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女人织布有多辛苦么
描写古代织布的古诗

描写古代织布的古诗描写古代织布的古诗有:1、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织妇词》唐代:元稹译: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2、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夏日田园杂兴》宋代:范成大译:今年很幸运蚕丝结了很多,把蚕丝留着纺织夏天的衣服。
3、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夜夜曲》南北朝:沈约译: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
4、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拟行路难·其六》南北朝:鲍照译: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5、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上山采蘼芜》两汉:佚名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6、织得绢,二丈五。
——《绵州巴歌》隋代:佚名译:纺织了绢布,二尺五长。
7、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夜山居二首》唐代:施肩吾译: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
8、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杂诗七首》魏晋:曹植译:西北的地方有个会纺织的妇女,放置处的丝带色彩缤纷。
9、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红线毯》唐代:白居易译:这费尽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10、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辞》南北朝:佚名译: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

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明清丝绸织造工人的悲惨故事》篇①:《蚕宝宝之死》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丝绸织造小作坊里,有一群养蚕的工人。
有个年轻的工人名为阿福,负责照料众多的蚕宝宝。
其中有一只特别的蚕宝宝叫小白。
小白从小就比别的蚕宝宝瘦小,但它却有着很顽强的意志。
当别的蚕宝宝大口大口吃着桑叶的时候,小白总是只能吃到一些剩叶。
可是它从不挑食,即使是那些有点枯黄、被其他蚕宝宝挑剩下的桑叶,它也慢慢嚼碎咽下去。
它知道自己如果要长大吐丝,就不能挑挑拣拣。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蚕宝宝们都开始吐丝结茧。
小白也努力吐着丝,可是因为它身体瘦弱,吐出的丝没有别的蚕宝宝多,在茧房里被挤压在一个角落。
这时作坊主为了保证所谓的“优质丝绸”产量,他开始挑选茧子。
那些不饱满、不看起来不够厚实的茧子被丢弃,小白的茧子也在其中。
阿福虽然心疼,却也被作坊主呵斥不许管。
小白只能在角落渐渐失去生命气息。
点评:这个故事中小白虽然弱小,但它展现出不挑食的良好品德。
孩子们也要学会不挑食,珍惜食物,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丝绸织造工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血被糟践,十分悲惨无奈。
篇②:《蜘蛛与纺织工》在作坊的房梁上有一只蜘蛛,织工老李天天看着它织网。
这只蜘蛛叫做大黑。
大黑的开局并不顺利,它建网时选的位置有些漏风。
一阵风吹来,刚织好的网就破了好大一个洞。
但大黑十分勇敢,它没有气馁,重新开始织网。
它一边织一边学,摸索出把网织得更牢固的方法,它学会了把蛛丝多绕几圈,增加着力点。
老李看着大黑的努力,联想到自己。
老李一直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纺织技巧,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在一匹丝绸上织错了花纹。
作坊主知道后,大发脾气,不仅扣了老李的工钱,还让他饿着肚子工作好几日作为惩罚,全然不顾老李多年的辛劳。
点评:大黑勇敢面对失败的精神值得称赞。
就像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勇敢和善于学习就能克服。
而老李的遭遇体现了当时织造工人命运完全掌握在作坊主手中,毫无保障的悲惨处境。
夏朝的纺织与染色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

夏朝的纺织与染色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古代中国的纺织和染色技艺在夏朝时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产业之一。
纺织和染色技艺的进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纺织技艺和染色技艺两个方面探讨夏朝时期古代中国的纺织技艺。
一、纺织技艺夏朝时期,纺织技艺已经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们使用手工纺纱和织布的方法,将天然的纤维材料如棉花、丝绸等加工成布料。
夏朝时期的纺织技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女性是纺织的主要从业者。
她们使用手动纺车将纤维拉成线,并使用手工织布机将线编织成布料。
夏朝时期的纺织技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纺织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棉花、亚麻、丝绸等多种纤维材料。
由于气候的适宜和地理环境的优势,夏朝的纺织材料丰富多样,为纺织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纺织技艺的工艺流程逐渐完善,从最初的手工纺纱到后来的手工织布机,纺织技艺的工具不断改进,提高了纺织效率和质量。
最后,纺织技艺的产品形式也逐渐丰富,不仅有简单的布料,还有丝绸、绣品等高级工艺品。
夏朝时期的纺织品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
二、染色技艺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与纺织技艺相辅相成,为纺织品的美化和装饰提供了有力支持。
染色技艺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纺织品的附加值,还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主要以天然染料为基础,如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等。
人们通过将纺织品浸泡于植物提取物中,或者将染料加热沸腾后再浸泡纺织品,使纺织品吸收染料,实现了纺织品颜色的改变。
夏朝时期的染色技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染色技艺所使用的染料源于大自然,无化学添加,环保健康。
夏朝人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加工制作纺织品,使纺织品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纹样。
其次,染色技艺的工艺流程相对简单,适合家庭生产。
夏朝时期的染色工艺主要由女性主导,她们能够通过简单的工艺流程完成染色的过程,提高了家庭经济效益。
古代纺织工艺

古代纺织工艺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古代纺织工艺呀!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你想想看,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机器,全靠一双双勤劳的手和智慧的头脑。
就像我们做饭一样,得精心挑选食材,准备各种调料,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古代纺织也是这样,从原材料的选择开始就有讲究。
那棉花呀,得挑白白胖胖的,就跟挑水果似的,不能要那些歪瓜裂枣的。
还有蚕丝,那可是个精细活儿,得小心翼翼地从蚕茧里抽出来,稍有不慎就断了,多可惜呀!这就好比我们写字,一笔一划都得认真,不能马虎。
然后就是纺线啦!这可是个技术活,你得把那些原材料变成细细的线。
想象一下,就像变魔术一样,把一团乱糟糟的东西变成整齐有序的线。
古代的妇女们可厉害了,她们坐在纺车前,一摇一摇的,那线就乖乖地出来了。
这可不比我们现在玩游戏容易呀!线纺好了,接下来就是织布啦!织布机就像是一个大玩具,不过这个玩具可不好摆弄。
经线纬线交织在一起,就像我们走迷宫一样,得找对路才行。
而且还得注意花纹呀、密度呀,稍有差池,这布可就不漂亮了。
你说古代人多有耐心呀,能织出那么精美的布来。
那时候的布可不仅仅是用来穿的,还是艺术品呢!各种漂亮的图案,什么花呀鸟呀,活灵活现的。
这可比我们现在的一些印刷品好看多了。
人家那可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多有诚意呀!古代的染布技术也很了不起呢!能把白色的布染成五颜六色的,红的像火,蓝的像天,绿的像草。
这就像给布化了个妆,一下子就变得漂亮起来了。
而且那颜色还不容易掉色,质量杠杠的!哎呀,想想古代纺织工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呀!这可是我们的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呀!我们现在虽然有了高科技,但也不能忘了这些传统的手艺呀!它们就像是我们的根,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这些手艺,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不是吗?不然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知道这些宝贝,那多可惜呀!所以呀,大家都要重视起来,让古代纺织工艺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布衣始祖黄道婆的精神

布衣始祖黄道婆的精神黄道婆是中国纺织第一人,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和改革家,那么黄道婆的精神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黄道婆的精神是怎样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黄道婆的精神有的人满腹私心,只一心向社会索取,他们人虽活着,却有如死去一般;而有的人终身奋发向上,一心为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即便他们的生命停止了,但其精神却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而黄道婆就是后者,黄道婆的精神是我们全社会不断前进的明灯。
黄道婆的精神之一是坚持,黄道婆是中国纺织第一人,教会了人们制作制棉工具,以及崖被的织法,为中国当时的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世人都很崇敬他,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她不畏艰苦,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得来的。
她的顽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向她学习,她就是我们在困难时的榜样。
黄道婆的精神还有顽强、乐观,她虽然出身贫苦,在那样战乱的年代,家人也很早就离开她,留下她一个人面对世上的起起落落。
但是黄道婆一点都不怨天尤人,而是很努力的让自己活下去,跟着大人们,下田、包棉花、弹棉花、织布,不管什么重活累活都干。
在残忍的现实面前,她学会了自力更生。
此外,黄道婆的精神还有革新,她只要一有时间就钻研她喜欢的纺织,但是那个时候长江一代的技术都很落后,黄道婆向往更先进的技术,就出逃至闽广一代学习已相当纯熟的纺织技术,并且不安于现状,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世人创造了无数先进的工具与织法。
黄道婆生平简介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家汇的华泾镇,照现在来说也算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了。
但当时正是烽火连天的朝代,上海作为富庶之地也难以幸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那么黄道婆是生活在哪个朝代才有这战火连天的状况,而后世又流传着哪些关于黄道婆的事迹呢?黄道婆是中国卓越的纺织专家,为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不仅提高了棉纺织工具的可操作性,还大大加强了布料花纹的可观赏性,所织的布花纹生动鲜艳。
黄道婆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肯干、无私分享的杰出代表,深厚后世的爱戴。
纺织历史故事

纺织历史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纺织历史故事的内容:1. 你知道吗,古代的人们为了能穿上舒适的衣物可是费尽心思啊!就说那黄道婆吧,她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
她看到人们纺织技术落后,心里别提多着急了。
于是乎,她四处走访,悉心钻研,最后竟然改进了纺织工具和技术。
你想想,如果没有她,咱现在穿的衣服能有这么多样式和质地吗?就像没有瓦特改良蒸汽机,我们能享受便捷的现代交通吗?2. 咱来讲讲蚕桑的故事。
蚕宝宝啊,那可是纺织的大功臣呢!传说嫘祖发现了蚕茧可以抽丝,哎呀呀,这一发现多了不起啊!这不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神奇嘛!从此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养蚕、缫丝,用那细细的蚕丝织出了精美无比的绸缎。
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个很神奇的过程吗?3. 嘿,你晓得不,在古代有个时期,棉花可是超级重要的纺织原料呢!那时候,人们为了种好棉花,从播种到采摘,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就跟咱现在努力工作赚钱一个道理呀!他们精心照料着棉花,最后用它织出温暖的布匹。
没有那些辛勤的农民伯伯,我们冬天能有那么暖和的棉衣穿吗?想想都觉得很感动呢!4. 曾经啊,有一群织女,她们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她们每天坐在织布机前,就像音乐家演奏乐器一样熟练地穿梭着纬线。
那布匹在她们手下一点点成型,精美得让人惊叹。
这不就像是艺术家创作一幅伟大的画作嘛!你能想象到她们创造出的美丽吗?5. 讲讲古代的染布吧!那时候的染工们可真是厉害,能调配出各种漂亮的颜色。
他们对待染布就像厨师对待美食一样用心,每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难道不像画家精心调配颜料来绘制一幅绚丽的画卷吗?想想看,如果没有他们对色彩的执着追求,我们的生活该多单调啊!6. 你听说过云锦吧?那可是古代纺织的瑰宝啊!制作云锦的过程极其复杂繁琐,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
这就好比盖一座宏伟的大厦,一砖一瓦都不可或缺啊!那些工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珍惜和传承吗?我的观点结论:纺织历史充满了各种精彩的故事和伟大的人物,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去了解、去珍视。
古代女子必须学的技能

古代女子必须学的技能
1.织布:在古代,女子的主要职责是家务,其中包括织布。
织布不仅是一项必要的技能,也是女子展示自己技艺的方式之一。
2. 烹饪:烹饪也是古代女子必须学的技能之一,因为家庭的饮食需要是女子的职责。
在古代,女子需要掌握各种烹饪技巧和配方。
3. 缝纫:缝纫是女子在古代的另一个职责。
女子需要会缝纫,以修补家庭成员的衣物和制作新的衣服。
4. 舞蹈:在古代,女子的教育也包括舞蹈。
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女子展示自己优雅风度的方式之一。
5. 书法:在古代,书法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化活动。
女子需要学会书法,以便能够写信和制作艺术品。
6. 茶道:茶道是一项在古代女子中很流行的技能。
女子需要学会茶道,以便能够在家庭聚会和社交场合中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
7. 摆设:在古代,女子需要学会摆设,以便能够在家庭中创造舒适和美丽的环境。
女子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和布置家庭中的家具和摆设。
8. 花艺:花艺是古代女子必须学的技能之一。
女子需要学会如何种植和修剪花卉,以便能够在家中装饰鲜花。
总之,古代女子需要学会各种技能,以便能够胜任家庭中的各种职责和展示自己的才华。
- 1 -。
[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纺织
![[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纺织](https://img.taocdn.com/s3/m/5670e1cfbcd126fff6050be9.png)
[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纺织我国元代有一位妇女叫黄道婆。
她出身贫苦,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具有勤劳、勇敢、聪明、无私的高尚品德。
她一生辛勤地纺纱织布,在纺织技术上有许多发明创造,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称她是女纺织革新家。
苦难的童年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未年(大约公元1245年),她的家乡在松江乌泥泾(现在的上海县华泾镇,泾,jīng)。
这个小镇住着一千多户人家,有八九千亩土地。
可这里土地瘠薄,土质坚硬,雨少就旱,雨多就变成了水洼子;种菜活不了几棵,种粮食收不了几粒。
家家户户吃不饱肚子,一年里头倒有半年拿野菜充饥。
后来从福建、广东传来了种棉花的技术,但是技术不高,棉花的产量很低。
乌泥泾镇的人,生活仍然很苦。
黄道婆黄道婆家里更穷,父母养活不了她,刚刚十岁就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从此黄道婆就成了公婆家的奴隶,小小年纪要干几个大人干的活。
每天鸡没叫就得起床,挑水,扫院子,喂鸡、喂猪,然后烧火做饭,伺候公婆、丈夫吃饭:接着开始纺纱织布,一直忙到深夜才能睡觉。
农忙时节,她还得到地里干庄稼活。
黄道婆从早到晚干个不停,累得她喘不过气来,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
有一天,她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天黑才回来,累极了。
黄道婆想歇一会儿再做晚饭,公婆却说她偷懒,不分青红皂白地大骂她。
黄道婆气不过,顶了几句,婆婆和丈夫就没头没脑地把她打了一顿,然后关进了柴房,不给饭吃。
倔强的黄道婆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走。
离乡背井黄道婆在柴房里又冷又饿,越想越难过。
这天夜里,她在茅屋顶上挖了一个洞,悄悄地爬了出来。
寂静的田野静得有些怕人,一阵阵冷风吹来,冻得她浑身发抖。
往哪儿走呀?她没了主意。
但是一想到公婆那凶恶的面孔,又鼓足了勇气,不顾饥饿、寒冷和浑身疼痛,头也不回地朝东走去。
走呀走呀,她来到了黄浦江边,悄悄爬上了一条船,钻进船舱,躲在一个角落里。
她又累又困,不由得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船工们发现了她,问她为什么跑到这里来,黄道婆向船工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你知道古代女人织布有多辛苦么

你知道古代女人织布有多辛苦么?“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的家庭经济的主要组织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现实里的农民也依旧辛劳工作,因此耕种的辛苦广为人知。
而随着以珍妮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纺织机械的诞生,传统手工纺织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你恐怕不知道古代女性纺织有多辛苦……不轻松的“女织”说来有趣,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开端和终结都伴随着诗。
《诗经》里提到蚕桑次数之多,远超其他。
其中就已经有描写纺织艰辛的诗句了。
《诗经·小雅·采绿》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蓝草和绿草是染料,姑娘出门采摘一天,采到的绿草两手捧作碗尚且装不满,采到的蓝草,兜起衣裳来就盛下了。
而她老公出门打猎去了,说好五天回来,第六天还见不到人影,乐而忘返。
△南宋《耕织图》采摘、养蚕、沤麻、纺线、织布,在商品经济出现萌芽,人们可以靠出卖技术养活自己之前,一直是家庭中女性的工作。
男耕女织,男人负责粮食生产,女人负责身上衣饰。
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因为费时。
常常要“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唐王建《织锦曲》)”。
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春秋冬装都得家里的年轻女性置办,压力自然不小。
纺织技术的缓慢进步麻这种植物单纤维很短,需要将纤维细细捻过,接数根为一缕,才能上机,这叫做“绩”。
最初用纺轮,在汉时用手摇纺车。
△《纺车图》宋王居正编制最早采用“指经手挂”的方式,先将经纱排好,用手指一根隔一根地挑起经纱,穿入纬纱。
这种方法效率很低,而且织物孔径较大,长度和宽度都很有限。
△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最早的最为完整的织机构件“原始腰机玉饰件“的线描图,此文物现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使用最广的早期织造机械就是腰机,又叫“踞织机”。
基本的结构是一张经架,经架由两根经轴构成,两轴间固定多根经纱。
一根经轴拴在固定物上或直接用双脚蹬住,另一端经轴上栓腰带,固定于操作者腰间。
有了腰机,就可以使用复数层经线进行纺织。
女 织

女织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
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
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
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
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
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
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
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
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
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
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
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
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古代纺织的故事

古代纺织的故事
《古代纺织的故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古代纺织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在古代,纺织可真是一项超级重要的活儿呀!
我就记得小时候去奶奶家,看到奶奶坐在那台古老的织布机前,双脚有节奏地踩着踏板,双手熟练地穿梭着梭子,那布就一点一点地织出来了。
奶奶说,她年轻的时候就经常织布,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很多都是自己织出来的呢。
在古代,人们为了能穿上衣服,那可是花费了好多心思在纺织上。
妇女们整天都在纺线、织布,从早忙到晚。
想象一下啊,她们坐在那里,全神贯注地摆弄着那些线,就像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而且那时候的工具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全靠一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真的是很不容易呀。
那时候的布也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粗布,也有细布。
粗布就比较结实,适合做一些干活穿的衣服;细布呢,就比较柔软光滑,一般用来做比较好看的衣服。
我就想啊,古代的那些女子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能织出一块漂亮的细布而特别自豪呢。
古代还有专门的纺织作坊呢,里面好多人一起干活,那场面可热闹了。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不定还会讲讲笑话,让这枯燥的纺织工作也变得有趣起来。
而且呀,纺织技术好的人还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羡慕呢。
哎呀,想想古代的纺织,再看看我们现在,真的是变化太大啦。
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衣服可以选择,根本不用自己去织。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努力呀,是他们一步一步地把纺织技术发展起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呢。
所以呀,每次看到那些古老的织布机,我都会想起奶奶织布的样子,想起古代纺织的故事,真的是很有意思呢!这就是古代纺织的故事啦,一个充满了勤劳和智慧的故事哟!。
描写母亲织布辛苦的片段

描写母亲织布辛苦的片段
1、如今,我还记得上世纪xx年代初期母亲纺线织布时的情景。
也不知道在多少个寒冷的冬夜,母亲在屋中央支起一架纺花车,盘腿坐在一个用玉米包皮拧制而成的垫子上, 旁边地上放置一盏燃着的,黄豆般大小火苗的煤油灯在灰黄的煤油灯的灯光下,母亲开始纺花。
她一手捏着用白棉花搓成的棉花卷儿,一手搅着缠着根根棉线的纺花车,不时发出叽嗡叽嗡叽叽嗡的声音,有时我从睡梦中一觉醒来,仍能听到母亲的纺线声。
2、太阳和月亮轮番着穿梭。
母亲灵巧的手织出村前不息的流水,织出自家土屋上缕缕的炊烟,直至母亲的头发也开始织得像白云一样的白。
多少个岁月,母亲习惯地挑动线纱,拉动织布机一千次一万次,弹奏着乡村古老的民歌,弹得像老布一般的枯燥。
3、妈妈说干就干,她就天天上山去找做织布机的材料。
记得有一天吃饭时,我看到妈妈的脸色比以前黑多了,也显出了疲惫的样子,于是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太累了,还是在家休息几天再去找吧。
可妈妈却回答说:不累,我还得继续去寻找,不然你们兄妹几个可没得新衣服穿了。
有关古代里男耕女织的作文

有关古代里男耕女织的作文哎呀呀,我常常会想古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嘿嘿。
我想象中呀,古代有很多男耕女织的画面呢,哈哈。
那些大哥哥们呀,会在田地里努力地干活,嘿呀,他们拿着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着地,汗
水不停地流下来,哎呀,看起来好辛苦呀。
而那些大姐姐们呢,就在家里织布,嘿嘿。
她们的手好巧呀,把线织成漂亮的布。
我想象着她们坐在织布机前,脚一踩一踩的,布就慢慢织
出来啦,哈哈。
男人们耕完地回来,女人们就会给他们做好吃的,哎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可开心啦,嘿嘿。
到了晚上呀,大家就一起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说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嘿呀,那感觉一定很棒。
哎呀呀,古代的男耕女织生活虽然简单,但是感觉好温馨呀,哈哈。
我好想去体验一下那样的生活呀,嘿呀!。
男耕女织的生活

男耕女织的生活
在古代,男耕女织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
男人负责耕种土地,女人则负责纺织布料。
这种分工不仅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展现了男女在生活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男人在田间辛勤耕作,他们翻土、撒种、浇水,为家庭带来了粮食和收入。
他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时间和精心的照料。
男人们在田间劳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守护家园,让家人过上安稳的生活。
而女人则在家中忙碌着纺织布料。
她们用手工纺车将棉花或羊毛纺成线,然后再织成布料。
这些布料可以用来制作衣服、被褥和其他家居用品。
女人们的纺织技艺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艺术,她们的巧手和细心让家里的生活更加温馨和舒适。
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男女在家庭中各自的责任和贡献。
男人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家庭的温饱,女人们则用自己的技艺和劳动为家庭增添了生活的美好。
这种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让家庭更加和谐,也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男女在家庭中各自的价值和贡献。
男人和女人在家庭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劳动和付出都是家庭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珍惜和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劳动和贡献,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参观玉女土织布的感受

参观玉女土织布的感受
参观玉女土织布,我感受到了她们独特的手工艺和传统技巧。
首先,我被她们使用的原材料所吸引。
玉女土织布所采用的是天然的棉花和亚麻纤维,这些原材料具有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
我能够亲眼见到她们从棉花和亚麻纤维中提取纤维,然后再将它们纺成纱线。
这个过程非常耐心和细致,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操作和技巧。
其次,我被她们独特的织布工艺所折服。
玉女土织布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织布技术,没有使用机械设备。
我看到她们手持织机,将纱线穿过织布组织,织出精美的图案和纹理。
这种织布工艺不仅需要巧妙的手指灵敏度,还需要对织布的节奏和力度有着精确的把握。
我对她们的织布技巧和纹理设计感到佩服不已。
最后,参观玉女土织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里的织布技艺已经传承了几代人,每一位织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和长时间实践才能掌握这门技艺。
我看到她们对织布的工艺、历史和文化有着极高的敬意和热爱。
参观完后,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传统手工艺,同时也对这些织布传统的保护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总的来说,参观玉女土织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对她们所展示出的手工艺和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次参观让我更加关注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并进一步认识到手工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古代耕织与劳作历史小作文

古代耕织与劳作历史小作文哇哦!今天老师让我们学习古代耕织和劳作的历史,听起来好有趣啊!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样工作的吗?他们可是超级厉害的哦!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是怎么种田的。
他们可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有大大的拖拉机,他们用的是牛哦!就像动画片里那些耕田的场景一样,一头牛拉着木犁,哞哞哞地在土地上走,把土翻过来,弄得和松软的枕头一样舒服。
还有呢,古代人家里的妈妈们可是多才多艺的哦!她们不仅要做饭,还要织布。
我听老师说,古代的织布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那可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缝纫机,是一种大大的木架子,妈妈们在上面来回穿线,真是费劲啊!
我还知道,古代的人们生活过得好辛苦哦!他们从早忙到晚,一天到晚都在劳动。
不像我们,每天还有好多时间可以玩耍,他们要是不努力工作可是过不下去的。
哎呀,想想都觉得好不容易啊!
古代人还有一个超级酷的地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跟自然特别亲近。
他们要看天气种地,要看季节收割庄稼,全都要听天由命。
这可真是一种很特别的生活方式呢!
哎呀,我可真是越来越想知道古代的一切了!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也充满了勇气和智慧。
要是我也能去那个时候看看就好了,一定超级有趣!
好啦,写到这里就差不多啦!古代的耕织和劳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现在我要去跟妈妈说说我学到的这些有趣的事情,她肯定会觉得我好厉害!。
万户机杼读后感

万户机杼读后感以前我对古代纺织的印象就是模糊的一群妇女在织布机前忙碌,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幅超级宏大的画面。
“万户机杼”这四个字,一开始还觉得有点抽象,读完才知道那背后是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希望啊。
你想啊,那时候没有现代的大机器,每一寸布都是靠人的双手和简单的织布机一点点织出来的。
那些织工们就像神奇的魔法师,把一团团棉花或者麻变成了漂亮的布。
文章里描写的织布机的声音,“哐当哐当”的,我仿佛都能听到,这声音就像一首古老的交响曲,演奏着生活的节奏。
而且,这万户机杼可不仅仅是在生产布,它还牵扯到好多东西呢。
比如说,这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
家里的姑娘、媳妇们坐在织布机前,就像在创造家里的小金库。
织出的布好,能卖个好价钱,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就都有着落了。
这让我特别佩服古代的女性,她们虽然没有现代女性这么多的职业选择,但在织布这件事上可是展现出了超强的能力。
再往大了看,万户机杼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地方机杼声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繁荣。
因为布织得多了,就可以拿去交换,商业就发展起来了。
而且布还能做衣服,人们穿得好了,整个社会的风貌也不一样了。
这就像连锁反应一样,一环扣着一环。
我还从里面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
这种织布的手艺肯定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妈妈教女儿,婆婆教媳妇。
每一代人都在这机杼声中成长,把家族的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每一寸布里。
这可比我们现在很多东西的传承要来得深厚和质朴多了。
不过呢,这万户机杼也有它辛苦的一面。
坐在织布机前一天,肯定腰酸背痛的,眼睛也累得不行。
而且要是遇到收成不好,棉花或者麻的产量低了,那织工们就更发愁了。
这就跟我们现在工作遇到困难一样,只不过他们的困难是和自然、和生活紧紧绑在一起的。
古代丝绸织布工艺

古代丝绸织布工艺嘿,朋友!咱今儿来聊聊古代丝绸织布这神奇的工艺。
你想想,那丝绸轻柔滑顺,穿在身上仿佛是被云朵轻轻包裹,这可都是古代工匠们的巧手和智慧造就的呀!古代丝绸织布,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先得有上好的蚕丝,就像做饭得有好食材一样。
蚕宝宝们辛勤吐丝,结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茧。
把茧放进热水里煮,这叫缫丝。
这过程可得小心翼翼,不然丝就断了,就好像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前功尽弃。
缫好的丝还得整理,这就像是给调皮的孩子梳头发,得有耐心,把丝理顺了,才能进行下一步。
接下来就是织布啦!织布机可神奇了,经线纬线相互交织,就像是在跳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经线固定好,纬线来回穿梭,那节奏,那韵律,不就像音乐家在演奏美妙的乐章吗?你知道吗?织丝绸的时候,工匠们的眼神得像老鹰一样锐利,手法得像魔术师一样灵活。
稍微一个不小心,织错了一点,整块布可就不完美了。
这难道不像在走钢丝,容不得半点差错?而且,这丝绸的花纹图案也是有讲究的。
有的是花鸟鱼虫,有的是山水人物,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和故事。
这可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构思,就如同建筑师设计一座宏伟的宫殿一样。
古代的丝绸,那可是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荣耀和实力。
就像咱们现在的高科技产品一样,让人惊叹,让人向往。
外国的使节看到咱们的丝绸,眼睛都直了,纷纷想要带回去,这得多有面子!想想看,古代的女子们穿着美丽的丝绸衣裳,在花丛中漫步,那画面多美啊!丝绸不仅是一种布料,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
总之,古代丝绸织布工艺,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值得咱们骄傲和珍惜的财富。
咱们可不能把这手艺给丢了,得让它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见识到它的魅力,你说是不是?。
古代劳动人物事迹

古代劳动人物事迹
古代劳动人物事迹: 女性织工
在古代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角色。
其中,女性织工在古代劳动人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她们以繁重的劳动和出色的手艺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美。
女性织工通常是家庭中的主要纺织者,她们负责从纺纱到织布的整个过程。
早在古代,女性就学会了使用纺轮将纤维纺成纱线,并将其编织成布料。
她们使用各种各样的纤维,包括棉花、麻、丝绸和羊毛。
这项技能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纺织品是人们的主要衣物来源。
女性织工不仅在家庭中工作,还经常在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
她们的技艺被广泛认可,她们的织品以其高质量和精美细腻而著名。
作为女性织工,她们承担了家庭经济的重要责任,为家庭赚取额外的收入。
除了她们的纺织技能,女性织工还承担着其他家务劳动,如烹饪、清洁和照顾家人。
她们经常一边织布一边照顾孩子和家庭。
她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常常被人们所赞美。
女性织工的事迹和贡献在古代文化中也被广泛反映出来。
许多古代文献中描述了女性织工的工作和技艺。
她们的事迹在雕塑、绘画和文学
作品中被描绘为勤劳、聪明和有才华的形象。
女性织工的劳动事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贡献,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通过传承自己的纺织技艺和经验,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女性织工在古代劳动人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的勤劳和技艺为家庭提供了温暖的衣物,并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为家庭创造了收入。
她们的事迹和贡献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美,她们的努力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埃及针线活动

古代埃及针线活动埃及,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埃及,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艺术和美感,而针线活动则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纺织到刺绣,古埃及人用他们熟练的技巧和创造力,创造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针线艺术品。
在古代埃及,纺织是女性的主要职责。
她们将麻和棉花纤维纺成纱线,然后用这些纱线织成布料。
这些布料不仅用于制作衣物,还用于制作帆布、床上用品和装饰品。
纺织的过程需要细致的技巧和耐心,而古埃及女性们却能够将这一技艺发挥到极致。
刺绣也是古埃及针线活动中的重要部分。
古埃及人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和颜料,创造出独特而精美的刺绣作品。
他们用金线、银线和彩色丝线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使其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感。
古埃及的刺绣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复杂的图案而闻名,常常成为贵族和富人的收藏品。
除了纺织和刺绣,古埃及人还善于利用针线进行装饰和修补。
他们用金银丝和宝石装饰衣物,使其更加华丽和独特。
同时,他们还用针线修补破损的衣物和织物,使其焕然一新。
这种修补技术不仅延长了衣物和织物的使用寿命,还展示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技艺。
在古埃及,针线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表达。
古埃及人相信,通过针线活动,他们可以与神灵沟通,并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中,针线活动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会用针线制作神像和祭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古埃及针线活动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现代的埃及,人们仍然保持着对针线艺术的热爱和传承。
许多手工艺人和艺术家致力于将古埃及的针线技艺发扬光大,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的设计和制作中。
他们通过创新和创造,使古埃及的针线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结起来,古代埃及针线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从纺织到刺绣,从装饰到修补,古埃及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技巧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古埃及人的美学追求和创造力,还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知道古代女人织布有多辛苦么?
“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的家庭经济的主要组织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现实里的农民也依旧辛劳工作,因此耕种的辛苦广为人知。
而随着以珍妮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纺织机械的诞生,传统手工纺织早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你恐怕不知道古代女性纺织有多辛苦……
不轻松的“女织”
说来有趣,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开端和终结都伴随着诗。
《诗经》里提到蚕桑次数之多,远超其他。
其中就已经有描写纺织艰辛的诗句了。
《诗经·小雅·采绿》云:“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蓝草和绿草是染料,姑娘出门采摘一天,采到的绿草两手捧作碗尚且装不满,采到的蓝草,兜起衣裳来就盛下了。
而她老公出门打猎去了,说好五天回来,第六天还见不到人影,乐而忘返。
△南宋《耕织图》
采摘、养蚕、沤麻、纺线、织布,在商品经济出现萌芽,人们可以靠出卖技术养活自己之前,一直是家庭中女性的工作。
男耕女织,男人负责粮食生产,女人负责身上衣饰。
这项工作并不轻松,因为费时。
常常要“合衣卧时参没后,停灯起在鸡鸣前(唐王建《织锦曲》)”。
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全家的春秋冬装都得家里的年轻女性置办,压力自然不小。
纺织技术的缓慢进步
麻这种植物单纤维很短,需要将纤维细细捻过,接数根为一缕,才能上机,这叫做“绩”。
最初用纺轮,在汉时用手摇纺车。
△《纺车图》宋王居正
编制最早采用“指经手挂”的方式,先将经纱排好,用手指一根隔一根地挑起经纱,穿入纬纱。
这种方法效率很低,而且织物孔径较大,长度和宽度都很有限。
△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最早的最为完整的织机构件“原始腰机玉饰件“的线描图,此文物现
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使用最广的早期织造机械就是腰机,又叫“踞织机”。
基本的结构是一张经架,经架由两根经轴构成,两轴间固定多根经纱。
一根经轴拴在固定物上或直接用双脚蹬住,另一端经轴上栓腰带,固定于操作者腰间。
有了腰机,就可以使用复数层经线进行纺织。
用一根细木棒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两层经纱间的空隙称为“织口”,这根木棒称为分经棒。
△当代黎族老人使用踞腰织机,图片为贺立樊拍摄
从织口处用骨针或木梭横着穿入纬纱,就形成了经纬交织的结构。
而纺织技术的第一项革新也出现在腰机上,那就是提综杆。
一根木棒,其上有一根根向下的弯钩。
将弯钩垂直向下,穿过上层经纱而钩住下层经纱,将木棒上提,就能使下层经纱被提拉至上层经纱之上,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织口”。
这项发明已经简化了织布工序,不然每穿插一次纬线就要将分经棒抽出来分好奇偶再插回去。
这种提拉工具称为“综”。
△综的产生,不仅简化了织布工序,还使得各种纹理成为可能
有了综才有了“组织”这个概念,因为将两层经线交替提拉绞缠住纬线才能使织物产生不一样的纹理,这在之前是没有的,之前的所有织物其样貌都可以参考渔网。
这项革新具体年代难以考证。
但有一项间接证据可以证明其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
这项证据就是到了战国纺织物产量陡增。
越王勾践曾经专事葛布纺织,其种葛的地方如今叫葛山或许与他有关。
按《吴越春秋》载他曾一口气赠吴王葛布十万匹,这在提综技术发明之前简直不可想象。
△有了提综技术之后,就有了另一项发明,蹑,也就是踏板
有了提综技术之后,就有了另一项发明,蹑,也就是踏板。
将提综装置制作成一个专门的综框,综框垂直于织物平面。
将综框用线和滑轮与踏板连接,织工只需要踩动踏板就可以完成提综操作,解放了双手,提高了效率。
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机综和蹑的数量逐渐增加,多综多蹑织机出现
而一个综框只能控制一组经纱,多组经纱就需要多个综框,相应也就需要多个蹑。
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够织出斜纹组织,而编织缎纹组织则至少需要5片以上的综框。
于是,织机综和蹑的数量逐渐增加,西汉时甚至出现一百二十综一百二十蹑的织机,这类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蹑织机。
这种机械太过丧心病狂,东汉时一度降为五十综五十蹑,或六十,仍嫌操作太过繁复。
还好东汉末年卢马钧把蹑数大幅度减少,制成了十二蹑、五十综和十二蹑、六十综的织机。
△平纹△斜
纹△缎纹
此时的纺织速度就很可观了,有诗为证。
《孔雀东南飞》里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句,这是故意刁难了,三日断五匹布已经是相当快的速度。
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有“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缣是双经绞纬平纹绢,色黄,很普通的纺织物了,一天可以织一匹,算是正常速度,素是纯白绢,比缣价高。
且按汉规制,一匹为长四丈,宽二尺二寸,那五丈也就是一匹又四分之一,算是相当快了。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三日断五匹”那是极速,还要被嫌弃,太冤了。
从诗里也能看出,到了东汉,女人在家庭中以纺织为必要分工的格局已经形成,《上山采蘼芜》写的是一个被休的妇人采蘼芜归来遇到了前夫,对他说了一番话,里面用来说服前夫相信她这个前妻比新妇好的证据是前妻织布更快,显然这件事在东汉已经是常态。
布帛作税,难堪重负
按道理以当时的技术,一家人就算再费布又能如何,何至于要紧赶慢赶,操劳成这般模样?毕竟一日一匹,算上采摘、养蚕、缫丝、染色这些工序,一户人家所需布料也不会花费超过半年时间,又何必这么赶?
△纺织画像石(东汉)江苏铜山洪楼出土
还不是因为有税。
布帛作税是汉朝的一大发明,为了收税才特意规定了布匹的规格。
也因为有了这项税,布帛的流通就变成了压榨女性的一座大山。
为什么这样讲?每年除了应该缴纳的布帛税外,免除杂役要交布,自然经济条件下换物也要用布,这还不算户籍登记为织锦户的官家织工的劳动。
收上来的布也没个去处,一部分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向南了,另一部分主要用处就是赏赐。
汉武帝泰山封禅赏赐臣下,就拿出了一百多万匹;一次赠匈奴单于就拿出了千万匹之数。
当世权臣竟至“柱槛衣以绨锦”,“犬马衣以文绣”。
△《蚕织图》局部宋佚名
千万匹是多少劳动量呢?《西汉人口数量变化考论》言西汉人口至汉武帝前期达到三千四百多万。
经过残酷的战争和休养生息,我们完全可以确定此时的人口结构是成长型。
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
与这种人口结构类似的是我国1964年的数据,老龄人口不足3.6%,再刨去未满十五岁的儿童40.7%,能够劳动的人口除以二,得出女性劳动力不足一千万。
按人均一天织布一匹来算,一次赏赐就赏赐了全国女性一天的劳动所得。
要是算上养蚕、种植桑麻、缫丝、纺线的劳动量,一次赏赐就赏赐了全国女性的大半年劳动量。
△山东滕县王开画像石
△明代《天工开物》中的花楼织机插图,提花机由两人操纵,是由多综多蹑织机进一步改造
而成的
而纺织技术的进步到这里也就基本结束了,往后无非是多了两人操纵的提花机。
从这里开始,先是纺织业,后是种植业先后进入内卷化发展的过程。
结语
这里便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产业革命?也就是在西欧通过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技术革新,从而将产品倾销到地球的其他地方去的那个过程。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纺织业一直耗用大量女性的人力?
出于不同范式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一个通常的解释是,正是由于资本稀缺,中国劳动者
不得不通过无限投入人力的方式来代替资本在扩大再生产中的作用。
△现代的纺织业,机械(资本)是生产的主力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能用钱办到的事,因为没有钱所以选择了玩命。
玩命其实没什么,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被逼着玩命,一个声音高叫着让你玩命,本质上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而纺织业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