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问的都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中医四诊之问诊

中医四诊之问诊

中医四诊之问诊
中医四诊之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辨证施治时,必须通过问诊,询问病人病史,发病的经过和自觉症状,然后再结合其他三诊方法,才能确切地掌握病因、病理的情况。

从而为辨证提供有力依据。

有了正确的辨证才能做到正确的立法、正确的治疗,所以通过问诊了解病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性询问,如年龄、职业:籍贯、婚姻、家庭病史,以及工作生活环境和性格、生活习惯、嗜好等。

重点问诊内容如下:发病的时间及经过、主要症状和治疗过程、效果如何等,这是辨证论治的关键部分。

古代医生在中医病因、病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出问诊的重点内容有十项,即十问。

为了便于记忆,编成了碜;诀背诵,即“十问歌诀”,以防遗漏,可见对病情叙述之重视。

现代中医依然学习应用,现介绍如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详解中医“问诊”10问!一门从沟通中找病因的中医学问!

详解中医“问诊”10问!一门从沟通中找病因的中医学问!

详解中医“问诊”10问!一门从沟通中找病因的中医学问!问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学好问诊可以对患者自身的病症有一个最初步的了解,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学好问诊,更能对自己和亲人、朋友的健康问题有独特见解,至于问诊要问哪些问题,问诊涉及的内容又有哪些,其实这里面学问很多,老刘把它总结归纳为问诊“十问”,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一、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注意交流氛围问诊是医患双方语言交流的过程,应在单独诊室中相对独立的空间进行,以避免相互干扰,也使病人有保密感和安全感。

医生通过语言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友好和睦氛围,医生是否具备令人信服的职业形象常从问诊中体现。

2.问诊方法和注意事项(1)态度和蔼,严肃认真医生应通过与病人的沟通在最短时间内赢得病人认可,态度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和蔼可亲。

应细心询问,使病人如实申述病状反映病情,交谈时应采取前倾姿势,不要轻易打断病人讲话,让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回答问题。

(2)语言亲切,通俗易懂医生询问病情时语言要亲切,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如恶寒、潮热、里急后重等。

在询问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病情,切忌有惊讶的语言和表情反应,以免给病人带来不良刺激,增加思想负担而使病情加重。

(3)围绕主诉,全面询问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医生要善于抓主诉并围绕主诉有目的地进行深入询问,既要重视主证,还要了解一般兼证,广泛收集有关辨证资料,以避免遗漏病情,导致误诊漏诊。

(4)适当提示,避免诱导遇到病人叙述病情不够清楚全面时,医生可以适当给予启发式引导,但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暗示或诱导病人叙述病情。

暗示性提问会让病人为满足医生而随声附和,说出带倾向性的特定答案,从而导致病情资料的片面或失真。

(5)危重病人,抢救在先对于危重病人,应抓住主证扼要询问并重点检查,以便争取时机,迅速抢救病人。

待病情缓解后,再进行详细询问。

切不可机械地苛求完整记录而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中医问诊基本内容

中医问诊基本内容

中医问诊基本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中医问诊基本内容的表述及例子:
1. 咱先得问问你的饮食情况呀,你是不是总爱吃那些生冷的东西啊?就好比汽车要喝合适的油才能跑好,咱身体也得吃对东西才健康呀!比如你老吃雪糕,那肠胃能舒服吗?
2. 睡眠可太重要啦!你每天能睡几个小时呀?睡得香不香?这就像给手机充电,充足电了才能好好用,睡眠不好身体能好吗?我邻居王大爷,就是睡眠不行,整天没精神!
3. 哎呀,大小便也得问清楚呀!你大小便正常不?有没有便秘或者尿频啥的?这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不通畅可不行啊!我上次见到小李,他就说最近便秘得难受呢!
4. 心情好不好可得关注!你最近心情咋样啊?总生气或者总郁闷可不行哦!心情就像是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身体能不遭罪吗?咱得开开心心的呀!你看人家张姐,每天笑得跟花一样,身体多好!
5. 头痛不痛也要清楚呀!你有没有过头疼的时候呀?那感觉就像有个小人在脑袋里敲鼓似的!我有次头疼得厉害,真要命啊!
6. 身体有没有力气也重要啊!你觉得自己有力气不?就像汽车没油了跑不动,人没力气能干嘛呀!我表弟前段时间就总说没力气,啥也不想干。

7. 出汗情况也得了解呀!你爱出汗不?是白天出还是晚上出呀?这出汗就像下雨似的,太多太少都不好啊!办公室的小赵,晚上老出汗,可担心了。

8. 女性朋友的月经也不能忘问呀!月经正常不?会不会痛经啊?这就像钟表的指针,得有规律才行呀!我朋友小丽每次来月经都疼得死去活来的。

咱中医问诊就是这么细致全面,通过这些才能真正了解身体的情况,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呀!。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中医问诊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结合中医的理论基础,来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中医问诊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问诊的目的中医问诊的目的是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质,判断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确定病症的归属,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中医问诊的方法1. 视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目色等外在表现,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2. 闻诊:通过闻病人的口气、体味等,判断体内湿气、火气等情况,进一步辨证施治。

3. 问诊:通过与病人交流,详细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获取病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情况。

4. 切诊: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三、中医问诊的注意事项1. 注意细节:中医问诊需要关注病人的细微症状和体征,因为这些细节常常对辨证施治起到重要作用。

2. 不要干扰病人:在问诊过程中,要给予病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打断病人的回答,以免影响问诊的准确性。

3. 注意病征与病因的关系:中医问诊时要注意病征与病因的关系,不仅要了解病人的具体症状,还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4. 综合分析:中医问诊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将病人的症状、体征、病史等综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5. 注意言语和表情:中医问诊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言语和表情,因为这些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中医问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观察力。

通过问诊,中医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为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问诊也强调“因人而异”,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问诊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问诊,以促进自身健康。

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

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

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一)问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籍贯、住址等。

姓名和现住址的记载,便于病历的查找和总结;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多发病,询问年龄,可为不同的多发病提供参考;对性别和婚姻的了解,除妇女的一般情况外,还应问其经、带及胎产(已婚)等特有疾病情况,以对这些疾病的诊察提供线索;对职业的问诊,可了解到与职业有关的职业病情况;对籍贯的问诊,因病人生活的区域不同,天时、地理、风俗各异,发病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对病情的主要陈述,通常是病人自己最明显的主观感觉和促使其就医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主诉可能就是主证,通过对主诉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把握主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对于主诉的询问,一是要把主诉抓准,二是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此外,主诉不等于疾病的病名,亦应引为注意。

(三)问现病史现病史是指主诉所述的疾病,从起病到就诊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疾病的诊治经过。

现病史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询问:1.起病情况:包括起病的时间,病程长短,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问起病情况对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等有重要的作用。

2.病情演变:按时间顺序,询问从发病后至就诊时病情变化的主要情况,如哪一阶段有哪些主要表现,症状的性质、程度有何变化,何时好转或加重,何时有何新的病情出现,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问病情演变对于了解邪正斗争的情况,病情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作用。

3.诊治经过:询问病程中曾做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如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的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做过哪些治疗,治疗的药物或疗法的名称、效果如何等询问既往的诊治情况,可作为决定当前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四)问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是指除主诉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情况。

由于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可能与现在的症有一定的关系,也是辨证分析时的部分依据。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

中医问诊到底问的是什么?中医入门十问必知!中医问诊#哆咖医生超能团#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查询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问诊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诉。

主诉,是病人自觉最为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症状。

抓住主诉之后,就可围绕主诉的症状,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按辨证要求,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询问,以收集辨证资料。

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

没有重点,也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则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如果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

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过程、治疗经过、生活起居、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所以,问诊是诊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要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籍贯、住址等。

其次问起病。

起病,是指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过程。

如起病的时间、原因及症状,症状的部位及性质,突然发病或起病缓慢,有何诱因等。

其三要问既往病史与家族史,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况,曾患何病,往往可以帮助辨证并作为当前临床用药的参考。

此外,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能影响病情,故与疾病有关的生活起居情况,也应询问。

最后是问现在症状。

现在症状,是病人就诊当时的全身痛苦,是病人所患疾病现状重要的方面。

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病人的整体情况和辨证,具有重要意义,应予足够重视。

中医十问主要有:(一)问寒热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

恶寒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凡病人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

若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又称为畏寒。

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还包括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烦热”等。

恶寒与发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在邪气致病的时候,寒邪多致恶寒,热邪多致恶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发热,阴盛则恶寒,阴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

中医医助问诊话术

中医医助问诊话术

问诊话术1.问患者哪里最不舒服?(如果是疼痛需问清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如胀痛、刺痛等)2.持续了多长时间?3.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舒服的情况?有无诱因?刚开始的症状是什么样的?不适的部位?4.从症状开始到今天来看病病情有什么发展改变?5.症状开始到今天有没有去过哪家医院或诊所治疗?那边给出什么样的诊断?吃过什么药?接受过什么治疗?(有病历本及化验单检查报告单要求拿出来)6.现在有没有不舒服?什么症状?怎么不舒服法?7.之前身体怎么样?有没有生过什么病?什么时候生病的?有没有动过手术?(如果是妇女应询问剖宫史,人流史。

妇科疾病尤其需问妊娠次数、生产胎数,以及有无流产、早产、难产)(近年动过相关疾病手术的应附有出院记录)8.是做什么工作的?9.精神状态怎么样?平常情绪(心情)怎么样?10.饮食规律吗?有无偏嗜?是否有口干口苦等?饮水量?肠胃怎么样?11.生活起居习惯,有无熬夜?睡眠如何?一般睡多长时间(包含睡眠质量、是否多梦、是否难以入睡、是否易惊醒),(对于失眠、中老年患者问一下有无潮热、盗汗及程度、出汗部位、出汗量)12.大便几天一次?形状成形吗?颜色正常吗?有无干硬、黏滞等情况?小便次数、色质、排尿感?(尤其是泌尿系统疾病)13.是否结婚、结婚年龄、有无生育、配偶健康状况14.女性:是否在孕中?初潮年龄、月经周期、带经时间。

是否规律?月经量(多?少?正常?),有无血块?月经颜色?月经质地(稀?稠?正常?)带下颜色?带下量?带下气味?15.有没有对某些食物或药物等过敏?16.平常有没有怕冷或发热?(若现在有发热情况需测量体温并记录数据)17.有没有其他的头身胸腹、耳目不适?18.一些或与遗传病相关的应询问有无与患者同样的疾病,有无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中医问诊讲义

中医问诊讲义

问诊问诊内容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主诉的概念与意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均占验。

问寒热考核内容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恶寒发热,是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的症状。

恶寒发热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所致。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和有关兼症,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恶寒重发热轻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发热重恶寒轻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发热轻而恶风自汗是伤风表证的特征。

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新病恶寒指病人突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的症状。

常伴有四肢不温,或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

主要见于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病人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的症状。

常兼有面色白,舌淡胖嫩,脉弱等症。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但热不寒是指患者只发热而无怕冷感觉的症状,是里热证的特征症状。

根据发热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别。

壮热是指病人身发高热,持续不退(体温超过39℃以上)。

可见有满面通红、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属里实热证,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

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律,如潮汐之有定时。

日晡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兼见腹胀便秘等。

属阳明腑实证,因热结于阳明胃与大肠,日晡(申时,即下午3~5时)为阳明经气当旺之时,阳明气盛而又加之有实热,故日晡热甚。

骨蒸潮热其特点是午后和夜间有低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称为骨蒸发热)。

中医问诊十项基本内容

中医问诊十项基本内容

中医问诊十项基本内容
1.问睡眠:你的睡眠如何?是否一觉到天亮?是否每天定时会醒?如果会醒,是几点会醒?是否多梦?等等。

2.问胃口:你感觉饿吗?有欲望想吃什么特别的食物或是喜爱什么味道的食物?或是不饿,完全没有胃口。

3.问大便:你便秘吗?每天有大便吗?大便颜色是什么?是下利吗?很臭还是无味?等等。

4.问小便:你的小便是什么颜色?频尿吗?还是小不出来?还是没有尿意?平均一天几次?等等。

5.问口渴:你很渴吗?如渴,最想喝什么温度的水?如不渴,时常会忘记喝水吗?还是再怎么喝也不能止渴呢?
6.问寒热:你平时觉得身体很热还是很冷?手脚冰冷吗?
7.问汗:你容易出汗吗?会半夜盗汗吗?会时常流汗不止吗?还是不出汗的身体呢?
8.问体力如何:精神好吗?还是一直疲惫中?早上起床时,是精神奕奕呢?还是无法起床呢?精神能够集中吗?
9.问性功能:你性功能好吗?等等。

10.问女子月经:无论妳有无月经,都要详细说明妳的月经情形,是延后还是每次都提前呢?痛不痛呢?生过小孩吗?。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

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

具体来讲,可以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等。

问寒热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

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

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

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

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

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

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

无汗:外感病寒邪,发热、怕寒、头痛无汗者为表实证。

出汗:外感风邪,发热、怕风汗出者,为表虚证。

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伤病。

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

问疼痛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观察病情。

头痛:突然头痛,痛无休止、伴有怕寒发热,多为外感实证。

头痛时发时止,有胀痛劳累后加重,或伴有眩晕者,多为内伤虚症。

胸痛:肺热之胸痛以一侧为多,发热咳嗽、痰黄而稠;胸痹证之胸前心区有重压感,或刺痛,反复发作,伴有心悸气短;肝胆病疼痛表现为两胁胀痛不适;胃病疼痛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伴有嗳气吐酸水。

问睡眠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

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

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

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

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

问饮食口味包括了解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与食量,口中异常味觉等方面。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医问诊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史询问:中医医生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情况,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病程、既往治
疗情况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非常重要。

此外,病史询问还包括了解病人
的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帮助
病人调整生活方式,促进康复。

症状询问:症状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一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出病情
的性质、归属,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人的主要症状、
痛苦部位、症状的发作规律、伴随症状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进行病情分析,确
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和辨证施治的方向。

体格检查: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病人的身体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检查,
包括脉象、舌诊、五官、肢体等方面。

中医医生通过脉象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
状况,舌诊可以了解病人的脏腑状况,而对五官、肢体的观察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线索。

综合分析:通过对病史、症状和体格的综合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病人的证候类型,为后续的辩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

除此之外,中医医生还需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特点、病人的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细致的分析。

中医问诊在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诊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初步了解,为
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中医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确立病人的证候类型,然后针
对性地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医生在进行问诊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细致,全面而周到,这样
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治疗。

中医诊疗学问诊

中医诊疗学问诊

部位 性质
小腹胀痛或刺痛,随月经 ——胞宫气滞血瘀 周期而发
少腹冷痛,牵及外阴 ——寒滞肝脉
中医诊疗学问诊
42/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三、问疼痛 (二)问疼痛部位—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者 ——督脉损伤 背痛 背痛连项者 ——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
肩背疼痛者 ——风湿阻滞,经气不利
中医诊疗学问诊
43/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19/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常见寒热症状类型:
寒热并见(恶寒发烧)
寒热
寒热独见
但寒不热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中医诊疗学问诊
20/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一)恶寒发烧—病人在恶寒同时,出现发 烧(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早期阶 段。
兼症
病机
• 恶寒重发烧 轻
• 发烧重恶寒 轻
阳气 中医诊疗学问诊(动力)
28/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一)无汗—表证无汗
表寒证—寒性收引,玄府闭塞 表证 无汗
寒湿束表证—寒湿袭表,腠理闭塞
中医诊疗学问诊
29/90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问汗 (一)无汗—里证无汗
里证 无汗
里实寒证—寒主收引,玄府闭塞 外感温热病—邪热耗伤营阴,汗出无源 里虚寒证—阳虚无力蒸化津液 阴血亏虚证—阴液亏虚,汗出无源
五、个人生活史 (一)生活经历
出生地 生活经历 居住地
经历地
居 居住湖区,接触疫水—可能患臌胀病 住 久居高山缺碘地域—可能患瘿瘤病 地 长久居住潮湿地带——易患风湿痹病
中医诊疗学问诊
14/90
第二节 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详解

中医问诊详解

(五)问睡眠
1.失眠: 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
虚-阴血不足,心失所养 实-邪气干扰 “胃不和则卧不安”
2.嗜睡 -湿困脾阳,脾气虚弱,病后正气 未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问二便
1.大便 (1)便秘: 大便干燥,排出困难,排便次
数减少
阳虚气弱,阴虚血少-虚证(久病、老人、 孕妇、产后)
2.疼痛的部位
(1)头痛 ✓ 头项痛-太阳经-羌活 ✓ 头侧痛-少阳经-柴胡 ✓ 前额痛-阳明经-白芷 ✓ 头顶痛-厥阴经-吴茱萸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 厌食-食停胃脘、肝胆湿热 消谷善饥(多食易饥)-胃火炽盛、消渴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2.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寒证 口渴, 喜冷饮-实热证 口渴喜热饮, 饮不多, 或饮入即吐-阳虚证 口干不欲饮, 颧红潮热-虚热证 口渴不多饮-津伤不重, 津液输布障碍 3.口味 口酸-胃失和降; 口淡-脾胃气虚 口苦-热证; 口甜、粘腻-脾胃湿热
新病伴腹胀腹痛或发热-实证、热证
(2)泄泻 清稀-寒湿; 黄而臭-湿热 酸臭-食积 久泻、完谷不化-脾虚 黎明前腹泻(五更泄, 肾泄)-肾阳虚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2.小便
(1)尿量增多-虚寒、消渴、肾气虚 (2)尿量减少-伤津、水肿、癃闭、结石、
3.但热不寒 (1)壮热: 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里
热证
(2)潮热: 发热如潮汐之定时,或定时热甚 1)阴虚潮热: 午后或夜间低热,五心烦热,
甚者骨蒸潮热
2)阳明潮热: 热势较高,申时热甚 3)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初扪之

中医问诊中十问

中医问诊中十问

中医问诊中十问歌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头部胀痛、刺痛、固定痛等多属实证;头部空痛、隐痛多属虚症。

头晕亦分虚实,实证大多由肝火、痰湿、瘀血所致,虚证多由气血亏虚或肾虚精亏所致。

在出现头痛、头晕症状时,总会有其他伴随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伴随症状区分寒热虚实。

周身、四肢为十二经络循行之处,气血之所荣,所以周身、四肢异常也反映了疾病的寒热虚实。

若自觉身体困重乏力,伴见舌苔腻等湿滞之象,这大多是因为水湿泛溢所致;若身重疲乏,多为肢体筋络失于濡养所致。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1. 引言中医问诊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询问和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从而进行疾病辨证和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问诊的步骤和技巧,以及常见的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 中医问诊步骤及技巧2.1 观察观察是中医问诊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来获取信息。

具体包括:•面色: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苍白、黄色等,以及是否有明显异常。

•舌苔: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润度等特征,以及是否有齿印或裂纹。

•眼神:观察患者眼神是否清亮、无神或有黯淡。

2.2 询问询问是中医问诊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交流获取其主观感受和病情描述。

在询问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开放性问题:尽量使用开放性问题,让患者自由陈述症状和感受。

•详细记录:仔细记录患者的回答,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等信息。

•细致追问:对于模糊不清的回答,医生需要进一步追问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2.3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问诊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脉象、听诊、闻气和切脉等方法来辨别疾病。

具体包括:•脉象观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辨别其弦、滑、涩、数等特征,并与正常脉象进行比较。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心肺部的声音,辨别是否有异常音响或杂音。

•闻气:嗅闻患者呼出气味,了解其气味是否正常或有特殊味道。

•切脉:用指尖轻压患者脉搏部位,观察脉搏的强弱、快慢和规律性。

3. 常见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疾病归纳为不同的证型,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方法包括:3.1 八纲辩证八纲辩证是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根据患者体质、表里虚实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外感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汗出或无汗等表现。

•内伤寒热:主要观察发热或恶寒、口渴或不渴等表现。

•外感虚实:主要观察外感后是否有发热、汗出等实证表现。

•内伤虚实:主要观察内伤后是否有气虚、血虚等虚证表现。

3.2 五脏六腑辩证五脏六腑辩证是根据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对各种慢病的问诊内容

中医对各种慢病的问诊内容

中医对各种慢病的问诊内容慢性疾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下面,我将以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为例,介绍中医对这些慢病的问诊内容。

一、高血压的问诊内容1. 症状询问:请问您是否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失眠、耳鸣等症状?2. 体征询问:请问您是否有面色潮红、眼底出血、颈部动脉搏动、下肢水肿等体征表现?3. 发病情况:请问您的高血压是何时开始的?是否有明显诱因或加重因素?4. 病史了解:请问您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5. 生活习惯:请问您是否有吸烟、饮酒、饮食偏好等不良生活习惯?二、糖尿病的问诊内容1. 症状询问:请问您是否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乏力等糖尿病常见症状?2. 血糖控制:请问您最近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如何?是否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有特殊调控?3. 并发症:请问您是否有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尿频尿急等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4. 病史了解:请问您是否有家族糖尿病史?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如高血压、心脏病等?5. 用药情况:请问您目前是否在服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三、冠心病的问诊内容1. 症状询问:请问您是否有胸闷、胸痛、气短、心悸等冠心病典型症状?2. 发病情况:请问您的胸痛是否与劳累、情绪激动、进食等有关?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等?3. 过敏史了解:请问您是否对某些药物或食物有过敏反应?4. 病史了解:请问您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或合并症?5. 运动情况:请问您平时是否有进行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等?通过以上的问诊内容,中医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病因、病史等重要信息,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一步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病征,以辅助诊断和辨证施治。

中医对各种慢病的问诊内容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药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药问诊知识点总结

中药问诊知识点总结中药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信息,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中药问诊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问诊内容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疾病病程、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包括发病的时间、起因、发展过程等。

2. 主诉症状:患者自诉的不适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发热、咳嗽、腹痛等。

3. 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

二、中医四诊法中医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其中问诊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声音、咳嗽声等,了解患者的肺脏、消化系统等器官的状况。

3. 问诊:通过与患者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4. 切诊:通过切脉、切舌等方法,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三、中医问诊技巧1. 善于倾听:问诊是与患者交流的过程,医生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真实病情。

2. 深入追问:对患者的主诉症状要进行深入追问,了解其病情的细节,如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缓解因素等。

3. 综合分析:根据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辅助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找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4.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医生应该与患者建立信任、尊重的沟通关系,帮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真实病情。

四、中医问诊注意事项1. 注意细节:在问诊过程中,医生应该注意患者的言语、表情、姿态等细微变化,对疑点要进行深入追问。

2. 全面了解:问诊不仅要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还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饮食规律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3. 不断学习:医生应该不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问诊的水平和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五、中药问诊与西医问诊的区别中药问诊以辨证为重点,倾向于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气血阴阳的平衡,强调患者的体质差异。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内容
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的基础,是中医师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病情的过程。

以下将从中医问诊的基本流程、常用望闻切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问诊内容。

一、基本流程
1.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病史、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信息,进一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

3.望闻切:通过望舌、闻气味和按脉象等方法,进一步确认患者身体情况。

二、常用望闻切方法
1.望舌:通过观察舌头颜色、形态和苔质等变化,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肝肾阴阳虚实情况。

例如,舌头偏红可能表示阴虚火旺,而舌头偏白可能表示阳虚寒凝。

2.闻气味:通过闻患者口气或体味,可以了解其肠胃、脾胃、肺等器官的情况。

例如,口气较臭可能表示肠胃湿热,体味较重可能表示湿气重。

3.按脉象: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气血循环情况。

例如,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脉象弦数可能表示肝郁气滞。

三、注意事项
1.问诊时要全面:中医问诊时不仅要询问患者主要症状,还要了解其伴随症状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信息。

2.望闻切时要细致:中医师在进行望闻切时应该细致入微,注意观察每个细节变化。

3.注意患者隐私:中医师在进行问诊和望闻切时应该尊重患者隐私权,避免过多干扰或侵犯患者权益。

总之,中医问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方法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并根据所得信息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是中医师治疗疾病的基础。

在实践中,中医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中医问诊技巧,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问诊,问的都是什么?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所便,就是所宜,是说医生临证时要问病人怎样才觉得适宜。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指出:“未诊先问,最为有准。

”为什么要有中医问诊有人说,有的医生只凭切脉就能诊断病证,根本不需要问诊。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中医辨证靠四诊合参,一个医生即使切脉经验非常丰富,也不可能单凭切诊就准确无误地辨识病证。

诸如病人的发病情况,经过何种治疗,效果和反应如何等材料,都只能通过问诊才能获得,故问诊甚为重要。

要根据辨证的需要,围绕主症(或为主诉),深入询问有关细节。

如主症为腹痛,则宜追问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拒按还是喜按,以及有无便秘、腹泻等。

询问病史时,要特别重视症状的演变、主症和伴随症的关系,以便于结合其它三诊的资料,找出主症和兼证。

要根据辨证的需要,围绕八纲的有关资料详细查询。

如主症为发热,则要追问是否恶寒,有无出汗,渴或不渴,发热时间和热型等。

进而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证候。

古人曾说:“非精于医者,必不能问也。

”无论中医、西医,都有问诊,但是所问的具体内容则各有侧重。

相对来说,中医问诊更细、更难、更具艺术性,不仅问与病症有关的内容,还要根据辨
证用药所需来问,用患者能够理解的、形象的语言来问。

比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定要问患者的出汗情况,因出汗的多少、部位等,常决定治疗用药。

又如,通过问患者上楼时的难易度,来判定是否有“身重”(判断湿邪的一个重要指征)的症状。

问诊都问什么中医问诊的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是问姓名、年龄、职业、住址等,以及疾病发病的时间、原因、病程、治疗经过、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一般情况,用以了解和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体质类型等。

例如:每遇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时发病,提示此病由湿邪所致。

突然起病,病程短,多为外感病、实证;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为内伤杂病、虚证。

喜甜食者,多脾胃虚弱之体;喜苦味食品者,多痰湿偏盛之体;喜酸味食品者,多肝阴不足之体;喜辛辣食品者,多肝郁气滞证;喜咸味食品者,多血脉瘀阻之证等。

二是问自觉症状。

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出汗、体力、疼痛、饮食、睡眠、大便、小便、女子的月经带下等情况。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 1.问发热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一定要问其有无恶寒、肌肉酸痛,以及出汗等情况。

如果一位病人表现为发热,恶寒甚,无汗,周身肌肉酸痛,面色白,手足不温,那么不论体温多高,在中医看来都有寒邪郁闭体表的因素,在治疗时就要
用发散风寒的药物,轻者可以用生姜红枣汤,或刮痧疗法(刮颈部、背部、胸前等处,能鼓舞经络之阳气,达到散风寒之目的,此法对感寒引起的发热有很好的退热作用)。

还有先恶寒,后发热,继则汗出热退的发热症,称为“寒热往来”,多因邪在半表半里所致,中医称为“少阳证”。

大家熟悉的“小柴胡冲剂”就是治疗这种发热的有效方剂。

当然,病较重者,还是要请中医师开处方,用汤剂。

否则药虽对证,但因成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往往达不到退热的目的。

此外,还有高热,不恶寒,汗大出,口渴,欲冷饮的发热;有发热如潮水起伏一样定时而作,或定时升高的潮热;有午后或入夜即发热,晨起热退的发热等等,病性均不同,治疗也各异。

2.问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

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通所致,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属于实证;二是因脏腑经脉失去濡养所致,属于虚证。

不同原因所致的疼痛,表现特点也不同。

如:胀痛:疼痛时伴有胀感,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刺痛:针刺样疼痛,为瘀血疼痛的特点;绞痛:痛如刀割,为程度比较恶重的一种疼痛,多因瘀血、结石、蛔虫等有形邪实闭阻气机所致;灼痛:烧灼样疼痛,多因火热之邪所致;冷痛:疼痛时伴有寒冷感,多因寒邪阻络,或阳虚内寒所致;隐痛:指一种隐隐约约,绵绵不
休,不甚剧烈,可以忍耐的一种疼痛。

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阳虚内寒等所致;重痛:伴有沉重感的疼痛,多因湿邪困遏气机所致;掣痛:伴有抽掣或牵引感的疼痛,多因肝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另外,疼痛的部位、发作时间等,对判断病位、病性也很重要。

3.问饮食一般来说,无论何病,凡是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有饥饿感者,大多为胃火炽盛,食物腐熟过快所致,称为“消谷善饥”,要用清胃火的药物治疗;食欲减退,或不欲饮食,多因胃阳不足、脾胃气虚、或湿困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所致。

四川人喜食的麻辣食品有很好的开胃作用,因辛辣食品有温胃、燥湿作用,所以能醒胃助运化,从而增进食欲。

若易饥多食,但形体消瘦,大便溏泻者,中医称“胃强脾弱”,即胃的功能正常,但脾的运化功能不健所致。

可以选择有健脾助运化的一些食物,如莲子肉、山药、芋头等经常煮食。

4.问味觉通过询问患者的味觉,也可以了解病性。

口味正常,中医称“口中和”。

异常的口味主要有:口中淡而无味,多为脾胃气虚的表现;口甜,多因湿困脾胃;口粘,多因痰饮阻肺,或食积内停所致;口苦,多属热证,如胃火炽盛、心火偏亢,或肝胆湿热,胆汁上蒸所致;口酸,多见于肝胃蕴热,或食积内停;口咸,多属肾虚,多为肾液上乘之象。

口渴,又称口干,通常为人体缺少水液,或津液不能正常输
布的反应。

在疾病过程中,若口不干,表示津液未伤或输布正常,多见于感受寒邪,或阳虚内寒证。

口渴而欲饮,并喜冷饮者,多为热盛津伤证,可以用清热生津的食品,如西瓜、梨汁、藕汁、荸荠汁、橙汁等治疗。

渴而喜热饮,且不多饮,为湿阻气滞,津不上承所致;若口渴欲饮,但饮入即吐,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停,津不上承的征象。

这两种口渴均不宜用以上食品。

反而要用化湿、理气,甚至是利尿药才能止渴。

5.问大小便大便异常主要有便秘与泄泻两种。

若大便干燥如粒,排出困难,数日一行者,多为肠中津亏血少。

大便不干,或质稀,但解而不畅,量极少者,多为气滞湿阻的便秘。

大便时干时溏,或前干后溏,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

小便的异常主要有小便不利或过利两大类。

小便不畅,排尿无力,多属肾气亏虚。

小便不畅,次数增多,排尿有灼痛感,多为湿热下注之证。

小便量少,次数减少,多由于津液量的不足,如热盛伤津,或出汗、呕吐、泄泻太过,津液耗伤等;若尿少而有水肿,则是因肺脾肾三脏病变,致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以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常见的,且有特征性的症状,对初学者来说较易把握,可以据此选择食品,或中成药治疗。

当然,患者自觉症状还有许多,如眩晕、耳鸣、失眠、咳嗽、恶心、腹胀、盗汗等等,情况较为复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何配合中医问诊“问诊”是医生聆听患者的诉说的诊断方法。

要注意重点突出,不要笼统地用“热气”、“消化不好”、“全身不舒服”、“觉得好虚”来回答医生的第一个提问。

当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或需要什么帮助时,应该用临床症状(如头痛、全身乏力等)或客观体征(如发热、皮疹)等准确描绘自己的病情。

当医生问这些情况有多长时间时,很多广州的患者不管患病长短总是用同一个词回答:“好耐(好久)”,再问时仍然是“好耐”,死活不肯用年、月、日说出时间的长短,真是急死人。

讲述完上述主诉后,患者应该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经过、用药情况、治疗结果简明准确地告诉医生,不要加太多的形容词。

患者还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个人的特殊情况(过敏药物、饮食特别嗜好等)适当告诉医生,女患者必要时还需补充月经、孕育情况。

当医生再有提问时,按照客观情况如实回答,有时可用“是”或“没有”即可。

对老年记忆力差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果能将病情用纸记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须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问服药参机变,妇女必须问经产,小儿要问麻疹病。

公众号:zhw969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