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和冰川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理
传递作用
冻土将地表热量传递给冰川,对 冰川温度场和流动速度产生影响
。
两者间相互作用关系
冰川与冻土之间存在密切相互 作用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
冰川通过冷却、侵蚀和沉积等 作用影响冻土,而冻土则通过 支撑、调节和传递等作用影响 冰川。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寒冷地区 尤为显著,对当地自然环境和 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建立完善的冰川和冻土监测网络,及时预 警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为应对措施提供 科学依据。
推动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国际合作
制定和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如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提高冰川和冻土地区的适应能力。
加强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 挑战。
冻土形成条件
气候条件
低温是形成冻土的必要条 件,包括低气温和低地温 。
地质条件
岩石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 冻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如导热性、含水量等。
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对冻土的形成 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如 高山、高原等地区容易形 成冻土。
冻土分布及特点
分布区域
冻土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和 高山高原地区,如北极、南极、青藏 高原等。
冷却,使其保持稳定。
侵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对底部和两侧 冻土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冰川地貌 。
沉积作用
冰川融化时,将携带的岩石碎屑等 物质沉积在冻土之上,改变冻土表 面形态。
冻土对冰川作用
支撑作用
冻土作为冰川下伏的稳定基底, 为冰川提供支撑和依托。
调节作用
冻土通过自身温度变化,调节冰 川融化和冻结过程,影响冰川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气候变化对冰川和冻土的影响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冰川和冻土地貌与堆积物
2、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经 一系列“变质”阶段而形成 冰川冰的过程。
两个阶段
有新雪变粒雪,密度变大 粒雪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降雪量温度也较高的海洋 性气候区——以融化-再冻结 过程为主,有融水参加,成 冰速度快。
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 冷型成冰作用占优势,压实作用 为主,成冰速度慢。
探地球之奥秘 悟人生之真谛
3、雪线
是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 界线,又称均衡线。雪线高度在不 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温度、降水 量、及地形的影响。
冰雪积累区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冰雪消融区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山岳冰川
❖ 2、冰川的运动
因素:主要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重力流 压力流
B、冰川物质平衡
除冰斗冰川外,其他冰川都是有明显的积 累区和消融区。积累区中冰雪的净积累量与 消融区中冰雪消融量之比叫冰川物质平衡。 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前进;反之,冰川 退缩;两者相等,冰川冰舌前端位置稳定。
❖ (三)冰川作用及冰川地貌
1、冰川侵蚀作用
A、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于冰床上的强大压力和剪切 力,会对冰床产生巨大的破坏。这种作用称为侵蚀作用 。 磨蚀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破坏力十分巨大,其作用的方 式有两种:拔蚀作用 和磨蚀作用
由于冰川不同部位
的运动速度不同,底
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
而运动慢;上部和中
间运动快,这种差异
பைடு நூலகம்
将导致冰川表面发生
冰
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川
裂
隙
(二)冰川的类型及冰川物质平衡
A、冰川类型 根据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d.冰砾埠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 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 并帶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 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精选课件
e.锅穴<冰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 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 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精选课件
冰川流出粒雪盆
精选课件
冰川的侵蚀力量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 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 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 作用。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 逐年加厚。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冰川本 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 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在这种地区土层的 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 冻土。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精选作课件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4)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 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 谷便成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5)悬谷: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第二节 冻土地貌及堆积物(了解)
• 一、冻土的一般特征
1、冻土的概念 冻土是指在气温寒冷的地区,含有冰的土层
或岩层。
据冻土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分为多年冻土、 季节冻土和瞬(短)时冻土
冻土的形成受气候、岩性、地层、含水性、地 形、植被、地下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冻土的结构与分布
活动层:冬季冻结,夏季融化 永冻层:终年不融化
冻土分布具纬向性和垂向性, 纬度和海拔越高冻土越发育;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从低海 拔到高海拔冻土层增厚。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3、冻融作用
• 概念:在气温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土层中的水 反复冻结和融化,造成土层的膨胀、开裂、变形、 扰动、流动等复杂变化,形成一系列的冻土地貌 和次生构造的过程。
• 冰帽:随着积雪的增加,冰原将进一步扩大,它 的表面开始上凸发展成冰帽。
• 冰盖(冰盾):当冰川面积超过5万多平方千米, 就是冰盖了。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二、冰川剥蚀地貌
• 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概念: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和冻结其中 的砾石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所产生的破坏作用。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 2、冰碛物及其分类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 屑,进入冰体后,随着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 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
冰川和冻土地貌及堆积物
据冰碛物的相对位置,冰碛物可进一步分为(表6-1)
➢表碛:出露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内碛:夹在冰川裂隙中的冰碛物; ➢侧碛:冰川边缘的冰碛物; ➢岸碛:冰川完全消融,堆积在谷地两侧稳定下来的侧碛; ➢中碛:两支冰川汇合后侧碛合并的冰碛物; ➢终碛:冰川所搬运和夹带的内碛、底碛和表碛在冰川融解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冻土及冰川地貌地质工程1004班1009040424伊磊2013/1/1冻土地貌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
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
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冻土概述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
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
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
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
冰川与冻土地貌
◆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 山坡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 向下游搬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按位置可 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终碛。两条 冰川合并侧碛成为中碛。 ☼巨大的砾石为漂砾。
漂 砾
冰川沉积运作用
冰川消融后,以各种形式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各类冰碛物。
冰川槽谷
冰川槽谷,冰川运动形成或改造而成的
槽形谷地。 通常横剖面呈U型,谷肩发育典型,谷壁 平直。 纵剖面通常由岩槛和洼地交替呈阶梯状 平面形态通常中上游宽深而下游窄浅 主冰川谷深宽、支冰川谷浅窄,主支谷 交汇处往往呈悬交状态,被称为悬谷。
刃脊与角峰
相邻冰斗之
间的山脊, 通常由于冰 斗壁的后退 呈刀刃状, 因此为刃脊。 几个冰斗所 交汇形成的 山峰,称为 角峰。
冰楔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沙楔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松散沙土填充 就成为沙楔。
石环、石圈、石带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石环
石圈
冰核丘
土溜阶坎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 态,有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发生在斜坡上的底冰融化,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发生滑塌, 平坦地面上由于底冰融化,导致地表沉 陷形成漏斗或洼地。
三、几个问题
1. 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规律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1
1.冰蚀地貌
(1)冰斗、刃脊和角峰 (2)冰川谷
冰斗
含鄱口刃脊
庐山犁头尖角峰因冰体啮蚀 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字塔 形而称为角峰。犁头尖, 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 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 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凡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其中巨大的砾石 称为漂砾。按冰碛物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分为6种冰碛: 出露在冰面上的冰碛物称为表碛;夹带在冰内称之为 内碛;在冰川底部的称为底碛;由冰床二侧侵蚀的称 为侧碛,由二条冰川侧碛汇合而成的称为中碛(垂直分 布);环绕冰舌末端的叫终碛(前碛)
中碛 侧碛
底碛
内碛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一、冰川地貌 ㈠、冰川作用 ㈡、冰川地貌
㈠、冰川作用
1、冰蚀作用 2、搬运作用 3、堆积作用
1、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方式:有挖蚀和磨蚀二种。 拔蚀(挖蚀)是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
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 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刨蚀(磨蚀)是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 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冰川的重量很大,冰川滑 动时,不仅把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着这些岩块进一 步挫磨冰床,结果使冰床加深,岩石表面也常常被磨 光和刻划,出现磨光面、刻槽和擦痕,槽深数厘米, 长数十厘米,具有钉头鼠尾的特点,头部粗而深,表 示冰流的来向
天山一号冰川角峰
庐山王家坡U形冰川谷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 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谷地源头 高程约800米,长达4公里,谷地宽约700米
庐山:莲花悬谷
当支冰川流入主冰川时, 由于支冰川的下蚀力小于 主冰川,故谷底深度也比 主冰川谷浅,成为悬挂在 主冰川谷之上的谷地,称 为悬谷
冰川和冻土的地理学特征
冰川和冻土的地理学特征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它们以其独特的地理学特征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冰川和冻土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经过长时间累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形成于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脉和极地地区。
冰川的形成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降雪量和温度。
当降雪量超过融雪量,并且温度低于零度时,积雪就会逐渐转变为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厚厚的冰层会形成冰川,不断向下滑动。
冰川通常呈现出蓝绿色,这是由于它们吸收其他波长的光线,只反射蓝绿色的光。
冰川的分布主要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根据研究,大多数冰川都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以及高海拔山脉上。
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降雪量较大且温度低,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和延伸。
此外,地形也对冰川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陡峭的山脉和峡谷更容易形成冰川,因为它们提供了足够的斜坡和空间来容纳积雪的堆积。
冰川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是全球水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后,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水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加快,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减少,还引发了洪水和干旱。
其次,冰川的消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
许多动物和植物依赖于冰川的水源和冷水环境,一旦冰川消失,它们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威胁。
与冰川相似,冻土也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地理学特征。
冻土指的是土壤或岩石在连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内的温度低于零度时,形成的冰冻状态。
冻土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冻土的形成受到气候和土地覆盖的影响。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在低温下迅速冻结,形成一层坚硬的冰壳。
这种冰坚固而脆弱,会形成土壤的冻融循环,从而对地表造成破坏。
冻土的存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冻土可以储存大量的土壤有机碳,被称为“地表冰库”。
这些有机物在冻土中长时间储存,阻止其分解和释放到大气中,起到了重要的碳汇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开始解冻,有机碳被释放,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
冰川与冻土地理
冰川与冻土地理冰川与冻土地理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冰川和冻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形态、演化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冰川和冻土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貌现象,它们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地球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冰川地理冰川是由大量的积雪经过长时间压实而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和极地地区。
冰川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冰川的形态、动态、分布以及与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关系。
冰川的形态可以分为冰川舌、冰川盆地和冰川谷等不同类型。
冰川舌是冰川延伸到海洋或湖泊的部分,冰川盆地是冰川在山谷中形成的冰川湖泊,冰川谷则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地。
冰川的动态包括冰川的流动和冰川的融化。
冰川的流动是由于冰川的重力作用和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导致的。
冰川的融化则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进而影响到水资源的供应和水文循环。
冰川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冰川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水文因素则包括降雨和融雪水的供应,对冰川的形态和动态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冻土地理冻土是指地下温度低于冰点的土壤或岩石层。
冻土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冻土的分布、厚度、性质以及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冻土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如北极地区、高山地区和高原地区。
冻土的厚度因地域和季节而异,冬季厚度较大,夏季则会出现融化。
冻土的性质与土壤的组成和温度有关。
冻土的含水量较高,冻结后形成冻结土壤。
冻土的存在对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如冻土融化会导致地面下陷和建筑物的损坏。
冻土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的寒冷和降雪量的多少是冻土形成的关键因素。
地形的高低和坡度也会影响冻土的分布和性质。
三、冰川与冻土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水资源的减少,对沿海地区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威胁。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冰
这时称为悬冰川。
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冰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帽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型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地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地形类型。
他们在地表积累了大量的冰雪和冰冻的土壤,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大量降水在高寒地区堆积而成的巨大冰雪体。
它们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山脉和高原上,也有部分形成于高山峡谷中。
冰川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降水和低温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积雪逐渐堆积,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冰雪体。
冰川有两种主要类型:陆地冰川和海洋冰川。
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它们是由大量的雪和冻土堆积而成的。
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的海域,是由冰山和冰盖的堆积形成的。
冰川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山谷和高原上的流动和滑移。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带走大量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形成冰碛和冰磨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川的领蚀和覆蚀。
冰川的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碎屑和土壤领走;冰川的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覆盖和压实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特征。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地势陡峭、形态复杂、层次分明。
在高山地区,可以见到很多山谷、冰峰和冰崖,形成了壮丽的冰川地景。
在低海拔地区,冰川的主体已经融化,留下了冰碛和冰川湖泊,形成了广阔的冰碛平原。
冻土是指地下土壤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分的冻结而形成的。
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冻土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和充足的水分,这些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
冻土地貌有两种主要类型:冻土平原和冻土丘陵。
冻土平原是由冻土和冰碛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是冻土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
冻土丘陵是由冻土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形成的,具有起伏不平的表面。
冻土地貌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冻土地貌是水源的重要储存库,可以调节降水的排水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
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高中地理地貌复习:冰缘地貌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5.冰川与冻土地貌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4)、山麓冰川
巨大的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带冰舌扩展
或汇合成大片广阔的冰体,叫山麓冰川。现代山麓冰川只 存在于极地或高纬地区,如阿拉斯加、冰岛等。阿拉斯加 的马拉斯平冰川是条著名的山麓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 而成,山麓部分的冰川面积达2 682平方千米,冰川最厚 达615米。
才会有多余的雪积累起来。年深日久,才能成为永久 积雪和冰川发育的地区。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雪线以上的区域,从天空降落的雪和从山坡上 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来。由于 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状如盆地,所以冰川学上称其
为粒雪盆。
粒雪盆
一、冰川的形成
(一)、雪线与成冰作用 粒雪盆是冰川的摇篮。聚积在粒雪盆里的雪, 经过一系列的“变质”作用而形成冰川冰,这个 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的全部作用功能。山谷冰川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粒雪盆
和伸人谷地中的长大冰舌,冰川长度达到数千米至数 十千米,冰川厚度为数百米。
二、冰川的分类
2.山岳冰川 (3)、山谷冰川
以雪线为界,山谷冰川具有明显的冰雪积累区和
消融区,分别表现为粒雪盆和长大冰舌。它像河流那 样顺谷而下,沿途还可接纳支冰川汇人,组合为规模 更大的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
(一)、冰蚀作用 冰蚀作用有人估计可超过河流侵蚀作用的10~ 20倍。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大冰期中平均被挖蚀
去25米厚的岩层,岩屑总量可以填平现在的波罗的海
和它周围的一切湖泊。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境内 的湖泊,就是由大陆冰川挖掘地面形成的。北美的五 大湖也是如此。
(二)、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最典型的有冰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冻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2.3%。
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在纬度地带性上,自高纬度向中纬度,多年冻土埋深逐渐增加,厚度不断减小,年平均地温相应升高。由连续多年冻土带过渡为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季节冻土带。如欧亚大陆极地区域冻土出露地表,厚达千米以上,年平均地温-15℃;到北纬60°附近,冻土厚百米左右,地温升至-3℃- -5℃;至北纬约48°,冻土厚仅数米,地温接近0℃。在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纬度相距一度,冻土厚度相差10-20m,年平均地温差距0.5-1.5℃。
⑴悬冰川(hanging glacier),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而不下降到山麓。它的规模较小,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当气候进一步变冷和降雪增加时,可发展成峪冰川。
⑵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规模中等,大的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不足1平方公里。轮廓近似于卵圆形,有时呈三角形。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体很少向外流动。一旦积累多于消融,冰川便越过前缘流出而成漫出冰川。
冻土地貌和堆积物
冻土地貌
⑴石海、石川和岩屑坡
冻土区长期处于负温,物理风化强烈,岩石长期处于负温条件下呗冰劈作用破坏,地面广泛裸露冻裂的岩块和碎石,称为石海。岩块受重力作用往沟谷洼地聚结成带,因冻胀、收缩和春季底土解冻使石块整体往下蠕动,称石河。不对称谷地缓坡上的寒冻风化崩解岩屑,沿坡下移,堆积成岩屑坡。
⑷热融地形
地下冰受热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称热喀斯特地貌。热融作用是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土体发生收缩、沉陷的过程。热融地貌可分为2类:①热融沉陷,主要发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洼地、沉陷盆地,积水后成为热融湖。多发育于平原或高原地区。②热融滑塌,多在<16°的缓坡上发育。有新月、长条、围椅、枝叉等平面形态。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周期。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山麓冰川。
冰原、冰帽和冰盖
⑴冰原(Ice sheet)是指两极地区覆盖在大面积陆地上的大量冰雪,表面平坦。现在仅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才有大面积的冰原。格陵兰冰原将全岛覆盖,仅在狭窄的边缘有少量岩石露出。因为动、植物贫乏,故有人将格陵兰的冰原称为"冷荒漠"。南极洲冰原不但将全陆地覆盖,而且有些地方扩大至海上。冰原的厚度有些地方可达数千米。
冻土地貌
冻土及冰川地貌
地质工程1004班
1009040424
伊磊
2013/1/1
冻土地貌
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⑷山麓冰川往往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为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一种类型。如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马拉斯庇那冰川。山麓冰川往往是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地区扩展、相互连接而成一片宽阔的冰原,运动速度很慢,分布亦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
一、引言
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⑶冻胀丘和冰核丘
冻胀丘(又称冰堆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冰锥是在寒冷季节流出封冻地表和冰面的地下水或河水冻结后形成丘状隆起的冰体。
冰核丘:冻土中所夹的未冻结层中的水分在地下慢慢凝结成冰块,使得地面膨胀隆起,形成冰核丘。冰核丘的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顶部扁圆,周边较陡。冰核丘的规模大小各异。
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每升高100-150m,冻土埋深减少20-30 m,厚度增加30 m,地温降低1 m。
冻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经常受到海陆分布、组成物质和地貌部位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大陆性气候虽不利于冰川的成长,却有利于冻土、冰缘的发育。故欧亚大陆冻土最南界限比北美南移纬度达5度。在连续冻土带的潮湿细粒土地段的冻土,经常比干燥沙砾石地段的冻土埋藏深度较浅,厚度大,地温低。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侧山坡,冻土的温度、厚度和分布下限亦颇有差异。
⑵构造土
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三、冰川和冻土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施雅风、王靖泰,1982,中国晚第四纪的气候、冰川和海平面变化。第三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吴锡浩等,1982,东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青藏高原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1987,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1、2、3。北京:地质出版社。
冰川形成及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二.冻土
冻土概述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⑶山谷冰川又称谷地冰川(谷冰川)、冰河。指沿着山谷运动的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下形成。具有明显的粒雪盆和冰舌两部分,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规模较大,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可达几百米。运动速度较快,每年可达数十米乃至一、二百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谷底的坡度。形态多样,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和网状山谷冰川,还有一些特殊的类型。若干冰流汇合,常造成彼此并列或相互重叠的冰川组合。
⑵冰帽又称冰冠、冰穹。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
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在压力不均匀情况下,冰体内的冰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漫流。它是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过渡类型。多分布在一些高原和岛屿上,故又有高原冰帽和岛屿冰帽之分。冰岛的伐特纳冰川即是一例。
⑶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
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合理利用冰川是全球关心的问题。
冻土区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其层下水普遍承压性。
参考文献
李永昭,1973,中国第四纪冰期探讨。地质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四光,1947,冰期之庐山。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乙种第2号。
何培元等,1992,庐山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北京:地震出版社。
冻融构造和构造土
⑴冻融构造
冰脉水注入处于负温状态下的岩石裂隙中的水,冻结成裂隙冰,称冰脉。
冰楔又称冰楔辟。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