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合集下载

悦读PR039-《亚里士多德4:著名的“四因说”阐述了什么?》-西方哲学课

悦读PR039-《亚里士多德4:著名的“四因说”阐述了什么?》-西方哲学课

亚里士多德4:著名的“四因说”阐述了什么?我们本周的主题是亚里士多德肯定经验世界。

你肯定经验世界的话,一定要先了解它是怎么回事。

那么请问,万物这么复杂,你怎么去了解呢?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找出来万物的原因。

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他前面两百多年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整个综合起来,再加上他个人的心得和创见,说万物的存在有四种原因,这就是在西方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四因说”。

我们今天要谈什么呢?要谈以下三点:第一点,这个“四因”到底是哪四因?第二点,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个“四因”是有效的说法。

第三点,这个“四因”后来可以再归纳成为两个原因,成为一种特别的理论,可以用来了解我们所见到的万物。

今日重点1:“四因”指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先谈第一点,这个“四因”到底是哪四因呢?譬如你看到一样东西存在,你就要问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回事?古希腊时代,我们还记得吗,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就问万物的起源是什么?他说是水。

后面有人说是气、是火、是土,甚至水火土气都可以,像这些都是在寻找它的质料。

所以,四因里面第一个“因”所指的就是质料。

任何东西总要有它的材料,要是没有材料,怎么去理解它是不是一样东西呢?它总要有东西在那里,所以这是材料方面,在古希腊时代谈的最多的。

但是这种质料因的话,只是提供了第一个,它的素材,它的基本的材料而已。

还有第二个原因叫做形式因。

形式因就是说有东西在,那它是什么东西?它是一座山、一条河、一匹马、一头牛?它是什么东西?当你判断一样东西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掌握的是它的形式。

譬如你看到一张桌子,你先不会想到“这是木头做的还是钢板做的”,你只是想到“这是桌子”。

所以,这个形式因是要让你知道一样东西的形式,加以辨认。

我们记得以前谈过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记得吗?他提到数字、形式或形状是万物的起源,甚至数字还构成万物。

那么,毕达哥拉斯的问题何在呢?他的数字、他的形状,不止是形式,它也是一种质料,所以就变成不太纯粹。

讲形式讲的最纯粹的就是柏拉图——理型论。

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图解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图解亚⾥⼠多德的四因说分析的观点亚⾥⼠多德提出四因说,⼀个事物有四种原因,即形式因、⽬的因、质料因和动⼒因,四种原因最后归结为质料和形式。

这四种原因就是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法,从此以后,西⽅的科学精神就体现在为事物寻求它的原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在现象底下去发现它的本质,去寻求它得以如此的原因何在。

西⽅的科学精神就在于此。

图解:亚⾥⼠多德的四因说已经成为西⽅学者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法。

休谟解构了因果性的可靠性和必然性,本质就是对形式逻辑⽅法进⾏了挑战和质疑。

⽅法:四因说的⾦字塔定位、⽤真理的型——河图中⼼五的定位两种定位形式的区别:⾦字塔含有认识能⼒,圆圈没有认识能⼒,只有本质联系依据汉语语法强调的名实当原则,需要从亚⾥⼠多德的《形⽽上学》⼀书中摘录有关“四因说”的具体内容。

因为作者只给出了四因说的名称,没有⾥⾯的内容。

这样⼀来,就偏离了汉语语法规则:名实当原则,正名正位法。

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查找相关的内容,以便做到名与实相符。

具体查找的相关内容如下:原因则可分为四项⽽予以列举。

其⼀为本体亦即怎是,(“为什么”既旨在求得界说最后或最初的⼀个“为什么”,这就指明了⼀个原因与原理)“本因”;另⼀是物质或底层“物因”;其三为动变的来源“动因”;其四相反于动变者,为⽬的与本善,因为这是⼀切创⽣与动变的终极“极因”。

P6、7初期哲学家⼤都认为万物唯⼀的原理就在物质本性。

万物始所从来,与其终所从⼊者。

其属性变化不已,⽽本体常如,他们因⽽称之为元素,并以元素为万物原理。

P7阿纳克西⽶尼与第欧根尼论为⽓先于⽔,⽓实万物原始的基体;⽽梅⼤邦丁的希巴索和爱⾮斯的赫拉克利特则以⽕为先。

恩培多克勒主于四元素并为物始(以⼟加于上述三者),他说四元素或聚或散,或增或减,以成万物的形形⾊⾊,⽽它们本⾝则出于⼀,⼊于⼀,古今⼀如,常存不变。

P8这物质“底层”本⾝不能使⾃⼰演变;⽊材与青铜都不能⾃变,⽊材不能⾃成床,青铜不能⾃造象,这演变的原因只能求之于另⼀事物。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四因说亚里士多德(384-322BC)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这一理论成为他哲学体系的核心。

四因说包括形式因、材料因、运动因和目的因,用于解释事物的存在与变化。

形式因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特质和属性,即事物的形式特征。

材料因则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或元素,也就是事物的物质基础。

运动因是指事物的变化或运动,即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目的因则是事物存在的目的或目标,事物的本质追求着某种目的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为人们理解现象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方法。

通过分析形式、材料、运动和目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强调事物的多重层面和综合性,为人们思考事物存在和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因说的应用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还可以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作和变化。

2. 正文2.1 形式因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他在哲学体系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其中形式因是四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形式因是指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形式因,这种形式因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不仅仅是事物外在的形态和结构,还包括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性质。

通过研究一个事物的形式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个事物。

2.2 材料因材料因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体的构成材料或物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及特性与其所使用的材料密切相关。

他认为物体的材料因是造成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了事物的实质和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材料因,这些材料因受到形式因的作用而成为实际存在的事物。

木头是木制家具的材料因,而铁是铁器的材料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材料因并非仅指原材料,而是指构成物体的一切要素,包括原材料及其中所包含的形式、结构等。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三维解读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三维解读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三维解读发布时间:2022-07-22T01:15:03.105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5期作者:唐棠[导读]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认为事物发展是由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这四个原因,质料因是事物构成的根基唐棠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认为事物发展是由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这四个原因,质料因是事物构成的根基,形式因是事物何以是的原因,动力因解释了运动自何处来,目的因是事物何所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以前哲学家们关于本原学说的概括与总结,这四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

“四因说”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事物生成发展原因的系统方法,但同时它也具有唯心主义导向的局限性。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确立亚里士多德为寻找事物的形成、运动、变化、发展和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四因说”即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四因说”的原因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因是不同的,现在所讲的原因,是指因果观念当中的与结果相对应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原因不是与结果相对的,他所讲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为什么,指的是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根据和条件。

(一)质料因质料因指的是一个事物从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 即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

我们把质料因界定为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是由什么产生来的,质料因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载体。

质料因是四因中较为容易理解的一个原因,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这就是事物的质料因。

(二)形式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事物的形成或模型。

他对形式因的界定是何以是,即为什么是,也就是事物是所其是的原因。

它是事物的类本质,各种各样具体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东西,我们进行抽象概括得出来的东西称为类本质,决定事物为什么成为这个事物的根据,它是表述根据的一个定义。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一种解释物质事物存在的概念,它把物质事物的存在归结为四种原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目的因素和原因因素。

1.材料因素指的是物质事物的组成,它是构成物质事物的基本元素;
2.结构因素指的是物质事物的形状和结构,它是构成物质事物的组成部分;
3.目的因素指的是物质事物的目的和功能,它是物质事物存在的目的;
4.原因因素指的是物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它是物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一种解释物质事物存在的完整理论,它把物质事物的存在归结为四种原因,认为物质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来自于其本身的四种原因。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朱志宇(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研究院广东广州511340)摘要:亚里士多德被西方哲学界称为"知识渊博的大师",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原创性和影响力在西方哲学上都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的哲学包括了科学的全部领域:逻辑学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和形而上学等。

因此他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极其善于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家的各种基质的理论,以及他老师柏拉图和师爷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但又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照搬,而是运用现实的物理现象来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此纠正前人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哲学不仅要说明实体是什么,而且更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成了实体,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当他发现诸多自然哲学家提出的"水原说"、"土原说"、"火原说"以至"气原说"以及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时,总是不能完整的解释实体之所以存在或产生的原因。

而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又有与现实世界相脱离的危险,比如像"垃圾或头发"这样的污浊物在善的理论世界找不到对应的理念型相一样,具有相当的不完整性。

于是根据其一生的研究,提出了构成实体的原因的"四因说"。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哲学一、四因说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的"四因说"来源于实践的总结,总的来说是简单的。

任何事物发生和出现的必需条件都被称为原因。

亚氏的四种原因是(1)质料因。

他理解为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事物就是由质料因构成的。

比如雕塑家用青铜制作雕像,其任何无形式的青铜就是质料。

(2)形式因。

指当事物完全实现其目的时,在事物身上所体现的模式或结构。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评述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评述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评述作者:马文娟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早期的希腊哲学出发到巴门尼德的“存在说”理清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来源,深刻分析了其四因说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最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正确评析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9-0135-01一、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来源㈠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哲学,人们将眼光投向整个大自然,“四因说”之质料因的来源是以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无定形的“水”到以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

“他们相信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曾经永远是,而且将继续永远是,在运动着的。

”[1]㈡约公元前五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开始进入文艺理论,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发生和消失。

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

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产生和消失。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动力因的来源是以“火”为万物之本强调其变化和动性哲学的观点。

“这个宇宙,亦即万物,既非是某个神,也非莫个人创造出来的,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程度上燃烧,在一定程度上熄灭。

”[2]㈢南意大利学派的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数”的概念。

“事物自身就是数。

由此,数存在于事物之中;另一种,事物是由于摹仿数而存在的。

”[3]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开始注重对形的摹仿,并已经把摹仿转向了人。

这也就是“四因说”之形式因的来源。

㈣爱利亚学派的克萨诺芬尼,用“一”(神)反对伊奥尼亚学派的具体物体、无定形的始基。

他认为神人有区别,反对神人同形,提出“一”。

即:“神是…唯一‟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视、无所不闻的。

”[4]这一思想启发了后来的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它的意思是存在的不变的,充满了空间,是受限制的,是圆,是必然的,是思想的对象,最后我们可以理解为“本质”。

文学本质“四因说”(一)

文学本质“四因说”(一)

文学本质“四因说”(一)在国内近来关于“文学是什么”(文学的本质)的争议中,存在着“本质主义”观点和“反本质主义”观点的对立。

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两种对立观点的具体阐述,我们又会发现对立的双方又都是用了一种“先验的本质”眼光去打量文学。

无疑,在这种“先验的本质”眼光下,人们是不可能真正认清文学是什么的,争论也只能被置于僵局中。

文学是人类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多面体。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以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为原因的。

运用“四因说”的方法来考察和解析文学,正可以动态立体地揭示文学的本质。

一、质料因:语言文学是语言的作品,即语言是文学的质料(媒介)。

这是凡承认有“文学”的人都必然要承认的公理。

但是,正是从这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开始,关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就开始了。

因为文学是语言的作品,但语言的作品并不都是文学。

那么,构成文学的语言,是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学语言呢?从历史来看,文学语言的确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韦勒克和沃伦曾在其《文学理论》中对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日常语言作区别,认为文学语言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文学语言有多种歧义;第二,文学语言本身是感性的;第三,文学语言是高度提炼和严密组织的。

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使它具有普通语言不具有的丰富表现力、象征意味和感染力。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最典型地表现了文学语言的特性,因此,诗歌的语言是意味最丰富、最不容阐释和改写的,即中国古代诗论所谓的“诗无达诂”。

承认文学作品是由具有特殊材质的语言构成的,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基点。

但是,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

文学语言是包涵在普通语言之中的,它不过是后者的提炼、转化和再生。

从发生学的角度讲,语言本身就是文学性的,因为语言原本是感性的、象征性的,并且富有表现性的。

只是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日益朝符号化的指意功能和交流功能发展,而丧失了它的文学性——诗意。

“四因说”与《诗学》的悲剧理论

“四因说”与《诗学》的悲剧理论

因、 本 原直至元素时 , 我们才认 为是了解 了这一事 物 了。——那末 , 显然 , 在对 自然 的研究 中首要 的课题
讨“ 四因说 ” 与其悲剧观 的关 系。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8
作者简介: 孟志芬( 1 9 8 7 一 ) , 女, 河北邯郸人 ,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学 的一个 庞大的思想大厦 ,而其 中的各具 体科学都 受其哲学 思想的统摄 ,与之形 成个别与一 般的辩证
仍然是形式 因 , 它是打开亚里士 多德哲 学的钥匙 , 只
有彻底理 解其形式 因的内涵与意义才能进一步 理解
其哲 学 的结 构 。在其 《 物 理学 》 中亚里 士多德 认为 : “ 如果 一种 研究 的对 象具有 本原 、 原 因或元素 , 只有 认识 了这 些本原 、 原 因和元 素 , 才是 知道 了或者说 了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悲剧; 形式; 质料
中图 分类 号 : 1 0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3 — 0 0 3 5 — 0 5

作为西方诗 学 的奠基之作 ,亚里士 多德 的 《 诗 学》 自问世 以来就备受关注 , 而其 中的悲剧 理论更是 重 中之重 ,多年来众多学者 围绕 亚里士 多德的悲剧 观念展开 了多样 的分析 和论述 。这些分析 和论述在 很大程度 上澄清 了《 诗学 》 中悲剧理论 的来源及其 主
的思想可 谓包罗万象 ,几乎涵 盖 了当时思想界所 能 涉及 的所 有层面 。而且 , 就思想 倾 向而 言 , 亚里 士多 德强调 整体 的观念 , 他在《 诗学 》 中说 : “ 一个 完整 的 行动 , 里 面的事件要有 紧密的组 织 , 任何部 分一经挪 动或删削 , 就会使整体松 动脱节 。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 可无 , 并 不引起显著 的差 异 , 那 就不是整体 中的有机 部分 ” l l 。这个 观点同样可 以用来说 明他 的整个思 想体系 。他所建 构的乃是从形 而上学到各 门具体科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评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包括形式原因、材料原因、结束原因和形而上学因素。

这些因素被认为是导致事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正文部分分别从总体概述、形而上学因素、形式原因、材料原因和结束原因来解析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内涵。

结论部分重点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对后世思想的影响,指出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也指出了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局限性,以及其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中的价值和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人们理解世界和事物变化的原因提供了重要思路。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形而上学、形式原因、材料原因、结束原因、影响、局限性、价值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及其四因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形而上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four causes),被认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一种解释事物生成和变化的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需要四种原因来解释。

首先是形式原因(formal cause),指事物的本质和形式,即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其次是材料原因(material cause),指事物构成的物质,即事物所由之物质基础。

第三是结束原因(final cause),指事物的目的和目标,即事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最后是效果原因(efficient cause),指导致事物变化和生成的原因,即事物的原因和起因。

这四个因素统一构成了事物的生成和变化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综合考虑这四个因素,才能真正解释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提出对后世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被一些现代哲学家质疑和批判。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独特价值仍然被人们高度重视,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四因学说

亚里士多德四因学说

亚里士多德“四因”(2007-06-09 15:24:32)转载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

然而具体来讲,“四因说”是怎样集大成的?在学界还缺少一种清晰的说法。

笔者提出,“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

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

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

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

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

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

”可见,通过“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

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四因说分析社会现象

四因说分析社会现象

四因说分析社会现象一、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其(行而上学)一书中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理论的概括与总结,是亚里士多德对事物的诞生与发展及事物本源的深刻理解。

“四因说”既形式因、质料因、始动因、目的因。

形式因指事物是通过何种形式构成的,即为构成事物的形状、特征、颜色和本质。

形式因是构成某一事物最基本的原理。

质料因指事物的构成,即构成事物的基础。

动力因指促进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引发“质料”不断发生变化的推动力。

目的因是事物存在的目的,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既认识事物的原因,但当时希腊人当时认识事物的原因于现在的人们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

现在的因果关系既事物发生的原因与结果,原因产生结果,这是在牛顿物理学之后这样一种力学的关系。

而当时希腊人所说的原因和结果是一个东西,他是自成因果。

而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事物的存在所需要的原因和条件,既归纳起来的四种既形式因、质料因、始动因、目的因。

二、内卷文化的“形式因”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

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一帮形容某个领域发生了过渡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我们本次主要论述后面的意思。

现代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

大学生们刷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

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

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纷纷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

“内卷”是近几年来中文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词,其在大学青年生活中广为流传。

三、内卷文化的“质料因”内卷文化的“质料因”,作为内卷文化的载体与内涵既为广大的青年群众、内卷视频、网络流行词。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下面是对亚里士多德一些名词的解释:1.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实体的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形式赋予物质以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2. 理性(Reason),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理性视为与其他生物的本能和感觉不同的独特能力。

理性使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判断,并指导其行为。

3. 四因说(Four Causes),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解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解释其存在和功能的原因。

4. 伦理学(Ethics),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讨了人类如何达到幸福和最高的人生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德行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而德行是通过适度的行为和中庸之道来培养的。

5. 政治学(Politics),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了政治组织和治理的原则。

他认为政治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类幸福而存在的,提出了君主制、共和制和混合政体等政治形式的理论。

6. 逻辑学(Logi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对思维和推理的研究。

他提出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和分类学的理论,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基础。

7. 物理学(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内在的目的和原因,提出了天体运动和自然力的理论。

8. 生物学(Biology),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广泛的分类和观察,并提出了生命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理论。

这些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展示了他在哲学、科学和逻辑方面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简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作者:赵悦然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4期赵悦然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个简单总结,也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创造。

他认为,只有理解了事物产生的原因,即事物的本原,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事物,因此提出了“四因说”。

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所提理论分别阐释了会导致事物产生的四种原因,重点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自然本原”的原因,阐发了作者对自然本原争论的思考。

关键词:本原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一.“四因说”的形成与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提出,只有理解了研究一个事物的原因并认识了研究对象的元素之后,才能说真正了解了这个事物。

因此,“在对自然的研究中首要的课题也必须是确认其本源”i(这里“本源”一词与“本原”同意)。

为了真正认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首先掌握其本原为何。

“本原”这个概念到底应该作何种解释?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它同时意味着“开端”与“支配”。

ii它是一门学科的起步也是支配此学科的原理。

因此,亚里士多德与之前的西方先贤一样,都从本原出发去理解自然,古希腊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本原”指的其实是“原因”,而“原因”又包含四个方面。

于是,“四因说”的理论逐渐形成。

“四因说”认为事物有四种原因并且仅有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iii叫做质料因,由此,我们可知质料是组成事物的基本材料且从始至终都存在。

同时,它又是潜在的、被动的、本身没有运动能力且相对没有形式的。

“质料因”其实很容易理解,举例来说:金属铜是塑像的质料因、羊毛是羊毛衫的质料因而字母是音节的质料因。

在亚里士多德出现以前,“质料因”被哲学界主流观点判定为自然的本原,因此也一直被当作是事物形成最主要的原因。

表示出一个事物的形式或者特性(例如通过技艺创造出的成果)是一个事物的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1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1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物质因」(Material Cause)代表了一个事物从一堆零件、成分、基础、或是原料所组成的存在形式,将物质的构成追溯至零件的部分(要素、成分),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混合、综合、复合、或结合)。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形式因」(Formal Cause)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物是由怎样的定义、形式、形状、本质、综合、或原形所构成的,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这只是整个事物(整套原因关系)的其中一部分(宏观结构)。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指的是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研究「是什么改变了什么、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改变」,范围包括了所有事物间的媒介,包括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力的起源或是被改变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之「目的因」(Final Cause)指事物存在或改变的原因,包括有目的的行动和活动。

一件事物的目的因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说是它之所以改变的原因。

这也解释了现代所谓的心理动机,包括了意志、需求、动机、理性、非理性、伦理,所有动机都是创造行为的来源。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

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至今仍然正确。

”(1) 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公认。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通常学者们只是把这种系统思想看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些闪光点,而笔者却认为它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特别是其"四因说"的真正灵魂。

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自然哲学进行一种新的透视,其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与传统观点大异其趣的“格式塔变换”。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

对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重新解读李章印【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14年08期【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4年6期第67~74页【英文标题】A Re-interpretation of Aristotle's Four Causes【作者简介】李章印,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亚里士多德“原因”概念的原初性和过渡性近现代人主要从机械的或力学的角度去理解“原因”,但这样的“原因”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以下简称亚氏)的(原因)。

在近现代因果概念框架下去理解亚氏四因说,无疑是不恰当的。

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亚氏《物理学》“这部西方哲学的基本著作”“从未被恰当研究过”。

(Heidegger, 1998, p. 185)要恰当对待亚氏四因说,就必须摆脱近现代因果概念,以更原初的方式去理解。

如此,我们就应重视亚氏“原因”()与的统一性。

他不仅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术语,而且对“原因”的探讨也直接承接之前对的探讨,或者说,之前对的探讨在他看来都是对“原因”的探讨。

如此一来,对其“原因”概念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对的理解。

国内关于的翻译——始基、本源、本原、始点、开端、原理、原则等——各有其优点,但都不能充分体现古希腊思想家对这个术语的使用。

海德格尔这样梳理的含义:“在这个词中,希腊人通常听到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意味着有一种东西由此而得以起始和开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作为这种起始和开端,它同样也保持着对从中出现的东西的统治、限制和支配。

同时意味着开端和控制。

在较宽因而也较弱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起始和指定。

为了表达出振荡于两者之间的统一含义,我们可以把翻译为起始的指定和指定的起始。

”(ibid, p. 189; Heidegger, 1976, S. 247)海德格尔所表明的就是,是使一种东西出现并在此之后一直支配和限制着它直至它最后立身的东西。

这里有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两个要点:一是起始,这种起始虽为起始,却在起始之时总已指定了——是为“指定的起始”。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思想来源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思想来源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思想来源发布时间:2021-01-21T11:03:04.88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月上作者:李学凯[导读] 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李学凯 1500000【摘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关键词】自然哲学,形而上学,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古希腊哲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自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达到顶峰。

形而上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达到顶峰。

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研究路线的思想。

(一)质料因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宣传‘‘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水是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

泰勒斯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可能是看到了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或许亦受到了古代神话的影响,因为古希腊神话把海神夫妇作为创世的双亲,古埃及和巴比伦也认为万物由水而生。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应该是气。

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恩培多克勒是一位多元论者,他认为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

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

阿那克萨戈拉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物的本原,不过他把本原看作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作为本原。

2020哲学试题及答案

2020哲学试题及答案

2020哲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笛卡尔D. 康德答案:C2. “存在即合理”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A. 黑格尔B. 尼采C. 马克思D. 庄子答案:A3. “道法自然”是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4.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5.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弗朗西斯·培根B. 托马斯·阿奎那C. 约翰·洛克D. 伊曼努尔·康德答案:A6.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萨特B. 尼采C. 黑格尔D. 马克思答案:A7. “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马克思B. 尼采C. 黑格尔D. 柏拉图答案:A8.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康德D. 庄子答案:A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B. 恩格斯C. 毛泽东D. 列宁答案:C10. “人生而平等”这一观点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卢梭B. 洛克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答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的。

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不完美复制。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考,人才能够认识到理念世界。

2. 简述康德的“先验哲学”。

答案:康德的“先验哲学”认为,人类的知识不是单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先验的。

康德区分了“先验”和“后验”的概念,认为先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而后验知识则是基于经验的。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结构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种结构是先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属其对哲学中理论科学之一物理学的研究,物理学即为自然哲学,以自然物的本原和原因自然为对象,亚里士多德对这一方面的重视源自其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认识、不同观点,力图客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希腊科学最全面的体系,按其对哲学的理解,哲学是一切学科知识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其中理论科学即包含其物理学。

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动之中的事物的形式或形态,他将所有事物分为两类,一类依自身本性而存在,一类因他因而存在,这主要是指人工产品。

第一类事物是自然物,包括动物植物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本原如水,气,无定,火等,但不包含与事物相分离的数等,他们都有自身的运动来源,但自然物不等于自然,自然这一概念特指自然物本性,即他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物的形式和形态。

自然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自在运动,因而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事物运动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产生了他的三本原说、潜在与现实的两本质关系说和四因说。

三本原说是基础,事物运动的本原既不是一个,也不是无限个,而是三个,分别是质料、形式和缺乏。

基于运动的对立性和
相对性,说明运动是有载体的,将对立性联系起来,这个载体就是在运动中保持不变的质料;形式是事物当前所处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是事物当前所不具有的形式,但是却应该有和将要有的形式。

拥有了缺乏的形式,事物便完成了由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的变化,即完成了一个运动过程。

总的来说,一个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由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比如气的形式为热时,它缺乏冷的形式,当它具有了冷的形式,便完成了由气向水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运动的载体不变。

四因说基于三本原说,古希腊是对原因的理解不同于当下人们认为的与结果相对应的原因,而是与为什么相对应,有多少为什么就能有多少原因。

因而要研究事物运动原因就要提出为什么。

1、事物为什么能够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回答这个的便是质料因,因为他们有不变的共同的质料构成
2、事物为什么能以一定的方式运动?这便是形式因,他们各有特定的方式。

3、事物为什么能开始结束运动?这个原因是动力因,它们都受到推动或作用。

4、事物为什么要运动?这个原因是目的因,运动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例如雕塑活动,这一运动过程的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塑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家,目的因是雕塑的完成;再如建筑一座
房子,质料因是砖瓦钢筋水泥,形式因是房子的形态,动力因是建筑工人,目的因是房子的完成。

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通常是一致的,因为:第一,形式
因是事物的本质,当前是什么,而一个事物在运动中所朝向的目的就是他所缺乏的形式,应该有的本质;第二,一事物只能接受与他本质相同的东西的作用,比如人生人,元素推动元素。

因此,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都统一于形式这一概念,最终把四因说归结为形式与质料的区分。

除了四因说和三本原说,运动也可以定以为潜在的现实化,潜在始终是尚未实现的,因而不会在实现的下一步后进一步变化,所以始终不会变,因而可以作为质料,现实是已经具有的形式。

三本原中潜在是一种未实现应实现的形式。

因而与四因说一样,三本原和两本质是从另外两个角度对运动中的质料和形式的关
系进行的分析,是将分析方法运用于运动现象所得的产物。

可以说四因说是对以前哲学很好的囊括总结。

泰勒斯的水,阿那可西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等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恩培多克勒的爱恨与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都是在质料因之外寻找的动力因,柏拉图在毕达哥拉斯之后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

但所有这些人都忽视了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视目的因为自己的独创。

关于目的因,亚里士多德将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他说自然绝对不会做无目的或无用之事,但这种只算拟人化说法,亚里
士多德并不认为自然能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会需要满足人的目的。

他所谓的目的不过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这一目的具有自发性和必然性。

这一目的是内在的目的论而非外在庸俗的目的论,与老鼠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给猫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四因说讨论的是适用于一切运动的原因和原则。

运动的载体是第一实体即个体,这是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之前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所贬低或者一带而过的意见之路、流变、非存在,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思的基础,因而要将个体解释清楚。

通过对经验领域的研究而进一步超越达到靠思辨把握的神圣领域,通过可感事物研究无形本质,通过第一实体个体研究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神学的对象普遍最高原则“是者”及其本质属性,从而达到了最高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