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初加工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材行业分析报告

中药材行业分析报告

中药材行业分析报告中药材是我国传统的独特资源,由于其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及其多种疗效,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中药材行业是从事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的一个行业。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特点、产业链、发展历程、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发展驱动因素、行业现状、行业痛点、行业发展建议、行业发展趋势前景、竞争格局、代表企业、产业链描述、SWOT分析、行业集中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定义和分类特点中药材行业是指从事中草药种植、收获、加工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和产业活动,它是以中草药作为原材料,通过分离、提纯和加工等过程,生产中药制剂的一门学科领域。

中药材按照不同的使用部位和功效,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皮、实、薯、鳞、虫、霜等各种类型。

而中药材行业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药食同源”、“中西药并重”、“中医中药治病”的传统医药文化,并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多环节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产业。

二、产业链中药材行业的产业链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中医药理论及文化。

2、中草药种植及收获。

3、中草药初加工及中药材二次加工。

4、中成药制剂生产。

5、医药流通及气象检测。

三、发展历程自古以来,我国的中药材就以其独特的药理活性成分及其多种疗效而被赞誉。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药材业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加工都十分落后。

到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国政府逐渐扶持和重视中药材产业,对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开始发生了改变。

随着中药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推广,中药产业在医药、保健品、美容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1、《国家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该文件重点规划了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质量和效益等举措。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

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

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中药材资源情况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

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

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

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

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

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

中药材产地干燥初加工困境与对策

中药材产地干燥初加工困境与对策
第2 期 ( 总第 2 1 7 期)
21 0 2年 2月
农产 品加工 ・ 学刊
Ac d mi e id c lo a m r d c sP o e s n a e c P ro i a fF r P o u t r c s i g
No2 . Fe . b
文 章 编 号 : 17 — 6 6 (0 2 0 — 1 10 6 1 94 2 1) 2 0 2 — 3
0 引 言
中药 材 采 收 后 ,除 鲜 用 外 ,一 般 都 必 须 进 行 初 步 处 理 与 干 燥 。中 药 材产 地 干 燥 初 加 工 是 中药 材 初 加 工 或 产 地 加 工 过 程 中不 可 缺 少 的环 节 。 中药 材 的 质 量 除 与 出产地 、采 收 时 间有 关 外 ,干 燥 处 理 也 是 影 响 质 量 的 一个 重 要 因素 。我 国历 代 中药 学 家 ,对 中药 材 产 地 干燥 初 加 工 方 法 均 极 重 视 。我 国人 民经 过 几 千 年 的 长期 实 践 ,积 累 了丰 富 的 产 地 干 燥 初 加 工经验 。近年来广 大干燥设备科研人员与 中药工作 者 在 这 方 面进 行 了广 泛 深 入 的研 究 ,取 得 了 很 多 令
Me ii a tras d cn l ae il
DE NG in - i g La g pn
( p r n fEe t cP we n ie r g De at t lcr o rE gn ei ,Hun nP oe s n lUnv ri f trReo re n lcr o e , me o i n a rfsi a iest o e suc sa dE et cP w r o y Wa i
关键词 :中药材 ;干燥 ;困境 ;对 策

中药制造行业分析

中药制造行业分析

中药制造行业分析中药制造行业是我国传统的药品生产行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产业链。

以下是对中药制造行业的分析。

首先,中药制造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中药制造行业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材采购、中药材初加工、中药提取及制剂生产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是中药材生产大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这为中药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中药制造行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

中药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临床应用经验。

中药具有多疗效、多成分的特点,对一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和老年疾病的治疗上,中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再次,中药制造行业市场需求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药在医疗保健、生活调养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逐年攀升。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中药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中药制造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中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难题。

中药是天然药物,草药之间的成分和药效差异较大,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是中药材资源保护问题。

由于中药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商业化种植,导致部分中药材资源减少、品质下降,甚至濒临灭绝。

这给中药制造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综上所述,中药制造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市场需求巨大。

然而,中药制造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加强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并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相信中药制造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年云南中药材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云南中药材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云南中药材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云南省是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对云南中药材行业的市场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策环境云南省政府注重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6年,云南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这个文件提出了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实施、资金保障等具体事项。

此外,云南省政府还出台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采用高端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中药材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目前,云南省的中药材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国内市场,尤其是中药饮片企业。

此外,随着国际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云南省的中药材出口也在逐步增加。

三、竞争环境云南省的中药材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于其他中药材产地,尤其是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中药材品种齐全、数量丰富,而且市场占有率较高。

此外,一些大型中药企业也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供应链,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来控制市场份额。

四、产业链环境云南省的中药材产业链相对完整,包括原料采集、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等环节。

其中,原料采集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而深加工环节则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环节。

五、技术环境云南省的中药材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仍然存在一些传统工艺,同时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也较低。

不过,近年来,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在中药材加工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总之,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市场环境比较有利,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大、产业链完整、技术升级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过,也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药产业是以中药材为基础的资源性产业,中药材是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

目前,我国常用中药材有600多种,其中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殖。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8339万亩(1亩≈666.67 m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关系着人民健康及中医药行业的兴衰。

近年来,药材需求量的增长导致药材质量问题凸显,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医将亡于中药”的担忧。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深入,公众对中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中药材品质提升逐渐成为行业需求。

2022年发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对我国中药材质量管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药材的质量管理指对中药材的采集、鉴定、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管和管理,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本文对当前我国中药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对策,以期为我国中药品质提升和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主要问题1.1盲目使用投入品中药材需求量显著增加、野生变家种等问题导致中药材大面积、高密度种植,反复种植又导致连作障碍、病虫害问题频繁发生,药材质量下降。

药农为了获得短期效益,一味追求药材产量而忽视质量,导致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投入品滥用,造成中药材农药及重金属有害元素残留量超标、药材指标成分含量下降,影响了药材品质,降低了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2017年7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农药的种类,其他类农药的使用要求也陆续被列入法规之中。

然而,2017年中药饮片的抽检结果显示,抽检的人参、黄芪等15个中药饮片2064批次样品中,不符合规定的有211批次,包括农药残留(人参48批次)、黄曲霉毒素(远志11批次)、二氧化硫残留(11批次)等;2018年,国家药品抽检共抽检7组(14个)中药饮片品种(含2个中药配方颗粒)2284批次样品,不符合规定的有278批次,包括二氧化硫残留(26批次)、黄曲霉毒素(60批次)等。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材种植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这些地区因其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合中药材植物的生长,因此成为中药材种植的重要产地。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中草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00万亩以上,其中云南省是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随着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

中药产地初加工产业是指在中药材采摘后的初步加工环节。

产地初加工包括对中药材进行晾晒、清洗、剪裁等处理。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保持中药材的质量和活性成分,并为后续的加工提供良好的原料。

当前,产地初加工主要以传统加工方式为主,如晾晒、曝晒等。

虽然传统加工方式经济简单、易于操作,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加工工艺不规范、加工过程中易受环境影响等。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精细化加工将成为发展的主流。

由于传统加工方式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有必要引进精细化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加工效率。

其次,绿色生产将成为重点。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应注重绿色生产,采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生产方式,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健康。

再次,产地初加工的科技化水平将提高。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产业链的延伸将成为趋势。

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与中药制药、中药饮片等产业链环节进行深度合作,形成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增值。

综上所述,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在中药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发展精细化加工、绿色生产、科技化水平提高和产业链的延伸,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将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中药材质量报报告

中药材质量报报告

中药材质量报报告一、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然而,在中药材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不正规的操作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药材的质量问题愈发突显。

本报告旨在对中药材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提升中药材的质量。

二、中药材质量问题分析1.采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的质量与其采集环节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产中,一些不规范的采集行为常常出现,例如:采集过量、盲目采集、采集时间不当等,这些都会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2.初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的初加工环节对于其质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在一些小作坊使用传统的加工方法时,可能存在加工时间过长、加工工艺不规范、材料混杂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

3.储藏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中药材的储藏环节也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储藏条件,例如湿度过高、温度过低等,会导致中药材变质、虫蛀等问题,严重损害中药材的质量。

4.质量标准的不健全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对中药材质量进行评价和判定的重要依据。

然而,目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有待完善,一些关键指标缺乏统一的标准,这给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中药材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1.加强中药材采集的规范性加大对中药材采集的监管,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中药材采集,避免过度采集和采集不当的行为。

2.加强中药材初加工的规范性推广合理的初加工流程和设备,提高中药材的初加工效果,并加强对初加工环节的监控,在初加工过程中避免出现不规范的操作,确保中药材的质量。

3.改善中药材的储藏环境建立合理的储藏条件、温湿度监控系统,确保中药材的储藏环境稳定,避免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

4.完善质量标准加强对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建立详尽的质量标准,制定统一的质量评价方法,以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可控性和可比性。

四、结论中药材作为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其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本报告针对中药材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中药材加工发展趋势及展望

中药材加工发展趋势及展望

中药材加工发展趋势及展望中药材加工是我国传统医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材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中药材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中药材加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中药材质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中药材加工行业未来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传统中药加工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加工制造规范,以加强对中药材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管。

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也需要积极适应行业标准的变化。

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中药材制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而其中的中药材加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中药材加工研究思路(一)市场需求分析1、市场现状调研:首先需要对中药材制品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份额、产品种类、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到当前中药材制品市场的发展动态和潜在机遇。

2、需求预测:根据市场现状和趋势,结合消费者需求变化和趋势进行需求预测。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可以指导后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确保研发出的中药材制品符合市场需求。

3、竞争对手分析:对市场上已有的中药材制品进行竞争对手分析,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销售策略和市场占有率等信息。

通过竞争对手分析,可以找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研究策略。

(二)中药材加工技术研究1、提高加工效率:通过研究新的中药材加工方法和工艺,提高加工效率,减少加工时间和成本。

例如,可以探索新的提取技术,如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以提高中药材的提取效率。

2、优化制剂工艺:对不同的中药材进行多种制剂工艺的研究,包括浸膏、丸剂、片剂等。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产地初加工

中药材加工一产地初加工2016-12-01 蒲公英中药材加工一一产地初加工1、概念中药材加工是指对中药原材料进行技术性系统处理,按照加工的目的和加工的流程的不同,依次可分为中药材产地加工、中药材炮制加工、中药材深加工三个部分。

中药材产地加工为中药材加工的第一阶段,又称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2、目的因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

除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进行初加工。

加工后的药材,既能保证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

另外,在初加工时按照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

3、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一)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进一步加工和商业交流与贸易,如三七、牛膝、白芍等。

(二)净制又称净选加工,是指中药材采收后,去除药材中混杂的泥沙、非药用部位、劣质药用部位的处理方法。

净制的目的是纯净药材,保证饮片质量,便于下一步中药材炮制加工。

方法如下:(1)水洗药用部分采收后,用水洗净掺杂的泥沙、污物,除去芦头和须根。

芳香性药材一般不可水洗,如薄荷、藿香,亦可不水洗,让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待干燥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

(2)刮皮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如山药、桔梗、牡丹皮等。

有的药材需蒸煮才脱皮的,先将根茎洗净后入沸水中蒸煮几分钟,刮去外皮,然后漂净晒干,如天冬、白芍、明党参等。

⑶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片、切段或切丁晒干,如丹参、大黄、玄参、葛根等。

⑷烫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后宜放入沸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

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

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

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

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药材经产地初加工后,剔除了杂物和药材的质劣部分,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从而可以提高药材在临床上的疗效。

在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中草药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因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

所以,除了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初步加工。

药材经产地初加工后,剔除了杂物和药材的质劣部分,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从而可以提高药材在临床上的疗效。

另外,在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

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中草药种类繁多,品种规格要求不一,各地传统习惯也不相同,故加工方法各异。

现将各类药材于产地进行初步加工的常用方法分述如下:一、根及地下茎类药材(一)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便于加工,如三七、巴戟、延胡索、浙贝母、白芷等。

(二)清洗药用部分采收后,可于河水、塘水、山间流水或自来水洗净泥沙,除去残留枝叶、芦头和须根。

亦可不水洗,让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待干燥过程中再通过搓、撞除去。

(三)刮皮药材采收后,对于干后难以去皮的根茎,应趁鲜及时刮去外皮,然后晒干,使颜色洁白,防止变色,如山药、芍药、桔梗、丹皮、半夏等。

有的药材需蒸煮才脱皮的,先将根茎洗净后入沸水中蒸煮几分钟,再捞出刮去外皮,然后漂净晒干,如明党参、珊珊等。

(四)切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即刻洗净除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成薄片晒干,如丹参、大黄、玄参、葛根等。

(五)烫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等,收后宜放入沸水中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

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以烫至半生不熟为好,过熟则软烂,,品质差,如天门冬、百部、延胡索等。

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收稿日期:2023-04-11作者简介:凡 迪(1990 ),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 -m a i l :410509115@q q .c o m )㊂通讯作者:冯文豪(1979 ),男(汉族),遵义仁怀人;硕士,正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 -m a i l :326354390@q q.c o m )㊂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凡 迪, 唐成林, 刘佳慧, 冯文豪(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贵阳550001)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O r i g i nP r o c e s s i n g o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 F A ND i ,T A N GC h e n gl i n ,L I UJ i a h u i ,F E N G W e n h a o 摘 要:为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建设提供参考,针对贵州中药材产业产地初加工现状,深入分析了产地初加工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㊁培育壮大初加工经营主体㊁破解资金难题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引领㊁拓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㊁强化中药材加工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㊁推进产地初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加快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产地初加工;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 F 326.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8-2239(2023)05-0146-04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指对药用植物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药材采收后除了极少数种类需要新鲜和保持原样,大部分需进行产地初加工㊂标准化的产地初加工,根据品种和初加工环节不同,可显著提升药材综合产值㊂笔者以贵州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为重点,收集汇总了全省各市(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发展情况,走访了调研县区的中药材产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及初加工企业(合作社㊁大户),从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视角,简要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剖析了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建议㊂1 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发展现状1.1 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对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019年,中药材产业被列为十二大重点产业之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中药材总面积44.8万h m 2㊁总产量193.8万t ㊁总产值16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8%,50.3%,40.8%,带动贫困农户13.1万户㊁贫困人口41.8万人增收㊂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既为产地初加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产地初加工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需要㊂1.2 全省产地初加工增值效益明显经对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情况调度分析显示,全省共有298家规模化初加工经营主体,年总初加工能力42.4万t (占总产量的21.88%),覆盖面积8.9万h m 2(占总面积的19.88%)㊂全省年初加工总产值42.17亿元,通过标准化产地初加工,共新增总产值20.32亿元,增加13.71%(注:根据全省15个重点品种面积㊁鲜品产值㊁初加工产值等加权平均计算得出平均鲜品产值3554.15元/667m 2,初加工后产值5076.56元/667m 2,新增产值1522.41元/667m 2,增加42.83%)㊂产地初加工带来的增值效益明显,例如:太子参鲜品价格14~16元/k g ,经过清洗㊁干燥(3k g 鲜品加工成1k g 干品),干品药材统货产地价格至少80元/k g,价格提升2倍,挑选分级后,选装货价格最高可达140多元/k g ,价格可提高3倍以上;天麻鲜品价格一般为12~16元/k g ,经清洗㊁蒸透㊁烘干后(3k g 鲜品加工成1k g 干品),价格至少可达100元/k g ,价格提升3倍,挑选分级后最高可达300元/k g 以上,价格提高10倍以上;前胡鲜品价格10元/k g ,经去须㊁芦头,烘干㊁分级㊁扎把后(3k g 鲜品干燥成1k g 干品),统货达100元/k g 以上,价格提升3倍以上㊂1.3 重点产区产地初加工体系初具雏形贵阳㊁安顺㊁遵义等9个市(州),从年初加工能力来看,黔南州最强,为13.41万t ,其次为黔西南州(7.16万t )和铜仁市(5.35万t);从初加工产值来看,遵义市最高,为11.2亿元,其次为铜仁市(8.7亿元)和黔南州(8.64亿元);从初加工覆盖面积来看,黔东南州最大,为2.32万h m 2,其次为遵义市(1.64万h m 2)和铜仁市(1.32万h m 2);从初加工经营主体来看,铜仁市最多,为77㊃641㊃家,其次为遵义市(45家)和六盘水市(37家);从初加工技术人员来看,铜仁市最多,为300人,其次为黔东南州(278人)和遵义市(269人);从初加工能力占总产量比重来看,黔南州最高,为74.89%,其次为铜仁市(44.99%)和六盘水市(31.08%);从初加工覆盖面积占总面积比重来看,六盘水市最高,为65.42%,其次为黔东南州(37.18%)和铜仁市(32.64%)㊂总体看来,铜仁㊁遵义㊁黔南㊁黔东南㊁六盘水等市(州)初加工能力总体相对较强,贵阳㊁安顺㊁黔西南㊁毕节等市(州)初加工能力总体相对较弱,亟待提升㊂1.4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效益稳步增长天麻㊁石斛㊁太子参等8个重点单品,从年初加工能力来看,薏苡仁最强,为3万t,其次是钩藤(1.48万t)㊁太子参(0.96万t);从初加工产值来看,石斛最高,为13.79亿元,其次是天麻(1.8亿元)㊁薏苡仁(0.96亿元);从经营主体数量来看,天麻最多,为23家,其次为白及(19家)㊁石斛(17家)和太子参(17家);从初加工能力占总产量的比重来看,白及占比最高,为54.43%,其次是石斛(50%)㊁黄精(34.75%),太子参和半夏占比最小,仅为8.98%和8.81%㊂8个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能力共7.72万t,占全省初加工能力的18.27%;初加工产值19.71亿元,占初加工总产值的46.74%;初加工经营主体数量107家,占全省总量的35.91%;初加工能力占单品总产量的比重为17.72%㊂2019年以来,省级大力支持8个重点单品产业发展,从生产基地建设㊁产地初加工等环节给予全力支持,总体看来,8个重点单品初加工产值已占据全省初加工总产值接近一半,产地初加工效益凸显㊂1.5调研中发现的产地初加工模式典型案例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好的初加工模式㊂例如: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基地+农户 组织方式开展太子参产地初加工,牵头成立了黄平县中药材协会,吸纳了太子参种植大户㊁合作社等510余名会员加入协会,在太子参大面积收获季节,按照3元/k g的优惠价格为协会会员㊁合作社社员提供初加工服务,平均每天加工太子参鲜品50t,以产地初加工为基础,保障了协会会员,合作社社员产后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一是通过标准化初加工提高药材品质,提升药材附加值,使药农增加了效益;二是采收后及时加工,解决了种植户因天气影响,丰产不丰收的后顾之忧;三是通过统一加工仓储,吸引采购商直接来加工点收购,形成了一个小环境的产地交易市场,解决种植户东奔西走找市场而卖不出好价的难题;四是通过集中初加工,回收利用原本要丢弃的药材粉末制成饲料添加剂,进一步提升了综合效益;五是初加工后集中仓储,通过仓担质押的方式,使药农更容易获得融资贷款,解决了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㊂2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2019年以来,在省委㊁省政府的高位推进下,中药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种植规模㊁产量㊁产值呈现三增长的态势,重点单品㊁重点产区初加工能力稳步增加,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产地初加工能力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总体看,全省各地仍多以 种药材㊁卖药材 的单一形式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㊂全省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的21.88%,覆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9.88%,仍存在151.43万t中药材无法通过标准化的初加工实现增值㊂局部看,8个重点单品中,仅有石斛㊁白及初加工能力可覆盖总产量50%以上,其余单品均存在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半夏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8.81%㊁太子参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8.98%㊁钩藤初加工能力仅占总产量12.89%,虽然这些单品在全国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和话语权,但初加工能力仍远远不能达到需求㊂另外,9个市(州)初加工能力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贵阳㊁安顺㊁黔西南㊁毕节等市(州)初加工能力总体相对较弱,其中贵阳市2019年中药材总产量11.17万t㊁总面积17860h m2,但初加工能力仅能覆盖1.28%;安顺市总产量38.12万t㊁总面积29280h m2,但初加工能力仅能覆盖5.53%㊂产业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但产地初加工能力没能与种植规模相匹配,无法形成协调的加工体系,100多万t中药材缺少产地加工所需的场所㊁设施㊁设备,大量产新的药材不能保质保量入库,若遇多雨天气,会造成中药材大量腐烂㊁卖不出㊁售价低等问题,严重影响药材品质,产业加工效益无法提升㊂2.2产地初加工标准化程度低,药材质量不稳定㊁商品性欠佳调研发现,现有加工技术标准化程度低㊁加工方法混乱,工艺不统一,技术不规范,各地各法㊁一药多法甚至一地数法是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的突出问题㊂例如,金(山)银花产地初加工方式中,有的采用直接烘干,有的采用硫磺燃烧密闭烘烤加工,还有的采用硫磺浸泡烘干及杀青烘干的方式;天麻的初加工方法中,仅干燥的方式就有数10种之多,有的采用直接烘干法㊁有的采用白矾水煮透心后干燥,有的采用天麻与小米共煮透心后干燥㊁有的采用热风循环烘干法㊁有的采用鲜品速干法等,不同的初加工方法对药材的外观与药㊃741㊃效会造成较大影响㊂同时,这些初加工方法均无具体的加工工艺技术参数,多凭主观判断,再加上加工企业㊁专业合作社及药农普遍缺乏加工技术,加工随意,导致腐烂㊁变质较多,成品率低,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㊂2.3初加工经营主体总体较弱,大企业加工设备闲置率高和小企业加工能力不足现象同时存在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全省虽然有298家初加工经营主体,但其中龙头企业数量仅占总数的13.42%,大部分初加工企业成熟度偏低,发展较弱,普遍存在起步晚㊁规模小㊁底子薄㊁实力弱㊁基础条件差㊁产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多数企业年初加工能力不足100t㊂例如,都匀市中药材经营主体33个,其中种植企业7家,合作社12家,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14个,但具有中药材初加工能力的企业仅2家,产地初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㊂同时,部分地区大型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却存在原材料 不够吃 ㊁大型加工设备闲置率过高的现象,制约一些初加工企业有效运转和扩大规模㊂例如,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虽然在太子参集中收获的7-9月份,加工设备连续运转24h都不能满足本地药农的初加工需求,但一年下来也仅有这3个月能呈现出 热火朝天 的景象,其余大部分时间设备均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充分利用其价值㊂2.4初加工环节投入高,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初加工设施㊁设备,厂房的建设等整体资金投入较高,但近年来,政府对初加工环节的整体补贴较少,且由于银行对中药材初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授信门槛普遍较高,初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匮乏㊁金融资本渠道不畅等一些痛点㊁难点,主要体现在抵押难㊁审批慢㊁融资贵等问题㊂例如,收获仓储的中药材产品市场价格具有不确定性,金融部门无法评估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融资贷款用于发展生产;企业固定资产多为厂房㊁专用设备等,位置偏㊁权利弱㊁变现难,多被银行视为无效抵押物;贷款审批流程繁琐,经常出现漫长的审批通过后,早已过了初加工时节,初加工企业发展资金大多靠原始投入㊁滚动发展,部分企业靠民间借贷,很难在短期内做大做强㊂2.5初加工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科技支撑不足目前,从事中药材产业的专家多是农业或者植物学㊁园艺学专业的居多,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了解不深,产业科研基础薄弱,对于初加工环节和关键技术上缺乏系统研究,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㊂长期以来,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主要由企业承担,而中药材品种种类差异大,种子类㊁花类㊁果实类㊁皮类㊁全草和叶类㊁根及地下茎类等不同品种的初加工方法均不同,企业技术服务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中药材初加工的质量难以保证㊂据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初加工经营主体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680名,其中安顺市仅有31名㊁贵阳市仅有15名,产地初加工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㊂3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问题的原因分析贵州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存在以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认识不足㊂政府和大多数生产者十分重视在生产环节投入大量人力㊁物力和财力,而往往忽视采后的初加工处理,重生产轻加工的观念导致对初加工环节支持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丰产不丰收现象时有发生㊂二是产业规模化程度偏低,且中药材生产季节性很强,决定了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导致设施利用率低,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㊂三是现有初加工条件明显不足,初加工设施㊁设备落后,多数仅以烘干设备为主,清洗㊁分级㊁储藏等一体化初加工设施设备不配套㊂四是初加工技术成果转化率低㊂产地初加工技术相对匮乏,70%以上的科研资金在产前㊁产中阶段,对产后初加工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可以推广应用的成熟技术也明显不足,现有初加工技术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㊂五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㊂目前仍然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产地初加工社会化服务严重缺乏,导致农户多以传统或土办法进行初加工㊂4加快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坚持抓具体抓深入,精准施策,全面发力,加快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与产地初加工融合发展,加快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助推全省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㊂4.1全面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聚焦石斛㊁天麻㊁太子参㊁艾纳香㊁淫羊藿等重点品种㊁特色品种㊁民族药药用品种的重点产区,重点推进一批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促进中药材质优价高㊂重点在大方㊁七星关㊁德江㊁雷山等天麻核心产区建设天麻初加工基地,加强蒸煮㊁干燥㊁切片等关键环节建设;在锦屏㊁荔波㊁赤水等石斛核心产区建设石斛初加工基地;建设以印江为核心的梵净山多花黄精产业带初加工基地,重点加强清洗㊁蒸煮㊁烘干㊁炮制等环节;建设以黄平㊁施秉为核心的太子参产区初加工基地,重点围绕清洗㊁烘㊃841㊃干㊁分级等环节;建设以赫章为中心的半夏初加工基地,重点加强干燥设施的建设和设备提升等㊂在推进重点品种初加工基地建设的同时,兼顾艾纳香㊁淫羊藿等地方特色道地品种㊂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针对各重点单品初加工特性针对性改善储藏㊁烘干㊁分级等设施设备,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促进药材产地初加工的集聚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㊂同时,对于有中药材种植但面积尚小且无产地初加工基地的地区,整合食用菌㊁蔬菜等农产品清洗㊁烘干㊁冷藏设施设备综合利用,避免资源闲置㊂4.2着力培育壮大初加工经营主体扶持和引导生产基地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现代化清洗㊁烘干㊁分拣㊁分级等初加工,每个主产县重点扶持㊁壮大一批初加工企业(合作社㊁大户),分级扶持㊁重点推进㊂针对规模小种植面积不大的合作社和散户,重点以补贴高效的小型清洗㊁烘干设备为主;针对规模一般的种植基地,重点以扶持清洗㊁干燥㊁分级㊁分拣等设施设备为主;针对产业规模集中度较高的种植基地,如黄平施秉太子参㊁大方德江天麻等,重点扶持建设㊁提升大型的初加工厂房,配套建设精深加工基地等,提高产业附加值㊂通过大中小有机结合㊁初加工与深加工紧密结合,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㊁合作社或散户逐步提高初加工水平,逐步实现区域性中药材产业有基地㊁有加工㊁有品牌㊁有市场的良好局面㊂4.3着力破解资金难题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设立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中药材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帮助七星关区等种植规模大但无初加工基地支撑的县㊁经营主体建立初加工基地;加强与省基金办沟通协调,积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现代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绿色产业扶贫基金申报条件,帮助初加工企业申报使用;按照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㊁金融资金投入的思路,积极探索 农银企 产业共同体(S P V)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㊁金融资金投入;加强金融创新,增加对中药材产业风险资金池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好政银担合作新型融资担保模式,切实解决经营主体 融资难㊁融资贵㊁融资慢 的问题㊂4.4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引领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用,加快培养中药材初加工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产业技能培训,对企业㊁生产大户㊁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产地初加工技术培训,制定重点单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指导意见,全面提升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水平;三是通过技术入股㊁技术转让㊁知识产权共享㊁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㊁企业家,参与全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四是设立科技专项,针对中药材各单品特性,加强清洗㊁烘干㊁分级等专用型初加工瓶颈技术攻关与技术组装,结合各地初加工设施设备资源及特性,加强中药材初加工设施设备与其他产业加工设施设备共用研究,促进加工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太阳能㊁空气能㊁生物能源,降低加工成本,加强中药材加工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强化科技支撑㊂4.5着力拓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积极向农业农村部争取,将中药材清洗㊁分级㊁切片㊁冷藏特别是小型烘干设备纳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拓宽农机补贴范围,提升设备购机补贴幅度,减轻农民经济负担㊂通过农机具示范推广,激励和引导广大药农购买和使用,提高小型初加工设备普及率㊂4.6着力加强药材加工体系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针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逐步推动中药材加工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不仅要重视终端质量检测,而且要注重 生产㊁加工㊁贮藏㊁销售 全过程质量监控,严格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㊁加工㊁贮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产品标准,初加工技术规程标准,指导按标准化组织初加工生产㊂构建和应用专业的产地初加工㊁质量检测㊁规范包装㊁专业仓库㊁集中存储㊁专业管理㊁气调养护㊁赋码追溯等质量管理规范与追溯管理规范㊂4.7着力推进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一体化发展因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都包含了净处理㊁切制处理的过程,而炮制进一步运用临床理论为中药材药性的加强,降低毒副性等方面有深一步理论技术依据,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一体化发展可以更好地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同时可以减少中间的加工环节,省去厂房㊁设备㊁加工环节的消耗,更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㊂下一步,从黄精等重点单品着手,重点推进一批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㊂参考文献:[1]吴潍.产地初加工方法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90-94.[2]邓良平.中药材产地干燥初加工困境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2(2):121-123.[3]邓良平.我国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2013(9):8-9.㊃941㊃。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一、概述某县位于中国某省,是一个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承深厚的县城。

中药材产业作为该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次汇报将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链的构建、政策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产业发展现状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该县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XXXX公顷,其中主要种植品种包括黄芪、党参、当归等。

年产量超过XXXX吨,年产值达到X亿元。

该县的中药材市场日渐壮大,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同时,中药材的加工、研究、开发等环节也逐渐完善,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三、产业链构建(一)中药材种植环节在中药材种植环节,该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采取科学种植技术,注重品种选择和肥料施用,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该县积极推广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无公害种植技术,努力提高中药材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安全。

(二)初加工环节在中药材初加工环节,该县建立了多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提供中药材的采收、晾晒、烘干等服务。

这些企业通过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工艺,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并为中药材深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三)深加工环节该县积极引进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打造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现有的深加工企业主要从事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中药注射剂生产等。

这些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中药材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制品,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销售环节该县积极开展中药材的推广和销售工作,建立了中药材专卖店,与药店、医院等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同时,该县还大力开拓中药材的出口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拓宽中药材的销售渠道。

四、政策措施(一)政府支持该县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例如,加大中药材种植的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中药材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中药材消费者的权益等。

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篇一: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巫山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市“五大功能区”规划,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任务,大力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不遗余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中药材作为我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重点产业,其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值约2个亿,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的药材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我县海拔相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据统计,我县共有中药材资源180余种,其中:野生名贵中药材50余种,重庆重点药用品种135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截至目前,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多亩,覆盖全县20个乡镇65个村,庙当、独活、桔梗、牛膝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其中:庙当的种植规模达4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了全县1.5万户药农脱贫致富。

预计到20XX年,我县以庙党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将达15 万亩,建成5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万亩产业示范园,引进培育1个产值过亿元、5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5个中药材GaP认证,建成高标准饮片加工厂和仓储物流中心,使产品商品化率达90%,继续打造以”巫山庙党”为代表的中药材品牌,培育2-3个国内知名品牌。

今年,巫山被授予“中国庙当之乡”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庙当的品牌竞争力。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做法为推动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稳步发展,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领导高度重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前提中药材产业是我县的三大骨干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有深厚中药材专业背景的县委常委、统站部长范俊安、副县长唐守渊两位县领导亲自抓产业发展具体工作。

中药行业的中药材加工与贮存技术

中药行业的中药材加工与贮存技术

中药行业的中药材加工与贮存技术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形式,其加工与贮存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中药行业的中药材加工与贮存技术的提高,不仅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功效,还能有效延长其保鲜期,降低中药行业的生产成本。

本文将就中药行业的中药材加工与贮存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中药材的初加工技术中药材的初加工是指从中药材原料的采集到药材成品的加工过程。

这个过程对中药材的成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材的初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收技术: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方法和工具的选择都对药材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采收时间应选择在药材的生长期内,采收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植物的生长点,避免对植物造成损害。

2. 阴干技术:阴干是指将采摘下来的中药材晾晒至一定程度的干燥。

阴干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分含量,避免中药材变质和霉变。

常用的阴干方法有晾晒、凉晒、凉风晒等。

3. 切割技术:切割是中药材初加工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中药材的品质和功效。

切割技术要求药材块状齐整,尺寸一致,以利于后续的加工和贮存。

二、中药材的深加工技术中药材的深加工是指将初加工后的中药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其成为可以使用的成品药物。

中药材的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粉碎技术:粉碎是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的过程,主要通过研磨机或者其他粉碎设备来完成。

粉碎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的使用效果和药物的品质。

2. 炮制技术:炮制是中药材深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炮制,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能和功效,使其更符合药理要求。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炒、煮、煅、蒸等。

3. 提取技术:提取是指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提取出来,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等。

提取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可以提高中药材的提取率和药物的纯度。

三、中药材的贮存技术中药材的贮存是指将加工好的中药材进行储存,以保持其原有的药效和品质。

中药材的贮存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湿度控制:中药材的贮存环境应控制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避免受潮、受热或者受冷。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

某县中药材产业情况汇报一、产业概述某县位于某省,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中药材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县中药材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中草药栽培、加工、销售为主导的产业链条,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药材品种该县中药材品种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中草药材种类。

主要品种包括: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甘草、山药、大黄、枸杞等,总共约有100多个种类的中药材。

其中,黄芪、党参、当归等品种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种植规模和技术水平该县中药材的种植规模较大,种植面积约为1万亩,覆盖了全县的大部分农田。

种植户使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有机肥料的运用、温室大棚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四、加工和销售该县建立了完善的中药材加工和销售体系,形成了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

中药材加工企业利用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对中药材进行初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销售渠道包括药材市场、医药企业、中药制剂企业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五、中药材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中药材产业在某县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带动了农民的增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

其次,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同时,中药材产业还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种植设备制造、加工设备制造等,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

最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和购买。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虽然某县中药材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炮制和提取等环节,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其次,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标准还有待完善,需要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和市场监管。

最后,中药材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也需要加强,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加工状况中药材加工是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

早期文献称之为“采造”、“采治”、“采取”,现代文献一般称之为“采制”、“采集”、“加工”。

中药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生产, 前后相互联系, 前者依次为后者的基础, 其间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中药的质量。

近些年来人们比较重视用于汤剂的中药饮片及直接供患者使用的中药制剂的质量, 却往往比较忽略二者的原料—中药材的质量。

事实上,只有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 最终提高中药的质量才有可能。

要做到这一点, 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中药材加工的加强。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必要性及意义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

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而需进行产地初加工。

药材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因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

适时采收中药材并对其进行初加工,是药材增产增收的关键。

“三分种,七分收”,说的也是这个简朴又深刻的道理。

所以,除了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初步加工。

药材经产地初加工后,剔除了非药用和劣质部分,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从而可以提高药材在临床上的疗效。

在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是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和保证。

2.中药材初加工的常规技术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模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2.1 中药材初加工的主要方法中药材初加工的主要是清洗、除杂和干燥,以纯净药材,防止霉变。

药材清冼主要有喷淋、刷洗、淘洗等方法。

除杂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漂洗等,主要是去除非药用部位。

因刚采收的新鲜药材含水量高,富含营养物质,微生物极易从其伤口、皮孔、气孔等处侵入,滋生繁衍,致使药材霉烂;部分药材虽然没有霉烂,但也会因生热、腐败而变质,失去药用价值。

因此,及时干燥是药材产地加工的关键,方法主要有接触干燥、气流干燥、真空干燥、沸腾干燥、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

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如山药、党参、麦冬、玉竹等。

有些药材在干燥之前需进行蒸、煮、烫处理,如天麻、地黄、山药、何首乌、黄精等。

多数根和根茎类及皮类药材在半干燥时应停止干燥,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向外蒸发时遇堆外低温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称为发汗,如玄参、丹参、板蓝根、大黄、黄芪、薄荷、厚朴、杜仲。

2.2中药材不同用药部分的初加工方法2.2.1 种子类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

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

有些要击碎果粒,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真子等。

2.2.2花类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

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

2.2.3果实类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

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

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2.2.4 皮类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

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2.2.5全草和叶类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芒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全干。

如紫苏、薄荷等。

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制叶类,如马齿苋等应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2.2.6根及地下茎类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

如白芷、丹参、牛滕、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

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3 中药材加工的现状及前景3.1 中药材初加工的现存问题目前,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仅仅是作为中药材生产栽培的一个环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第五章“采收和初加工”中,标明了产地加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地位仅是中药材种植生产中的一个步骤,并且强调,一般不改动原有产地加工方法。

但是,从事规范化种植研究的专家多是农业或者植物学专业的居多,对中药材产地加工了解不深,因而,造成规范化种植的植物药用部位实际上没有经过规范化的产地加工。

又因为传统药中药材产地加工生产中,各地药农根据自己的加工习惯和销售需求,形成了各地独有的产地加工方法,例如中药材天麻,四川通江县产地加工是采用烘干法,湖北则采取白矾水煮透心后干燥,吉林将天麻与小米共煮透心后干燥。

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造成了中药材产地加工的“一药多法”,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同时,由于中药材是作为农副产品市场化管理,一些不法药材商利用药材产地加工技术不统一,医药监督部门无法严格监管的薄弱环节,采用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等非法手段,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另外,一些产地加工技术的原理不明确,产地加工的手工操作多、体力劳动强度大也造成实施产地加工的药农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粗制乱造,很难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近年来受到饮片炮制专家的重视。

3.2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中药炮制中药材产地加工指的是对药用植物或者药用动物的产地初加工,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制成品是中药材。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一项加工技术,制成品是饮片。

二者是中药生产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有些药材的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都包括了切制工序,所以有很多人习惯上把他们合称为加工炮制。

3.2.1 中药炮制的概念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经产地加工后,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

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如果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

3.2.2 中药炮制的方法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

该书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

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炮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3.2.3 现阶段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发展状况由于中药炮制对中医药的重要意义,历来医家对中药饮片炮制都非常重视。

现阶段中药炮制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恢复和重建中药饮片厂,饮片行业已经成为中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

饮片炮制标准方面,各省市都制定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在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均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项目,对常用的中药饮片的炮制进一步规范化研究,尤其《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实施饮片批准文号制度和饮片厂实施“GMP”认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保证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的规范化。

确保了中药炮制理论的先进性和系统性。

3.3 中药材加工的前景3.3.1 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一体化”观点的提出因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都包含了净处理、切制处理的过程;而炮制进一步运用临床理论为中药材药性的加强,降低毒副性等方面有深一步的理论技术依据,进而中药材行业逐渐提出来“产地加工与中药炮制的一体化”的观点。

一体化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正在推行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GAP”第五章“采收与初加工”里面规定了产地加工的步骤以及对加工设备和加工场地的要求,势必会让遵守“GAP”标准的种植基地建设自己规范化的加工车间。

而中药行业推行的饮片生产规范化必然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饮片厂,逐步通过“GMP”认证。

这样以来,有的饮片厂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证药材来源和质量,便和当地的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为完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两个环节打下基础。

中药产业化的发展给中药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提供了一体化平台,随着产业化程度的加大,这种模式将会增多,最终形成主流。

3.3.2 “一体化”观点的意义一体化可以更好地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

中药材中的全草类、根茎类药材在产地加工时,通常把原药材干燥,在炮制时,全草类药材重新打湿,润透,切段,干燥,根茎类药材,需要闷润,透心后切薄片或者厚片,干燥。

加工炮制过程中再经过水处理。

势必会损失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

一体化以后就可以避免这一环节的损耗。

一体化以后还会减少中间的储藏环节,避免了因为贮藏造成的中药材下降和损耗。

减少了中间的加工环节,不需要重复建设仓库,将会省去原来必要的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减少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从诸方面分析,都可达到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的目的。

一体化可以促进中药材产地加工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