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教学提纲
城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城镇化》教学设计一、课程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本课时教学内容与前面学习的乡村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对城镇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拥有了基础的历史、地理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归纳、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目标【区域认识】学生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和实例等,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资料等,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重难点1.重点:城镇化的过程和意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2.难点: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地图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前面学习了乡村与城镇的空间结构。
【过渡】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城镇,什么是乡村?【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引发学生思考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1、城镇化的概念【教师活动】该部分内容较为简单,请同学们自行了解回答。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回答: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教师总结】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其中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经济因素:工业化和商业化
- 社会因素:教育水平、婚姻家庭观念
- 政治因素: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4. 城市化的影响
- 正面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交流促进
- 负面影响: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资源紧张
5.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和阶段
知识点梳理
1.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繁荣、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结构。
- 城市的特征: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文化活动、明确的功能分区、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等特征。
2. 城市化的概念与进程
-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
2. 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进行城市问题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城市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城市化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学生的提问和观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简短介绍城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城市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城市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城市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城市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性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并且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读图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带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讲述: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玩一个猜歌小游戏,具体就是老师唱一小段的歌曲,你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歌,那么现在准备开始咯,“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童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教师提问] 大家知道这首是什么歌吗?[学生回答] 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 它所描述的又是哪里呢?[学生回答] 深圳。
[教师讲述] 对,它所指的就是我们广东的经济特区深圳,歌词中所描述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那么在这些“城”和“金山”聚起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深圳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而如今的深圳怎么样呢?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去过深圳,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在促使着这座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城市化。
那么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顺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弄清城市发现的脉络和轨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3《城市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5.观看一部与城市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城市扩张》、《地球脉动》等,撰写一篇观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6.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讨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小项目,简要阐述项目背景、目标、实施步骤及预期效果。
3.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城市化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所学知识。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分析,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深入理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如我国大城市病、乡村城市化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原因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身边的例子导入城市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3.适时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a.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b.我国城市化的特点、阶段及存在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
d.国家相关城市化政策及应对措施。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五)总结归纳(500字)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9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4、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通过前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城市等级是依据其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来划分的,且城市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结合前节课我们学习的“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等级的提升,意味着其非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城市面积扩大。
通常我们把这一变化过程称为城市化。
【板书】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发展)(2)城市化的过程: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P31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并思考: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目有何变化?(城市数目增多)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各个城市的等级有何变化?(城市等级提升)试举例说明?(如杭州、无锡、苏州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③上述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前言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化内容所编写的。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但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本教案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历史进程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影响因素。
3.理解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一、城市化概念和特征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的增长。
在城市化中,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城市空间的拓展也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资源消耗的增加。
2.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2.城市地位提高,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3.城市体系层次分明,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
4.城市化带动着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资源的消耗。
5.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互为促进。
二、城市化历史进程1. 城市化的起源城市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定居以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古代文明的发展,如中东的古代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国的古代文明都是城市化发展的代表。
2.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机器的发明和生产的机械化,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人口大量增长。
全球城市化率也随之提高,人们开始生活在工业城市中,城市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
3. 当代城市化发展当代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公路、铁路和拓展的城市地铁系统将城市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2.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巨型城市,如东京、纽约、首尔等;3.发展中的国家出现了大规模城市化,如中国、印度、巴西等。
三、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消耗增加,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2.垃圾和污染物排放增加,造成环境污染;3.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4.城市的扩张和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配套)一、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要素推进城市化开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天文环境的改动,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效果;针对效果,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天文环境影响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效果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三、教学进程知识点一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概念:2.城市化含义:3.推进城市化开展动力4.权衡一个国度或地域城市化水平的规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城市化意义:结合课前调查的本地域的城市用地、人口数质变化资料,依据情境素材探求如下效果。
1.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城市开展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什么是城市化?3.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城市化的动力要素有哪些?5.我们用什么来权衡城市化的水平呢?换句话,就是城市化的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6.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从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交流城市化带来的变化感受,宣布自已的见地。
以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21年的功用区散布简图。
读图,回答1题。
先生实践调查的理性资料与教材的实际知识的无机结合,有助于加深先生的了解。
以自己的生活阅历谈城市化在生活、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变化。
知识的适当补充有助于先生的看法深化,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
缘由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在M时段,城市化开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2)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A.M、P、N B.M、N、PC.M、M、N D.P、P、N解析:(1)图示M时段,表示城市化的初期,速度较慢,城市化水平低;而P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而水平较低;N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而水平较高,应选C项。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出一套关于城市化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并附上答案。
5.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城市化”的短文,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现象,如城市扩张、高楼林立等,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现象的关注。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介绍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掌握城镇化基本知识。
(2)分析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讲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深入认识城镇化现象。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
2.学习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了解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
3.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阶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1.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话题: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问题的主题,如“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
3.讨论要求: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发表观点,组长做好记录。
4.结果分享: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城与城化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城市等级提升的表现有哪些?一、什么是城市化:1.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2)拉力(城市):3.城市化的影响:(1)影响聚落形态:(2)影响生产方式:(3)影响生活方式:(4)影响价值观:二、世界城市化进程:——略微拉直的“S”形曲线1.初期阶段:水平低,发展慢2.中期阶段: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3.后期阶段: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案例4]P33——[活动]P34-35●板书设计城市化标志——城市化进程●教学反思第三节 城市化(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简述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用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1)平整土地(2)兴修水利(3)绿化环境2.不利影响:(1)对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2)各种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活动]P373.合理的城市布局:——生态城市为目标[活动]P38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3_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_5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
难点: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城市化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是哪座城市呢?在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流行着这样一句“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如今,我们都知道经过20多年的开发,上海浦东的发展已然全面超越了浦西,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浦东,浦东这样的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学习。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城市化……【讲授】一、什么是城市化【新课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请同学们看教材p31图2.16,它为我们展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年份城市发展的情况,请大家对比分析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一方面该地区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新增了许多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人口数量也有了一定的增加。
)对比这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到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的小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答案】 A
【解析】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
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答案】 A
【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1.3%,拥有 6.9亿城镇人口,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正持续
快速扩张,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城市化标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C.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4.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
A.调整行政区划,合并城市,扩大城市管辖面积
B.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逐步形成城市群
C.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D.促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答案】 3.C 4.D
【解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是城市化的结果,不是标志,但是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却能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可使城市合理发展,但不能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012·安徽合肥高一质检)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
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 5.B 6.C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Ⅰ时该城市是一种郊区城市化,阶段Ⅱ为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
第6题,逆城市化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
读下面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成7~8题。
7.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
间关系的是()
【答案】 A
【解析】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城市功能区分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中心商务区,常住人口减少。
8.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答案】 C
【解析】在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工业向郊区分散,工业污染应有所减轻。
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回答9~10题。
项目1950年2010年
甲城市数目(个) 1 5
乙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76 500
丙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丁城市人口比重(%) 2.7 45.6
9.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0.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答案】9.B10.C
【解析】第9题,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城市数目、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人口总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变化,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乙反映的工业总产值与城市化无关。
第10题,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是城市化过程,与逆城市化无关。
读下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更好的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
②时期Ⅱ,在城郊地带建设工业小城镇,有利于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③时期Ⅲ,沿城郊交通干线建厂,交通便利
④时期Ⅳ,在城区边缘建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2.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建设时期Ⅳ拟将交通干线a、b、c、d作为其规划的工业地域发展轴。
从保护大气环境因素考虑,合理的发展轴线是()
A.a、b B.a、c
C.b、c D.c、d
13.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市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列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措施是()
①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
②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③禁止外来人口的迁入
④兴建别墅,提高居住质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11.B12.B13.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时期Ⅰ,城市规模小,在城区内设厂,功能区没有发生分化;时期Ⅱ在城市边缘建厂,工厂外迁;时期Ⅲ,随着交通的发展,工厂沿交通线规划建设;时期Ⅳ在城市外围出现工业小城镇。
我国东部季风区盛行风为东南风和西北风,合理的工业发展轴应与盛行风向垂直。
禁止外来人口迁入和兴建别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2011·洛阳高一检测)读漫画“你是从城里来的吗?”回答14~15题。
14.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15.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答案】14.B15.D
【解析】第14题,从漫画中可以看出,被问的从城里来的小鸟身上脏兮兮的,说明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第15题,要解决城市污染严重问题的措施是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和工业,缓解大城市的环境压力。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和2009年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68~1990年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1990~2012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案】(1)城镇面积由小变大;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城市
人口在不断增多,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人口向郊区迁移;工厂向郊区迁移;郊区新建绿化带;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17.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
型。
指出图乙中a属于________国家,b属于__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
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
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18.(2012·保定高一检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1800年1850
年
1890
年
1920
年
英国21 39 62 65
美国 4 12 35 51
材料二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
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9.68%。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根据材料一,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两国城市化各
自的突出特征体现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答案】(1)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于美国,美国城
镇人口增长速度比英国快。
(2)特点: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
发展不合理。
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
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
【解析】第(1)题,对比英、美两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回答。
第(2)题,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地区城市化起步、速度及大中小
城市的发展回答。
城市化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从环境、社会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