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8193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1.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及其在我国湖泊中的地位;(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认识;(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提高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2.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3. 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4. 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生态保护措施、旅游业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青海湖,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3. 案例分析法: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和现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湖泊资源;2. 讲述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面积、水深等;3. 介绍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如湖光山色、鸟岛、沙岛等;4. 讲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5. 分析青海湖的保护意义和现状,讨论生态保护措施和旅游业发展;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景观的能力;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程度,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4.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f4ff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9.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海拔等;(2)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使学生掌握青海湖的文化内涵,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丽风光;(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3)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形成原因;(2)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青海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3)设计讨论及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发言稿;(3)搜集其他湖泊的资料,以便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青海湖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2)组织学生讨论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文化内涵;(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异同;(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3)总结青海湖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海湖的基本概况、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青海湖具有独特的特点。
希望大家珍惜自然资源,为保护青海湖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等;2.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青海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3. 探讨个人如何为保护青海湖等自然资源做出贡献。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1b62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8.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青海湖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2)学会通过观察、调研等方法,了解并分析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海湖的概况及其生态环境。
(2)制作课件,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情况。
(2)分组,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课本,了解青海湖的地理位置、概况及其生态环境,为学生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4. 案例分析:以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青海湖及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3. 参加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青海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eb4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1.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教学难点:青海湖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的美丽。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青海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青海湖的美景。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青海湖的美丽和独特性。
章节二: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操作建议。
章节三:青海湖的文化内涵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图片展示:展示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特点。
2.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讲解:介绍青海湖地区的民族风情、历史传说等文化特点。
4. 视频播放:播放青海湖地区文化特色的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化内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20ed3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7.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等。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特有的生物种类。
(3)引导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利用地图,让学生学会查找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主题。
2. 青海湖的基本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的青藏高原。
(2)面积:约为4,317平方公里。
(3)水质:咸水湖,盐度约为0.46%。
3. 青海湖的生态系统:(1)特有的生物种类:青海湖裸鲤、青海湖卤虫等。
(2)生态脆弱区: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青海湖的自然景观:(1)日出日落: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2)鸟岛:了解鸟岛的特色和保护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2)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3)青海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系统的保护。
(2)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青海湖的自然美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4.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观看青海湖的自然景观视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景。
5.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青海湖的自然景观画。
2.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对青海湖的了解程度,提高大家对青海湖的认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98357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4.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青海湖的保护措施及意义。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青海湖。
(2)学生分享对青海湖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1)学生探讨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意义。
(2)学生分享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和经验。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提出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海湖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青海湖的地理、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资料。
2. 图片资源:青海湖美景、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图片。
3. 教材资源:相关章节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4. 学生资源: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青海湖的美景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a72b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d.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7篇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这篇文章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单元设置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内容,把握阅读和写作游记的根本方法。
它同时也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美丽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布满梦幻般漂亮的青海湖。
它不仅风光壮美,而且生物资源丰富。
通过这一篇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2、说教学目标本课是一篇游记,依据游记这一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确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看挨次,培育观看景物的力量。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加自己的环保意识。
二、说教学方法本文是第一单元游记中的第三篇,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这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字中蕴涵的景之美、情之美。
为了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我采纳“1+1高效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阅读模式”来进展教学。
“主体阅读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自读感知——研读探究——争论评价——拓展延长”。
教师在预备教案的同时,学生还要预备相应的学案。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猎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
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动,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师生之间的协调互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来共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依据树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当以“学”为中心去预设。
主要应当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进而形成新的高效课堂运行机制。
这节课的详细教学过程是:第一个环节:自读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观看青海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预习文本内容。
进而让学生对青海湖有一个根本的了解,对所学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熟悉,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
其次个环节:研读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欣赏了青海湖的哪些风光?2、是按什么挨次欣赏青海湖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062e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3.png)
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初二语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
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
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
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
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
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
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
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
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上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1d9b7f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0.png)
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
湖泊生态系统由水生生物、水域环境和陆地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水生生物包括鱼类、浮 游生物、水草等,水域环境包括水深、水温、水质等,陆地环境包括湖泊周围的植被、土 壤和气候等。
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
湖泊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人类和自然 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优美流畅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读起来如行 云流水一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
的美丽和神奇。
主题思想探讨
01
02
03
热爱大自然
文章通过描写青海湖的美 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 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保护环境
文章中提到青海湖的生态 环境受到威胁,呼吁人们 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追求美好生活
文章通过描写青海湖的美 景,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 美好和意义,引导人们追 求美好的生活。
04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文解读
文章结构分析
01
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青海湖的美丽和神秘,再分述湖面、
天空、水鸟和鱼儿的景色,最后总结青海湖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
02
段落划分
文章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为第一自然段,第二段为第二至四自然段,
第三段为第五自然段。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青海湖的周边地区被祁连山、 大通山、日月山等高山环抱, 形成了典型的高原大万 年前,是由地壳运动和冰川作用
共同形成的。
在历史上,青海湖的面积曾经比 现在大得多,但由于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逐渐
缩小。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 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的水位和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版八 年级上
目 录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5a1c2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9.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通用5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篇1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目的: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2、了解课文观察与现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
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
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二、简介青海湖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人们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关于青海湖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查阅了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
青海湖在哪儿?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介绍,教师给予适当表扬)下来同学们还可以对青海湖作进一步的研究,不懂的可以向你们的科学、地理老师请教。
今天我们主要是跟随当代作家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走进青海湖。
以它粗犷、质朴、自然的美享誉世界。
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走进青海湖,跟作者冯君莉一道去领略它那梦幻般的美。
(放音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青海湖如此之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青海湖的美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四、合作交流1、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青海湖的?湖水、草滩、水鸟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湖水蓝而晶莹明澈青海湖粗犷、自然、质朴的美梦幻般的湖鸟儿的世界、鱼儿的乐园五、重点品读、感悟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探究活动青海湖目前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六年级】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六年级】青海湖,梦幻般的湖](https://img.taocdn.com/s3/m/094cb1d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2.png)
【六年级】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
它的面积约4400平方千米,比新加坡岛还要大。
青海湖是一个梦幻般的湖泊,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它的美丽风景。
湖水的颜色是湛蓝的,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大地上。
湖的四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山顶上白雪皑皑,像一位傲立在湖边的守护者。
当太阳升起时,雪山的顶部被阳光照射,闪闪发光,美得让人目不转睛。
在湖边,还有一片片嫩绿的草原,牛羊在上面悠闲地吃草,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站在湖边,远眺青海湖的美景,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位画家,将这幅美丽的景色永远定格在画纸上。
青海湖是生物的天堂,湖里栖息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和鱼类。
每年夏天,大量的候鸟从南方飞到湖边,它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看着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湖上飞翔,我不禁陶醉其中。
湖水中的鱼儿也非常丰富,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这片纯净的水域里,鱼儿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除了湖水和美景,青海湖还有丰富的文化历史。
湖周围的土地上还保存着许多古老的藏族村落和寺庙。
这些古老的村落建筑独特,藏民居住在这里数百年,他们世代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寺庙里住着许多僧人,他们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和湖泊。
每年,当地人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藏族节日庆典,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表演,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氛围。
除了景色和文化,青海湖还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
因为湖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当太阳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湖面和天空会变得如此美丽,仿佛两个世界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湖面上行走或者骑自行车,可以感受到这种奇特而又美丽的体验。
这种体验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青海湖是一个梦幻般的湖泊,这里有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生物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感受它的美丽和神奇。
无论是静静地欣赏湖面的美景,还是与湖缘的居民一同参与传统庆典,都能让人的心灵得到疗愈和安宁。
在这梦幻般的湖中,人们能够忘却世俗的喧嚣,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4b0c3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9.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
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尽情的荚的欣赏,已使我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彻底解脱出来,我拉开车窗的玻璃,留恋地朝外看着,想把青海湖的美,深深地印在心里。
此时此刻,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如此一个美丽的湖泊,竟默默地珍藏在如此遥远的地方。
我真想让所有的人都来观赏青海湖独特的美,都来领略这大自然的魅力。
但是,我又很矛盾,我不敢想像,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青海湖畔因此而筑起西式的小楼,撑起遮阳的花伞,荡起阿波罗乐曲的时候,今天这醉人的青海湖会变成一种什么景象。
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
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1.第一段中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青海湖的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及答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7b9e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a.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专练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阅读答案- 记叙文阅读及答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冯君莉①我扑向7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色种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②......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只要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这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而草地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悠闲。
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庄严、太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也许是偏爱的缘故,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这真正的造物主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面对偌大一块画帘,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大笔泼洒勾勒,因此,留下这丝毫没有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③谁说一见钟情总是轻浮的呢?在某种机缘下,突然遇见自己或朦胧向往或苦苦追求而又始终未能获得的美好事物,怎能不一见钟情呢?④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又是那高原奇特的梦,是那梦境的继续?1. 从感情的发展看,选文第2段中“我几乎醉了”直接照应上文的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选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巨大而奇美的画卷。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3b7b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d.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锦集2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1来到青海湖边,我惊呆了,像是无意间扑进了一幅灵动的画卷。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滩,跟书上描写的一样绿,一样鲜明,一样柔和。
草滩上,也是野花遍地,姹紫嫣红。
在草滩背后,就是那蓝得令人心醉的湖。
怎么形容好呢?就是那么蓝,没有一丁点杂质的蓝,我曾经不太理解书上那种蓝得透明的感觉,现在一看,我理解了。
这种蓝,是画家画不出来的。
那梦幻般的蓝色,使青海湖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青海湖,湖水奇特,草滩更具真实感。
草滩绿得纯粹,上面有白色的'牦牛和羊群在吃草,就像翠绿的地毯上绣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
再加上各色野花,这个草滩就成了一块彩色的背景图。
天上的云朵好像也被这美景迷惑了,久久聚集,不愿散开。
这时,天边响起了隆隆的雷声,接着,乌云密布,笼罩了整个青海湖,湖上烟雨蒙蒙。
雨噼里啪啦打下来,湖面就荡起了小酒窝。
湖水涨上来了,都没过了我的脚了。
神奇的是,湖的东边乌云密布,暴雨如注,湖的西边却晴空万里。
湖面也是很神秘,一般笼罩在烟雨中,一半沐浴在阳光下。
这东边太阳西边雨,实在令人称奇。
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很快的,青海湖上空又是碧空如洗了。
湖水悠悠地泛着蓝光,就像一个蓝色的梦。
这样的湖,这样的天,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人们的想象呢?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作文2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它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远眺青海湖,水面就像一面铜镜,泛出点点金光。
金光与湛蓝融于一体,便成了一种说不出的美丽颜色。
青海湖望不到边,好像一直延伸到世界尽头,辽阔的草地上,牦牛们似乎也在惬意地享受这一切。
站在青海湖边,透明琥珀色的湖水不断拍打着湖边的鹅卵石,但往湖里看去,颜色由琥珀色,淡蓝色渐渐变为了深蓝。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57197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4.png)
《青海湖,梦幻般湖》教案《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一学生视角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难点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
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
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什么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所得1.这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2.这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什么?.(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个为什么。
又引导学生抓特点,体会作者的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一些方法。
)教师加大指的时间,尤为青海湖的蓝、质朴的美,更要在读中体会。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d8732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5.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优秀4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一《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
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上、离开。
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一)质疑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
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
迷离:眼睛眯起。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原指分辨不出雌雄。
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倘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眸子móuzi:本指瞳人,泛指眼睛粗犷:cūguǎng∶粗野,豪放;豪壮沉湎:chénmiǎn,沉溺,耽于。
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震慑zhènshè:慑:使害怕。
震动得使害怕:震慑敌方。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zhànlán: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涟漪lián yī:小波纹。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鄱阳湖pó yáng h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北部。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0fc70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4.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培养学生对青海湖风光美景的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湖泊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青海湖的美丽风光。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差异。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培养学生对青海湖风光美景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青海湖形成的原因。
(2)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青海湖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海湖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青海湖的形成原因。
(2)介绍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阐述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比较青海湖与其他湖泊的差异。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青海湖的美景视频。
(2)学生创作:以青海湖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等创作活动。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青海湖的认识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调查周边的湖泊,了解它们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3. 写一篇关于青海湖的作文,可以是旅游攻略、美景介绍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青海湖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青海湖美景的欣赏能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共9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6882d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4.png)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共9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距省会西宁151公里.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环湖一周360余公里,湖水面积4500平方公里.青海湖也是一座历史名湖.早在汉代以前,羌族先祖就在这里放牧,称此湖为“鲜卑羌海”,汉文献中称之为“鲜水”“仙海”,民间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族称“错温布”意即为“青蓝色的海”,青海省由此得名.由于湖中各处深浅不一或因流入河水水文特征的差异,或是不同季节天气状况的变化,即使在同一天的早、中、晚间湖水的颜色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令人难以猜测,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每年4月,来自我国南方云贵一带及印度洋岛国的斑头雁、鱼鸥、棕头鸥和其他数十万余只候鸟在湖中岛上筑巢栖息.作为一个青海人,四个季节我都有去过那里,我觉得说它梦幻是因为它的颜色会随天气变化,微波粼粼的湖面总觉得暗藏着什么东西,它是内陆最大的咸水湖,只有一种生物就是湟鱼,也叫裸鲤,这种鱼十年才长一斤,全身几乎不覆盖鳞片.要想感受它的梦幻,一定要亲自去,在没有人的时候,环顾四周感觉不是在人间,仿若仙境.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二):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文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是:嗨!大家好!不知你们有没有到过青青海湖由以到过青海湖现在让我和大家一下几个部分起到那里去看看吧.组成,它们青海湖地处青海湖的西北部,长约500米,宽约150米,栖息着十万余只各类候鸟,称誉为“鸟的世界,鸟的王国”.青海湖位于西宁市以西100公里,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每年四月,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班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鸬鹚等十多种侯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们又携儿带女飞回南方,国家在岛上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返回海心山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又一名胜.它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长2.3公里,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茵,轻风薄云,淡水清泉,景色宜人.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犹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现已成为半岛,表面均由沙砾覆盖,基本无植被,是鱼鸥的栖息繁殖地 .返回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从古到今,人们向往它的浩瀚、神奇、博大,为它的雄伟、秀丽而赞叹不矣,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由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和海西皮五部分组成.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旅游圣地.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从哪3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1、沿途风景2、湖本身的清澈、深邃以及天水一色的壮观景象3、人文方面的例如:传说中的神话故事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四):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的由来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简单的说,青海湖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大约在上亿年前(具体时间我就不清楚咯)亚欧板块是西低东高,现在的青藏高原基本都是在海底,由于地壳的运动,印度洋板块深入亚欧板块将亚欧板块顶起来,逐步形成现在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水的退化,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青海湖.而现在的青海湖,也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仍然逐步变小,所以我们更要保护这片蓝色的湖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五):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主要内容是去青海湖的路上我沉浸在梦幻之中,到了青海湖,看到了青海湖梦幻般的美景,最后,作者对青海湖发出了赞美之情.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六):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接着作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所以顺序是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七): 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文章要全文啊,顺便说说作者是谁.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我们同启明星上路了.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高原梦.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我在轻轻的摇晃中,继续在那神奇的高原梦中徜徉.身子猛地朝前一倾,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此时轻轻地说了声:“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我幻想着,当年大自然在创造青海湖的时候,一定毫不犹豫地甩下那些精细的刻刀,酣畅淋漓地挥舞着最大的画笔,一抹黄,一抹绿,一抹蓝……尽情泼洒.因此,留下了这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湖,留下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青海湖还是鸟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不同种类的水鸟呢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畅游嬉戏,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地方,才能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吧.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八): 问几道语文的阅读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
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⑵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补充、总结第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
老师相机指导。
过渡:哪一幅给你的印象最深?⑴湛蓝湖水图:这幅图主要写了青海湖“蓝”的特点。
的确,当作者来到这湛蓝的湖水前时,也被它的美丽所惊呆了。
不信,你瞧……①你想如何来描绘这幅画面?过渡:这是你心中的青海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青海湖。
出示句子:“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④你听了他的朗读后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美)⑤你从哪里感受了青海湖的美呢?是不是一般的蓝啊?出示一块蓝布,这也是蓝,可是你喜欢吗?那作者是怎么描绘的?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
这是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那你能把它读好吗?出示画面,瞧,这就是让作者赞叹不已的那蓝色的画卷,通过你们的表情,让老师感受到,青海湖的湛蓝,不但令作者为之惊叹,也让我们的同学为之感慨,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这美丽的青海湖诉说,有许多好多赞誉想送给青海湖,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把自己先说的话,写在书中插图的旁边。
⑨再读(这句话的层次很清晰,在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后,便知道,作者先拿青海湖与海洋、天空作对比,而后突出青海湖那蓝的的特点,比海洋纯正,比天空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像小姑娘的眼睛。
学生读出这几句话的层次,读出作者及自己的喜爱之情)⑵心中幻想图:作者驻足在那神奇的蓝色青海湖前面,抬眼望去,一碧万里,碧绿的草滩、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牦牛尽收眼底。
①如果是你伫立在这样一幅天然形成的画卷前面,你会想到什么?②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欣赏一下作者所想到的画面。
③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⑶丰富物产图:过渡:青海湖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指导读出世外桃源的意味。
出示第一句话。
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畅游嬉戏,悠然自鸣。
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
自由自在。
2、精读,读出自我的感悟总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幅图画的描写,来突出了这梦幻般的风景。
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否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吗?”“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梦幻般的美?”3、美读,读出心中的情感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美美的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情感。
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佳句来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美⑴“可如今的青海湖又是何等景象呢?”利用网络出示一组资料,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而且那里的湖水不再那么晶莹透彻,也不那么湛蓝,那里鸟儿、鱼儿也少的极为可怜,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⑵在你生活的经历中,你还知道哪些恶化现象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引起的?比如:臭氧层空洞,不久的将来,冰山将要融化等等,以及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非典及禽流感的危害⑶在此基础上,质疑同学“为唤回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为了唤回青海湖的原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表自己的心愿,写写倡议书,或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完善自我人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 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相关语句观赏顺序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四、精读赏析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
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
“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
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
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