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土壤地理学重点总结 一
土壤地理学:研究土壤分布、地理规律的科学,是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
土壤:分布与地球表面能长出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土壤圈:覆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
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之间关系的学说。
岩石风化:原生矿物在一定生物、气候条件下其矿物结构遭到破坏并合成粘土矿物的过程。
分物理、化学、生物。
母质因素:母岩和母质,母岩: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块状固结岩体。
母质:与土壤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分化物及其搬运堆积体。
残积母质:母岩就地风化形成的产物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平坦部分。
运积母质: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搬运的母质,分水成、风成。
古土壤:指与现代景观条件不相同的景观条件下形成的土壤。
埋藏古土壤:古土壤被埋藏一定深度,保存较完整的剖面和一定发生层的土壤。
残存古土壤:形成后又遭受侵蚀而残存于地表的古土壤。
古土壤残余物:古土壤经外力搬运重新堆积形成的。
遗留特征:指在现代土壤中存在于目前成土条件不相符合的一些性状。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值):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比值。
土壤剖面: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剖面层次。
土体构型: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与排列状况。
土壤剖面形态:剖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征。
包括颜色、结构、质地、紧实度、侵入体、新生体。
单个土体:指土壤作为一个三维实体,其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叫做单位土体土壤个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也称聚合土体。
诊断层:用于识别土壤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诊断特征:为了识别土壤分类单元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
成土过程中物理化学作用:淋溶与淀积、分解与合成、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土壤扰动土壤风化度表示形式: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越大盐基淋溶越弱;土壤淋溶系数(β值)越小淋溶越强;硅铝率(Sa值)越小风化程度越高;硅铁铝率(Saf值)主要成土过程:1、原始成土过程(岩漆、地衣、苔藓阶段)2、有机质积聚过程(腐殖质化、粗腐殖质化、泥碳化)3、粘化过程(残积、淀积)4、钙化过程5、盐化、碱化、脱盐化、脱碱化6、灰化、隐灰化、漂灰化7、白浆化8、富铁铝化9水成土壤过程(潜育化、潴育化、)10、熟化过程主要的土壤发生层: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层、H层、O层、E层、R层。
土壤地理学复习题完整版
一、填空题1、(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2、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3、在自然界中,(土壤圈)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
4、单个土体的垂直面相当于土壤剖面的A层加B层,其叫做(土体层)。
5. 土壤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转换)和净化功能。
6. (土壤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而且是生物圈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枢纽。
7.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交叉科学。
8.土壤地理学采用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土壤野外调查技术);土壤定位观测和室内研究等。
9.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提出了著名的成土因素学说,并创造了土壤生成因子公式。
10. 土壤固相中矿物质的种类及其与有机质的比例变化可以从(土壤相对密度)得到反映。
11、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12.在大多数土壤中,矿物质的质量约占土壤固体物质总质量的95%,常被称为土壤(骨骼)。
13. (原生矿物)是直接来自岩浆岩或变质岩的残留矿物。
14.土壤中次生矿物的颗粒很小,具有(胶体)的性质。
15.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干冷)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有相当量的原生矿物。
16.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称为(土壤有机质)。
17、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
18.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称为(土壤腐殖质)。
19.土壤中的黏土化合物和腐殖质很少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紧密结合成为(有机—无机复合体)状态存在。
20.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毛管水、重力水等类型,土壤水运动不取决于它的形态,而取决于它的(能量)水平。
21.土壤溶液体系是一个不均匀的溶液体系,土壤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具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作用和缓冲性。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学科内容:地理学段:初中关键词:土壤,地理,初中一、土壤的形成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和化学作用,再加上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形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破碎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微生物的作用。
3. 风化分解:岩石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水分、植物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变化。
4. 有机物质的堆积: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堆积。
5.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强。
6.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的影响。
7. 气候:气候决定了风化和糜烂的速度,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
8. 地形:山地、平原、丘陵地形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
9. 植被: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形成也不同,如丛林的土壤和草原的土壤。
10.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的性质与形成时间有关。
二、土壤的类型1. 棕色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黄棕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属于雷州半岛等地区。
3. 黄色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和新疆等地区。
4. 红黄土:分布在江汉平原周围和云南高原的部分地区。
5.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
6. 山地土: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7. 海岸土:分布在沿海地区。
8.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湿地。
9. 盐渍土:分布在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10. 灰土:分布在华北地区。
三、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大小不同,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2. 砂土:颗粒大,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性较差。
3. 壤土:颗粒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较好。
4. 粘土:颗粒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粘黏。
5.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四、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主要由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数量等因素决定。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完整版)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1.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
2.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3.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
4.土层:由非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土壤层次。
5.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6.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等。
7.土壤界面线类型:(1)平整状(2)波状(3)袋状(4)舌状(5)指状、水流状(6)参差状、冲蚀状(7)锯齿状(8)栅栏状8.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即土壤剖面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9.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
影响因素: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
10.色调:指占优势的光谱色。
共有10个色调:R、Y、G、B、P;YR、GY、BG、PB、RP;11.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绝对黑为0、绝对白为10。
12.彩度:指光谱色的相对纯度或强度,也就是一般理解的浓淡程度。
13.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
14.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
15.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必和可塑性。
16.土壤孔隙状况:指土壤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
17.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的程度不同,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
18.土壤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19.土壤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包括岩石状态、冰冻形态、人为形态及生物形态等四种类型。
20.矿物分解的阶段性:①碎屑阶段②钙淀积阶段③酸性硅铝阶段④富铝化阶段21.矿物风化程度的量度指标:①硅铝率(Sa):Sa=SiO2/Al2O3②硅铁铝率(Saf):Saf=SiO2/(Al2O3+Fe2O3)③铁的游离度:指土壤中游离氧化铁(未被铝硅酸盐禁锢)的铁占土壤全铁量的百分数。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壤地理学--整理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整理)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利用重点知识.
解释名词:1.土壤形成因素(soil-forming factor)简称“成土因素”: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自然因素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
2.土壤相对年龄(relative age of soil):土壤的发育程度和发育阶段,反映现代成土作用的速度。
3.单个土体(pedon):最小体积的一个土壤三维实体,人为假设其平面形状近似六角形,面积为1─10m2,在此面积范围内,任何土层具有一致的性态。
是土壤调查和研究中的最小描述单位和采样单位。
4.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5. 粘化过程(clayization):指土壤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若粘化发生在B层,则形成Bt层。
粘化过程主要由残积粘化和淋溶粘化两种。
6. 脱硅富铝化过程(fersiallitization):指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7. 土壤发生学(soil genesis ):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8.土壤绝对年龄(absolute age of soil ):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用地学测年的方法确定的年龄。
9. 土壤发生层( soil horizon):大致平行于土壤表面的具有成土过程所发生特征的土层称为土壤发生层。
10.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11. 钙化过程(calcification ):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其结果是形成钙积层。
12. 潜育化过程(gleization):土壤在常年或季节性渍水条件下,有机物质处于嫌气状态,土壤矿物质中的Fe、Mn处于还原低价态,产生磷铁矿、菱铁矿等,土体染成灰蓝色或青灰色的(潜育层)。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绪论一、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二、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自然历史体.特征:具有肥力、垂直层次分异、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面积一般为1~10m2.聚合土体(polypedon):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若干单个土体的组合.三、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土壤圈: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壤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水、肥、气、热;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土壤各种限制元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2. 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碳汇.3. 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水平分异和水体化学组成.4. 对岩石圈的影响来自岩石圈的风化,同时作为“保护层”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四、土壤的功能:(一)生产功能1营养库2 养分转化和循环3 雨水涵养作用4 生物支撑作用5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生态功能1 维持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土壤性质直接决定着植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2 更新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3 缓解、消除有害物质4 调控水分循环系统.5 稳定陆地生态平衡.(三)环境功能:环境的缓冲净化体系.(四)工程功能(五)社会功能: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珍惜的自然资源.五、土壤资源:是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土壤资源的特性:1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2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3土壤资源空间变异及相对固定性.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与小尺度分异.六、土壤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2.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研究;3. 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的数量统计与质量评价研究;4. 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5. 土壤资源保护与污染土壤的修复.七、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八、西欧土壤地理学派1. 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植物营养学;2. 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风化;3. 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土壤微观形态.九、俄国土壤地理学派1. 19世70~80年代,苏联科学家道库恰耶夫(В.В.Докучаев,1846~1902)在发表的着作俄罗斯黑钙土中,全面地阐述了土壤发生、发展过程,创立了土壤发生学派.其主要观点有:1)土壤形成过程是由矿物和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所形成的.2)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5大成土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形成.2. 道库卡耶夫的继任者威廉姆斯(В.Р.Вильямс)进一步发展了该学说,创立了统一形成理论.他特别指出:1)强调了土壤形成过程是以生物为主导.更加强调了生物在土壤发生和肥力发展上的作用.2)土壤形成是以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形成的.进一步完善了土壤形成与发生的基本理论.他建立了“统一形成学说”和“土壤肥力学说”、“土壤结果学说”.十、美国土壤诊断学派(詹妮、史密斯):提出了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的概念,并建立了标准化、定量化的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成为世界土壤学界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分类体系.十一、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1.古代:根据土壤颜色划分土壤.2.中国近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缓慢,1930年之后受欧美土壤学理论的影响,开展了中国境内的土壤调查研究.3.20 世纪50年代受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影响,开展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4.近年来中国土壤地理学研究正向标准化、定量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十二、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一)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二)搞好本学科的基础研究(三)加强综合研究(四)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当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为:1.重视土壤圈物质循环及全球土壤变化;2.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研究得到重视;3.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和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不断加强;4.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形成机制和监测对策;5.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日益扩展;6.加强与发展土壤地理学基础性理论研究.第一章土壤形态、组成与性质第一节土壤形态一、土壤形态是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剖面构造、颜色、结构、质地、孔隙特征、紧实度、湿度、根系、洞穴等.土壤形态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和外部表现,也是土壤发育至现阶段的标志.二、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自土地表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由成土作用而形成,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单个土体:体积最小,土层性质和形态一致,横切面呈六边形的土壤剖面内立体化三维实体.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又称土壤个体或土壤实体.聚合土体是一个景观单位,是土壤分类和制图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土系或土型,我国土壤分类中的土种或变种.三、土层:是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影响下沿垂直方向产生分异的结果,是根据颜色、结构、质地、新生体等特征进行划分的.1. 国际土壤学会OAEBCR划分法: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2. 道库恰耶夫的ABC层划分法:腐殖质聚积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3. 土层界线类型:土层之间的界线大多数是平整状.波状界线,见于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袋状界线见于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舌状,见于生草灰化土灰化层下限和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下限;指状,亦称水流状,见于冻土腐殖质层下限,指的长宽比大于5,也可由腐殖质沿根孔或掘土动物穴向下流动而成:参差状,也有称冲蚀状,见于强度灰化土的灰化层下限,是强淋溶作用土壤的特征:锯齿状,有时见于粘质灰化土;栅栏状,见于碱土脱碱化层与柱状层之间.四、土壤剖面构型:因土壤发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构造类型.根据所含层次可分C剖面、AC剖面等.而根据复杂程度可分简单剖面和复杂剖面两大类.1 、简单剖面1 )原始剖面:AC剖面,很薄腐殖质层下为母质层,如石灰土,石质土;2 )弱分异剖面:层次分异不明显,ABC各层间无明显;3 )正常剖面:具有完成土壤发生层,土壤厚度正常;4 )侏儒剖面:土壤发生层完整,但土层厚度甚薄;5 )巨型剖面:湿润热带气候下岩石高度风化形成的厚度达数米甚至上十米的剖面;6 )侵蚀剖面:剖面上部被侵蚀,又称截头剖面,因侵蚀程度不同分为强度、中度和弱度侵蚀剖面;2. 复杂剖面1 )异源母质剖面:上层成土物质与母质、母岩不一致.2 )埋藏剖面:由于后来物质覆盖,剖面深处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埋藏剖面.3 )多元发生剖面:具有两个以上的特征发生层.4 )堆叠剖面:原有剖面多次被沉积物覆盖.5 )翻动剖面:剖面表土以下剖面被人为翻动到地表.6 )人造剖面:人类活动将混杂的土壤物质堆积或填回形成的剖面,如高速公路的边坡.土壤剖面特征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成土因素及形成演化过程.五、土壤形态学特征(一)土壤的颜色:土壤颜色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主要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其中不同的色彩与不同的矿物组成和成土环境有关.1.黑色:一般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是肥力高的标志.但有些情况除外,如黑粘土、碱土.此外,硫化物、二氧化锰等矿物及土壤湿度和质地都对土壤黑色深浅有影响.2.白色:与石英、高岭石、石灰和水溶性盐类组分有关.此外,长石、潮湿状态的蓝铁矿、石膏等也可使土壤呈白色.红色:主要与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在土壤中的聚积有关,富含氧化铁的土壤,排水越好越红.3.黄色:与水化氧化铁.首先是褐铁矿在土壤中聚积的结果,土壤中铁的硫酸盐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硫化物氧化形成的黄钾铁钒,呈鲜明的草黄色.4.棕色:云母、伊利石及氧化铁混合的粘质土壤.5.紫色:游离态的锰氧化物含量高的证据6.纯蓝色:北方沼泽土类潜育层的普通颜色,蓝铁矿.7.绿色、橄榄色:过度潮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中,含有独特带有绿色的含铁高的粘土矿物.(二)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情况.通过手指研磨定性判断,室内通过机械组成的分析法进行,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砂土,不论加水多少都不能搓成条或片;沙壤土,湿时可搓成大拇指粗的土条,再细即断;轻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3毫米土条,弯曲或提起一端即断裂;中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8毫米土条,拿起一端不断,但弯曲成直径3厘米圆圈即断裂;重壤土,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土条,弯曲成直径2—3厘米圆圈不断,压扁有裂纹;粘土,土质滑腻,湿时可搓成直径2毫米以下的土条,易弯曲成小环,压扁无裂纹. (三)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土壤团聚体是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由更小的无机和有机颗粒以一定空间排列,垒结成的土体.土壤结构形状有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状、粒状结构等.根据发育程度可分无结构、弱发育结构、中度发育结构和强发育结构等级别.(四)土壤结持性:土壤结持性是土壤对机械应力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粘着性和可塑性.在野外,记载干、润、湿时的结持性.干时结持性:风干状态在手中挤压的破碎难易程度,分为松散、松软、坚硬等级别. 润时结持性:松散、极疏松、疏松、坚实等级别.湿时结持性:粘着性,在野外以土壤物质在拇指与食指间最大粘着程度表示,分为无粘着、稍粘着、粘着等级别.可塑性:加水湿润土壤物质,在手中搓成直径3mm的圆条,继续搓细,视其改变形状而至断裂的能力,分为无塑、稍塑、中塑和强塑等.(五)土壤孔隙状况:孔隙的大小、孔隙的多少;通过较大结构体表面进行观察,分为微孔隙、细孔隙、中、粗孔隙及少孔隙、中孔隙和多孔隙等.(六)土壤干湿度、紧实度等六、土壤干湿的程度,反映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野外,靠人手对土壤感觉凉湿的程度及用手指压挤土壤是否出水的情况来判断.分为干、润、潮、湿等.土壤湿度,根据手感,可分为五级(干、潮、湿、重湿、极湿):干:土壤放在手中没有水分感觉,随后不能用手捏在一起;潮:土壤用手能捏在一起,用手摸时有凉的感觉;湿:用手捏时,可以在手指上留有印痕;重湿:用手捏时,可以使手湿润;极湿:用手捏时,有泥水挤出.七、新生体: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可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发育程度.新生体分为化学起源和生物起源两大类.1. 化学起源的新生体:易溶性盐类:氯化物,白色脉纹、斑点、粉膜,多见盐渍土,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及荒漠区.石膏:白色略带黄色的结晶体,石膏壳、粉膜、脉纹等,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荒漠土壤.碳酸钙:广布于各自然带,与石灰岩类广泛分布及碳酸盐高度的地球化学迁移能力有关.常见于弱淋溶土、钙积土、荒漠土等.二氧化硅:白色的硅土粉膜状物质,多见于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土和潮湿热带土壤中.氧化物、锰等化合物: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锰等黑色、锈棕色斑纹、结核.多见于灰化土、湿成土、水稻土.八、侵入体侵入体不是由于成土过程形成,是有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侵入体主要与人为活动有关,因此常见于耕作土壤,城市绿地土壤中更为多见,如混入的砖头、瓦片、玻璃、塑料、灰渣等.第二节土壤组成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指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二、有机质的来源:1.微生物(最原始);2.植物残体(地上部分和地下的根系);3.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蚂蚁、螨虫、线虫);4.各种有机肥料和有机废物.三、土壤有机物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2.含氮化合物;3.木质素;4.含磷、含硫化合物;5.脂肪、蜡质、单宁、树脂.四、物质分类1.新鲜有机质;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90%).五、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低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1.非腐殖物质—有机残体未分解(原始形态)或部分分解的有机物质.在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六、土壤矿质化过程1.矿质化(miner alization):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2. 有机质的矿化率:土壤有机质因矿质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有机质的矿化率(percent mineralization).3.影响土壤有机质矿质化的因素:(1)温度(temperature)25-35℃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分解,提供作物所需养分. (2)通气状况(a eration status)A.好气条件下:生成CO2、H2O和其它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释放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B.嫌气条件下:分解速度慢,分解不彻底,释放热量较少,除产生植物养分外,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如CH4,H2S和H2等.(3)土壤水分(wetting and drying cycle)土壤水分适中利于有机质分解,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50-100%为宜.水分过少不利于微生物的活性,过多形成嫌气环境,降低了含氧量,分解缓慢且不彻底.(4)土壤酸碱度(soil acidity)强酸性不利于微生物活动,不利于矿质化进行(5)有机残体特性(specificity of organic relict)A.物理状态(physical state)糖类、蛋白质易于分解;木质素、脂肪、树脂、蜡质难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介于中间.生物残体中有机组分含量决定了矿质化快慢.如针叶林、稻草、玉米秸秆矿化较难;而糖类、蛋白质含量高的豆科绿肥,矿化作用较快.B.微生物分解碳和氮的比例为25:1或30:1时,最有利于分解.C/N过大,不易分解C.硫酸、磷酸能加速矿物质养分的转化,硫、磷等元素缺乏也会抑制土壤有机质分解. (6)土壤特性(soil specificity)A. pH 中性条件下利于OM分解.B. 质地愈粘重,腐殖化系数愈高,愈难分解.七、土壤腐殖化过程1.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腐殖质(humus):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类性质稳定,成分、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化作用(humification):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2.腐殖质化过程腐殖质化过程与矿质化作用是同时发生,方向相反的矛盾过程,利于矿质化作用的环境条件几乎都会抑制腐殖质化进度.同时,生物残体的矿质化过程是土壤进行腐殖质化过程的前提,而腐殖质化过程是生物残体矿质化的部分结果.3.腐殖化系数:通常将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之为腐殖化系数.八、土壤生物及其在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生物---土壤中活的有机体.主要是指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土壤生物以最紧密的方式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并组成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包括:①生产者(自养).高等植物根系、藻类和化能营养细菌.②消费者(异养).土壤中的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③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食腐动物等.④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⑤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1.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作用:(1)破碎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为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质进一步分解创造条件.(2)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对土壤形成及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 土壤中的植物根系改变土壤结构和通气、导水性能;植物根系通过根表细胞或组织脱落物、根系分泌物向土壤输送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1)一方面对土壤养分循环、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改良起着重要作用;(2)另一方面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大大刺激了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根周围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3. 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动力.(1)细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和活动范围最大的一类.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其中异养型有可分好气性、嫌气性和兼气性三类.(2)真菌土壤中真菌包括酵母、霉菌等.在土壤中呈菌丝状分布,个体不多,但生物总量远大于细菌和放线菌.真菌在酸性森林土、泥炭土和土壤表层较多,能参与腐殖质的形成,并将有机质彻底分解,使土粒结合成团聚体,改善土壤物理性.(3)放线菌放线菌具有菌丝,在土壤中数量仅次于细菌,耐旱,广泛分布于各种土壤,尤其在碱性、较干旱和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特别多,对有机质分解,特别使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的降解有很大作用.(4) 藻类藻类是土壤微植物区系内最高等的类群,以蓝绿藻、绿藻和硅藻为主,能通过固氮作用形成蛋白质,尤其在渍水土壤中较明显.九、土壤酶:土壤酶是指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1.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中胞外酶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重的底物剩余量或产物生成量表示,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受土壤性质和耕作管理措施)2. 土壤酶的种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十、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养分较完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2、促进养分有效化;3、提高土壤保肥性;4、提高土壤缓冲性;5、促进团粒结构(aggregate structure)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6 、改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1)络合重金属离子(heavy-metal ion),减轻重金属污染;2)减轻农药残毒(toxicity of pesticide residue);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3 )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7 、其它方面作用:1 )OM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2 )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酶和植物的生理活性.十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坚持两个原则:1 、生态平衡原则;2 、经济原则(有机无机并重).十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施用有机肥;2、秸秆还田(沃土计划);3 、合理轮作(种植绿肥);4、保护性耕作.第三节土壤水分一、土壤水的类型1.吸湿水(紧束缚水):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和空气湿度的影响)特点:吸附力很强,达31~10000个大气压,使ρ水增大,可达cm3;无溶解能力,不移动,通常在105~110℃条件下烘干除去.对植物无效.风干土有吸湿水,烘干土无吸湿水.烘干土重=风干土重1+吸湿水%2.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特点:保持力较吸湿水低, ~ 31 大气压,密度较吸湿水小,无溶解性;移动缓慢,由水膜厚往水膜薄的地方移动,速度仅~ hr .对植物有效性低,仅部分有效.3.毛管水:借助于毛管力(势),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意义和作用(1)毛管水上升高度特别是强烈上升高度,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如果它能达到根系活动层,对作物利用地下水提供了有利条件.(2)若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盐分随水上升至根层或地表,也极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危害作物,这是必须加以防止的.其主要的防止办法就是利用开沟排水,把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即这时由地下水面至地表的垂直距离.4.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土壤通气孔隙中.二、土壤水分常数:土壤中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随土壤性质而定,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故称水分常数.1.吸湿系数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吸湿水量叫最大吸湿量.测定吸湿系数是在空气相对湿度98%(或99%)条件下,让土壤充分吸湿(通常为一周时间),达到稳定后在105℃~110℃条件下烘干测定得到吸湿系数.土壤质地愈粘重,吸湿系数愈大.2.凋萎系数: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土壤凋萎系数的大小,通常用吸湿系数的~倍来衡量.质地愈粘重,凋萎系数愈大. (非活性孔度=凋萎系数×容重)3.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计算土壤灌溉水量时以田间持水量为指标,既节约用水,又避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作为重力水下渗后抬高地下水位.4.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有联系,受地下水压的影响,因此毛管持水量通常大于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是计算土壤毛管孔隙度的依据.(毛管孔度=毛管持水量×容重)(通气孔度=总孔度-非活性孔度-毛管孔度)5.饱和持水量:全部土壤孔隙充满水时的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最大有效水含量是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的水分.1)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吸湿水量叫最大吸湿量.2)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3)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4)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5)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三、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水w %)。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小结
本课程知识点小结1.1.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 1.1.2 土壤肥力概念•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 1.2.2 土壤圈的功能•1、土壤圈与生物圈进行养分元素的循环,土壤支持和调节生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提供植物所需养分、水分和适宜的理化环境,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2、土壤圈与水圈进行水分平衡与循环,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层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及水平分布,也影响水圈的化学组成。
•3、土壤圈与大气圈进行大量及痕量气体的交换,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能量的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氮氧化合物和氨气,影响全球大气变化。
• 4 、土壤圈与岩石圈进行着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循环,土被覆盖在岩石圈的表层,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区域文献资料并通过野外观察对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利用进行研究,运用地理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把握区域土壤地理分异规律,绘制区域土壤图,采集土壤标本、分析样品。
其他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
(并结合书上)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聚合土体(polypedon) 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
又称土壤个体、土壤实体。
•土壤发生层(soil genefic horiozons),亦称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固相:土壤固相由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组成,包括一些微生物。
2.土壤溶质势: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活动能力,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为溶质势,它的值就等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但符号相反,为负值。
因溶质使水势降低。
3.土壤基质势:在田间持水量范围内,土壤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这一机制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力就被大幅度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
它的变化范围很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至土壤水饱和时,基质势为零。
4.矿质化作用:是指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二氧化碳、水、氨气、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过程。
5.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也称饱和持水量。
是指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最大含水量。
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7.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
8.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9.土壤系统:是与其周围环境紧密联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不断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
10.土层:土层是土壤剖面上表现出的水平层状构造。
11.诊断层:诊断层是指凡用于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2.诊断特性: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taxon)、在性质上游戏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13.土壤矿物:土壤矿物是土壤中各种无机固态矿物的总称。
14.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15.土壤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6.土壤潜在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7.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
绪论1、土壤发生学、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概念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西比尔采夫等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4、生物成土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5、母质的概念及类型?6、地形因素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土壤的相对年龄及绝对年龄?8、人类因素从哪几个方面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9、基本成土过程及形成土壤发生层的成土过程?10、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概念。
11、表征地质风化度和土壤淋溶程度的几个指标:土壤风化淋溶系数、土壤淋溶系数、土壤风化系数、硅铝率及硅铁铝率(注意全土和粘粒中各自代表的含义)、铁的游离度。
12、土壤主要发生层的各种符号含义(大写、小写)。
13、土壤剖面、土壤发生层、土体构型等的含义。
第二章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单元2、中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中的分类等级,各高级分类单元及低级分类单元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命名方法是什么?3、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原则与命名方法。
4、诊断层、诊断特征5、国际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
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诊断现象?第三章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1、我国气候带的划分:根据热量及湿度各分为哪些气候区?2、我国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壳)的类型?3、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隐地带性土壤?我国主要的纬度地带性及经度地带性土壤都有哪些?第四章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1、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及白浆土的概念。
2、为什么棕色针叶林土没有发生典型的灰化过程,而仅发生了隐灰化过程?3、白浆土的E层与灰化土的E层有什么不同?4、白浆土的低产原因何在?如何改良?5、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白浆土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上有什么异同?第五章棕壤与褐土1、棕壤、褐土、粘化过程(两种类型)2、棕壤与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3、棕壤的粘化过程与褐土的异异同点是哪些?4、棕壤或褐土的棕色或褐色的起因是什么?第六章黄棕壤与黄褐土1、弱富铝化过程2、黄棕壤的粘化过程与棕壤、褐土的异同点是哪些?3、粘磐黄褐土与白浆化黄褐土的基本性质和改良利用上的差异?第七章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燥红土1、红壤、黄壤、砖红壤及赤红壤共同的成土过程是什么?2、什么是铁铝土?其形成的气候条件?3、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脱硅富铁铝、生物富集)?4、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黄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5、砖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哪些(强度脱硅富铝化、生物富集过程)?6、结合前面表征地质风化和土壤淋溶强度的指标来认识铁铝土纲土壤脱硅富铁铝化的程度。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第1章绪论1.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质量:就是土壤生态界面内保持植物生产力、确保环境质量、推动动物与人类身心健康犯罪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备动植物生产持续性、维持和提升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提振人类身心健康生活的能力。
影响土壤构成发育的因素存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俗称为五大成土因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元土壤剖面之中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泛称为土壤剖面结构或土壤构型。
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形成了单个土体。
在空间上相连、物质共同组成和性状上相似的多个单个土体便共同组成生成土体2:土壤系统简析:土壤发育的两个原因:(1)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系统,土壤是由固定物质、液体、气体等多相物质和多土层结构组成的复杂并具有?活性?的物质与结构系统。
在系统范围内多相物质和各土层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与能量的搬迁、转变与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发育与变化的内因和动力。
(2)土壤系统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之间不断地展开物质搬迁转变与能量互换,这就是促进土壤构成和演进的外驱动力。
土壤系统具有高度非线性和可变性特征,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它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使得土壤系统永远不能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
土壤系统界面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也即为土壤与单薄母质的界限就是逐渐过渡阶段的。
1.2土壤圈与全球变化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土壤地理学——精选推荐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4’)、填空(20*1’)、判断题(10*1’)、简答题(5*6’)、论述题(1*20’)第⼀章绪论1. ⼟壤:⼟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上,具有肥⼒的,能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独⽴的⾃然历史体。
其特征:具有肥⼒,垂直层次分异、⽣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2.⼟壤肥⼒:⼟壤为植物⽣长供应和协调养分、⽔分、空⽓和热量的能⼒。
它是⼟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区别成⼟母质和其他⾃然体最本质的特征)3、⼟壤圈:岩⽯圈顶部经过漫长风化的产物,有S·Matson于1938年提出。
4、道库恰耶夫是⼟壤地理学的奠基者,是地理景观学说和现代地理学的创始⼈。
其《俄国⿊钙⼟》(1883)提出⼟壤是独⽴的历史⾃然体,有⾃⾝的发⽣发育历史,不再是农业化学和地质学的分⽀,成为⼀门独⽴的科学。
第⼆章⼟壤剖析1、⼟壤发⽣层(⼟层):⼟壤剖⾯中与地表⼤致平⾏的层次,是由成⼟作⽤形成的。
⽽⾮成⼟作⽤形成的层次称⼟壤层次。
2. 单个⼟体→聚合⼟体(⼟壤个体、⼟壤实体)3.⼟壤发⽣层的划分和命名(O-A-E-B-C-R):①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的三个发⽣层: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②1967国际⼟壤学会⼟壤剖⾯划分(O-A-E-B-C-R)(OAEB合称⼟体)O层(枯枝落叶层):以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层;A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O层之下的矿质发⽣层;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起淋失,⽯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沙粒或粉粒相对富集;B层(淀积层):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膏或硅的淀积;碳酸盐的淋失;残余⼆、三氧化物的富集;有⼤量⼆、三氧化物胶膜,使⼟壤亮度较上、下⼟层为低,彩度较⾼,⾊调发红;具粒、块状或棱柱状结构C层(母质层)、R层(母岩)4.⼟壤剖⾯构造类型:因⼟壤发育程度不同⽽形成的构造类型。
土壤地理学(打印)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腐殖质4%,根系0.5%,土壤生物0.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
关于地壳化学元素和土壤元素的几点规律:1.氧和硅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铁铝次之共占88.7%,在组成地壳的化合物中以硅酸盐最多。
2.在地壳中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含量很多且分布不平衡。
3.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反映了成土过程中元素的分散、富集特性和生物积聚作用。
一、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固相组成(共50%,矿物质45%,有机质5%)(一)、土壤矿物: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
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其中包括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类和磷灰石类,它的风化过程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地带性。
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
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强烈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黏土矿物。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很复杂,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元素。
其中氧、硅、铝、铁、钙、镁、钠、钾、钛、碳等10种元素占土壤矿物质总量的99%以上,这些元素中以氧、硅、铝、铁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在中国次生矿物分布的地带性表现为:新疆、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为水云母地带;内蒙中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北西部为水云母-蒙脱石地带;华北大部和东北平原为水云母—蛭石地带;北亚热带湿润区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地带;江南丘陵、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为高岭石-水云母地带;华南及云南南部为高岭石-二三氧化物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粘化过程:粘粒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为粘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
土壤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主要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C层(母质层)和R层(基岩)钠代率:代换性钠离子占代换性盐基总量的百分数.地下水的临街深度:在蒸发最强烈的季节,土壤表层不显积盐的最浅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发生学:土壤是独立的原始自然体,土壤有独立的发生发展过程,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研究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的科学称为土壤发生学。
根据发生学的观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有什么样土壤类型,土壤形成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
土壤地理学:既然土壤类型受环境条件制约,成土因素中的气候,生物和母质的分布都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性,因此受此成土过程影响的土壤类型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科学即为土壤地理学。
区域地理土壤学:土壤不仅是自然的地理体,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要素,因此,区域地理土壤学是运用土壤地理学原理,研究一定区域内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土壤利用与改良,从而为区域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土壤地带性:土壤分布表现出地理规律性称为土壤地带性。
土壤地带性包括土壤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指高山或高原土壤分布)和1/ 14区域地带性(指由于地形或地质地貌学特征引起的变异),归根结底是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也是自然界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与纬度基本平行的分布规律。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辽宁、山东半岛)-黄棕壤(江苏、安徽、豫西、鄂、湘等)-红壤(长江南)-砖红壤(南岭以南包括台湾省)。
土壤经度地带性:土壤水平地带也受所在大陆外形、山脉的走向、风向、洋流海拔等地理因子的不同和干扰,使之偏于纬度圈,而与经度基本相平行称经度地带性。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区别: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浸水,土休封闭于静水状态下,得不到通气与氧化,土壤矿质中的铁、锰处于还原低价状态,土体显青色或青黑色。
若砂质土体,则一般呈灰青色,闭结,不松散;若粘性土质则呈粘糊状青泥,其塑性强,而少裂隙或铁、锰结核,潜育化过程可发育成沼泽土。
潴育化过程:间歇性渍水,土壤中易变价的Fe、Mn物质,出现还原与氧化交替,因此,在潴育化过程中,Fe、Mn在渍水中往往被还原而迁移,当土体内的水位下降时,又被氧化成高价Fe,锰氧化物产生沉淀,潴育化土体可出现锈斑,锈纹或结核。
白浆化过程:土体出现还原性游离Fe、Mn使土体亚表层漂白的过程,都可称白浆化,其机理是:在有机质参与的还原条件下,加上侧渗水活动,带走被还原的铁、锰离子,使土壤变白。
母质的类型母质类型按成因可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残积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运积母质是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母质的作用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部分的来源。
土壤有90-98%为矿质部分,是母质风化形成的。
植物矿质养分元素的来源,母质风化释放的各种元素作用如下:母质的矿物、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对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
2/ 14母质的粗细及层理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母质的机械组成和矿物风化特征直接影响土壤质地,从而影响土壤形成以及一系列土壤性状。
土壤分类的目的1、在于阐明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2、指出各土壤发育演变的主导及次要过程;3、揭示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确立土壤发生演化的系统分类表。
4、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壤,发展和配置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经营管理土壤,提高农、林、牧业生产水平,指出明确途径。
土壤分类的原则1、发生学观点是分类的指导思想。
2、把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统一起来进行分类。
3、正确处理土壤分布的地带性与隐域性问题。
4、注意典型性与过渡性的辨证关系。
5、注意区分土壤的现代特征和残遗特征。
土壤分类的依据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属性及肥力特征等综合因素为依据。
高级分类单元: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主要属性为主,适当考虑肥力特点。
低级分类单元:以属性与肥力特征为主,也要照顾成土条件与过程及剖面特征。
土壤分类单元国家现行土壤分类制: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
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一.棕色针叶林土(淋溶土纲)剖面结构:O-Ah-AhB-Bs-C-D。
PH:4.5-5.5 特点:枯枝落叶层二.暗棕壤(暗棕色森林土)(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1、剖面形态: O-Ah-AhB-Bt-C2.五个亚类:(一)暗棕壤(二)草甸暗棕壤(三)白浆化暗棕壤(四)潜育化暗棕壤(五)灰化暗棕壤三、白浆土(淋溶土纲)母质:第四纪河湖粘土沉积物剖面形态: Ah-E-Bt-C 三个亚类:1、白浆土2、草甸白浆化土 3、潜育白浆土PH:偏酸3/ 14一成土过程1、潴育淋溶:母质粘重,透水性差,由于冻层的存在,每当融冻或雨量高度集中的夏秋季,土壤上层经常处于干湿交替过程,导致土体内铁锰等有色物质的氧化还原的多次交替。
当土湿时,铁锰被还原为低价,随水移动,一部分随侧渗水淋洗到土层外;大部分在水分消失时氧化成高价原地固定下来,形成铁锰结核和胶膜。
由于铁锰不断淋洗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使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土层-白浆层。
2、粘粒机械淋溶:降水充沛,土壤中粘粒产生机械性悬浮迁移。
即土壤在干湿交替过程中,干时土体产生裂缝和孔道,湿时粘粒分散于下身水流中,并随水流沿裂缝与结构面向下移动,土壤裂隙和结构面都有明显的胶膜和粘粒淀积物,粘粒本身无矿物和化学组成的明显改变3、草甸过程:高温多雨,草甸植物生长茂盛,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明显,荒地表层可达10%,钙、镁及植物所需的其他营养也明显富集。
白浆土的利用及低产原因分析1、白浆土的利用现状耕地比例,54.1%;32.45%;12.45%。
2、白浆土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和施草炭改良3、种植绿肥4、施用石灰5、客土、掺砂改良6、种稻改良7、水土保持和排水四、黑土(半淋溶土纲)地带性土壤母质:第四纪的沉积物,以洪积黄土状粘土为主剖面形态: Ah-AhB-Bsq-C 四个亚类: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三大黑土带的位置:黑土利用中尚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2)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用养结合不好 3)受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黑土和黑钙土之间的区别4/ 14五、黑钙土(钙层土纲)地带性土壤剖面形态:Ah-AhB-BK-C PH7.5-8.0四个亚类1、淋溶黑钙土2、黑钙土(亦称普通黑钙土,典型黑钙土)3、碳酸盐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4、草甸黑钙土黑钙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气候干燥,十年九旱,春风大,风蚀严重2、土壤含石灰多,板结 3、低地有盐渍化现象,不保苗,易烧苗。
黑钙土利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因土种植 2、加强抗旱保墒 3、合理施肥 4、造林护田,防止干旱。
六、草甸土(半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5/ 14我省草甸土有七个亚类: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盐碱化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白浆化草甸土、山地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层状草甸土)利用与改良挖沟排水,修筑条田,高台垅作。
深翻深松,解决土湿土朽、冷浆、土硬和活土层浅薄等不良性状。
掺砂改土。
施有机肥,施热性肥料(如马粪等)。
发展水田,适时轮种,及时铲趟。
七、沼泽土和泥炭土水成土纲非地带性土壤(一)沼泽土分类 1.泥炭沼泽土 2.泥炭腐殖质沼泽土 3、草甸沼泽土(二)泥炭土分类1.低位泥炭土2.高位泥炭土3、中位泥炭土(三)区分泥炭土和沼泽土:1有机质含量 2.厚度:>50cm <(四)沼泽土和泥炭土的利用和改良 1.沼泽土分布集中成片,土地低平,利用前途广。
(1)有水源地方,可发展水田;(2)繁茂的草地资源可发展畜牧业;(3)经常积水地方可养鱼。
2.泥炭在农业上的利用泥炭用途广,简单易行,易推广。
(1)做改土材料(2)垫圈,造高温堆肥(3)制复合肥料(4)制造营养钵。
3.沼泽土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 2深耕施肥 3改善冷浆,粘重等不良性质,掺砂,施用炉灰渣子,客土等。
八、盐碱土(盐碱土纲)非土类,是盐土和碱土两种土类的综合盐碱土的盐分对作物的危害和返盐规律:1、土壤含过多的可溶性盐分影响作物成活和生育。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1%时,便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盐分的溶解度越大,离子穿透作物细胞的能力越强,其对作物危害性越大。
2.可溶性盐类过多,影响作物吸水。
只有在农作物细胞液的浓度比土壤溶液浓度大一倍时,才能源源不断地自土壤吸收水分,反之会出现生理脱水而使作物萎蔫。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溶液渗透压过大造成的。
3.由于吸水受到影响,养分的吸收也发生障碍。
某些碱性盐分直接毒害腐蚀作物,还抑制有益微生物对养分的有效转化。
6/ 144、除了盐害外,还有碱害。
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代换性钠离子,使土壤性质恶化,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养分的吸收,强碱性的Na2CO3能破坏作物根部的各种酶。
5、影响新陈代谢,特别是对幼根,细芽有强的腐蚀作用。
6、碱性强的土壤,易于使钙、锰、磷、铁、硼等营养元素,不易被作物吸收。
由于盐碱土中的盐类复杂,往往会产生盐害和碱害的双重为害。
盐碱土改良的基本途径:1浅翻深松,蓄墒隔盐浅翻深松能切断毛管,防止返盐,增强透水,保水性能,既调节了水、肥、气、热,又达到蓄墒和隔盐的目的2、增施粪肥盐碱土存在冷、粘、盐碱等毛病,最适合施用有机肥料,除直接增加养分外,还能松土,增加通透性,提高土温。
宜施用黄粪、格挠粪、房框土、过圈土、草炭、羊粪等,忌施灰土粪,草木灰等碱性肥料。
化肥施用,适用硫铵,过石,不宜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Cl-的肥料。
3、种植绿肥绿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脱盐效果,可进行清种或与小麦间种草木栖。
4、掺砂压碱掺砂的作用主要是疏松土壤,改善质地,提高地温,隔盐防碱。
5、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磷酸三钠渣是化工厂的副产品,它主要成分含有CaSO4,磷酸和少量的游离酸,其中硫酸钙有改土作用,磷酸可作磷肥的部分给源,游离酸可中和碱性,它可单独作底肥或化肥。
6、灌溉排水要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利用灌水洗盐,排水排盐,降低地下水位。
做到有灌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