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成语故事1【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典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意思及道理分析原文及译文
《滥竽充数》的意思及道理分析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释⑴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⑵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⑶使:派,让,指使。
⑷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⑸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⑹说:通“悦”,喜欢。
⑺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⑻以:给。
⑼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⑽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滥竽充数的故事的意思
滥竽充数的故事的意思
1、滥竽充数的故事的意思: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
因此,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2、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求真才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败露。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滥竽充数是一句古老的比喻,源于先秦时代的一首《尚书有兔》中的诗句:“滥竽充数,释缁楞伽。
”该诗句描述了一种令人欢喜的礼仪:有兔活动时,孔子的学生在祭坛上礼拜,“滥竽充数”,其中的“竽”指的是它们手拿的风琴,“充数”指的是学生们用乐器演奏表演歌谣来陪伴15位孔子的学生祭祀兔子时与对方交流。
这句话被广泛使用,用来嘲笑政治家们奉行模式化、无情植入的信仰,特别是在官僚文化中,只要能满足礼仪要求即可,几乎不考虑深度思考和人文关怀。
但是,“滥竽充数”也被更好地理解为当社会遭遇危机时,很多普通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拯救的过程中,用他们的行动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怀。
有一个故事讲述,当孔子的学生们参加有兔活动时,却发现每位学生都没有乐器,于是他们开始着手一一找寻并借来乐器,直到最后,一位叫颜回的学生,历尽艰险借来一把被称为“竽”的乐器。
这把乐器看起来比其他乐器简陋得多,但颜回说:“只要我们一起吹,整首曲子还是能吹出来的,这是咱们共同的力量。
”颜回的这句话让所有人感慨成了刹那,也成为了滥竽充数的本意所在:当社会遭遇危机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为社会所有的公民奉献力量。
所以,“滥竽充数”不仅指一种古老的习俗,更暗示了一种力量,那就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正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力量,所以从古至今,如“滥竽充数”这句古老比喻中所反映出来的,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拥抱和平、友谊和共同理念,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去,就可以为全人类构筑起一个和谐的未来。
当然,滥竽充数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它暗示了,除了正当的权利与义务外,我们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帮助与支持。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虽然让自己投入到众多的事情当中,但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有针对性地使用工具去处理各种事务,才能使自己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功效,避免施用一针见血的绝招,而忽视了他人的力量和贡献。
因此,可以说,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就是说:我们要珍惜和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要尊重参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每一个公民,要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参与到社会改善中去,为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滥竽充数的四字成语解释
滥竽充数的四字成语解释【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释义】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混饭吃的人【结构】主谓式【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同韵词】三薰三沐、义夫节妇、三翻四覆、连类比物、乘隙而入、动心娱目、骈首就戮、临危不顾、丑类恶物、贪位慕禄、......【年代】古代【谜语】南廓先生吹竽【邂逅语】南郭先生吹竽;红薯粉掺在藕粉里【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
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成语示例】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成语造句】众多絮棉制品经营者纷纷抢滩这一领域,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鱼目混珠,滥竽充数。
这可是精密仪器,维修时可不能用普通零件滥竽充数。
以《滥竽充数》一课为例,用逆向思维方式会得出:南郭先生虽不懂装懂,但不是执迷不悟,"逃之夭夭"就是其醒悟的开端,南郭先生也有自知之明。
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考核,最后招聘的人,自然是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非但滥竽充数者不能混入,就是低能者也休想侥幸取胜。
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只有拥有真才实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他其实一直都只是在他单位滥竽充数,老板因为觉得他是亲戚,所以没有解雇他。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篇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出处】《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南郭先生,由于他不学无术,又不求上进,所以连饭都混不上了,他正在愁眉苦脸时,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任职。
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
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滥竽充数的故事和寓意
中国古代传说,滥竽充数是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位叫钟离权的乐师到一家大宅院里演奏乐曲,来填补乐队的空缺。
这位乐师所演奏的乐曲并不精致优美,但是他的举止优雅,态度恭敬,所有人都很喜欢他。
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即使是滥竽充数,还是可以有一定的地位。
古人把滥竽充数的故事和过去的历史事件事件结合起来,以此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能力有限,也不要放弃希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信,并且适当地谦虚,充分利用手头上的优势,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工作。
同时,滥竽充数也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公德标准。
在古代社会中,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它以滥竽充数为例子,让学习者理解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以及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贯穿其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取得进步,才能最后取得成功。
滥竽充数故事中所蕴涵的主题也可以从哲学角度加以探讨。
按照传统,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对事物的多样性的一种表述,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不可忽略,只有综合考虑多种能力,才能实现最佳组合。
总之,滥竽充数传说也许并不长久,但其中的故事内涵却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使我们更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团队凝聚力,做出更好的团队配合。
只有在追求高质量、协调一致的和谐氛围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胜利。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的启示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的启示【范文1】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了“虚与委蛇”这个成语的含义。
故事中,有一群演奏瑶族乐器竹筒笙的人,其中有一个人并不会演奏这个乐器,但是他却威胁其他人,强迫他们将自己纳入演奏队伍。
当大家演奏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机械地吹着口哨,结果让一位瑶族老人发现了问题,指出这个人是在滥竽充数。
故事中的滥竽充数者,就像我们现在许多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有些人为了面子或者利益,不惜冒险骗过别人,把自己扮演成成功者。
但这么做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你既欺骗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
只有通过积极刻苦地学习和努力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做事要真诚,不能虚与委蛇,只有真正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成果。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采用了学生的口吻,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讲述了故事,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生动。
启示部分则简单罗列了一些重点,给人一种清晰的感觉。
用词分析:本文用词简单易懂,没有花哨词汇,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范文2】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滥竽充数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人在竭尽所能地完成一个任务。
但是,其中有一个人,他并不会演奏乐器,但是他却混到了演奏队伍中。
他用口哨冒充演奏这个乐器,最终被瑶族老人发现了问题。
这个故事真实地表现了“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含义。
对于滥竽充数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特别痛恨,因为它不仅会欺骗别人,也会欺骗自己。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必须经过努力,积累经验,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机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个故事的启示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欺骗自己和别人,要努力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写作重点分析:本文包括了一个情节和相应的启示,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用词分析:本文运用了一些生僻词,如“站稳脚跟”,并深入分析了滥竽充数的行为,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滥竽充数》成语意思
《滥竽充数》成语意思
“滥竽充数”是一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意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后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以次充好。
这个成语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很多人一起合奏。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吹竽的队伍中。
后来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在日常生活中,“滥竽充数”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实能力或知识,却试图通过欺骗或伪装来蒙混过关的人或行为。
它提醒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企图以次充好或欺骗他人。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_65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_650字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指贬义,表示有些人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真正有才华的人当中,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
滥竽充数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从此便传为佳话。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
他白天劳累地为国家谋划,晚上则喜爱吹奏竹管,声音深沉悠扬。
有一次,他在家里举办宴会,宾客们都跟着他的笛声起舞。
孟尝君的管音远近传扬,声名大噪。
于是有一位假冒者,偷了一支与孟尝君一模一样的竹管,冒充孟尝君。
当宴会结束后,他跑到街上大吹特吹,自称是孟尝君。
结果,人们都知道那是个骗局。
后来,一个真正的竹管演奏家见到了那个滥竽充数的假冒者,对他说:“君子不食言,吹竹管养生。
”讲着,那位竹管演奏家的技艺便在众人面前展现出来。
他用了清风明月、云水谣调、天地悠扬等各种吹奏技巧,竹管的声音如泉水般流淌,如细雨般娓娓细语,犹如天籁般悠扬。
所有的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以及对滥竽充数者的鄙夷。
真正的竹管演奏家深情地吹奏了一段笛调,所有的人都被他的演奏深深吸引,滥竽充数的假冒者在这种悲音中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的无知和可悲。
他悔恨自己的愚昧无知,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滥竽充数,要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自不量力,也不要自命不凡。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对于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我们不应该去嘲笑他们,而是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只要他们真心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充实自己,就一定能改变现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教导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不要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职业的专业性,不要因为一时的虚荣而滥竽充数,否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损失。
滥竽充数不仅是对别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脚踏实地,用心做事,不要求一时的虚荣。
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才能够在社会优秀的人才中真正脱颖而出。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拼音】:[lànyúchōngshù]【解释】: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典故】: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
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________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释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
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
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
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滥竽充数成语
滥竽充数成语
滥竽充数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指的是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真正能力却强行混入,通过演奏竽管等乐器来混淆视听,欺骗他人。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楚人闻之,称曰:‘齐有滥竽之乱。
’”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王室非常看重音乐文化,每年都会举行音乐比赛。
有一个叫做晏子的人,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却因为自己是王室的皮匠而被选拔参赛。
为了在比赛中取胜,晏子请来了一群会演奏竽管的乐手,让他们在自己的演奏中混入。
最终,晏子的表演获得了第一名,但是其他参赛者都觉得他在比赛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于是他们向齐国的君王举报。
君王听从了他们的诉求,让晏子重新演奏。
这一次,晏子没有了竽手的支持,只能独自演奏。
他的表演并不出色,最终被淘汰出局。
滥竽充数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真正能力却通过欺骗、作弊等手段混入某个领域的人。
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任何领域中,只有真正的才华和实力才能带来持久的成功和成就。
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举办了一场音乐比赛,来自各地的人们都来参加。
参赛者被要求携带自己的乐器,表演出自己的才华和技艺。
有一天,一位叫做李富贵的家伙听说了这个比赛,他虽然毫无音乐天赋,却非常想参加比赛,以展示自己。
他找来一支竽(古代的木管乐器),虽然他从未学过乐器,但他认为只要拿着乐器上台,就能混过去。
比赛的日子终于来临,许多参赛者都表演得很出色,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而李富贵却坐在台下,手握着一支竽,不知所措。
他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十分尴尬。
就在这时,一位专业的竽手因为突发疾病无法上台表演,台上的裁判们陷入了困境。
正当他们焦虑不安时,李富贵走上台,毫不犹豫地开始演奏起竽来。
然而,由于他几乎没有任何音乐基础,他的表演简直是一团糟。
他的吹奏声不悦耳,乐曲节奏杂乱无章。
观众们面面相觑,有人甚至忍不住发出笑声。
李富贵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尴尬,一时无法回头。
为了保持面子,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只能坚持下去。
最终,他艰难地完成了演奏。
然而,裁判们对于他的表演十分失望。
他们意识到李富贵只是滥竽充数,根本不具备参赛的资格。
最终,李富贵被取消了比赛资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滥竽充数是没有用的。
尽管表面上可以假装有能力,但真正的才能和技艺是无法欺骗的。
在目中无人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真诚,而不是为了一时的虚荣心而误导他人和自己。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某人在某种活动中,只是为了凑数而参与不具备真正的实力或才能。
故事开始: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中,有一年到村庄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
村里的村民们都非常期待这个活动,因为这是他们每隔几年才能举办一次的庆祝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活动中,一支由乐器组成的表演队伍被特别邀请来为大家带来欢乐的音乐演奏。
村民们听说这支表演队伍中有一个竖琴手的表演实力非常强大,乐器音色悦耳动听。
村民们都非常喜欢竖琴的音色,因此对于这位竖琴手的到来非常期待。
可是村里并没有人会弹竖琴,所以大家都非常担心这位竖琴手无法参加表演。
活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家都在为这个问题而发愁。
突然,一个村民提议道:“为什么我们不能找一个会弹琴的村民来充当竖琴手呢?即便他的水平不高,但也算是填补了这个空缺。
”村民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他们召集了一位只会弹一点琴的村民,在竖琴手的位置上“滥竽充数”地参加了表演。
到了表演当天,表演队伍走上了舞台,乐器奏起,音乐声在整个村庄回荡。
村民们听到了非常动听的音乐声,虽然竖琴手的琴艺并不高超,但已经足够给大家带来欢乐和感动了。
就在这时,一位经验丰富的乐器演奏家注意到了竖琴手的表演。
他看出了问题,知道这个竖琴手的演奏只是在伪装,滥竽充数的表演。
他决定揭露这个“滥竽充数”的真相。
于是在演出结束后,他找到了活动的主办方,告诉他们这个“滥竽充数”的秘密。
主办方非常震惊,他们感到非常抱歉和难过,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错误,主办方向竖琴手道歉,并且邀请了一位真正擅长竖琴的演奏家来表演。
这位演奏家的表演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和认可,大家都非常享受他的演奏。
从这件事情中,村民们明白了“滥竽充数”带来的问题。
他们意识到,只有真正具备实力的人才能够为他们带来真正的欢乐和享受。
他们发誓以后不会再滥竽充数,只会邀请真正有实力的人参与活动。
故事到此结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到滥竽充数之所以会被人们诟病,是因为这样的行为欺骗了别人,给别人带来了虚假和不真实的感受。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叫做孔子的大师。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仁、义、礼、智、信”的教育理念,影响了整个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风气。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做颜回的年轻人,他非常聪明,但却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来源,就是出自于颜回的故事。
在古代,竽是一种乐器,通常只有在正式的宴会上才能使用。
有一次,孔子受到了一位贵族的邀请,去参加他的宴会。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们一起去,其中就包括了颜回。
在宴会上,贵族请来了一位专业的竽手,准备为大家表演一段竽乐。
可是,颜回却自作主张地拿起了竽,开始演奏起来。
他的演奏技巧并不高超,反而给宴会增添了许多尴尬的气氛。
孔子看在眼里,心里非常不快。
回到家里,孔子对颜回说,“你为什么要在宴会上滥竽充数呢?你明明知道你的竽技并不精湛,却硬要上去表演,不仅没有展现出你的才华,反而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颜回听了孔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
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要改掉这个毛病。
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勤奋练习竽技,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竽手,受到了众人的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滥竽充数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滥竽充数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虚有其表,只会说大话而不会实际行动;有些人在学习中偷懒敷衍,只顾应付考试而不去认真学习;还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上浮夸自大,却没有真正的才华和能力。
这些行为都属于滥竽充数的范畴。
滥竽充数不仅是一种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
因为当你滥竽充数的时候,你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也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这样做不仅对他人不公平,更对自己不负责。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滥竽充数。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要因为懒惰、敷衍而滥竽充数。
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滥竽充数的寓意和道理
滥竽充数的寓意和道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中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举行音乐比赛,各国都派出了最好的乐师参赛。
而齐国的乐师中,有一个叫竽公的人,他的琴技实在不怎么样。
为了不丢齐国的面子,齐国国君决定将竽公藏起来,派出了一位技艺高超的乐师代替他参赛。
结果齐国凭借这位代替者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但这也暴露了齐国实力的不足。
滥竽充数的寓意是指为了填补人数或场面烘托而随便找些人凑数,缺乏真正的实力。
这个成语给我们启示了很多,让我们深思其中的道理。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虚伪和欺骗是不可取的。
在上面的故事中,齐国国君为了保护国家形象,选择了代替者,这种行为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但违背了公正和真实,最终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者避免麻烦,我们可能会选择掩盖真相或者做出虚假的承诺。
然而,这样的行为只会在一定时候被揭穿,最终会让自己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实力和能力是最重要的。
在上面的故事中,代替者的出色表现帮助齐国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但这并没有改变齐国乐师的实际水平。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虚饰,真正的实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滥竽充数还告诉我们,诚实和真实是最可贵的品质。
在上面的故事中,齐国国君的行为虽然暂时保护了国家的形象,但最终还是被揭穿了。
相比之下,如果国君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坦诚地承认国家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或许结果会更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坦诚待人,真实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只有通过坦诚和真实,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滥竽充数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堂,它告诉我们,虚伪和欺骗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而真实和诚实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取得成功的基础。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放弃自己的真实,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实力说话。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故事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故事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非常喜欢吹竽。
然而,他的吹竽技巧却非常高明,甚至可以说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其他领域也会有所建树。
南郭先生的吹竽技巧虽然高明,但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混日子,以便能够继续享受别人的供养。
这种行为引起了孔子的不满,因为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
有一天,孔子邀请了一些学生来听他讲课。
当南郭先生听到孔子要讲课时,他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混在学生中间,假装自己也在听课。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不用真正地学习知识,而是继续过着混日子的生活。
然而,孔子很快就发现了南郭先生的诡计。
他对南郭先生说:“你为什么不拿出你的竽来吹一吹呢?”南郭先生只好拿出了他的竽,开始吹奏起来。
然而,由于他的技巧实在是太差了,连最基本的音都吹不出来。
这让在场的学生都感到非常尴尬和失望。
孔子看到这一幕,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说:“一个人如果只是滥竽充数,那么他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只有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艺的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南郭先生听了孔子的话后,深感惭愧。
他决定从此以后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
最终,他在吹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是滥竽充数,那么他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只有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艺的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便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解读
教材解读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
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
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
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
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
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
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
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
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
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
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
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
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
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
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
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
顿: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
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
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
长于绘画。
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
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
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
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
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