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_特征与模型讲解

Lewis 等人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情绪。初级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和惊奇 , 这些情绪出现在婴儿早期阶段。随着婴儿的发展 , 对自我的理解出现 , 次级情绪随之产生。这些次级情绪包括尴尬、同情、内疚、羞愧、

自豪和嫉妒 ,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自我参照性行为——

—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1]。这种次级情绪就是自我意识情绪。相对于初级情绪 ,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 但是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除了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外 , 神经成像技术和反应时法也是自我意识情绪新的研究方法。文章概述了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自我意识情绪的特征 , 并重点介绍自我意识情绪的两个重要模型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1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和特征

Lewi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 (次级情绪与基本情绪 (初级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

但同基本情绪相比 , 自我意识情绪更加复杂 , 是一种以自我参照行为的出现为前提 , 并通过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 , 它在我们的情绪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 [2, 3]。 Tracy 和 Robins 认为自我意识情绪是将自我卷入到情绪中的

一种特殊情绪类型 , 它包含内疚、羞耻、尴尬、妒忌、自豪等 , 自我意识情绪在调节和激发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自我意识情绪同基本情绪相比 , 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 :

首先 , 自我意识情绪需要自我觉察 (self -Awareness 和自我表征 (self-Representations 过程的卷入。尽管基本情绪 , 如害怕、悲伤等也能并经常有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 , 但并不是必须的。而自我意识情绪则要求必须要有这些过程的参与。自我包括活动中的自我觉察的我 (I 和作为客体表征的我 (me 。这两种复

杂的自我过程共同作用使自我评价成为可能 , 自我意识情绪得以发生。当人们能觉察到他们的行为是按照一定的规则 , 或没有遵守规则进行时 , 人们才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绪 , 如自豪、羞耻。如果事件没能激发出自我评价过程 , 这时可能会产生基本情绪 , 但不会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生。因此 , 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特征是

要求具有稳定的自我表征能力 , 并对这些表征进行关注 (如自我觉察、自我反思 , 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评价。

其次 , 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要迟于基本情绪。研究表明 , 婴儿在生命最初的九个月里 , 已经可以表达出大多数的基本情绪 , 而对自我意识比较宽泛的感觉(如尴尬的早期阶段 , 直到 18~24个月时才会产生。更为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 , 如羞耻、内疚和自豪 , 大约要在三岁末时才会出现 [2]。关于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晚于基本情绪 , 有一种解释是自我意识情绪要求具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和稳定的自我表征的形成。而自我觉察确实是在 18~24个月时才会逐渐发展出来的 , 这也正是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的时间 , 支持了该解释 ; 此外 , Kochanska 、

Gross 、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

李湘兰陈传锋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宁波 315211

摘要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 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次级情绪。自我意识情绪有两个重要的模型 , 一般发展模型和加工模型。自我意识情绪发展模型认为 , 初级情绪最先产生 , 而后自我参照的认知能力发展了 , 才能产生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尴尬、同情和嫉妒 , 对标准和规则的认知能力出现后 , 才能产生第二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自豪、羞愧和内疚。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认为 ,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过程包括生存目标关联性的评估 , 自我关注和自我表征形成 , 身份目标关联性的评估 , 身份目标一致性的判断 , 场所归因和整体性、稳定性归因的判断等过程。目前自我意识情绪模型还停留在假设阶段 , 需要进一步系统化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自我 ; 自我意识情绪 ; 发展模型 ; 加工模型

心理研究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10, 3(2:27-3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 (课题批准号 :BHA090029 资助

通讯作者 :陈传锋 , 男 , 教授 , 博士。 Email:chencfsf@https://www.360docs.net/doc/597903423.html,

27

Lin and Nichols 发现那些在 18个月时相对较早地发展出自我认知的孩子 (包括镜像自我认知和语言的自我描述 , 在 33个月时犯了过错后 (譬如损坏玩具更可能产生内疚的行为表现 [5]。另一种解释是儿童必须首先明白和理解社会的规则和要求 , 从而决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社会适应性行为 , 并且明白要遵守这些标准和规则 , 因为他们的行为将按照这些规则受到他人的评价。当儿童开始发展出精细的心理理论 , 他们知道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 (通常是指父母或抚养者 , 会从外在的评价角

度来观察他们。当儿童发展出了自我觉察能力时 , 外部的评价 (如我把牛奶弄洒

了 , 妈妈很不高兴就会被内化 , 转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 (如我把牛奶弄洒了 , 我很

不开心 , 这样的转化对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儿童的成长 , 他们对外部的标准依靠越来越少 , 更多的是依靠自我内化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如当年龄较小的儿童谈论他们羞耻和内疚的体验时 , 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人的反应 (如我担心人们可能会不再喜欢我 ; 而大一点的儿童则会用自己的标准对事件做出评价 (如我是愚蠢的 [4]。

第三 , 自我意识情绪服务于社会需要。情绪的产生源于自然选择 , 具备两大

基本功能 , 促进生物存活和制定生存目标与社会目标。作为社会性动物 , 社会目标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 , 但是达到社会目标与达到直接的生存目标相比 , 需要更为间接的中间调节过程。基本情绪服务于生存目标和社会目标。例如 , 恐惧导致个体逃避危险 , 从而增加了存活的概率 ; 但是恐惧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社交性的礼貌行为 , 促使个体和其他人们相处以达到社会目标。相反 , 自我意识情绪只促进特定的社会目标。自我意识情绪只会出现在具有复杂社会等级变化的物种中。生

存和繁殖取决于解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 包括双重的、三重的或者团体合作 , 欺骗 , 对欺骗的侦查 , 团体内部的竞争和团体间的竞争。自我意识情绪可能在具有复杂的自我表征和自我觉察的物种中出现 , 以激发社会动力必要的行为。同样

的 , 自我意识情绪会激发行为 , 以促进社会等级的稳定性 , 巩固社会地位。例如 , 研究者发现尴尬和羞耻具有缓和的功能 , 内疚促进公共关系 , 自豪则建立主导权[6]。具体地说 , 羞耻的表达可能引起别人的原谅和同情 , 自豪的表达可以促进社会地位。

第四 , 自我意识情绪没有独特的、普遍被认可的面部表达系统。 Ekman 等人于 2003年指出对于快乐、恐惧、悲伤、生气、厌恶、吃惊这 6种基本情绪有比较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 [7]。而自我意识情绪缺乏确定的面部表情表达方式 , 并有更加复杂的情绪识别系统。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的表达不仅含有面部的情绪信息 , 还要有身体的动作、头部的运动、胳膊的姿势等等。 Tracy 和 Robins 等人研究表明 , 单独呈现出自豪的面部表情图片 , 被试分辨不出是哪种情感 , 只有展示出完整的上半身图片 , 包括向上伸展的胳膊的姿势 , 微微扬起的额头 , 面部微笑的表情 , 综合这些信息 , 自豪感才能被识别出来 [8]。

最后 , 自我意识情绪比基本情绪有更加复杂的认知活动 , 这些情绪要求形成稳定的自我表征、自我觉察、用社会的标准评估自我的能力 , 并能对情绪做出归因。关于是自我对结果负责 , 还是他人对结果负责 , 自我觉察的一个主要的标志是镜像自我认知。 Lewis 等人的研究表明 , 这种认知能力至少要到婴儿 18个月时才会明显地显现出来 , 而更复杂的自我理解、自我归因要到 2.5~3岁时才会出现。

2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模型和加工模型

2.1Lewis 提出的一般发展模型

一般发展模型由 Lewis 最先于 1989年提出 , 主要介绍了人类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过程。在第一阶段 , 初级情绪出现。兴趣、快乐、痛苦和厌恶一般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即可出现 , 愤怒一般出现于 4个月 , 而惊奇则于 6个月时出现。当给予合适的诱发环境 , 惊奇、愤怒、恐惧和悲伤可以在出生 10周的婴儿中发现。

第二阶段 , 自我参照行为出现。自我系统在出生后的两年内发展起来。先是出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认知 , 随后是 8个月左右出现的客体永恒认知 , 这种客体永恒的认知一般到 18个月时达到稳定水平。自我参照行为具有一定的发展脉络 , 并于 15~24个月时产生。

这些认知技能的产生和巩固为第三阶段的出现做好了准备。自我意识情绪是以自我参照行为为特征的一组情绪。自我参照的认知能力发展了 , 才能产生第一级自我意识情绪 , 包括尴尬、同情和嫉妒。这些情绪大概在 24个月时出现。同时 , 儿童认识到了社会世界的其他方面 , 包括情绪图式和行为准则 , 这时 , 第二级自我意识情绪产生 , 包括自豪、羞愧和内疚。如图 1所示。

心理研究 28

2.2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

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建立在归因和情绪研究 , 认知评价和情绪研究 , 内疚、羞耻、骄傲和自我评价过程研究的基础上。该模型侧重于反映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归因认知过程。这个模型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可以检测的假设。如图 2所示

。图 1

一般发展模型

图 2自我意识情绪的加工模型 [4]

2.2.1生存目标关联 (s urvival g oal-r elevance 生存目标关联指的是事件是否与生存和繁殖相关。

预测 1: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有关时 , 产生一个基本情绪。如图 2所示 , 第一个模型中的评价为 :事件是否与生存和繁殖有关。与生存目标有关的事件包括对健康有直接即时影响的事件 , 如毒蛇的突然出现 ; 与生存目标有关的事件也包括影响健康的速度比较慢的事件 , 如等待一项医学检验的结果。根据基本情绪加工的评价和机能主义理论 , 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有关时 , 会产生一个基本情绪[9, 10]。当事件评价为与生存目标无关时 , 不会产生任何情绪 , 除非是与身份目标有关。

2.2.2对自我的关注 :自我表征激发

预测 2:自我意识情绪需要针对客体的关注 , 我 (self , 随后激发自我表征。根据图 2显示 , 模型的第二个认知加工就是关注。许多事件引起对自我的关注 , 而不是对外部环境的关注。这种关注产生的结果状态就是自我觉察 (self-awareness 或者自我注意。这是注意的特殊形式 , 我 (I 在注意稳定的自我表征 (me 。这种自

我注意的状态和相应的自我表征的激活使个体能够做出反思性自我评价 (reflexive self-e-valuations 。

个体稳定的自我表征可能包括真实的或当前的自我表征 (我是独立的、理想的或希望的自我表征 (我希望更加地独立 , 以及应该努力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自我表征 (我父母希望我能更独立。这些自我表征可能关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 , 也可能涉及个人和公众方面的自我 (人际的、社交的、集体的自我 ,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自我表征构成了一个人的身

李湘兰等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 29

份。

根据模型 , 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必须有自我表征的激发。当注意指向自我 , 激活自我表征 , 个体能够比较这些表征和外部情绪诱发事件。这些比较是自我意识情绪的必要条件。相反 , 当个体的注意是完全指向外部环境时 , 妨碍了自我表征的形成 , 从而使个体无法体验自我意识情绪。

2.2.3身份目标关联 (identity-goal relevance 预测 3:身份目标的评估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所必要的。当注意指向自我表征 , 就可以评价事件是否与身份目标相关。这种评价关注的是事件对一个人是谁 , 以及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 有没有意义。一般说来 , 当事件与重要的自我表征相关时 , 通常认为与身份目标相关。相反 , 当事件与个体最根本的适应相关时 , 被认为是与生存目标相关的。

根据这个模型 , 与身份目标相关的事件会激发自我意识情绪 , 也能产生基本情绪 ; 而与身份目标无关的事件则不会产生自我意识情绪。

2.2.4身份目标一致性

身份目标一致性是指事件是否与自己是谁 , 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相一致。

预测 4:积极自我意识情绪 (例如自豪可以由身份目标一致的评价而引发 , 而消极自我意识情绪 (如羞耻、内疚和尴尬则可以由身份目标不一致的评价引发。

当事件被认为与身份目标相关时 ,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判断事件与目标一致还是不一致。这些评估决定了产生情绪的效价。积极快乐的情绪由目标一致性事件引发 , 而消极情绪则由目标不一致事件引发。

那么 , 个体是如何判断事件是否与身份目标一致的呢 ? 如前所述 , 对身份相关的评估会激活当前的自我表征 , 可能与个体稳定的身份的多个方面相联系 (即真实的、理想的、应该的自我 , 过去的、现在的或者将来的自我 , 个人的或者公众自我。例如考试失败会激活当前的自我表征“ 失败的学生”。要确定目标一致

性 , 那么当前的自我表征就与稳定的自我表征相比较 , 包括现实的或者理想的自我等。在这种情况下 , 个体会发现当前表征和现实或理想表征间的差距 , 然后判断为目标不一致 , 最终导致负性的自我意识情绪 , 如羞耻或者内疚。相反的 , 好的成绩会激活“ 好学生” 的自我表征 , 从而判断为一致性 , 产生自豪的正性情绪。

2.2.5内归因 :事件的发生是否与我有关

预测 5:自我意识情绪需要内归因 , 而基本情绪不需要。当事件做出身份目标一致性或者不一致的评价后 , 接下来的步骤是判断事件的起因。事件是由个体引起的 , 还是个体外因素引起的 ? 这个问题可以用更通俗的话来表达,“ 我需要对这件事负责吗? ” “ 这件事的发生和我有关系吗?” 关于事件的归因是多样的 , 可以从重大考试的失败 , 到受到陌生人愤怒的注视。在情绪评价理论中 , 这种判断与赞扬自我或者谴责自我有关。

如图 2所示 , 当个体对事件做出内部归因时 , 发生自我意识情绪 [11, 12]。Heider 、 Peterson 和 Weiner 等人研究已证明自我归因在人际交往、成就领域中

对人类行为、认知和情绪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归因和自我评价相互作用 , 自我归因对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13]。同时 , Kemeny 和他的同

事认为只有当观众 (他人在场 , 个体的社会地位或社会接受 (social acceptance 受到威胁时 , 自我意识情绪才会被引发。 Tracy 和 Robins 等人则认为 , 即使没有公众

的威胁 , 自我意识情绪也是能够发生的。事实上 , 目前研究证明当个体独自一人时 , 自我意识情绪是能够发生的。 Leary 指出在这种情景下 , 因为假想观众(imagined audience 的存在 , 引发了自我意识情绪 , 如某人考试得了较低的分数 , 即使没有他人在场 , 但因为假想观众的存在 , 也会使他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感到羞耻[14]。

2.2.6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

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是指这件事是我经常发生的吗 ? 这和我是什么样的人有关系吗 ? 特定归因外的其他两个归因可能对自我意识情绪的分化非常重要。稳定的归因涉及稳定的、持久的起因 ; 而整体的归因涉及整体的、概括的起因。

当内部归因作出后 , 接下来个体会判断事件是不是由个体稳定的和不可改变的因素引起 , 如能力 , 或者是不稳定的一些因素 , 如特殊环境的努力。例如 , 一个学生可能会把考试失败内归因为缺乏智力 (稳定的原因 , 或者是缺少努力 (不稳定的原因。同一个例子 , 考试失败的学生也可能把失败归因为整体智力欠缺 (整体的原因 , 或者是缺乏算术的特殊技能 (特殊的原因。稳定和整体这两个归因维度理论上是独立的 ,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交互合并 , 并且高度相关。也就是说 , 稳定的原因往往是整体的 , 而不稳定的原因往往是特殊的 [15]。

根据这个模型 , 整体的和稳定的归因会影响特

心理研究 30

定的自我意识情绪的产生。图 2显示 , 羞耻和傲慢 (是自豪的一种全面性的形式由整体的、稳定的归因引起。而内疚和成功导向的自豪 , 往往由具体的、不稳定的归因引起。

这个模型是建立在先前情绪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的 , 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得到研究者们比较系统的验证 , 目前还是停留在假设阶段 , 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和完善。

3研究小结和展望

首先 ,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不过也存在很多局限。很难对低龄儿童进行研究。根据 Lewis 等人的理论预测 , 自我意识情绪在18~24个月就开始发展了 , 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 , 学者们研究的年龄大多在

7~11岁 , 如我国学者徐琴美等人对 5岁、 7岁、 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进行了研究 [16], 对 7~11岁小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与情绪归因进行了研究[17]。自我报告法和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并不适用。一方面 , 儿童的言语表达和理解都有局限 , 口头报告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 另一方面 , 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没有发现一个可靠的、稳定的、能够被识别的非语的情绪表达系统。所以在采用言语报告法的同时 , 结合观察法和内隐的研究方法 , 同时借助神经科学的手段 , 对各个年龄的儿童进行系统的研究 , 对科学地揭示自我意识情绪的连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其次 , 关于自我意识情绪的内在机制研究情况 , 国内外学者大多是针对内疚、羞愧和自豪进行单独的研究 , 没有很好地揭示几种自我意识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只有少数几个学者进行了情绪间的对比研究。国内的钱铭怡等人对中国大学生的羞耻和内疚进行了差异对比研究 , 结果发现“ 公开化与私人化” 在引起羞耻和内疚上有显著差异;“ 有他人在场” 是羞耻感的易化因素 , 内疚感的产生基本不需要“ 观众” 在场;“ 违背道德” 在引发羞耻感和内疚感上是相等的,“ 个人无能”、“ 伤害自我” 引起更多的羞耻感,“ 伤害他人” 引起更多的内疚感 [18, 19]。杨玲、樊召锋、俞国良等人于 2008年进行了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 结果显示个体对内疚事件更倾向于内归因 , 对羞耻事件更倾向于外归因 [20, 21]。根据 Tracy 和 Robins 的加工模型 , 引起羞耻和内疚的是内归因 , 而公开化往往引起尴尬 , 这和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引发羞耻的往往是整体稳定的归因 , 譬如个人能力不够 , 而引发内疚的往往是具体的、不稳定的归因 , 如对某一件事的努力不够 , 这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这些自我意识情绪的相互联系都有待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 , 方能更科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

最后 , 把反应时法和神经影像学方法引入研究 , 能更好地揭示自我意识情绪的内在加工过程和大脑神经机制。桑标等人借鉴实验心理学中反应时研究方法和汉语词汇语义记忆的实验研究 , 对基本情绪和自我意识情绪进行了反应时的差异研究 , 以此推测儿童对不同类别情绪的认知差异 [22]。 Shin 等人通过让被试回忆内疚的情绪体验 , 阅读与自己相关的情绪经历 , 使用正电子断层扫描 (PET 技术来研究内疚发生时脑部的变化 [23]。 Takahashi 对内疚和尴尬这两种情绪进行了对比研究 , 结果发现 , 二者除了同时激活相应的脑部活动区域外 , 激活的程度存在差异[24]。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成熟 , 这方面的研究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Decety 等人发现同情心和内疚感会促进额叶顶叶注意网络的激活 [25]。 Akitsuki 和 Decety 在 2009年一项研究中表明 , 疼痛发生的社会情境、同情心能调节对别人疼痛感知的大脑反应 , 起到社会适应的作用 [26]。随着反应时技术和脑神经成像技术的成熟 , 自我意识情绪的研究会有越来越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Lewis M , Sullivan M W , Stanger C , Weiss M. Self development and self-conscious emotions. Child Devel-opment , 1989, 60(11:146-156

2Lewis M. The self in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nu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 1997, 818: 118-142

3Lewis M. The role of the self in shame. Social Re-search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 2003, 70(4: 1181-1204

4Tracy J L , Robins R W. Putting the self into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A theoret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Inquiry , 2004, 15(2:103-125

5Kochanska , G , Gross , J N , Lin M , Nichols K E. Guilt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 determinants , and relations with a broader system of standards. Child Development , 2002, 73:461-482

6Tracy J L , Robins R W. Does pride belong in the pantheon ? Emotion Researcher :Official 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 ,

李湘兰等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特征与模型 31

32 2003 , 18 : 7-8 7 8 9 Ekman P. Emotions revealed. New York : 心理研究 16 Times 17 Emotion , 2005 , 5 (3 : 251-257 18 19 20 21 22 徐琴美, 张晓贤 . 5~9 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特点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 3 : 29-34 徐琴美 , 鞠晓辉 .7~11

岁小学生对学习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反应与情绪归因研究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 Books , 2003 Tracy J L , Robins R W , Lagattuta K H. Can childrenrecognize pride ? Scherer K R. Appraisal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multilevel sequential checking. In K R Scherer , A Schorr , T Johnstone (Eds. , Appraisal processes in (pp. 92 – 120 . 12 (3 :239-243 钱铭怡 , 戚健俐 . 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 . 心理学报, 2002 , 34 (6 :626-633 钱铭怡 , 刘嘉 , 张哲宇. 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 . 心理学报, 2003 , 35 (3 : 387-392 杨玲, 樊召锋 . 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差异的对比研究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 22 (7 : 485-489 樊召锋 ,俞国良 . 自尊 ,归因

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 . 心理学探新, 2008 , 28 (4 : 57-61 桑标 , 陈琳 , 王振. 运用反应时探索小学生情绪认知发展特点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 20 (12 : 828- emotion : Theory , methods , research 10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Smith C A , Kirby L D. Toward delivering on the promise of appraisal theory. In K R Scherer , A Schorr (Eds. , Appraisal processes in emotion : Theory , methods , research University , 2001 11 (pp.121 – 138 . New York : Oxford Lewis M.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 Embar rassment , pride , shame , and guilt.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Jones (Eds. ,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 pp. 623 – 636 . New York : Guilford , 2000 23 831 Shin L M. Activation of anterior paralimbic structures duringguilt-related script-driven imagery.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0 , 48 : 43-50 24 Takahashi H. Brian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evaluative processes of guilt and embarrassment :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 2004 , 23 : 967-974 25 Decety J , Michalska K J , Akitsuki Y. Who caused the pain ? 26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pathy

and intentionality. Neuropsychologia , 2008 , 46 :2607-2614 Akitsuki ,Y Decety J. Social context and perceived agency affects empathy for pain : An event-related fMRI investigation. Neuroimage , 2009 , 47 :722-734 12 13 Tangney J P , Dearing R L. Shame and guilt. New York : Guilford , 2002 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 1985 , 92 (4 : 548-573 14 Tracy J L , Robins R W. Keeping the self into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 further arguments for a theoretical model. Psychological Inquiry , 2004 , 15 (2 : 171-177 15 Peterson C.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xplanatory style. Psychological Inquiry , 1991 , 2 : 1-10 Self-Conscious Emotions : Concepts, Features and Models Li Xianglan , Chen Chuanfe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 Ningbo 315211 Abstract :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re based on self -cognition of individual , and are produced by self - refle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s cognitive development. First , the primary emotions appear. The first class of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re emerg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referential behavior , and include embarrassment , empathy, and envy. When children require more cognitive capacity , learn about the social standards and rules, the second class of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emerge, such as guilt , shame, and pride. Process Model of Self -Conscious Emotions hypothesizes that self-conscious emotions require several steps, including the appraisal of Survival goal-relevance, attentional focus on the self and activation of self-representations , the appraisal of identity goal-relevance, identity-goal congruence, internality attributions , stability and globality attributions. Up to date, the models leave many predictions to be studied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Key words : self ; self-conscious emotions; developmental model ; process model

电大心理学资料

电大心理学资料 重难点辅导(一)(1—4章) 重难点提示(一)(1—4章) 第一章心理学及其应用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认知与学习、动机与情绪、心理特性、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等。 2、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心理学分为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基础领域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等。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邓。 4、心理学的流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访谈法。 6、心理学的功能: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2、感受性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可由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够感受到的刺激系列。感觉阈限又分为两种,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3、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4、心理学中一般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和它所作用的感官性质,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和听觉是人类的主要感觉通道。 5、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和感觉有区别也有联系。

6、知觉有两个重要的心理特征:组织性和恒常性。 7、知觉的过程就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组织性包括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和理解性。 8、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能够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方向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9、心理学中一般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知觉系统用错误的方式去体验刺激时产生错觉。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2、无意识是相对意识存在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得心理活动和过程。 3、意识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例如梦、睡眠、催眠、白日梦等。 4、睡眠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因受试者眼球在该阶段会快速跳动而叫做快速眼动睡眠,各个阶段的脑电波和外部表现都不同。 5、睡眠失常现象包括失眠、突发性睡眠症、睡眠窒息、日间嗜睡。 6、梦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8、催眠的主要理论有意识分离观点和角色扮演观点。 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0、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良好的注意的品质对完成各种活动至关重要。 11、根据注意时是否有目的和意识努力程度,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课时:2学时 教学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三)社会自我 指对自己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这阶段大致从3岁到青年期(3~14岁)逐步形成。在此阶段,个体在社会化中学习承担社会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专题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 本讲知识要点: (1)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调试 (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凤姐的征婚条件: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第四,身高176--183左右。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第五,无生育史。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户籍。西南地区即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第七。年龄25--2 8岁左右。 凤姐对自己的认知存在偏差,没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高,是自负,偏差过低是自卑。对自己做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是很难的,然而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节课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 二、课堂活动(提前准备纸) (1)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很快的来完成二十个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以“我是的人”为结构的,请你填上中间的部分。(5分钟) (2)“我是的XX”,找一适合传递的物品,随机给一个同学,让他随意传给前后左右的同学,第一个同学需说出带一个修饰词语的“我是的XX”,第二个同学说两个修饰词语,依次类推,直至出错,出错的同学接受惩罚。(5分钟) 小组讨论:刚才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分析:通过“二十句”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一些特点。比如我们可以看看在二十个句子中是表面性的句子多还是反映一个人对自己看法的句子多,表面性的句子则反映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深度不够,或者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正面的评价还是负面的评价多,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是否自信;是正、负面评价都有,还是只有一方面的评价,它表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客观的还是过度自负或过度自卑的;二十个句子的内容是有集中的主题还是分散,有集中的主题则能反映出一个人如今最关注的事物。总之,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句子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师讲授(10分钟)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自我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型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自我意识是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内疚和羞愧的自我意识情绪2017-1-5

内疚和羞愧的自我意识情绪 当你认为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的身体,情绪或者心理时,你也许会感到内疚。内疚让你自责,让你感觉胃里好像打了个结,或者喉咙哽咽。内疚的情绪会占据你的头脑,你可能会把当时的情形翻来覆去的回想很多遍,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或者开始厌恶自己。 很小的时候,你就会学到一些概念:关于是非、好坏,关于人们所认为的得体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标准。你发现,做正确的事情或表现得体,往往就会被爱,就会得到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的赞许,并且整体来说,感觉自己是个不错的人。 你会从父母和其他对你来说重要的人那里,传承他们的社会标准,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是否感到内疚同你的道德标准有很大关系,它就像是住在你头脑里的一个小法官,不停地判断你的行为是否达到了那些社会标准所期望的。但你要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通常你会用道德标准来判断。如果你背离了自己的标准,背叛了自己,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你就会觉得内疚。如果你认为诚实很重要,撒谎是不可接受的,那么你在撒谎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内疚。 内疚是为目的服务的 道德标准为你提供指引。帮助你决定如何想、如何做才是可以接受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跟你有相同的道德标准。有些人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事实上,因为做错了会感到强烈的内疚,他们会非常谨慎,希望能够一直做正确的事情。可是,永远做正确的事(一直做个好人),就跟试图忽视自己的道德标准一样,是很难的。 但是,也许你已经注意到,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伤害了他人而感到内疚,或者他们根本不会理会自己的内疚。想象一下,如果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除了你)都不会感到内疚,

都体会不到这种让他们忠于自己道德标准的情绪,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很多孩子会撒谎、欺骗、偷窃,伤害他人(如果他们并不在乎卷入麻烦的话)。所以,在社会关系中,内疚其实是服务于某一个目的的,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相处。记住,他人的道德标准可能跟你的不同,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另一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你,而不是像你对待他那样。 内疚可以保护你 如果内疚可以让你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那么这种情绪就起到了保护你的作用,不是吗?如果大脑能根据过往类似经验评估眼前的状况,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比如说,你的确很想跟一个朋友交往,然而他却总是做一些有悖于你道德标准的事情,甚至是有可能伤害你的事情,那么,你会怎么做?幸运的是,当你做了背离自我期望的事情的时候,内疚的感觉就会袭来。而且,一旦你做了这样的事,你还得对自己撒谎,用各种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现在你更好的了解了自己,你知道当自己处于一个有悖于自己道德标准的状况中时,内疚会及时提醒你。注意自己的情绪,公正的判断大脑是否对眼前的状况做出了正确的评估,真实的面对自己。 内疚是一种复杂的自我意识情绪。它可以帮助指导你的言行,当你背叛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它就会像警报一样响起,提醒你。情绪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对自己或者朋友行为伤害的人承认你的内疚,如果这样做你觉得很困难,可能是因为这会让你感到羞愧,从这个角度来说,内疚和羞愧是相互关联的。 羞愧同内疚一样,跟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两者区别也很大,当你做了有悖于自己认同的社会准则的事情时,你体会到内疚。然而羞愧,是因为你辜负

5自我意识

Chapter 5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即“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 第一节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指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意识活动的层次一:有意识的察觉→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 感觉觉察:“你感觉到了什么?”——体会到刺激并了解刺激 概括性观察:感觉→知觉 元认知觉察 有意识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场景历历在目 2、意识活动的层次二:较高级的官能→意识的能动作用 注意:通过注意,意识将决定觉察到什么和觉察不到什么,要觉察什么或不要觉察。 (注意属于心理状态,不属于心理过程。) 推理:不要牵涉到具体事物,是我们大脑在进行符号加工。 自我控制:我在生活中做的每一个决定受意识操控 3、意识的层次三:意识状态→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状态 Eg:发怒惊醒惊奇愤怒 二.动物有意识吗? 1、镜子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 【镜像自我识别实验(Mirror self-recognition, MSR)】给动物的额头上画上红点,然后让他们照镜子。如果没有自我的概念,动物会认为镜子里的不是自己,而会用爪子或者嘴去舔镜子里的动物额头上的红点。反之,他们会用手去摸自己的额头,因为他们意识到镜子里的其实是自己。 黑猩猩是最早通过这个实验的动物,而大猩猩和猕猴因为天生恐惧和镜子里的视线对视而无法进行该实验。 人类在一岁半以前也无法通过这个实验证实自己有自我意识。 2、设计巧妙的欺骗行为实验

第二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 自我意识 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也是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反映。 二、 自我意识的内容 1自我意识中涉及的内容不同 生 社 心 理 会 理 自 自 自 我 我 我 生理(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我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 意识。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是指个体对自我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 微观方面是指个体对自我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2 自我意识的客观现实状态不同 现 理 实 想 自 自 我 我 现实自我: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 为的意识。 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 请活在现实中,但又让理想成为不断前行的动力 ● 马斯洛:生活理想符合实际。

学习自我调节情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自我调节情绪(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1、懂得调控自已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和生活的重要性。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绪。 2、逐步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已的情绪。 过程 : (一)正常的情绪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反应 导入: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些事情会让我们产生高兴或不高兴的情绪,这些情绪正常吗?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影响呢?大家看图片想一想: 出示图片:小明和小红的情绪表现。 课堂讨论:1、小明落选后的不高兴与小红听到要去春游的消息后告别高兴,是正常的情绪吗?2、他们为什么都被老师批评了呢?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心理体验吗? 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抽代表汇报。 总结出:情绪与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三)排解不良情绪 (情景):小明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版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小明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小明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小明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小明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小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总结: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 讨论:小学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多变的情绪,不能使我们专心做事;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影响人际交往。甚至有些小学生不能摆脱情绪的干扰,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应该对情绪进行调节。 现在大家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不良情绪发生过?请举例说明. 活动:1、烦恼大本营 例:1、和朋友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 2、考试成绩不理想,感到伤心; 3、老师表扬别人而自己不如别人,嫉妒他人; 4、父母、老师批评自己,心情烦闷; 5、别人有好朋友,自己没有,感到郁闷; 6、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心生怨恨; 7、上课回答问题出错,觉得自己好笨;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倾诉”,同时我们老师可知道他们的真实心理) 2.活动名称:烦恼大拍卖 师: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个“倾诉”的环节就先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什么要跟我说,可以写在本子上。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浅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学知识、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有哪些特点呢笔者浅谈如下: 一、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后,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这是本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一部动人的影视片,一本迷人的小说或一场精彩的演讲,常使中学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这是青少年情感特征和大脑兴奋性增强的反映。 青少年中学生脱离儿童期幼稚型情感,逐步从低级、单纯、较为原始的情感活动向高级、复合型、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一定的群体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向往美好理想的复杂情感。这是进入青春期教育和道德、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心理基础。 但也应该指出,青少年期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的特点。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少数男生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因为一些日常琐事而争吵、谩骂、斗殴、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尽可能将青少年间发生的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由于缺乏鉴别能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不强,容易感染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故积极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群览博阅,从事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 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一般都有几个彼此无话不说,非常投机的知心朋友,伙伴朋友之间讲究信义,常常将朋友利益高于家长、教师和社会集体利益,容量讲“哥儿们义气”、“姐妹交情”,因此,我们在交友问题上必须对青少年中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对现实社会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

论自我意识

第18卷第4期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V o l.18.N o.4JOU RNAL O F XU CHAN G NORM AL COLL EGE N o.4.1999 论自我意识 武彩鸿 [提 要]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 程。自我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意识是可以认识把握的。 [关键词] 自我 自我意识 自我和自我意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自我指的是一个具体人的存在,它是自我意识的载体,而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是作为主格我的自我对作为客格我的自我的存在活动及其过程的有意识的反映。 自我意识有着广义与狭义之说,广义上是指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诸如个体的亲属、朋友以及个体成就、名誉、财产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体验。狭义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觉知与控制的脑的机能活动。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特殊形式,是人脑对个体自身以及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动反应,罗杰斯曾说:自我意识是“对于主格我或客格我的特征的知觉和对主格我或客格我与他人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的知觉”。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部分提示出自我意识的脑机制。 因此,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其结构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属于认知的形式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在同别人比较中评价自己,这类情感是复杂的。属于意志形式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自律等,可以统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总之,这三种表现形式综合起来、相互联系起来,便成为一个人的个性的中心内容——自我。 从其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的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的意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所谓社会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与社会自我出现的同时,心理自我也同时形成和发展。所谓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意识。个人对自己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种种意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对他自己的看法和态度的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就自我认知中的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现实的自我、投射的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也称现实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目前的实际状况的看法。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想象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现实自我即个人对自己现实的观感,不一定与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观感完全相同,两者之间可能有距离。当这个距离加大时,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的自我也称理想我,是指个人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如个人的生活目标和将来的期待、抱负和成就,以及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理想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不一定与现实我是一致的。理想我虽非现实,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照系。 ? ? 1 2 8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

学生自我意识测查分析报告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对于处在青年期的高中学生而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的发展,是其个性趋向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否有着健康的自我形象和渐趋成熟的自我意识,对高中学生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情况,引导并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全发展,我们对我校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自我意识的问卷测查。测查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即要求学生在“现实的我”和“我的人生”两个项目中,根据自己的意见,对项目中的各个子项目进行“a—g”7个等级的评定。然后根据每个等级的分值(“a—g”所对应的分值依次为7-1分)对每个学生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总的平均分,以此了解并分析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情况。 参加此次测查的学生共200人,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测查统计结果如下: 现实自我 我的人生 经统计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现实自我”项目中,学生得分平均值为5.034分。由此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现实自我”的评价倾向于积极的一端。从“我的人生”项目

来看,学生“我的人生”项目的平均值为5.516,由此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热情与追求。但是,具体从子项目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在“安定—焦躁”(4.98)“充实—空虚”(4.98)“健壮—衰弱”(4.86)“有力—无力”(4.78)方面上偏向消极的一端。分析其可能原因,我们认为,课业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可能是造成学生身心焦躁、衰弱、无力感,以及生活空虚感最主要的原因。此外,从“勤勉—懒惰”(4.42)上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显得不够勤勉,还需继续努力。 将“现实自我”与“我的人生”进行对比,我们同时发现,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也有着积极向上的评价,且评价比“现实自我”更倾向于积极的一端,可见,大多数学生内心中有着一个更为积极向上的理想的自我。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出现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往往存在一定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促使个人不断完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综观本次测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积极的、向上的。但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稳定,因而学校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或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良好自我。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我们有以下措施: 1、教给学生有关自我意识的知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适当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有关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品质等有比较科学、明确的认识。例如,向学生介绍诸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尊与自卑”等概念,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自我意识进行比较和反省。 2、帮助学生了解现实自我。 现在是将来的基础,现实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方面。积极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例如,定期让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同学间的互评,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我,从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再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以及各种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活动成果中认识自我,从自我反省中认识自我等等,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系统、确定的自我概念。

第八章 自我概念

幻灯片1 第八章自我概念 主讲教师石培龙 幻灯片2 本章要点 * 自我概念的定义 *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 自我概念的功能 *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作用 * 自我效能概念 *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幻灯片3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三、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四、自我概念的结构 五、自我概念的功能 · · 幻灯片4 一、詹姆斯与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 ●(一)詹姆斯(W. James, 1891)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论。 ●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social self)和心理我 (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幻灯片5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 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幻灯片6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1.自我的主客体分化 ● 2.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 人物 (二)米德(G. H. Mead, 1934)的自我理论 幻灯片7 ● 3. 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符号,只能无意识 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角色,学习其态度 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的角色,将他人行为 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幻灯片8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 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幻灯片9 二、精神分析关于自我的概念和理论 ●(一)弗洛伊德(S. Freud)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 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 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幻灯片10 ●埃里克森(E. H. 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性危机 (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二)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幻灯片11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危机: ●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三章自我意识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极其作用;把握并学会在对人关系中如何恰当地表现自我,并正确地评价自己。 主要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五、自我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作用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四、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自学、问答、讨论相结合为辅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 某个人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大方得体,人际关系较好,由此,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从而会勇于面对挑战,喜欢接触工作,新人、新事等;反之,觉得自己这方面不行,那方面也不行,就会产生 自卑感,从而不敢面对挑战机遇。 这种对自己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力自卑等情绪、态度,就叫自我

意识。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概念与特点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 与他人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 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力的觉察。 例如,同学参加学生会竞选时,自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演讲,感觉自己很满意,判断自己讲话很得体,评价自己态度很真诚,预感自己会入选。 由于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且形成了对自己自身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信等。 (一)自我的含义 “我”分为主观的“e”和客观的“me” 我(e)觉得我(me)非常有信心。 (二)自我意识的特性 1、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发生过程,就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发育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认识。所以说,一个人通过社会化就形成了“自我”,认识到自己是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等。一个婴儿时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如照镜子时不知道镜中人就是自己,经常玩弄自己的手脚,以为是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例:①“狼孩”终未能形成正常的“人的自我”意识。 ②一个人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进入到大学中,会意识到自己是大学生,

培养良好自我意识_探究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方法结题

《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探究初中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有效方法》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培养良好自我意识,探究初中学生健康人格有效方法》 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10月 关键词:良好自我意识健康人格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培养“断奶期”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亟待要做的事,与当今教育改革的主题吻合,是顺应新世纪中国教育 改革的发展方向的需要,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才的需要。 2.“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在于是否 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自我发现”的关键时 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迅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在这一阶段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甚至影响着他们 在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只有当人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时,才能自觉地 渴求对外界的知识,才能调节认识活动,使之趋向于某种预定的认识 外界事物的目标。 3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识的成熟是 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 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 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 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学习活动 中,这种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调节和修正的元认知 实质上是一种反馈活动,它对个体的学习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善 自己的人格,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改变自我。 4.近年来,我校领导、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聘请水晶石心理工作室的专业心理咨询 师,进班做“阳光心理活动”,为此课题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情绪的自我调节解读

情绪的自我调节 [作者:孙欲晓] 情绪是对自身及客观事物体验和态度的一种反映。研究表明,情绪对人体的机能状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心率、血压、呼吸、节律、肠胃蠕动、血管舒缩、汗腺分泌、皮肤电阻的变化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张力,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负性情绪则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稳定、体液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以羊羔和狼为伍的古老实验为例,若将同时出生体质健康的羊羔,一头与其它羊群为伍喂养,另一头则与圈在笼中的狼为伍喂养,久之前一头羊羔活泼健壮,后一头羊羔体弱消瘦。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令人烦恼、愤恨甚至悲伤的事情。因此产生色性情绪,最终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此时你应该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下面几种方法你不妨试试: 意识调节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和强度,一般来说,思想修养水平较高的人,能更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善于明理与宽容。 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如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这是用语言来控制与调节情绪的例证; 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其它方面上去,俄国文豪屠格涅夫劝告那些刚愎自用、喜欢争吵的人:在发言之前,应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这些劝导,对于缓和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行动转移此法是把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即把怒气转变为从事科学、文化、学习、工作、艺术、体育的力量。 释放法让愤怒者把有意见的、不公平的、义愤的事情坦率地说出来,以消怒气,或者面对着沙包、人头面像猛击几拳,可达到松弛神经功能的目的。 自我控制人们还可以用自我调控法控制情绪。即按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机体的一些随意反应去改善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生理过程,从而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以解除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自我调节情绪方法

自我调节情绪方法 学习一套适合自己的情绪处理方法,一旦看到被情绪袭击时,得马上自我保护,提醒自己它只不过是借软弱打倒理性的纯粹思维惯性而已,找适当的方法打散负面情绪的集中点,如运动、静心、瑜伽、看电影、做义工、搞创作,找知己倾诉,做个spa,扮靓靓等等,把正面能量全都掏出来。帮助自己是需要决心和毅力的,并且必须是独自一人走和完成的路,也是成长的责任。 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那么,如何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呢? 一是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 二是自我鼓励。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 三是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是环境制约。环境对情绪有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情绪压抑的时候,到外边走一走,能起调节作用。心情不快时,到娱乐场做做游戏,会消愁解闷。情绪忧虑时,最好的办法是去看看滑稽电影。 五是安慰。当一个人追求某项目标而达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这不是自欺欺人,偶尔作为缓解情绪的方法,是很有好处的。 六是转移。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打打球、散散步、听听流行音乐,也有助于转移不愉快情绪。 七是宣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或亲人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这种发泄可以释放内心郁积的不良情绪,有益于保持身心健康,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八是幽默。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可使人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似烦恼的事物,用幽默的方法对付,往往可以使人们的不愉快情绪荡然无存,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九是走进大自然。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美好的感觉往往都是良好情绪的诱导剂 心,只可以碎一次,以后也许会有痛的时候,但那痛永远不及碎掉的感觉。而心碎后的痛也都不那么难以抹去了。至少痛的感觉会比碎的感觉好很多。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 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 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自我概念的本质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个体在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觉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将会影响个体对与自己有关的事件的解释[7]。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8]。自我概念是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才逐步形成的。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发现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自我已经开始发展。迪克逊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发现7-12个月的婴儿主体我开始发生[9]。朱智贤认为,婴儿出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大致到了8个月龄时,婴儿开始有自身的连续性的感觉,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2萌芽,也是自我概念的基础。[10]金盛华(1985,1988)和李德伟(1988)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已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对自己多方面的评价都很接近教师与同伴对他们所作的评价,与他们的实际状况也很一致。[11]自我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有许多低谷和高潮。在年龄特征方面,Freeman(1992)的研究发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呈曲线变化,从小学到初中逐年下降,随后开始上升,到大学毕业后开始下降,到中年后又再次回升,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平缓下降。1989年,Marsh 用自己编制的三个SDQ量表对数千名6岁-18岁的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7-9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始下降,9-11年级开始回升,呈U型曲线。11岁-14岁是自我概念的最低点[12],显示了自我概念在青春期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我国的周国韬等(1996)对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13],结果表明,11-15岁学生的各项自我概念(身体自我除外)基本表现出U字型发展趋势,初一是自我概念发展的最低点,反映出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而学者李惠军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非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1]。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到了中学生,还包括大学生和成人,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最低而四年级最高。许

04自我意识 2

第四章自我意识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知觉理论的提出者是()。 A.贝姆 B.詹姆斯 C.施奈德与坎贝尔 D.罗森伯格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4.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 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 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 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 B.图式 C.角色认同 D.自我评价 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