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试论赏石文学概念、范畴与发展
活 中寻找 失落 的“ 自我 ” 。经学衰 落 , 倡导 “ 师法 自然 ” 的玄学 和佛学
盛行 。赏石活 动摆脱政治功 利 目的 , 更加关 注广观赏 石 自身的魅力 、
文学 范畴的模糊 。依据历代 赏石传统 , 文将观 赏石 定义为 : 种具 本 一
有独 特审美 特性 的 、 已经为人 所发现并 成为 人类独立 的审 美对象 的
学 的内容去研究 。 Βιβλιοθήκη 、赏石 文学的概念
文学是 交织着 创新 、 审美 、 虚构 、 想象 、无 为 的观 照” 多层 意 “ 等
三, 赏石文学 的形成与发展 人 对现 象界 的一切 认识 实 际上 就是人 类对 其感 觉所 形成 的表
义 和关 系 的一 个极其 复杂 的综合体 , 它是借 助语言文 字来反 映社 会
学的核心价 值正在于文人 品悟到 的精 神内涵 。 那些 只是描绘观赏 石 产地 、 形状 而不 加以欣赏 、 点评 的文章不 属于赏石文学 范畴 。 至于从
关键 词 : 赏石文 学
一
概念
范畴
发展
地质 和科学 的角度 专门谈 矿物 晶体 、 雅石 开采 、 观赏石 配座 、 保养等 方 面的著作 只能作 为研究 赏石文学 的参考 资料 , 而不 能作为 赏石文
神韵 。政治 的 、 会的 、 社 审美 意识 的、越名教 而任 自然” “ 文风 的变化 以及观 赏石 自身 的魅 力都推 动着 赏石文化 走向 自觉发展 的阶段 。 赏 石文化 在南北 朝时期 独立 , 人雅士 开始把 观赏石作 为天然艺 术品 文 来收 藏 , 咏石之作 开始 出现 , 数量很 少且 很难 与 山水文 学 区分开 但
发 展到神秘 的工具 崇拜 , 头被视 为能够 沟通 天地 的灵物 。人类早 石
中国观赏石与文化
观赏石 ( 奇石 、 石 ) 雅 是指 天 然形成 的具 有 自然性 、
科学性 、 有性 、 特性 、 赏 性 、 术性 、 品性 为 一 稀 奇 观 艺 商 体, 有鉴赏 收藏价 值的地球 岩石圈 中的各类各种石体 。 观赏石 文化是 中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中 是
在商王 朝 , 壁 石 已被做 成 “ 纹 石罄 ” 】5 灵 虎 (90年
中 国考古研 究人员 在商王 朝政治 、 文化 中心 , 河南 安 今 阳发掘 出土 ) 中国最 早 的地理 著作 《 。 尚书 ・禹贡》中 记载 , 当时 各 地 贡 品 中偶 有 青 州 “ 松 怪 石 ” 徐 州 铅 和 “ 泗滨 浮磐 ” 。 这些 30 0多 年 前 的 “ 石 ” 0 怪 和江 边 “ 浮磐 ” 是作 为赏 玩之 物列 为贡 品的 , 以认 为 是 中 国 可 有人 藏石 , 《 子》 : 宋 之愚 人 , 燕 石 于 悟 台之 据 阔 载 “ 得 东, 归而藏 之 , 以为大宝 , 周客 闻而观焉 ” 。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7 —1 l(0 8 0 一 l0— 5 6 1 2 12 0 ) l 0 2 0
0 引 言
人类文 明史 , 一部漫 长 的由简单 到 复杂 , 是 由低 级
到高级 的石 文化 史。我们 的祖先从 旧石器 时代 利用 天 然石块 当武器 、 做工具 , 到新 石器 时代制作 打制石 器 , 营 巢穴居时代 利用岩 石 ( 积岩 、 沉 火成岩 、 变质岩 ) 建筑 做
化 的感情 色彩 。追 求形 神兼备 、 点石成 金 、 出神 入化 的
观赏石历史
观赏石历史一、观赏石历史爱石、玩石、采石、藏石是我国的文化传统,长盛不衰,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赏石艺术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今一切用石头的行为及其理论,构成了我国石文化的基本内容。
其实,人类最早与石结缘并非玩赏,而是在于实用、装饰和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就称为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石头做成各种简单的工具、武器,营造穴居和生活器皿。
后来,又逐渐把具有美丽色彩和质地的石块制成饰品。
早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造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序幕。
人们将纹理细密,色彩鲜丽,形状奇绝的“美石”作为审美对象。
在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许多文化遗存,如辽西的红山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杭州湾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大量的玉质、玛瑙质和水晶质的石制品,有的作为生产工具,有的用来作为佩戴的装饰品或殉葬的礼品。
早在五六千年前,南京的原始先民就把雨花石作为装饰品和欣赏品。
在鼓楼岗的北阴阳营氏族村落遗址中,就有出土陪葬。
人们从石器的制作过程中获得雕刻技术的训练,孕育着雕刻的艺术才能和审美观念。
中国雕刻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作为赏石文化的先导和前奏,雕刻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精美的石雕作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见的中国古代石雕作品,基本上从属于墓葬、宗教和建筑。
汉代玉器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玉雕大致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
中国赏石文化最初实为赏玉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在东汉开始流行,到南朝时已达相当水平。
二、观赏石文化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朦胧期:中国战国时代的《尚书》中有一篇《禹贡》,专门记述各区域山川分布、交通、物产状况以及贡赋等级。
内中指出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将怪石列为进贡物品之一。
这说明先秦时代统治者对“怪石”就已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了一定数量的需求。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
古典赏石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赏石的背景古典赏石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或者更早的时期。
当时,中国的道教盛行,道教崇尚自然之美,提倡静心观石,以达到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目的。
因此,在古代,观石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赏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艺术,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二、古典赏石的种类古典赏石的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天然赏石和人工赏石两大类。
天然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石头,它们包括山水石、奇石、蜡石、水晶石、玛瑙石等多种类型,形态各异,色彩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工赏石是指由人工雕刻而成的石头,如刻纹石、雕刻石等。
无论是天然赏石还是人工赏石,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三、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古典赏石的鉴赏标准主要包括石质、形象、纹理、色彩等方面。
首先,石质是赏石的基本属性,它决定了石头的硬度、质地及光泽等特征。
其次,形象是指石头的整体外形,包括大小、形状、线条等,形象的美丑直接影响着石头的观赏价值。
再者,纹理是指石头表面的纹路和花纹,纹理的美丑和独特性也是赏石的一个重要鉴赏标准。
此外,色彩也是赏石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的石头具有不同的色彩,而且有些石头还会因为气候、时间等因素而出现色彩的变化,因此色彩也是赏石鉴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四、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古典赏石的收藏与保养是赏石爱好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收藏赏石时,首先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赏石市场或者专业赏石商店,确保所购买的石头是真正的赏石。
其次,要对所收藏的石头进行定期的清洁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直射、高温高湿等环境对石头造成的伤害。
此外,还要定期对石头进行检查,防止石头出现开裂、损坏等情况,及时进行修复与保养。
五、现代赏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古典赏石已经不再是传统文化的专属活动,它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在现代社会,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赏石文化,参与赏石活动。
石文化介绍
中国石文化
物质性功能
生产、生活、战争工 具(石器时代)
建筑材料
早期园林--赏石在 园林实践中得到发展 l 隋唐:大家玩石-- 石文化繁盛时期的到 来 l 宋代:皇室迷恋奇石 l 明清:石文化走向鼎 盛
水落石出
例句:先不要着急,总有一天问题会水落 石出的。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 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 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 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 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 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 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 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 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 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 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l
四大名石
寿山石 昌化石 巴林石 青田石
寿山石
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 公里有一个名叫“寿 山”的小山村,寿山 石矿脉分布在小村四 周的群山溪野间,明 朝以后,寿山石开始 应用于印章材料。寿 山石的特点是,其质 洁净如玉,柔而易攻 ,备受篆刻家们的赏 识。具有“细、结、 润、腻、温、凝”之 六德
昌化鸡血石
1344万
青田石
巴林石
四大奇石
精神象征
坚实,团结,无懈可 击;忠贞,坚守(君 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 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 无转移。海枯石烂)
成语
我国观赏石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苏轼
宋徽宗赵佶
米芾
杜绾
雪浪石 苏轼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伫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嗟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林有麟 《素园石谱》
明代赏石著作层出不穷,赏石理论趋于成熟。《 素园石谱》共 收集各种名石一百零二种(类),计二百四十九幅大小石画,被公认 为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与宋代杜绾 《云林 石谱》相比较,《 素园石谱》最大的特点是图文并茂。)
发展到清代,赏石理论研究也不一般,石谱、石志纷纷问世。如沈心 (孤石翁)的《怪石录》、高兆的《观石录》和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 蒲松林作《石谱》,写《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等;郑板桥爱石,画石, 提出了石头丑而雄、丑而秀,发展并完善了赏石理论,同时书画名家纷纷 画石,使得观赏石在绘画方面大放异彩。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唐武宗(公元814年―846年)
李煜(公元937年―978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
柳宗元: 其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对 当地的观赏石十分关注并进行了 研究。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 启》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岩石 的基本物理属性,并提出观赏石 应该要具备珍奇、特表殊形、石 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等 特征,总结出了品鉴观赏石的 “形、质、色、声”四大要素, 至今仍被人们作为重要的评石标
禹 贡 九 州 图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战国)中记载,当时各 地贡品中偶有青州“铅松怪石”和徐州(包含安徽部分地区)“泗滨 浮磬”两种怪石,是作为赏玩之物列为贡品的,仅为帝王所用。
中国石文化
4、宋代:皇室迷恋奇石
?宋徽宗 “花石纲”、“生辰纲” ?士大夫 “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嵌之状,可登 几案观玩” ?米带 “米尝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 名,入室终日不出”
5、明清:石文化走向鼎盛
? 林有麟《素圆石谱》明万历年间 ? 曹雪芹《石头记》
三、石文化的解构 1、奇石
? 玉器温润而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 ? 清澈而有细密的纹理,这是它的智慧; ? 坚硬而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 ? 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 ? 色泽鲜明而没有污点,是它的纯洁; ? 受到伤害而不屈挠,是它的刚勇。 ? 更关键的是,在一件玉器上,它的缺点和优点都毫不 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是它的诚实;
? 石刻石雕
? 赏石玩石
二、石文化的历史沿革
1、玉--最早的石头审美
?宋之愚人,得燕石于 梧台之东,归而藏之, 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 焉。-《阔子》
?和氏璧
1、玉--最早的石头审美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 ?孔子: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覧温润而 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 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 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 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 莫不贵,道也。 ?《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 之也
2、早期园林--赏石在园林实践中得到发展
?早期园林:阿房宫 、上林苑 “点缀景 石颇多”-《史记》 ? “楼、观、塔、字 ,多聚异石,妙极 山水”-《南齐·文 惠太子列传》
3、隋唐:大家玩石--石文化繁盛时期的到来
?中唐宰相牛僧孺和李 德裕:两大玩石大家 “待之如宾友,亲之如 贤哲,重之如宝玉,爱 之如儿孙” ?诗人白居易《太湖石 记》反映唐代赏石盛况 及文化水准的最高作品
赏石艺术简介非遗
赏石艺术简介非遗
赏石艺术简介非遗
赏石艺术又称为石头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据说它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赏石艺术的主要技艺是在具有特
殊美感的石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形成一种独特而美丽的艺术品。
赏石艺术虽然起源于中国,但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
它被誉
为中华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目。
赏石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其艺术品具有高度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石头的
形状、纹理、色彩都是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原因而形成,不可复制,因此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
赏石艺术家们将这些独一无二的
石头看作是自然的艺术品,精心雕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
图案,展现出个人创意和技艺,为这些自然石头注入了生命和灵魂。
赏石艺术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中国,赏石除了
作为民间艺术,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官方文化活动中,同时也成为了一
种出口文化。
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对赏石艺术趋之若鹜,为此,国际
间也建立了许多赏石艺术博物馆和展览馆,用于展示和交流赏石文化。
由于赏石艺术的独特性和其受到的国际关注度越来越高,赏石艺术被列入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并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言之,赏石艺术是中国极具历史价值和当代艺术魅力的代表作,它的独特性和观赏和收藏价值使其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热爱。
论中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
论中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从旧石器时期起,人类就开始把天然石穴作为主要的居住地点,并且采集和打磨天然石块作为使用工具,来从事打猎,以之作为生活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逐渐在生活生产实践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对石头本身的实用价值之外的特性萌生了好感,有意识地在岩壁上刻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自我自觉意识。
一、“石文化”及其起源(一)“石文化”的内涵在探究石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文化”做一说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石文化,从而才能更深入地探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
“文”字最初是照着事物的形象画出来的,是线条交错的图。
可见之于《易·系辞下》中载:“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文部》称:“文,错画也。
象交文。
凡文之属皆从文。
”从中可知道“文”表示交错刻画已成花纹。
后来渐渐引申为文字、文章、文献。
如《论语·学而》所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后来又引申为柔和、不猛烈之义。
如“文雅”、“文静”等。
“化”本意为变化。
如《礼记·中庸》所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1/ 9后来逐渐引申为教化之义。
如《说文·七部》所称:“化,教行也。
”等。
一言以蔽之,“化”指事物状态或许性质的扭转,并由此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文”、“化”连用最早出自《易经·贲卦》的《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人文”,而“化成天下”,指以礼仪、习俗、典籍,来潜移默化芸芸众生。
虽然这里“文”、“化”还没有凝结为一个固定的词,但是已有现今“文化”所含之义。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这里“文化”才凝结为一个词,是指以礼乐典章制度为载体而成风化人。
已经与现今“文化”所指意非常靠近。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事实存在,与人类本身有一样悠久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基本的传统意识观念:人类从四肢爬行的猿猴时代到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演变而来,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工具、不会制造工具到制造工具,慢慢地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自然万物的“人道”,这是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
我国古代赏石理论的形成及传承发展文/王沛 by Wang Pei赏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是其启蒙时期,先秦时期逐步形成,秦汉魏晋持续发展,唐宋时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滑向低落,明清时期恢复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抛物线形”轨迹。
先秦以前,赏石文化以山石崇拜和玉文化为主(笔者另有专文叙述),本文着重谈隋唐以后古人玩石赏石的风尚、所形成的理论以及传承发展情况,希冀对今人赏石有所裨益。
一、园林艺术与园林石鉴赏园林是古代中国赏石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最初叫“囿”,它起源于殷商,是帝王放养禽兽、取乐欣赏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演变为皇家园林。
随着园林业和造园技术的发展,人们赏石审美观念的转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与赏石相分离,均成独立的艺术门类。
这里列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隋末皇家园林。
大运河开通后,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收寻民间的奇石异木。
“西苑”就是隋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在东都洛阳营造的皇家园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华丽的御苑之一。
《隋书》记载:“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州诸山,高百余尺,台殿观阁,罗塔山上,……穷极华丽。
”另一个是北宋末年的皇家园林,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赵佶在京都汴梁修筑的“寿山艮岳”。
赵佶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力,在造园上超凡脱俗,具有独到的鉴赏力。
他遍搜天下名花奇石,许多奇峰怪石“皆越海、渡江、凿城廓而至”。
此园林耗时5年,规模和内容集我国园林之大成。
此外,朝廷大臣和官员、商贾富豪、部分文人也纷纷修建私人园林,有的尚具一定规模和档次。
这里有一个重要观念——“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需要粗略交待一下。
这一思想概念最早由道家学派提出。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后来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体系。
其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赏石文化及其艺术成就中国古代赏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历史文化底蕴。
赏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自唐宋时期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并在明代和清代达到了高峰。
中国赏石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殊魅力,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赏石的历史渊源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渊源。
早在周朝时期,古人就有拾山石、栖伏其间之说。
而后秦汉时期,则是石鹰坐雉、石虎伏地等器具的应用较为广泛。
自唐宋时期以后,中国赏石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
唐代时,相传李白常常饮酒赏石,将其赞誉为“大千世界无所不在,赏之无穷”,并留下了“天然盆景”之称的诗句。
而宋代时期,则有赵构在《石谱》中对赏石作出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活石七法”和“静石五德”的观点,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明清时期,中国赏石文化达到了最高峰。
明代时,明朝皇帝朱元璋更是在紫禁城内设置石室和石馆,用以收藏名贵石器,并命令中国名匠雕刻盆景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
在清代时,清朝宫廷更是收藏了大量的名贵石器,并在旗人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赏石的风气。
赏石的艺术特点中国赏石文化具有深刻的艺术特点,在艺术构成、审美标准、精神境界等方面均体现出其独特魅力。
首先,中国赏石文化体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成方式。
中国赏石注重传统意境的表现,要求石头有着自然形态、独特造型和丰富内涵。
中国赏石,不仅是中外文化艺术互动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邃内涵,是一种富有哲学思考意义的艺术形式。
其次,中国赏石文化有着独特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赏石传统中,有“活石七法”和“静石五德”的观点。
前者是指石头具有天然形态、马到功成、模拟物象、观巧品类、似物华富、杂瑞奇致、起伏有序七种属性;后者则是指石头有坚实、厚重、光润、静穆、豪放五种特性。
这些审美标准,为中国赏石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觉标准,使得观赏者更容易鉴别和欣赏。
浅谈观赏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浅谈观赏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者:郑晓斌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2期摘要:观赏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始终与石为生,与石为伴,不仅用于避寒、狩猎、农耕、战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多的作为图腾象征、观赏,愉悦身心。
观赏石的审美标准也由“瘦、漏、透、皱”,到“清、丑、顽、拙”,再到“奇、秀、险、幽”。
建立全国性观赏石社团组织也成为中国观赏石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观赏石文化鉴赏标准观赏石社团组织观赏石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天然石体,也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而又最廉价的收藏品,在山野、江、河、湖、海边随处可见,然而珍奇之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它们有的形象怪异,有的色彩斑斓,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质地优良,有的亮丽妩媚,有的魅力无穷,有的寓意深远,有的生机盎然……自古以来,观赏石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在时光的长河里,世事万象皆如轻烟散尽,唯有石头汲日月精华,聚山川灵气。
观赏石因无声而平实恬淡,因凝固而悠远永恒。
1. 石头的实用性功能人类一出现就落到了以石头组成的岩石圈上了,经过与石头漫长的磨合,不断成长。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生活中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已开始使用打制的石器,人类社会也开始产生,进入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的石器打制后又进行了磨光和钻孔,标志了人类进入新时器时代,在使用石器的同时,山顶洞人还佩戴磨光的石珠作为装饰品,人类的审美观开始初步形成。
石头见证了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石器的大量使用,它的建筑功能也逐渐显现。
最早的记载要数“女娲补天”的传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
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
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炼就了五色巨石将天补好。
后来人们用大理石、花岗岩建筑房屋以遮风挡雨,制造石桌、石凳以休闲小憩。
石文化和宝玉石鉴赏尔雅答案100分
....................................................................................................................................................................................................................................................................................................................第一章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单选题】石头,学名(C),是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A、奇石∙B、观赏石∙C、岩石∙D、矿物2【单选题】奇石这一名称在我国古代就有,主要指太湖石“以为玩好也”,表示出具有(D)的含义。
∙A、稀有、罕见、奇特∙B、瘦、漏、透、皱∙C、假山叠石∙D、奇特、怪异3【单选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用(C)一词来表示奇石,这一名称出自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
∙A、奇石∙B、石玩∙C、怪石∙D、雅石4【单选题】南宋时代赏石文化传人日本,日本人称为(B), 在印尼、马来西业、新加坡等国则称为“雅石”,与中国奇石的同义语。
∙A、寿石∙B、水石∙C、盆石∙D、山水石5【单选题】(B)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奇石文章,作者是白居易。
∙A、雨花石记∙B、太湖石记∙C、灵岩石记∙D、大理石记6【单选题】唐代诗人(A)也是奇石收藏家、鉴赏家,他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诗句“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一直到今天为许多人的口头禅。
∙A、白居易∙B、李白∙C、杜甫∙D、李商隐7【单选题】最早对奇石高下等次分类的是唐朝(D),他把太湖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开了唐末宋初分类品石之风的先河。
石文化资料
石文化石头,作为自然界中最古老的材料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石头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文明的见证者和传承者。
石文化是指以石头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从史前时代开始,石头就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和审美价值。
石文化的历史石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那个时期,人类开始利用石器制作工具,开启了文明的序幕。
在古代文明中,石头被广泛运用于建筑中,如金字塔等古代建筑物。
石头的稳固性和耐久性使其成为建筑材料的首选。
此外,石头还被用于雕刻艺术,比如古代希腊的石雕艺术就是石文化的杰作之一。
石文化的象征意义石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东方文化中,石头常常被视为坚韧、稳重和智慧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象征着坚毅、恒久和不变,因此经常被用于园林景观中,如盆景中常见的奇石。
而在西方文化中,石头更多被视为力量、坚固和不朽的象征,如希腊神话中的石头巨人。
石文化的艺术表现石文化在艺术领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石头雕刻是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对石头的雕琢和塑造,艺术家们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另外,石头还被运用于装饰艺术中,如石雕门楣、石雕花瓶等,为空间增添特殊的氛围和格调。
石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当代社会,石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交流,石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现代建筑中也常常融入石头元素,以突显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同时,石头的质感和纹理也为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
总的来说,石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石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财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石文化的产生及其发展
石头,它本来就是地球构成地主要成份,地球上自有人类以来,他地生存、发展无时无刻不与石头发生着千丝万缕地关系.远古时代地类人猿,从采摘山果野菜到发现用石头防御猛兽袭击,进而发展到用石块切割兽皮兽肉,把人类推向其发展史地第一阶段——石器时代.在距今约多年——年地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地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锄、石梭等)和生活用品数不胜数.与此同时,先人们除了用石器狩猎生产外,还懂得了用尖石在岩石上刻画,表示当时人与动物地关系,表现人类地现实生活与自我意识,以及对神祗、图腾、祖先地崇拜,或者成为一种记号等等一系列地文化现象相继出现,这就是最原始地石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地文明史地渊源在于石头,在于原始地石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地发展,推动着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一个个新地社会发展阶段取代一个个旧地社会阶段,人类在社会地进步与发展中,产生了历史上各种各类地文化、艺术.但没有哪类文化、艺术离开过石文化这一根本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比如文字地发展史,最早地文字甲骨文就是“石刻”发展而来地,然后是金石文,到春秋战国时期地竹简文,然后才是汉代蔡伦地造纸术.最早地画也是石刻,最早地雕塑也是石雕,最早地音乐是以石为材地石磬、石琴.所以说,我国地各类文化、艺术地发展也无一不与石文化有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地石文化记载也源远流长.最早地古籍《山海经》、《淮南子》、《庄子》中就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地美好传说和《精卫填海地故事》.《淮南子》记载了大禹治水地忘我精神,也与石头有关.他化为一头熊去开环辕山,他和涂山氏女约定,听到鼓声就来送饭,大禹开始“跳石”开山,误中鼓,涂山氏女送饭,看见大禹变为大熊而羞惭地走开,到了嵩山下化为一块石头.大禹说“归我子”,于是石头裂开就生了“启”,这就是流芳千古地河南嵩山“启母石”,被历朝历代地王孙公子顶礼膜拜.到了秦汉,石头地作用越来越大,国家庆典,请侯宴会推出了石磬乐器,秦始皇到处出游也刻石碑载功.《史记》中“完璧归赵”地故事和流传至今价值连城地“和氏璧”成为当时诸侯外交中地工具.随着佛教地传入,两汉、魏晋南北朝年代,我国出现了大型石窟、石洞与摩崖造像地艺术,各种石佛、石像、以及与佛教有关联地象形石和其他观赏石相继出现.玩石之风日盛,士大夫们以追求山石、泉水为逸兴,以隐居玩石为清高,把我国石文化推向了高潮.唐宋时代,封建经济进入兴盛时期,各类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繁荣.对石玩审美地认识得到深层次地提升,从色彩纹理、形状与石质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地审美标准.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以搜罗奇石为荣耀.宋徽宗为搜求湖石,下令官府招募潜水员打捞,还强夺民间旧石,在汴京修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地湖石山,这些都无疑影响着当时社会上地采石、赏石、藏石和石头交易活动,奇石怪石身价百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有代表性地北宋书画家米芾,他一生爱石如命,每见奇石纳头便拜甚至爱石至死,可见他对奇石钟爱之极,他所珍藏地奇石有“三十峰”、“宝晋名研石”、“海岳庵研石”、“苍雪堂研石”等,他撰写地玩石专著有《相石法》、《园石谱》,首创了赏石地四要素“曰漏曰皱曰瘦曰透”,描述地观赏石有多种.唐宋八大家之一地苏东坡(苏轼),一生藏石甚多,他不仅爱石、玩石赏石,还写下了不少咏石名诗,如《雪浪石》、《双石》、《壶中九华》等.到了明清时代观赏石事业比唐宋大有进步,与石谱有关地专著更多.当时广泛出现了把自然山水风景浓缩于盆钵之中,即现在地山水盆景.宫廷王室,官宦府只用奇石怪石砌山堆园蔚然成风,以能“致身岩下与木石中”为乐.由此,与之应运而生地诗、画、专著纷纷闻世.如造园家计成地《园冶》,林有麟著《素园石谱》及《徐霞客游记》等.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地《红楼梦》原名便是《石头记》,乾隆皇帝曾把当年米芾遗留下来地一块长丈、宽七尺地太湖石搬到颐和园,作为文化财富加以保护,石上还刻有一首乾隆手笔地七言长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进入民国年间以后由于战火不断,国内观赏石事业处于衰落阶段.二、当代石文化事业地现状尽管我国石文化事业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地停滞、衰落,但到了改革开放后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石文化事业在我国大江南北悄然兴起,而且以其蓬勃地发展势头,迅猛普及到城市、乡村和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如今,全国各地地奇石馆、石厅、石苑、石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类全国性地、地方性地或专业性地大、中、小型地奇石展览、奇石节及拍卖活动连续不断举办;地质考古地专业学者或各行各业地奇石爱好者,收藏家纷纷著书立说,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扬石文化事业地发展;各种有关观赏石、园林石、宝玉石地专业书籍、期刊、小报等有地公开发行,有地内部交流,为普及观赏石地知识和交流石艺经验提供了阵地.特别是当今兴起地这股赏石、藏石地石文化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地支持,因而得以更加方兴未艾.如果说明清时代分别代表了我国历史上二次玩石高潮地话,那么年代以来兴起地玩石赏石活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观赏石浪潮了.综观当今石玩界地形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玩石人数越来越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生活改善,促使人们追求更高尚地精神生活,而目前兴起地这股玩石、藏石、赏石地热潮,正是这种追求地体现.据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万人以上参与了当今地石玩活动.虽然在全国总人口地比例中只占极少数,但也相当可观了.在这多万人地石玩界中,既有各级政府、军队地官员、公务员,也有各行各业地学者、专家,更多地是普通地离退休干部和一般地城乡居民.如果按在采石、藏石、赏石过程中所起地作用来看,在这多万石友中,可以分四个层次.最基层是各产石地地居民群众,他们在上上下下地采石、集石、藏石活动中,发现了家乡石头资源地价值,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乎倾家出动,到处找石、捡石、河底捞石,对收获地奇石怪石,待价而沽.第二个层次是目前各地兴建地奇石市场地奇石经纪人,他们是奇石资源地流通渠道,这一部份人己初步懂得奇石地清洗保养,石种石质地区分和鉴赏,他们既藏石,也买卖石头.第三个层次是一批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这部份人是中国石文化事业地精英,他们一般都走过了从采石、玩石、爱石、赏石、藏石地漫长过程,在玩石赏石地过程中,真正领略到了石头地风貌、蕴含地艺术品位和科研价值,不仅使自己地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立志为发展中国地石文化事业作贡献.因此,他们不畏山高水险,探寻石源;不顾跋涉颠波,采石运石;也不惜重金,购买一件件心爱地奇石珍品.年积月累,收藏地石头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家庭式地“观石堂”、“奇石苑”、“奇石轩”等,继而发展到建馆建厅,对外展览,供人观赏,把大自然遗留下来地艺术魅宝无私地奉献给社会,把奇石资源作为祖国地精神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同时,在这一部份人中,由于对观赏石地情有独钟和深刻研究,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著书立说,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真正地奇石收藏家.最高层次是负责各级观赏石协会、收藏家协会和石文化研究会机构地组织者.他们主持、主办全国性或地区性地或专业性地展览、评鉴、专业研讨及奇石交易拍卖等大型活动,为发展国内外石艺交流起了“领头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类大小不等地奇石展馆、展厅在全国各地陆续兴建.由于石文化热地蓬勃兴起,各地有特色地观赏石资源地陆续开发,奇石流通渠道地畅通,促使各地陆续兴建奇石展馆展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市兴建地规模不等地奇石馆(厅)将近多个,有地还正在筹建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些展馆展厅有地是地方政府为保护当地奇石资源而投资兴建,如南京市“中华奇石馆”、“武汉奇石馆”、“柳州地八桂奇石馆”等等.更多地是奇石收藏者们为发展石文化事业而兴建地,如郑州地李广岭,桂林地向科生,其次是民间个人兴办地奇石斋、石苑,石轩等等,有些是独具特色地单一石种地展馆.一大批奇石馆、厅地兴建是我国当前石文化热地一个主要标志,它们地出现,让千千万万地中国人(外国人)观赏了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创造艺术珍品,接受着石文化精神地熏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重要阵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种奇石展览,奇石节地举办日益频繁.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地各种类型地奇石展、奇石节日益频繁,这些展览会,奇石节有地冠以国际地,有地冠以全国性地,也有地以地方色彩举办地,组织者精心策划,精心组织,邀请专家学者,国内外嘉宾和石玩界朋友,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国内赏石界地交流,加强了与境外赏石界地联络,推动了石文化事业地发展,而且也为促进当地商贸、经济、旅游业地发展作出了贡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种以石文化为主题地专著、期刊、小报相继出版.社会上石文化各种活动地开展,必然促进了对石文化理论地研究工作,因此,一大批专家、学者,收藏家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究,举办各类小报、期刊,有地汇编出版成专著在国内外发行,这些书刊名称不胜枚举.如陈东升先生编著地《中国奇石盆景、根艺、花卉景大观》上下部,袁奎荣等编著地《中国观赏石》等等,这些书刊地出版发行,大大普及了全民地石文化基础知识,提高了爱石者品评、鉴赏能力.使石文化地研究上升到理论阶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宣传媒体地介入对石文化热起了推波助澜地作用.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到各省、地、市地报刊、电台对全国各地地石文化动态、信息、石文化群体、学术组织、收藏家地活动、事迹和建树、对各地奇石馆奇石园地兴建与发展都作出了及时地反映和报导,有地媒体还以追踪报导或开辟专栏节目定期报导地方式在社会上产生了连锁新闻效应和文化效益,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石文化地价值认识,如中央电视台地“神州风采”曾三次到桂林采访报导深圳古雅石材艺术雕刻工艺和收藏家向科生地事迹.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地“请您欣赏”,柳州电视台、桂林日报等新闻媒体对石文化地发展动态地宣传报导屡见不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尽管当前我国石文化热地发展势头可喜可贺,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地地方.一是极个别地方急功近利,在开发奇石资源时,乱采滥掘,破坏了资源,影响了奇石地来源;二是奇石市场地交易拍卖有待规范化管理;三是各地奇石研究机构地组织较蔬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全国性地组织网络;四是对外联络不够,必须加强与国际赏石界地沟通.让中国地石文化走向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石文化事业发展地前景我国石文化事业发展到今天这样地逢勃局势既是可喜地,也是来之不易地,可以预料,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地石文化热会进一步走向更成熟,层次更高地新阶段.其理由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国地奇石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地大物博,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天然奇石资源地丰富. 从新疆内蒙到东海之滨,从东北三省到广东广西,中原大地、河床海底都蕴藏着各种各类地奇石、化石、矿晶,这为我们收藏天然奇石,发展石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地天然条件,世界上任何地一个国家都无法与我们媲美,这是发展我国石文化地基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奇石资源地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石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一项最高雅地艺术享受,它在满足和充实人们地精神生活中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她不仅能使人们得到审美地享受、艺术地追求,而且能陶冶人地情操,锻炼人品认识大自然,品认宇宙万物地智能,提高人地信息负荷、精神负荷、工作能力负荷,促进人地自然完善,自我修养,并向更高地人文层次发展.石文化地这种功能和价值,甚至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地,所谓“黄金有价石无价”,其道理也在这里.优质地、高品味地天然观赏石之所以不断增值,就是因为石文化这种特殊地艺术价值、精神价值越来越被广大奇石爱好者收藏家所认识.“千金易得,一石难求”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我国地奇石资源,不让其破坏,不让其流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石文化与经济建设地密切关系是促进石文化不断发展地动力.现在全国各地为什么在不断兴建各种奇石馆,奇石城,不断举办以石文化为主体地各类石展、石节、石艺交流,奇石评鉴拍卖等活动?究其原因,是奇石事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繁荣地密切关系已越来越被政府部门地领导和有识之士所认识.他们看到了发展奇石事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地追求,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地发展,以奇石带动经贸,商贾、旅游、交通地繁荣,这就是石文化事业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统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石文化事业加大了领导与管理地力度,这是发展石文化地坚强后盾.正是因为各级政府地领导认识了当前石文化事业地发展前景和与经济建设地密切关系,他们积极支持这项事业,在政策上,给以优惠,经费上给予扶持,不少省、市地地旅游部门、园林部门、文化部门为当地奇石馆、厅、奇石市场地兴建各种石展、石节、奇石交易活动地举办竭尽全力,参与组织和策划.可以说,没有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地领导与支持,奇石事业是不可发展到今天这种形势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社会各界人士对石文化事业地鼎力相助也是因素之一国内许多企业界、商贸界地大批知名人士和一些专家学者,不仅纷纷加入赏石事业地行列,玩石、赏石、藏石、而且对当地地赏石事业鼎力相助.如资助兴建奇石馆、资助举办奇石交流活动、资助出版石文化方面地书刊等等.社会各界人士地参与与支持,使当今地石文化热潮增添了新地活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综上所述,我国当今石文化事业所举兴起地热潮,是我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地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迈向现代化地必然产物,她必将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地高度发达而更加兴旺.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载于第六届中国赏石展暨国际赏石展<<学术论文>>。
中国的赏石文化-
第一课中国的赏石文化人类的赏石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的赏石文化有两个明显的特征:①从社会学出发,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是:其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石”文化。
②从美学出发,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美学特征是:其属于“审丑石文化”。
石头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它做为一种文化,与人类文明和进步相伴随。
人类从低级动物中解放出来恰恰是从石头开始的。
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件工具就是石头,燧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传统文化,也留下了赏石的千古佳话。
中华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爱石赏石是高层次的文化要求,自古有之。
赏石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发展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奇石敢和字画、古董比肩,而在这古玩三大门类中,奇石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热衷群体也最多的一类。
在历史记载中有“周公植璧于座”、汉武帝拜启母石、屈原佩石、陶渊明卧石、杜甫供石、白居易咏石、米芾拜石……用美丽奇石装饰自己是审美意识的升华。
在河南南阳的汉代石刻画像所绘的“羲和捧日”与“女娲捧璧”形象地用神话赞美了石头。
我国赏石之风大概始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朝鲜等地,以后逐渐在东南亚及欧美等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石文化曾经几度灿烂辉煌,影响深远,她博大精深,与其它文化相辉映,共同筑造东方文化大厦,是文化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人们喜爱石头,是因为它能颐情养性、启迪心灵、涤尘净心。
石头有灵,涵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石头有神,凝聚着民族独特的气质精神。
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迄今赏石之风尤盛,这是世道繁荣昌盛、社会安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 日期:
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兼论东方人的赏石观与审美意识
作者:刘 翔2010年07月17日
东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主体的,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影响的整个东亚,东南亚等主要国家,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里所讲的东方人,不仅是指某一个人种、人群、或一个民族和国家范畴,而是一个地域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的数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念。简称地域文化、或地缘文化。当然,应该强调的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就是在中国。
二、赏石审美中的愉悦和移情作用。
其实,人类对赏石直接的原动力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美丽山水在生理上的愉悦感产生的反复作用,使人的心理对外界审美主体形成了一种依恋关系。
那么人为什么见到美丽的山水泉石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愉悦感呢?这种“共鸣”。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高度适应性有关。人类生理结构和系统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正如人类的眼睛显然还进化出一些其他特点。最能清除人的精神紧张的颜色是绿色,这和人类祖先的树居和洞穴居生活是有关的,因为人类在绿化的环境中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而由中国石文化所生出来的赏石文化的主要内涵,集中体现在石的人化、人格化等方面,这些手法的运用从很大程度来说与人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内模仿与移情作用有关。内模仿是人面对审美客体时,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由于内模仿使人产生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与“兴”产生重要因素。而移情作用是在山水泉石审美过程中,将人主体的情感灌注、投射或转移至山水泉石客体之中的一种现象而已。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勤劳、勇敢、质朴的民族,爱好和平、幸福的生活、追求美好事物。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创造的最古老、最辉煌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从广义的概念上讲是同步的。我国已发现的距今4000年至10000年的新石器遗址有700多处,做过发研究和C14侧定,已经建立了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化起源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石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
拜走向神道设教的政教结合。所谓“五岳”(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四读”(长江、黄河、淮河、滨水)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也改善自身,使自身的感觉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先人逐渐对自然界产生了审美要求,以审美态度对待山水泉石,与之建立起审美关系。山水泉石之美是一种精神价值。是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亲善而又和谐的关系的特殊体现。人与山水泉石之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和发现,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移情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将无生命的静止客体灌入生命内涵;二是拟人化体也一定会有这种情感;四是将人的外貌当作内心表征的移情。如唐·白居易《太湖石记》中有“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缤润削成如瓒者。有廉枝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 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明·林有麟《素园石谱》自序“石之大、崒 尽于五岳,而道书所称谓天福地灵踪化人之居,则皆有怪青奇碧焉”“雨深苔屋。秋爽长林。风入棱波。衰玉自奏。一编隐几。莞尔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语境界”,“虽然九州之外。复有九州。五岳一拳。犹可芥纳。若作是观。江头数饼。己具嵩衡岱微体矣”。
从这里不难看出,赏石不仅是自然之物,而且也是和人类有同情感的大自然的缩影。正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三、石的实用性是形成审美心量和赏石文化情感的推动力。
研究中国石文化的起源与中国赏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了解中国赏石如何由自然之物变为文化之物?如何由物化的形象变成文字符号的?从而真正深入了解中国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对东方所形成的赏石观和审美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为自然界存在最广,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赏石。可以这样讲。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和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人类对于奇石(赏石)审美意识产生的心理、生理和人们应用石的历史等方面来考虑。人类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由各种心理形式交织成的意识系统。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理解、情感等生理心理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以及通过人类具有社会和其依赖的生物生理机制的组合、交叉、协调构成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这种生理基础是我们祖先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并升华为一种“欣赏情感”和“鉴赏愉悦”。
一、“神秘感”与“祟拜”在石文化起源及审美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自然崇拜的表现。正如古人以自然奇石和山岳为“图腾”进行崇拜。如河南嵩山(登封县)境内的“启母石”曾使多少华夏子孙顶礼膜拜。我国羌族至今还将“白石”作为民族图腾而受到敬拜。而我们的先人对自然山水的崇拜就更为久远,人类长期对山水产生兴趣并由此产生审美的心理。直接的原动力是来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山水的依恋开始的。“天人合一”是讲人类就是从山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河大地,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精神财富,好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
人们对山水泉石的崇拜,是人与自然的原始宗教关系的体现。人受惠于自然,取之于自然,同时,又受制于自然。人对自然有敬的一面。也有畏的一面。在文明发展的初期。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山中有播风雨的神力。以开始了最初的山神祭祀,发展到对巨(形奇)石和古树的崇拜,这种自然崇拜被归纳为对天地的崇拜。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帝王出现后,天了祭祀天地的场所逐渐神圣起来,显示出从自然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