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孟子》三章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得道 行仁政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小组合作交流)
译文: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 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 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 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 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 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 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它思想“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共同编写而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书 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 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 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3张PPT)
2、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围着。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分 论证
域民
道理 固国 (类推) 威天下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对比:“人和”实质
总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辞写来 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
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凭借
震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因此 限制 凭 划分 的 界限 使…巩固
险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助之至 , 亲戚畔之。
到 极点 内外亲属 通“叛” 之:代词,代“失道者 翻译:所以说,管理百背姓叛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文章并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子,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举例解释:
-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使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并结合自身经历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2.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证技巧,学会运用对比、举例等方法分析问题,表达观点。
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提升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素养。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树立责任意识。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提高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思维训练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理念”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我尝试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投入。然而,我也观察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观点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我今后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的地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很高兴看到他们能够大胆提问,展现出对知识的好奇心。这让我更加坚信,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3.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总结整理“亚圣”,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孔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2.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南宋时朱熹将3.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七里之郭⑸,环⑹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天时非不深也,⑺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民不以⑽域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兵革者寡⒂⒁者多助,失道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⒅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⒆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课件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扰乱。
同“增”。
精读细研
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 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 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 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 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 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精读细研
1.品析第一句,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从“居”“立”“行”三个角度阐释真正的大丈夫是
有仁、有义、有礼、有智的。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
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 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 志不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 录
CONTENTS
1 1 整体感知 3 疑难探究 8
2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 导思1.《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 论证思路
关键词 品行抱负
导思3.这篇文章采用了怎
样的思路来论证观点?
论证方法
导思2.这篇文章采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精读细研
主旨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 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 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富贵不能淫
目 录
CONTENTS
1 1 整体感知 3 疑难探究 8
2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指在国外。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反面论证
译读课文
实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品读课文
第三章
品读课文
第①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唐太宗
魏征
清朝晚期
世界
品读课文
列举6位圣贤事例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炼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必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家)
(个人)
品读小结
拓展延伸
第四章
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拓展延伸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第六单元·阅读 《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舜
种田
傅说
筑墙
胶鬲
卖鱼盐
添加标题
犯人
管仲
孙叔敖
隐士
百里奚
奴隶
身份卑微,历经磨炼,终成大事。
品读课文
论据充分
增强文章气势
同类并举
品读课文
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乏其身
乱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分析论据
品读课文
人之发展
犯错
纠错
迷茫
奋起
了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品读课文
国之兴亡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
导学活动四 精读文本 深层探究
3.按照作者的论证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
导学活动二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词语补充: 顺:归顺 以:凭借 故:所以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 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 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 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对战争取胜的 观点是什么?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孟子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认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和人和。
导学活动四 精读文本 深层探究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对照论证的方法,逐层论 证了自己的观点。
导学活动二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词语补充:郭:外城 而:表转折关系 是:这是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 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方圆七里的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 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教学课件第6单元《〈孟子〉三章》文言字词
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可以) 得志,与民由之 (实现)
戒
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道
妾妇之道也(法则,规律) 不得志,独行其道(道路)
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2.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3.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4.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古义:代词,这。 今义:动词,表判断。) 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某种途径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内,文中指在国内。 今义:进来或进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对外,文中指在国外。 今义:从里面 到外面。)
5.所以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6.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 作状语,在国内;出,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文言句式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 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以顺为正者[古义:常法。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 (跟“歪、偏”相对)。]
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 今义:过多;放纵。) 与民由之(古义:遵从。 今义:缘由。)
一词多义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之女家,必敬必戒(同“汝”,你)
古今异义 安居而天下熄(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 安居而天下熄(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 今义:孩子。)
新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课件: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富贵不能淫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⑤哉?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⑥。”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①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②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 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③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 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④诚:真正,确实。⑤大丈夫:指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评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中心意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说明了“人和” 是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 《富贵不能淫》含蓄而幽默地论述了公孙衍、张仪奉行的是“妾妇之 道”,不能算是大丈夫的观点,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陈述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于担 当重任的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 安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22 《孟子》三章
栏目索引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 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些事例对论证本文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的事 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到显贵,在艰苦环境中历经磨炼的杰出历史人 物。作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 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观点提供了事实 论据。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 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胶鬲在贩 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 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颍 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 家,周穆王之后代。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 世匡时之略。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 地挑起家庭重任,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参军,到 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 “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
(1)这句话是警策语,在文中起揭 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2)居安思危。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上述结论。 (正反论证) •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 么共同点?这一部分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虽然出身低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 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举例论证,为下文论证奠定基础,引出论点,为论点提供 充足的事实根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课件
孟子
章
章
壹
贰
叁
肆
复习巩固 能力提升 中考模拟 拓展提升
复壹
习
巩
章
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 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 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食粮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文意理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排比。②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 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③这几 句从反面推论,再次强调地利的不足恃,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 靠人和,增强了文章气势,有说服力。 5.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对照的手法,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照,点明文章 的主旨。 6.“人和”与下文的“道”是什么关系? 答案:“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 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 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 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食粮
放弃 离开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
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食粮不是不多,但 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限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震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巩利固。得道者
新课导入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
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
孙
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
子
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
兵
法
》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 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 称。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板书设计
得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 多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例)防备: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 “人和”
助
域民
失 道
类推(治国) 固国
治国也需要 “人和”
威天下
寡 助
部编版语文八级上册第六《孟子》三章完整版 课件+音视频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文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 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 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 靠武器的锐利。
包围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 有提示作用。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 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
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 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听故事,悟道理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 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 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 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 布全毁了。
重点字词 戒 谓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 告诫 必敬必戒: 谨慎 谓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重点字词 父命之
古今异义
古义: 教导、训诲 今义: 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 正面
重点字词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 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单元 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课件
2、从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公孙衍、张仪是羡慕甚至崇拜,从反问句 式、加重肯定语气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分三个层次,首先孟子用两个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理乎?”表明了自己对景春所持观点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其次孟子用“妾妇之道“做比,指出了公孙 衍、张仪的本质: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出嫁的女子顺从丈夫那样,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是为了迎合君王喜好,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这是“破”,即直接反驳的部分);最后从正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这是“立”,即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往之女家安居而天下熄戒之曰
通“汝”,你。
戒同“诫”,告诫
熄同“息””,平息,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安居而天下熄
熄 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正 古义:准则,标准; 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
以顺为正者
安居 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
丈夫之冠也( )往送之门( )妾妇之道也( )与民由之( )此之谓大丈夫( )
名词用作动词,行加冠之礼。
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
判断句:妾妇之道也此之谓大丈夫
“也”表判断。
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
·语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 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 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 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啊。
·语文
故曰:域. (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 巩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 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 ( 少 )助。寡助之至. ( 极点 ),亲戚畔. ( 同“叛”, 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 归顺,服从)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和心境。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拓展阅读
01 课内文言文阅读 02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基础积累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 围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 护城河 ) 非不深也,兵. 革. ( 泛指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 ( 放弃)而去. ( 离开)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第六单元
·语文
本单元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
人文主题
情操志 趣
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 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 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努 (个人) 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易
(反面)
灭亡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擂台:
1、检测字词理解 : 所以动心忍性(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百里奚举于市( )( )
然后 最后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 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 家无忧患易灭
亡
(中心论点)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辩论: 辩题:环境与成才 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课内、课外) 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论据)
百孙管胶傅舜 里叔夷鬲说发 奚敖吾举举于 举举举于于畎 于于于鱼版亩 市海士盐筑之
名:名轲,字子舆(yú ) 时:战国时期鲁国人 评: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书: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写《孟子》一书
孟子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能 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导代词,这。
使动用法,使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痛苦。
kòng 使……劳累。
使……饥饿。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动…心贫忍困性。,曾违禁益背止其、所受不动乱能词。。,扰用 的来途(径通来过…那…样) 使他的心惊动, 同“增”增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译文: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孙叔敖举于海:孙第叔三级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
第四级
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 第滨五级,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并重用的。百里奚,春秋时期
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隐
于市。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市场,做
译 文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一个第人三级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内心忧 困,思虑堵 塞第四,级第然五级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 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
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24/8/25
初读感知
13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3 《 孟编辑子母版文》本样三式 章
第二级
—生于忧患,第死三级于安乐 第四级
第五级
统 初中语文 编 版 八年级上
2024/8/25
导入新课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 中矢志 不编辑渝第母,二版级终文本于样打式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 “越王勾践破 第吴三级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就会灭亡。
2024/8/25
课堂小结
20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生
出身低微
于 论据→ 历史事例 忧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六人)
艰苦磨练
第二级
终担重任
患
第三级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 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 《孟子》三章课件(共66张ppt)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因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
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 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 算不上大丈夫。 4.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资源充实
得道者多助
委而去之 人和 失道者寡助
战必 胜矣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推
施行“仁政”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 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张:仁政。
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 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人和。
富贵不能淫
字音字形
公孙衍( yǎn ) 焉( yān ) 往之女家( rǔ )
天下熄( xī ) 丈夫之冠( guàn ) 淫( yín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 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 学过礼吗?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 女之道。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分别是《告子下》、《梁惠王上》和《公孙丑上》。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孟子》三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义与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孟子》三章中的重要观点和主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难点: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孟子的事迹为引子,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字词。
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解释孟子的观点和主张。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 拓展:介绍孟子的其他著作,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三章2. 板书内容:仁政、义利、道德观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要概括孟子的仁政思想,并谈谈你如何将仁政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爱民如子、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仁政思想运用到与他人的相处中,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理解,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著作,如《孟子·离娄上》、《孟子·滕文公上》等,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 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2)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似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 (4)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三章》中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都告诫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然.。吾爵益高
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愁,思虑阻塞,然后知道奋起。 24.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解析】B.傅说.(yuè)。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D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D.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3)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怎么,哪里 ) (5)人恒过.( 犯过错 ) (6)发于声,而后喻.( 明白,了解 ) (7)富贵不能淫.( 惑乱,迷惑 ) (8)必先苦.其心志( 使……劳苦 ) (9)贫贱不能移.( 改变、动摇 )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孟母拉着儿子到处寻找一个适合读书成长的住处。 (2)揭示画面含意并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在社会环境太复杂,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太多。
8.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请你从阅读过的名著中,选择这样的一位人物加以介绍。
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5)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
6.整体感知。 (1)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 战国 时期的 思想 家、 教育 家,是继 _孔__子___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2) 《 得 道 多 助 , 失 道 寡 助 》 选 自 《 公孙丑下 》, 中 心 论 点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恭敬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 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处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 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使……劳苦 ) (2)仆闻.之( 听到 )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D )
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主要论证方法
是 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3)《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 本文的成语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7.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领着孟子搬了三次家,这就是历 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无处迁”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 社会现象?按要求答题。
(三)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 17.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外 ) (2)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 (3)举.于版筑之间( 任用,选拔 ) (4)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增加)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能改正。 2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 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意对即可)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戒①②必往敬送必之戒门.,,无戒.违之夫曰子::告诫谨慎 (2)发①②舜征发于.于色畎,.亩发.之于中声:,兴而起后,喻指:被显任露用、流露 (3)士①②管入夷则吾无举法于家士拂.:士.狱:官贤士
(4)拂①②入行则拂.无乱法其家所拂为.士::违同背“弼”,辅佐 (5)得①②是得.焉志得,.为与大民丈由夫之乎::得能到够实现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以顺从为准则是妾妇的为人方法。
1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用原文作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16.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正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 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民族国 家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课外拓展】 【甲】《生于忧串,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
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 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 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 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 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名著: 《名人传》
人物: 贝多芬
介绍: 介绍人物时抓住“历经磨难,终成大器”的经历即可。
【课内精读】
(二)读《富贵不能淫》,回答下列问题。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妾妇之道.( 方法 ) (2)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一发怒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里就天下太平。
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或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痛苦的磨炼。(意 对即可) 25.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 R
第六单元
22 《孟子》三章
1.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公孙衍.(yǎn)
米粟.(sù) 丈夫之冠.(ɡuàn)
B.傅说.(shuō) 胶鬲.(ɡé) 孙叔敖.(áo)
C.拂.乱(fú) 拂.士(bì) 畔.之(pàn)
D.空乏.(fá) 管夷.吾(yí) 畎.亩(q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