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经过本次《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我深入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下是具体的反思内容: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并理解其大意,同时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些目标,他们不仅能够流畅地朗读古诗词,还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基本的理解。

然而,在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反思1.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无法对每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我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直观、生动有关。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学生表现与反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参与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到有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比较陌生、深奥,难以理解和记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拓展在教授古诗词时,我意识到除了基本的朗读和理解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例如,可以引入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化习俗,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较为生僻的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如“壁”、“涧”等字词的古义。
-鉴赏古诗的深层意境,尤其是对诗中隐喻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细腻之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将古诗的韵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朗读和创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举例解释:
-在解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难点在于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和“思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这种情感如何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现代汉语表达古诗的意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创作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觉得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堂上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2.语言建构与应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赏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触摸自然”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背着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古诗词三首》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分别描述了月夜下的建德江、夏雨中的西湖以及上饶乡村的景色;《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三位诗人在描绘景色时均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是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

六年级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画面入诗歌之情境,结合古代文化背景体会诗之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背诵下来。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诗人的生平经历,大致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本课的教学,要注重以读为主,先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最后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深人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夲课时配有课例视频及课件)《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1.谈话导入导语: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我们还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美妙的水墨画卷。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古诗词三首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六单元18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六单元18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8)
《江南春》描写了美丽如画的江南风光,表现了诗人对江南
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湖阴先生屋壁上的。

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所居的清幽环境,同时也通过对环境的
描写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9)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五、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0、51)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2)
(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一共包括三首写景的诗歌《浪淘。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作业设计1.默写《宿建德江》(注意格式)。

2.请你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古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了解后请将它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注意格式)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见所闻。

2.学生交流、汇报。

①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②带着自己想象的画面朗读句子。

③在指导下反复诵读句子。

④全班想象画面朗读句子。

⑤继续汇报,从看、闻、听中加入想象,走进诗词意境。

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词句。

3.观察插图,理解词句,明白词人过去熟悉的茅店出现了。

4.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谈自己的理解。

5.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这首词的“情”体现在哪里?①结合词句先在四人小组讨论;②再在全班交流、汇报:就要丰收了,所以是特别高兴、喜悦;③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④认真阅读材料。

示学习要求:这一路夜行都有哪些所见所闻,可以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说。

2.出示学生所说到的句子,引导分析:①第一句很特别,把六个词语叠加在一起。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语速放慢,脑海中想着画面再读一读。

③这是一轮怎样的月?这风又是怎样的风?这是烈日炎炎下的蝉鸣吗?带着感受再读一读。

④月很美,风很柔偶尔有鹊飞、蝉鸣,我们一起读。

⑤六个词,十二个字,就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夜晚山村的画卷。

辛弃疾在夜行中还有哪些所见所闻?⑥你能给我们读一读这样幽静的夜空吗?3.真美!夜行的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借助插图,一起去走一走。

4.原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

谁能指着图,再来说说夜行的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5.说得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宿建德江》,全诗都围绕一个“愁”字展开,现在再来看这首词,你能找到一个直接写情感的字吗?这首词的“情”在哪里?6.辛弃疾是不是农夫?那为什么小小的稻花香、一片片蛙声会让他这么喜悦?出示材料片段。

7.辛弃疾给这个宅院起了个名字,叫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想象画面,能结合图片直观感受,能结合对词人的了解感受文本深意。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不断学习古诗词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 力。
提高教学技能
参加教学培训、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 方法和技巧。
增强与学生沟通能力
关注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 学方式和手段。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教材内容的呈现
04
教材中对古诗词的解析和注释较为详尽,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但在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拓展内容
01 02 03 04
关联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与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诗人的人生 经历、时代背景等,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兴趣。
诗词艺术的深入
对于诗词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和探讨,帮助学 生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
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古诗词,并布置了一些拓展性作业,如诗词鉴赏、创作 等。这些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师引导方式
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明确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了解学习的重点和要求。我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确保 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 方式,如讲解、讨论、问答等,以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需要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 表现,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效果
03
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氛围
01
课堂氛围的营造
在教授《古诗词三首》时,我注重营造了一个宁静、庄重的课堂氛围,
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合 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重点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
5、理解诗歌含义以后,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体味诗人此刻心情.并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出来.
1、跟随教师复习学习诗歌的步骤,一起解诗题,介绍诗人孟浩然.
2、朗读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相机正音.第二遍划分节奏读,并积极展示朗读.
2、自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并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积极参与小组内讨论,有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积极进行小组展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学习时间
环节一: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宿建德江》
1、复习学习诗歌的步骤,相机书写于黑板
2、按照步骤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
3、朗读古诗: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相机正音.第二遍划分节奏读,并请学生展示朗读.
4、自主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请小组代表进行展示.教师相机点拨.
组内成员是否人人参与,一人说三人听,不懂的问题是否有序讨论积极解决.
15分钟
环节四
当堂背诵三首古诗词
1、给定古诗词的关键词,让学生合上课本尝试背诵
2、请小组展示背诵,加分
1、按照老师给定古诗词的关键词,合上课本尝试背诵
2、展示背诵
8分钟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教学反思
组内成员是否人人参与,一人说三人听,不懂的问题是否有序讨论积西江月》
各四人小组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师相机加入小组指导.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内解决不了举手求助老师.
3、理解诗歌含义以后,自己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体味诗人此刻心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3.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4.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配合实际场景,创作符合现代生活视野的古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三首古诗词的词意;3.三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4.仿写古诗词。

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朗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3.辨析法: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掌握其精华;4.创作法:让学生在学习三首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或朗读三首古诗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古诗词背景和作者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三首古诗词。

第三步:朗读古诗词老师先带领全班学生读古诗词,然后分组或个别学生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四步:辨析古诗词教师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词意、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第五步:课堂仿写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的内涵及修辞手法,仿写自己的古诗词。

第六步:课堂分享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题、判断题、解释句子等。

五、教学反思结合现代生活,将古代诗词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咏鹅》、《静夜思》、《望天门山》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美、人生哲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主题。

2.学习并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2.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词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二、学习《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静夜思》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四、学习《望天门山》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望天门山》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受。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指导学生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如: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鹅戏水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如:用“白毛浮绿水”形象地描绘了鹅戏水的情景,用“曲项向天歌”表现了鹅的高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承载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和情感积淀。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

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

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

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

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

习作效果很好。

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

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3.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重难点)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读题,教师提醒“浪淘沙”是唐代曲名.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学生反复读诗,把诗歌读正确,读出节奏.(1)重点指导读“曲”和“簸”,出示字义,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歌,思考:这是一首描写的诗.(黄河)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1)(出示第1、2句诗)指名读、齐读诗句.(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结合注释,理解“九曲”“万里”“浪淘风簸”.学生想象说话:我听到了的声音,这真是一条的黄河啊!预设:震耳欲聋雄伟壮丽……(5)学生朗读诗的第1、2句,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2.学习第3、4句.(1)(出示第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学生回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简单交流故事主要内容.)(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指导朗读诗的第3、4句,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四、感知方法,积累诗歌1.思考讨论:朗读诗歌,作者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预设1:直接描写,写出长度、弯曲、大浪淘沙等.预设2:由现实联想到神话故事.联读李白的《夜宿山寺》,感受诗歌中联想的表达效果.2.回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感受黄河雄伟的气势.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生字“莺”.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3.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重难点)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的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整理读诗的方法.(重难点)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领略了黄河宏伟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3.继续用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二、明确学习目标《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5.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三、学习《江南春》(一)合作学习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到处有随风摇动的酒旗.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的寺庙都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6.想想全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莺、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寺院、春雨)(二)质疑探究1.重点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品读,深化理解.南朝(公元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均设故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寺庙里的僧人,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现在大江东去,南朝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一座座寺庙.这真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板书:忧国忧民之情)四、学习《书湖阴先生壁》(一)合作学习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的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3.理解重点词语: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小门.这句诗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4.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没有青苔.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二)质疑探究1.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2.品读:第1、2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3、4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板书:景美人更美)五、链接“交流平台”,整理读诗的方法1.自主学习.(1)读完这三首诗,你又学到了哪些读诗的好方法?预设1: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预设2: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浪淘沙》(其一)中的“浪淘风簸自天涯”.(2)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如《浪淘沙》(其一)中的“同到牵牛织女家”.2.小结: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用心读,我们会欣赏到古人更多的智慧.[教学板书]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黄河气势雄伟夸张:九曲万里天涯想象:直上银河牵牛织女家江南春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书湖阴先生壁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景美人更美[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内容,去想象诗歌的画面,走入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最后,链接至“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读诗的方法,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有限,对诗歌的诵读训练不够,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类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绽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1.预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许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亮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3.依据题目,推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由于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由于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知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由于“食鲜疾动”,最终病故,年五十二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与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与反思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2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
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
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
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
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
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
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
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此时,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然而,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回顾
让我们再读读古诗,体会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的其他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夏季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滚滚,大
雨倾盆,有时雨还在下着,太阳就出来了。

这就是夏天的阵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古诗,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里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诗。

)
二、初读释疑,理解诗意
(一)熟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

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指跳动的水珠。

诗中指雨点大,杂乱无序。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

4.比赛朗读古诗。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赛读。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题。

(教师强调读准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如何理解诗题?(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

)
这个“醉”有似醉非醉之意。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思考: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有什么好处?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

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
可感。

)
3.师:这首诗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仗:“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课件出示)教师指导朗读。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齐读古诗。

(注意朗读节奏)
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词人简介。

(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清平乐·村居》)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3.上节课我们跟随苏轼去西湖游玩了一番,这节课我们就跟随辛弃疾去欣赏黄沙岭的风
光吧。

(板书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齐读。

(2)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课件出示字词)
3.自由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默读词句。

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意思)
(2)指名说句子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意思)
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呢?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感悟词情
1.思考,指名回答: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
蛙声。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2.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

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

五、总结拓展
1.多么迷人的景色啊,齐读。

(配乐师生合作串读)
2.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3.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教学板书】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移、泊、旷、低、近
孤寂、愁闷、思乡、旅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未遮山
雨中:跳珠乱入船
雨后:景色水如天
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关心人民生活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宿建德江》时,我把读准字音、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忧愁孤独的心情作为教
学重难点。

我力求通过图片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对诗的意境心领神会。

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重点字词,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

再对词中的
重点句子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中描绘的景色,感悟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