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自我认知的五个维度
自我认知的五个维度一、情绪认知情绪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了对自己情绪的辨别、理解和处理能力。
情绪认知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情绪觉察: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注意身体的反应和情绪的表达。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时,我们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手汗等身体反应。
2.情绪识别:学会辨别不同的情绪,例如愤怒、悲伤、喜悦等。
只有当我们能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它们。
3.情绪表达: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将情绪压抑或过度发泄。
适当地表达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解决问题。
4.情绪调节: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情绪的平衡和稳定。
情绪调节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实现,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运动等。
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认知和理解的能力。
它包括了对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指导。
自我认知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自我评价: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这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馈来实现。
2.自我探索: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这可以通过尝试新事物、参加各种活动等来实现。
3.自我反思: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思考自己的决策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等。
这可以通过写日记、与他人的交流等来实现。
4.自我管理: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达到个人目标和价值观。
这可以通过制定计划、设立目标等来实现。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了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意图等方面的认知。
社会认知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他人观察:学会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从中获取信息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自我意识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我意识是指人类意识对于自己的存在和自我认知的一种能力。
它是我们认识自己和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能力。
通过自我意识,人们能够觉察自己的思维、感受和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和分析。
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它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意识体验。
自我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大脑的发育和对外界的感知。
它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深化。
自我意识具有多个维度,包括身体自我意识、心理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等。
身体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体存在的认知和感知,包括自己的身体形态、感官以及运动能力等。
心理自我意识则关乎我们对自己思维、情感和意识状态的认知,能够反思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而社会自我意识则是指我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关系和身份的认知。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促进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通过自我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自己。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并产生共鸣和理解。
在当今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评判和影响。
因此,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对于我们优化自身发展、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自我意识也是培养创造力和适应力的关键,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个体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塑造未来的社会。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我意识的例子。
主题班会:了解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策略与手段
认知重构
通过认知重构,改变个体对事 件和情境的看法,从而调整情
绪反应。
情绪调节技巧
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 思考、自我暗示等技巧,帮助 个体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 绪。
社交支持
与亲朋好友分享情绪,寻求他 们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减轻 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寻求专业帮助
当情绪问题严重时,寻求心理 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评估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 态。具体标准包括认知正常、情感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 整等。
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
评估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和心理测验等 。自我评估是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他人评估 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心理测验则可以更科学地评估个体 的心理健康水平。
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积极情绪
情绪调节
积极情绪如快乐、满足和爱等,可以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增强彼此 的信任和亲密感。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适应不同的 人际关系场景,是维护良好人际关系 的重要能力。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如愤怒、焦虑和恐惧等,可 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导致 冲突和疏远。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 Nhomakorabea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与规划
深化情绪认知
学生们将继续深入了解情绪,包括情绪 与认知、行为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认
知重构来改变情绪。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将建立更加 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
长和社会适应。
情绪调节技能应用
学生们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情 绪调节技能,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 力。
自我意识情绪_人类高级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_人类高级情绪自我意识情绪: 人类高级情绪引言:自我意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重要区别之一。
人类拥有自我意识情绪,这是我们作为高级生物的证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与特征自我意识情绪是指人类具备意识自身存在的情绪状态。
相比于简单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喜悦等,自我意识情绪更为复杂、深刻。
它通过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评估产生。
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包括:1. 内省:人类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并对其进行评估。
这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状态并理解它对我们的影响。
2. 自我评价:我们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来感受到自尊心的满足或挫败。
这种评价不仅基于外界的反馈,还基于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
3. 社会比较: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确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第二部分:自我意识情绪的意义1. 自我理解:自我意识情绪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通过内省,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满足这些需要。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2. 社会适应:自我意识情绪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更加敏感和灵活。
通过社会比较,我们能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采取适当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情商提升:自我意识情绪是提高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进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第三部分:培养自我意识情绪的方法1. 内省与反思:通过日常的反思和内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可以尝试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思考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和影响。
2. 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情绪波动是培养自我意识情绪的关键。
这意味着要善待自己、尊重自己,并对自己的情绪给予认可和理解。
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二)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内容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自我意识不是与其他心理活动并行或独立的,而是统领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并渗透其中,对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控作用。
自我意识的内容: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特征、衣着、体能、性别、风度、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豪、自卑等体验和调节。
例如,“我身高1.60米,体重55公斤,是个矮个子,自小体弱多病,我感到很自卑,现在,我发奋读书,希望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功,做个‘高个子’。
”2.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和为了实现自己目标而进行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例如,意识到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国籍、民族、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等。
社会自我是随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各种社会角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态度、理想以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例如,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的快乐、舒畅、忧虑和压抑等。
心理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核心,它使个体根据需要,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观念。
二、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1.现实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对现实的自己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生理特点、行为特征、人格特点以及性别、种族、角色特点等等。
现实自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
自我意识情绪_人类高级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_人类高级情绪自我意识情绪: 人类高级情绪引言:人类是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生物之一,其高级智慧之处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上,还表现在其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上。
自我意识情绪是人类独有的情绪体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发展而产生和加强。
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产生机制以及其在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道德判断中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与特征自我意识情绪是指对自身存在、表象和关于自己的情感经验的认知。
它是一种高级情绪,与低级情绪(如快乐、愤怒、悲伤等)不同,自我意识情绪更注重对自我的认知和自我价值的评估。
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包括:一是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意识情绪要求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与表象进行观察和评估,以便区分自我与他人。
二是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自我意识情绪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和价值进行评估,进而形成自身的自尊、自信等情绪体验。
二、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机制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需要个体能够认知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和思维等要素,并将其与他人和环境进行比较。
研究表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扣带皮层是自我意识情绪的重要区域。
这些脑区负责处理自我信息的加工和情感的调节,起到连接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的桥梁作用。
同时,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内啡肽等也参与了自我意识情绪的调节,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以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三、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情绪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在与他人交往时,个体需要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体验的比较来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与对方进行情感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我意识情绪提供了个体评估和调节自身行为的依据。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他人的期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自我意识情绪通过对自我行为的评估,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简述自我意识的概念
简述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具体来说,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认知与评价。
它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觉、情绪、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也包括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开始于婴儿期,并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不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同时,自我意识也可以帮助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此外,自我意识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成长,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它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调节情绪和行为,促进自我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努力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我观察认知情绪的关键步骤
自我观察认知情绪的关键步骤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
而自我观察认知情绪则是管理和控制情绪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自己情绪的观察和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下面将介绍自我观察认知情绪的关键步骤。
1. 意识到情绪的存在首先,自我观察认知情绪的第一步是意识到情绪的存在。
这意味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知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无论是喜悦、愤怒、焦虑还是悲伤,都需要被意识到并接受。
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时,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认知和处理。
2. 探究情绪背后的原因第二步是探究情绪背后的原因。
每种情绪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外部事件触发,也可能是内心深处的信念和价值观引起。
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反应,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观察身体反应除了情绪表现在心理上,它还会通过身体反应来体现出来。
第三步是观察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等。
这些身体信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及时采取调节措施。
4. 用语言描述情绪将情绪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认知情绪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四步是学会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我感到沮丧”、“我感到焦虑”等。
通过将情绪具体化并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5. 寻找情绪调节策略最后一步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策略。
每个人面对不同情绪时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运动、冥想、与朋友交流等。
通过尝试不同的调节策略,并观察其效果,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和调节情绪。
总之,自我观察认知情绪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意识到情绪、探究原因、观察身体反应、用语言描述以及寻找调节策略这五个关键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并建立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自我观察认知情绪,迈向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自我意识情绪是一种单一意识实体形成的情绪,由自我意识活动调节并相互影响而形成,在感知和行为等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自我意识情绪的本质是情绪的外部表现,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而且有助于个体在生活重要决策中做出决定。
本文尝试从概念、特征及自我意识情绪模型等方面探讨自我意识情绪,以帮助改善个体的情绪体验并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识情绪。
一、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自我意识情绪分为客观性情绪和主观性情绪。
客观性情绪侧重于对特定对象或者某种情况的评价,而主观性情绪则是自我意识活动的表达,如认知、情感或行为的表现。
它的生成是由一系列的自我意识活动调节并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包括情绪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态等。
它还受到个体的个性、属性、价值观、动机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主要有三个:一是动态性。
自我意识情绪和行为表现是变化的,随着个体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是稳定性。
当个体处于稳定的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体验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稳定。
三是强度。
自我意识情绪的强度由几个方面决定,如表达形式、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自我意识情绪模型自我意识情绪模型包括自我调节理论、自我中心的情绪模型和自我意识情绪模型等。
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自我意识活动的结果,主要概念包括“情绪积极性”、“情绪负性”、“情绪重负荷”、“情绪调节”和“情绪整合”等,用于描述自我意识活动的复杂变化过程和表现形式。
自我中心的情绪模型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自我意识活动的动机和行为结果都基于自我。
自我意识的情绪变化由多个系统协同作用而形成,其中主要的有自我期望、自我评价等。
自我意识情绪模型强调,自我意识情绪不仅与自我意识活动有关,还与其他认知及生理活动有关,如认知调节、情绪管理、情绪调节等,自我意识情绪与行为表现的关系也是一种自我意识活动的调节。
四、总结自我意识情绪是一种单一意识实体形成的情绪,它受到个体性格、属性、价值观、动机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自我意识活动调节并相互影响而形成,主要特征是动态性、稳定性和强度。
自我情绪分析
自我情绪解析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变化模式,是人们对感知到的、具有个人意义的情景的反应,包括生理唤醒、主观感觉、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1.生理唤醒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
例如,人在焦虑状态下,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这就是情绪的生理唤醒。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种生理变化使得我们产生独特的情绪体验,它受人的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自主神经系统又不受人的意识所控制。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愿意,情绪产生时都会伴随着相应的生理反应。
从生理角度看,情绪的产生与身体的生理反应紧密相连。
当情绪出现时,大脑会发出信号,促使身体分泌各种激素。
例如,在感到恐惧时,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让身体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
2.主观感觉情绪产生时必然会反映在人的知觉上,反映到人的意识中,从而形成不同的内心体验。
例如,中午食堂师傅多给你一勺菜,你会很高兴;被别人欺骗愚弄,你会很愤怒;亲人离世,你会很伤心;一个人独自走在荒凉的小路上时,你会感到恐惧。
正是因为情绪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所以在研究情绪或了解他人感觉的时候,通常会使用自我报告的方法。
3.认知过程复杂多样的情绪的产生离不开认知过程的参与,具体表现在我们如何解释特定的事件或情境对个人的意义,对某一事件及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情绪的性质及产生与否。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哭婆婆变成笑婆婆”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总是坐在路口哭,因为她有一个大女儿卖雨伞,还有一个小女儿卖布鞋。
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雨伞的大女儿生意不好,下雨天又操心卖布鞋的小女儿,整天伤心落泪,人们都叫她“哭婆婆”。
有个禅师知道了,就告诉她说:“下雨天你要想到卖雨伞的大女儿生意好,大晴天要想到卖布鞋的小女儿生意好,你就高兴了。
”老婆婆顿悟,从此路口就有了一个“笑婆婆”。
自我意识情绪
本文来至小高:1自我意识情绪的理论观点1.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Darwin早在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指出:“儿童在三岁左右就会出现自我意识,害羞、内疚和羞耻等情绪伴随着意识的出现而产生。
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类情绪的反应,更是对他人是如何看待我们自身这个问题的一种反应。
”Lewis(1997;2003)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近年来情绪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它与基本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基本情绪相比,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是一种对自我逐渐产生认识,并通过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而产生的情感,它在情绪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2]。
Tracy和Robins(2004)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一种特殊情绪类型,它包含内疚(guilt)、羞耻(shame)、尴尬(embarrassment)、妒忌(jealousy)、自豪(pride)等。
总之,自我意识情绪是由自我(self)参与的一种更高级的情绪,这些情绪关系到对自我意识的伤害或增强,因此统称为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
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2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的关系基本情绪有比较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而自我意识情绪缺乏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并有更加复杂的情绪识别系统。
Ekman等人指出对于快乐、恐惧、悲伤、生气、厌恶、吃惊这6种基本情绪,通过面部表情就可以被识别出来,但对于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仅通过面部表情未必都能识别出来,它需要一些非面部表达成分的参与。
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的表达不仅含有面部的情绪信息,还要有身体的动作、头部的运动、胳膊的姿势等等。
Tracy 和Robins等人研究表明单独呈现出自豪的面部表情的图片,被试分辨不出来是哪种情感,只有在展示出完整的上半身图片,包括向上伸展的胳膊的姿势,微微扬起的额头,面部微笑的表情,综合这些信息自豪感才能被识别出来。
第六章 自我意识
(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报认可、 肯定的态度。 是否悦纳自己是个体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 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一个人是以积极的 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 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
(三)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 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 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 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 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 现实 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改变自 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
第六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自我意识的理论(自学)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自学)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 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1.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 评价基础上,形成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 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
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
成功体验(success experience)与失败体验 (experience of failure)一般与工作是否 取得成功有关,但它们还决定于自己的期望 水平,这就是说,客观的我所取得的成绩虽 然已达到了社会的水准之上,但能否产生成 功体验,还要看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要求, 即期望水平。
自我同一性←→自我混 乱
亲密感←→Leabharlann 独感 关心后代←→自我关注 完美感←→失落感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 方向肯定
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分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分析与发展引言: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个体对自身存在、身份和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自我意识的分析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主观感知和认知,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状态、行为和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核心特征是主体性和反身性,即个体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逐渐形成。
在早期发展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
随着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形成自我概念。
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
三、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一个具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然而,过度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进而引发自卑感或自大感。
因此,个体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比较和交流,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任务。
个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培养自我观察和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和评价。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和参与艺术活动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从而提高自我意识的深度和广度。
结论:自我意识的心理学分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它关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特征、发展过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培养与提升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促进其全面的心理成长。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个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自我调节成为了人们在应对压力和挑战时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则是一种帮助个人实现心理平衡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从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定义、五个步骤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定义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是指个人通过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调整等方式,以达到心理平衡和积极情绪的一种模型。
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工具,通过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观察和反思,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五个步骤1.自我意识:首先,个人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认知。
这包括对当前情绪的分析、对自己行为的评估等。
个人可以通过记录日记、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来提高自我意识。
2.情绪管理:在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个人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包括积极应对负面情绪、寻找情绪的调节途径等。
个人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认知重构:个人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认知。
认知重构是指通过审视和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个人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开放式问题、寻找证据来改变自己的认知。
4.行为调整:在认知重构的基础上,个人需要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目标、制定行动计划、积极面对挑战等。
个人可以通过制定小目标、制定时间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目标等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反馈与调整:在实施行为调整后,个人需要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
这包括对自己行为的评估、对目标的调整等。
个人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行为和反馈、与他人交流反馈等方式来进行调整。
三、自我调节常识模型的应用场景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作中,个人可能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通过自我调节常识模型,个人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调整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意识情绪的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情绪的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情绪是指个体在觉察自我存在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与情绪体验之间的交互作用。
自我意识情绪不同于一般的情绪体验,它源于对个体与自己的存在和身份的思考,并与情绪的产生与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个体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反思和觉察,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自身的情感状态,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节。
这种反思和觉察帮助个体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情绪,进而根据情绪的特点和影响,选择相应的应对策略和行为。
自我意识情绪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评估和情绪调节三个主要方面。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察觉和意识,它要求个体能够细致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体验,包括情绪的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情绪评估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理解,即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解释和评价。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和控制,以获得更好的情绪体验和应对现实环境的需求。
自我意识情绪的存在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和内省能力密切相关。
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个体对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也逐渐加深和明确。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个体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和评估自身情绪,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并对情绪做出更加合理和适应的反应。
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使个体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还使个体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自我意识情绪的探索和调节,个体能够提高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的自主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解决情绪困扰,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而在实际生活中,个体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自我意识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这可能包括情绪识别训练,情绪智力的培养和交流沟通的提升等。
通过这些努力,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我意识情绪,从而更好地实现情绪和生活的平衡。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觉察自我存在和自身特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自我意识情绪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情绪名词解释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身份和思维状态的主观认识和体验。
它涉及了我们对自己的个体特点、情感、价值观和目标的认知和感知。
意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活动,是人类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种感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它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和思维者。
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事物或情况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反应。
情绪可以是积极的(如快乐、幸福)或消极的(如恐惧、悲伤),它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自我意识情绪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情绪的相互关系。
当个体对自己的感受、情绪和行为产生觉察和反思时,就会形成自我意识情绪。
它包括对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和情绪调节的认识和理解。
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反应和行为动机,并促使个体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自我意识情绪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情绪共鸣密切相关,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意识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目录1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 - 4 -1.1 自我意识情绪的定义................................................................................................... - 4 -1.2 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条件........................................................................................... - 6 -2 自我意识情绪的功能.............................................................................................................. - 6 -2.1自我调节功能................................................................................................................ - 7 -2.2 个体社会化功能........................................................................................................... - 7 -2.3 道德功能....................................................................................................................... - 7 -2.3.1 道德内化功能.................................................................................................... - 7 -2.3.2 道德反馈功能.................................................................................................... - 8 -2.3.3 道德动机功能.................................................................................................... - 8 -3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和发展理论.......................................................................................... - 8 -3.1 自我意识情绪发生的递进模型................................................................................... - 9 -3.2 自我意识情绪发展的动态网状模型......................................................................... - 10 -3.2.1 动力组成系统中的3个主要的成分过程...................................................... - 10 -3.2.2 动态情绪家族的自我组织.............................................................................. - 10 -3.3 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 - 11 -3.3.1 生存目标关联(survival goal-relevance) .................................................. - 12 -3.3.2 对自我的关注:自我表征激发...................................................................... - 12 -3.3.3 身份目标关联(identity-goal relevance) ................................................... - 12 -3.3.4 身份目标一致性.............................................................................................. - 13 -3.3.5 内归因:事件的发生是否与我有关.............................................................. - 13 -3.3.6 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 - 14 -4 自我意识情绪的种类............................................................................................................ - 14 -4.1 自豪............................................................................................................................. - 14 -4.1.1 自豪的定义...................................................................................................... - 15 -4.1.2 自豪的结构...................................................................................................... - 15 -4.1.3 自豪的发展阶段.............................................................................................. - 17 -4.1.4 自豪的任务范式.............................................................................................. - 18 -4.2 羞愧............................................................................................................................. - 18 -4.2.1 羞愧的成分和概念.......................................................................................... - 18 -4.2.2 羞愧的发展阶段.............................................................................................. - 20 -4.2.3 羞愧的任务范式.............................................................................................. - 20 -4.3 内疚............................................................................................................................. - 21 -4.3.1 内疚的概念和理论.......................................................................................... - 21 -4.3.2 内疚的发展阶段.............................................................................................. - 21 -4.3.3 内疚的任务范式.............................................................................................. - 22 -4.4 尴尬............................................................................................................................. - 22 -4.4.1尴尬的概念............................................................................................................... - 22 -4.4.2尴尬产生的理论模型............................................................................................... - 23 -4.5 内疚、羞愧、尴尬的区别......................................................................................... - 25 -4.5.1 内疚和羞愧...................................................................................................... - 25 -4.5.2 羞愧和尴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wis 等人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绪。
初级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和惊奇 , 这些情绪出现在婴儿早期阶段。
随着婴儿的发展 , 对自我的理解出现 , 次级情绪随之产生。
这些次级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内疚、羞愧、自豪和嫉妒 ,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自我参照性行为———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1]。
这种次级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
相对于初级情绪 ,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 但是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除了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外 , 神经成像技术和反应时法也是自我意识情绪新的研究方法。
文章概述了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 , 并重点介绍自我意识情绪的两个重要模型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特征Lewi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 (次级情绪与基本情绪 (初级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同基本情绪相比 , 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 , 是一种以自我参照行为的出现为前提 , 并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 , 它在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 [2, 3]。
Tracy 和 Robin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一种特殊情绪类型 , 它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 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自我意识情绪同基本情绪相比 , 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首先 , 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觉察 (self -Awareness 和自我表征 (self-Representations 过程的卷入。
尽管基本情绪 , 如害怕、悲伤等也能并经常有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 , 但并不是必须的。
而自我意识情绪则要求必须要有这些过程的参与。
自我包括活动中的自我觉察的我 (I 和作为客体表征的我 (me 。
这两种复杂的自我过程共同作用使自我评价成为可能 , 自我意识情绪得以发生。
当人们能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 或没有遵守规则进行时 , 人们才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绪 , 如自豪、羞耻。
如果事件没能激发出自我评价过程 , 这时可能会产生基本情绪 , 但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
因此 , 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特征是要求具有稳定的自我表征能力 , 并对这些表征进行关注 (如自我觉察、自我反思 ,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评价。
其次 , 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要迟于基本情绪。
研究表明 , 婴儿在生命最初的九个月里 , 已经可以表达出大多数的基本情绪 , 而对自我意识比较宽泛的感觉(如尴尬的早期阶段 , 直到 18~24个月时才会产生。
更为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 , 如羞耻、内疚和自豪 , 大约要在三岁末时才会出现 [2]。
关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晚于基本情绪 , 有一种解释是自我意识情绪要求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和稳定的自我表征的形成。
而自我觉察确实是在 18~24个月时才会逐渐发展出来的 , 这也正是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 , 支持了该解释 ; 此外 , Kochanska 、Gross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李湘兰陈传锋(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宁波 315211摘要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 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次级情绪。
自我意识情绪有两个重要的模型 , 一般发展模型和加工模型。
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模型认为 , 初级情绪最先产生 , 而后自我参照的认知能力发展了 , 才能产生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尴尬、同情和嫉妒 , 对标准和规则的认知能力出现后 , 才能产生第二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自豪、羞愧和内疚。
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认为 ,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过程包括生存目标关联性的评估 , 自我关注和自我表征形成 , 身份目标关联性的评估 , 身份目标一致性的判断 , 场所归因和整体性、稳定性归因的判断等过程。
目前自我意识情绪模型还停留在假设阶段 , 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自我 ; 自我意识情绪 ; 发展模型 ; 加工模型心理研究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0, 3(2:27-32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 (课题批准号 :BHA090029 资助通讯作者 :陈传锋 , 男 , 教授 , 博士。
Email:chencfsf@27Lin and Nichols 发现那些在 18个月时相对较早地发展出自我认知的孩子 (包括镜像自我认知和语言的自我描述 , 在 33个月时犯了过错后 (譬如损坏玩具更可能产生内疚的行为表现 [5]。
另一种解释是儿童必须首先明白和理解社会的规则和要求 , 从而决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社会适应性行为 , 并且明白要遵守这些标准和规则 , 因为他们的行为将按照这些规则受到他人的评价。
当儿童开始发展出精细的心理理论 , 他们知道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 (通常是指父母或抚养者 , 会从外在的评价角度来观察他们。
当儿童发展出了自我觉察能力时 , 外部的评价 (如我把牛奶弄洒了 , 妈妈很不高兴就会被内化 , 转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 (如我把牛奶弄洒了 , 我很不开心 , 这样的转化对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儿童的成长 , 他们对外部的标准依靠越来越少 , 更多的是依靠自我内化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
如当年龄较小的儿童谈论他们羞耻和内疚的体验时 ,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人的反应 (如我担心人们可能会不再喜欢我 ; 而大一点的儿童则会用自己的标准对事件做出评价 (如我是愚蠢的 [4]。
第三 , 自我意识情绪服务于社会需要。
情绪的产生源于自然选择 , 具备两大基本功能 , 促进生物存活和制定生存目标与社会目标。
作为社会性动物 , 社会目标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 但是达到社会目标与达到直接的生存目标相比 , 需要更为间接的中间调节过程。
基本情绪服务于生存目标和社会目标。
例如 , 恐惧导致个体逃避危险 , 从而增加了存活的概率 ; 但是恐惧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社交性的礼貌行为 , 促使个体和其他人们相处以达到社会目标。
相反 , 自我意识情绪只促进特定的社会目标。
自我意识情绪只会出现在具有复杂社会等级变化的物种中。
生存和繁殖取决于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 包括双重的、三重的或者团体合作 , 欺骗 , 对欺骗的侦查 , 团体内部的竞争和团体间的竞争。
自我意识情绪可能在具有复杂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觉察的物种中出现 , 以激发社会动力必要的行为。
同样的 , 自我意识情绪会激发行为 , 以促进社会等级的稳定性 , 巩固社会地位。
例如 , 研究者发现尴尬和羞耻具有缓和的功能 , 内疚促进公共关系 , 自豪则建立主导权[6]。
具体地说 , 羞耻的表达可能引起别人的原谅和同情 , 自豪的表达可以促进社会地位。
第四 , 自我意识情绪没有独特的、普遍被认可的面部表达系统。
Ekman 等人于 2003年指出对于快乐、恐惧、悲伤、生气、厌恶、吃惊这 6种基本情绪有比较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 [7]。
而自我意识情绪缺乏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 , 并有更加复杂的情绪识别系统。
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的表达不仅含有面部的情绪信息 , 还要有身体的动作、头部的运动、胳膊的姿势等等。
Tracy 和 Robins 等人研究表明 , 单独呈现出自豪的面部表情图片 , 被试分辨不出是哪种情感 , 只有展示出完整的上半身图片 , 包括向上伸展的胳膊的姿势 , 微微扬起的额头 , 面部微笑的表情 , 综合这些信息 , 自豪感才能被识别出来 [8]。
最后 , 自我意识情绪比基本情绪有更加复杂的认知活动 , 这些情绪要求形成稳定的自我表征、自我觉察、用社会的标准评估自我的能力 , 并能对情绪做出归因。
关于是自我对结果负责 , 还是他人对结果负责 , 自我觉察的一个主要的标志是镜像自我认知。
Lewis 等人的研究表明 , 这种认知能力至少要到婴儿 18个月时才会明显地显现出来 , 而更复杂的自我理解、自我归因要到 2.5~3岁时才会出现。
2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模型和加工模型2.1Lewis 提出的一般发展模型一般发展模型由 Lewis 最先于 1989年提出 , 主要介绍了人类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 , 初级情绪出现。
兴趣、快乐、痛苦和厌恶一般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即可出现 , 愤怒一般出现于 4个月 , 而惊奇则于 6个月时出现。
当给予合适的诱发环境 , 惊奇、愤怒、恐惧和悲伤可以在出生 10周的婴儿中发现。
第二阶段 , 自我参照行为出现。
自我系统在出生后的两年内发展起来。
先是出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认知 , 随后是 8个月左右出现的客体永恒认知 , 这种客体永恒的认知一般到 18个月时达到稳定水平。
自我参照行为具有一定的发展脉络 , 并于 15~24个月时产生。
这些认知技能的产生和巩固为第三阶段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自我意识情绪是以自我参照行为为特征的一组情绪。
自我参照的认知能力发展了 , 才能产生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尴尬、同情和嫉妒。
这些情绪大概在 24个月时出现。
同时 , 儿童认识到了社会世界的其他方面 , 包括情绪图式和行为准则 , 这时 , 第二级自我意识情绪产生 , 包括自豪、羞愧和内疚。
如图 1所示。
心理研究 282.2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建立在归因和情绪研究 , 认知评价和情绪研究 , 内疚、羞耻、骄傲和自我评价过程研究的基础上。
该模型侧重于反映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归因认知过程。
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可以检测的假设。
如图 2所示。
图 1一般发展模型图 2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 [4]2.2.1生存目标关联 (s urvival g oal-r elevance 生存目标关联指的是事件是否与生存和繁殖相关。
预测 1: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有关时 , 产生一个基本情绪。
如图 2所示 , 第一个模型中的评价为 :事件是否与生存和繁殖有关。
与生存目标有关的事件包括对健康有直接即时影响的事件 , 如毒蛇的突然出现 ; 与生存目标有关的事件也包括影响健康的速度比较慢的事件 , 如等待一项医学检验的结果。
根据基本情绪加工的评价和机能主义理论 , 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有关时 , 会产生一个基本情绪[9, 10]。
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无关时 , 不会产生任何情绪 , 除非是与身份目标有关。
2.2.2对自我的关注 :自我表征激发预测 2:自我意识情绪需要针对客体的关注 , 我 (self , 随后激发自我表征。
根据图 2显示 , 模型的第二个认知加工就是关注。
许多事件引起对自我的关注 , 而不是对外部环境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