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
[设计阐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关雎》一诗中抒情的特色,以及体味美好、丰沛的情感。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关雎》一诗中情感传递的特色。
而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背诵
二、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
《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我们今天就具体讨论一下《关雎》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这份爱之深情传递给我们的,使我们千载之下,犹然感动不已。
三、传递方式之一:起兴
(一)学生在文中找到“起兴”的地方
(二)分析过程
1.分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如何传达情感的。
2.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采、笔)之”是如何传达情感的,在“起兴”方面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何不同?
四、解析传递情感的第二方式:反复吟咏
(一)先请同学找一下反复吟咏的地方。
(二)具体分析
1.请同学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采、笔)之”表达情感上的特色。
2.“窈窕淑女”一共在诗中吟咏了四次,请同学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的特色。
五、解析传递情感的第三个特色:一个特殊的句子
(—)通过与其他诗篇的比较,找到这个句子
请同学再次浏览《静女》、《无衣》两首诗,通过比较,找出《关雎》一首诗在结构形式上最富特色的一个句子。
学生找出“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你是如何认识其特殊性的?
六、总结全篇
[教学反思]
对此课的教学,主要有三点思考。
一、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一堂课有多种上法,但有一点应该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在整个诵读、研讨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每个文字都有新鲜、丰盈、充沛的情感,都是站立着的。
二、评价一首诗的优劣有多种角度,一首诗好与不好,最根本的特征应该是看其是否传递了生命的感动,它应该是一个兴发感动的生命。
三、在整个诗歌教学中,鉴赏也是创作。
教学应该为学生的这种创造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
[专家评说]
《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是一首爱情诗,不长,也并不难。
但要使学生真正体味诗中美好、丰沛的情感,也不容易。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从这首诗传递情感的特色(写作方法)作为切入点,进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理解诗人的情感内容和写作特色有机结合,实现其教学目标。
写作特色抓了三点:
1.起兴
教师简要解说之后,联系诗句使学生加以体味和把握。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句,采用词序的调动,理解诗句的特点:
听——看——广阔的空间(美好的联想)
由物及心——流畅、自然
(2)“参差荇菜……”句,启发学生理解劳作行为与表达感情的关系,教师从多角度加以启发,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3)两处比较,启发体会诗句的想象空间和张力。
2.反复吟咏。
课上对一些诗句的吟咏比较充分,其作用在于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层层加深。
比如“参差荇菜……”句吟咏了3次,“窈窕淑女”句吟咏了4次。
3.特殊句子。
例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展转反侧”等,理解运用特殊句子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重点在“兴”,对后两点的处理相对仓促一点。
以写作方法为切入点,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对内容的理解欠缺。
建议:
如果课堂上学生能读得更多一些,可以促进更好地体会诗歌。
教案十:
林黛玉进贾府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盛志武)
[设计阐述]
《林黛玉进贾府》为人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贾府中贾赦、贾政、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解析虚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意识和能力。
3.尽量加深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初步激发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解析虚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2.难点:学生自主精读文本,自主质疑与解惑。
教学安排:
1.课文学习共四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介绍有关《红楼梦》的知识,预习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情节;第三、四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出场的高超技巧。
2.辅助教学工具为实物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分析贾政、贾赦的形象,主要手段由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了解虚写人物的技巧;
第二,分析王熙凤的形象,主要分析课文第五段后半部分对于王熙凤言谈举止的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主要手段以学生自由讨论、分析为辅,教师的示范分析为主;
第三,分析课文第六段,进一步加深对王熙凤的了解,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质疑、分析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加强学生自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第三回在整部作品中的意义。
2.明确教学目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借助荣国府平面图回顾林黛玉的行踪,目的是梳理课文情节,为进一步讲解做准备。
二、分析贾政、贾赦
1.提问:读者随着林黛玉,不仅结识了荣国府中的一批人物,而且也游历了高墙深院中的荣国府,那么,大家对荣国府有什么样的印象呢?请说出一个词,表达你对贾府的印象。
请部分学生依次回答。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但最终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富,贵。
2.追问:贾府富且贵,但在尊贵富丽的背景下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比如文中就有四处写到人物的衣服或屋内的陈设是“半旧”的,这些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是“半旧”的?
学生读书大约没有这样细致,可以启发:课文重点写了贾氏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的衣着,谁的可能是“半旧”的?重点写了贾母居室、荣禧堂、贾政居室的陈设,哪里可能是“半旧”的?
①找到贾宝玉“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这一细节反映贾宝玉可能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由分析答问,教师明确:说明他并不贪图物质享受。
在宝玉眼里,这些东西都是外物,他追求的是心灵的相知和精神的愉悦。
②找到贾政房中“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半旧的弹墨椅袱”,追问:林黛玉在大舅贾赦家中看到了什么?试分析,贾政、贾赦在为人上大约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找到贾赦那里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
学生答问明确:贾政注重诗书礼义,是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正人君子;贾赦那里妻妾成群,反映出他奢华、荒淫好色的特点,并引述46回“鸳鸯事件”进行佐证。
总结:林黛玉的二舅和大舅的个性其实在他们的名字中就有反映。
贾政──正;贾赦──奢,色。
曹雪芹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对于文学技巧的把握可谓出神入化,寥寥几个细节的点染,就蕴含了这么多人物性格的信息。
我们可以把这种不通过直接议论,不通过直接描写语言、行为、心理、外貌的方法叫虚写,当然,文章中也有很多实写,比如王熙凤。
三、分析第五段后半部分
1.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从“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一直到本段结束。
)
2.这一部分集中写了王熙凤的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并要求学生扣住文本细致分析。
②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
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教师重新作示范分析。
学生的发言会有一些很好的见解,但不会特别充分,因此教师的示范很有必要。
着重解决以下问题:a、“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在场的人听了,谁最高兴?谁比较高兴?谁比较不高兴?b、“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一时不忘。
”这话在场的人听了,谁最高兴?谁比较高兴?谁比较不高兴?c、“只可怜……去世了!”这话该不该说?为什么?d、“一心都在他身上了”,一心究竟在谁的身上?e、“妹妹几岁了?……也只管告诉我。
”这连珠炮似的发问,林黛玉回答了吗?有机会回答吗?王熙凤想让林妹妹回答吗?王熙凤发问的目的是什么?读者从中可以觉察到王熙凤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f、“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你们”指谁?“他们”又是谁?说明什么?
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熙凤是怎样一个人物?
此问学生不会感到为难,答问明确:机变,虚伪。
⑤事实上,《红楼梦》中王熙凤类似的表演很多,引述46回“鸳鸯事件”中王熙凤智答贾母问话的例子。
四、组织学生自主分析第六段
在前面的铺垫下,学生对王熙凤应该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于把握细节分析人物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体会。
因此本环节让学生充分活动,自由分析,
互相质疑、解惑,教师作适当点评。
注意几个问题:“放月钱”说明王熙凤何等地位?那缎子王熙凤真的找出来了吗?王夫人因何而笑?
此处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视情况处理。
五、总结学生表现,提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要初步了解贾政、贾赦、王熙凤等重要人物的形象,还应该体会到,《红楼梦》可谓处处珠玑,潜心去把玩体味,一定能更深地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板书设计
虚写:贾政正
贾赦奢;色
实写:王熙凤机变;虚伪
[教学反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分析人物形象,因此这节课想让学生初步了解贾政、贾赦、王熙凤这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
但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知识性层面上,应该处理好“课本内”与“课本外”的关系,应该将学生从知识学习引导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上,应该将学生的视线从课文引导到更为宽广的天地。
基于这种考虑,所以增加了《红楼梦》第46回有关“鸳鸯事件” 的内容,目的不仅是为贾赦、王熙凤等人的性格提供一个佐证,更想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红楼梦》,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在自主质疑解惑的环节中表现出色,表现出了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所以,上述目的应该是达到了。
不足之处是时间的把握有些不合理,学生自主研究第六段有些仓促。
另外在研读第五段时,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也很到位,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发言中的思维火花及时引导,而事实上我的分析可能多了一些。
[专家评说]
此课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步骤安排比较好,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课堂的教学中,为什么分析这几个人物?其教学安排是:分析贾政、贾赦的形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了解虚写人物的技巧;分析王熙凤的形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第六段则进一步加深对王熙凤的了解,旨在加强学生自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的安排非常清晰,实现得也很好。
教学目标实现得好,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1.问题设计得好。
如分析贾政、贾赦两个形象时,问贾府富且贵,但在尊贵富丽的背景下也有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比如文中就有四处写到人物的衣服或屋内的陈设是“半旧”的,这些地方在哪里?为什么是“半旧”的?并进而追问通过林黛玉看到的两人房间陈设的不同,可以分析两人为人有什么不同?
2.教师的示范分析很好。
主要表现为对文本的语言抓得很准;分析得视角新,如从听话人的心理角度来分析文本;还有就是分析很到位,可以说入木三分。
这样的分析很好地起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描写特点的作用。
比如分析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是真心还是假意?在场的人听了,谁最高兴?谁比较高兴?谁比较不高兴?还有分析“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一时不忘。
”这话在场的人听了,谁最高兴?谁比较高兴?谁比较不高兴?
在教学中,教师还引用了46回“鸳鸯事件”中王熙凤智答贾母问话的例子。
讨论:
1.在长篇小说节选课文教学中,是否可以引用其他章节?
2.教师的“教”是否必要?这位老师的教学可以给我们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