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哲学高三一轮复习第七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
1968年,斯班瑟发明 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 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 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 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 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 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 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 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 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 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提示: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
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 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 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 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以下观点体现什么样的联系? A.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间接联系
直接联系
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内在联系
D.时势造英雄。 外在联系 E.无风不起浪。 因果联系 F.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 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 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联系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观点。
联系观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方式,它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发展变化的。
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观的内涵联系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条件和因素。
没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和作用,事物自身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3.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彼此的发展变化。
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内在的联系和变化。
4.联系的多元性: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元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联系的多元性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生态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
2.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经济领域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哲学思维方式: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优化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7、把握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8、联系具有条件下。
正确认识联系条件性的前题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6、任何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世纪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 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经济、 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 资源----产品 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 产品----废弃物 “资源 产品 废弃物”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 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 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 再生资源” 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 再生资源 的反复循环流程, 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资源-----产品 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 再生资源”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 产品-----再 (2)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 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 )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 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 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含义不同 相互 区别 二者的地 位和功能 不同 相互 相互依赖 联系、 联系、 密不 相互影响 可分
第七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总纲复习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或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 成。
③联系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
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A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客观性 B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的产物 客观性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特别提醒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 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 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 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知识疏理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 问题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联系 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的普 遍性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 联 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 然 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存在和发展 的各 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____________ 条件 为转移。 时间 、地点和________ 种条件。一切以_______
7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马克思主义辩证联系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 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一、联系的含义
外部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内部
二、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 【原 理 】 有机整体。 ①一事物与周围事物…… ②每一事物内部…… ③整个世界……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 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记)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我的饭呢? 怎么没有了? 虫子为什么那么多?
鸟怎么都死了?
粮食没有了。 虫子太多了。 鸟都死了。 全被你打死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金融危机给美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结构要素互不合作, 处于无序状态。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探究与共享
田忌赛马
田忌 下等马 负 胜 胜 胜 齐威王 上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中等马
下等马 系统
1、田忌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2、说说田忌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田忌赛马
田忌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负 胜 胜 胜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观
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联系的分类:
区 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 别 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
生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 种联系。 联 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系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小结:普遍联系的原理
世界观 1.联系的 方法论要求 •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 对孤立的看问题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普遍性
2.联系的 客观性 3.联系的 多样性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 条件;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
分析下列联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主观 计算机网络化将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客观
沪宁高速公路的建成与沪宁及其沿线地区的联系 客观
中国建筑中的房檐
客观
知识明辨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面前
无能为力。
3.人主观臆造的联系是不存在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部分。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是平列等同的。 ④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中去,才能正确地认识 部分的性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 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说明什么?
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C、部分具有整体根本没有的功能 D、构成整体的部分可以独立存在
C
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躺在新闻发布会 上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遇到了及其严峻的困难。去年的 这个时候天气非常冷,我们的经济也遇到了非常严峻复杂 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蔓延,它的底在哪里都不 知道,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的衰退,不排除走向萧条。而 我们国内的经济也面临着很多困难,部分行业、部分企业 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停产、办停产,1000多万农民工返 乡回城。面对困难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实 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断出台和 完善“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揽子措施, 加快扭转了经济增速的岷县下滑,率先实现了经济的总体 回升向好。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那些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共66张PPT)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
事物的联系是在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起作用的,它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考虑 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变量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以
得出准确的结论。
理论构建中的联系
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构建需要基于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从而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和相互支持 的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联系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 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 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 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 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 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实践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观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观对于人 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的基本原理和观 点;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 界、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中的应用;
06
CHAPTER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巩固练习
①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 生 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和 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
循 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 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 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
含义 区 不同 地位 别 功能 不同
体
部
分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 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 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 功能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 个阶段,从数量上看是多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 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 务于整体
联 系
多项选择题 :
ABC
巩固练习
3.“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
无时得鸟矣。”?(注:罗即网,目即网眼)这段古文蕴涵的 哲学道理是(
BD )
A.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D.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有的意义
巩固练习
4.2005年是农历已酉年,由于“年头年尾没立春”,被
巩固练习
简析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
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 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 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 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 观点的。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考纲】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3、系统优化的方法【核心考点梳理】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联系的含义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两个总特征。
2、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普遍性1、(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上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与实践的关系来讲):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方法论:联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但并不意味这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4、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1】江苏省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全省各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秸秆还田—肥土兴粮—粮丰林茂”、“秸秆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土壤改良”及“秸秆粉碎沤沼—沼渣肥田—反哺作物”等不同的“田埂上的循环经济”链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BA.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联系是无能为力的B.联系是多样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C.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的联系D.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无法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例2】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第7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 了唯物论思想。 了唯物论思想。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 这种错误的做法, 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 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②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 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 . (D) ) C.①②④ D.②④ . .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 偶尔扇动几下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 引起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 可能两周后在美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 “ 蝴蝶效应 ” 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 )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共66张PPT
观性,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①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的多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样性
为转移。
P.57.的探究题: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 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 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 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引水上山,说明改造世界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尊 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 结合起来。
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普遍性:没有孤立存在
唯 物
联系的特性
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 多样性:把握各种条件
辩
树立全局观念
证
坚持整体和
法 用联 部分的统一 重视局部的作用
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
整体 主导地位 统率部分 具有部分 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 被支配地位 受整体的制约 服从于整体
地位 作用 功能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整体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功能不存 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 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①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正确把握各种联系的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 又要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即认识有利条件,又重视 不利条件等。
高考政治 必修4 一轮复习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3.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 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牧区和台湾将获得更 快发展;牧区和台湾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1.6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的若干意见。这对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 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 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 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搞好局部,做好每一个环 节的工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 单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3)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甚至在一 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 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搞好局部,做好每一个环 节的工作。
(4)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则是组成系统的素材或基本 单位。如何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第一,要着眼于事物 的整体性;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 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否定事 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联系是客 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否认了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生活与哲学-7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课时提升演练
一轮复习·政治(上册)
三、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1.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 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2011·全国新课标:我国每年生成的 8 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 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 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 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善于根据 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①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事物的联系是
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关系 ④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
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基础回扣·思维辨析 框题整合·拓展延伸 易错专练·热点小练
课时提升演练
一轮复习·政治(上册)
答案:A 解析:美国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等不能更好地满足苹果公 司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要求,因此苹果公司选择将工作机会转移至 海外,这引起美国政府的不满。材料体现了企业经营与外部环境、 政府态度等之间的客观联系,也表明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具体 的,是有条件的,A 项①②正确。具体事物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③否定了联系的条件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说法错 误。
A.竭泽而渔
B.照猫画虎
C.东施效颦
D.指鹿为马
基础回扣·思维辨析 框题整合·拓展延伸 易错专练·热点小练
课时提升演练
一轮复习·政治(上册)
[主干梳理] ①联系 ②对立统一 ③相互影响 ④相互 作用 ⑤固有 ⑥人的意志 ⑦条件 ⑧时间、地点和条件 ⑨ 全局 ⑩部分 ⑪整体性 ⑫有序性 ⑬优化趋向 ⑭综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任何两个事物之 间都有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
事物是 普遍联 系的
要求我们
用联系的观点看 问题,反对用孤 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探究二
P55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 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 是为什么?
(1)联系具有普遍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 具有客观性。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 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联系具有多样性。循环经济的流程体现出当各个部分已有 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
结果: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探究七
P59
▲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 道理? 在生活中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 习方法。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 3)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一方案:把路分成三段,三个小和尚接 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方案: 老和尚给三个小和尚制定新的规 矩:谁挑的水最多,晚上加一道菜;谁挑 的水最少,菜减半甚至吃白饭,直到逐出 寺庙。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 儿把水缸挑满了。 第三方案:三个小和尚值班挑水,十天一 轮换。
请从哲学角度,分别分析以上三种做法所蕴含的哲理。
内部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整体联系——————— 外部联系 非本质联系 偶然联系 部分联系
探究三
P56
▲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
废弃电池中的重金属——渗进土壤或水源——农 作物或动物吸收后——食物被人类食用——进入 人体,损伤人的肾脏,也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重者会发疯致死。
联 系 的 普 遍 性
事物内部
整个世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整个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 系的统一整 体
2.联系的含义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 联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
思考: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世界上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 那样的联系。 我们能不能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 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3)内部 结构的优 化趋向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 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初赛
再赛
田忌
上 中 下
齐威王 败
败 败 上 中 下
田忌
上 中 下 胜 胜 败
齐威王 上
中 下
掌握系统优 化的方法
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 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 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 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着眼整体性 遵循有序性 注重结构优化趋向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 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 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
1+1+1=0 即1+1+1 <3的效应 。
三个和尚没水喝
动 手 设 计
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 统一始终有水喝?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为什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 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 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太阳系是 一个系统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 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 (1)整体性 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 (2)有序性 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 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 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 意识之外。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把握事 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想一想:联系是客观的,是不是就意味着人对事物
的联系无能为力了呢?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 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 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新的联系。
5、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 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 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 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 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 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 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 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
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 的发展
探究六
P58
▲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说说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构成事物的内 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世 界 是 普 遍 联 系 的
联系的 普遍性
联系的 客观性 联系的 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 题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 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 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 种条件,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客观性原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联系是客观的, 事物本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人们既 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 消灭联系,但可以利用 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 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 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 联系中把握事物, 切忌主观随意性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 事物千差万别 2、形式: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 明联系的多样性?
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
间接联系——直接联系
现象联系 —— 本质联系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外部联系 —— 内部联系
联系多样性原理: 世界上的事 物千差万别, 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种多 样的
方法论
要求人们想问题、 办事情时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 条件为转移。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 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被 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
探究五
P58
▲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 是人的一部分? 人的身体上的各个器官是构成人的活生 生的肌体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统 一性,他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因 此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 一部分。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 庸 人 治 驼 》
据说山东有一位医 生能治一切驼背,方法 之独特,手术之简便举 世无双。一驼背备厚礼 求治。医生说:“包你 背直”。就让驼背伏在 地上,他在驼背上放一 门板,蹦上去就是几下, 那驼背杀猪般嚎叫:你 要踩死我呀?医生说: 只要驼背能直,管你生 死乎?
六度分割理论:你 和任何一个陌生人 之间所间隔的人不 会超过六个,也就 是说,最多通过六 个人你就能够认识 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理论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
(一)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普遍的
事物之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 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 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 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界
1.下列选项中关于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直接联系 B、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C、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有的 事物则不存在联系 D、联系有普遍性,但没有直接性
2.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 家,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 不可能的。”从哲学上讲这是因为 A、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 识为转移的 B、离开了历史联系的分析,就不能正确认识 事物 C、联系是客观的,人不可改变事物的具体联 系 D、联系是普遍的,看到这一点就能正确认识 事物
生物圈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的活动要受到生 态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在客观的生存环境面 前,人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肆 无忌惮的改造环境,改造自然。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 系都是客观的
为什么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 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 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 “裴”和“赔”同音,不吉利。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4、下列观点、做法中没有正确反映事物普遍 联系原理的有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盲人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