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靶向治疗新进展_徐国政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
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
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
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
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
并且,从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
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与创新应用前景恶性肿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
为了有效地对抗恶性肿瘤,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创新的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细胞分子水平的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研究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发现,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创新应用前景。
一、背景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切实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药物发现2.1 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发展的策略。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在选择性和精确性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2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研发进展随着对恶性肿瘤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开发出来。
这些新药物具有特定的分子靶点,并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例如,针对HER2基因突变的恶性肿瘤,靶向药物三嗪胺酮和曲妥珠单抗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3.1 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个体化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蛋白质表达情况进行选择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3.2 联合治疗策略的开创恶性肿瘤的复杂性使得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多以特定的分子靶点为作用对象,因此在联合治疗中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实现多方位的肿瘤抑制。
3.3 靶向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领域。
靶向治疗的新药物在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新药物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加强对肿瘤的攻击。
四、总结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药物的发现和创新应用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刘秋华;范学政【摘要】抗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三型突变、免疫治疗、柠檬酸脱氢酶同工酶(IDH)突变、表观遗传学相关及其他类型分子靶向药物是未来临床治愈胶质瘤的可行方案,其中贝伐单抗已用于复发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新发的GBM患者在放化疗时加用尼妥珠单抗有望取得更好疗效.各种治疗胶质瘤的疫苗、IL13Rα2-CART细胞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程序细胞死亡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调节药物能使机体淋巴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对IDH1突变、表观遗传突变导致的GBM尚无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儿童GBM基因表型与成人GBM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应作专项研究.【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17【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分子靶向药物【作者】刘秋华;范学政【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11;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病死率为3.87/10万[1],其中,胶质瘤占中枢神经系统(CNS)恶性肿瘤81%。
脑胶质瘤严重危害人的健康,目前仍无法通过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方法临床治愈,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胶质瘤是将来达到临床治愈目标可行方案之一。
随着分子肿瘤学研究的发展,2016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四版(修订)的CNS肿瘤分类,首次推出整合了组织学表型和基因表型的CNS 肿瘤分类[2]。
根据WHO的CNS肿瘤新分类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胶质瘤进展作一综述。
HGG有一个显著的病理特征,就是其血管生成,归因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高水平表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别是VEGF-A,其在正常的组织中几乎不表达。
这似乎让抗血管生成药物,特别是拮抗VEGF信号通路的药物成为治疗HGG的理想靶点。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分析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分析∗夏亮;吴斌;冯方;孙才兴【摘要】脑胶质瘤在临床上属于颅内恶性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最常见的肿瘤疾病。
临床上还将脑胶质瘤称为神经系统中的外胚层肿瘤,即医学上的神经性上皮肿瘤。
当下医学技术中的分子技术和生物工程医疗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获得了较好的成就,因此临床医学界上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学者对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进行了研究,以便在实际临床治疗上能有效对患者的脑胶质瘤进行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包括外科手术中相关的放化疗治疗方式、荧光基因以及相应的免疫等几个方面进行,经医学界相关的医学者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这些学者针对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提出一些新看法,以便有效寻找出更佳的临床脑胶质瘤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健康质量。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20【总页数】3页(P3463-3464,3472)【关键词】脑胶质瘤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现状【作者】夏亮;吴斌;冯方;孙才兴【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杭州市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杭州市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杭州市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浙江省杭州市 3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4当前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患脑胶质瘤的比例相当高,当下的脑胶质瘤患病几率大概达到50%,脑胶质瘤患者的发病率则高达40%[1]。
由于脑胶质瘤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带来相当严重影响,因此医学上对脑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侵袭方式以及脑胶质瘤相应的分子侵袭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以便有效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脑胶质瘤研究的方向,现综述如下。
在临床上,脑胶质瘤患者治疗中通常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有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最大范围地对患者进行肿瘤病灶安全切除,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预期,同时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质量[2]。
人脑胶质瘤中EGFR和CTGF的表达及意义
人脑胶质瘤中EGFR和CTGF的表达及意义杨方【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0(027)007【摘要】[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人脑胶质瘤内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其在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4例脑胶质瘤、5例正常脑组织中EGFR 和CTGF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表达及与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64例胶质瘤患者中EGFR及CTGF阳性表达数分别为41例和43例.正常脑组织均不表达EGFR和CTGF.EGFR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2.5%、41.7%、73.9%、85.7%;CTGF在Ⅰ、Ⅱ、Ⅲ、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2.5%、50.0%、78.3%、90.5%.EGFR、CTGF在不同级别胶质瘤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增高而表达增强(r=0.327,P<0.01).[结论]EGFR和CTGF在胶质瘤内均有表达,且随着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加,提示EGFR 和CTGF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水平高低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总页数】4页(P1281-1284)【作者】杨方【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63医院,湖南,长沙,4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4【相关文献】1.RhoC和EGFR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王文华;薛飞;沈照立;陈先震2.人脑胶质瘤中ADAM17、EGFR和CD4+CD25+Treg的表达及免疫调节机制[J], 呼铁民;齐宝柱;田甜;杨国军;王昆鹏;周敬君;季东鑫;王维兴3.增殖细胞核抗原、p53、p21ras及EGFR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J], 陈礼刚;卢敏;李讯;匡永勤;杨立斌;张建民;曾凡俊4.PTEN和EGFR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岸柳;张力伟;刘朝霞;李光;林松5.人脑胶质瘤中ING4和CTGF的表达及其意义 [J], 赵曰圆;徐国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是 中枢神经 系统 常见 的颅 内原 发肿 瘤 , 内资 国
料 统 计 约 占 3 .6 ~ 0 9 % , 均 为 4 .9 l 。 现 已 明 确 5 2 % 6 .6 平 4 6% l J
能发生严重的唑疮样疹。但是 目前这类药物 的反应率很低 , 而
且 有 效 时 间较 短 。 而 且 , 研 究 者 认 为 , 一 批 E F 有 第 G R抑 制
明 , a nb具 有 一 定 的 抗 胶 质 瘤 作 用 。 在 北 美 脑 肿 瘤 协 会 I ti m i ( A T ) 用 Ian N B C使 m t i 治 疗 复 发 恶 性 脑 胶 质 瘤 患 者 的 Ⅱ期 i b来
1 表皮 生长 因子 受体 ( G R) 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EF 酪 EF G R是 分 子 量 为 10k 7 D的 跨 膜 蛋 白 , 人 脑 胶 质 瘤 组 织 在 和 胶 质 瘤 细 胞 系 中 已发 现 E F 常 出 现 扩 增 、 排 、 变 和 过 GR 重 突
2 2 42
至 互 9 0年 9月 第 3 茎 1 2卷 第 1 7期
Hee M dcl ora,0 0 V 1 2SDN .7 b i eia Ju l 2 1 , o 3 e 0 1 n
・
综 述 与讲 座 ・
脑 胶 质 瘤 分 子 靶 向治 疗 的研 究 进 展
米 中波 焦保华
表达 。在 4 %的原发脑胶质瘤患者中存在着 E F 0 G R基 因扩展 ,
导致 E F G R过 度 表 达 。 随 之 , 瘤 细 胞 增 殖 加 速 , 富 有 侵 袭 肿 更
临床试 验中取 得 了较好 的疗 效 。在 另外 一项 使用 I a n m ti ib 联合 羟基脲 治疗 Ⅲ级脑胶 质瘤 的复发 患者 的临床研 究 中也取 得 了令人鼓 舞的疗效 。 3 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受体 ( E F 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 V G R) 肿瘤 的生长依赖 肿瘤 血管供应 营养 , 随着人们对肿 瘤血管
未来脑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脑肿瘤干细胞
未来脑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脑肿瘤干细胞
付军;陈忠平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8(6)1
【摘要】脑肿瘤组织为非均质群体,其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致瘤性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s).尽管它们的数量极少,却是脑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后复发的根源.目前,脑肿瘤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及其致瘤机制是神经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针对BTSCs自我更新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是阐明BTSCs 致瘤原理的关键环节,并将为开发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提供明确的切入点和特异的靶标.
【总页数】5页(P5-9)
【作者】付军;陈忠平
【作者单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060;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靶向消除脑肿瘤干细胞的潜在治疗策略 [J], 章翔;毛星刚
2.脑肿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J], 孙正;李坤正;肖宗宇;张正平
3.脑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J], 王慧慧;关方霞;杨波
4.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 [J], 张益;赵帅
5.研究人员识别出使脑肿瘤干细胞抗拒治疗的基因 [J], 滕丽萍;章静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药物的研发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相关基因被发现,并成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通过对这些靶点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常见的癌细胞表面受体,在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
针对EGFR的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针对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药物赫赛汀也被证明对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除了单一靶点的药物,还有一些多靶点的药物被研发出来。
这些药物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癌细胞相关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增殖,已经在肝癌和肾癌等多种肿瘤中得到应用。
靶向药物的应用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两种方式。
单药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特定基因突变或过表达的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克替尼作为单药治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通常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例如,对于具有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奥拉帕尼布可以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单抗可以用于辅助手术治疗。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化疗效果的研究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化疗效果的研究吴长松;徐国政;张新元;吴越;王在贵;高宝成【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18)6【摘要】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替莫唑胺(TMZ)治疗人脑胶质瘤是否有协同作用。
方法用ATRA、TMZ或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
结果 ATRA、TMZ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联合用药时迁移抑制更明显。
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联合用药组U25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4±0.81)%、(24.93±4.58)%、(21.36±3.76)%和(54.27±4.83)%,CD133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05±0.27)%、(0.66±0.30)%、(36.32±3.22)%和(4.70±0.52)%。
各组间细胞凋亡率和CD133阳性细胞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 ATRA和TMZ两药均可抑制U251细胞株迁移,促进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增强TMZ对U251细胞的化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ATRA减少CD133阳性细胞率有关。
【总页数】4页(P365-368)【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替莫唑胺;U251细胞;化疗增敏【作者】吴长松;徐国政;张新元;吴越;王在贵;高宝成【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武汉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73-361【相关文献】1.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J], 唐智;何正文;蔡皞;章凯;任年军2.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的作用 [J], 吴长松;徐国政;张新元;吴越;刁波;卢文婕3.卡氮芥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p38MAPK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J], 綦斌;冯兴慧;魏君;葛鹏飞;毕春华;田宇;王欣4.全反式维甲酸增强顺铂对A549细胞化疗敏感性及对Survivin mRNA 和COX-2 mRNA表达的影响 [J], 王学雷;陈小华;路阳;郭成山;马骥;高万军;葛言红5.全反式维甲酸对U251细胞系增殖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J], 师丽娜;臧峰;周国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现状分析
速发展 , 并获得 了较好 的成就 , 因此 临床 医学界上越来越多 的神经外科 医学者对脑 胶质瘤靶 向治疗现状 进行 了研 究 ,
以便在实 际临床治疗上能有效对患者 的脑 胶质瘤进 行治疗 , 显 著提 高 了患 者 的生 命质量 及 临床 治疗效 果。 目前 , 临 床上对脑胶质 瘤靶 向治疗的研究 主要包括外科 手术中相关 的放化疗治疗 方式 、 荧 光基 因以及相应 的免疫等几个 方面 进行 , 经医学界相关 的医学者 大量 临床研究发现 , 这些学者针对脑胶质瘤 靶 向治疗 现状提 出一些新看法 , 以便有 效寻
2 脑 胶 质 瘤 临 床 治 疗 方 式 中 的 基 因治 疗
以最 大范 围地 对患 者 进 行 肿 瘤 病 灶 安 全 切 除 , 有 效
延 长 患者 的生 存预 期 , 同 时 提 高 脑 胶 质 瘤 患 者 的 生 存 质 量[ 2 ] 。近年 来 由于 多 模 态 影 像 技 术 的发 展 , 使
例 脑胶 质瘤 患者 , 由此 可 知 , 临床荧 光引 导切 除术在 应 用 于 脑 胶 质 瘤 治 疗 中 极 具 适 用 性 。光 敏 物 质 能 够 有效 将 患者 脑胶 质瘤 体 所 处 的确 切 位 置显 示 出来 , 是 临 床 脑 胶 质 瘤 手 术 治 疗 技 术 上 的重 大 突 破 E 。 1 . 2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中 的 神 经 导 航 手 术 治 疗 在 临 床神 经导 航方 面 的研究 及其 在 实际 的临床 神经 外科 实 际应用 , 能 有 效 地 帮 助 医 护 人 员 根 据 动 态 型 跟 踪 引导 靶点 对 患者机 体 中 的瘤 体 组 织进 行 实 时 定 位 , 显著 提高 医护 人员 的手 术精 准 性[ 7 ] 。 目前 在 临 床 上 使 用 神经 导航 手术 能 帮助 医护人 员最 大 限度对 患者 机 体 中 的 脑 胶 质 瘤 体 组 织 进 行 最 大 范 围 的 安 全 切 除, 显 著 降低 了患者 的临床疾 病 复发几 率 _ 8 ] 。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
徐国镇;罗京伟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杂志》
【年(卷),期】2000(15)4
【总页数】3页(P223-225)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疗法;分别放射疗法;适形放疗
【作者】徐国镇;罗京伟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910.5;R730.55
【相关文献】
1.调强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脉冲式低剂量率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 [J], 康盛伟;黎杰;王先良;唐斌;黄娜;王培
2.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不同验证模式对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J], 邓春涛;姜仁伟
3.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第二恶性肿瘤(附18例报道) [J], 张幸平;戴晓波;刘宇;邓红彬
4.日立与世界一流肿瘤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就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合作达成共识 [J],
5.2007′中法肿瘤放射治疗新进展研讨会暨神经肿瘤新进展学习班“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在汕头举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吴越;徐国政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3(18)3
【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系统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恶性胶质瘤的平均生存期仅为10—14个月。
技术进步,胶质瘤的治疗逐步深入到肿瘤生长、血管生成、侵袭迁移、凋亡等分子水平。
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这些生物学事件进行分子水平的干预与调控。
【总页数】3页(P186-188)
【关键词】胶质瘤;靶向治疗;信号通路;进展
【作者】吴越;徐国政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脑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邓朋;江晓春
2.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J], 米中波;焦保华
3.脑胶质瘤分子病因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J], 裘五四;刘伟国
4.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J], 刘秋华;范学政
5.恶性脑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J], 王之敏;陶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细胞瘤术后间质化疗联合同步放疗的临床研究
脑胶质细胞瘤术后间质化疗联合同步放疗的临床研究于耀宇;马廉亭;秦尚振;李安民;徐国政;龚杰;张新元;姚国杰【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5(10)5【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细胞瘤术后,应用间质化疗联合同步放疗的疗效。
方法实验组98例脑胶质细胞瘤镜下大部或全部切除后,术中安置化疗囊,术后第二周开始应用化疗药物,经化疗囊,微泵调控注射,同时行全脑放疗。
术后第2、4、6、8周分别注射一次,此后成倍延长时间间隔。
另行手术+系统化疗+放疗的128例脑胶质瘤作为对照。
结果平均随访6.3年,实验组98例中,显效16例,有效58例,微变化及无变化19例,恶化5例;中位生存期66周,总有效率75.5%。
对照组128例中,显效8例,有效54例,微变化和无变化40例,恶化26例;中位生存期46周,总有效率为48.4%。
两组总有效率相差非常显著(P<0.01)。
结论手术+间质化疗+同步放疗治疗脑胶质细胞瘤有明显疗效。
【总页数】3页(P342-344)【关键词】胶质细胞瘤;间质化疗;放疗【作者】于耀宇;马廉亭;秦尚振;李安民;徐国政;龚杰;张新元;姚国杰【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815.2【相关文献】1.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间质内化疗联合放疗临床观察研究 [J], 全兴云2.脑恶性胶质瘤术后放疗联合紫杉醇同步化疗临床疗效观察 [J], 黄志宇;李建成;倪晓雷3.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间质内化疗联合放疗临床观察研究 [J], 全兴云4.恶性脑胶质瘤术后嘧啶亚硝脲间质化疗同步放疗临床观察 [J], 步星耀;张永福;柴昌;王斌;梁庆华;程文兰;史锡文;楚功仁5.脑胶质瘤术后敏感药物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的临床分析 [J], 步星耀;赵红卫;胡明伟;张永福;李太平;梁庆华;王勇;薛绛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回顾性分析
复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回顾性分析
刘征;张新元;伍杰;王在贵;徐国政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6(21)4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2010~2015年收治的48例多次手术复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8例病理结果中,11例(22.9%)病理结果在第二次手术后发生恶性进展,WHO分级有所提高。
结论复发胶质瘤存在病理结果恶性进展的情况,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该方向深入研究有助于改善复发胶质瘤的预后。
【总页数】2页(P230-231)
【关键词】复发胶质瘤;恶性进展;临床特征
【作者】刘征;张新元;伍杰;王在贵;徐国政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低剂量分次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或进展恶性胶质瘤的疗效 [J], 任义平;林海
2.应用11C-胆碱PET/CT鉴别恶性胶质瘤复发与坏死的研究进展 [J], 刘续磊;陶荣杰
3.MGMT表达指导下的复发恶性胶质瘤挽救性化疗疗效分析(附30例报告) [J],
沈冬;杨群英;赛克;牟永告;张湘衡;蒋小兵;钟鸣谷;张冠华;陈忠平
4.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梁晨;郭世文
5.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J], 张彬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李刚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1998(004)004
【摘要】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0%,是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这些肿瘤虽各有不同的分化程度,但由于呈浸润性生长,至今仍未找到根治的途径。
对脑胶质瘤应采取综合治疗已是众所周知,但至今治疗效果不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亦较快。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将基因疗法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并取得了初步效果,这给脑胶质瘤的根治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页数】3页(P147-149)
【作者】李刚
【作者单位】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0.5
【相关文献】
1.人脑胶质瘤基因治疗进展 [J], 陈鹏;杨小锋;刘伟国;沈宏
2.人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J], 章文斌;杨军;张伟
3.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进展 [J], 李刚;李新钢;田志刚
4.复发脑胶质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J], 何远秀;钟文君;李悦
5.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J], 吴帅帅;乔小放;赵红梅;王晓科;王海亮;刘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脑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王刚;杨光义;周章明;曾南;叶方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10(008)006
【摘要】@@ 脑肿瘤等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挑战之一.脑部恶性肿瘤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以胶质瘤为例,尽管目前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再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但其远期生存率仍不理想,尤其是多型性胶质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平均存活期少于1年[1].
【总页数】4页(P558-561)
【作者】王刚;杨光义;周章明;曾南;叶方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药学部,十堰,442000;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药学部,十堰,442000;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药学部,十堰,442000;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药学部,十堰,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R730.54
【相关文献】
1.载药纳米系统脑肿瘤靶向给药研究进展 [J], 姜志峰;邵君飞
2.脑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杜雯雯;吴俊珠;李贵轲;张汉超;张成桂
3.两种特发性肺纤维化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J], 程丽娟;杨明;孟周钧
4.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J], 刘梦梦;卢秀霞;杨静;徐步舒;张星
5.靶向神经酰胺生成途径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J], 金泳增;何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及其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及其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任雯雯;杨洋;陈付学
【期刊名称】《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年(卷),期】2006(000)06X
【摘要】脑胶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复杂多样,通常以常规治疗与辅助治疗相结合。
但是传统治疗方法具有低效性及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近年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针对不同阶段脑胶质瘤的特异性基因所进行的研究成为近期基因治疗的热点。
但目前利用基因治疗脑胶质瘤还未能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任雯雯;杨洋;陈付学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p1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变异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J], 焦保华;浦佩玉
2.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郑云贵;卢晓闻;许烈鹏;李钦喜;涂艳阳;袁军
3.脑胶质瘤及其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任雯雯; 杨洋; 陈付学
4.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J], 张国栋;鞠海涛;黄平;岳鹏;万方;窦长武
5.恶性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J], 杨学军;浦佩王;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干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邢亮;蒋正方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3(007)010
【摘要】神经胶质瘤是医学治疗的难点之一,手术切除肿瘤容易复发,放疗和化疗对术后残存的肿瘤细胞虽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疗效均不理想.而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已经应用于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治疗,NSCs的出现也为神经胶质瘤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NSCs在神经胶质瘤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总页数】3页(P177-179)
【作者】邢亮;蒋正方
【作者单位】621000,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神经干细胞在基因治疗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J], 宋旭东;蒋正方
2.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J], 方兴;黄红英
3.神经干细胞治疗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J], 张庆林;孟庆海;金澎
4.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性研究进展 [J], 蒋震伟;陆华;惠国桢
5.神经干细胞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恶性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钟南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分子靶向治疗
也有部分学者[12, 13]在瘤内输注未致敏的 DC 同时 辅以放、化疗,将放、化疗杀死的部分肿瘤细胞作为 抗原在体内致敏 DC,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杀灭肿 瘤,可达到与 Dendritoma 相同的疗效,而且通过对比 发现瘤内注射 DC 诱导肿瘤特异性的细胞毒 T 淋巴 反应最强。该方法不需体外培养肿瘤细胞,但放化 疗杀死的肿瘤细胞与 DC 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确切机 制还不明确,该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也有学 者[14]用超抗原(如金铺菌肠毒素 C 型)活化淋巴细胞 治疗胶质瘤也取得了一定疗效,该方法利用超抗原 可以不通过抗原提呈细胞加工而直接与 MHC-Ⅱ类 分子非限制性结合,然后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进 而激活 T 淋巴细胞形成杀伤力很强的细胞毒 T 淋巴 反应淋巴细胞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达到抗肿瘤的 目的。但该方法目前国内外仅限于动物实验研究, 无临床相关报道,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脑胶质瘤涉及多个信号传导通路的缺陷及传导 通路之间具有复杂的交叉重叠作用,而且随疾病进 展,肿瘤细胞的分子缺陷和传导通路又有新的变化; 肿瘤的组织动力学和给药途径(血脑屏障的存在)等 均限制了靶向药物的应用;另外各靶点是否真正被 药物阻断、药物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各靶向药物的持 续时间及是否存在耐药性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568-
综 ●
述●
脑胶质瘤靶向治疗新进展
徐国政 综述 袁先厚 审校
【关键词】 脑胶质瘤;肿瘤疫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放疗;胶质瘤干细胞 【文章编号】 1009-153X(2011)09-0568-05 【文献标志码】 B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 739.4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预后较差 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 50%~60%,即使 给予传统的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低级别胶 质瘤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 3~5 年,而高级别胶 质瘤为 1~2 年[1]。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研 究热点,脑胶质瘤的传统治疗策略是在手术切除大 部分瘤体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杀灭残存瘤细胞 或抑制其增殖 。 [1] 但即使是相同病理类型和相同 WHO 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其预后也存在很大差 异,治疗上的差异是一方面,但胶质瘤内在的生物学 特性,特别是分子水平(基因和/或蛋白质)的不同是 关键所在[2]。随着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生物化 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脑胶质瘤的治疗开始从传统 治疗逐渐深入到从分子水平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 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进行治疗,即靶向治疗。本文 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近年来人们发现脑胶质瘤中存在许多细胞因子 受体的过表达,而且这些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的异常对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针对肿 瘤细胞传导通路上的特异分子进行靶向治疗是目前 胶质瘤研究的热点。研究[16]发现 IL-13Rα2 在胶质 瘤的恶性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Kunwar 等[18]将 IL-13Rα2 作为分子靶标,用 IL-13 介导细胞外毒素 治疗颅内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单一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不超过 10%~ 15% 。对 [18,19] 多个信号传导通路或者同一信号通路 上的不同靶点进行联合治疗已有部分研究取得了令 人鼓舞的成就。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年 9 月第 16 卷第 9 期 Chin J Clin Neurosurg,September 2011,Vol. 16,No.9
- 569 -
同种脾淋巴细胞的同种抗原反应明显升高,而且 DC 诱发的同种来源的脾淋巴细胞的同种抗原反应明显 强于异种来源的脾淋巴细胞。
1 胶质瘤疫苗治疗
树 突 状 细 胞(dendritic cells,DC)最 初 是 由 Steinman 和 Chon[3]于 1973 年在鼠的脾脏中分离出的 一类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形态和功能不 同的细胞,依其形态被命名为 DC。研究发现,DC 高 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 C80、 C86 等),具有摄取、加工和递呈抗原的功能,能促使 初始 T 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启动基础免疫应答。DC 在体内分布广泛(包括脑),但数量极少,只占外周血 细胞的 0.1%~0.5%[4]。
常用的分子靶向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基 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抑制剂、 磷酸肌醇 3 激酶-苏氨酸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 素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 蛋白激酶 C 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等[18]。
胶质瘤的免疫分子治疗在美国已进入临床试验 Ⅲ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其抗肿瘤的 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在防止 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免疫治疗地位也更为重要。
3 基因治疗
脑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脑胶质瘤目前被认为是一 种基因病,抑癌基因失活和/或原癌基因激活是胶质 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如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多有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过表达、抑癌基因 10 号染色体丢失的蛋白酶 和张力蛋白同源体(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PTEN)基因突变、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的 丢失等;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常见 P53 突变等;少突 胶质细胞瘤患者 1p 和 19q 丢失的发生率高等[20]。在 脑胶质瘤中常见的基因改变有 EGFR 和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基因的过表达,抑癌基因 P53 和 PTEN 的缺 失和突变,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受体如胰岛素样生长 因子-1、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等过度表达等 。 [21] 这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使胶质瘤血供丰富、具备无限 增殖潜能、缺乏细胞凋亡信号、具有侵袭性以及促进 肿瘤发生发展等。自 1992 年基因治疗开始在临床
目前各种形式的 DC 疫苗已成为国内外对胶质 瘤进行免疫预防和治疗的一大热点。Aksaki 等 将 [10] 胶 质 瘤 细 胞 与 DC 制 成 的 疫 苗 ,加 入 白 介 素 -12 (interleukin-12,IL-12)联合治疗胶质瘤小鼠,发现 其生存期明显延长。Kikuchi 等 将 [11] 8 例胶质瘤患者 的自体胶质瘤细胞与自身 DC 融合制成疫苗,通过颈 部皮下注射入患者体内,发现患者外周血中 CD16+ 细胞、CD56+细胞比例增加,且体外自体单核细胞与 胶质瘤细胞共孵育后其上清液中γ-干扰素含量明显 增高,说明 DC 疫苗可促进 T 淋巴细胞分泌 Th1 型细 胞因子,使 Th1-Th2 平衡向 Th1 漂移,进一步促进细 胞毒 T 淋巴反应的细胞毒性作用,即疫苗通过细胞 免疫和体液免疫双重机制引起全身产生高效、特异 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 CD8+T 淋巴细胞的细胞免 疫占主导地位。
目前用于制备 DC 疫苗的肿瘤抗原主要有肿瘤 相关抗原、酸洗脱肿瘤细胞蛋白、肿瘤裂解物、肿瘤 抗原核酸、凋亡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等[8,9]。还有基 因修饰的 DC 疫苗,即将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修饰的 DC 与胶质瘤细胞融合而成的疫苗。已证实基因修 饰的 DC 疫苗具有更强的免疫功能,所以对 DC 进行 各种目的基因的多基因联合转染,同时对肿瘤细胞 进行相应的基因修饰,可能是胶质瘤疫苗治疗中最 理想的方法之一。文献[10]报道了各种形式 DC 疫苗 的优缺点。
1996 年,Hsu 等[5]首先报道用肿瘤抗原冲击致敏 自体 DC,静脉回输治疗 4 例淋巴瘤患者,获得了可
doi:10.3969/j.issn.1009-153X.2011.09.023 作者单位:430070 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徐国政); 43007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袁先厚)
-570-
上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治疗脑胶质瘤开始,目前已发 展至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技术、RNA 干扰技术、核酶 技术、基因芯片等从基因水平上干扰胶质瘤细胞许 多 重 要 信 号 分 子 ,如 血 小 板 源 性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R)[22]、凋亡抑制蛋 白存活素[23]、DNA 修复酶 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 转移酶、细胞周期蛋白 D1等的过表达,从而抑制肿瘤 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破坏其肿瘤特性,从而抑制肿 瘤的发生和发展[22]。但脑胶质瘤的发生不是单基因 改变的结果,而是众多癌基因[22(] Ras 基因、EGFR 基 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myb 基因、myc 基因、 c-cis 基因、CDK 基因等)和抑癌基因[24(] p53 基因、Rb 基因、PTEN、p16 基因、MMAC1 基因等)复杂作用的 结果,而且胶质瘤细胞间的信号传导通路呈复杂的 网络式连接和交互调节作用,并且随疾病的进展,新 的基因或者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异可能不断出现,所 以针对单个基因的靶向治疗并不能够起到完全抑制 肿瘤的效果。应全面、系统认识这些基因,认真研究 它们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物,才有可能从源头上为治 疗脑胶质瘤提供新靶向和新策略。目前临床上运用 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25]。 3.1 基因指导的酶前体治疗 将某种代谢酶基因转 入肿瘤细胞,该酶可将无细胞毒性的药物前体在体 内代谢成具有杀死肿瘤细胞能力的毒性产物,从而 消灭肿瘤细胞,如单纯疱疹病毒腺苷激酶的产物胸 苷激酶可将核酸类似物磷酸化为细胞毒性物质,从 而干扰肿瘤细胞 DNA 合成,抑制肿瘤生长。 3.2 免疫基因治疗 脑胶质瘤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 态,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胶质瘤细胞分泌免疫抑 制因子,如 IL-10、TGF-β等,可使 DC 凋亡或使其表 面的分子表达发生变化(如共刺激分子 CD80 等表达 降低、MHC-Ⅱ类分子表达下降等),且该作用与肿瘤 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二是胶质瘤细胞免疫原性低, 或者说肿瘤细胞表面的 MHC 分子表达异常,肿瘤抗 原表达缺陷等,无法被 T 淋巴细胞识别。但胶质瘤 患者免疫障碍的机制十分复杂,很可能是多种机制 共同作用的结果。