 学设计:车身 形状、轮胎设 计、发动机进
气口设计等
03 汽车动力学基本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在 没有外力作用的情 况下,保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二定律:物体受 到外力作用时,其 加速度与外力成正 比,与物体的质量 成反比
第三定律: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
应用:汽车动力学 中,牛顿运动定律 用于分析汽车的加 速、减速、转弯等 运动状态
刚体动力学
刚体动力学定义:研究刚体在力作 用下的运动规律
刚体动力学应用:汽车悬挂系统设 计、汽车转向系统设计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刚体动力学基本方程:牛顿第二定 律
刚体动力学与汽车动力学的关系: 刚体动力学是汽车动力学的基础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性力学的定 义:研究物体 在外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应力
侧向力:轮胎在转弯时产生的侧向力 纵向力:轮胎在加速或减速时产生的 纵向力
轮胎磨损:轮胎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情况
轮胎寿命:轮胎的使用寿命和更换周 期
轮胎噪音:轮胎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 噪音水平
轮胎动力学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轮胎在不同路面、速度、载荷下的动力学特性 实验方法:使用轮胎动力学测试设备,如轮胎测试台、道路模拟器等 实验内容:测量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滚动阻力、侧向力、纵向力等参数 实验结果:分析轮胎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特性,为轮胎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车辆系统动力学是研究车辆运动和控制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车辆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特性和动力学行为。

它涉及到车辆控制、悬挂系统、轮胎力学、车辆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对车辆的设计、开发和安全性能有着重要作用。

车辆运动模型在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常用的车辆运动模型有点模型、刚体模型和多体模型。

点模型点模型是简化的车辆运动模型,将车辆简化为质点,只考虑车辆的整体运动特性,忽略车辆的细节结构和内部力学行为。

虽然点模型失去了对车辆细节的描述,但其简单性使得其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

刚体模型刚体模型是将车辆看作一个刚性物体,不考虑车辆内部部件的变形和变动。

其关注车辆整体的旋转和平移运动状态,通过刚体模型可以研究车辆的稳定性、操控性和安全性能,对车辆动力学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多体模型多体模型是将车辆分解为多个连接的刚体,考虑车辆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多体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车辆的运动特性,并考虑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接触力、悬挂系统的影响等因素,对于研究车辆的运动控制和动力学行为更具有实用性。

轮胎力学轮胎是车辆系统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力学特性对车辆的运动和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

轮胎在车辆运动过程中扮演着传递动力、提供支撑力和提供制动力的重要角色。

轮胎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纵向力学、横向力学和侧向力学。

纵向力学纵向力学研究轮胎在车辆加速和制动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在车辆加速时,轮胎需要传递动力到地面,提供足够的附着力,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

在制动过程中,轮胎需要提供足够的制动力,使得车辆能够迅速停下来。

了解轮胎的纵向力学特性对于车辆的动力学行为分析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横向力学横向力学研究轮胎在车辆转向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在车辆转向时,轮胎需要提供足够的侧向力,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横向力学的研究对于车辆的操控性能分析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侧向力学侧向力学研究轮胎在侧向偏移和滑移过程中的力学行为。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车辆系统动力学资料课件
•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 •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 •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策略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车辆系统动力学概述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车辆系统动力学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主 要涉及车辆的稳定性、操纵性和乘坐舒适 性等方面。
车辆系统动力学优化实例
实例1
某型汽车的稳定性优化,通过优化悬挂系统和车身结构,显著提高 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
实例2
某型卡车的平顺性优化,通过优化驾驶室和货箱的结构,有效降低 了驾驶员在长途运输中的疲劳程度和货物的破损率。
实例3
某型跑车的操控性优化,通过优化车身结构、悬挂系统和制动系统 ,提高了车辆在高速行驶和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操控性能。
03
研究成果与应用
研究人员已经将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 策略应用于实际车辆中,并取得了良 好的控制效果。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与实现
控制算法设计
算法实现方法
算法实现方法包括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 实现、基于实际车辆的实验实现等。
车辆系统动力学控制算法的设计需要考虑多 种因素,如车辆动力学特性、道路条件、驾 驶员行为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 开始进入仿真模拟阶段,通过计算机模拟 来研究车辆的动力学行为。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开 始涉及到安全、控制、智能驾驶等领域。
车辆系统动力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在 汽车领域,还在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 得到应用。
车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车辆动力学基础-概论和理论基础

车辆动力学基础-概论和理论基础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6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7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8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9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70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71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27力学基础
李伟东
28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29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30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31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32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HWs1:采用分
析力学方法(拉
格朗日方程建立
系统动力学模
型),已知条件
与课件中的例题
相同。
李伟东
39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HWs2:采用
牛顿矢量力学
方法建模,已
知条件与课件
中的例题相同。
微振动
李伟东
40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41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0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车辆动力学基础
李伟东
61
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前言常用符号表绪篇概论和基础理论第一章车辆动力学概述第一节历史回顾第二节研究内容和范围第三节车辆特性和设计方法第四节术语、标准和法规第五节发展趋势参考文献第二章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第一节动力学方程的建立方法第二节非完整系统动力学第三节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参考文献第三章充气轮胎动力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轮胎的功能、结构及发展第三节轮胎模型第四节轮胎纵向力学特性第五节轮胎垂向力学特性第六节轮胎侧向力学特性参考文献第四章空气动力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空气的特性第三节伯努利方程第四节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第五节实际气流特性概述第六节空气动力学试验第七节车辆空气阻力参考文献第一篇纵向动力学第五章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第一节动力的需求与供应第二节动力性第三节燃油经济性第四节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第五节制动性参考文献第六章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第一节防抱死制动控制第二节驱动力控制系统第三节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参考文献第七节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第一节扭振系统的激振源第二节扭振系统模型与分析第三节动力传动系统的减振措施参考文献第二篇行驶动力学第八章路面输入及其模型第九章与平顺性相关的部件第十章人体对振动的反应第十一章行驶动力学模型第十二章可控悬架系统第三篇操纵动力学第十三章基本操纵模型第十四章基本操纵模型的扩展第十五章操纵动力学性能及实例分析第十六章转向系统动力学及控制第四篇车辆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第十七章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与软件第十八章 MATLAB环境下的车辆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器设计实例第十九章应用ADAMS软件的多体动力学实例分析。

汽车系统动力学综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综述

汽车系统动力学综述汽车系统动力学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教科书和文献进行了分析,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以及发展趋势做了清晰的阐述。

关键词:系统,汽车,系统动力学1、系统及系统动力学概念1.1 系统“系统“这个名问含义很广,因此对系统的定义很多。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系统作如下定义:“把很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这表明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层次性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或元件组成的事物。

一个大系统往往可以分成几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能分成几个更小的子系统,并且子系统都有与其他系统相区别的特性。

所以如果将大系统分解,可以形成很多层次的结构,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

2、具有整体性系统由许多元素组成,但是系统的性能并不是各个元素性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所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个元素所没有的更高的价值。

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系统、车轮、车身、操纵系等组成的。

如果只有发动机,是不会自己行走的,但当发动机装在具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时,就可以成为能够行驶的汽车。

由此可见,研究系统应该从整体的观点来看。

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的,而不是由某一元素所能代表的。

3、具有目的性是指人工系统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构成的。

目的不同,系统的构成也就不相同:例如货车是为运输货物这一目的而构成的,所以它必须有货箱来装载货物;而客车则是为运输乘客而设计的,所以必须有客箱和座椅,而运货设备就很小或者没有。

4、具有功能共性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并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即可以从外界环境输入或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

例如汽车系统把燃料燃烧所释放的能量转换为汽车的动能,这就是能量的流动。

而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从环境得到信息,加以判断,发出必要的指示信息,以保证汽车安全合理的运动,这就是信息流动。

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论

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论

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论摘要: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汽车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

本文通过对大量教科书和文献进行了分析,对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汽车,系统动力学1系统及系统动力学的概念1.1系统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即单元或要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为同一目的的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

由此可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目的性、具有层次性、具有功能共性、具有整体性。

1.2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的学科。

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问题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学科。

反馈系统就是包含反馈环节与其作用的系统。

它要受系统本身的历史行为的影响,把历史行为的结果回授给系统本身,以影响未来的行为。

如库存订货系统。

2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2.1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就是把汽车看做是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研究,讨论数学模型和响应。

是研究汽车受的力及其与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所有与车辆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包括空气动力学,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即行驶动力学和操作动力学,行驶动力学主要研究由路面的不平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卧以及车轮的运动,操纵动力学研究车辆的操纵性,主要与轮胎侧向力有关,并由此引起车辆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2.2汽车动力学研究内容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运动有关的学科,研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2.2.1纵向动力学纵向或前进运动对于车辆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它们主要代表了运输任务需要的运动。

车辆系统动力学(三合一)

车辆系统动力学(三合一)

2. 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但系统的性能不 是各元素性能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影响的,所 以这种组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获得新的内容,具 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一辆汽车是由发动机、传动 系、车轮、车身、操纵系统组成。单有发动机只 能发出动力,不会自己行走,但当发动机装在具 有车轮的汽车底盘上,就成为可以行走的汽车, 成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功能就与一台发动机大不 相同。由此可见,研究系统特性应从整体的观点 来看。系统的性能是由其整体性能为代表,而不 是由某一个元素所能代替的。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 1.2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1.1 系统与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在我们真实的大千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由一组物 件构成,以一定规律相互联系起来的实体,这就是系 统,自然界就有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大系统,这种 系统是脱离人的影响而自然存在,称为自然系统,还 有如生物、原子内部也构成了自然系统,还有一种系 统是通过人的设计而形成的系统,称为人工系统,如 生产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通信系统;人工组合和自 然合成的组合系统,如导航系统。
3. 把驾驶员作为一个主动因素考虑到汽车 系统中去组成一个人-机-地面系统来加以 研究 ;驾驶员在车辆系统运动中的调节作用,
可以用图1-3来表示。汽车系统动力学就是 研究人-车系统中,人和车辆作用的相互匹 配问题;
4. 强调系统之间的联系,研究系统间的相 互作用。众所周知,汽车可分为若干个子系 统,如传动系、转向系、悬架系等,这些系 统在汽车运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3. 系统具有目的性
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人工设计系统而言, 而不是指自然系统(例如银河系)。系统的目 的性是指人工系统是为了某一个大目的而构 成。目的不同,系统的构成也就不同。例如, 货车的功能就是为了运输货物这一目的而构 成,它必须有货箱以装载货物,而客车则是 为了运输乘客而设计,因此,车厢内必须有 供乘客使用的座椅,而运输货物就退居次要 位置或取消。所以,在设计中必须研究系统 整体目的,才能正确选择个元素的构成。

汽车系统动力学精选全文

汽车系统动力学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汽车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范围及其发展方向。

答:内容和范围:严格地说,车辆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车辆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如发动机、传动、加速、制动、防抱死和牵引力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因素)外,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即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

行驶动力学主要研究由路面的不平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仰以及车轮的运动;而操纵动力学研究车辆的操纵特性,主要与轮胎侧向力有关,并由此引起车辆的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共同推动了现代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随着各种底盘控制系统在车辆中应用的增长趋势及各功能控制系统集成程度的日益提高,车辆动力学在未来车辆控制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将愈加重要,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将在车辆主支控制、车辆多体动力学和向“人—车—路”闭环系统的扩展等方面有所体现。

2汽车空气阻尼及怎么样降低汽车空气阻力。

答: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在行驶方向上的分力成为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是×sc w v2空气对前进中的汽车形成的一种反向作用力,它的计算公式是:F D=116其中v为行车速度;s为汽车横截面面积,c w为风阻系数。

空气阻力跟速度成平方正比关系,也就是说:速度增加1倍,汽车受到的阻力会增加3倍。

因此高速行车对空气阻力的影响非常明显,车速高,发动机就要将相当一部分的动力,或者说燃油能量用于克服空气阻力。

换句话说,空气阻力小不仅能节约燃油,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条件下,还能达到更高的车速。

空气阻力的大小除了取决于车的速度外,还跟汽车的截面积s和风阻系统c w有关。

通过改善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比如变化尾翼、底盘罩、前部进风口和轮毂帽,都能降低风阻系数。

而降低车身高度,等于减小了截面积,或使车身更多地着盖住轮子,也有利于降低空气阻力。

3描述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系统动力学概论
摘要: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汽车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

本文通过对大量教科书和文献进行了分析,对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统,汽车,系统动力学
1系统及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1.1 系统
系统是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即单元或要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为同一目的的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

由此可知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目的性、具有层次性、具有功能共性、具有整体性。

1.2 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的学科。

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问题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学科。

反馈系统就是包含反馈环节与其作用的系统。

它要受系统本身的历史行为的影响,把历史行为的结果回授给系统本身,以影响未来的行为。

如库存订货系统。

2 汽车系统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2.1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就是把汽车看做是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研究,讨论数学模型和响应。

是研究汽车受的力及其与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所有与车辆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包括空气动力学,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即行驶动力学和操作动力学,行驶动力学主要研究由路面的不平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卧以及车轮的运动,操纵动力学研究车辆的操纵性,主要与轮胎侧向力有关,并由此引起车辆侧滑、横摆和侧倾运动。

2.2 汽车动力学研究内容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运动有关的学科,研究内容可按车辆运动方向分为纵向、垂向和侧向动力学三大部分。

2.2.1 纵向动力学
纵向或前进运动对于车辆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它们主要代表了运输任务需要的运动。

特别地,车辆的纵向性能主要取决于由其驱动系统产生的运动与所能实现的驱动性能。

纵向动力学研究车辆直线运动及其控制的问题,主要是车辆沿前进方向的受力与其运动的关系。

按车辆的工况不同,可分为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两大部分。

行驶动力学主要研究由路面的不平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垂向力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俯仰以及车轮的运动;而操纵动力学研究车辆的操纵特性,主要与轮胎侧向力有关,并由此引起车辆侧滑、横滑和侧倾运动。

2.2.2 行驶动力学行驶动力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建立考虑悬架特性在内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而分析这些动力学问题的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应该是具有七自由度的整车系统模型。

将行驶动力学问题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的行驶动力学问题即“主要行驶舒适性问题” 。

然而,主要行驶舒适性研究还无法将所有的行驶震动特性完整而真实地描绘出来,实际中还有大量其他因素影响着乘员对乘坐舒适性的主观评价,包括对约15Hz 以上的高频震动的响应、更高频率范围内的震动噪声问题、悬架系统中橡胶村套的影响、对路面的阶跃凸起等路障的纵向冲击的响应以及人体对震动的响应等。

目前,几乎还没有办法用数学解析模型来准确的预测这些影响,这类问题常归结为“次级行驶舒适性问题” 。

对次级是、行驶舒适性问题,通常需要人的主观设计,例如路面凹坑离散输入对悬架系统震动噪声响应的评价,一般会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轮胎在路面输入处变形时的动态响应、纵向和垂向的悬架非线性动力学性能以及驾驶员的响应特性。

2.2.3 操纵动力学由于轮胎的重要性,因此操纵动力学建模中必须要与轮胎模型精度相吻合,否则建立的操纵模型将失去意义。

分析车辆操纵特性可以从最基本的两自由度车辆模型入手,该模型中,车辆向前的速度被假定为恒定的,而两个变量分别是车辆的侧向速度和横摆速度。

经过对基本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得到一个关于车辆操纵特性的基本概念,即车辆的“不足或过度转向” 特性。

考虑到实际设计中的可用性,模型中至少应包括车身的横摆、侧倾和
侧向运动,悬架的运动学效应,悬架系统特性,转向系统的影响等。

在高速直线行驶时,还包括空气阻力和力矩。

尽管线性模型已经在操纵性能定量分析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对非线性域和非线性联合工况,则通常需要采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以求解这些非线性方程。

3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3.1 研究方法
解决任何一个系统问题的首要步骤就是把时间问题抽象,并转变为简化的模
型。

抽象是通过一种思维区分出现象的本质而抽出其中非本质和次要的性质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抽象的基础上就要建立表达系统行为的物理或者数学的模式,即所谓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模型的分类:
3.1.1. 比例的物理模型即模型和实物的物理本质相同,仅在形状和尺寸上有差距。

尺寸比例为1:
1的称为足尺模型,如风洞实验中的汽车模型,用以预测空气动力学性能。

模型即使
尺寸与原物相同也只能称模拟,因为它在结构上进行了简化,只对研究中主要特征按原型制造,而其他部分加以简化,以利于制造、节省成本,突出主要矛盾。

其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整体的物理性能,并能做种种记录、摄影等,且能清楚一些次要因素的干扰,故能准确的预测系统的性能和参数间的关系。

3.1.2. 数学等效模型
在工程上发展不同物理系统,其动态行为的数学形式是相同的。

不同系统的行为可用等效的常系数微分方程来描绘。

这就使我们可能用一种系统来模拟另一系
统,如用电力系统模拟机械系统。

3.1.3. 数学模型这种模型比实物模型、模拟模型更为抽象,但是在实物和数学模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它建立了一组法则或运算,从而将一个或多个元素(运算对象)与运动结果联系起来。

这种数学模型有多种表示方式:
(1)各种数学方程式(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差分方程)。

这些方程式形式服从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其动态特性和响应常用微分方程。

(2)用数学与逻辑符号建立符号模型—方块图。

它反映了信息传递因果关系。

(3)用能量键、功率流建立模型。

这种方法是利用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必然传递功率这一事实,使各种不同系统(液压—机械—电力)的描述统一起
来。

而功率的表现形式可以不同。

3.2 理论基础
在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中,主要的理论基础有分析力学,分析力学是从能动量观点建立起来的,它利用广泛坐标作为独立参数来描述系统的运动,另一方面应用达朗贝尔原理将静力学中的虚位移原理推广到动力学问题中去,从而建立动力学普遍方程式,由此出发推导出可广泛应用的拉格朗日方程来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

用分析力学的方法可以较严格地阐明有限自由度体系振动的普遍规律和计算方法,而且所得的规律可推广于无限自由度体系。

另外,线性系统理论和现代控制系统理论,概率论及其分支随机过程以及人体工程学等也都是其理论基础。

4.汽车系统动力学发展趋势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由被动元件设计转变为采用主动控制来改变汽车动态
性能。

随着多体动力学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汽车系统动力学成为汽车CAE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朝着与电子和液压控制、有限元分析技术集成的方向发展。

4.1 汽车主动控制
汽车控制系统的构成都将包括三个部分,即控制算法、传感器技术和执行机构的开发。

而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规律则需要控制理论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紧密结合。

4.2 多体系统动力学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对一个由不同质量和几何尺寸组成的系统设施加一些不同类型的连接元件,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合适自由度的模型;然后,软件包会自动产生相应的时域非线性方程,并在给定的系统输入下进行求解。

系统方程可以写成这样一个通式:MX=F(式中M表示一个系统参数矩阵,F为所有外力的矢量)。

4.3 “人—车—路”闭环系统和主观与客观的评价采用人—车闭环系统是未来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趋势。

作为驾驶者,人既起着控制器的作用,又是汽车系统品
质的最终评价者。

假如表达驾驶员驾驶特性
的驾驶员模型问题得到解决后,“开环评价”与“闭环评价”的价值差别也许就不存在了。

因此,在人一车闭环系统中的驾驶员模型研究,也是今后汽车系统动
力学研究的难题和挑战之一。

初驾驶员模型的不确定因素外,就汽车本身的一些动力学问题也未必能完全通过建模来解决。

目前,人们对汽车性能的客观测量和
主观之间的复杂关系还缺乏了解,而汽车的最终用户是人。

因此,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者而言,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可能会是对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喻月,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郭孔,辉著.汽车操纵动力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汽车定型与通用试验方法标准汇编[M].天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1994.
[4] 唐,岚,李涵武.汽车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