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建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3、教学情境设计

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图片、视频等基本的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思维情境,形成探究核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4、学生评价设计

(1)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争鸣和模拟场景等来考查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外交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旧中国的外交是怎样的?[单元结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2、打开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探究主题]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外交形势(背景)

主题探究二:建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外交成就

主题探究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讨论分析]战后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什么?分析新中国外交的有利形势、不利形势)

一、背景: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突出特点: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被削弱

②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包围

主题探究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史料分析]思考: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中有何表现?

二、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阅读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现(含义和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

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一切特权,再

考虑建交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基础

“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

地位

[百家争鸣]两极格局下,不是站在资本主义阵营一边,就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很难“置身事外”。以下观点,你支持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在两极格局下,应实行一边倒,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观点二:在两极格局下,应实行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观点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中国应走中间路线,不应倒向美苏为主导的任一阵营。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①为了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

②为了摆脱外交孤立局面。

③中国即将步入社会主义。

④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

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

主题探究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阅读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情境创设]视频播放:中苏建交

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1949—1950)新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特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外交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1954)

目标: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过程: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史料分析]分析意义

意义:①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表现: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①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场景再现]

历史短剧:万隆会议采访录

场景:万隆会议会场外

角色:周恩来(新中国外交部长)

某记者

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方针中,“求同”是指什么?“存异”是指什么?

求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

存异: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意义: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②会议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