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

知识文库 第13期25浅析倪瓒山水画艺术特色丁志勇倪瓒作为元代著名南宗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创造了独特的折带皴,其绘画风格师法董巨,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画面简淡,境界旷远,格调前所未有,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从倪瓒的生平开始简单的介绍了倪瓒的绘画历程,从倪瓒的绘画文脉传承再到倪瓒绘画的用笔、意境以及倪瓒绘画风格对后世绘画所产生的影响。

倪瓒作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温顺怪谲,被奉为名流却无意功名。

他的画无论如何私己却吸引着大批的公众。

他那特有的绘画风格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人生的态度、个性的怪癖和审美趣味,还包括他生平的经历有关。

作为我国文人画史上的巨子,清代的文人画家更是把它奉为难以企及的楷模,影响所至,在明末清初的江南人家甚而以有倪画作为鉴别门风清浊的标志,可见倪瓒绘画的影响深远。

一、倪瓒山水画之文脉传承你攒的绘画在学习董巨的基础上自成一派,笔法简疏情调幽寂是他的风格特色。

倪瓒早些年因为加入全真教享有特权,收集了大量的字画名帖,因尊崇董源的绘画思想,细心钻研追求其中的情调幽寂。

从倪瓒的许多作品中也可看出受董源影响深远,倪瓒师从董源,但却不拘泥于董源。

倪瓒学诸家之所长,不拘泥于一家之长,刻苦钻研学习荆、关绘画特色,深受影响。

倪瓒不拘泥一家之长,倪瓒还是北宋奇伟怪异的艺术家兼鉴赏家米芾的崇拜者,还学习宋代米氏父子的米家云山,米氏父子的 “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给倪瓒的启发诸多,也具有米氏般的两种秉性:洁癖与宽厚。

在艺术创作上相互影响甚密。

所以倪瓒创作风格中所表现出的高逸潇洒、情调幽寂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对传统特点的推陈出新。

倪瓒的绘画方式和吴镇“墨戏”之说实质是一样的,两人同知同道,书画之后可以会心一笑了。

二、倪瓒山水画用笔对于倪瓒绘画的用笔,多为干笔淡墨,以干淡笔墨层层交织,多皴擦基本没有渲染,更加疏简、简淡、单纯,吴其贞曾对倪瓒的作品做出高度评价在《虞山林壑图轴》中,倪瓒的绘画手法异常细腻,多用皴法表现,松石浑然天成,表现出倪瓒绘画手法的高超。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中心研究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中心研究

三、结论
通过对《溪山行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范宽作为北宋初期著名画家所具 备的独特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这幅作品不仅展示了范宽对自然景观的 深入观察和感悟,更展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
范宽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触动和启 迪。《溪山行旅图》所传达出的意境深远而独特,使得观者能够在欣赏画面的 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和谐统一。这幅作品无疑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 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境表现:在《溪山行旅图》中,范宽以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刻的诗意表 现出了独特的意境美。画面中的山峰巍峨、树木葱茏、溪水潺潺,营造出一种 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范宽还通过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表达,使画面充满 了诗意和思想深度。这种意境表现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也传达出了作 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3、关系探讨:在《溪山行旅图》中,构图和意境是相互、相互影响的。一方 面,独特的构图方式为画面营造出了深刻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为意境的表现提 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深刻的意境表现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突 显了构图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这幅作品独特 的艺术魅力。
四、结论
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山 水画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溪山行旅图》作为一幅经典的作品,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对其构图和意境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 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参考内容
摘要:本次演示以北宋初期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深入探讨了 其山水画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我们将能够窥探到 范宽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谢谢观看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

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在唐代艺术整体繁荣的局面下,山水画也步入成熟阶段,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主要流派。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代山水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代山水画的特点有哪些1唐代早期山水画中的神仙思想仍然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富庶、贵族生活的奢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兴趣远远超过了魏晋时期的求仙访道、卧游山水,因而这一时期与之相联系的反映琼楼玉宇辉煌壮丽的工细山水画随之而兴,并呈后来居上之势。

盛唐以后,虽社会经济仍然繁荣,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渐呈下坡之势,社会矛盾日益深刻,一些大夫向往投身自然山水之宁静生活,诗歌中也发展了田园山水诗派,表现在绘画上,是山水画中涌现了大批表现隐逸生活和清幽景像的田园山水及起比德作用的表现士人品格的松石图障,技法上也出现了笔意渲淡的水墨写意画风,山水画的审美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

应当说,山水画在绘画技艺上经过初唐的探索和创造,至盛唐时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完全摆脱了早期的稚拙状态。

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说明山水画至大小李,已经发展较为完备。

其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吴道子、王维、张璪、毕宏、郑虔、王默、王宰、项容、刘商、朱审等等。

具体而言,在表现形式上,唐代山水画主要有二类体格:一、李思训父子画风李思训(651-718年),字建,唐朝宗室。

开元初封左武卫大将军,故画史上有“大李将军”之称,他的山水画极为时人所重,唐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一家五人并善丹青,其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称“小李将军”。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代名画记》中张彦远赞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窑)然岩岭之幽”。

《唐朝名画录》亦说李思训:“与子昭道中舍俱得山水之妙,时人号大李、小李。

思训格品高奇,山水绝妙”。

《唐朝名画录》和《太平广记》等都记载了李思训和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的故事,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月之迹,皆极其妙也。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山水画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和成就。

宋元山水画在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艺术成就1.笔墨精湛。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写意与意境的把握,具有细腻、规矩、工整、平润、绵和、洒脱等笔墨特点,带有自然流畅的气息,以及极富表现力的主题内容。

2.画面灵动。

宋元山水画注重画面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画面灵动自然,富有生命感和韵律感,有时简单明了,有时则繁富细腻,这种自然流畅的特点也是其一大艺术上的成就。

3.主题丰富。

宋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曾经涵盖了中国的山水、湖泊、江河、关隘、大峡谷、峰岭、典型的风俗、史诗、神话等各种特征,极富野趣,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二、审美特征1.追求自然真实。

宋元山水画十分追求自然真实,艺术家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常常选择真正的自然景观为蓝本,以求达到最大的真实感和艺术表现力。

其作品和中国传统风俗的卓越、神韵和稳定的审美特征,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大特色。

2.强调艺术感受。

宋元山水画着重强调艺术感受一种浪漫、抒情、格调的审美感受,旨在达到审美艺术的境界,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和谐。

3.注重个性表现。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家们注重个性表现,他们在不同的主题和题材上,都以独到的观察、认识和创作技巧,表现出了自己独具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在笔墨上仍是在创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

浅析宋代山水画特征及审美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时期,艺术美学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审美精神内涵。

宋代的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形神与构图的特点,因此出现了许多被后人称为“神品”的优秀山水画作品。

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上,哈佛艺术馆展出了中国部分宋代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对中国宋代山水画发展与演变进行概述,并对其特征与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宋代传统绘画精神内涵山水画特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中国山水画,是以中国自然山川河流为主题的民族传统绘画艺术,而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山水画从最早的人物画的背景衬图发展到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科,在每个发展时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里程碑,它秉承了传染绘画线条与水墨的优良传统,并且突出与提高了绘画中水墨的表现效果,让苍劲有力的绘画线条与多元的色彩将山水风景与宣纸实现高度融合。

宋代艺术家提倡以形写神,通过自然风景的变化来反映出人文环境的变革,并且关注到人在山水中的位置,许多艺术家通过游乐、寻幽等形式来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思想上的独特追求。

一宋代山水画生成背景概述中国山水绘画最早出现在公元四世纪的东晋时期,中国著名艺术家顾恺之曾经在自己撰写的《画云台山记》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西去山,别详其远近……”这些文字内容完全是为山水画而设计的。

紧接着,艺术家宗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这部作品主要谈到了传统山水画与“道”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绘画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引导了后朝传统绘画的方向,并且点出了中国画的特征。

随后,艺术家王微写出了世界上第二篇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理论著作《叙画》,他认为山水绘画并不是绘制地形图,而是表达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

这些成熟绘画理论的先后出现,表明了中国山水画家们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都开始注意到对山水画创作的深入认识与表现效果。

山水画的结构特点

山水画的结构特点

山水画的结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与摄影、摄像、素描、速写以及平面设计中的构图艺术有着明显求别。

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不只是对山、水、奇松怪石、亭台楼榭、草木花藤等创作元素位置的安排,还要根据这些创作元素来营造情景,创设一种超然物外又安享其中的思想境界,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这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艺术特点。

构图“奇”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画面构图的多样与统一。

所谓多样就是反对的构图的平淡无奇,抵制千篇一律,主张构图的多样与出奇。

五代的著名画论家李成著的《山水诀》有载:“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层峦叠嶂易起伏峥嵘而各异”。

中国山水画通常都是采用夸张的景物对比,奇特的构图形式展现山水地貌、亭台楼榭。

比如有名的山画家“马一角”善用一角半边的奇特构图自成一派。

构图“远”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不同于其他风景画种。

水彩画或者油画所采用一点透视的平行透视,或两点透视的成角透视。

而山水画多采用视点运动的散点透视,类似与摄影机的摇移运动,可以大范围的包括所观测的景物,整个画面风景展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地貌,所以山水画的画幅大多数是条幅立轴或横幅横轴,像有名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

传承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 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 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 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 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 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希孟,王希 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召入禁中文书库, 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 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 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 年画家。
《江
雪》
唐代诗人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溪山行旅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被誉为“宋画第一”。 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 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 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 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 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 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 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 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 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 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 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 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 浑厚,势壮雄强”的特 色,被誉为“得山之 骨”,“与山传神”。 (北宋)

作品赏析
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 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 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境界的 向往。 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 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虽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样勾金线,却依然感觉满幅富 丽堂皇,这也就是此图较之前唐的青绿山水更趋成 熟之处。

山水画特点

山水画特点

山水画特点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山水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第一、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

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

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

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

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第二、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

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

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

"既追险绝,复归平正。

"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

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

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

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第三、笔法与墨法的交融运用(也可以理解为线、点、墨的兼营)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青绿山水画。

美术试题及答案山水画

美术试题及答案山水画

美术试题及答案山水画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2. 下列哪位画家不是以山水画著称?A. 范宽B. 黄公望C. 张大千D. 齐白石答案:D3. 山水画中的“三远法”是指什么?A. 远近高低B. 远近大小C. 远近高低各不同D. 远近大小各不同答案:C4. 山水画中“皴法”的作用是什么?A. 表现山石的纹理B. 表现树木的纹理C. 表现水的流动D. 表现云的形态答案:A5. 下列哪幅作品不是山水画?A. 《富春山居图》B. 《清明上河图》C. 《千里江山图》D. 《溪山行旅图》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______,其作品以表现山水的意境和气韵著称。

答案:王维2. 山水画中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浓、淡、干、湿、焦3.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之一是“三远法”,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远、深远、平远4.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______,其作品以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著称。

答案:范宽5. 山水画中,用以表现山石质感的技法是______。

答案:皴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答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包括追求意境、注重笔墨、强调虚实对比、构图讲究“三远法”等。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画家情感和哲学思想的表达。

2. 描述山水画中的“三远法”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三远法”在山水画中的运用是通过高远、深远、平远三种视角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空间感。

高远法通过仰视来表现山的高耸,深远法通过俯视来表现山的深远,平远法则通过平视来表现山水的辽阔。

四、论述题(20分)请论述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答案: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画山水的特点是什么?

国画山水的特点是什么?

国画山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形写神:国画山水注重以形写神,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2. 笔墨技巧:国画山水强调笔墨技巧,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墨法,表现出山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 构图布局:国画山水注重构图布局,通过对画面的分割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意境。

4. 诗书画印:国画山水通常与诗、书、印相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和完整。

5. 意境高远:国画山水追求意境高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些特点使得国画山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美术课件: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美术课件:山水画的分类及特点
该画三远全景式构图,左实右虚。实处群峰迭出,
怪石嶙峋,长松并茂,堂亭有序,"飞流直下三千尺 "。虚处轻岚薄雾,"日照香炉生紫烟",确实能陶醉 人于心旷神怡之中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整个画面 正如后人所云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法村庄 挺劲、山体(石法圆中带方)、树木(树枝瘦劲)、 堂亭工细有笔;再加上皴染有序,设色清润,墨以 意境,真乃北派山水之特色。
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 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雄伟山势,求意境。 笔法简劲,达到了"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之艺术境界。有人并称"荆关",也有人将他与宋初李成、 范宽并称为"三家山水"。乃北方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
该轴是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全景构图。下方中近景似乎是 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 荒寒寂寞(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上方中远景奇峰突 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 整幅画描写的是北方山村的境和情--意境深远。笔法中用 粗圆的线描勾括山体,短直笔则勾树木丫枝,使构图更为 紧凑,较荆浩的"笔"更富有表现力。同时,皴点与渍染的 结合,浓墨与淡墨的协调,更让人有置身于高深之中的感 觉。可惜构图中的主峰略嫌生硬。
• 3.浓破淡与淡破浓的水墨运用效果。
• 4.快速用笔,自然产生的飞白效果。
◆ 青绿山水
中先绿赵映“且“础性廓青石山
先有山(,李多画上强,绿绿水
有设水伯自思青,薄;少、作画
重色著驹为训绿绘罩后皴小为的
色,称、一著。事青者笔青主一
,后。伯家色”也绿是,绿色种
后有中骕法山元,。在着之的。

中学美术试题及答案

中学美术试题及答案

中学美术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的画家是:A. 王维B. 张大千C. 齐白石D. 徐悲鸿答案:A2. 下列哪一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A. 米开朗基罗B. 莫奈C. 梵高D. 毕加索答案:A3. 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艺术家是:A. 达芬奇B. 毕加索C. 马奈D. 塞尚答案:D4.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泼墨”技法著称的画家是:A. 徐悲鸿B. 齐白石C. 黄宾虹D. 张大千答案:C5. 下列哪一项是印象派画家的特点?A. 强调线条的清晰和明确B. 强调光影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C. 强调宗教和神话题材D. 强调社会现实和批判答案:B6. 被称为“画圣”的中国古代画家是:A. 吴道子B. 王羲之C. 顾恺之D. 张择端答案:A7. 以下哪一位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A. 马蒂斯B. 莫奈C. 梵高D. 毕加索答案:A8.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画的分类?A. 油画B. 水彩画C. 工笔画D. 素描答案:C9. 以下哪一位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A. 达利B. 毕加索C. 米罗D. 马格利特答案:B10.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A. 透视法B. 点彩法C. 泼墨法D. 明暗法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绘画中,以“泼墨”技法著称的画家是______。

答案:黄宾虹2. 被称为“画圣”的中国古代画家是______。

答案:吴道子3. 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睡莲》4. 现代艺术之父是______。

答案:塞尚5.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泼墨”技法著称的画家是______。

答案:黄宾虹6. 以下哪一位是野兽派的代表人物______。

答案:马蒂斯7.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画的分类______。

答案:工笔画8. 以下哪一位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______。

答案:毕加索9. 以下哪一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______。

论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论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论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一、王原祁的生平简介王原祁,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

他是江苏太仓人,王时敏的孙子,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清初“四王”。

王原祁的家世背景对王原祁的艺术成就产生着重大影响,他的祖父王时敏是他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祖父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

王时敏的父亲和曾祖父都为明代朝廷重官,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为他钟情书画提供了重要基础。

后来王时敏辞官归隐后,更是把诗文书画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王氏家里喜欢收藏古书、名画并且大部分是名迹,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下学习山水是王时敏艺术成就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

当然这些名迹资源同样为王原祁的成长提供了艺术氛围,对他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原祁从小便熟读名迹,主要学习“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

由于晚明时期的战争动荡,王家收藏的书画等在康熙元年左右陆续散出,值得庆幸的是王原祁已经饱览过这些流出的名画,这时候的他对绘画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王原祁主撰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

对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珍贵而全面的资料。

二、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一)笔墨特点从传世画迹看,王原祁主要仿董源、元四家,而在元四家中,王原祁学习黄公望最多,所以他们的秉性最为接近。

王原祁笔法变化多端,往往一幅作品中运用多种笔法,从画迹中看出,王原祁的笔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性:圆融、精炼、平实。

王原祁提出用笔要有书卷气: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

下笔有轻重顿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他善用重墨、积墨,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擦,焦墨点苔,黑彩焕发。

他用墨要求有韵味,墨的韵味在于浓淡干湿,焦枯间的对比变化和水分的运用。

含蓄,沉着,稳重,是他的特点。

关于用笔用墨,王原祁有一个独创的“毛”的概念,他说“山水用笔须毛”毛就是指笔墨的表现要变化有层次,有厚度,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受。

下笔以淡墨略分轮廓,每下一笔必定审故反复。

到第二天稍加皴染,用淡赭石加入少许藤黄渲染山石,待干后再以墨绿水渲染出阴阳相背,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摘要: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特点意立象形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

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

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

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

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

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

追求神似从此也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

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

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在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

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

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收稿日期]2005-10-29[作者简介]杨絮飞(1968—),男,河南新蔡人,浙江林学院教师,美术学硕士。

李国新(1966—),女,河南社旗人,浙江林学院讲师,美术学硕士。

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杨絮飞 李国新(浙江林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几个阶段之间的发展规律与一年四季很相像———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

在这个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山水画;发展;阶段性[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05)06-0141-03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

在一般的中国美术史论中对其研究往往依历史朝代的变迁而分期论述———这种方式是历史学者常用的比较稳妥的方法。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朝代变迁频繁,若如此论述,对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探索往往会偏于繁琐,容易模糊山水画发展的大脉络、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和掩盖了山水画发展的较为本质的阶段性规律;反而会给山水画发展历史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不便。

笔者在这里尝试把自然季节的循环规律———春、夏、秋、冬的周期性变化加以引申,运用到对中国山水画的阶段性发展规律的研究之中;把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看作是富有生命的、动态的、阶段性的、周期完整的循环过程:一、春种时节———隋唐。

二、夏耕之时———五代、两宋。

三、收获之季———元、明。

四、冬藏之日———满清。

而现代中国山水画则是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周期基础上的一个更新的发展周期———螺旋上升到一个更高阶段。

笔者的这种尝试,是应新时代对艺术史学创新思维的新要求而产生的。

常言道:“不破不立”,艺术史论研究也需要像切苹果一样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对研究对象有更新颖、更立体、更全面地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在众多山水画家中,郭熙是明代十分著名的一位艺术家。

他以其独特的“三远”论以及笔墨技法,在山水画界崭露头角。

下面将从郭熙的“三远”论入手,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郭熙提出的“三远”即“远处远近山之际”,“近处远近树之际”以及“远近绝渡之际”。

这一论点表明了郭熙在山水画中注重远景与近景的体验,以及对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强调通过远近山之际的构图安排,展示出山川的雄伟壮丽,形成广阔空间感。

他亦注重近处远近树之际的表现,将近景的细致描绘与远景的广阔对比,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

郭熙的“远近绝渡之际”可以理解为他在描绘水流河道时,通过巧妙地处理水面的远近程度,展示出水流的跌宕奔流与磅礴气势。

这些远近对比和距离感的表现,使得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开阔辽远、气势恢弘的特点。

在笔墨技法方面,郭熙重视墨色的运用,擅长用墨渲染山川的轮廓和纹理。

他采用的手法包括“干笔法”和“湿笔法”。

干笔法运用干燥的笔墨,细蕴含的多次墨迹交叠,勾勒出山川的轮廓和纹理;湿笔法则以湿润的笔墨,以流淌、扩散的效果描绘出水流的奔腾和波澜。

这两种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山水画中的静与动的关系。

郭熙还在墨色的运用上注重地域特色,他善于运用浓墨以描绘北方山川的刚劲雄峙感,也善于用淡墨描绘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感。

这使得他的山水画具有浓墨重彩和细腻清丽两种不同的风格特征。

郭熙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他的借景手法。

他在作品中常常描绘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通过山水的形象以及人物的活动来表达情感和寄托思想。

他形象地表现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共生关系,使得他的山水画富有深意和诗意。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论为指导思想,注重远近、空间和深度的处理。

他的笔墨技法多样丰富,赋予作品以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兼顾北方山川的雄伟壮丽和南方山川的柔美曲折。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自然山水的美感,还融入了人文情怀,给人以思考和感悟。

论龚贤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论龚贤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论龚贤山水画的艺术特点龚贤的山水画,在笔墨造型和章法构成两方面,皆表现出有别于前辈的独特性,并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从笔墨造型方面说,龚贤山水画有白龚、灰龚、黑龚之别。

白龚是用极简的线条勾勒描绘山石、树木等形象,少有皴染,画面显得空灵透亮,极具抽象性与音乐性;灰龚是先勾勒后皴擦,皴法柔和细腻,色调统一,不温不火,画面效果宁静中充满诗意;黑龚则反复皴染、层层积墨,大丘大壑,沉郁浑莽,元气淋漓。

黑龚最具特色,为世人所称道。

白龚、灰龚、黑龚表面上说,虽然是笔墨表现简与蘩之间有所差别,但不可据此认为,白龚从简,黑龚事繁。

白龚虽寥寥数笔勾勒并辅以淡墨复勾,几乎不加皴染,但画面形象充盈饱满,变化多端,简而不简;黑龚不厌其烦地层层皴染积加,丰富中求变化,但黑而不板不结不乱,浑然一体,整肃单纯,繁而不繁;灰龚介于两者之间,灵活多变。

白龚可以《江山林屋图卷》(参见《龚贤精品集》之二)为例,窥其一类之风格。

图中所绘以江石巨壁为主体,点画少许树木、楼阁、亭台,山石开阖处写远山数笔。

江石巨壁的勾画,多以淡墨复线为之,非单笔一味画成。

线条的组织,方圆结合,有疏有密,实虚相应,淡墨干笔皴染结构,增加山石的厚重感。

山石结构转折处多点以苔点,大大小小,三五成组,既交待了形体结构及山石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起调整画面节奏关系的作用。

树木的刻画在画面中起点缀、连接、破板的作用,所占分量虽不多却极其重要。

画树以枝干为主,姿态生动,穿插有致,且布列位置极具匠心。

此幅画面由于取横势近景,远山只在空隙处以带状三角形写出几笔,笔墨虽少,却使画面空间豁然开阔。

整幅画面宛如线与点构成的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给人独特的审美享受。

白龚在龚贤作品中为数不多,多是画家早期作品,中晚期亦有白龚精品,如《自藏山水图》(参见《龚贤精品集》之三)画面以通体山形占据大半,气势磅礴,虽以淡墨复线勾勒,略施皴染,却似有万钧之力。

较之《江山林屋图卷》更加浑厚气壮,属白龚中的另一风格倾向的作品。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古代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独特而受人赞赏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精妙的笔墨和构图,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又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追求的是自然的美。

古代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准确再现,注重捕捉景物的真实面貌。

画家通过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其次,它讲究的是画面的空间感。

山水画往往通过远近分明的构图表现出深邃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广袤和宁静。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不仅仅是局限于画面的远近,更是体现出作者对于宇宙间无边无际景物的感知和把握。

再者,它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

古代中国山水画以绘画大师师法自然的方式,通过潜心的辛勤创作,表现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时感到心旷神怡,引发无穷的思索。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也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它以“拟古”为主要手法。

拟古是指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通过模仿古代名家的笔墨风格和画技,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画家往往会刻意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富有节奏感的构图,使画面更富动感。

其次,它注重的是“墨意的相互渗透”。

古代中国山水画尤其强调墨色的运用,通过淡墨渲染和浓墨点染的方式,表现出景物的质感和层次感。

这种墨色运用的独特技巧,使观者在赏析时能够感受到深邃的神秘和宁静。

再者,它也注重画面的结构和布局。

画家在构图时通常采用“三重构图法”或“九宫格构图法”,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有序,而且也更容易引导观者的视线。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绘画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技法,更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鉴赏古代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进入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罗山县莽张高级中学赵聪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意境、意蕴、艺术手法等多个方面,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是诗境与禅境的交汇。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中国画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且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浓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

用墨亦如用色,要有浓有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

在中国山水画运用勾斫之法而达新的高峰,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独立于美学之林,中国山水画始终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中国山水画是多面、多向、多义的取信,它从多个角度体现着文明的丰富与深刻,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成透视原则很早已经形成。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天人合一,工笔,构图,用笔,用墨,意蕴,勾斫之法,皴法之美,空间构成透视原则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向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在顾凯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

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

山水画的缘起,使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山水为主,山水、人物、花鸟交替发展的格局。

山水画虽起步较晚,但较之人物、花鸟却一直成为中国美学的主脉。

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一、与中国哲学深切吻合。

“中国哲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人,所以中国艺术是…情化‟了的情化艺术,它以有意味和有气势为其美学特征;西方人的哲学是人定胜天,强调人主观上的深入细致和数理值的准确关系,其美学特征是…理化‟了的科学艺术”。

人与自然的亲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哲学,成为国画山水的基础。

哲学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关于自然的定义,宗教则为哲学方式增添了生命和精神,天地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庄子和屈原打开了人与自然的屏障,人开始了与天地精神往来。

因此,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二、山水画确立了知山乐水的圆觉之境。

山水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人合一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山乐水大田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

可以说,青山绿水确立了中国审美的一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

人们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

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

这种以山为乐、以水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立,这种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种精神,是素朴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

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三、山水画确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蕴之理。

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一个美学命题是愈小而大。

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地,就是对愈小而大这一命题的艺术理解。

实际上,这是中国人用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

我们一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里法则,就是对这一命题的艺术揭示,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还告知我们一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一、象于无形的一种特殊的大象与大音,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大的致因莫过于此。

四、与自然山水相对疏离。

宋代画家郭熙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中国画家所寻求的“神游”意境。

因此,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绘画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

”画中山水是“人人眼中所无,而人人心中所有”的山水意象,并不是自然山水的真实摹写和客观映照。

这种山水是意识流动的意象的而非定格固化的自然,它往往随着时代、地域、作者的诸多因素而变幻,虽然离不开“师法自然”的物质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妙造自然”的精神思维。

因此,国画中的山水不是自然界实体存在的山水景观的真切临摹,而是与之相对疏离,通过典型集中、变形夸张、寓言象征等艺术手段使审美产生阻拒的人文山水和“文化的自然”。

五、山水画确立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

任何一个画种,要想独立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足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

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自然物象的简化。

青绿山水的历史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人事为用、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山水不再成为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

另方面它在表现语言上第一次为山水画定立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色、树法、石法、水法、笔法、论说上进行了建树。

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山水画认知从这一时段起才真正进入了广延与深刻。

特别提及吴道子的疏体山水。

一个著名的故事:千里江陵,吴道子一日而就;李思训数月始成。

说明疏密二体的山水画在方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

疏体估计是边际线的艺术(可能尚未触摸到轮廊线)。

由于这类画作只缘于传说,未见真迹,对于主张认真看而不是听的我来说,实在无法想象,只能把猜测留给想象力丰富的人,我所能做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六、山水画是诗境与禅境的交汇。

中唐山水诗的美学成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人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入画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式;禅宗美学的发展,诗境与禅境一经交汇,中国山水画的大象、大音之境便油然而生。

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山水画,基此才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构架。

儒、释、道的美知火花,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

七、与中国文人关系密切。

中国文人看重“琴、棋、书、画" ,可见音乐、绘画、书法等是中国文人的基本功。

历史上文人画中也不乏山水题材的。

文人信笔作画,文人竭力吹捧竞相仿效的画坛逸事和文人雅事也不少见。

由于山水画作注重形式的审美和精神的价值,历来是文人雅士的钟爱。

普通大众对如此清灵洒脱、流便写意的山水画可能无缘神会,因为有闲娱乐的消遣、纯形式的审美和精神价值的寄托只能是文人这个阶层的雅好。

八、中国山水画运用勾斫之法。

宋朝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山行旅图》和《山溪待渡图》,“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成关家风范。

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梅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可见范宽的代表性。

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山水画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

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九、中国山水画始终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

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有别于太行或关陕峻岭。

其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

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

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发,一时成为士者的观照。

墨的秩序法则第一次提到艺术的高度,用水样情调体诗样禅意,诗情画意可谓由此而生。

水墨文章从这一刻起,已标为圣者说,成为人们至今参悟的模板。

十、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之美独立于美学之林。

董源的历史意义,在于集皴法认知之大成,立皴法美学之系统,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之美至此独立于美学之林。

以皴为美的山水画,从视觉心理角度看,主要是人们面对自然时藉于观察而形成的一种有创意的视错觉笔墨。

这类笔墨有效回答了中国人如何在一个二度的平面中表现三度感。

从这一意义说,笔墨即为美,即为空间,即为自然的同形,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它并不是欧洲古典视错觉中心的同义(固定光源所产生的错觉空间的观念:一个关于定向、距离与阴影的法则),它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视错觉。

若我们用科学的原理诠释古典的笔墨,会看到皴法美的一些基本结构:a . “点、线、面”的立体结构。

山水画发展至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皴法有了三维认知,其“线—披麻皴、点—点错皴、面—斫垛皴”的基本定义,为中国画的空间描述奠定了基础。

b. 凹凸感的视觉结构。

最有意义的是提出了凸处稀、凹处密的视错觉观,实质上这是墨的明度效应,中国人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这一令现代西方着迷的观念),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明度)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

c 笔与墨的有机结构。

与荆浩笔墨并重同义的,是董氏之风更趋于笔墨的灵活与互运,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状风、晴、雨、雪的不同气象,从而实现峦光山色、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

有了这三点基本认知,中国山水画在形状、形式、空间、色调这四大基本范畴上即有了一个系统的结构,以皴为法的笔墨成为中国山水画演义的美知主脉。

十一、与中国文化互动发展。

文化的进程影响着山水画,山水画的文化内涵积淀又丰富了后世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增添了山水画的文化含量。

任何艺术的最初都是实用的,期间经过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兼容阶段,最终才上升为一种纯审美的艺术形式。

山水画自然也不例外。

十二、中国山水画是多面、多向、多义的取信,它从多个角度体现着文明的丰富与深刻。

横绝古今的绘制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在这幅画作上的历史贡献就巳远远超出艺术。

从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角度来构设艺术主题,至今尚无有能出其左右者。

在伟大的写实精神中,中国山水画的构成美巳突兀于笔墨美,这一美知在巨制横绝的画作中立见经典。

闲情逸致之笔与概史括今之笔显然是各具文章的,而史诗性的叙述风格,若没有把握宏大的构成能力,光靠为己之笔、一角之视是很难胜任的。

十三、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构成透视原则很早已经形成。

最有概括意义的是郭熙的“三远说”。

即《山水训》中指出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渭之平远。

”若再考虑青绿与荆、董开立的凹凸笔墨法则,可以说一个具有独立意义中国画的透视原则已经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